為什麼從山西打進陝西難?
此文所有內容均可隨意轉載,不用和我說,反正我圖片都已經打水印了。
本文共12張地圖(地形圖截取自騰訊地圖),建議點開看大圖。
首先說結論,以歷史上秦地和晉地的政權爭霸過程來看,從山西打陝西並沒有地理上的難度,也就是對於地處山西的進攻方和地處陝西的防守方來說,均不會佔到地理上的優勢。
按照慣例,我先來介紹一下山西和陝西交界處的地形:
首先先來說山西和陝西的北部邊界,這裡就是以黃河為天然界限的,黃河以西是陝西省的陝北高原,黃河以東再過去就是呂梁山脈。這段黃河由於處在上游,水流湍急,這裡又是黃土高原地帶,水土流失嚴重,所以這裡被黃河切割成了地勢險要的峽谷,這就是晉陝黃河峽谷,著名的壺口瀑布就在這一帶。由此,大家可以看出這裡的地形是「天塹」級別的,並不適宜大批軍隊渡過。而且即便軍隊渡過了黃河,後勤還得跨越呂梁山脈運輸,這個以於古代的運輸水平來看根本不現實。
再來說圖中的這一連串盆地,這就是晉陝盆地帶,由四個盆地組成,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和渭河平原(也叫關中平原)。山西的三個盆地間基本沒有險要的山脈阻擋,除了有一些城鎮外,沒有地理上的阻礙。歷史上山西的政權要向陝西進攻的話,一般會以太原或運城盆地作為出發點,不過不管從哪裡出發,至少在山西境內不會有什麼大的阻礙。
好,從以上介紹可以得出,如果山西的政權要進攻陝西,軍隊能順著這些盆地一路殺到黃河邊了,接下來就是要渡黃河了,下面把地圖放大一下,看看黃河邊的情況:
這裡又要介紹兩個地區了,即河東和河西。
圖中紅色陰影部分是河西地區,即黃河、洛水及陝北高原圍成的接近三角形的區域。
圖中藍色陰影部分是河東地區,狹義上的河東只包括運城盆地,廣義上的河東或者許多政權設立的河東郡包括了運城盆地的全部和臨汾盆地的部分區域。
山西的軍隊要攻打陝西,首先就是要渡過黃河,在河西地區站穩腳跟。河東和河西之間的黃河也非常長,渡河也有好幾種方案可供選擇:
山西的軍隊要渡過黃河,可通過圖中這三個渡口:龍門渡、蒲津渡、風陵渡。這三個渡口各有各的特點,到底怎麼選擇,下面逐一分析:
其實首先就要排除風陵渡:
原因圖中已經可以看出,從風陵渡渡河後就是潼關,潼關不僅僅是個關口,還是個重要的軍事要塞,可以屯駐大量軍隊。山西的軍隊從這兒渡河後,第一個就得攻打潼關,而攻打潼關的難度向來都是史詩級的。此外還有個問題,就是後勤補給的問題。圖中紅色實線就是補給線,可以看出由於有中條山的阻擋,軍隊的補給線還得繞一個大彎,由此多了很多損耗,這很不合理是不是?
渡河又不是只能選這裡,為什麼非得找這些麻煩呢?
所以還有兩個渡口成了理想的渡河點,也就是龍門渡和蒲津渡了。
先來看龍門渡:
龍門渡有一個好,因為剛出晉陝黃河峽谷,所以河面較窄,最窄處河寬不足40米,是最理想的渡河地點。渡過黃河之後,是一段狹長的帶狀走廊地形,這條走廊中間有座重鎮,各個時期名稱不一樣,現在叫韓城。在帶狀走廊上有座城鎮的話,一般情況下都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比如遼西走廊上的錦州,太行山與呂梁山之間的太原等,防守都是相當完備的,因為來犯的軍隊沒法繞過,必須選擇打下來,所以只要守住這一點就行。然而韓城不是這樣,因為它的東面是黃河,黃河冬天可能會結冰(小冰期會結冰,不過冰封時間及強度不穩定),這裡的黃河兩岸地勢又比較平坦,所以山西的軍隊理論上是可能在冬天通過黃河來夾擊韓城的。既然有被夾擊的危險,而且韓城也是離長安最遠的地方,所以韓城的防守沒有上述城鎮那樣好,山西的軍隊實力強勁的話應該是可以很輕鬆地(相較於其他攻城戰來說)拿下的。
而且,雖然對於陝西方面來說很難守住韓城,但是如果山西軍隊佔據了韓城的話,以此為基地點卻很方便繼續進攻,軍隊和補給水陸並行,打到開闊地帶之前是沒什麼問題的。
綜上,個人認為山西進攻陝西的最佳出發點就是龍門渡,然後攻打韓城,再以此為落腳點,向南發展。
最後來分析蒲津渡。雖然龍門渡是最佳渡河地點,但是蒲津渡也有自己的優勢:
首先,渡口就在蒲坂城下,背靠蒲坂城,以此為基地進軍,有這樣一個大型軍事要塞作為後盾,這個對於軍隊心理是士氣的加成是非常顯著的。
其次,過河後就是河西地區的一大片開闊地帶,這個對於處於戰略進攻階段的山西軍隊來說是非常有利的,因為一直到洛水邊陝西的軍事力量都無險可守,要麼選擇和山西的軍隊硬碰硬地打一場決戰,要麼艱難的把守為數不多的城池,直到堅持不下去為止。所以在山西的軍隊實力遠強於對手時,蒲津渡就是個很好的選擇。
渡口說完了,現在就來說一下最為重要部分,也就是過了黃河後山西的軍隊接下來會怎麼打?河西這一片開闊地帶雖然不易守住,但是陝西方面也不會輕易放棄,下面我就以秦魏河西之戰為例,來看一下山西和陝西對於河西地區的爭奪。
河西之戰是戰國時期秦國和魏國為爭奪前文所說的河西地區而爆發的戰爭,這不是一次戰役,而是歷時接近百年之久的一系列大型軍事行動,主戰場就是在這片地區。
第一次河西之戰
周威烈王七年(前419年),魏軍攻取秦國河西地區。魏軍經龍門渡過黃河,在少梁(今陝西韓城西南)修築城池,建立鞏固的前進基地,以便屯兵積糧進攻秦國。秦國隨即發兵進攻少梁,阻止魏軍修城。兩軍在少梁交戰,魏軍擊敗秦軍,繼續築城,進行備戰。秦軍沿黃河邊修築防禦工事,以阻止魏軍向外擴張:
此路線就是我認為的最佳路線,第一步就是建立河西的根據地。
十三年(前413年),魏軍準備完畢,開始向河西秦軍進攻,深入至秦縱深的鄭地(今陝西華縣西南)附近,大敗秦軍。十四年(前412年),魏文侯又命太子擊率軍攻克繁龐(今陝西韓城東南):
這就是我說的山西軍隊遠強於陝西軍隊的情況,所以魏軍才敢沿著渭水深入秦軍腹地(鄭地都已經過了河西了),魏國在這次戰役中確實體現出了戰國初期第一強國的實力,並且這次軍事行動後魏軍完全在河西以北站穩腳。
十七年(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攻克秦國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的臨晉(即王城,今陝西省大荔縣東南)、元里(今陝西省澄城縣東南)並築城:
次年,吳起再次率軍攻打秦國,一直打到鄭縣(今陝西省華縣),攻克洛陰(今陝西省大荔縣西南)、郃陽(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並築城。而秦國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禦工事,並築重鎮泉城(今陝西省蒲城縣東南)加以防守:
從這次戰鬥可以看出,魏軍擁有了少梁這個前哨站後,就能更方便地在河西地區的南部展開軍事行動,有了少梁牽制秦軍,使得魏軍在洛水一帶的行動完全沒有後顧之憂。
至此,魏國第一次大規模進攻秦國的戰役結束,魏軍在名將吳起的帶領下並沒有仗著自己強盛的國力大舉冒進,而是採取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戰略方針逐步蠶食河西地區,取得了非常耀眼的戰績。此時,魏國其實已經是佔領了全部河西地區,並設立河西郡。
不過,秦國雖然被趕至洛水以西,但實力尚存,而且魏國在剛打下來的河西的統治也並不是很穩固,所以秦國依舊對河西地區虎視眈眈,隨時準備反撲,由此,第二次河西之戰拉開了帷幕。
第二次河西之戰
周安王元年(前401年)開始進攻魏國,周安王九年(前393年)進攻魏國的元里,周安王十二年(前390年)又與之戰於武城(今陝西華縣東),但是在魏軍的抵抗下沒有成功:
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秦國再次調集大約超過50萬的大軍,進攻秦國東進道路上的重要城邑陰晉,陰晉之戰爆發。西河郡守吳起,激勵軍隊保持高昂士氣,魏軍有數萬士兵不待命令自行穿戴甲胄,要求作戰。面對這次秦軍大規模進攻,吳起請魏武侯派5萬名沒有立過功的人作為步兵,由自己親自率領反擊秦軍,這就是著名的「魏武卒」。魏武侯加派戰車500乘、騎兵3000人,最後魏軍經反覆衝殺,將50萬秦軍打得大敗,保衛了河西地區。
第二次河西之戰結束,至此魏國徹底在河西站穩腳跟,開始了對河西的經營。
從兩次河西之戰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出,這一帶的戰爭全部都是攻城和守城戰役,在這片開闊地帶沒有任何地形優勢可以利用,完全是山西軍隊和陝西軍隊硬實力的較量,誰的軍隊戰鬥力更強,誰的國力更強,就能戰勝對方。
這個戰例分析也足以證明我文章開頭就說的結論,即地處山西的進攻方和地處陝西的防守方均不會佔到地理上的優勢,實力是決定勝敗的唯一因素。
好了,說完魏國和秦國的戰爭,再來說另一個山西政權進攻陝西的方案,之所以叫方案,因為它僅僅只停留在構想階段從沒有實施過:
這就是戰國時期我最崇拜的趙武靈王構想的攻打秦國的方案。
從雁門郡出發,沿黃河經過河套平原的雲中郡和五原,再一路南下,通過六盤山和陝北高原間的通道(大致是今天的福銀高速),直取關中!
趙武靈王認為秦國在河東地區(當時秦國已經拿下河東了)的防守非常完備,要想從正面擊破秦國是很困難的,所以就打算來一個奔襲作戰。其實當時陝北地區也並非全部都是秦國的,還有亦渠、犬戎等少數民族,但是由於其實力對秦國構不成威脅,所以秦國在北方的防守是比較薄弱的。由此,如果能率大軍繞道,從秦國的後方偷襲,成功的話就相當於是斬首行動,能直接消滅秦國。
看上去很艱難是不是?我量了一下這次行動的大概的距離,從大同出發到咸陽將近1500km,秦國打到燕國都沒那麼長的路途!
這樣的行軍需要耗費多少糧食?雖然有黃河可以走水運,但是這麼長的距離損耗依舊是很大的,以當時趙國的國力是否能發動起這樣的軍事行動?
就算糧食能咬咬牙解決了,這次軍事行動按照趙武靈王的想法是偷襲行動啊,整個行軍路程沒幾個月怕是走不完吧?浩浩蕩蕩十幾萬人,這麼長時間,如何保證不會被秦國發現?
還有,進入行軍肯定會經過亦渠、犬戎等少數民族的地盤,如何確保能獲得它們的支持?萬一他們出爾反爾整次行動就泡湯了,不確定因素太多。
當然我們也不能說這完全是腦洞,畢竟趙雍為了這次軍事行動還親自秘密進入秦國考察,甚至為了專心於謀劃還辭去了趙王的職務,改當主父(這也成了他日後悲劇的根源,這裡不細說,要知道的去查「沙丘宮變」)。
隨著趙國日後一系列的政治風波,這場軍事行動最終只停留在理論階段沒能成功實施,否則的話,這必定會成為軍事史上的一朵奇葩。
最後說幾句,由於之前我的文章未經我的授權被很多平台非法轉載,維權實在是太麻煩,所以我就想給圖片打水印了,既然是要放段水印文字,我就乾脆開了個公眾號,準備以後專門放我寫的乾貨,喜歡的可以關注一下。水印文字的位置我是避開了主要內容的,應該不會影響大家閱讀。
需要強調的是,從晉西南路過或起兵進入關中並不算困難,歷史上也有很多戰例,但題主所謂山西,應當是相對於晉西南這一在歷史時期附屬在關洛京畿地區的整個山西省域,換言之,題主所謂山西,至少應當是指從相對獨立於京畿圈的晉省中心:晉陽進軍關中,在個別歷史時期,甚至是指從大同進軍關中。
從最基本的地形條件看,陝西的腹心:關中,是四周有關隘山河在外圍的做屏障的一整塊河流平原的「腹地」地形,而山西的腹地:若干珠狀盆地,是散布在表裡山河之間的「走廊」地形,在行軍打仗嚴重倚靠糧草後勤的古代社會,山西沒有足夠完整的戰略腹地,戰時屯田的便利度與集中度遠遠比不過關中。換言之,關中平原的地緣安全性要遠強於容易被鄰近強勢區塊分割的山西珠狀盆地。
從附著在地形之上的農業條件看,更加靠南且地塊完整的關中平原,遠比縱跨緯度更多且區內被山川分隔的山西珠狀盆地要更便於耕作、更易於豐收、更易於集運。以上兩點決定了山西的糧食供給與安全是遠遠不如陝西關中的,這就導致了從山西發家的軍隊必須快速乘虛攻克關中才能得天下,否則一旦戰事持續耽擱在黃河兩岸,則山西必然耗不過關中。
從基於前述兩點因素的政治條件看,關中平原以期上古天府之國與地形安全性的優勢,成為了上古乃至中古中國的軍、政乃至經、文的中心,這就決定了皇權及其強大的中央軍必然在較長歷史時期存在於關中。所以政治因素至少決定了關中在周秦漢唐的兩千年中,擁有一套遠強於山西地區的政治實體,可以發揮出遠強於山西地區的人力、物力、財力調動能力。
從族群條件看,關中的完整性,使其更容易在族群融合方面取得進展,而山西地區則因其雜糅的地形分布,導致了各種族群的廣布且難融,所以在關中的割據勢力比山西割據勢力面對的族群壓力更小一些,出動跨區域作戰軍隊時,關中的顧慮會比山西小得多。
從地緣條件看,關中能夠南控巴蜀、西聯隴西,這兩個地塊都是不怎麼會出現強勢政治實體的地塊,而山西則東鄰河北、南鄰中原、北接漠南、西接關中,四大地塊都是強勢政治實體頻現的地塊。換言之,山西向周邊擴展的難度要遠大於關中,山西反而常常淪為被周邊強勢地塊擴展的對象。山西在域內條件比不上關中的同時,還無法在地緣上聯鄰制秦,相當尷尬。
所以說,我們會在歷史時期,經常看到,自崤函、武關入關的戰例與自關中入晉的戰例,而少見自晉省中心太原入關中的戰例,除了李淵那次近乎偷襲沒有中央軍護衛的長安的軍事行動。
「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司馬遷
「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宛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張良
「巡幸之所,關中為上,襄陽次之,建康為下。」
「自古中興之主,起於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起於東南,則不能復中原而有西北。」--------------李綱初始條件不一樣。我國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分為三個階梯。陝西位於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背靠第一級階梯的高原山地,下臨第三級階梯的平原地帶。山西與陝西之間,主要是函谷關、蒲津兩個據點。經營山西,據函谷關、蒲津,則可攻略陝西。經營陝西,據函谷關、蒲津,則可攻略山西。陝西對山西,居高臨下,更容易形成對這兩個據點的控制。先上結論:從山西打進陝西一點都不難,反而很容易,歷史上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山西陝西究竟誰佔上風,關鍵在於河東(狹義上的河東 僅包括運城)的歸屬。但大多數情況下,從山西成功打進陝西的時候,陝西內部都是亂成一團,不過反過來也一樣。山西背後通常有河北的支持,陝西背後也通常有四川和甘肅的支持。至於周邊省份兩不相幫,秦晉二省內部都比較統一,嚴格按照今天兩省邊界solo的話,這種情況在歷史上根本不存在的。
如果山西佔了河東地區,陝西山西就是四六開,如果陝西佔了河東地區,那就是七三開。雖然今天運城是山西的,但要知道元朝之前除了鮮卑唐之外,河東地區都是屬於關中管轄的。唐朝的關中四姓「韋薛裴柳」後面那三個還是運城的,大部分時期運城都是屬於關中的,直到今天都是操著一口關中方言,吃著肉夾饃油潑面羊肉泡饃。元朝把運城劃入山西省,和把漢中劃給陝西一個道理,就是破壞陝西的山河形盛,防止關中產生割據政權。
河東地區對於山西的重要性我就不多說了,兩漢時期的河東郡是山西人口最多的地方,直到今天運城都是山西人口最多的城市。如果運城讓關中地區佔了,那山西和陝西的實力對比尤其是人口和耕地上就完全失衡了,你打仗總得要糧食和人吧,而且運城歷史上還是個鹽產地,那可都是錢啊。沒了河東地區山西只有藉助河北河南或者蒙古高原上的力量才能與之相抗衡,不然和陝西打就是分分鐘思密達的節奏。
對於陝西來說,同樣必須要掌握河東地區,不然就是攻不得,守不得,進退失據。關中要想進入中原,最好的辦法甚至唯一的辦法就是經崤函古道出函谷關進入洛陽。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河東地區不在關中的控制範圍內,那崤函古道你敢走嗎?根本不敢走,只要敢出函谷關,人家就有本事讓你有去無回。在平陸南渡黃河,進入崤函古道設伏,直接把你後路端了。秦晉崤之戰就是這麼玩的,所以控制不了河東地區的秦國,春秋時只能窩在家裡和西戎打單機。
為啥說沒了河東地區守不得呢,可以掰一下歷史上從山西打進陝西成功的案例:
1、前趙劉曜破長安 俘晉愍帝
2、北魏奚斤滅胡夏
3、李淵太原起兵
4、李克用討伐黃巢
5、李克用平李茂貞、王行瑜叛亂
6、後唐李存勖統一北方
7、郭威平河中(永濟)李守貞、 永興(西安)趙思綰、鳳翔(寶雞)王景崇 三鎮叛亂
8、金滅北宋 完顏婁室平定關中
9、大萌徐達平定甘陝
ps:前七次的前趙、北魏、唐、前晉(李克用)、後唐、後漢(郭威那時候是後漢樞密使)都是起自山西的政權(說句那啥的,這些人朝代除了唐 剩下的不是匈奴人就是鮮卑人,要麼就是沙陀人 為啥今天山西漢族人口比例這麼高),而後兩次的金和大萌則是借道山西入的關中。
滿清入陝西時吳三桂的北路軍,是從大同出發借道內蒙進入陝北,經榆林、延安進入關中的。我覺得這條路線過於肥豬流,而且河南方向南路軍多鐸的功勞也不小,所以就沒算進去。
歷史上陝西打進山西成功的案例有:
1、秦滅六國
2、西漢韓信滅趙、代
3、前秦苻堅滅慕容復一家子
4、北周滅北齊
5、唐李世民滅劉武周
6、李自成建立大順
看過《神鵰俠侶》的肯定都聽過風陵渡這個地名,一見楊過誤終身的地方。從河津到三門峽這段黃河,只有三個渡口,這三地方河面最窄而且水流也不急,也就是從山西往陝西打只有這三條路。除非你要走平陸過三門峽,借道河南入關中,不過這麼個走法純屬腦袋讓門擠了,三門峽離著陝西100公里不說,還要經崤函古道 先後攻克函谷關潼關。。。
咱還是說那三個渡口吧,也分為上中下三策:風陵渡距長安最近;蒲津渡次之;龍門渡最遠。
下策是走風陵渡經潼關入關中,這麼玩就是一口門牙咬到鋼板上,崩你一嘴牙。風陵渡一過黃河就是潼關,腦袋讓門夾了才從這兒進走。帶兵打仗的人又不傻,現實就是幾乎沒人這麼打,絕大多數人選擇的都是中策和上策。
中策是走龍門渡經韓城、合陽入長安,地圖最上面黃河最窄的那一塊就是龍門渡。韓城方向不管是山河形盛還是守備力量都是遠不如潼關的,過河占幾個據點那是妥妥的,吳起的魏武卒當初就是經龍門渡佔領秦國河西之地的,但這麼玩問題也很明顯。韓城離著關中核心區咸陽長安太遠了,一來無法對關中進行實質性威脅,二來關中有足夠的時間來應對。
上策是走蒲津渡,地圖最上邊蒲州鎮旁就是。佔領蒲州城後,在此處渡過黃河,攻克同州(大荔),繞過潼關守軍,直取長安。蒲津渡離長安僅僅比風陵渡稍遠一點點,而且蒲津渡對面的是平原,無險可守,從此處渡河只有在黃河以西50里之外的同州(大荔)才會遇到抵抗。我說的9次山西進攻陝西成功的例子里,有8次都是這麼玩的,除了李淵那次,李淵那次是因為打不下蒲州城,讓屈突通搞得一點法子都沒,被迫繞路龍門渡進入陝西的。
其中李克用佔領河中城(蒲州古城)之後,僅僅用了4天時間就到了長安。奚斤佔了河中城之後,赫連勃勃的慫貨兒子嚇得連長安都不敢呆,直接捲鋪蓋跑到甘肅了。郭威把河中城打下來,河中節度使李守貞自焚,西安和寶雞的那倆節度使沒多久就投降了。劉曜那次算不順利的,先是屯兵蒲坂,過黃河,打了幾個月,最後長安城「內外斷絕,城中飢甚,米斗直金二兩,人相食,死者太半,亡逃不可制」,「帝(晉愍帝)乘羊車,肉袒、銜璧、輿櫬出東門降。群臣號泣,攀車執帝手,帝亦悲不自勝。」蒲州城可以算是關中的阿喀琉斯之踵,是四塞之國關中最為薄弱的一環。既然河中城和河東地區對陝西和山西都如此重要,那歷史上在這兒的秦(xiāng)晉( hù)之(sī)好(bī)自然是少不了了。
所以在有人從山西方向沿汾河谷底進攻陝西時,陝西方面要做的不是像面對中原勢力時的那樣,退守函谷關潼關。而是要「禦敵於國門之外」,跨過黃河,進入河東境內同山西方向的敵軍作戰。能把河東地區拿下最好,守不住河東全境也無論如何要把河中城保住。事實上歷史上關中地區上的勢力也確實是這麼做的,玩了命都要在河東和山西方面死磕。比如著名的玉璧之戰,就是在運城稷山打的。看地圖上,山西只有運城是屬於北周的,其他地方都是北齊。高歡剛一進入運城地界,就和韋孝寬幹上了。
前後趙石虎和劉曜打的時候,同樣是在蒲州玩命撕逼,劉曜幾乎把關中所有的力量都帶去援救蒲州城了。「 後趙中山公虎帥眾四萬自軹關西入,擊趙河東。應之者五十餘縣,遂進攻蒲阪。趙主曜遣河間王述發氐、羌之眾屯秦州以備張駿、楊難敵,自將中外精銳水陸諸軍以救蒲阪,自衛關北濟 」「 與虎戰,大破之,斬石瞻;枕屍二百餘里,收其資仗億計,虎奔朝歌。 」可以看地圖上,山西依然是只有運城屬於前趙,其餘的都是後趙。可惜劉曜沒北周那麼走運,雖然劉曜贏了石虎,然而頭腦發熱乘勝追擊到洛陽,來了個千里送人頭,直接被人家活捉了。
歷史上只要蒲州城落入敵手,叫它蒲坂也好,河中府也罷,關中就守不住了。只有蒙元滅金時,木華黎那次從蒲州進入關中,最後失敗了。木華黎從蒲坂到京兆這段很順利,到了京兆城下卻打不下來,然後就轉而攻打鳳翔,還是沒打下來。最後和高歡一樣,憂鬱成疾,不久就病死了。守城並不僅在城池堅固,而在於人心,很多時候根本陝西山西誰打不過誰的問題,而是還沒打就收拾細軟了,比如赫連勃勃那一家子;又有時候守方心思根本沒在打仗身上,人家心裡只有馮小憐一個人。
最後再說句,無論是陝西攻打山西,還是陝西攻打陝西對方都是沒法防守的。陝西的優勢在於,進攻山西時黃河西邊的三個渡口,龍門渡 蒲津渡 風陵渡都可以走,讓山西方面顧此失彼。潼關的存在讓山西進攻陝西時不能走風陵渡,龍門渡又離關中核心區太遠,像吳起那樣過了河用處也不大,所以山西進攻陝西時只有蒲津渡一條路可選。
但山西的優勢在於,明明只有一條蒲津渡可走,然而由於蒲津渡對面陝西是一馬平川的地形,壓根就沒法防守,只能眼睜睜看著別人打到長安城下。而且潼關守軍顧忌洛陽方面的敵軍,是沒法回救的。所以除了木華黎失敗的那次,從山西進入陝西的勢力,都是用很短的時間就把關中一窩端了。而從陝西進入山西的勢力,則是先佔據河東,然後憑藉著人口和經濟優勢,慢慢把山西方面耗死的。
利益相關:山陝邊界,黃河邊上出生並長大的山西娃。
村子對面就是陝西的一個小縣城,一個完完全全建在石頭山上的小城。
發幾張家鄉圖,我想題主應該能明白一些了
從我們村看過去的陝西佳縣城
此圖摘自網路,侵立刪。其餘皆為自己拍攝。
從黃河山西這一邊看過去的陝西,就算你攻過去,還得接著吭哧吭哧的爬上陡峭的山
從陝西縣城看過來
陝西這邊山腳下的黃河,防守方順便扔個石頭下去…
在沒有公路,沒有大橋的古代,只有一兩條險峻小道(紅色箭頭所指)可以爬上山來。
從潼關方向進攻的難易不得而知,但從沿黃河一帶進攻的話,確實難於上青天。以上。晉陝以黃河為界,就是晉陝大峽谷,北段地勢陡峭,龍門以南河流較寬,兩邊地勢較緩!
1,北分界: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河流右偏!形成了黃河西岸下切作用明顯!也就是河西岸陝西像峽谷,河東岸山西地勢平緩!從緩坡渡河攻打對面地勢陡峭的大峽谷能容易嗎?2,南分界,龍門以南!三個渡口玩搶灘登陸,相對北邊比較容易點,依靠幾個渡口就可以!但是陝西要是守衛關中必須通過黃河到晉西南!只有佔據晉西南關中才能萬無一失!
比如,秦晉拉鋸戰、秦魏拉鋸戰誰佔領河西誰就擁有主動權!近代陝西度過黃河在晉西南憑藉中條山對抗日軍,而不是死守黃河就是這個原因!中條山不失,關中安全、西北安全、大西南腹地也安全 !抗日戰爭時期陝軍戰死最多的地方就是晉西南!日軍攻打陝西也只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陝西最北邊晉陝蒙交界的幾個縣!第二,晉西南攻打中條山防線,強渡黃河!第三,河南方面攻打潼關。糧草
秦打六國做皇帝,趙國打秦國難的很都看的七七八拔
你叔祖籍山西,有一次跟幾個陝西的哥們聊天,他們一直說西北以前社會治安多麼恐怖,殺人強姦案子層出不窮啥的(不了解的朋友可以看土豆裡面的《中國西部刑偵大案紀實》那場面…………片頭屬於老版封神榜那種,小小白們可能會被嚇死。)
你叔聽的熱血沸騰,男人嘛,豈能甘於人後,於是你叔清清嗓子,來了一句:你叔我也是祖籍山西啊!也是西邊漢子一條嘛!結果,那哥幾個同時回頭,輕蔑的說了句:你丫那叫中原,特產面瓜!陝西與山西兩省以黃河為界,從山西至陝西必須跨越此天險,而此段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導致河谷縱深,黃河在此段水流湍急,有名的壺口瀑布就在此段。況若從晉中渡河至此入陝西,還須翻越呂梁山脈,此難度更加。今年開通了綏德至離石的鐵路,如有想領會此景可以乘之。而南部則是運城與陝西交界,黃河在此呈90度角拐彎,渡河後,面臨則是潼關天險,易守難攻,現在有西安到運城的動車高鐵可以乘之。北面則是神木縣與朔州交界,自然環境惡劣,不過兩地是我國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可以乘神朔鐵路感受。
?不難啊!
你覺得難的例子一般可能是因為其實沒有想要打進陝西你估計是想說日本當時為啥打下山西,卻沒有打下陝西吧。所以就認為陝西很難從山西打進來吧?
元之前,大一統王朝建都秦地不是沒道理的
其實主要是看誰能控制餚函通道,山西勢力控制,則關中勢力無法出函谷,參見餚之戰,終晉一世,秦人無法東出,更有甚者在戰國初期被吳起攻得河西之地,慘不忍睹;但如果關中取得餚函通道,就取得了戰略上的主動,能步步蠶食河東以及洛陽,秦滅三晉只是時間問題
問我就對了。因為中國地勢是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山西攻陝西屬於仰攻。且陝西關河四塞,百二之險,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天下,據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此龍首之勢,天下弗能擋也,況一山西乎?
大家都答得很好,但都答得是古代戰爭,我想提問者大概問的是日本侵華戰爭。
黃河風陵渡,崤山函谷關。。。。。。
不過現在早就不是問題了,沒什麼難度不是不可以。趙武靈王奪榆中、雲中之後,就想給秦國從北面來個大蓋帽。
開個腦洞:待關中有變,東面:再合縱諸侯攻打函谷關、西面:重金利誘西戎背後騷擾、南面:曉以利害聯合巴蜀以出漢中。四路齊發,吾恐秦人亦大懼矣。
不走潼關的話要繞道到甘肅神馬的記不清了,糧草耗的太多了,反正三國志11是這樣的!
有呂梁山和黃河當著
推薦閱讀:
※胡辣湯算是中國的特色小吃嗎?喜歡吃的人多嗎?
※如何評價榆林這個城市?
※為什麼部分山西人吃面不吃炒菜?
※為什麼多數人都覺得山西和陝西沒有什麼區別 山西和陝西是中國最相似的兩個省份嗎?
※渭南有哪些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