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工場失敗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失敗,可能是敗在什麼地方?

做為孵化工廠,注重草根團隊和個人,做的項目著重在有沒有下家接,沒人接可立即轉做其他項目,給予創業團隊的是辦公場地,公用人事、行政,部分人員的薪水等有限的資金,成本低,但可以拿到創業團隊第一股,再憑藉李開復的眼光和業界影響力,加之目前國內投資環境活躍,感覺這個模式無懈可擊,似乎沒有任何失敗或者虧損的可能性

下面是我對回答的一些評論,可以進一步說明我的想法(偏頗之處望指正)

創造針對資本胃口的項目:

我感覺並不是需要讓買家來認可自己理念和定位,而是根據買家的想法和資本市場的認可程度來創造項目,也是因為這樣創新工場提倡工程師、草根文化,崇尚技術,因為擁有技術團隊可以在任何時代創造資本認可的項目,這也解釋了您所說的第二點,創新工場並不是項目密集型,而是人才,團隊密集型,李開復也說創新工場至今沒有一例失敗,只停過兩個項目,這兩個項目的人目前也在其他項目。

創新工場資金鏈斷裂的可能性?

您說到重點了,這也是我反覆思考的核心,創新工場之所以模式無懈可擊的根本在於運營成本低,回報高,一個互聯網企業成本最高的地方在於人員和推廣、市場費用,而創新工場恰恰在這兩個地方是幾乎沒有成本的,當然這基於我假設的前提:「創新工場定義的成功是找到其他公司收購,或者項目納入VC」,找到下家,賺到錢,目前來看創新工場的確是這麼做的,他不需要花費市場費用,因為所有項目的目的是在初期找到下家接,他也不需要高薪聘請牛人,用創業來吸引牛人和團隊加入,草根、創業文化讓人員成本也相對低很多。

「成功」的定義?

把項目賣掉(其他公司收購或者引入VC),賺到錢。

「培養中國的apple,google...」這些是為了營造草根、創業文化,做為一個商業公司這種目標沒有實際意義。


關鍵是失敗,更準確的說成功的標準是什麼?對於這樣一家企業(?),我能想到的成功標準有四條(按重要性從高到低排列):

1. 培養中國版Apple,Google,Facebook,Amazon等等

2. 培養中國的喬布斯、扎克伯格、貝索斯等等

3. 把美國成功的創新、創業模式,哪怕是精神傳播到中國

4. 賺取巨額利潤,回報投資人

理想情況下,這四條當然可以同時實現,而且1、2、3也各自包含了其後的幾個標準,萬一不能實現,可以退而求其次。

現在,就看開復老師的定位了。


樓主的意思是,項目不成功,只要團隊還在,或者創業者還在創業就算成功?我相信出資人不會這麼認為。//編輯:同時我想開復老師也不會這樣認為,創新工場的目標應該是培養中國未來的移動互聯網巨頭或者推廣美國式創業和投資文化,以這兩個目標來判斷,說創新工場失敗的可能性很小還太早了。


謝謝賈春春 我考慮還是欠佳

本來我的「定義」是:被大量用戶認可,及賺到錢~ (無糾正的意思,只是個人思想)

現在我同意:找到下家,或賣掉~即可算成功。(不會造成虧損,後期盈利目前不考慮)

失敗的可能:

1)失敗關閉所有項目-----這是不可能的

2)或者是創新工場BOSS內部問題造成----這個可能性也很小

3)輿論~不被大部分人認可,比如以山寨為名的:點點與知乎~-------只被少部分人差輿論,可以忽略不計!

4)項目過於技術化,太過「高端」,大部分項目普通網友不買賬,僅因為看不懂「它」的作用-----這個可以忽略,只要找到下家,賣掉即可

5)創新工場出來的項目還是很強大的,創新項目也不少,不過到老百姓,普通網民的跟前卻很難~ 一是職業領域不同,二是無途徑,宣傳力度不夠~ ------這個不算失敗範圍

6)最最主要是面向的用戶,大部分是小眾人~大眾人用的項目太少~-----這個不算失敗範圍

7)當然,還沒出來的項目,我就不好評論~


多謝邀請,一大早就這麼提神的問題。

對VC和互聯網,我是外行。說的不對的地方,各位請踴躍拍磚,我家準備蓋個小廚房呢。

對於創新工場的孵化模式,我個人的理解是:做到孵化成本可控,孵化過程可控。有這兩點可控,事實上很多創業者的風險已經被排除在外了。甚至連創新工場自己的投資風險,也有了一定的安全性。

但真的要說創新工場「沒有任何失敗或者虧損的可能性」,我覺得這話說大了。因為任何組織都存在軟肋,軟肋會隨時間的變化成為致命傷,或者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成為組織的改革推動力。

讓我來挑挑創新工場的「軟肋」的話,

第一點,我想說,創新工場是不是能夠把自己的價值觀和投資理念,傳達給潛在的買家。

開復和創新工場團隊的眼光,有目共睹。無論是點點網,點心,知乎,還是安全寶,成功孵化出的產品確實讓人眼前一亮,但工場中一定還有更多的項目等待買方的認識。如何能夠讓即將孵化,需要找人接手的項目被潛在的買方發現,並且認同工場對於這些項目的定位,這也許更多牽扯的是市場和渠道的推廣宣傳問題。

第二點,我覺得也許創新工場的項目,行業密集度過於集中。當然,這點自然是基於工場本身團隊的背景和知識。不熟悉的行業不參與,這也是我所認同的投資理念之一。但過高的行業密集度,是否會給工場未來的發展帶來瓶頸;亦或是由於行業的整體風險波動,導致工場的業績波動。這一點,也許持有「Focus"思維的戰略者會反對我的觀點,但在我看來,VC行業的投資風格,也許也應該借鑒HF,在一定程度上採取分散風險的策略。

先說到這裡,我此刻靜靜地坐在電腦前,準備周末小廚房開工。


個人覺得錢不是問題,

怕就怕 這麼多團隊這麼多人 這麼多項目 一直沒有幾個項目能為創新工場打響名聲,

一幫人成天組了拆,拆了組,最後大家一開始的創業積極性都沒了。。隊伍散了 自然工場也就沒落了


我覺得李開復老師的創新工廠要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不能是僅僅只賺錢。因為現在在中國想賺錢方法多了去了,投資房產,建材等正當行業數不勝數,更何況中國的不正當行業(或者說是隱性收入)。我覺得李開復老師創新工廠成功要兼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創新工廠應該打造更開放的平台,甚至可以將這種模式推廣成教育的模式


2,定位應該是非盈利性組織(股東不參與股份分紅),並非說明它不賺錢。


3,引領社會潮流,培養真正創新型人才


如果是指經營不下去關門的失敗,可能性不大;除非其它客觀原因。真正的變數是,能有多成功?


個人認為最怕就是資金鏈斷了,lz所說的無懈可擊,似乎沒有考慮資金回收的這個環節。作為一家互聯網創業公司,從開始創業,到獲得用戶也許只需要1年的時間。到股東能夠套現,則需要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中間雖然會經歷一些中小股東退出的過程,但如果項目有希望,誰願意提前退出?所以開始的這幾年最難熬。

————————————補充分割線————————————

根據下面的評論又補充了一些。

1、人員及房租成本不低。

2、未來真正能夠做大並成功上市的企業不多。

3、中途退出並不簡單。

4、業界的風向不容易前瞻,等你用1年時間做好之後,可能流行的趨勢已經變了。

5、作為小股東,無法控制公司的發展方向。

6、互聯網的好年景可能就這2-3年,包括現在的歐債危機都可能對投資行業造成影響。

7、眾多華爾街企業失敗的原因不是投資方向錯了,而是資金沒能撐到他們獲得高額利潤的那一天,投資時人們難免會貪婪。

8、創新工廠的模式只適合6-12個月就能出成績的應用領域,而這只是整個行業的一部分,同時這些應用又要面臨來自Google、Facebook、百度、騰訊......巨頭的競爭威脅,空間有限。


失敗的地方無外乎三點。一 無法計算實際成本 二 過於盲目自信 對市場沒有一個準確的認識 三 不能堅持到底 信心不足


首先,創新工場在目前來看,不管是從孵化的角度,還是天使投資的角度,都是國內做的佼佼者,根本不會有失敗這個問題。

再一個,目前國內大部分的孵化器,包括大學科技園,沒有任何一家能給創業者的幫助能大過創新工場了,清華科技園的啟迪孵化器背後靠的啟迪創投,又有清華大學,又有政府的政策支持,要錢有錢,要政策有政策,要研發有研發,但惟獨沒有企業活下去需要的懂市場的人才,懂市場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企業的命脈,這也是很多孵化器的軟肋,說是孵化,但作用的確很有限,只是幫企業做些周邊的事情。而創新工場給予創業者的幫助則是對產業前瞻性有遠見的一群人,對產品的方向定位,項目的融資,人才的補充,市場的了解,這些創新工場都能給予支持,在創新工場你的成功幾率遠遠大於在任何一家孵化器或者投資機構


推薦閱讀:

在一個5-6人的小團隊里,如何作為一個 Leader 快速考核每個人的工作質量?
一加科技的劉作虎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如何讓一個團隊像一個家?
請問有從事知識產權的前輩?
如何讓自己的小團隊中的組員不起私心,跑去單幹?

TAG:創業公司 | 風險投資VC | 創業 | 李開復人物 | 創業團隊 | 創新工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