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孩子的未來而犧牲美好的童年真的值得嗎?


首先,請定義「未來」和「美好童年」。

據我所知,能問出這種非黑即白的問題的,對未來和美好童年的理解還停留在「逼著上各種輔導班」和「放任自流」兩個極端上。


看到這個問題痛心疾首。這是很多家長的矛盾心聲,和對教育的無知。

要麼為了彌補自己童年的缺失,咬牙切齒地一定要給孩子一個自由快樂。

要麼為了彌補自己成年的失敗,頭也不回的趕著孩子累死在起跑線上。

兩種家長都覺得自己在為孩子好,做的對。然而兩種家長又多免不了以後的焦慮、後悔和不如意。

我們的文化里多有「生於憂患」「學海無涯苦作舟」「頭懸樑錐刺股」「吃得苦中苦 方為人上人」等古訓,彷彿一個人想要成功,擁有幸福未來必須以當下的吃苦受難為代價。這種觀點在社會規律層面看也只算得上狹隘的片面真理,如果簡單的將其套用到兒童教育上,必定是純粹的錯誤導致純粹的失敗。

那什麼正確的成功觀和教育觀呢?我的觀點是兩點(當然主要是教育學大神皮亞傑蒙台梭利蘇霍姆林斯基們的觀點,我只是拾人牙慧)。

1.幸福的童年是獲得終身幸福的基礎。

劣質的地基蓋不起高樓,淺薄的根長不出大樹。童年是發展根基,在以後的人生里是積極或消極,是勇敢或怯懦,是好奇探索或固步自封,是努力奮進或隨波逐流,在極大程度上取決於童年經歷。你很難指望一個從小總被家長要求當眾表演背詩、跳舞的孩子從內心熱愛古詩和舞蹈,因為它們帶給孩子的是尷尬體驗。你也不能指望一個從小被逼苦學的孩子從內心熱愛學習,因為學習在他心裡完全是充滿痛苦的,是被父母逼迫的——眾多苦學12年,進大學就沉淪厭學的大學生就是例子。幸福童年的一些簡單標準是:被父母無條件的愛和接納,構建起良好的安全感和依戀感;得到成人的尊重和信任,構建起良好的人格力量和自信;得到與年齡匹配的學習和遊戲經驗,構建起對學習和遊戲活動的興趣和動力;得到基本的社會性指導和情緒管理指導,能在社交中收穫好朋友和被團體接納、甚至領導團體的成功經驗。

2.幸福童年發展起的能力是所謂「成功」的基礎。

幸福的童年一定是快樂的,但快樂的童年不一定是幸福的。我說這句話是想要說明,很多人對於快樂有著很片面的理解,以為只有遊戲、娛樂代表著快樂。兒童瘋跑瘋鬧快樂,練習舞蹈就不快樂;兒童看電視玩電腦快樂,安靜讀書就不快樂。實際上,前一種快樂是人類本能的追求,後一種快樂也是人類本能的追求。兒童天生有貪玩、胡鬧的需求,同時有發展自控力、智力的需求。所有美好的品質,尊嚴,積極,自律,求知,專註,全部都潛藏在人類的基因本能里,等待著成人給予它們適當的環境便會發芽生長。蒙台梭利有言:「每當兒童體驗一次自己智能的飛躍,體會到能控制自己的身體、大腦去完成某件事情,體會到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某個目標,這種快樂是巨大的、神性的,它讓兒童為自己作為人類所擁有的偉大智慧感到欣喜不已。體會過這種快樂的兒童,便不會滿足於動畫、糖果這種膚淺的快樂。他們被自己的能力所鼓舞,被自己的心靈所驅動,他們擁有高尚的目標和夢想,同時擁有不畏艱難的勇敢精神。」Keep的口號是「自律給我自由」,沒有自我控制、不經努力就實現的快樂,是膚淺的,只能鍛鍊出怯懦而懶惰的人。讓兒童體驗到,通過自我控制,通過智力活動,可以獲得更高級的快樂,才能鍛鍊出自我驅動,自我約束,自我實現的自由的人。這樣的童年才擁有完整的快樂,才擁有作為人類的完整幸福。這樣的人,日後的成功只需要靜待花開。

具體方法實在太多無從說起。且不細表。

謝謝閱讀


《爸爸去哪兒》節目中,劉燁的兒子諾一、黃磊的女兒多多、沙溢的兒子安吉、陳小春的兒子Jasper、劉畊宏的女兒小泡芙…這些孩子都有「美好的童年」。同時,他們每一個都那麼懂事又暖心,可以說,這些孩子身上的很多珍貴的能力、品格和素養,是很多成年人都不具備的。這樣的孩子,未來大可期!

而我也見過,很多童年不夠美好、被盲目而極端的「高壓政策」壓得喘不過氣的孩子,長大後,因為長期承受過大壓力而最終精神崩潰、走向極端。

由此可見,美好的童年和未來並不衝突,而怎麼去定義「美好的童年」,這是家長們首先應該思考清楚的。

教育最忌極端,一切都體驗,但一切都適度。

只要把概念搞清楚,「未來」和「美好的童年」,是完全可以並存的。甚至「美好的童年」,可以成就「未來」。最重要的是,你和你的家庭,給予了你的孩子怎樣的愛、熏陶和教育,這才是孩子會有一個怎樣的童年與未來的決定性因素。


根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來看,成年人的很多心理問題都跟童年的經歷有關,所以犧牲美好的童年也是有後果,這就像埋下了一個定時炸彈,只要你埋下了,未來就有可能爆炸。因此我個人不贊同一味地不問孩子意願,上各種輔導班、興趣班,以大人的所謂長遠的眼光決定孩子的未來,我還是堅定的認為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的並且以孩子為主體的才是正確的理念。


為什麼你家長不努力要求小孩子努力?還記得那句:恨鐵不成鋼,恨爸不成剛嗎?很多東西都是相對的。你是公司董事長,他長大就是董事長了。《少林足球》裡面的經典台詞:「為什麼我老爸不是李嘉誠?逼我學什麼爛武功,搞得要在這裡洗碗!洗廁所!」 剛好前幾天看到的文章覺得回答這個問題很貼切。NBA球星杜蘭特,剛進聯盟就是個乖孩子,背著書包像個學生,裡面放著《聖經》,孝順母親,對女朋友專一,形象優秀。現在有錢了,除了之前的小號事件,現在泡夜店,換女朋友,信邪教,母親批評他切掉母親的經濟援助,為什麼人人眼中乖孩子會變成這樣? 其實人都是這樣!窮的時候,會壓抑自己的慾望,做別人眼中的乖孩子,長大了或者有錢了,終於不用壓抑自己了,釋放自己的慾望,變成現在的杜蘭特。同理小孩子也是一樣,小時候沒能力反抗,長大以後叛逆的資本,他會不會還按照家長的意願做事?而且這樣壓抑小孩的天性,會不會造成他們的心理發展異常?


我的觀點一直是值得,非常值得。

童年不就是玩的開心點嗎?不學習嗎?

難道人還能一輩子玩?永遠不學習?

童年能玩幾年?開心幾年?

一輩子這麼長,現在不好好學習,長大做什麼工作?

難道沒學歷,真的讓孩子去當體力工?

雖然現在努力學習不一定能結果順利考上好大學,可那又如何?總得試試才知道吧?

何況,我不覺得學習是世界上最苦的事。

最苦的是窮。

當然,孩子學不進,不要硬逼。

但你總要讓孩子試試吧?

機會都不給他,你就靠天賦?靠運氣?還是靠他自己瞎折騰?

不過我的觀點沒有被人認可過。

習慣了,你們瞎聽聽吧。


孩子的未來真的是孩子的未來而不是父母「期望」的未來么?


先亮觀點:認為這兩者不是替代關係,而是互補關係

我們先做一下定義,題目中所指「犧牲美好的童年」,我想主要指的就是逼著孩子去「贏在起跑線」上,去培養語言、數理、運動、藝術,各方面等等;而且這些培養過程中孩子是不情願的甚至是有些痛苦的。否則就談不上「犧牲」。

精要的說,就是脫離孩子童年的身心發展規律來試圖換取美好的未來,那麼我們就認為是「犧牲」。

第一,根據心理學,特別是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和實踐,人們成年後各種行為和心理問題往往都與童年的經歷有關。

例如,有很多研究作家、藝術家的童年經歷對其日後創作的影響,這是十分明顯的;我們能舉出很多例子——卡夫卡對父親的病態的敬畏,莫扎特對父親超常的依戀,等等。

舉個身邊的例子,我有一個遠房表姐,嫁給了一位司法系統的工作者,兩人工作穩定,表姐父母做運輸生意一個在體制內,可以說衣食無憂。一次小侄子滿月宴請,然後收了一些紅包,結果有那麼幾個客人的紅包回來時被表姐順手塞到了其他地方。我表姐父母覺得沒什麼關係,反正肯定在家裡,沒了改天看到了拿起來就可以了。結果,這位姐夫就近乎發狂地在家裡翻找,嘴裡不斷念叨著「怎麼會沒了呢」。反常的行為讓我表姐父母都很吃驚。

大家應該都能猜到了,因為這個姐夫兒時家裡,可以說是一窮二白揭不開鍋,更要命的是那時家裡的家長沒有正確引導(他的父親比較好大喜功,對成績有著執著的要求,從小逼孩子苦讀;後來兩個孩子都算是學有所成),導致哪怕現在生活衣食無憂,他依然留下來這樣的毛病。

(《人民的名義》劇照 )

如果放到影視劇里,那麼《人民的名義》里的公安廳長祁同偉就是一個典型的極端例子。各位家長想必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祁同偉那樣的人。擁有那般扭曲心理的人,就算當上了公安廳長高配副省長,也是為害人民,更關鍵的是他自己在仕途和愛情中,都並不幸福。

而一個比較美滿和舒適的童年,往往能使得一個人在成年後的人格更加健全,心理更加健康,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也不容易劍走偏鋒;而且往往處事和個人發展上會是更包容式的(inclusive)而非汲取式的。因此,美好的童年和未來這兩者是互補的。

第二,另一個致命的問題是,「美好的未來」往往是家長投射在孩子身上的。

很多未來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是家長投射的。那或許有人會問,童年時期的孩子怎麼知道他以後想要什麼?你逗我嗎,那為人父母做什麼的?這裡提供一種思路:基因+環境。

如果你的孩子像莫扎特,像高斯,展露出了某些天賦,那恭喜您,請一定好好培養;興趣可以引導,可以培養;讓孩子逐步發現自己,不斷自我肯定和強化,那麼我想他的童年不會因為比別人多學畫或學音樂而不幸福。哪怕家庭條件不同,孩子的潛力沒辦法得到最佳的挖掘,這樣的引導和肯定也對孩子的未來發展大有裨益。

但切記不要把種種「未來」強加在孩子身上,非要搞出個王勃、駱賓王來(往往家境好的這種情況相對較少,而家裡條件很有限、又一旦發現孩子有天賦,那就更可能出現這種情況;盡全家之力把資源過分的傾斜在孩子身上,這對整個家庭成員的心理發展是不利的;特別是一個家庭的紐帶主要是靠親子而忽視了夫妻關係,那麼這其實是畸形的)。有很多事情,比如數學、藝術,我們不得不承認是需要天賦的事情。不能靠家長寄託和強求。

再來說環境,直接讓孩子感受到童年美好與否的因素無外乎「父母怎麼做,怎麼對我」「小夥伴都怎麼玩」「我又怎麼樣」。家裡是書香世家,舉個高曉松的例子,那麼他從小耳渲目染,父母都天天捧著書,小夥伴也都知書達理,玩起來也瘋。那麼他小小年紀就把國文課本的篇目背的滾瓜爛熟,之後免修國文課,我們覺得這很正常。因為他就是在那樣的環境里成長的。

不過這畢竟是少數。還有很多孩子的父母可能疲於生計,真的自己也沒辦法、沒精力好好的引導孩子,那麼這也是一種環境。如果覺得這樣不好,那麼是不是看看作為成年人的自己多擔待多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不斷變好的家庭環境?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難不成真把孩子當投資品?本末倒置。

在為人處世上自己多修養,多給孩子立榜樣,多和孩子溝通,讓他多參與集體生活,然後父母自己解決不了的請教別人,覺得自己有劣根的就去糾正或盡量減少對孩子的影響,讓孩子多接觸些美好的人、事、物;給孩子一個開放的,可以像神經元那樣不斷四處「伸展試探」的氛圍;這些都能讓孩子有一個比較健康的童年。鐘形曲線兩側的那些天才和極端真的是少數,大部分家庭沒必要妄自菲薄。也大不必打著「美好未來」的旗號來扭曲孩子的童年。

所以,做符合「基因+環境」的事情,引導+關注,那麼一個比較美好的童年和未來是可以兼得的,也是互補的。犧牲童年來換未來,本身不自洽,也不值得。

第三,人的生理和智力、心理發展總體上是有規律的。個體可能出現差異,這就是上面說的「基因」「環境」的作用。如果從更宏觀的角度而言,那麼大多數人都有比較相似的成長和發展階段,有著可以研究和再現的規律。不然的話發展心理學這門分支就不存在了。

古人云,逆天者X,順天者昌。這不是叫我們要認命或者怨天尤人,而是要順應自然規律;就像國家搞經濟改革,要適應市場規律;父母從政,在仕途上也要逐步積累,不要動歪心思,別急於求成。學習,也往往遵從一定過程,先學好簡單的簡化的模型,再逐步放鬆條件拓展到更加實際的情況。同樣的道理,脫離了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去追逐美好的未來,是不值當的。

人生而追求幸福,美好的童年和未來並不矛盾,他們互補而非替代。

童慶炳. 作家的童年經驗及其對創作的影響[J]. 文學評論, 1993(4):54-64.

Roberts Feldman. 發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展 DEVELOPMENT ACROSS THE LIFE SPAN[M].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4.

IreneGoldenberg, HerbertGoldenberg. 家庭治療概論[M].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


犧牲美好的童年就能有未來么?誰告訴你這有衝突了?

現在反對大量學習任務壓力,使孩子失去童年快樂,是為了告訴我們人在不同階段有不同階段的任務。而童年是人生的基礎,情感的滋潤可以影響一生。

我覺得題主一定不懂得童年教育到底是什麼,一時困惑就提出了弱智問題。


謝邀!

我只想說孩子不是贏在了起跑線,而贏在他是個幸福的普通人

別把自己的夢想附加給孩子的未來

每個即將當父母或者已經成為父母的人都對孩子有許多的要求,並在他們身上附加許多的「夢想」和「希望」。

比如說,現在的父母非常重視「胎教」,雖然孩子還在肚子里,但父母也要努力為孩子打好生理基礎。

比如說,出生後,父母給孩子的未來附加很多夢想,希望他們將來成為科學家、外交家、歌星、球星、高考狀元,又希望孩子快樂、豁達、風趣幽默、舉止文雅等等。

「為了孩子的未來,不要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為了大部分家長教育孩子的信條,為了幫助孩子實現夢想,市面上各種「搶跑」培訓班層出不窮,奧數已經開到了幼兒園,幼兒園已經開始分快慢班。

然而,這裡有兩個家長容易忽視的問題:一,家長的夢想很有可能不是孩子的夢想;二,現實中有很多的夢想是虛幻飄渺的,有可能不會實現。

雖然「行行出狀元」,但每一行的「狀元」都是少數的,而絕大多數人都是平常的。中國家長和西方家長相比最大不同點,在於無法接受孩子將來可能是一個普通人,然而,對絕大多數家庭來說,這就是現實。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但其實馬拉鬆起跑的時候誰站在第一排、第二排根本不重要,甚至跑完了一萬米後,誰在第一、誰在第二也不能決定誰最後能先達到終點。

請鼓勵孩子做幸福的普通人

學校和家長靠「搶跑」培養了許多尖子學生、競賽的獲獎者、金牌得主,可結果並沒有像期望的那樣產生很多科學領域的大師,至少現在還沒有。

孩子剛出生時,我們最關心的是他健不健康;出生之後,希望孩子上好學校、有好成績,但他有可能用盡了洪荒之力也成為不了人群當中最優秀的那一個;於是,我們開始期望孩子能夠正常畢業、就業能成家立業、家庭和諧就好。

在培養孩子過程中,我們總會慢慢發現,期望在逐漸降溫,最終老到不能動的時候,所有夢想都沒有了,我們回到初心,只希望孩子還在我們身邊。

畢淑敏說過,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該有的軌跡。人生很長,比起孩子們能不能跑第一,父母們更應該關心他們跑得開不開心。

關注青鹿教育,探討更多家庭教育話題,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公眾號:青鹿教育(id:qljy_2017)


美好童年是當下,未來是因緣和合而成,為了一個不確定的未來,犧牲當下可以掌握的美好,絕對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該乾的事,可惜的是當今智者不多,偽智者遍地是。


所謂的「美好的」童年,只是某些階層為了增強階級固化穩定性而編織的美好謊言,跟素質教育是一個概念。


這個問題問的不好不具體!

孩子的童年需要玩需要遊戲,孩子的學習方式就是玩,能不能玩出智慧玩出未來考驗的是家長,有水平的家長不這麼問,只會去想辦法高質量陪伴孩子,引導孩子~


你所說的童年美不美好是基於你的角度。

而孩子在童年階段是不知道的。

童年時期思想意識還沒有完全形成和獨立,或者說,孩子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興趣,什麼是堅持,什麼是浪費時間。

他只有在走向獨立的過程中,才會對事物有比較充分的認識。這個時候他有了一定的技能,習慣,社會價值,才會作用於他自己的角度對「童年」的認知。

不要用從你的角度去犧牲孩子所謂的美好,也不要享受它。

在童年階段,必須通過正確的引導,和善而堅定的教育手段(並不是犧牲),讓孩子擁有創造自己的未來的能力。


這真是個奇怪的問題?我感覺犧牲了快樂的童年才更有可能沒有好的未來?我覺得在你的經濟條件下能給他最好的,無論是教育投資還是生活的其他方面,這怎麼都不是犧牲快樂童年;而在他的童年,如果有愛或者是物質的缺失,這才是犧牲,他擁有美好將來的概率就會小些。說到底就是,童年沒有太大的缺失,以後成長的路才會更平坦吧。

幸福的童年並不是想有就能有的啊


小學的時候

我媽為了讓我上市裡最好的小學

求了很多人但是那個時候窮也沒什麼錢

沒能給班主任送禮

於是我小學的日子就一直很悲慘

學算術的時候 我記得有一次考試

小測完了都留下來改錯題

50道三位數乘法

錯一道罰3道而且自己檢查不告訴拿道錯了

等於每錯一道你得把50道題全部重新算一遍

然後找出來錯的改了 再重算3題

完了一遍算下來就6點了

別的孩子父母都接走了

我爸媽加班一直不來 我只能一直算

最後8點了 她也生氣了

其實我早就改完了只是不敢去給她看

最後她衝下講台看我的卷子

問我7+5等於幾 我說13

Pia的就是一耳光 我當時也是抽風了

不知道為啥一股勁就倔的不行

她又問等於幾 我說13 Pia的又是一耳光

完了就是幾?13!Pia!這樣打了20多啊巴掌

最後塗著紅艷艷的指甲油的手戳我腦袋

讓我畫圈圈數數 我數了數12

她又問 幾?我說12 Pia又特么一耳光

幾?12!!!!Pia又一耳光

記住了沒?記住了就滾蛋!

回家的時候已經8點多了

躺了半個小時我媽才回來

一回來看我被打成豬頭了就開始哭

我都沒哭我知道就算我哭了她也不會給我轉學

反正我記得最後是被打了26耳光

老師名字我也記得 而且一輩子也不會原諒他

我不知道所謂重點班對我的成長有什麼優勢

小時候經常被班主任針對

弄得大老遠看到班主任就跑

在班裡也不受人喜歡

因為班主任經常諷刺我家窮

小孩子不懂什麼

只是覺得老師不喜歡的就是壞小孩

一直到初中了我還是很自卑

看到數學就想吐


請不要把家長的虛榮心說的這麼高大上


不值得。

因為美好的未來,和美好的童年,本來就不是兩個互相矛盾,非此即彼的事情。

高中在學霸聚集地,很多跳級。清北人復交,牛劍常春藤,都有。大家現在事業也各自都不錯。

當時還在高中的時候,就很多人酸溜溜地說,像他們(班)那樣,沒用的,學習機器,小孩子么,還是要有快樂的童年。我不指望我的孩子以後大富大貴,他開心快樂就好了。

誰告訴你,我們不開心快樂了?誰告訴你,我們沒童年了?不要說10歲以前了,我們高三還踢球,看球,還追電視劇,刷電影呢,童年一直到18歲。您那「有快樂的童年」的孩子,高考前敢這麼幹嗎?這把槽我也是壓在肚子里十幾年不吐不快。因為不是一個兩個無知的人說,說的人非常多,而且不是針對我,是針對我們這個集體。承認智商的差距,家庭教育的差距,沒那麼難的。我們班上最牛的同學,絕對不是那個「最努力的」。都住校,很多之間都是一起長大的,互相家長都認識,沒那麼多的裝作毫不費力,半夜起床努力的事情。我承認我和比我牛的人的差距,人家球踢得比我好,球打得比我好,玩得比我瘋,自習能聊天,還是比我學得好。未來和童年,真的沒啥矛盾。而不開心的孩子,也未必就有未來。

灌了一碗負能量,不好意思了。說點可能有用的乾貨。

沖高考去的話,作為家長多關心下高考訊息。至少這些年來說,課外閱讀,開拓視野是一個方向。就即使我們那個時候,也算比較應試了,語文要學得好,大量的課外閱讀少不了。理化生地理歷史這些,也要靠廣博的課外閱讀,還有見聞(比如有針對性的旅行,還有博物館,科學館等等)。引起孩子的興趣,能讓他自己去鑽研,發掘樂趣,帶著好奇心,比「犧牲童年」,頭懸樑錐刺股地熬夜,做題,背書,效果好得太多,而且孩子自己也開心,不覺得負擔。不是讀書就是痛苦,看書就是犧牲童年的。我覺得犧牲與否,取決於孩子自己是喜歡,還是被迫。一念之差而已。

我是沒見過哪個死讀書的能進名校,有的話也很難持續地走下去。興趣的確是最好的老師。

做家長的,如果自己不懂教育理念,就多讀書。書城,圖書中心等很多專門講教育理念的書。研究好戰略,再來說戰術,具體怎麼操作。不要讓戰術的勤奮去掩飾戰略的懶惰。


昨天,10月1日,我和我媽帶著月餅和食物去了特殊教育學校。我媽每到節假日都會去這裡看望這些孩子,陪他們玩,昨天是我第一次去。這裡的孩子都是智力方面有問題,有的是先天,打娘胎裡帶出來的,有的是後天形成;有的是孤兒,有的是被家人送到這裡來。

其中有一個男生引起了引起了我的注意。18歲左右,帶著眼鏡,和那些孩子很是不同。後來問了校長,才知道,他原來是正常的,現在是被他父母逼成這個樣子。他小學、初中成績非常的好,每次都考班級第一第二,即使這麼優秀(我平常考試都是一二十名,這可是妥妥的學霸啊),但他父母還是不滿意,不讓他出去玩,除了學習什麼也不能幹,想讓他考上重點高中、考年級第一、未來成就一番大事業……壓力一點一點的積累,加上青春期的孩子心理脆弱。結果,就被逼瘋了,現在的心智大約停留在四五歲。

聽說他的父母還是老師。真不知道他的父母看見孩子現在這個樣子,心裡是什麼滋味。

自己以後有了孩子,一定不能這麼對他。


值得。


推薦閱讀:

幼兒教育中德國的華德福和義大利蒙台梭利兩大著名幼兒教育理念,有哪些區別?
為什麼在微博上看到幼師被黑的那麼慘?
怎麼面對真正心愛的人和反對早戀的父母?
作為孩子,如何理解、體諒和原諒長輩?
你對自己的孩子想給予什麼樣的教育?

TAG:教育 | 心理 | 兒童教育 | 在線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