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D念得不愉快怎麼辦?

與學術無關,完全是生活。

在美國念統計PhD,貝葉斯。
最近算是過得心煩意亂。偶然和家裡通一次電話,了解到家裡最近不是那麼順暢。爸媽問我畢業後能不能考慮進業界,而非學術界。本來也不是出生在富裕家庭,家裡這般,讓我覺得很難受。但我又不想去工作,我只想好好畢業,以後繼續科研。其實這只是一方面,很早就縈繞在我的心上了。
接下來的事情,更加難受。女朋友也是統計PhD,比我年長兩年的學姐,就要畢業了。她最近也跟我商討去業界工作的事情。細節不多說,就很煩。她嘮叨著讓我也去業界工作吧,而我實在不想。

說那麼多,其實也就是,最近生活很糟糕。自己很想做學術,但各種社會因素在面前,真的無可奈何。不知道怎麼調整自己,總想著這些東西,paper讀不下,代碼也不想寫。跟老闆小聊過回,他只是讓我隨心就行,可能外國人比較看重自己吧。但我依然很迷茫。

煩心事的問題我就匿名吧。希望大家能幫我邀邀人。


其實PhD不就這樣么?

之前在知乎另外一個問題下面看到有人總結做數學的痛苦,其中第一條就是:一年365天至少有300天是毫無進展的,然後下面有人回復說:一年中有 65 天有進展也太恐怖了。

至於賺錢,那個問題下面另外一個回答給了這個圖:

至於說實質性地幫助,相信題主也明白,這個題目下面回答的人沒人真的能幫到你,只能是同樣在讀的PhD來說一下自己的境遇,然後大家一起喪,喪完了回去該幹嘛幹嘛。

所以呢,下面我也來喪一下。。。

在這裡我首先要感謝我的女朋友,看來她在我博士畢業之前是不打算打攪我了,所以感謝她可以讓我安心做完PhD,不管她是誰。

我今年四月份的時候感覺到非常的不對勁,然後去查了一下,結果發現當時的心理狀態是中等抑鬱,中等焦慮,嚴重壓力水平,然後我師姐聊了聊,人一臉平靜地說,焦慮和壓力不是博士的常態么?我一想還真是這麼回事。不管怎麼說,靠著高熱量的飲食和我妹調的安神飲品,我現在情緒還算穩定,只要別和我提課題相關的話題。

至於說家裡面,雖然我家家庭情況可以說挺不好的,父母九十年代就下崗了。但好歹現在在西安終於有一套全款的房子了,父母也有退休金,所以他們的態度也是你管好自己就行,你只要餓不死,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其他親戚里倒是有事情多愛嘮叨的,但是幾年前我就徹底一勞永逸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當時是一次年飯,大家都聚在一起,然後有人問我:你學的這個數學,到底是幹什麼的?然後我一臉微笑地講了半個小時Gromov的symplectic camel。從此之後再沒人問過我了。

好了,算是喪完了吧,再說下去我都快不行了。不過今天晚上畢業的人請吃飯,所以看起來我還是有足夠的理由活到明天的。


不愉快,很正常啊,那就自己快活起來啊,還真沒聽說過有誰能順順利利做好博士的。

反正開心要讀下去,不開心也要讀下去,不如淡定淡定該怎樣怎樣。

先說點不愉快的讓大家開心開心吧:最近四年合同快結束了,剛辦了延期一年。

入學面試的時候得到了一組數據:我們學校博士50%從來沒有畢業過,或者說被淘汰了。只有10%能在4年左右按時畢業(其實是4年3個月),所有能畢業的博士統計下來平均5-5.5年。聽到時差點被嚇死!

想一想組裡統計數據確實是,在這個屋裡坐了4年,身邊得經歷10個博士了:一個讀到第9年熬不下去出去玩了,兩個讀到第7年出去玩了,一個第6年畢業了,一個第5年畢業了,4個新來的其中兩個被開除了,還都是和我坐過對面的。

我這個位置前面坐過三個正好都是我老闆的博士,一個用了5年,一個用了6年,一個用了7年,現在到我了。。。

哎,都是血淚史啊。

2013年歐空局發衛星,就是我做的那三顆,看火箭發射老激動了,生怕炸了,炸了這題目還做個毛線,在我的祝福下果然發射成功了!

好哇好哇好哇,以為馬上要按時畢業、多發文章、走上人生巔峰了!

等等,儀器數據有問題,要改,到14年再給你數據!

好哇!好哇!好哇!

等等,儀器還是不行,到15年你再用吧!

呃,好吧。。

等等,儀器還是不好,16年再處理一下!

呃,能不能快點。。。

馬上了,過了今年暑假就改好了!

一群弱雞,老子博士已經合同結束了!

關鍵是,我們跟歐空局有合同必須得用官方數據。人家沒簽合同的德宇航把垃圾數據處理處理變好了,已經發文章了,那我還發個毛線?

最近天天發郵件撕逼和求抱大腿:

給歐空局:辣雞辣雞辣雞,快點改快點改啊,人家都自己改了數據發完文章了你們還不改?

回復:好啊好啊,今年十月去你們那裡開個會,咱們就確定個改法。

我:。。。。。

給德宇航:哥哥哥哥,告訴我你們咋處理的唄,搞科研大家不要共享么。

回復:好啊好啊,給你兩天的數據,拿去吧!

我:擦!給我兩天夠個毛線,分析了也沒人相信啊(事實證明我的方法做的比他們還好,但是數據太少沒有說服力啊)!

回復:多了沒有!

給瑞士:哥哥哥哥,你看過德宇航他們做的東西沒,老牛逼了,你們家知道么?

回復:知道啊,他們數據好,你們的數據不行,我們用官方的數據也做不好,於是就沒有發文章。

我:哦,你們也不用靠文章畢業吧。。。

回復:哦,是啊,那你再等等歐空局吧。。。。

給兩位老闆:我做的不太好啊,咋辦咋辦?第二篇文章糾結很久了

小老闆:嗯,博士進展的確不理想,先延期

大老闆:嗯,沒有進展別著急,先延期

我:。。。。。。。

還提啥未來,還提啥找工作?

能畢業就謝天謝地了啊。

好了,看到我這麼不順利大家開心了沒?

現在開始說愉快的部分了,你們別不開心,就是來晒圖找平衡的。

天大的不順利,都不能攔住一個吃貨的心,無論如何都不能加班耽誤回家吃晚飯。

下面是最近一周內做的飯

今晚晚飯,巴掌大的超級生蚝,+蔥姜蒜末粉絲,烤個12隻,直接吃飽不帶主食的。

三文魚+蘿蔔+蘿蔔葉+黃瓜+番茄醬豆+松子,隨意組合就是好吃

包子蒸一波!薄皮大餡,蝦仁+芝麻葉+紅薯粉+木耳,喜歡吃啥往裡懟啥

烤魚來一盤,香菇、冬筍、凍豆腐、土豆!鋪滿!鋪滿!鋪滿!

作為知乎精釀啤酒和啤酒話題優秀答主,國際知名啤酒愛好者小組啤博士創始人,就不必晒圖說喝酒的事情了吧。國際啤酒品酒師評價體系BJCP里大陸第一人,還考了高分直接升級當考官,喝酒的博士自然要喝得專業有內涵啊。買的啤酒不爽了,那就自釀它20波!家裡庫存幾十公斤麥芽、酒花已經饑渴難耐了!

維護了啤博士公眾號(DoctorBeer)兩年多,發生天大的事情也要保證每周一和周五的按時推送,寫論文做科研神馬的比起來弱爆了!

一有煩心事再來寫知乎,未來萬一真的科研混不下去也能去啤酒圈和科普圈混一混吃個飯是不?得留個退路啊。

被做科研整得再揪心就直接回家養花,養了四年,家裡和辦公室也攢了一大堆了!

看到用啤酒瓶蓋拼得對Dr.的期許了么。。。

藏著劉看山的花叢

一不留神家裡四年來養了18盆花了,每周在一盆上花5分鐘時間,四年來已經浪費了5*18*52*4=18720分鐘了,整整312個小時,夠衛星跑地球200圈了!估計早也夠寫幾篇論文了,但就是寫不出來啊。

那也要出去玩!被讀博整得糾結了,就釀酒!就做航天器模型!先熬三個晚上整個機遇號火星車

東西雖比巴掌小也100好幾的零件呢

還再出去浪!

像這種大冰原,去一次就讓人忘記人生,忘記讀博士的痛苦了

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啊,

博士再重要,首先先得是個碩士啊

碩士再重要,首先先得是個本科啊

本科再重要,首先先要做個男人啊,

是個男人,首先先努力找個媳婦兒啊。

大學本科,見到前女友剛認識一天,一見鍾情,沒錯,矜持個毛線,果斷追之!

追了一天,果然到手!

還都是初戀哇!

什麼?出國要異國兩年分居?

那就領證給上個保險吧!

什麼,你才20出頭就結婚?

怕啥,跟哥走有肉吃!

稀里糊塗,就9年相戀5年婚史了,前女友升級成現老婆。

擦,還沒到30真年輕啊

於是,家裡多了一個吃貨,多了一個虐待劉看山的女王。

所以,每每到不愉快的時候,就要時刻提醒自己,

還要吃!

還要喝!

還要花!

還要浪!

還要女人!

發現真是對自己活久見啊,能熬到今天真不容易,真是個奇葩。

好吧,再正經一段。要說起這個讀博士愉快不愉快,突然想起自己當初在拿到offer之後在小木蟲上看到的一個單選題。

你為什麼選擇讀博士?

有很多答案,熱愛科研、方便找工作的、為了學位的、為了事業的、為了未來高收入工作的、為了定居國外的、報效祖國的。然後我選了一個很少人選的,

出去看一看這個大大的世界

但讀了好幾年之後才發現,最大的世界不是走出去,是走進來。自己的內心世界很大,一個人可能無法征服世界,但只要征服了內心就有了征服世界的勇氣。

對自己內心真實的了解是最需要學習的,這可能是讀博士以來我最大的收穫吧。

走過了中考、高考、考研、套磁、年度審核,什麼樣的千軍萬馬獨木橋都過來了,但可否有人記得當初在卷子上寫下名字時手心的汗?我們當初糾結的每一個題目都消失在記憶中,正如現在一個一個讓人緊張、焦慮、不安的現實,都會如風般飄散。

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能順其自然,逐漸成長的是內心。人總會在不知道輕重的年紀,做出不知道輕重的決定,唯有時間和未來永恆。

從讀博的那一天起,我就覺得自己可以是個科研的弱雞,但不能做一個沒有趣味的人,要對得起生活,對得起愛人,也對得起自己。

不忘初心,與君共勉!

總能開心起來的!

亂入一下!


突然又看到這個話題,之前讀PHD的過程中也遇到過各種坑爹的事情,雜七雜八的也寫了不少的文章。覺得之前寫的這一篇文章可能有一點點啟示,貼出來給樓主參考吧。以下這篇文章寫於2014年12月底。

《科研這條路》

本來是打算交了博士論文之後才開始寫這篇文章,但是之前讀過網上別的博士寫的一些書籍和資料,自己也一直不停的在寫blog,所以感覺這篇文章已經基本成熟,再加上最近科研毫無進展,故寫一篇文章來紀念一下自己的博士生涯。

1. 專業選擇。

可能很多選擇本科讀數學的人都有這種經歷,在高中的時候就有一種所謂的偏科,會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數學物理上面,而且參加各種競賽也能夠順利拿獎,對於語文英語就是得過且過。拿競賽獎狀之後,要麼就開始保送各個高校的數學系,要麼就開始準備高考。高考完了之後面臨著選專業的問題,對於一個高中生來說,怎麼可能知道大學裡面的專業是學什麼,幾乎就是瞎選,高中擅長學什麼就開始選擇什麼。

2. 本科生涯。

剛進入大學的時候,身邊的人要麼是競賽保送的,要麼就是高考高分考進來的。在第一年的時候,基本上就開始分成兩類人在走。一種是天天努力學習的,一種是幾乎不學習的,就靠考試前突擊過日子。也不知道是不是高中生活的延續,在第一年的時候非常認真,在數學分析和高等代數上面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也做了不少的數學習題。在C++之類的重要課程上面繼續不花時間,繼續著自己高中的偏科日子。這件事說來也巧,正好在大一的數學分析習題課上認識了張老師。有一次碰巧遇到張老師,他給我說打算下個學期辦一個討論班,講一下他最近關注的一些書籍和論文,並且說這些書籍只需要大一上學期的內容就可以了。當時聽上去很有吸引力,就滿口答應下學期開始著手這件事情。到了第二個學期,討論班果然開始了,再加上廖老師,當時也湊了幾個努力學習的同學,就開始讀張老師想讀的那本書 「One Dimensional Dynamics」。第二個學期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張老師在講,堅持了一個學期,終於把那本書的第一章差不多講完了。其實當時自己也就是在下面聽,但是什麼都沒聽懂,聽來聽去就感覺在用Lagrange中值定理,確實只用了大一數學分析的內容。說實話,堅持讀一本書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一邊還要寫論文,還要教學。到了本科第二年的時候,張老師就問我們幾個學生,有沒有興趣自己試著講,當時可能也是想挑戰自己一下,就自告奮勇上去講了一次,雖然自己也只有大一的知識儲備量,但是讀那本書,一行一行看其實只要花時間還是沒問題的。在下面自己花了很多時間,準備了一次,因為都是涉及一些基本的計算,最多涉及到級數求和,所以第一次試講就非常成功。這樣就在無形中極大的激勵了自己,堅持這個討論班堅持了兩年。後來到了第三年結束的時候,正好有一個研究生的暑期學校,在尤老師的大力幫助下,推薦我跟著那些研究生一起學習,聽一些講座。就在當時的暑期學校上面認識了現在的老闆。

3. PHD生涯。

NUS的第一個學期就收到一篇90頁的論文,不過論文裡面有個巨大的漏洞,希望自己能夠找出來並且把它補上。第一個學期選擇了太多的課程,分析,代數,拓撲,PDE,導致自己也沒啥時間弄這篇論文。第一個學期的唯一收穫就是把博士生資格考試順利通過了。到了第二個學期,開始讀論文了,雖然自己之前也讀過論文和相應的書籍,但是給PHD的課題怎麼可能那麼容易就完成。如果那個漏洞那麼容易就補上了,怎麼可能十幾年沒人做那個問題。查一下網上的資料,2006年有人做出了類似的一個問題,不僅順利發了Annals of Mathematics,還給了國際數學家大會45分鐘的報告。相比之下,可想而知自己的這個博士課題有多難。在這個時候自己也沒多想,也沒想過換一個容易一點的問題,總想著自己一定能夠做出來,然後當時辦公室位置緊張,沒分到辦公室座位,於是自己天天都去圖書館呆著,就帶著自己的這篇論文,在圖書館裡面一頁一頁的看。

後來到了第三個學期,就要開始博士資格考試的口試了,需要做一個關於自己的研究方向的一個報告,然後系裡面會讓一些老師來給博士生打分,不行的話就要重新再來一次。在閱讀一開始的那篇90頁的論文的時候發現需要另外一篇文章作為基礎,於是博士資格考試的內容就以另一篇文章作為主要的框架。這個時候我又再次查一下這篇新的文章,同樣是發在Annals of Mathematics上面,而且自從1996年之後,關於這個課題也是幾乎沒有新的結果出現。這個時候開始覺得壓力很大了,就去找老闆,老闆說:課題不能輕易換,你要堅持做。不過這次的資格考試還算順利,口試一次通過。但是過了之後並不是輕鬆的開始,反而帶來了更大的問題。如果博士資格考試不通過的話還可以拿一個碩士學位走人,但是通過了考試就沒有選擇了,只能爭取博士畢業。苦海無涯,回頭已經看不到岸了,只能夠竭盡全力地游到對岸。游到對岸就意味著自己需要把論文的課題搞定,需要把一個非常難的問題攻克。於是這個時候就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非常痛苦的過了一年。

2013年4月份的時候,一件事情直接把自己從痛苦中敲醒,那就是年過半百的張益唐在孿生素數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並且向Annals of Mathematics投稿,三周後被編輯確認無誤並且接收。他的生平經歷對年輕人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鼓勵,至今記得他在youtube上面接受採訪的時候與記者的對話。「唐詩宋詞?我就說兩句,不想說它的出處。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看過他的生平事迹都清楚他為什麼喜歡這兩句詩,因為這兩句詩正是他一生的寫照。做數學研究的人都知道,過了45歲幾乎就不太可能有什麼特別大的突破了,45歲以後的體力和精力和20多歲的時候相比都嚴重下降,很少有人在接近60歲的時候能夠完成華麗的逆轉,但是張益唐做到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完成了質的飛越。回到自己,在PHD的期間確實走了不少的彎路,領略了很多艱辛和苦澀。正是張益唐成功的事迹激勵了自己,只要努力就能夠讓自己順利畢業。

再次回到自己的科研上。痛定思痛,決定努力一下重新攻克之前的問題,此時已經是PHD的第三年都快結束了,自己還沒有任何結果,辦公室的哥們都已經三四篇文章了,師門的師兄們也已經有了自己的paper,而且老闆明確表態,畢業的標準就是把自己的論文發表在Ergodic Theory and Dynamical Systems這個雜誌上。對於當時沒有任何結果的自己,壓力山大。於是,為了讓自己能夠順利畢業,就逐漸開始奮發圖強,再次從那篇錯誤的文章入手,重新從別的角度來審視那篇文章,看看能夠從哪些地方尋求突破。在那篇文章裡面,作者著重於研究一個叫做Fibonacci的多項式,在和老闆的交流中,發覺可以把Fibonacci多項式做出推廣,以尋求新的結果。終於,在PGP宿舍獨立工作一個月之後,搞出了自己畢業論文的第一步,也就是Real Bound Theorem。當時總算感覺放鬆了一下,可是告訴了老闆這個結果之後,悲劇再次發生。被老闆告知有兩個人已經差不多寫好了一個的結果(後來我知道他們發表在了Nonlinearity這個雜誌上),這就意味著自己不可能憑藉這個結果拿到博士學位,需要把原來的問題攻克才能畢業。這個時候PHD的第三年已經結束。

到了第四年,需要輪到自己真正攻克問題了,這個時候必須要做出來才能畢業,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正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導師給的論文課題是關於實係數多項式的迭代。在這個問題下,沒有任何額外的條件,這和那些每次科研遇到障礙就開始加條件的方向截然不同。做科研好比一支部隊在打仗,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風格。有的人就喜歡在一個鬼都打不到的地方亂放槍,把別人的論文改改條件就變成自己的文章,甚至連自己的條件是不是相互矛盾都不知道。但是有的人立志就是要做難題,這個時候就好比這支部隊接到的任務是攻下山頭,首先就必須打掉山頭上面的碉堡,就需要集中所有的人力和火力來攻取,就必須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排除其他所有障礙物。當時為了集中注意力,在第四年的時候自己每天晚上都在系大樓的四樓教室裡面呆著,因為安靜並且沒有人來打擾,特別適合思考問題。除了每天晚上到四樓獨立思考問題,每周還要和老闆討論問題,不停的看看有沒有新的辦法來做原來的問題。單調的生活就這樣持續了PHD的第四年。到了PHD的第四年快結束的時候,終於找到方法來突破原來的問題,至少看起來成功的希望非常大。不過悲劇再次發生,用這個方法來研究問題有一定的局限性,是不夠完美的,心情再次從大喜到大悲,感覺離畢業又再次遠了一步。不過這個時候要是放棄了就前功盡棄了,必須努力向前,作為一個第四年的PHD已經沒有時間用來彷徨了。經過兩周的不懈努力,終於做出來了,這個時候感覺離學位再次進了一大步。

4. 經驗總結。

漫長的故事講完了,這個時候希望那些覺得自己在數學方面很有天分或者覺得對數學很有興趣的本科生們長一個心眼,學數學考高分離真正的科研還差得遠。一個嶄新的科研題目在所有的PHD面前都是人人平等的,都是未知的領域,需要PHD花很多的時間去研究和探索。下面列舉的是一個博士生做數學科研需要注意的一些基本事項,當然我也只能夠在自己的領域裡面說說,別的專業的博士其實和數學還是差挺多的,可以作為參考。

(i) 極強的心理素質:之前高中,本科遇到的練習題,努力一下,和同學討論一下,說不定都能夠搞出來,花上幾個小時,幾天,甚至幾周,基本上就能夠搞定。但是對於一個博士生來說,沒有任何課題是在幾天,幾周,甚至幾個月之內就能夠搞定的。以前在高中和本科的時候都能夠不停地做出數學難題,於是就能夠給人帶來快感,讓人越來越有動力,越來越想研究數學。但是在讀博士的過程中,這種感覺肯定會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長期做不出來問題,讀論文帶來的痛苦,思考問題帶來的絕望。無論一個學生的本科成績多麼的優秀,在有科研經驗的老師面前,真的是不算什麼。被老闆bs很正常,科研成功一次就可以畢業了,甚至就能夠功成名就了(參見張益唐)。在這個非常漫長的四年,五年,甚至六七年的歲月里,一個學生要是沒有這點心理素質就不要混下去了。正如圖片所示:讀博士之前一直以為讀博士努力下去就會一帆風順,按時到達。結果實際的情況確是第二種,道路崎嶇不平,各種意想不到的艱難困苦,只有克服了這些困難,才能夠在PHD這條路上走下去。

(ii) 從開始PHD的那一刻開始,就必須忘記之前自己取得的所有成績,一切從零開始。以前很輕鬆的寫一下本科畢業論文就可以獲得優秀,能夠講討論班,甚至足夠在所謂的SCI雜誌上發表,這些只能夠說明在本科生當中屬於佼佼者。但是開始讀博士之後,這些就變得不算什麼了。好比你一開始住在五層小樓裡面,身邊都是平房,自然顯得很強。但是後來隨著自己的成長,坐標系也就悄悄的發生了變化,身邊的人也跟著變化,對手已經不是本科生,而是從本科生中間選出來的優秀者,難度顯而易見的增加了許多。

(iii) 對於一個普通的博士生來說,自己想獨立搞科研幾乎是不可能的,想脫離老闆而獨立搞科研完全是自尋死路。一開始讀博士的時候由於本科的習慣,總自以為自己的想法很牛逼,很可能做出大東西,後來發現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作為老闆,在科研領域已經打拚了十幾年,在經驗和能力上面通常都在博士生之上。通常一個博士生自己提出一個東西,要麼是別人做過了,要麼是根本沒有什麼意思,沒有人在乎。如果讓博士生自己選擇論文課題,要麼選擇得太難,根本不可能完成,要麼就是別人已經做過了,根本沒有繼續研究的必要。對普通的博士生來說,奉勸大家,基礎不夠就老老實實從底層做起,從老闆推薦的論文和書籍一點一點的慢慢開始,千萬不要想自己去選擇一些論文課題來做。往往一個領域有著自己非常難的問題,通常這些問題是不能夠直接留給博士生來做的。這個時候不能夠從正面去攻取這些題目,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迂迴,而這些迂迴往往依賴於導師在本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經驗。此時導師給學生推薦的書和論文會從側面幫助學生理解問題,研究問題甚至解決問題提供非常大的幫助。在這個過程中,導師很可能根據學生的科研進度提出階段性的題目,以降低學生科研的難度。通常來講,老闆提出的問題和想法,博士生有的時候哪怕只是取得了部分的結果和進展,都會遠遠高過自己獨立選擇的題目。

(iv) 在博士的生涯中,曾經見過有的老闆會幫助學生寫論文,甚至送論文給學生,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老闆都會做這些事情。博士生自己做不出來問題,很多老闆通常是不會給予非常直接的幫助的,這個時候就需要博士生自己想辦法來解決問題,克服障礙。在學校裡面,通常的觀點是:寫不出論文是學生的問題,不是老闆的問題。對於一個數學系的博士生來說,即使你的論文想法已經非常成熟,細節全部都能夠過去,要把它寫成一篇能夠發表的論文也是一條非常艱難的路,而且這條路也很不好走。之前本科的時候,一般的關注點都是學生學了多少東西,懂得多少東西。到了博士階段,已經沒有人在乎學過多少東西,在乎的是做出了什麼結果,能夠發表什麼樣的文章。要發好的雜誌,就需要一個好題目,這個問題通常都是難題。在這些問題前面,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都是一個一個獨立的靈魂在奮鬥。此時此刻就需要博士生自己克服很大的心理障礙,想畢業就要一直堅持做自己的課題,堅持下去才能夠知道自己能不能夠成功,才能夠知道自己究竟能夠走多遠。在這個過程中,根本不敢去想能夠走到哪一步,只能夠咬緊牙關堅持走下去。科研這種只有一個人在走的路十分考驗一個人的忍耐力和承受力。跟別的事情不一樣,比方考試什麼的,都是大家一起混,怎麼混一般都不至於混到最後。但是科研這種事情,就和一個人到海裡面游泳一樣。游著游著,猛一回頭,尼瑪就只有自己一個人在游泳,而且已經看不到岸了,只能夠一個人努力往前游。做科研難題的時候,只有自己能夠幫助自己,只能夠一個人竭盡全力地往前走。

(v) 對於數學系的人來說,由於不需要像別的專業一樣做實驗,所以時間非常自由,除了干一些教學工作,剩下的時間都是自由安排。這種自由職業者如果時間安排不當,很容易產生拖延症,陷入PHD的時間陷阱而不能自拔。對於搞純數學的PHD來說,一個PHD的課題絕對不是在幾個月之內就可以完成的,一定會有一段時間沒有任何的進展和突破。這個時候由於要克服自己的心理壓力,很容易在自己的科研課題上面產生拖延症,好比牛頓第一定理,在沒有外力的催動下,自己的課題一定會停滯不前,能畢業日期也就離自己越來越遙遠。如果出現這種問題,需要及時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戰勝拖延,免得造成更大的困擾。

最後一條,如果一個人在本科或者碩士畢業的時候在工作和讀博之間搖擺不定的話,這個時候選擇工作基本上是正確的。如果本科或者碩士論文都寫得要死要活的學生,是非常不適合繼續讀下去的。哪怕博士生涯剛剛開始,這個時候立刻逃離也是非常明智的決定。做科研的時候需要把它當成一份事業,而不是當成一份工作。世界上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為什麼選擇一條那麼艱難的路來走呢。其實,要做一番事業,無論是任何領域的,都需要一個人不計回報的付出,不能夠像干工作的時候那樣計較加班費和休息時間。只要一個人在做的是自己的事業而不只是工作,無論這份事業本身能夠帶來多少的收入,無論在別人的眼光裡面這怎麼也算不上一個成功者的案例,在堅持做這個事業的過程中,就已經成功了。看著張益唐的視頻,想想也覺得「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荷蘭博士在讀。

導師沒事的時候會問:最近怎麼樣,每天開心不?

我:開心啊,最近挺開心的。

導師:啊,那你最近很危險啊,讀博士是個苦差事,感覺開心肯定狀態不對。

我:哦哦,知道了。

下一次又問我:最近怎麼樣,每天開心不?

我:不開心,每天好辛苦。

導師:啊,那你這樣狀態不對啊,讀博本來就是個苦差事,怎麼能不好好享受生活呢,一定要好好enjoy!

我:!¥%……


說真的題主,PhD能念的愉快的,我只見過兩個。一個是我一個師兄,他是真的喜歡科研,但是也不是完全的愉快,而是痛並快樂著。還有一個是同屆的一個基友,浪的不行,快意人生的那種,不想做不做,問他畢業打算,他說無所謂,回家浪一圈先。

其餘的,我同屆的也好,我的師兄師姐師弟師妹也好,基本都是痛苦的,大家沒事兒就和我聊quit的事情。

所有Phd學生都知道學校的退學流程真不是一句玩笑話,是真的。

我lab office抽屜里到現在都還收著那份我已經填好的退學申請表。已經放了三年。一轉眼,我已經在寫畢業論文了。

你以為寫畢業論文就是要熬出頭了?圖樣。因為這四年科研可以說做的毫無意義,所以寫論文的時候簡直就好像是把以為已經快要癒合的傷口的疤強行撕開,然後還要拿鋸肉刀使勁地攪,直到血肉模糊。Latex彷彿都在嘲笑你,「看看你這四年,做了些什麼玩意」。

當初我選擇讀博,我父母是非常支持的,並沒有出現常見的「女生讀博blabla」之類的事。中途我委婉表達很痛苦之後,他們也表示理解我的處境,尊重我的選擇,但是也告誡我必須有承擔後果的覺悟。現在,我爸媽基本不會問我科研的事,只是偶爾會問問工作有什麼著落。然而並沒有。事實上,我也根本不敢說啥,沒找到工作什麼的,總覺得都快三十的人了,不能再讓父母操心了。

題主我想告訴你,你說的這種情況99.9%的phd學生都會遇到,學術上的也好,私人生活也好,而且會持續很長的時間,選擇無非退學賺錢,轉導師換方向,死扛著熬畢業。我選的是死扛熬畢業,我當初做這個決定的原因也很簡單粗暴,只想做完一件事,不管做的多不好,我想做完它。

這四年下來,我覺得科研技能都是其次,我最被鍛煉的還是精神上的。被老闆鄙視,被同屆鄙視,到最後被自己鄙視。我開始學著自嘲,自黑,沒心沒肺。不是不在乎,而我知道自己的極限就是這裡,我真的爬不到更高。但是我起碼能讓自己稍微舒服點。

還有我個人的一個經驗吧,因為心裡煩悶,這個時候,最不適合的就是找別人傾訴或者發牢騷。靜不下來的時候,我就抄書。什麼內容的都可以,我博士四年把曹丕全集,晏殊晏幾道的詞全抄了一遍。效果拔群。

最後,祝好。

========================20170607====================================

把我的真實情況寫出來,希望寬慰題主,大家讀博的日子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是希望答主不要覺得自己在孤軍奮戰,因為很多博士研究生(包括我)也和你一樣,面臨著來自學業,家庭還有私人生活的壓力和阻礙。有些人堅持下去,有些人離開,這都沒有問題,最重要的是,他們做出選擇,而不是在搖擺中讓自己的情緒越來越差,越來越煩悶。

其實不僅是讀博,各行各業都有各行各業的難處。但就好像評論里說的,讀博之所以有時候讓人覺得很痛苦,是因為似乎除了畢業,我們無路可走。你在外工作,就算是裸辭,依舊可以在簡歷上寫上工作經驗,然而博士兩三年你quit,你只能寫一個大大的「退學」或者「肄業」,在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的眼中,你只不過是一個念書念到一半半途而廢的懦夫而已。

不想說什麼雞湯,也沒有鼓勵或者勸導。說到底讀和不讀就是一個選擇而已,選擇繼續讀,就下決心完成它;選擇不讀就好好找工作,好好賺錢,不要覺得如果我當年熬到畢業會怎樣。你不做選擇永遠都不會知道選擇之後會發生啥。

而且答主你有一點,我覺得已經比很多博士研究生的情況都樂觀一點了,那就是,你還有繼續做學術的想法。要知道,很多phd學生痛苦的源頭就是無心學術的同時,卻因為各種原因無法退出,苦苦熬著。不想說勸退還是勸留這樣的話,只是希望題主能在自己非常冷靜理智的情況下知道自己要什麼,而不是在一種煩惱鬱悶想要逃避的情緒下搖擺不定。

=====================答主最新的狀態=============

脫產了三個月,寫完了論文,已經上交。期間發生了很多事情,前一段時間,整個人都在崩潰的邊緣。家人,導師,還有自己都出現了不好的情況。現在論文正在等待送審,暫時也定下了工作,希望接下來可以順利一些吧。

希望在讀的PhD的朋友們,無論是選擇工業界,學術圈,還是轉行重來,都不要放棄自己想堅持的東西,不要放棄自己,困難總是暫時的,一切總有解決的方法。


謝邀。

本人最近科研也沒什麼進展,這陣子一直在想的問題(就是我之前在對稱群與正曲率-Karsten Groveamp;#x27;s symmetry program 中提到的方復全老師論文中的問題)始終沒什麼思路,給方老師發了郵件,他承認論文寫得倉促,知道有問題,但他似乎對這個問題不再感興趣,沒有回答我的任何有關論文本身的學術問題,只是鼓勵我自己去做。我老闆也沒什麼好的想法,而且這兩個禮拜他不在,去德州帶他外孫女去了。然後我現在又在教課,暑期課程節奏很快,周一到周四一周上4天課,5個禮拜講完一個學期的課程量——順便說一下,今天下午我班上第一次期中考試。。所以我也沒什麼時間思考科研問題,基本就擱置了。

和家人聊天的時候,他們雖然沒有要求我去轉行什麼的,但是字裡行間也希望我多去關注金融等行業的就業狀況,言外之意不必多說。他們本身對我做的數學研究沒有任何興趣,也沒有任何概念(比如我爸有時候會說,你學數學的可以去研究股市啊,有時候又說你看阿法狗現在這麼厲害,你學數學的也可以研究圍棋程序啊,上次又問了我一個初中物理級別的民科問題——總之他們對純數學的研究對象沒有任何概念,那是一門對他們而言不存在的學科。。)。所以做學術得不到家人的理解,有時也覺得挺孤獨的。不過這大概也是常態吧。至於女朋友什麼的,現在也不想多想了,看緣分吧,真覺得自己有時候腦子裡胡思亂想是庸人自擾;大齡青年找對象難是普遍問題,這麼一想彷彿也看得開些了。

說這些自然不打算給題主提供什麼幫助、建議,只是分享下自己的心境;其實我覺得PhD苦逼挺常見的,科研壓力、社會因素、家庭因素等等交織在一起,我見過能笑出來的PhD都沒多少,系裡的PhD不論老外還是中國人大部分時間都頂著一張苦瓜臉。之前知乎上某數學大V說路過我們系進去看了下,說覺得「我們系挺壓抑的」「和莫斯科差不多」,我問他這世界上還有不壓抑的數學系么。。他說Cornell和Dartmouth數學系感覺好很多。不過我也沒在別的環境生活過,可能自然而然把自己的生活環境當成常態了吧。

今天的答案寫得很隨意。以後在知乎上答題也不打算寫得多正式多嚴肅了。如果有人說我離題什麼的我也無所謂。反正在這個能毫無理由禁言的地方,我也沒必要保留任何尊重。


你每天孤獨的探究外人毫不關心的問題,愉快么? 不愉快

你付出比同齡人多的多,卻只能收穫幾顆花生,愉快么?不愉快

你在某個方向拚命向前,卻發現方向越做越窄,愉快么?不愉快

你花費幾年時間寫出的文章,被審稿人批得一無是處,愉快么?不愉快

你將上MKT,但研究出了致命漏洞,無法順利畢業,愉快么?不愉快

你明知教職難找還一往無前,最後落個訪問臨時工,愉快么?不愉快

你每天盡心儘力教書,學生卻什麼也不會,愉快么?不愉快

你的文章在終身評審前遲遲發不出來愉快么?不愉快

你終於熬到甜妞卻只能蝸居在鳥不拉屎的山區,或者方圓百里的玉米地,愉快么?不愉快

你每天徘徊在同事都是蠢材和自己才是蠢材之間,愉快么?不愉快

你日復一日的上著有的沒的課,寫著不痛不癢的文章,愉快么?不愉快

你即將退休,暮然回首才發覺自己好像選錯了人生,愉快么?不愉快

在這個長期看來有效的學術市場上,只要你的智商配不上你的野心,你就永遠會不愉快。學術如此,學術以外大體也不過如此。知難而進,知難而退都無可厚非,唯有不知其難才讓人最不愉快。

認清學術,認清生活,認清自己。說的是你,其實是自己。共勉吧!


不知題主有什麼煩惱的,我聽我們中心一做純數學的老師說過,他認識的做統計的朋友,沒有一個想搞學術卻沒找到faculty的!

呵呵,開玩笑的,我只想說我們做高能理論物理的以及一些純數學方向,面臨的沒坑問題比你們嚴重的多!

跟你以及好多答題者一樣,我家庭平庸,甚至不如平庸,博士期間也碰到過很大的困難,家裡,女友,以及同學各種勸退,特別不順,但我還是堅持自己的理想與價值觀,在學術圈艱難的存活著。

首先說說我讀博期間遇到的困難。我從中部某九八五大學畢業,博士選擇的是北京一非清北的「文科」大學,導師是Z教授,Z教授是傑青,但已經五六年沒寫過文章了,當時招我的時候跟我說他有一個idea,可能是他這輩子最好的一個,我們可以一起努力把它做出來。就這樣我放棄推免資格,去考研!進入R大後上了一年課,群論,高量,量統什麼的,輕鬆加愉快,我以為以後四年也會輕鬆度過。第二年困難開始出現了,R大的物理系以凝聚態為主,規模還很小,更高級的場論和廣義相對論沒人開,我不得不自學啃peskin,更糟糕的是沒有人跟你討論,沒有學伴,一年多後我啃polchinski,感覺徹底的要絕望了,那書哪是人看的,然後我去別的學校參加弦論討論班,媽呀人家一個星期講一次,每次講一章polchinski,講的人還是個本科生,我聽了幾次後就不知道他們在講什麼了!這什麼節奏,就我這狀態在學術圈可能連渣都當不了,本科生都把你秒的渣都不剩。那段時間我開始焦慮,整夜整夜睡不著,同時不斷懷疑自己,以前建立起來的那些自信逐漸崩塌,那種感覺的痛苦,無法形容,就像每天在凌遲自己一樣,自己也不認識自己了,然後我沒辦法正常學習了,過了一年打dota的日子,有點自暴自棄了。在打dota期間我還是有一小部分時間在學習,期間我去理論所參加了另外一個討論班,還好,這個討論班裡都是「正常人」,也沒有把我秒成渣,感覺好點了,唯一的我覺得不太爽的地方就是他們手上文章都很多,也讓我焦慮。我手上別說文章了,題目都沒有一個!就這樣,在焦慮和沮喪中,我差不多學完我覺得應該學完的基礎知識。三年半已經過去了,老闆還是沒有給我任何的題目,我自己去看文章,發現以前學的東西基本沒太大用處,別說自己找題目,連文章我都基本看不明白!我去這種狀態別說以後做學術了,博士學位都拿不到!我果斷做了決定,不跟老闆拖了,明確要求去找外面的老師做題目,老闆推了幾個月最後終於同意,我就去北師大L老師那裡要題目了。L老師說我很幸運我的姓排在他後面,不會搶他的第一單位,可以帶我。就這樣他給了我一個黑洞熱力學的題目。我像抓救命帶草一樣,廢寢忘食的學東西,算東西。有兩個下午,我坐在他旁邊看著他用mathematica打草稿,算東西,變做邊說,我基本上一個點沒漏,全部吸收,感覺兩天學到的東西頂以前兩年!很順利我們第一篇文章很快出來了,東西算好後,L老師一氣呵成寫出一篇二十頁的文章,投稿後十天左右就PRD接收了。雖然那篇文章我貢獻不大,也不算特別重要的工作,但為我的學術生涯暫時續命了。後來我們又合作了一篇,但由於我不是L老師自己招的博士生,做題目又有點挑,L老師就沒給我題目做了。瞬間又成了沒娘的孩子。為了求生,我申請去國外交流找活干,老闆可能覺得招我卻沒帶我有所愧疚,支付了我在perimeter期間的開銷。出國後我覺得是時候決定自己到底還做不做學術了,如果我在那邊沒辦法獨立發文章,就quit了!在那邊憋半年還真憋出兩篇文章,還有大教授願意幫我寫推薦信。回國後就參加答辯,順利拿到博士學位,在T大找到一個還不錯的postdoc職位。

以上是我讀博期間的流水賬,期間無數次徘徊在quit的邊緣,最後逐漸認識到什麼是做學術,怎麼樣找准自己的位置,怎麼樣看文章,怎麼樣自己找題目,直到感覺自己一個人也能獨立生存!

人在困難的時候很容易迷失,當時我看到本科生啃polchinski啃的飛起的時候,當我開始看文章感覺看天書一樣的時候,當我找不到題目做的時候,我就迷失了我自己,我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裡,也不知道自己學這些東西有什麼意義!

在弦論圈如果誰讀博期間處在我這種環境,那基本上是要quit的。沒有人帶,沒有人討論,也沒有題目,做研究的門檻又高!這是人要與天斗的架勢!總結下經驗。

1,沒人討論就去找人討論,當然別找那種本科生刷polchinski的怪胎,這樣你才能知道你在同齡人的位置。

2,沒人帶就去找人帶,這樣才能入門,為自己獨立打好基礎,真正的研究是書本上學不到的!讀博期間老闆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高能理論物理,有個好老闆很可能決定你一生的水準,所以學術出身很重要,當然我這樣的還只能算野孩子!

3,穩紮穩打,不慌不亂,亂裝逼遲早要付出代價。別人學東西比你快,寫文章比你多不見得你就水平比你高。別讓「怪胎」嚇住自己,別亂膜拜別人。水平最高的人往往是最沉得住氣的人!

4,做研究要有品味,有品味才懂得欣賞,會欣賞才能感受到學術的優美,才有源源不斷的動力,不會淪為灌水機器。

5,至於賺錢,兩句話,一句,有錢難買爺高興; 另一句,朝聞道夕死可矣!

以上經驗只對與我有相似價值觀,有足夠做學術的潛質的人有效,切勿亂學,否則這一輩子不成瘋亦成魔!

現在做博後也兩年了,回想畢業後這兩年,自認為做出了一些比較non-trival的工作,也逐漸有了自己的學術品味,當然要在圈內有立足之地還需要更加努力!


有時候,看到大家都是一樣的,我就能得半餉安心了。

博士這個頭銜聽起來很高大上,其實有多苦只有我們自己知道,身體的疲憊好說,精神上的摧殘才是最嚴重的。進到圈子裡才發現,自己還離別人那麼遠,想著別人在自己這個年紀已經是大文章在手天下我有,而自己做的東西依然跟狗屎一樣,就算勉強達到畢業要求也沒有任何意義。想畢業後留在科研一線,很難,我的專業基本上被國外鍍金回來的人瓜分完了,去一個不好的學校,那就已經遠離一線了,搞學術的遠離一線,至少在我看來,已經輸了一半了。

呆在這個「行業」,總是會不自覺的抬頭往上看,因為上邊的大牛太璀璨了,可是累啊,心累,一遍遍的自我否定,開始懷疑自己的智商是不是真的適合混學圈,做不出像樣的成績,又不在富裕家庭,這個年紀還沒有多少收入,天然就比別人多一份不安。

早就知道干這事要掉三層皮,親身體會又是另一回事。承擔著不比別人少的壓力,未來卻更加迷茫。

但是想想,誰又不是呢,這個年紀的准年輕人,誰又過得輕鬆,不能說沒有輕鬆愉快的,但我們中的大多數都只是普通人而已,普通人就會有普通人的煩惱,大家都是一樣的,就算受傷了也要套上伊麗莎白圈,不要去舔自己的傷口,相信普通的明天還是會好起來的,因為許多問題到了必須做決定的時候,自然會有答案。

有感而發,寫的很亂,也沒什麼建設性意見,但是自己人生的迷茫又豈是別人能輕易給出答案的。消極是消極者的墓志銘,樂觀是樂觀者的通行證,共勉。


第一重要的是:題主要搞清楚,自己內心愛搞科研、做學術,還是只是逃避到業界工作,賺錢養家的壓力?

如果題主發自內心的熱愛科研工作,無論賺錢多少,無論科研壓力多大,無論是否光鮮,就是要搞。那下一步,題主需要跟家人做個深入的溝通,表達自己內心是訴求。家人也應該會理解。同時,不要再花家裡一分錢,自己可以拿獎學金,也可以打零工,自己養活自己。想走自己的路,必須先要經濟上自立。

如果題主是因為逃避業界的工作壓力,逃避賺錢養家的壓力,躲避自己不喜歡的社會環境,那題主就需要反思自己了。鴕鳥心態,逃避壓力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這種壓力,在漫長的人生中,你早晚還會遇上,一旦到了無法躲避的時候,那就危險了。因此,你要培養自己敢於直面挑戰,敢於擔當的勇氣。

希望能幫到你,祝好運。


曾經有一位Phd和你一樣,生活各種不順利,於是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哈佛大學的Steven Weinberg教授寫了一封信。

這封信後來發表在《Nature》上:

科學研究不太可能讓你變得富有,你的朋友和親人也常常無法理解你的工作。

而且如果你從事基本粒子物理領域相關的工作,你甚至不能從中獲得成就感。

因為,你很難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迅速轉變成有價值的應用。

就像 McGill 大學的Ernest Rutherford 和 Frederick Soddy,這兩位教授正在研究放射性的本質。

這項工作雖然看上去沒什麼價值,但卻有其實際意義,更重要的是:它能夠產生深遠的影響。

當人們理解了放射性時,物理學家才得以解釋:為什麼太陽和地球內核在數百萬年後,依然能夠持續發熱?

從而消除人們對地球和太陽年齡的質疑。

從伽利略、牛頓再到達爾文,科學在不斷發展,讓人們從宗教主義中逐漸蘇醒。

但在今天,當我們隨便翻開一份報紙,就會遺憾的發現有些任務依然沒有完成。

人類文明必須仰仗諸位的努力才能得以進步,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應該以此為傲。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初心易得,始終難守。

與君共勉。


我也遇到過這個問題,一些生活瑣事,但是累積起來對專註有很大的影響。很多問題都看上去都一時不知怎麼很好的解決。後來學會了在這種狀態下做到保持快樂。有些東西沒法改變,就不要去糾結,岔開思緒,讀書總有個頭。畢業之時總會有路子可以走。你要做的是做點事情讓自己快樂起來。正好前不久在quora寫了一個答案與這個問題有關。貼過來當回答吧。

https://www.quora.com/What-are-your-top-priorities-in-life-as-a-PhD-student


父母的話隨便聽聽就好了。他們那個年代的知識已經落伍了,而且他們的生活圈子也沒有你的當,怎麼能夠替你做決定呢?你現在在美國已經讀博士了,按理說應該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要追隨自己內心的想法。跟這種年上了年紀的父母交流,一定要注意,不要和他們頂嘴,他們隨便說說,你就直接嗯嗯。裝沒聽見就好了。我認為你父母不是為了你的錢,而是刻意的關心你,畢竟你讀他們在家閑的無聊會關注你這方面行業的發展動向,但是他們在報紙上看的,在網上看的未必能夠和你所在的行業相吻合。他們只是出於關心罷了,可能你現在讀博,壓力比較大,自然的反應是覺得他們給你施加的壓力,其實大可不必這麼想。你可以給你父母找點愛好做一頓,這樣他們就可以可以轉移注意力了。是不是你的父母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中國就是這樣一些退了休的。老頭老太太閑著沒事,整天就瞎心思。趕緊給他們找一些愛好就好了,你可以看看國外的人70多歲了還在爬山,80多歲了還敢自己開車。還有一個辦法,你可以把你爸爸接到美國,讓他們見見世面,這樣他們就不會瞎擔憂了。


1. 你是否適合科研,你是否適合教職

在博士畢業前,最起碼能回答第一個問題,並對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有所了解。

如果你博士畢業的時候Publication低於平均水平(指本專業平均水平,不單純指自己的周圍平均水平),就別繼續了。

如果超過平均水平,那麼再問,你是否具有一個成功教授的品質。這個品質是什麼,也許很難總結,不同環境也有差異,但大致還是有個範圍的。

2. 你的家庭(父母兄弟姐妹)是否很快需要你養家,養家需要多少錢。你的女朋友是否很堅決,你是否非要這個女朋友。以及你未來大概能在哪裡找到教職,能拿多少錢,是否養得起自己和未來的孩子,假設你老婆自己養自己。

有人回答,題主的問題不是publication的問題,而是生活的問題。

而我覺得,生活不是問題。因為生活本來就是這樣。不是你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完全沒必要因此煩惱,絕大部分人都沒生活在富裕而自由的家庭(有孩子富裕而不自由)。

這只是publication的問題。寫的出論文,做教授窮幾年總有可能功成名就(雖然可能發不了財,所以還是要看養得起家不);寫不出論文,找到教職也是痛苦一生,何必呢。

—— 一個博士期間明白自己沒有做科研的天賦,但還是以為自己愛科研,找到教職但始終鬱悶,正在考慮是否要去工業界的人


【長文】

讀博士如同人生棋局

痛,是覺醒的基石

弱勢求生之路

-------------------

2012年2月10日

除了極少數的幸運兒,我們絕對多數人,出生都不是強者。換個角度說,這個大系統已經被壟斷,所有主流資源都已被「先人」把持。當然,不同時期會出現一些新的資源,從而培養出一批新的壟斷者,並成為所謂的先人。比如二十多年前的PC業,前十年的互聯網,和目前的移動互聯網。而親愛的讀者你可曾發現,絕大多數的你所熟知的傳統領域,這麼多年,可還有奇蹟出現?試看大家了解的福特汽車,三菱重工,沃爾瑪帝國,等等這些巨頭所在的領域可有新生力量?雖然你依然可以舉出少得可憐的新生兒,但恐怕當你列舉的時候自己的心裡已經哇涼哇涼的了。這還沒有提及另外幾個諸如軍工之類的全完壟斷行業。

我們這個時代不是基礎科技大爆發時代。但是,人在江湖,總要想解決的辦法。我將陳述一下我們這些弱勢,或者相對弱勢的群體,如何生存。別以為你已經年薪百萬就是強勢群體,也別以為你有個博士學位或者身兼教授就不是弱勢群體。當你夜裡難眠抑或無人的時候暗自嘆息,你其實明白,你看似的風光的一面,不過是面對比你更弱勢的群體的時候的一個側面。

2012年3月1日

第1篇 博士生涯之 後手開局

我先拿這個從傳統價值上看十分風光的好學生的處境入手,分析一下我們的困境和方法。我想,無論你是中國國內正在苦讀的博士生,還是一個國際知名但還不夠頂級學府的博士生,在漫長的博士生的數年中,一定嘗過什麼叫勤奮努力但依然兩手空空。也或許有過昔日牛頓高斯之夢,而今看來一切作罷的心態。更進一步,就是這論文怎麼發啊?遙望大牛們CNS(Cell、Nature, 和Science首字母簡寫)如水,我眼前連個SCI都是遙不可及,到底是為啥,想當年,在中學時代我也風光過啊。我們遇到一個困境,就是我們總想往上,也就會總是獨立成為一個階段的優勢群體,但因為又要跳入更高的階段,那麼就意味著我們永遠是在放棄目前的優勢地位,從而進入更高階層的弱勢群體,再進而上升,跳躍……這個困境讓我們近似永無休止的在弱勢群體和強勢群體中變換。本章節不就這個「困境」做詳細談論,稍候細談,就暫定我們活著的樂趣就在於奮鬥吧。那麼基於這個樂趣,讓我們探討一些博士生涯如何打開困境,由劣勢變強勢。

儘快的博士畢業,以及盡量好和多的創造自己的科研成果,進而找到一個好的工作,是絕大多數博士生的目標。其中的成果,大多數情況以論文和專利為表現形式。而這一切,都要基於完成你的課題的情況。那麼如何選擇課題和展開課題就十分重要。對於那些有泰斗級的導師的學生——也就是隨便的研究都會輕易發表,或者導師偉大善良到可以幫你提供最細緻可行的思路並帶你完全完成的學生,以下未必適用。可是,這種強勢群體又有多少?

我首先給幾個原則,然後慢慢地分析解讀

1. 不要一口吃掉大的課題;儘可能的分解你的課題為一個個小課題,並對應每一篇論文來發表。

2. 主流的研究對於我們往往都是雞肋,而那些偏的都有點偏僻的題目才是我們施展才華並迅速成長的好課題——僻遠而做大

3. 不要一開始就去思考課題的「實用意義」。你覺得與眾不同就可以了——完美的課題往往到不了我們手上就被人完成了

4. 任何一個課題,如果你看不到明確的發論文的可能,就不要入手。

5. 給自己的研究規定時限,到一定時候就要開始寫論文,即使那是你依然覺得一籌莫展——轉機就在你的論文寫作中。

6. 論文的「數量」,盡量別來自於自己的創作,而是來自廣泛的合作——精品是你的品牌。

7. 盡量建立廣泛的合作,你的任何一個技能都是合作的橋樑。這個技能除了實驗和理論上的一些專長,還包括編程,搭建儀器,以至於一些實驗資源的佔有。

8. 合作中,務必讓利三分——因為合作的直接利益都是次要的,也就是間接的才是我們的戰略所在。

9. 拒絕內鬥,無論是任何形式的——無法改變就做最大限度的妥協和退讓

10.導師如果不好,請儘快換掉,或者轉學,切莫猶豫。

11.攀龍附鳳的追逐大牛,往往不如緊密合作那些生死兄弟的同伴更有效率——交往只有在同層次才是效率最高的。

12.運氣從來不是科研取勝的關鍵,但是你掌握了以上技巧以後,一定會有好的運氣。

13.時刻準備著,返回主流或者變成主流。

2012年3月5日

弱勢群體的特點如果用軍事辭彙表述就是:1.兵力不足,2.兵力不精,3.沒有堅固的城池。而課題就是你要攻佔的目標。有些課題已經有了佔有者,就是那些所謂的泰斗和大牛。大牛的特點就是弱勢群體的特點的反義詞。有一點軍事常識的人,或者玩過「全面戰爭」的人應該明白取勝的幾種可能:以少勝多需要自己比敵軍精銳,從而局部獲勝造成潰敗,分而擊之;或者雖然我方精銳不足但以眾敵寡,可以形成合圍造成敵軍側翼潰敗然後再卷擊中央;如果是兵力也不精銳數量也不多,還要攻城戰?那除非敵軍內部大亂,否則無解。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避開交戰,找個僻遠的地方,慢慢發展壯大,進而形成勢力準備反擊。

回過頭來再看科研。我們絕大多數科研工作者,導師估計都不是學術界的泰斗,自己一開始也不具有刷CNS如水的實力。那麼如果又要選一個主流課題,不就等於用自己弱勢的兵力跟已經獨霸一方的泰鬥打攻堅戰?當然,其實寄人籬下也可以生存,別人發個Nature,你可以在後面灌Nano letter,AM,APL之類,再次之,也可以弄Thin Solid Film之類的。然而,今天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告訴你如何給大牛做一個良好的衛兵,而是如何成為將來的大牛和泰斗。何況,當你想給別人填牙縫的時候,往往我們只能給填牙縫的人填牙縫了,最後興趣全無,進入永恆的弱勢陷阱。

2012年3月6日

換句說說,當你尚且不能夠承擔「主流課題」的時候,以防被大課題一下壓死,可以暫時迴避,選擇稍微偏僻的研究或者將捎大的課題進行拆分。那麼再來探討一下如何尋找「偏僻的課題」。在夾縫中生存最忌諱的就是瞻前顧後,同樣,我們尋找這種「偏僻的課題」也不要牽掛太多的「意義」。江湖兇猛,一個完美的課題能夠經過那些泰斗的大腦過濾後,還能夠完整的到我們手上來完成的概率之低。好似一隻羔羊經過獅群還能安然無恙。我們不能苛求我們的課題意義重大,但一定要有「不同」,並且自己有興趣把它做完。舉個例子關於這種「偏僻的課題」:如果別人研究高效太陽能電池,那麼如何通過異質性光來降低效率或許就是個有意思的課題?總之,異想天開和自娛自樂是這種起步時期的良好心態。

如果你已經找到你的偏僻的課題,也就是一個偏遠的立足點。那麼下面我們來談一談如何「展開」課題。有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何時寫論文?誠然,一個課題被研究的通透明了,沒有一絲疑問的時候,是寫論文的完美時機。但其實,一個做過研究的人都會明白,一項研究是永遠有未知和問題的。對於新人,他未必能夠準確的摸准發論文的脈搏,並在適當的時候開始寫論文。而有時導師的責全求備和盲目指導,會扼殺死一個科研新人。初做科研,最重要的是找到科研的感覺,而不是一上來就用自己都達不到的理想的「牛頓和愛因斯坦」的標準來要求新人。第一篇論文總是最重要的,因為那是他科研的感覺,他會靠著個感覺,連帶其中的工作方法和思路,維持相當長或一生的時間。長時間沒有進展有可能徹底摧毀他的自信心。最忌諱的就是一個導師或學長以完美的研究者思路和方法要求新人,但是自己又不能給與學生切實可行的指導(都是大道理和紙上談兵),並將其科研熱情摧毀後還揚言此人沒有潛力。我們身在其中,只能自己努力避開這種教授和師兄,不行只有當機立斷的換導師或者換學校。因為這場博弈就是越往後你輸得越慘。

拉回到具體的論文寫作上。對於發表第一篇論文的學生,可以嘗試在自己正是從事獨立課題研究的時候,半年內開始著手寫論文。簡易的寫論文的方法,除了寫一個大綱,就是先把預知需要的幾張主要的圖準備好。換句話說,用圖來撐起論文的骨架。準備圖的過程中,就串起了前後的論證。很多時候,一些創新點和新的內容就在你的這些寫作過程中突然產生,進而引發新的思考和深入的研究。所以,即使你一籌莫展對於論文,也可以先把已知的圖表放上去,嘗試串起論文,一定會有新的發現。所謂「將錯就錯也不猶豫不前更能降低損失」。當你在這種偏僻課題的探索中,發表了第一篇論文之後,你會發現,有幾個新發現的問題等待著你新的研究和對應的論文。

2012年3月8日

在講述完如何尋找研究突破口並著手第一篇論文之後,我們再來探討一下論文的數量問題。這是一個尖銳的問題,提及此,難免受到完美主義者的批評,認為做科研不該預先設計成果的數量,科研是一個崇高的事情,不該以數量為目標。所以,我也並不提倡自己的論文以數量為目標。比較理想的情況是,自己的一作論文都是精品,然後也不缺少非第一作者的高檔次論文。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別人的好論文為何會掛上你的名字?換句話說,這種良好的合作如何搭建起來?

常見的途徑有三個

1. 你運氣良好,在一個比較大,人際關係也良好的課題組,師兄師姐師弟師妹都很厚道,水平也不在你之下,平常一起做實驗,相互探討溝通。大家的論文互相含有對方的貢獻,自然不缺少論文的數量。

2. 你有一兩個獨特的技能,無論是修理儀器,編程,甚至是畫圖,都可以作為一個橋樑,為身邊的科研夥伴提供幫助,從而形成合作關係。

3. 你的成果有一定的嫁接性,可以在此之上服務別人的研究。比如你合成的某種材料,可以用在別人的器件中。也或者你的程序系統用在別人的實驗模擬上。

2012年3月8日

無論選擇哪個一個途徑或者三者同時具備,與人合作是關鍵所在。首先需明確一下合作的意義。作為一個將來想「做大」的科研工作者,垃圾論文絕對是我們的禁忌,無論是否是第一作者。我們年輕時候就要樹立良好的人格和對應的精品思路。發一百篇垃圾論文也不如一篇好論文對自己有實質的提高,同時,發十篇好論文的光彩恐怕也遮蓋不住一篇垃圾論文給你帶來的暗淡陰影。所以無論是第幾作者的論文,盡量保證是精品。那麼這就談及到這種合作論文的把握。如果這個合作是自己的課題——也就是我們是第一作者——最重要的是保證最後成果分配的公平性。通常,這個表現在作者排序問題上。有時候有的合作者做了一定的貢獻,但不屬於自己課題組,掛名有難處;有時候有的合作者在課題進展中,沒有預先期望的貢獻,但是有礙於良好的私人關係不好拿捏;有的時候,導師負責排列順序而且有些不認識的人會空降下來;等等等等。對於此,我通常採用以下「成果分配三原則」:

2012年3月13日

1. 公平優先——盡一切可能爭取最公平的排序。對於導師,要敢於闡述自己的排序觀點。對於有貢獻的同學也要敢於給他們應有的排名。長久的合作一定要基於公平和你的信用。

2. 慣例為輔——有時候大家的貢獻相當,很難精確排序,就按照試驗室之前的慣例。有些地方,博士後在後面;參與論文直接寫作的放在前面,大師兄放後面(或前面);之前一篇關聯的論文的排名順序,等等。

3. 之後填平——很多時候,完全的公平很難達到,導師也未必能夠完全按照你的意見來執行。那麼之後一定要在其它方面給予彌補,使其依舊回到「公平」的位置。比如文論中必要的「感謝」。之後論文衍生物的作者排序,以及其它合作方面的利益給予。

人在江湖,信用為重。

2012年3月15日

有了如上的三原則,以及大家合作所需的技能,就可以構建穩定的合作。再次回顧我們搭建合作的任務:通常只有兩種目的,一個是保證論文的數量,另一個就是實現互補從而一起發表更高檔次的論文。前者的問題,往往只需要注重以上提到的三原則,就可以做到利益均分,合作愉快。但是如果想在第二個方面緊密合作,從而創作出單方不可能實現的更高合作,就有很多地方需要進一步注意。首先在深度合作上,雙方具有良好的信用是理想的狀態。固然我很支持曹孟德的「才大於德」。但是深度的合作如果不基於相互高度的信任,恐怕只能依靠「合約」了。有時候合作雙方之前了解不多,或者各有自我的立場,那麼事先談好合作形式以及成果分配方案很重要。上面給出的3原則是基於可以談,可以改的情況下的。可是有時候情況複雜,有些貢獻或者成果分配很難如願,則需要另2個原則作為備註才能解決。

1. 合作中,務必讓利三分——因為合作的直接利益都是次要的,也就是間接的才是我們的戰略所在。

2. 拒絕內鬥,無論是任何形式的——無法改變就做最大限度的妥協和退讓

敵人,不在身邊。

我們構建合作,為了就是做一些單體無法完成的任務,至於具體的結果,固然可能有不盡人意之處,但這合作一旦達成,就可以藉此開花結果,向外延伸。其中,單獨的成果雖然誘人,但是合作帶來的間接戰略意義才是關鍵所在。也就是說,當我們構建合作的時候,考慮間接的戰略意義,比單獨的一篇論文的發表要重要得多。在合作中,一旦出現一次的衝突和矛盾,這次合作往往造成的間接跳躍鏈條就會中斷,一個合作的長期戰略也就沒有談及的基礎了。在這個四平八穩的太平盛世,天下已經被壟斷的烏雲密布,大牛們尚且團結一致,我們這些發展初期的「年輕人」還自我內鬥,哪裡有翻身的一天。

其實,很多雙眼睛都在看著我們,很多張嘴也在傳播著我們的事迹。

時光流逝,在一場場的為了生存壓力的戰鬥中,我們慢慢的成長;並且經過多個合作的銜接,以及不同戰場的穿插升級,有一天,你發現自己的地盤有了一定的規模,可以做些略大的事情的時候,你會突然發現你的下一個對手簡直就是你的克隆或者升級版。你的對手和你一樣的勤奮,聰明,有著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群眾基礎」,人格魅力也不在你之下。就好像古惑仔里的陳浩南「夠狠,講義氣,兄弟多」。並且,可能家庭背景還十分良好,有若干你不可企及的個人天賦。那麼此時,我寫此文的意義才算真正的打開,對於這些我會在之後的章節就具體的領域慢慢地講述。

在此,我先預先交待一個觀點,希望讀者理解,我們一生的奮鬥,或許從整體看就是一個弱勢變強勢的奮鬥歷程。但是我們想做的,並不是類似於猴群首領的往複更替,始終不變。我們由下至上,帶來的是弱勢群體的反思,是金字塔下層的潛力,使得這個系統可以不斷更新,進化為更高的系統。那麼,我們今天的奮鬥,便是希望將來如我們一樣朝氣蓬勃,敢想敢做的人,無論其初始地位的弱勢或強勢,都能獲得等同的施展他們才華的機會,都能夠在有生之年獲得與他們的努力和才華對應的成就——而這才是系統運作的最高效率。

2012年3月28日

第2篇 博士生涯之 血與刃

如果我們有幸在一開始就是強勢群體,或者經過如上努力並在目前狀態下已具備獨立研究的能力,並擁有良好的外部合作。換句話說,當我們可以和別人競爭某一個領域,而不是所謂的僻遠而自我發展的時候。下一步我們要考慮的,就是怎麼進而擴大,創造機會返回或者成為主流。不過千萬不要著急,讓我以對手的眼光,先介紹一下常見的競爭手段。這些方法很多地方都不合理也有失科研道德,所以我們更要事先了解,之後才能有效的規避,使我們不會成為受害者。

通常強弱博弈兩種思路:蠶食其枝葉而後斷其主幹;攻其賊首而作鳥獸散。如果對手是目前領域的壟斷者,除了招安你之外,採用的方法常常是限制你在頂級期刊和會議的展現機會。對於每個領域的頂級期刊,其實具體科目的審稿人(Peer reviewer)無非是那幾個或者一個大牛。你的稿件通常逃不過去的。如果你幸運碰到一個科研道德良好或者跟你們組有良好關係的,或者本來就是你們組的,那當然這一關可以過去了。但是如果倒霉的你碰到了同行且有敵意和品行不端的,那我們的應對策略就要改變。人在江湖,實力第一。當你自信論文必中反而被拒,也不要懊惱。除了本學科的頂級刊物,換投其它次一級或者臨近學科的頂級刊物,往往可以發表,然後積累足夠的人氣再重試。但是,還有一種情況比較邪惡,就是這個有敵意的審稿人,故意拖延你的審稿期,並自己搶你之前發表一篇類似論文,使你的論文不具有原創性而無法發表。所以,我們通常在投稿之後,如果發現審稿超過一個月沒有結果,就要發信直接給編輯催促。這種辦法往往很有用,會加速進程,有時候對方拖沓,編輯也會更換審稿人。當然,這些辦法都是被動的後手。如果真的運氣不好,碰到「高超的對手」,稿件拖延失去原創性或者被拒後失去足夠的影響力,也只能說兩點,「運氣守恆」,多贊一贊總會有爆發的時候;第二個就是第一章提到的,你切入主流有點過早了,尚未能夠在主流科研界立足,這有可能導致概率性的夭折。

除了封閉頂級學術報道的渠道,有惡意的對手也有可能封閉你的研發渠道。通常就是項目資金(funding)與合作群體(Circle)。我很相信資金的作用,或者說錢是准萬能的。今天我們討論這些話題,已經基於精英人才群體,所以暫不討論智力水平和勤奮的意義。任何一個思路清晰的教授,只要給予足夠的資金,都可以購置尖端的實驗設備,並招來十分優秀的科研人員(Research fellow)。很多時候,這些招來的優秀的科研人員,足以獨立承擔課題,並創造出超過教授個人實力的科研成果。試想多少科研大牛不是學生的實驗加上自己的總結然後取得諾獎的。優秀的fellow絕對是一個課題組強大的關鍵。但是,如果資金渠道被控制,申不到足夠的資金,那麼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尤其是對於實驗科學的教授們。同樣地,大funding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而且審批委員會的成員也是那幾個知名的學者。還是那句話,如果你已然在其中,這一部分可以跳過,如果只是擦邊球或者有實力沒名氣和關係,那有可能的是,論文的悲劇會重演。這一章所基於的,並不是一個處處迴避自我成長的新人,而是一個略有造詣可以獨立工作的研究人員。那麼面對巨大的funding的策略,就是積攢人品,舍小從大。只要你有實力,就算是人品惡劣的大牛,也會喜歡跟你合作的,只是很可能你會成為任勞任怨的角色。不過這本身無所謂,科學之路我向來認為是相對而言最公正的了。把自己的活做好,努力報道比較有意義的研究,即使在利益分配上損失較大也無所謂。科研本身是個人愛好還能掙錢,雖然工資分配不公,我們年輕人,樂得其所。它日我們若有翻身之日,莫對晚輩如此,讓他們更公平更開心的工作,就是了。江湖上最開心的,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因為這樣無論得失功過,自己都能自娛自樂。

2012年4月15日

我們進而把問題拉倒更深的陰影中,也就是論文剽竊。其實我不該叫做論文剽竊,因為它的形式多樣化,很多形式只是一種借用和引申,算不上100%的抄襲。當然,我們還是從極端情況說起,然後慢慢探討它的衍生形式,並進而分析應對策略。絕大多數的剽竊都來自於「內鬼」,因為高級研究細節是王道,縱然我告訴你一個大概的思路,如果不告訴細節,往往也不是一年半載可以重複出來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讀文章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如下這種情況:告訴了大概的合成路線,但是就是自己合成不出來對方描述的效果,因為細節都沒有講明白。

引用來自【http://share.renren.com/share/232477062/12615871340?from=0101090302】

所以,在防剽竊中,最容易想到的辦法就是建立良好的內部合作規範。不過,深層次的研究,往往是防不勝防的,所以才有上面所述的科研品德的討論。如果做科學研究,處處提防自己的合作夥伴,說話總留三分,如何可能做出大的成果?對於這個看似無解的問題,就好像當年令狐聰面對沖虛長老的旋轉劍法,對於我們這些尚未觸及科研桂冠的年輕的科研工作者,倒是不妨放手一搏,從意想不到的中心戳出去。也就是,不如我們從一開就接受自己科研的被剽竊,雖然說不上歡迎,但至少是默認會存在且絕不迴避的。誠如上面所說,當下任何的合作,間接戰略意義遠大於直接利益獲取。那麼如果降低風險防護的合作,也就更容易開展和間接跳躍,那麼就算是一兩個科研成果的被剽竊和被提前發表,其實也是可以被接受的。尤其是在我們科研團隊的創建之初,尚沒有良好的好友推薦的時候,無法安全的辨析一個新的合作者的好壞,往往只有一搏。做好被剽竊的準備,但也可能帶來優秀合作夥伴的出現。年少之時,不可優柔寡斷瞻前顧後,大原則允許的前提下,大開大合才是王者之風。

所謂何處不江湖,此處亦如是。

總的來講,科研領域,已經是一個較為公平,合理,拼真實力的地方。誠然通過不同的策略系,一個人有可能成為院士或者只是一名講師,但是要想真的有所造詣,學問的硬功夫才是長久之道。如果說這一章在討論生存技巧,或者成為劍宗,那麼下一章,我將會詳細論述對於一個新人,如何提高科研的基本功。

2012年4月28日

第3篇 博士生涯 之 氣宗之道

有時候,不妨把實驗科學課程是修外力,而理論模擬工作是修內力。誠然,任何一方面修到極致都是「無敵」的。但是除了諸如數論之類基本上不可能做實體實驗的,在絕大多數學科中,我們往往是需要二者兼顧的。比如做半導體器件的研發的實驗工作,主要在於了解不同薄膜的光電性能,以及不同搭配和結構的優劣,但是如果可以了解到每個材料的能級和界面態的計算,還是有助於我們的思路開闊,以及解釋我們實驗中稀奇百怪的現象的。反之亦然,對於理論工作者,如果只局限於在凝聚態物質本身能級上,脫離了實驗的證明和實體器件的應用性,往往丟掉了很多絢麗的發現。總之,在可能的情況下,做到內外兼修很重要。我常覺得,我們不要給自己留下心裡的「膽怯」。也就是,不要讓我們自己覺得自己哪些領域就是一定不行的,讓我們有先天的非理性判斷。其實很多事情,下狠了心思嘗試一下,發現別有洞天。或者昔日慘敗的事情,今日再試未必重蹈覆轍。譬如繪畫雖然是個拼造詣的東西,但是如果藉助計算機的幫助來彌補「手」的笨拙,從而製作出精美的作品。對於很多實驗工作者也一樣,我想讀者中一定有閱讀文獻的時候凡是看到公式就直接跳過或者翻頁的。雖然成篇的理論推導公式看起來確實嚇人,不過一旦你克服心理恐懼,努力迎刃而上,過些日子你會發現,看公式才是最舒服的。因為它們簡潔而且精準,一個公式勝過千百字的描述。只是有些事情我們未曾嘗試,就被「黔驢」的吼聲嚇住了。

以下我羅列一些基本的技能以及對應的學習技巧,方便讀者入門上手。

首先是儀器操作。以我的經驗,我並不贊同對於新人,花大量的時間,來學習一個儀器的操作,更不贊同一開始做實驗的目的是為了學習操作儀器。誠然,高級的儀器一定要受培訓才能上崗,否則不僅會破壞昂貴的儀器更會導致人身的傷亡。但是,這就像學車,只要學會了基本的交規和操作技巧,就可以上手了。不用等到把所有機械常識和維修指南都學會了才去實戰,因為你是一個研究人員而不是技工。所以,對於新人,一開始要先想想自己的創新思路,然後通過這個思路才帶動自己學習和操作儀器,不必靠沒有意義的實驗來學習操作儀器。當然,如果可能,雇專門的實驗員來操作儀器是最好不過的,專業高效而且也節省了研究人員大量的時間用來思考問題。

再次是掌握一門計算機語言。無論是諸如Matlab,Mathematica這種解釋性語言,還是C,Python等高級語言,只要用的順手有一門語言就可以。相對而言,前兩種上手更容易,學起來也快得多。除了對於理論研究的工作者這種計算機語言技能是必修課,對於實驗科學的人也是一樣的。批量的處理實驗數據,模擬一下自己的實驗,絕對是有利於我們的實驗研究工作的。這東西學起來不難的,尤其是Mathematica,基本上用F1看看說明文檔就可以用了。

學會用一個解析繪圖工具和一個3D繪圖工具也很重要。一篇好的論文,通常都有配套的精緻圖片。一幅圖片的成圖過程,可以是基於解析公式來生成的,也可以是根據尺寸和肉眼的感覺來繪製的。典型的非解析繪圖軟體就是Word、Powerpoint、Visio,和Photoshop。而有些圖片是基於複雜的解析公式,很難用以上軟體繪製,比如薄膜內的光場分布圖。對於此,以上列舉的Mathematica和Matlab都可以繪製。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不同專業的繪圖軟體,比如Crystal畫晶體等。這個學習工作並不艱難,只是需要自己多畫畫,多查查說明文檔,慢慢就能迅速畫出精美的圖片。進一步,對於某些3D圖片,尤其是複雜結構的3D構圖。通常很難找到對應的解析公式來構圖。有些研究人員善於使用2D圖片拼出3D效果,但是對於複雜的結構就明顯困境了。我建議學習的軟體是Solidworks,Google Sketch和CAD,買張學習光碟,有一天時間就可以上手了。

除了被動的操作儀器,如果能夠自己設計並組裝儀器就更好了,因為有些實驗數據是沒有現成的儀器來測試的。除了Vb可以寫驅動之外,Labview本身配套的硬體設備更是我們搭建儀器平台的利器。

當然,學好數學,善於文書書寫,具有良好的演講能力,也是一個優秀科研工作者的必修課,但這些因人而異,也不是一日之寒能夠出來的,讀者可以自行判斷並後續學習。

2012年8月9日

科研界是最接近武俠小說中情節的。各大幫派,各種奇門武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我們不敢奢望我們是掉下懸崖都能一朝成才的幸運兒。我們需要的是把該修的技能修好,把該練基本功練的紮實,縱然有如第一篇的千萬的技巧和捷徑,然而一切「武功」的施展還是要靠基本功的。江湖很大,而我們的技能就是通往不同領域的一把鑰匙。往往不覺間,我們已然坐井觀天,因為很多領域被我們的心結封住了,比如理論層面的。多一個領域,就像手上多一張牌,排列組合的結果,使得我們有更多出奇不意的招式,也才有了第一章所講的方法的執行空間。

2012年9月28日

在結束這一小節的寫作之前,我倒想把「氣宗之道」從技能層面擴展到人格層面。雖然這種擴展看似有些多餘,但是儒家背景教育下的我們,終究還是希望內外兼修的。其實我承認,很多現實中的得意者,可能是一個十足的「爛人」。【2013年1月29日】典型的歐也妮葛朗台+格格巫,依然能夠在現實中取得驕人的成績。因為「有所成」並不需要面面兼修,只需要有一個過人之處就足以在現實中凸顯。但是,成績的突出和系統的穩定上,我們也是都需要考慮的。【2013年9月24日】另外,如同本文最開始所講,我們一生所奮鬥的,不是動物世界中猴群一樣的弱肉強食,首領更迭,而是這個大系統的優化。是一種全面的系統進化而不是幾個單體的胳膊粗的循環遊戲。我清晰的記得我讀碩士的時候,有一次陪我的導師聊天,他說道,一個科學家一生能夠到什麼高度,不是知識,關鍵是他的人生觀和時間觀決定的。後來我一直思考他這句話。從小到大學了很多知識,到了一定地步,知識本身已經不重要,一個是因為大家已經有了充足的知識儲備,第二個是已經有較強的自學知識的能力。但是如何創造則千差萬別。這就取決於個人的觀念。對自己如是,對他人也如是。是做一個播撒種子而成森林的一代宗師,還是做一個將種子榨成油的油鋪小老闆,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也許不遠的兩條路。

第4篇 博士生涯 之 郭嘉不死

2013年10月2日-2014年5月4日

秋日午後,紅磚藤蔓,一個六十年代建的教學樓里,陣陣傳來課堂的聲音。這是一間一百餘人的大教室,兩鬢已白的教授站在講台上,眉目之間的皺紋已掩不住歲月的沉澱。這節線性代數他已經講給了二十餘屆學生聽,興趣索然的時候就開始了調侃自己。說說自己以前學生的出人頭地,說說以前老師的誨人不倦,再聊聊自己當年如何才華橫溢,然後批評現在上級管理的無能,政策的不到位,也會說說現在的學生的懶惰,不能吃苦,沒有思路。反反覆復圍繞這一個理念就是:「今不如昔。」看了看錶,發現還有五分鐘才能下課。仰頭看了看外面,對面新建的科學研究所的模樣,好似很多年前他剛入職時候這棟樓的樣子,只是此時它上面的藤蔓還沒有爬滿。而這棟研究所中,一個明亮的大會議室里,有個類似年齡教授,但是著裝要洋氣很多。他坐在一端,三十多個學生坐在橢圓長桌的四周。一個個學生的作報告,膽怯的講著,並時不時看一眼導師的表情,生怕講錯,導師不懈而且有點蔑視的表情已經做了無聲的回復。沒有一個學生可以逃得過他的批評甚至嘲諷,就連副教授也時不時的被卷進去,「被」大導師嘲諷,或者「跟」大導師一起譏諷學生。在這位成名導師的心中,真是完全碾壓這些小爬蟲。總之,人不如己。

不論怎樣是哪一種場景,讓我們來看看他們年輕的時候,可能是怎麼樣的「今不如昔,人不如己。」其實,他們年輕的時候的確真的很優秀,不僅沒白沒黑的加班工作,多麼危險有毒的實驗都敢做,玩命的時候真的會沒了命,對自己已經不是狠一點可以形容,而是殘忍至極。在當年他們的同學和老師心中,這就是「學霸」,是個好的科學家的苗子。這種兇殘的做事風格已經嵌入到骨髓中,讓他認為這是成功之道,而的確,這是他們走到今天的成功之道,他們因此拿到了國家或者國際的獎項,因此有了今天的一切。但當他看到自己的學生為啥總是不如自己,為啥稍微好點的不是走了就是轉行了。就會認為忽然想到一句話「成功是不可複製的」。其實這話說的不對,因為很多成功都是可以複製,比如通過考取一些證書從而找到很好的工作這個成功途徑就可以複製。事情是這樣的,這些導師可曾想過,他們之前的所有成功都是個人性質的,之後他對於團隊作戰的理解,就是靠威逼利誘控制一群下屬而不是塑造他們的靈魂。也可以這麼來理解這個事情,如果他們自己從來沒有經歷過「團隊作戰」的成功,又怎麼讓自己的學生複製那種成功。

科研界是個特殊的領域,因為它是一個以技術為主業務的領域。在很多情況下,甚至可以完全不需要團隊合作,只依靠自己的智力和勤奮就可以創造巨大的成就。這絕對不同於商界和政界,需要依靠強大的人際能力來進行工作。當然,這也成就了歷史上很多性格古怪但依然聲名顯赫的大科學家,當然,這樣就給了我們一個誤區,就是團隊能力不是科研成功的關鍵。其實,如果你是一個千古奇才,青少年便能奪得科學桂冠,也就不屬於本文的主體「弱勢群體」,甚至連前三篇都不需要閱讀了。就好像,不讀大學也可以當教授的,甚至可以拿諾貝爾獎,但是特例不適用於此文。本文講的是方法論,而不是傳奇故事。這一篇講的是團隊建設如何幫助由將變帥。

言歸正傳,我們逐漸成長,已不是當年單槍匹馬的模樣的時候,我們開始有了自己的團隊,有了自己的學生或者下屬。那麼我們的運營思路是否也要有所調整。年輕時候,單憑才華出眾就足以橫掃千軍並立足一方,甚至只需要過人的勤奮都可以脫穎而出。但是,這其中難免掩蓋了很多的弱項:比如戰略,交際,人品。換言之,智慧或勤奮或運氣或家境等,握住一項基本就可以在青年戰場上有所斬獲,因為那時候我們自己就是團隊的100%。但團隊作戰,神隊長+一堆豬隊友,平均起來,就很弱了。這也是當年戚繼光重新募兵的原因。當臉上抹去青澀,招兵買馬就成了躲不開的事情。作個將,需要弓馬嫻熟,作為帥,就要懂得點將之道,老成謀國。簡而言之,統帥要明白怎麼招兵練兵。還要有計劃的部署,打仗下一步怎麼辦,不能打著打著就沒兵了,盲目的攻城掠寨只會是個流寇。科研界,有很多這樣的課題組,天天刷論文,刷了好幾十年,還不成系統,終了無法開宗立派。另外,負責人每天埋怨招不到像當年他自己一樣的牛人,或者招到的很快走人且再不回頭。這個問題恐怕困擾了很多課題組組長。

那麼讓我們重新審視這個問題。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人才缺乏或流失。首先須明白這個問題涉及的是人才的培養,而不是重複性勞動者的培訓。後者在於熟練和聽從指令,前者在於內心世界的塑造:一個完善的人格,創新的慾望和能力,它日能夠開枝散葉的人。這麼看來,威逼利誘顯然只是初級的技能,充其量算個霸道。構建組織文化才是王道。這話講的太大了,還是讓我們把它細分到可以執行的環節。也就是說培養成員的職業道德和團隊精神就是要做的。這個還是有點大,讓我們繼續把這個任務深入細化從而可以容易實現。

做管理有左右兩手,左手是技術型的,就是法規制度條例;右手是感念型的,也就是通過宣傳形成意識上的相互認同。前者嘛,說著挺容易的,好像很多課題組都有自己的組規,但有多少能夠達到規矩的目的?規矩在於讓大家明確團隊運轉的規則,從而更好地執行而不犯錯。但是不合理的規矩雖然也能執行,但是效果是造成意識上的不認同。比如你強迫所有人夜裡11點才能離開實驗室只能加重成員對於規則的不認同,最終結果就是雖然他還是11點才離開實驗室,但是他已經厭惡這個課題組,並且一旦有機會就疏離他。好的規矩在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設計者要考慮到這個「己」包括設計者自己和所有執行者們。雖然「個人奉獻」常是導師的期望學生們能夠做到的,但我們也要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去以他們的利益為重,我們是否真的願意奉獻我們的利益來服從他們的利益。如果沒有,所謂的團結奉獻不過是一個以大欺小的騙局。將心比心,反作用力不在於單體的報復,而是組織文化的潰爛。退一步說,「我們總是欠成員的」,多這麼想想沒壞處。如果你清楚自己是個惡人,那更要多制定點公開的明文規定,並且當出現衝突時候無論自己多不情願也遵守它。

再講講團隊精神的培養。所謂「勝者先勝而後求戰,敗者先戰而後求勝。」一個優秀的團隊,從一開始就具有一些特點。比如良好的道德操守,執著的相互認同。而這些大多不是靠「威逼利誘」的霸道而實現的,而是通過長期的軟性「團隊精神」培養出來的。這種「團隊精神」需要我們一開始在管理團隊上就要「站得高」。如果導師天天刁難羞辱學生,或者自己每天是非恩怨掛到嘴邊,這個團隊必然也就不會形成自我的認同感,因為團隊成員找不到他們這個團隊的「人格」。這個「站得高」要求我們的導師能夠樹立一個清晰的團隊性格和未來走向,不要把自己的團隊成員只局限於在自己課題組的時候。其實,成員離隊的時候,才只是這系統構建第一步的完成。明白這個,就不要如同黃世仁壓榨楊白勞一樣,非要榨乾最後一滴油。每個自己的成員都是一個種子,他日飄向異地開枝散葉結成樹林才是戰略。如果把成員當做菜籽油才榨乾,就有點暴殄天物了。

說了這麼多,其實還有句話特別想講。就是講給未來的我們。如果真的能力夠強運氣夠好,我們有朝一日可以成為開枝散葉的一代宗師,我們是否還有隱患呢?我有時候覺得,成長之路布滿了誤區,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誤區。年輕時候的誤區在於技術和技巧,中年的誤區常出現在對組織系統的認識上,晚年可能是更宏觀的一代代的更替上。再偉大的人也會有自己的誤區,就算你是赤兔馬跳過年輕時候或者中年時候的絆馬索,也不好說最後老來的一條絆馬索將你弄得人仰馬翻,聲名狼藉。如果說第一條絆馬索是為將之道,第二條絆馬索是為帥之道,那麼這最後一條絆馬索就是為聖之道。培養人才,人才就要起來,起來到一定程度,就要放手給他們更大的空間,有時候就要涉及到讓位問題。看著自己辛苦一生的事業在另一個人手中翻動,縱然有多重的不放心,或者甚至是看不慣,但是人才都是鍛鍊出來的,誰說他不會帶來新的時代?所謂捨己從人,涅槃重生吧。其實,年輕人要上位,大浪濤濤,阻擋不住的。順勢而為真的很難但它也真的是絆倒了多少英雄的那條鎖鏈啊。

郭嘉不死,如果真的是那樣的話,他是否會成為白帝城託孤的諸葛亮,還是那個落得抑鬱而終的陸遜。親愛的讀者,你能明白嗎?

【未完-待續】


可以不念,可以quit。

人有很多種活法


我寫演算法,最痛苦的一次是連續四個月毫無進展,公式推導無數遍、程序檢查無數遍,但結果就是差一點。

一般而言,不同方式實現相同演算法,得到的數值結果在重點區域的誤差最大不能超過0.5dB,一旦超過,說明公式本身就有問題。

然而我就是解決不了,直到四個月後才最終搞定。這期間,每天睡覺夢見的都是推導過程,精神狀態極差,心率很高,離極限只有一步之遙。

按我老闆的話說,I cannot endure the boring work in industry, the academy is the field full of competition and suffering, and it is only for the people who got both intelligence and patience, but trust me you are too smart to work in the industry.

然後,我就傻逼地信了……


我感覺不愉快是常態吧。讀博士好像追求的就不是愉快。凡是工作到了某一個領域的尖端水平,工作狀態很難是愉快的,就算是大藝術家也大多都在痛苦中進行創作。

我覺得讀博是最健康的心態,應該是追求一種信仰吧。你相信這個東西,你願意把頭學尖了去研究它,不管快樂不快樂,不管多痛苦,你要的是證明自己心目中的那個世界運轉的規律應該是這樣的,並且你也想把你心中的那個世界規律展現給別人看。

我9月份開始讀博士,之前在寫所有的博士資料準備的時候感覺到無比的壓抑痛苦和糾結。比我不準備讀博士的時候不快樂多了。但是我依然非常堅持要做這件事情,因為我研究的課題是我相信的世界應該有的樣子。

希望你能繼續加油,一讀博士深似海,現在這個時代談到理想,談到信念好像很空,但是說真的,對於讀博士這種很煎熬的事業還是很有用的。在信仰面前心情的一時歡愉會顯得很渺小。

共勉,共勉。


樓主如果是因為熱愛這門學科從而想繼續做學術,那麼父母的話聽一下就好了。畢竟他們沒指望你能定期資助家裡。做學術錢雖不多,也足夠生活。

我想說的是樓主和女朋友之間的分歧,因為你們才是可能共度餘生的人。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很重要,滿足另一半的需求同樣重要。

你們為什麼會在一起呢?她的理想生活是什麼樣的?你的呢?你們對未來的規劃是什麼?對彼此的期許是什麼?這不像選擇度假地點,這次聽你的,下次由著我。所以想清楚哪一邊對你更重要,然後做出決定,從此再無怨言。

當初你為什麼選擇讀博呢?

我愛的人也在做學術。雖然有時也會在沮喪、負氣時說,大不了以後去工業圈兒。可我知道那不是她的真心話,我也不希望她做出那樣的選擇。

只有做學術她才會真正快樂。

愛一個人就是給ta想要的和自由。希望你們可以找到愛對方的正確途徑。

另:我現在還在國內,為了和她早日相聚而努力學習著。所以有些處境不太設身處地。並且這個回答也夾雜了強烈的個人意識,比如許多選擇業界的人都是因為在學術圈兒混不下去。

另,另:有時我們討論家庭孩子等現實問題時她也會說,到時候我就去工業圈兒找工作。每次聽她這樣講我都很感動,也很心疼。愛一個人,怎麼忍心看她為了自己捨棄理想。我相信認真做事的人最後都可以得到牛排與漢堡。

再豐沃的生活也換不來講到事業與理想時她從心底閃耀的光芒,不是么。看到那樣的她,我就無比滿足。因為那才是真實的她,我愛的她。

我想她這輩子大概是沒有去工業圈兒卷錢的機會了。再說我也不是吃乾飯的……

所以,如果樓主真心是因為熱愛而想繼續做學術,就誠懇地告訴師姐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最後,願每個心懷理想的人都可以守得初心,事有所成。

也願我們都可以高於生活,趨於理想的過完此生。


大部分人都是活的不開心的,各行各業有各行各業的抱怨,而我認識的phd裡面十個有九個是不開心的,不能按期畢業尤其不開心,沒有錢花尤其尤其不開心。

這麼說,是不是開心一點兒了?

想開點,人生就是掙扎,不在這裡掙扎就在那裡掙扎。暗黑的想法是比慘,好多phd連女朋友都沒有;積極的想法凡事看好的一面,好歹你有女朋友不是?


推薦閱讀:

博士是精英嗎?
如何評價「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員的自白:我為什麼選擇離開」?
家產六千萬以上,現計算機讀研,該不該讀個博?我可以利用資源做些什麼?
為什麼我考上了名校博士,很多同學不開心?
上了年紀的男孩在追女生時感覺老臉掛不住怎麼辦?

TAG:數學 | 統計學 | 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