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17磅炮?

知乎里滿是螢火蟲的討論,居然沒有個對原炮的問題


17pdr 特點鮮明,初速高,彈道平,精度差,穿深高。

從左到右,76mm HVAP (1), HE (2), APC (3). 17pdr SVDS (4), APC (5), HE (6), APCBC (7), 90mm HVAP (8), HE (9), APC (10). 葯室體積明顯增加。

註:SVDS ( super velocity discarding sabot) 是 APDS 的舊稱,其實就是APDS。

17pdr坦克炮的瞄準鏡分劃,分化線至3600碼,初速高,彈道平直。

17pdr APCBC 500碼精度散布, 1英寸(in)=25.4 mm, 15英寸(in)= 381mm。

17pdr APCBC 1000碼精度散布, 30英寸(in)=762mm。

17pdr APCBC 2000碼精度散布 ,54英寸(in)=1371.6mm。精度相比76mm炮差距較大。SVDS (APDS)精度更差,遠距離射擊命中率較低。

17pdr穿深數據,均質裝甲30°法線角,對比77mm炮。SVDS (APDS)穿甲能力很強。

從左到右,17pdr SVDS (APDS)、APC、APCBC,最具代表的SVDS於44年9月才部署,彈頭從17磅下降到7.62磅。嚴格的說已經不能算17磅炮了(? ??_??)?

SVDS (APDS),內含鎢合金彈芯,經典之作。對戰後穿甲彈的發展影響深遠。

感謝閱讀。

-end-


又碰到關於英軍坦克的問題了,本科畢業論文是《諾曼底戰役中英軍裝甲部隊表現的分析》,正好寫了很多17磅的內容。

剛起床玩手機,靠記憶寫幾點吧。

總的來說17磅炮作為反坦克炮是比較完善的一款火炮,但是它還是有高爆彈威力不足、發射後煙霧過大等小缺陷。

1.17磅炮的研發立項是比較早的,英軍在德軍重型坦克出現之前就預測到了他們將會需要穿深極高的反坦克炮。

2.17磅是三噸多重的大型火炮,雖然它的炮彈口徑是76.2,但是如果看實物圖的話它的炮彈藥筒比美軍的MA1坦克炮的炮彈藥筒大很多。大葯筒小彈丸就決定了這個火炮的膛壓很高,所以穿甲能力才能提上去。但是這樣做的缺點就是高爆彈威力做不大,高爆彈彈丸為了承受膛壓彈丸壁做的很厚,所以裝葯不多(MK2高爆彈就改進了葯筒)

3.17磅炮的對裝甲毀傷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對自己人的驚嚇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17磅炮的聲音是巨大無比的,炮口衝擊波也很強。我記得有螢火蟲坦克向後開跑把自己身上的隱蔽物點著的案例。伴隨進攻的時候步兵也不願意呆在螢火蟲炮口附近,衝擊波太強震的人難受。

4.17磅炮的炮口煙霧也很大。導致二次觀測射擊困難。坦克可以移動位置,固定炮位的野戰炮可就瞎了。

5.高票答案說17磅裝上坦克的時候旋轉了九十度,沒錯。還應該補充一下后座裝置也進行了修改,原來炮管下方的后座裝置被一分為二裝在旋轉之後的炮管兩邊。

6.彗星 77mm HV是 high velocity高速火炮的意思。這個炮是17磅炮彈和3英寸20英石防空炮彈藥筒的結合體,嚴格上講不能算17磅炮。


我先答個片面的

也就是美軍戰後對螢火蟲坦克的測試,也一撇17磅炮在美軍眼中的形象。

(另外也會在自己的專欄正經寫一寫17磅炮 敬請期待)

測試一: 搬裝彈藥

Mk 7型17磅坦克炮、76.2毫米MIA2型坦克炮與90毫米M3型坦克炮進行對比。17磅坦克炮的炮彈並不是最長的,但其炮彈藥簡底緣的直徑與90毫米M3型坦克炮的炮彈幾乎相等。

根據美國陸軍的76.2毫米炮彈重量標準,17磅炮的炮彈重最已經超標了。當然,這並非問題所在,而且報告稱17磅坦克炮的炮彈不難搬運。

報告指出: 考慮裝填問題,不僅要考慮炮彈重量,還要考慮炮彈長度和裝填手的工作空間。17磅炮炮塔中的空間非常有限,為了避免炮彈底緣撞到駐退護板的後部,炮手需要將手中的炮彈進行水平移動,才能推入炮膛。在M26重型坦克的炮塔中,裝填手就沒有駐退護板的妨礙,有較大的回施空間用於裝填炮彈。17磅坦克炮的炮彈長度更短,重量更輕,M26重型坦克的炮塔空向更大。因此,美軍得出的結論是二者裝填時的難易程度相近。相比之下,裝填最容易的是裝備76.2毫米M1A2型坦克炮的M4A3中型坦克。其炮彈最短、重量最輕,空間也足夠使用。

美軍進行了幾次裝填手裝填速度的測試,裝填一發炮彈所需的時間從1.1秒(裝填手站立、炮彈在手中狀態) 至3.2秒(裝填手站立,地彈在地塔底板上) 不等,從面計算出平均裝填速度和最快的裝填手。然面,進行「瘋狂1分鐘」(Mad Minute)裝填。在44秒內,裝填手裝填了8發炮彈。報告指出: 以44秒內發射8發炮彈為標準,估計Mk 7型17磅炮的射速可以達到10發/ 分。

但是,應該充分考慮到,這樣的射速是技藝精湛的裝填手才能達到的。普通的裝填手能達到的射速可能為8發/ 分。「謝爾量」5C 型炮塔的待用彈藥架上只能存儲5發炮彈,因此在實戰中很難實現這樣的射速。在實戰中,車長和炮手還需要時間判斷和修正彈道。M26的炮塔有10發待發彈,90毫米M3型坦克炮的射速能達到8發每分。M4A3的炮塔只有6發待發彈,76.2毫米M1A2型坦克炮的射速卻能達到20發每分。

測試二: 射彈散布

測試目的: 對17磅坦克炮各型彈藥在500至2000碼(457.2至1828.8米)距離上的射彈散布進行測試,升與76.2毫米和90毫米炮彈的數據進行對比。

每隔500碼(457.2米),美軍就設置了1塊6X6英尺(1.83X1.83米)的帆布襯板,向其發射每10發為1組的炮彈。

Mk 7型17磅坦克炮的常規彈種測試完成後,美軍試驗人員回到500碼(457.2米)距離發射脫殼穿甲彈。試驗結果非常不理想,只有8發炮彈命中標靶,2發炮彈命中距離標靶下方36英寸(0.9144米)的位置。出於計算的目的,美軍仍然將脫靶的2發炮彈假定為與命中標靶的8發炮彈具有相同的平均偏差。計算結果「總體偏差為2.35密位,平均為0.5密位; 高低角偏差為4.34密位,平均為0.92密位。」

在1000碼(914.4米)距離上。美軍發射了18發脫殼穿甲彈,命中率更令人失望。除了穿甲效能之外,美軍放棄了所有對脫殼穿甲彈的進一步測試。

美軍決定重新發射風帽被帽穿甲彈。脫殼穿甲彈在炮管中留下了硬鋁殘渣,會對隨後的發射產生不良影響。在重新開始測試之前,美軍發射了10發高爆彈和10發風帽被帽穿甲彈,進行視障測試。隨後,根據0距離標靶調整了瞄準鏡之後,再次於1500碼(1371.6米)距離上進行射擊測試。1000碼(914.米) 距離上射擊的彈著區域,與1500碼(1371.6米)距離上射擊的彈著區域相差無幾。2000碼(1828.8米)距離上射擊的彈著區域大

幅擴大。報告中沒有解釋原因,因為這是測試報告,而不是原理報告。

最終,美軍得出的結論為,Mk 7型17磅坦克炮的射彈散布,要比76.2毫米MIA2型坦克炮和90毫米M3型坦克炮大得多。Mk 7型17磅坦克炮的射彈散布,總體偏差為7.38密位,平均為0.189密位高低角偏差為7.58密位,平均為0.205密位。相比之下,90毫米M3型坦克炮射彈散布的總體偏差平均數為0.115密位。高低角偏差的平均數為0.142; 76.2毫米M1A2型坦克炮射彈散布的總體偏差平均數為0.112密位,高低角偏差的平均數為0.110密位。

(500碼)

(1000碼)

(1500碼)

(2000碼)

測試三: 坦克炮炮尾焰

測試目的: 確定炮尾焰的頻率和強度。測試方法很簡單: 每次坦克炮開火,裝填手都看著炮閂,注意是否出現炮尾焰。Mk 7型17磅坦克炮發射風帽被帽穿甲彈和減裝葯式高爆彈時,沒有炮尾焰。但是,發射脫殼穿甲彈時,有90%的幾率會出現「大而強烈的炮尾焰」。

76.2毫米MIA2型坦克炮沒有出現類似的情況。90毫米M3型坦克炮開火時,有60%的幾率會產生「巨大的炮尾焰」。報告指出,裝有炮口制退器的90毫米M3型坦克炮,發射高速穿甲彈時,被削弱的後坐力不足以控制炮閂。在這種情況下,炮手需要將炮閂打開,而炮尾焰也就消除了。

測試四: 視障測試

坦克炮的視障測試,就是測試坦克炮開火時,能引起多大程度的視障。視障測試的持續時間超過2天。在此期間,地面一直是潮濕的。坦克在上揚的斜坡上開火,炮口距離地面7英尺(2.13米)。在1000碼(914.4米)距離上,美軍設置了1塊6X6英尺(1.83x1.83米)的靶板,中央畫有1個24英寸(0.61米) 見方的黑色十字。炮手使用專用的3倍放大瞄準鏡,車長使用7倍放大和接物鏡直徑為50毫米的雙簡望遠鏡。坦克炮開火後,他們就摁下秒錶,對彈道進行判斷和識別。一旦能在沒有失真的情況下看見黑色十字,他們就停止秒錶。

Mk 7型17磅坦克炮,發射3種炮彈,產生的視障情況為:

1.風帽被帽穿甲彈: 產生了大量的煙霧和閃光。在1000碼(914.4米)距離開火,無車長和炮手都無法對炮擊結果進行判斷。

2.脫殼穿甲彈: 產生的煙霧和閃光,比風帽被帽穿甲彈還要嚴重。

3.減裝葯式高爆彈: 產生的煙霧和閃光比風帽被帽穿甲彈輕得多。視障持續時間較長,但不足以阻礙對目標區

域的觀察和對爆炸情況的判斷。

不過,報告也指出。Mk7型17磅坦克炮減裝葯式高爆彈的試驗結果也是帶有誤導性的。減裝葯式高爆彈初速只有1800英尺/秒(548.64米/ 秒),而風帽被帽穿甲彈的初速為2700英尺每秒(822.96米/秒)。英軍高爆彈上帶有曳光劑,能夠指示彈道,發射葯的裝最也只有常規的50%,產生的煙霧自然要小很多。

76.2毫米MIA1型坦克炮發射被榴穿甲彈所產生的視障,對車長來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炮手只看到了0.8秒的視障,但沒有發射高爆彈時所產生視障的記錄。

測試五: 炮口衝擊波

測試目的: 確定17磅坦克炮發射風帽被帽穿甲彈的炮口衝擊波樣式。

美軍測試人員沒有配發全裝葯式高爆彈,也沒有試驗Mk 7型17磅坦克炮發射減裝葯式高爆彈的炮口衝擊波樣式,因為低量的發射葯產生的炮口衝擊波產生的視障效果很輕。

Mk 7型17磅坦克炮開火時,任何人都想躲到距離其6米以外的地方,甚至處於炮塔車長艙蓋處的人也是如此。報告指出:「長時間近距離暴露在開火的17磅炮旁邊,會引起相當程度的不適和暫時性的耳聾,除非用棉花團或耳塞進行防護。

在測試中,90毫米M3型坦克炮的炮口衝擊波破壞了更多的波計量器。報告指出:「美軍坦克殲擊車委員會在進行試驗時,使用了牽引式17磅反坦克炮,其炮口距離地面更近,有相當部分炮口衝擊波因此被抵消。」官方沒有對76.2毫米M1A2型坦克炮的炮口衝擊波進行測試。在場的美軍裝甲兵認為,該炮的炮口衝擊波比試驗中的

兩種坦克炮要小。

測試六: 彈道

Mk 7型17磅坦克炮發射3種炮彈,進行彈道試驗的效果:

1,減裝葯式高爆彈: 效果令人非常滿意,視障嚴重到裝甲兵無法觀察彈道的情況出現得很少,只有20%的幾率。

2.風帽被帽穿甲彈: 在1500碼(1371.6米)距離開火,受到炮口焰、煙霧和炮彈過快命中目標的影響,車長和炮手都無法觀測到彈道。在1000碼(914.4米)距離開火,位於坦克側面6米的觀測員能夠看到其中63%的彈道。在2000碼(1828.8米)距離上開火。車長能夠看到其中50%的彈道.炮手能夠看到其中90%的彈道。位於坦克側面150碼(137.16米)的發射官稱,風帽被帽穿甲彈的曳光劑的可靠性為90%,在炮彈出膛後200至300碼(182.88至274 32米) 的位置上開始燃燒,燃燒時間足以持續到3500至4000碼(3200.4至3657.6米)。

3.脫殼穿甲彈: 大部分情況下,觀測到的彈道部分,都是與彈芯分離的。通常,部分曳光劑會在炮彈出膛200至600碼 (182 .88 至 548 .64 米 )後掉落在地。這是脫殼穿甲彈彈托分離的效果。

測試七: 校射

校射測試的方法: 在700至2000碼(640.8至1828.8米) 內,在未測定的距離范用,向標靶發射風帽被帽穿甲彈和高爆彈,限定只能向每個目標發射5發炮彈。根據操作手冊中的規定,17磅炮禁止向2500碼(2286米) 外的目標進行直射,但未列出高爆彈的校射方法。

Mk 7型17磅坦克炮的校射試驗結果:

1.風帽被帽穿甲彈。「視障太過嚴重,炮彈初速太快。除非距離達到2000碼(1828.8米),車長和炮手無法判斷著彈情況。位於坦克側面25碼(22.86米) 處的觀測員進行幫助,能夠對近距離目標進行校射,但需要消耗大量時間。」

2.減裝葯式高爆彈: 試驗中所有彈藥中最容易進行校射的彈種。向7個標靶發射了炮彈,命中了5個標靶。

76.2毫米M1A2型坦克炮與90毫米M3型坦克炮的校射試驗結果:

1.被帽穿甲彈: 76.2毫米MIA2型坦克炮的視障時間很短,彈道效果極佳,校射要比Mk 7型17磅坦克炮和90毫米M3型坦克炮容易得多。Mk 7型17磅坦克炮產生的視障要比90毫米M3型坦克炮還嚴重。

2.高速穿甲彈:76.2毫米MIA2型坦克炮與90毫米M3型坦克炮都沒產生太嚴重的視障。

3.高爆彈:90毫米M3型坦克炮的高爆彈容最更大、裝域的爆炸裝葯更多,能引起更大更明顯的爆炸,因此校射更具優勢。

測試八: 射擊移動靶

在600至750碼(548.64至685.8米)距離上,炮手向1個以8至13英里/時(287至2092公里/小時)移動的6X6英尺(183X183米)標靶射擊。標靶暴露時間為50秒。在這段時間內,炮手來得及發射3到4發炮彈。

Mk 7型17磅坦克炮發射的炮彈中,有8發命中,包括2發跳彈,命中率為56%。報告指出: 視障非常嚴重,車長和炮手無法判斷著彈情況,只能依靠位於坦克側面的觀測員。射速低的主要原因是視障,而不是裝填手的能力。

相比之下,76.2毫米M1A2型坦克炮與90毫米M3型坦克炮的命中率為75%。前車的優勢在於射速快而視障效果較輕。便於車長進行校射,後者的優勢在於炮口初速更高,需要的引導較少,更容易觀察彈道。

測試九: 穿甲效能

目標為1塊4.5X5.5英尺(1.37x1.68米) 6英寸(152.4毫米)厚的靶板,在1050碼(960.12米) 的距離上開火。

Mk 7型17磅坦克炮發射的風帽被帽穿甲彈擊穿了7.5英寸(190.5毫米)的鋼板,脫殼穿甲彈卻出了問題。2發脫殼穿甲彈在靶板上留下了兩個著彈點。其中一個著彈點的彈痕非常淺,美軍認為其彈芯擊中了靶板前方的地面後發生了跳彈,飛起來之後擊穿了靶板。另一個著彈點位於一發76.2毫米高速穿甲彈著彈點的上方。即使其確實擊穿了靶板,確切效果也難以判斷。或許有人會質疑,為什麼只發射了2發脫光穿甲彈進行測試?實際上,美軍一口氣發射了38發脫殼穿甲彈,但只有2發命中靶板。為了不再浪費時間,美軍測試人員放棄了脫光穿甲彈的進一步測試。

測試用的90毫米M3型坦克炮已經發射過550發炮彈,發射的被媚穿甲彈炮口初速從2800英尺/秒(853.44米/秒)下降到了2600英尺/秒(792.48米/ 秒)。測試效果也令人失望,被帽穿甲彈的彈體碎裂。高速穿甲彈的試驗效果非常令人滿意,其不僅擊穿了靶板,而且用於支撐靶板的M3中型坦克的1.5英寸(38.1毫米)裝甲也被擊穿了。

測試十: 拋殼

在測試中,Mk.7型17磅坦克炮和76.2毫米M1A2型坦克炮從未出現過拋殼失敗。90毫米M3型坦克炮的拋殼出現了一次放障——在安裝了炮口制退器後發射高速穿甲彈,導致其不能繼續拋殼。

測試十一: 跳角射擊

Mk 7型17磅坦克炮準備10發風帽被帽穿甲彈,以2發炮彈為一組,向100碼(9144米) 外的5個目標開火。對射向每個目標的2發炮彈著彈點的不同,進行分析,得出如下結果:

1.Mk 7型17磅坦克炮: 左偏0.78密位,下偏0.15密位。

2.76.2毫米MIA2型坦克炮: 右偏0.4密位,下偏0.9密位。

3.90毫米M3型坦克炮: 右偏0.3密位,下偏1.3密位。

報告指出: 軍械局和勤務委員會(Service Board) 的射擊試驗表明,跳角射擊的效果變化很大。有時,相同型號的幾輛坦克,使用相同型號的坦克炮,都會出現如此效果。少於10個相同單位所進行的跳角射擊試驗所獲得的數據,幾乎沒有意義。

測試十二: 高低機和方向機的操作

4名經驗豐富的美軍坦克炮手,將對不同型號坦克布局結構的操控性給出評價。他們也將在坦克內部自由活動,對在炮塔中進行操控的難易程度進行衡量。

他們認為:Mk 7型17磅坦克炮高低機手輪的位置恰好位於坦克炮前下方,難以觸及。這使炮手的位置既不舒適又不穩定,炮塔轉動時更是如此。當炮塔為電力驅動旋轉時,這種情況尚不至於惡化。炮塔動力迴旋系統的位置與M4系列中型坦克相同,令人滿意。

測試十三: 火炮平衡

當炮膛沒有裝彈和配重就位的情況下,Mk 7型17磅坦克炮能夠實現平衡。當一發風帽被帽穿甲彈位於炮膛中時,會產生350英寸/磅(4.025公斤/米)的扭矩力。

即使在炮膛裝彈的情況下,裝有配重的76.2毫米M1A2型坦克炮也是平衡的。90毫米M3型坦克炮能產生5000英寸/磅(575公斤/米)的扭矩力。超出平衡的部分,需要螺旋彈簧平衡器,從而使其達到人力用手輪可以操控的程度。

測試十四: 炮塔扭矩

報告指出,即使相同型號的坦克,炮塔扭矩的數據也不同,因此對比試驗幾乎沒有任何意義。M4系列中型坦克的炮塔進行旋轉,需要的最大扭矩力為200英尺/磅(27.64公斤/來)。在水平位置上,17磅炮炮塔進行轉動所需的平均扭矩力為400英尺,磅(55.28公斤/米); 在20°的斜坡上,所需的扭矩力為1000英尺/磅(138.2公斤/ 米)。美軍認為,「螢火蟲」的炮塔超出了平衡標準。

測試十五: 炮塔迴旋反應

此項測試不僅要檢驗炮塔旋轉速度,還要考察在不同的操作位置和環境下,炮塔的旋轉是否能保持為平滑穩定的移動速度曲線,從而滿足對目標進行持續跟蹤的需要,以便觀瞄設備能夠精確測角。測試結果為: M26最優,「螢火蟲」次之,裝有油齒輪型炮塔動力回能系統的M4最次。

測試十六: 火炮的擊發與保險裝置

測試人員評價Mk 7型17磅坦克炮:「坦克炮和機槍的腳路擊發裝置,位置太彆扭,炮手的腳很難以舒適的方式觸及擊發裝置。在相對狹小和沒有吊籃的炮塔中,這種情況才不會太嚴重,也最為舒適。

儘管如此,試驗人員認為Mk 7型17磅坦克炮的擊發裝置要比常規型M4稍好,大部分的武器都應該可以用人工的方式進行擊發,而M4隻能以電動擊發。「螢火蟲」的電動擊發扳機與M4相同。

每次裝填完畢後,Mk 7型17磅坦克炮的裝填手都要重登一個旋鈕,從面關閉開火電路。這個功能非常不錯,而且在整個裝填程序中只佔用了很少的時間。另一個機械保險裝置也是由裝填手負責操控,但裝填手需要穿過炮尾環才能觸碰到它。90毫米M3型坦克炮與76.2毫米MIA2型坦克炮的機械保險裝置則是由炮手操控。

測試十七: 炮閂機構

Mk7型17磅坦克炮炮閂機構的可靠性令人滿意,但組裝和拆卸的過程要比76.2毫米MIA2型坦克炮和90毫米M3型坦克炮更困難。Mk 7型17磅坦克炮的炮閂塊重123磅(55.79公斤)。90毫米M3型坦克炮為102磅(46.27公斤),76.2毫米M1A2型坦克炮為41磅(18.6公斤).這導致MK7型17磅坦克炮難以操作。另外,卸掉其炮閂塊

進行清理時,其後坐護板也必須拆掉,美軍認為這是種設計缺陷。

測試十八: 駐退機

這3種坦克炮的操縱性大同小異。相比之下17磅坦克炮的駐退機更難維護。對於整個計劃而言,增加的工具和任務已經不是什麼問題了。

測試十九: 裝填手艙蓋

M4A3中型坦克和M26 重型坦克的裝填手艙蓋結構簡單,令人滿意。艙蓋上裝有輔助艙蓋打開的彈簧,使艙蓋處於打開狀態時,高度也與炮塔頂部保持水平。

小結:

測試之後,美國陸軍軍械局和陸軍地面部隊司令部都沒有得出17磅坦克炮更好的結論。他們不約而同地繼續使用76.2毫米炮型「謝爾曼」,而不是引進17磅坦克炮。即使需要增強坦克火力的穿甲效能,90毫米M3型坦克炮也是更好的選擇。

脫殼穿甲彈和高速穿甲彈,分別是17磅坦克炮和76.2毫米MIAI/MIA2型坦克炮對抗德軍重型裝甲目標的最佳彈種。在常規交戰距離上,這兩種坦克炮的特種穿甲彈都能擊穿「虎」式坦克、四號坦克和三號突擊炮的裝甲。對抗「虎王」時,它們都無法擊穿其車體正面裝甲,但都能擊穿其側後裝甲。只有在對抗「黑豹」車體正面裝甲時,存在些許疑問。

從英軍進行的對比測試來看,17磅坦克地的穿甲效能遠優於76.2毫米MIAI/M1A2型坦克炮。在1000米距離上,17磅坦克炮的脫殼穿甲彈就能擊穿「黑豹」的車體前上部裝甲,76.2毫米MIA1/M1A2型坦克炮的高速穿甲彈無法擊穿。在2000米距離上,17磅坦克炮的脫殼穿甲彈能擊穿「黑豹」的車體前下部裝甲,76.2毫米M1AI/M1A2型坦克炮的高速穿甲彈抵近至900米以內才能擊穿。

英軍與美軍的測試結果存在差異。在伊西尼的測試中,76.2毫米M1AI/M1A2型坦克炮的高速穿甲彈有一次擊穿「黑豹「車體前上部裝甲的紀錄。而且,盟軍進行的其他測試也表明,17磅炮並不能確保每次擊中「黑豹」車體正面裝甲後都能實現擊穿。不同批次炮彈的質量與不同「黑豹」的裝甲質量,都會導致不同的測試結果。各次試驗中,美軍高速穿甲彈的僥倖擊穿與英軍脫殼穿甲彈的未能擊穿,並不能否認17磅坦克炮具有更大威力的事實。但是,這至少證明了,它們都沒有把握一定能夠擊穿「黑豹「車體正面裝甲。

然而,測試實戰是兩碼事。

在1000米距離上,17磅坦克炮的脫黨穿甲彈對5X2英尺(1.524x0.6米) 目標的命中率只有14%,幾乎無法擊中「黑豹」坦克。這還是測試數據,實戰的命中率只可能更低。在同樣的距離上,76.2毫米MIAI/MIA2型坦克炮的高速穿甲彈,命中率卻高達96%。能夠擊穿卻無法命中,能夠命中卻無法擊穿,二者幾乎同樣沒有意義。

在350米距離上,17磅坦克炮脫殼穿甲彈的命中率才接近60%。在同樣的距離上,76.2毫米MIA1/MIA2型坦克炮的高速穿甲彈。足以威脅到「黑豹」坦克的車體前下部裝甲,甚至完全可以射擊更容易擊穿的「黑豹」坦克炮塔正面裝甲。

在這種情況下,17磅坦克炮對76.2毫米MIA1/M1A2型坦克炮的優勢就不明顯了。近距離對射中,76.2毫米炮型「謝爾曼」坦克反而得以發揚其他方面的優勢——能夠更為迅速地接敵,能在更短的時間內向目標發射更多的炮彈,火力更為精準,彈藥儲存方式更為安全,內部空間更大並更舒適,還有能射殺近距離人員目標的航向機槍。那麼,「望火蟲」為什麼還贏得了「謝爾曼」最強型號的美譽呢?

原因就是「董火蟲」的數量、能夠及時參戰、以及實戰中所起到的作用。1944年1月,首批「黃火蟲」坦克和首批76.2毫米炮型M4A1型「謝爾曼」坦克,幾乎同時開下生產線。如果看生產訂單的話,那麼76.2毫米炮型M4A1

型「謝爾曼」坦克反而更早,1943年底就已經有了生產合同。然而,76.2毫米炮型「謝爾曼」既沒有及時批量運抵,也沒有及時大量裝備,更沒有及時量產和裝備高速穿甲彈。美軍高層沒有察覺到前線對高速穿甲彈的需求,認為完全沒有必要在被帽穿甲彈足夠用的情況下生產昂貴又拖後勤後腿的高速穿甲彈,甚至降低了其生產材料的優先順序。這並不是美軍坦克和彈藥研發人員的失誤。76.2毫米炮型「謝爾曼」坦克是性能優秀的坦克,只不過從未有機會證明這點。


英國人在敦刻爾克丟了不少2磅炮,同時英國人又意識到了德國人裝甲力量的不斷增強,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乾脆直接研究一種新式反坦克炮。

1940年末,英國人開始進行設計。可能是因為76.2mm口徑炮彈庫存比較多,所以英國人選擇了3inch(76.2mm)作為新反坦克炮的口徑。新的反坦克炮在1941年底大部分完成。1942年春天成立了一個原型生產線。1943年初,在北非戰役中,出現了虎式坦克,100門原型17磅的反坦克炮迅速被派往北非應對這一新的威脅。因為情況太緊急,所以還沒來得及給17磅炮設計合適的運載工具,就霸王硬上弓了。這些早期的武器被稱為17/25磅炮,還起了個代號「雉雞」。這些火炮在1943年2月首次參加行動。

完全體的17磅炮在1943年開始生產,並在義大利戰役中首次使用。它們成為戰場上最有效的武器之一。

17磅反坦克炮也在朝鮮戰爭參與反坦克作戰,但一般用來支持對付碉堡工事。

17磅炮可以迅速適應各種坦克底盤。然而,由於其炮塔環的尺寸限制,很少的坦克能夠攜帶這麼大的炮。所以英國人製造了A29巡洋坦克,以滿足17磅炮的的需要。雖然A29在沒有完成設計的情況下被最終取消,但修訂後的A30在1943年完成了生產。A30減輕了重量,並使用了克倫威爾坦克部件作為設計要素。由此產生的「挑戰者」巡洋坦克有一個更長的車體,並安裝了一個更大的炮塔,以便17磅炮使用。另外還安裝了一個副裝載機,以應付更大的彈藥需要。然而,坦克的生產需要時間,很少的「挑戰者」能在盟軍登陸諾曼底之前完成。

在開發挑戰者坦克時,英國人重新設計了美國提供的M4謝爾曼坦克,以支撐17磅炮。結果很適用,「螢火蟲」坦克得以很快在d-day中投入使用。「螢火蟲」上的17磅炮是一種專門為螢火蟲生產的改裝設計,旋轉了90度,安裝在謝爾曼的炮塔中。后座裝置也進行了修改,原來炮管下方的后座裝置被一分為二裝在旋轉之後的炮管兩邊。一個額外的盒子被焊接到炮塔的後面,以收聽無線電,還可以緩衝火炮後坐力。挑戰者的生產被取消,更多的謝爾曼坦克被改造,最多時英國軍隊服務的坦克中大約50%是螢火蟲坦克。

英國人還改裝了一些美國製造的M10坦克殲擊車,用17磅的替代了3英寸76毫米炮; 這種坦克稱為17pdr SP Achilles或17-pdr M10。這些坦克與皇家炮兵一起用作自走式火炮。

17磅炮也成功地在澳大利亞設計的哨兵坦克上安裝過,雖然這種坦克沒有在澳大利亞軍隊服役過。

在彗星坦克上使用了17磅重的77毫米HV炮(這裡我也不懂什麼意思…)。這是一種單獨設計的武器,它以更適合坦克戰的方式發射17磅重的炮彈,最終在戰爭中更換了老式17磅炮的坦克。

隨著戰爭即將結束,17磅炮也部署在百夫長坦克上,直到最後被20磅炮取代。

美國陸軍沒有使用17磅炮,雖然這種火炮被提供給美國部隊為許多謝爾曼坦克進行測試。

上圖

老兵不死


有人會說:二戰膛壓最高的火炮之一,在搭配大英特色次口徑神教,你還有什麼不滿足?

但是有人又要黑這玩意又重,產量又少,身管壽命垃圾。

重一點算什麼?隔壁那門88L56更重。。。

你說什麼?炮架優化差?看你和誰比,比起德三還是有信心的。

什麼?你說身管壽命?ZIS2和黑豹釣魚竿身管壽命很長?

產能。。。。對比同類型火炮88L71,75L70也沒有

(你有要和85炮比產能,比炮架優化,又要和88L71比穿深,又要和美國佬的90比身管壽命,我只能說你咋不上天呢?)

炮口火焰大。。。其實這個問題和為什麼短突擊步槍去掉消焰器會變成噴火器一樣。。。4.9升的葯室容積配上那個倍徑,導致其實火焰煙氣有冗餘。。。炮口焰就會巨大。

但是早期次口徑的擾動問題,確實存在導致精度下降,但是鑒於西歐戰線大於1000+m的坦克遭遇戰幾乎很少出現

其實問題沒有那麼嚴重

對於黑豹在500米左右距離也可以做到普遍擊穿。

另外17磅彈藥種類比較多

HE,APCBC,APCR,APDS,HVAP,AP

這一點比較好。。。

在發射APCBC的時候其實和黑豹的那門釣魚竿差不多。

在發射APDS的時候就可以達到長88的等級。

同時還能保證一定的身管壽命。

為什麼它不是一門好炮呢?

對於大部分德國裝甲車輛可以做到正常交戰距離內穩定擊穿。

感受一下17磅APDS葯室容積(看上去比較短但是葯室其實比較粗)

但是有個很無奈的問題,無論是6pdr還是17pdr英國其實都很少裝備APDS

普遍是APCBC和APC

隨便查一下APDS的產量就可以知道。。這不可能夠用的,一炮能分到幾發差不多的水平

那事實上它在歷史上正常發揮也就和黑豹的釣魚竿差不多了。。。(略超過KwK42)

要是吹它什麼摩擦長88,腳踢100炮

那現實可以狠狠的給它打臉

對於大英這是一門很務實的炮,在美國人沒把90防空炮端上車之前它是絕對的西線盟軍反甲擔當,為什麼要黑它,它很萌的

有人會說拖曳炮太重了。。。等等。。。但是 大英是世界上最早實現機械化的軍隊啊,你吐槽它拉不動之前你自己看看德三最後那幾門反坦克炮掂量掂量。

6pdr和PAK40是一個級別的,6pdr可以自豪的說我確實輕一點好拉一點而且穿深不比你差(6pdr標準配彈是APCR)

那17磅應該和PAK43比比嘍。17pdr射APDS

穿深和它射APCBC也平分秋色。

那麼問題來了你德三PAK43 4噸多的重量有什麼B臉嘲笑17pdr?況且你機械化程度還低。

德三的畫風是這樣的

紅茶國的畫風是這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其實很替某人。。著急

英國人的6pdr能打打老虎豹子正面是因為有APCR和APDS,美國人沒有。。。。

美國人的M1 100米的糊臉距離那AP穿深也只有85mm 30度靶板(誰再給我三角函數算穿深就滾粗o(-`д′- ?)

正常交戰距離(300米到500米)只能對付老虎以下的一些裝甲車輛,對於西線數量不算少的豹子,四殲,和其它各類重型裝甲車輛是顯然不足的。。。

哪裡來的自信可以一門M1打天下的?

------------------------------------------------------------------------

然後被恰好擊中孔的M1942就算是能炮炮穿黑豹了?

-----------------------------------------------------------------------

(謝謝答友的善意提醒)

關於17磅對豹子


西線對於高性能反坦克炮的需求沒有東線這麼激烈,美英裝備的QF6磅炮(500m/112mm,英國用還有APDS)已經能應付除了虎王以外絕大多數可見的德國坦克/殲擊車/突擊炮了。

所以裝在車上跑還是挺受歡迎的,但是配給泥腿子很多單位得拿著跑(三噸多),開火很容易暴露,對陣地也有要求,那就是個問題了。

還有,如果不計穿甲性能帶來的好處的話,就實際的評分而言,這門炮可以算得上二戰最劣質的火炮之一了,除了穿甲能力以外一無是處,高射炮艦炮改的玩意比這玩意實用的,都能找一筐,不算彈藥也不是同口徑性能最好的。


抱歉 我們大英帝國炮彈就是沒有裝葯的


討論熒火蟲和17磅炮有毛線關係?火炮牛逼了坦克就牛逼?

本人德粉,撕逼和聽不懂的請繞行!

首先一種武器的性能不能左右戰局和戰勢,你說炮德國的88炮不是更好?說句抬杠的話,為毛不把古斯塔夫放到虎王地盤上?

所以請不要把你個人對17磅炮代入感放到知乎上來說,如果說你是基於坦克世界說事那就算了!歷史不等同於遊戲!

已有軍事專業研究生給了一個準確的答案,題主還是洗洗睡吧!


對於樓上所說的穿深排名我個人認為

蘇軍D-5T(BR-365K)<美軍76(M62)<德國KWK40 75L/48 (PZGR39)<美國90(M82)<英17PDR APCBC≈德國KWK42 (PZGR39)


生產因為是英國貨,沒鋪太開,實際上當年美帝考慮過直接用螢火蟲,結果英國佬自己損失也大,自己補充都忙不過來,沒貨


先百度一下17磅炮,貌似在WW2中也不是很有名的一門炮吧?

不過看了這門炮的數據,貌似還是很不錯的,配合脫殼穿甲彈穿深竟然有195mm,這個在正面戰場足以打穿德國的主戰坦克的裝甲了,可能跟這個55倍身管有關,但是代價就是炮身太大,只能用在很少的坦克炮塔上。所以基本上作為定點的反坦克炮使用。


威力挺大,但不實用,是乎也不普及……


推薦閱讀:

老式的手操高射炮是怎麼射中萬米高空的敵機的?
如何評價99式坦克上的125mm坦克炮?
怎樣區分105mm和150mm榴彈炮?
為什麼二戰英國的穿甲彈內部幾乎都沒有炸藥?
美國軍迷除了槍械外還能接觸到什麼武器?

TAG:坦克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火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