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兩歲了非常愛哭,在外面不說話不敢表現自己,比較膽怯認生,在家裡不會這樣。請問今後該如何引導教育?


謝邀。媽媽的性格如何?是否內向?不太喜歡與他人相處或聊天?或者父母對孩子的保護過度(精神上和生活上)。要麼讓寶寶獨自玩耍?要麼是家裡的人陪著玩?沒有放手讓孩子處理自己的事情?

明白產生原因,我想題主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我班有一寶寶,年齡較其他孩子小些,做任何事情都不自信,體育活動時,簡單的熱身運動,像小鳥飛,小鴨走等,他寧願站在一旁,也不參與,不然就哭。現經過一年的集體教學活動,已經敢於積極舉手回答問題了。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多給予他(她)表演的舞台吧!


謝邀。

題主所描述的情況在幼兒中很常見,但是還是有一定的弊端,如果您覺得有必要可以加以改善。

但是題主描述的相對簡要,我這裡就提供一些您和您的家人在生活中對孩子的教育上提供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兩點。

1,不做語言暗示。「這裡好多人,你是不是怕呀?」 ,「來媽媽這裡,媽媽保護你。」等類似的語言。而應該多以積極的辭彙給予鼓勵。

2,以身作則,成人之間多互動,比如小區鄰居;幼兒園家長,老師;家人之間。給孩子一個積極的榜樣,讓她看到,與外人接觸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了,無需過多防備。

做到這兩點,一般一周到兩個月之內就會有所改善。


孩子很多問題,都可以歸結到沒有安全感上。但是解決這個問題很複雜啊。

你是不是想,以後帶孩子出去的時候,見熟人的時候引導孩子喊叔叔喊阿姨,然後慢慢的讓孩子在人前表演唱歌啊跳舞啊,慢慢把孩子帶出來。

教育孩子,從來都是個系統工程,不是說一篇帖子就能搞明白的。

如果條件允許,買幾本專業的書籍看看,了解孩子0到6歲的心理需求,比如肛門期、口唇期等時期怎麼過(處理不好就是強迫症、性情冷漠的根),男孩女孩什麼時候依戀父親、什麼時候依戀母親(處理不好就是戀父、戀母的根)。看看哪裡沒做好。

其實有很多常見的育兒方法,是很反人性的,或者反童心。比如曾經在朋友圈流行的一個帖子,怎麼訓練孩子睡覺不哭鬧,就是所謂的延遲滿足,孩子哭的時候不去抱,等下孩子不哭的時候去抱,讓孩子知道,哭鬧是得不到關愛的,反而是乖的時候能得到關愛。這個說法在美國的20世界中期流行過,結果真的得到一批安靜的孩子,然後……這幫孩子長大了,普遍性情冷漠,甚至仇視社會。孩子哭鬧,就是表達不安全感的,要麼餓了、要麼拉了屁股不舒服、要麼就是感覺到不安全。別說孩子了,就算一個成人,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感到害怕,不也是大喊大叫嗎,希望有個人來幫自己。

中國比較常見的一個現象,是不準孩子把東西往嘴裡塞。你百度下口唇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就是靠嘴去了解這個世界的,父母應該做的是保證孩子夠不到細小零件,給孩子帶來危險,做好孩子常用東西的清潔,而不是奪下孩子的玩具,否則這個時期沒過好,指不定給孩子埋下什麼心理隱患。

對了,教育孩子,最討厭的一個事就是——別人家孩子如此如此也沒見他怎麼樣。 人,生而不同,有人能考清華,有人再努力也不能及格,孔子就說過因材施教先盲從,後攀比,毀孩子一毀一個準。

歪下話題,人類有幾萬年的歷史,但是能吃飽飯也就最近100來年的事,中國直到80年代還有糧票呢不是?所以很多問題,不要放在當前物質條件下考慮,要放在衣食無靠,夭折率很高的場景考慮。

為什麼孩子基本都哭鬧,有沒有不哭鬧的孩子?歷史上可能有,但是都死絕了基因沒傳下來。古代避孕措施很落後,往往又幾個年齡差不多的孩子,你手頭就一點吃的,你給誰?給最乖的還是哭鬧的最厲害的?結果哭鬧的孩子在物資貧乏的年代活下來了,乖的都餓死了……所以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不是沒道理的。

就和減肥一樣,人不是總說,怎麼吃點飯就長身上了呢。因為……吃了不長肉的,都餓死了。有個詞叫青黃不接,農耕時代,正常年份都會出現斷糧的歲月,更別說旱災水災蝗災兵災了。那個時候,身上多一點脂肪,扛過去了,就活下來了,骨感美都變白骨了。

說這麼多題外話,是想說,很多事情,如果考慮下事情的來龍去脈,你理解了這個事情,這個事就會變的容易處理的多。比如孩子哭鬧,你就知道,他不是沒事找事,他是要表達不安,甚至……他這是在努力的生存。

同樣,孩子在外頭哭,不敢表現自己。是不是在外頭受過心理上的傷害,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孩子是啟動了自我保護系統。你想,如果在非洲叢林,孩子在一個地方碰見過獅子,還差點被吃了,下次別人帶他去,他肯定又哭又鬧死活不去。現在比較麻煩的就是,孩子2歲,不怎麼會說話,不好表達為什麼不想出去。

說了這麼多,好像沒回答這個問題……建議你多了解了解兒童心理學,分析下孩子為什麼會有這個表現(比如父母有時候為了嚇唬孩子,不讓孩子出去,說外頭有人販子、大狼狗什麼什麼的,孩子對外頭充滿恐懼)。然後針對問題作出調整,就這兩行描述,外人真的很難給出切中要害的建議。一個肚子疼,原因就有十幾種,更別說孩子教育了。

然後,最為我回答這類問題的壓軸,就是推薦3個微博。

王人平的微博_微博

每天都討論孩子教育,語言平實,提供很多案例,感覺很能幫到你。

武志紅的微博_微博

相對比較專業,很多討論家庭的,也用得到。出的幾本書也不錯,比如《感謝自己的不完美》,就告你各種所謂的壞習慣,其實都是有道理的,都是出於自我保護。

李雪愛與自由的微博

我挺喜歡她的文章,有一點玄學和唯心的味道,但是我覺得比較有道理,很多話一針見血。


謝邀。

沒事的,順其自然,再大一點的時候帶到外面,管都管不牢。


瀉藥。娃娃怕生,是缺乏安全感喲~多到外面走走看看,帶上孩子去旅行,試著讓他跟陌生人打招呼,或者讓他偶爾在爺爺奶奶家住兩天,組建對外界世界的認知。這樣對以後進幼兒園適應集體生活有利,當然即使依然羞澀,在幼兒園裡也會終究找到自己的位置,過程比較漫長而痛苦罷了。


看完題主描述,您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外面時和在家表現一樣,不知道孩子是否在家裡也經常哭?

對於兩歲的孩子來說,他們還處於嬰兒期,各項生理和心理指標都在發展中,此時,哭對於他來說依然是一個重要的表達自己感受和需要的方式,當她進入外界陌生的環境時帶給她的不安全全自然會讓孩子感到不舒服,此時就更不用說表現自己了。

所以題主不要急於讓孩子不哭接納孩子的哭聲,當他出現不安的情緒時,去安撫她,給予她來自父母的關懷。在這個過程中去了解孩子哭是因為什麼?是情緒緊張還是有些需求沒有被滿足?

對於2歲的孩子合理的需求還是要即時滿足的,這樣孩子才會逐漸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在外界中所表現出的不說話,也只是孩子對自己的保護而已,成人碰到陌生人也不會侃侃而談吧,所以淡定些,只是孩子還沒準備好,題主陪著孩子,尊重孩子的感受,不強迫他做現階段做不到的事情,隨著年齡增長,很多事情慢慢就做到了!


女兒四歲半了,上中班。

有了女兒以後,一直鼓勵她同旁人交流。你要坐搖搖車,行,給你一塊錢紙幣,自己去換,不敢去?那別坐了,咱回家吧。換了錢,自己爬上去,我只在旁邊看著她別摔下來。

其實對孩子來說,安全感很重要,克服心理困難,突破心理障礙同樣重要。當她嘗試一次後,發現原來這不叫事,以後就不會在同樣的事情上猶豫,這也是孩子自己在探索這個世界啊。

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就注意鍛煉她的交流能力,多帶她去公園玩,多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多讓她跟小朋友交流。目前,從幼兒園老師、小朋友們的家長們、朋友們那兒反饋出來的信息來看,孩子的交流能力還是不錯的。

2歲時她一度很愛坐滑梯,幾乎每天都去,平時爺爺帶她去,周末我帶著,滑梯上有一種直上直下的爬梯,她就要從那爬,我不管的,只站在旁邊看著,防止她直接摔下來,最開始會指導她腳該放哪個橫杠上,教兩次就不用管了。小孩學習很快的,尤其是感興趣的事物。

她2歲時,我曾帶她參加朋友們(驢友)組織的爬山活動,難度很低的那種,沒有任何危險路段,抱著她一路爬山,5公里山路全程抱著。3歲時,讓她自己爬,下山時她很累,要抱著,因為安全考慮(抱著孩子下山很容易摔倒),堅決不抱,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往山下走啊,說不心疼那是假的,好走的路段就抱一會。3歲半時,已經基本獨立的全程爬完家附近的小山頭了。雖然爬的時候有些辛苦,可爬完了她總說喜歡爬山,以後還要爬。也許這就是經歷過就不覺得難的感覺吧。

我們小時候的環境還是很自然宜人的,可以爬樹掏鳥窩、偷蘋果、偷地瓜什麼的,危險的事大概也就是摔著和淹著吧。現在的外部生活環境(交通、設施什麼的)越來越複雜,各種危險因素很多,孩子的安全問題很讓人掛心,很多事情都不敢讓孩子去嘗試。不過現在也有很多孩子遊樂鍛煉的設施和條件啊,各種運動(攀岩、輪滑、蹦極、滑雪)和一些兒童遊樂設施里的拓展項目都是不錯的選擇。

從孩子學會走路,摔倒就沒扶過,都是自己爬起來,拍拍身上的土,到現在,因為摔倒哭鼻子的情況很少。女兒3歲時已經自己學會輪滑了,只是覺得姿勢需要標準,今年給她報了個訓練班,練了不到倆月,教練說是可以轉速滑了。今年夏天已經會騎自行車了(沒有保護輪的),完全是自己學會的。

生活中處處都是鍛煉,就看家長是否清楚怎麼引導。循序漸進,不要逼迫,否則產生心理陰影,她以後遇到這種事情就直接否定了——「我做不到」。大人不也這樣么?

其實女兒天生有些膽小的,睡眠淺,睡覺的時候有一點動靜就會一哆嗦,現在好點了。不過看動畫片有時一些場景,都能讓她跑開好遠,伸著頭繼續看。你可知道她看的可是海底小縱隊、小馬寶莉、朵拉之類的啊(熊出沒、喜羊羊、豬豬俠什麼的都不看的),尤其是朵拉裡面的搗蛋鬼,一出來她就跑開。現在想起來都想笑。沒辦法,天生膽小,我只能這樣想了。

手機輸入。


謝邀,終於有人邀請我回答教育相關問題了……

可惜我還只是一個教育學大三的本科生……

我也愛哭,也怕生人,也不願意表現自己……

可我沒覺得這是什麼問題,哭是一種情緒表達,只會笑的孩子才可怕吧;太不認生的孩子,你不怕被拐走嘛;表現自己也不見得是好事吧……

兩歲的孩子是不是不要要求太多的好?


一個孩子一個樣,你閨女既然在家很放得開,就不要想太多,如果想要解決一個問題而去刻意怎麼做的話,是很有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的,這個年齡段孩子認生很正常,也有不認生的,那是孩子與孩子不一樣,教育就這樣,刻意你就輸了。


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

就行。

家人做個守護天使,絕不干涉他不要求的事。


推薦閱讀:

為什麼幼兒園小朋友更願意聽嚴厲,甚至比較凶的老師的話,溫和的老師說的話反而不願意聽?
在馬里蘭大學 (University of Maryland) 就讀是怎樣一種體驗?
9歲男生被同學用開水燙,校園暴力頻發,教育到底缺少了什麼?家長該怎麼辦?
孩子貪玩,不認真學習,上課玩手機怎麼辦?
你知道的「有趣的心理學實驗」有哪些?

TAG:兒童教育 | 幼兒教育 | 家庭教育 | 教育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