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陸的主持人風格往往是讓嘉賓「哭」,而港澳台就不會用這種採訪手法?

倪萍主持的採訪,楊瀾的,還有陳魯豫(雖然她不是央視的)的訪問,雖然看的不多,但總是會讓嘉賓哭。我記得倪萍有一次故意用一張照片刺激一個老人,讓那個老人回憶起傷心事然後哭了。

港澳台的採訪就很少讓嘉賓哭,當然也未必沒有,我看的比較少。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呢?或者說,造成大陸這種主持人採訪風格的原因是什麼呢?


謝邀!

這和嘉賓的「來源」有關:大部分內地嘉賓,早期生活都是相當艱苦的,充滿了各種辛酸,即使只是自己矯情出來的,也是一種切身感受。但是在社會拼搏過程中,被教育和環境壓抑住了,封鎖在心裡,這時候人會刻意地掩藏自己的內心真實感受,甚至會有意無意地編造一些「歷史」來欺騙自己,求得內心的平靜。

但是訪談節目的初衷,就是把受訪者的內心世界袒露給觀眾看,讓大家看到一個真實的受訪對象。那麼面對這種重重的心理防衛,唯一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人發自內心的哭。一旦到了發自內心的哭的地步,正常人已經把所有的心理防禦給卸掉了,回歸到自己的初心,向人們打開了內心世界。

所以讓(某些)人在鏡頭前哭,是全世界合格的生活訪談節目主持人的基本功。

不過,隨著此類訪談類節目的不斷複製山寨,有時候「哭」只是成為一個招徠觀眾甚至是欺騙觀眾的手段了。

那麼海外節目為什麼少這樣的場景呢?因為很多海外嘉賓,他們的早年生活雖然也艱苦也辛酸,卻不是壓抑的,而是有各種釋放空間,而且他們所受的教育和社會環境也不會壓迫他們藏匿自己的內心世界,甚至不少演藝圈人士接受的正規表演訓練就是要你敢於打開心靈,和外界深入交流。所以在訪談時,他們沒有什麼可以要用哭來宣洩的,主持人更不必通過哭來打開他們的內心世界。



節目就是做給觀眾看的,人們在看訪談節目時,怎麼能夠快速地在沒有事先了解的情況下了解一位嘉賓,很多時候靠的是主持人挖的煽情的點,讓嘉賓說說自己的故事。談及往事時,有故事的人會有所感觸,情不自禁時就是有情緒的發泄。主持人讓嘉賓哭,有好有壞。好的是讓嘉賓的形象更加鮮活生動,觀眾對其的了解也會更多,節目的效果在情緒上也會提高;壞的是這樣讓嘉賓哭的節目一多,特別是主持人為了淚水而「弄哭」嘉賓,問一些不得體的問題時,就變成販賣淚水,販賣觀眾和嘉賓的情感。


和地域無關。我們國家有「主題思想先行」的傳統觀念,感動、正能量這種東西居多,所以很容易就把主題往讓人哭的方面來引導。


題主說的是訪談類節目是吧,這玩意兒無關地域是節目風格問題,當然人物訪談就得這樣,笑料有,雞湯有,最好來點淚點,就跟賣座的電影一樣。


港澳台的記者和主持人精神狀態比較年輕,有活力,能讓嘉賓放鬆,手舞足蹈或整理髮型,盡情展示自己的才華與性情。無需依賴煽情就能達到不錯的效果。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董浩和鞠萍這兩位少兒頻道主持人?
為什麼好多學播音專業的人都看不起現在的婚慶主持?
想學播音主持從哪裡入手?
如何評價李沁的主持風格?
如何看待清華大學教授批評魯豫沒有禮貌?

TAG:娛樂圈 | 主持人 | 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 | 主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