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多數樓房只蓋到七層?
看到好多老房子,以及學校的宿舍只蓋到七層,誰能夠解釋一下
把題主扔進珠江新城,題主就不會這麼發現了。然而這不是沒有意義的題目,題主其實還是很敏銳的,確實建築的層數總是某些數字。這些數字背後都是有動機的。
為什麼是七層?很可能是因為要把建築高度控制在24米以內,此時建築不歸為高層建築,消防規範方面寬鬆得多。住宅每層一般不會低於2.8米,底層還往往是商業之類的層高更高的功能,如果做8層,加上室內外高差和屋頂女兒牆,要維持在24米以內是非常困難的。另外有一個答案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的思路:七層是底框磚混結構所能達到的極限。
那也許有些地方會發現都是6層?因為住宅在七層及以上,按照規範就要裝電梯了。
11層或18層呢?說穿了也是電梯和樓梯的數量和檔次的設計規範的一個臨界值。
如果見到一個地方很多樓都是33層左右?那是為了把建築高度控制在100米以內。破了100米,就屬於超高層建築了,要滿足的設計規範就又上了一個檔次。
如果發現一個小區並不是這些經驗里的層數,而是齊刷刷的某個別的層數?也許控規規定了一個像80米這樣的控高,是這個控高約束住了那些高層建築。也有可能是它們的北邊的住宅建築在日照間距方面制約了它們的高度。
whatever,層數和高度背後確實有原因,無非是設計師在設計規範和城市規劃的約束下為甲方爭取利益最大化的一個結果。
至於說為什麼很多老房子明明不止七層卻沒有電梯?那就是別的問題了。我住著一棟八層樓宿舍的頂樓快兩年了,我倒是希望它符合這個規範。因為按規定七層以上得安裝電梯
非框架結構(承重磚牆)的房子只能做到六層。牆裡沒有鋼筋水泥,太高了就危險。
這樣的房屋除預製板外不用鋼筋水泥,成本低,製造簡單。所以以前的房子都喜歡這麼做。
但是有一個缺點,以前的房子都喜歡把底層做沿街店面,而沿街店面需要連續的大跨局空間。
所以發明了底框結構。底部使用框架結構,做店面; 上面使用磚混合結構,做六層住宅。
六加一等於七,所以七層。因為如果蓋了八樓,就要停靠二路汽車,然後讓他帶走秋天最後一片飄落的黃葉。
七層以上要裝電梯,能省則省,果斷七層,難道我會跟你將江門職院的教學樓為了不弄電梯活活把電梯井填成柱子么,層高六層,而宿舍是完美的七層23333333
那題主有沒有發現很多樓層只蓋到33層或者34層呢。這都是有原因的。好像有規定7層以上要裝電梯,而100米以上要符合防火要求,要求樓頂設停機坪,中間還要空出一層做隔斷層。
有句話:七上八下
因為人的體力所限,即便吃了鈣中鈣 也只能 一口氣上六樓
呵呵,說規範、電梯…,都跑題了,至少沒說到本質問題。說穿了都是成本決定的,把各種規範套到成本上會得到結論,6層,11、12層,32、33層是各自高度區間內,規劃容積率允許前提下的最優成本高度。
水泵只夠打到這個高度
因為建築隊是有等級的。打比方說建5層的樓層需要建築隊1000萬的資產。那建9層就要走5000萬的資產。建19層得要有2個億的資產。
防火防震等安全等級標準的劃分,再高一層就要用下一個標準了,會導致成本的上升。就比如小高層也只是蓋到13層,再往後18層。開發商出於成本,當然要再一個安全標準內蓋最高的樓
七層以上要加電梯
省了電梯的各種大費用吧
再高要加電梯了,就是這麼簡單,一般住宅5復6最多
只知道七層以上樓房必須配備牆壁消火栓與防火避難間。可能七層以上設備需要更齊全,成本更高了吧。
不想說什麼了,真沒啥好討論的 ,什麼24米或者其他,只能說你們想太多。很簡單一事吧,就是要裝電梯,超過7樓要裝電梯
對開發商,電梯成本就是多建一層樓了你知道嗎?
對物業,7樓有人打掃就差不多完事,電梯要維修,時不時卡個人什麼的很麻煩你造嗎?還有就是採光,擴大樓距要佔地基就一居民樓你想怎樣?因為一般民用住宅 承重都是梁和柱。6層是在可承受範圍內。如果有的房子連柱子都沒有。一般是加圈樑可以建2至3層。而現在的高層商品房 都是框剪結構一般都為20幾層。如果要再高只能剛結構了。 所以都是受力情況 決定了樓層高度。
推薦閱讀:
※西班牙著名的建築物和藝術家都有哪些?
※江河幕牆公司如何?
※北京 90 年代的老居民樓外側安裝公用電梯存在何種安全隱患或弊端?
※如何看待萬達欲推倒重建馬德里地標建筑西班牙大廈 遭強烈反對?
※請問,上海有許多小區7層公房沒電梯,都有產證,按照法律規定是違法的,為什麼現在都沒人管?應該怎麼舉報?
TAG: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