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可以稱之為食神的有誰?


謝 @李翀 同學的邀請!

第一肯定是蘇軾啦!

蘇東坡出生於北宋的黃金時期——仁宗景佑三年,故鄉是歷來有豐富物產的美食天堂四川,據說蘇軾的母親可是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

比如,他發明了「東坡肉

(搬運自網路)

世人皆知「東坡肉」,殊不知這道美食橫空出世,全仰賴蘇公堅定地走群眾路線,才得到了境界的升華。蘇東坡任徐州知州時,黃河十年九澇。宋神宗熙寧十年(1078年)夏,黃河在澶州決口,一個月就圍困徐州。蘇東坡身先士卒,率領禁軍武衛營經過70多個日夜的艱苦奮戰,終於築起抗洪堤,保衛了徐州。徐州的老百姓紛紛給他送上豬肉羊肉,以表感謝之意。蘇公清廉,酒肉推辭不掉,就指點家人做成紅燒肉,回贈給抗洪的百姓。於是,徐州多了一道「市菜」——回贈肉。

  僅兩年後,蘇東坡貶謫湖北黃岡。此地雖然荒蠻,卻也令他自得其樂,因為這裡有一個美食元素:豬肉。黃岡豬肉多,價廉味美,當地人卻不熱衷。蘇公卻在這個物美價廉的美食中找到了天堂。他詩中云:「黃州好豬肉,價賤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可見,世界上並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沒過幾年,蘇東坡復出政壇,任杭州太守。這一年五六月間,浙西大雨不止,太湖泛濫,幸虧蘇公及早修浚兩湖,築堤防汛,不僅使杭州的老百姓免於洪災,而且西湖上還多了個交通便道——蘇堤。過年的時候,百姓們聽說蘇東坡在徐州、黃州時最愛吃的是紅燒肉,紛紛擔了酒和豬肉給太守送年貨。蘇公又使出了回贈肉的殺手鐧,給廚工批了個條子「酒肉一起送」給那些修浚西湖的農民工。結果,廚工粗心看成了「酒肉一起燒」,用美酒將豬肉燒得紅香酥爛,香飄西湖,令人垂涎欲滴。經過幾番錘鍊發展,這道紅燒肉終成正果,得到了「東坡肉」的美名。

東坡餅 

羊蠍子也是蘇東坡發明的喔

59歲時貶惠州,蘇公迎來了仕途最低潮的時期。他將精力轉移到美食上,很快,他發現惠州其實是個很美好的地方:「惠州風土食物不惡,吏民相待甚厚。」這裡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他自己耕種了品種繁多的菜園子,有美味堪比蒓菜的藤菜和百吃不厭的荔枝。而他的大家風範,充分體現在不拘程式,銳意創新。比如當地有鹽場,蘇東坡就發明了鹽煽的吃法。做出來的鹽焗雞皮酥,肉爛,骨香,味濃。

  更令他得意的創造則是烤羊蠍子。惠州商業落後,市集零落,好歹肉鋪每天宰一隻羊。蘇東坡暗中囑咐屠戶「留點大梁骨給我。」大梁骨就是我們今天吃的羊蠍子,蘇公烹羊蠍子可謂精心,先煮熟,抹上薄薄一層酒和鹽,在火上烤至微焦。羊蠍子上的絲絲肉星,酥脆焦嫩,入味三分,吃起來彷彿有蟹肉香味。

  今日,羊蠍子火鍋熱遍全國,其實在一千年前,蘇東坡便已憑著他天才的創造力,發掘出羊蠍子這美味。當時是自願也罷,無奈也好,把凡物變得不平凡,就是天才和庸人的區別。

蘇公不僅好吃、會吃、會做,而且喜歡把他發現、創造、偶得的美食用詩詞文記錄下來。天長日久,集腋成裘,這些寫美食的佳作,不僅成了留給後人的文學財富,也更鞏固了蘇公的品牌美名。

大美食家——袁枚

《隨園食單》一書是清代一部系統地論述漢族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重要著作。

《隨園食單》出版於1792年(乾隆57年)。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 、水族無鱗單、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十四個方面。在須知單中提出了既全且嚴的二十個操作要求,在戒單中提出了十四個注意事項。接著,用大量的篇幅詳細地記述了我國從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中流行的 326種南北菜肴飯點,也介紹了當時的美酒名茶。從選料到品嘗都有所敘及。從中可以看出,中國菜肴幾百年來沒有多少根本性的變化,他推崇的美食,如今仍然廣受追棒,非常實用。

《隨園食單》是提高烹飪技術、研究傳統菜點以及烹制方法的指導性史籍。自問世以來,這部書長期被公認為廚者的經典,英、法、日等大語種均有譯本。

《隨園食單》文字簡單清爽,人人都可照著去做,有趣的是,作者還將某菜做法,出自何人何家大都寫了出來。實在是一本美食家的必讀之書。

還有比如陸遊,可以看看《陸遊飲食詩選注》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也有飲食部分關於吃

大美食家李漁

李漁不僅懂美食,而且創美食。如皋位於江蘇中部,兼有南北交匯的飲食習慣,南方主食米,北方主食麵,米飯和麵條在如皋居民飲食中扮演主要角色。在兩種主食上李漁發揮了傑出的聰明才智。

人們主食中的米飯和麵條可謂淡而無味。李漁卻能別出心裁,另闢蹊徑,使之生色。有佳客至,他便在米飯將熟之際略澆一點薔薇、桂花之露。食者以為是穀米之香,驚詫世上竟有如此好米!

李漁手創「五香面」與「八珍面」更是令人拍案叫絕。在形形色色的麵食中,麵條備受人們的歡迎。然而,我國大多數地區麵條的烹制方式,一般只偏重於湯水的味而忽視了麵條本身的滋味,這實在是委屈了「吃面」兩字呢!

「五香面」與「八珍面」的烹制方法在李漁所撰的《閑情偶寄》中有過精彩的描述。所謂「五香」,那是醬、醋、椒末、芝麻屑以及焯筍、煮蕈、煮蝦的鮮汁,合為五香。先以椒末、芝麻屑二物拌入麵粉中,後以醬、醋、鮮汁三物和為一處,以此作拌面之水。拌時需極均勻,麵皮極薄,切成的麵條越細越好,然後以滾水下之,其精美之物盡在面中,食時任你咀嚼,其風味與平常的吃面,不大相同,那是真正的吃面呢!再說「八珍面」,它的製作是取雞、魚、蝦三物之肉曬至極干,與鮮筍、香蕈、芝麻、花椒四物共研成極細之末,和入面,與鮮汁共為八種,故稱「八珍」。在製作「八珍面」的時候,需注意的是,雞、魚之肉,務取其精,稍帶肥膩者是不能用的。因為麵粉和油即散,難免切不成絲。至於鮮汁,不能用煮肉之湯,而須用筍、蕈、蝦汁,這也是為了忌油的緣故。

梁秋實——《雅舍談吃》

《雅舍談吃》是梁實秋先生一生在飲食文化方面才華的集中展示。「饞,則著重在食物的質,最需要滿足的是品味。饞,基於生理要求,也可以發展成為近於藝術的趣味。」

《汪曾祺談吃》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在小說散文化方面,開風氣之先。從古至今的文人中好美食者為數也不少,喜美食又善於動手者,先生是也。汪曾祺先生不僅為文有大名,做菜也是一把好手。

汪曾祺是一位把口腹之慾和高雅文化之間的距離拉得最近的人,他自稱喜歡逛菜市場:「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汪老是一位風雅獨特的美食家,之前與著名作家陸文夫被人稱為「南北人文美食家」。想來這樣的稱謂冠在汪老身上是非常合適的。與其他人文美食家相比,汪老不僅寫的一手關於吃的美文,美味佳肴也吃過不少,自然是見多識光,而且還能烹飪一手好菜。這應該說是難能可貴了。著名作家鄧友梅在《漫憶汪曾祺》一文中有這樣的回憶:路邊有個小酒鋪賣羊尾巴油炒麻豆腐。他下班路上常拐進去「吃一盤麻豆腐」,他約我去,由他付錢,麻豆腐之外每人還要二兩酒。他並不勸酒,只是指著麻豆腐對我說:「光吃麻豆腐太膩,要潤潤喉。」說完就抿口酒。從這段文字便可窺出汪老與民間特色小吃的情結。

《唐魯孫談吃》

唐魯孫,本名葆森,魯孫是他的字。1908年9月10日生於北京,1985年在台灣病逝。滿族鑲紅旗後裔,珍妃的侄孫。畢業於北京崇德中學、財政商業學校,曾任職於財稅機構。

年輕時隻身外出謀職,游遍全國各地,見多識廣,對民俗掌故知之甚詳,對北平傳統鄉土文化、風俗習慣及宮廷秘聞尤所瞭然,被譽為民俗學家。加之出生貴胄之家,有機會出入宮廷,親歷皇家生活,習於品味家廚奇珍,又遍嘗各省獨特美味,對飲食有獨到的品味與見解,有美食家之名。

周作人的《知堂談吃》

知堂在《知堂談吃》中說:「我們於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鍊愈好。」(見《北京的茶食》)

還說:「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喝茶之後,再去繼續修各人的勝業,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但偶然的片刻優遊乃正亦斷不可少。」(見《喝茶》)

韓奕——《易牙遺意》

明代的食療家-韓奕,因推崇名廚易牙,而寫了本「易牙遺意」意思是易牙遺留下來原意。這本書分為十二類,共記載了150多種調料、飲料、糕餅、面點、菜肴、蜜餞、食葯的製作方法,全書分為脯、蔬菜、糕餌、湯餅等十二類,內容非常豐富。實為仿古代食經之作,此書菜肴有五大特色:濃淡適中、適應面廣、接受度高;製作明了;具有歷史的考究;更有重要的史記價值。


黃敬臨


伊尹烹調啟華夏,無所不用始易牙。從來只記東坡肉,豆腐緣來自王家。


據說,是《金瓶梅》裡面的西門大官人。裡面有很詳細的官人起居飲食。


我個人很認同知乎上一位知友的言論

「人生就算手握爛牌,依舊能打得風生水起」

這個和我一直以來對烹飪的理念不約而同,就算手上的食材是次等殘缺品,能做撩撥人心嘗為上品。

所以這個和看庖丁卸牛,卻得出自己養生之道的文惠君大致相同吧。

所以,你問誰是古代公認的食神?你這個問題我實在無法回答。

因為從沒見過伊尹、彭祖、易牙、漢宣帝和詹王大帝他們做的東西。也沒能領悟他們給你帶來的對飲食的體驗。怎麼能認得他們就是呢???

所以個人覺得,每個人都有他自己對食物的認知,就好像漁夫對孔子說的。

(孔子愀然曰:「請問何謂真?」客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 不誠,不能動人。)

能讓別人吃出他做的食物蘊含的心意。他就是食神。


怎麼界定食神是個問題。論烹調技術,提名春秋的易牙,論口味駁雜題目清代的袁枚。


朱元璋、乾隆、慈禧


我覺得是李時珍。

:#本草綱目# 摘錄《人部》藥物及味道如下:

頭髮,苦;

頭垢,咸、苦;

耳垢,咸、苦;

膝蓋垢,甘、咸;

人糞,苦;

人尿,咸;

月經,咸;

人精,甘;

齒垢,咸;

腦蓋骨(彌腐爛者乃佳),咸


陶華碧


東坡肉的圖片選錯的人來回答食神的問題略覺不靠譜。中國美食歷史固然悠久,當代動漫意義的食神卻沒有,食不厭精的人卻不少,蘇東坡袁枚固然有名,但講究的還更多,就五代宋朝就有發明當面廚的前蜀後主王衍,撰寫《清異錄》的陶谷,喜歡雞舌湯的呂蒙正,喜歡鶉羹的蔡京,陸遊。清朝袁枚也未能獨勝,前有張岱,董小宛,年羹堯都是嘴刁善吃。


蔡瀾先生!


史蒂芬周說:「只要用心,人人都是食神。」


下意識的想起了中華小當家……

然後又想起了小福貴~( ̄▽ ̄~)~

我一直覺得是蘇東坡哎


吃貨肯定要來怒答一發(??????)

那必須的必是易牙!!!!!!!

打牙祭打牙祭 就從易牙這來的 做飯好吃可見一斑(好想吃(? ̄? ??  ̄??))

易牙是齊國人 齊魯之地 對魯菜的形成有很大幫助 而且易牙是第一個開私人飯館的人 是廚師的祖師爺 類似於妓院的祖師爺是管仲 私以為現在飯店供個易牙 洗腳城供個管仲應該比供財神好使不少

齊桓公會用人 也不會用人 身邊有管仲這種曠世奇才 也有易牙豎刁醬嬸的禍國之徒 但是易牙最著名的事迹不是做飯 是烹子 好多勵志雞湯用這個當範例來著..在此不表

那時候看春秋 描寫易牙做的那些吃的..魚腹藏羊肉啦 易牙五味雞啦 我當時就想 我要是齊桓公我也寵信他!天天留在我身邊給我做好吃的!死了我也樂意!

古代十大名廚我覺得除了董小宛以外 最有名的應該是宋五嫂?因為她的宋嫂魚羹比較有名氣 雖然我覺得酸嘰嘰的不太好喝(???)


難道沒人提傳說中的乾隆和他的隨身廚子?


貝爾 格里爾斯!!!


袁枚。

有隨園食單作證。


中華小當家


伊尹。商湯的宰相。

「教民五味調和,創中華割烹之術,開後世飲食之河」

「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

對,你猜的沒錯:中醫的祖師爺就是個廚子。


古代的食神有好多,看 @Wilson Suen的回答看得津津有味。稍微拓展一下回答啊~

蘇軾絕對是一個大吃貨,比如為惠崇所畫的《春江晚景》而題的詩。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寥寥幾句勾勒出早春江景的優美畫境,用鴨子戲水點明春天的到來(編不下去了......)其實最主要的還是那秒句「正式河豚欲上時」!蘇軾饞魚了......簡而言之呢就是主要「春天到啦,水回暖啦,鴨子能吃啦,河豚也是時候啦!「敢情您看著畫就想到吃的?

還有更絕的是寫的《東坡志林》,其中有一句表達出的對吃之痴狂迷醉也是一絕啊!

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膾。余欲聽之,而口不可,曰:我與子為口,彼與子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廢我食,不可。

意思大概如圖

這種吃貨精神真的是讓人除了佩服還能說什麼呢。


推薦閱讀:

狼與辛香料,對中世紀歐洲的描述有多準確?
為什麼冉閔在歷史上的評價一直不高?
邊塞詩人的軍事水平如何?
歷史上有哪些假話被流傳下來?
唐朝強嗎,為什麼我不認為?

TAG:歷史 | 美食 | 食物 | | 歷史相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