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今人敬佩的金融商業模式?

有沒有這樣的商業模式讓你了解了之後不由得佩服這個創始人的聰明才智。比如當年第一次了解國美通過延遲還款就能有幾千萬的現金流在賬上。(不太恰當的例子,題主外行)。經常又看到某些人只是通過玩兒金融就能產生高額利潤,很是佩服


有一種玩法叫在高位主動做空自己。神華股份,煤炭企業龍頭,在煤炭價格下跌的時候,不僅不減產,反而加大產量,促進煤炭價格進一步下跌。股價也跌。但是人家有金融工具可以在高位鎖定利潤。被價格壓死的是一大批競爭對手。現在的石油也是這樣的玩法。

手機上簡單地先答下,下次再補充。

2015.02.12 補充一點

其實什麼叫主動做空自己呢,就是在自己是老大的時候,把自己餓成皮包骨頭,而競爭對手已經變成骷髏了,然後。。你懂的。。。就像現在的阿里,假貨風波,人民幣對美元貶值,業績不及預期。馬老師是練太極的,講究陰陽理論,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阿里股價最高120左右,現在86美元,順勢推到腰斬價60美元又怎樣。這樣的當量,相當於七傷拳,其他的電商能獨善其身?

加阿里這個例子,其實是我現在在等買入阿里股票的機會。 就醬。

2015.04.20

真的好奇怪,這兩天突然又有好多人給這個都快塵封在歷史裡的答案點贊,原來是被系統推薦了,昨天剛好生日,是算知乎給我的生日禮物么。。。。

2015.05.20

看到一個段子,沒有考證,娛樂娛樂,但是意思類似。今天漢能大跌,但是誰曽想到英利提前大舉沽空漢能,然後開啟自殘模式,大賺了一筆,然後還清了債務。好像007電影里皇家賭場的情節,提前沽空航空公司股票,然後去炸飛機。還有國家大力推廣新能源,誰知道是否真的想節能減排,抑或為了爭取碳交易更多的話語權,還是為了大力推廣新能源去壓制石油的價格?

這個回答頗有陰謀論的味道,但是商場如戰場,可能比我們看到的還要兇險狡詐的多。好了,今天加的僅當娛樂,大家520快樂。


看了一些答案,補充點,利用電商平台壓貨款再資本運作的基本是黃光裕為鼻祖,只不過他當年是實體玩,現在是跨境玩,本質一樣,他當年可是九十年代啊,超前二十年能想出來所以我永遠佩服這個人

抵押汽車(或房子?)拿銀行貸款再放小貸賺利差這個其實風險挺大,如果真風險可控肯定銀行自己做掉了。

金融的很多無風險套利很多還是由於政府限制導致市場不有效形成的,下面轉一個跨境人民幣的四種套利方式,個人覺得很有趣,供大家參考。

匯率炒作由來已久,業內人士曾經算過,1000萬人民幣套利,內地香港轉一圈,三天賺回15萬。那麼那些人民幣炒家,是如何利用人民幣的升值操作套利的呢?

  在人民幣對美元大幅上漲階段,業內人士曾經算過,內地香港轉一圈,三天賺回15萬。如,A公司的1000萬存入銀行,一年定期收益就是3.5%。B公司在香港獲得的年貸款利率大約是2.7%。兩者之間的利差,除去資金迴流的成本,再加上人民幣升值匯差,一圈下來一筆資金能賺1%~1.5%,也就是10萬~15萬。

  實際上匯率炒作由來已久,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前,日元利差交易盛行,並成為金融危機一大推手。日本民間炒匯市場至今活躍著「渡邊太太團」。

  如何利用人民幣的升值操作套利?投行美銀美林曾披露了4種套利方式:

  模式:1:利用離岸與在岸人民幣套利

  舉例:套利者在內地借取100萬美元,按6.20的在岸匯率獲取620萬人民幣,然後從香港進口黃金等低物流成本的貨物並用人民幣支付,這樣620萬人民幣就流到了香港,成為離岸人民幣,之後,其再通過香港的合伙人,以6.15的離岸匯率換成美元,得到100.813萬美元。最後,其再將原先進口來的黃金出口給香港合伙人並用美元結算,完成獲利8130美元,流程結束。

  模式2:利用離岸與在岸人民幣利率差套利

  舉例:如套利者在內地以年利率6%借入1億元2周,再以3%的利率存到銀行,藉此要求銀行發出信用證。用該信用證,套利者的香港合伙人或關聯公司可以從香港銀行拿到1億元一年期人民幣貸款。然後套利者再從內地出口一些低體積、高價值的貨物給其香港合伙人,並收款1億元,然後他把這1億還給銀行。如何獲利?人民幣存款利率和離岸人民幣融資成本之差,就是盈利。目前,扣除各項成本後,利差70基點。則1億元兩周毛利70萬,再扣除貸款一個月的成本是25萬,最終獲利45萬。

  這種套利很簡單,就是基於兩者不同利率之間的套利。套利者可以借入低利率的離岸人民幣,並存成高利率的在岸人民幣。

  模式3:在利差與人民幣升值之間套利

  舉例:在內地貸款1億人民幣、利率6%,貸兩周,把1億元到銀行存成一年定期存款,利率3%,再讓銀行發出信用證,假設離岸美元/人民幣匯率6.15,境外關聯企業可在香港以2%的利率借入1626萬美元。境內企業通過出口黃金或高技術產品,將美元貸款迴流。此時在岸匯率若為6.2,去除貸款利息,已獲利56萬元,將利潤在放入定期存款中。一年後,定期存款總值1.036億元,凈利約360萬元,若一年內人民幣兌美元升值2%,利潤可為59.2萬美元。

  這是最複雜的模型,需要在在岸人民幣與離岸美元,以及在岸人民幣/美元和離岸人民幣/美元之間進行。

  模式4:直接熱錢流入

  除了上述套利,A還可以先進口某樣商品,然後提高該商品價格出口,直接帶來熱錢。

  人民幣對美元大幅上漲階段,業內人士曾經算過,1000萬人民幣套利,內地香港轉一圈,三天賺回15萬。

  比如,A公司的1000萬存入銀行,一年的定期收益就是3.5%。B公司在香港獲得的年貸款利率大約是2.7%。兩者之間的利差,除去資金迴流的成本(一般通過貿易的方式,儘可能選擇可以退稅的行業),再加上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獲得的匯差,一圈下來一筆資金能賺1%~1.5%,也就是10萬~15萬。

  業內指出,整個流程大概只需要3天左右。A公司拿到迴流的資金後,最保守的做法是存在銀行,成為一筆新的存款,開始重複上述行為。這就意味著,這筆資金「輪迴」多少次,一年以後,境內外A、B兩個公司就可以獲得多少個1%~1.5%的利潤。

轉自公眾號 離岸人民幣


有太多太多金融的商業模式包括持股模式都讓人感覺設計出這個模式的人太牛了。我認為最厲害的還是那些明明法律明文禁止的,仍能通過特殊的協議合理的逃避約束的。

新浪模式是私募股權投資的一種架構模式。新浪公司在2000年上市前,為了滿足國內監管和公司海外上市的雙重要求而設計的一套複雜的交易架構體系。依據中國《電信條例》及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等法律規範,外資是禁止介入電信運營和電信增值服務的,而網路信息服務屬於電信增值業務。也就是說,根據有關法規,要繼續經營互聯網業務,就不能在海外上市。另一方面,當時信息產業部要求的是外商是不能提供網路信息服務 (ICP)的,但是可以提供技術服務,其架構模式如圖。

在「新浪模式」下,外國資本通過投資離岸控股公司(即特殊目的公司)來控制設在中國境內的外商獨資企業(WFOE),該外商獨資企業不能直接經營增值電信業務,但可以為實際經營增值電信業務的內資公司提供技術服務,外商獨資企業與內資公司之間,將通過獨家服務合作協議等一系列合同安排緊密地捆綁在一起。由於境外會計師認可這種合同綁定方式,特殊目的公司與內資公司之間雖然不具有股權關係,但報表卻能被合併到特殊目的公司,這樣,境外特殊目的公司就可以實現在海外上市。新浪模式實際上是紅籌模式的一種創新。其超越是,特殊目的公司(SPV)並沒有收購內資公司資產,而是通過一系列緊密的合同安排,綁定和控制內資公司。

這種合同控制一般由多個合同組成:(1)獨家技術服務合同-通過合同安排,把實際運營業務的內資公司的主要利潤,以服務費的名義轉給外商獨資企業;(2)運營協議-把一些日常管理方面的重大業務經營管理權也轉給外商獨資企業;(3)股東表決權委託協議-內資公司的股東的表決權被委託給外商獨資企業指定的人行使;(4)股權質押合同-內資公司的股東把他在內資公司的股權質押給外商獨資企業,用來擔保內資公司和外商獨資企業之間簽定的利潤轉移協議;(5)股權購買權協議-內資公司的股東同意在任何時候,根據外商獨資企業的要求,將其持有的內資公司的股權無償轉讓與外商獨資企業指定的人。此外,還有一些會簽訂借款協議,外資獨資企業借款給內資公司,使得利潤轉移更加真實。


這裡多說一點,不止金融。

我們要說的是:最大程度利用資源。

這個模式的公司:Airbnb,Uber,Roadie,Tradesy,奧特萊斯,唯品會……

這個世界有太多空置的資源,住房,汽車,衣服,酒店,餐廳,酒館,咖啡館,會場,勞動力,專業技能,資金……

這些資源對一些人來說是閑置,對另一些人來說就非常有用。

現在通過互聯網,尤其是移動端互聯網,讓這些閑置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包括而不限於資金。

小數據:到2013年8月份,我國居民儲蓄餘額已連續三個月突破43萬億元,其中,活期存款超過16萬億元。

丨探討移動互聯網O2O、互聯網金融、智能家居問題,我的微博:Sina Visitor System


聽說過一個。

背景:你去超市買東西用銀行卡支付,但是這些錢不是實時結算給超市的,而是要過2-3天由銀行統一將金額划到超市的賬戶。所以在這2-3天內,超市是無法是用這筆資金的。

關鍵:每天的資金流對於超市的周轉來說是極其重要的,所以超市最希望的是與銀聯的結算時間要縮短,儘可能的縮短。

解決:然後就有人,募集了一筆資金然後成立了一個A公司,和銀聯談好,和商戶也就是例子中的超市談好。將每天的消費信息發送給A公司,由A公司先與超市結算,超市當然很願意。然後銀聯與該公司結算,該公司也願意。三者皆大歡喜,聽說這公司的模式好像很賺錢~

最後:這個模式也是存在很多問題啦,比如也不是所有商戶都能歸納到結算範圍內,因為那樣成本會變大,比如要和銀聯談好也是一個問題,比如實現自身的資金周轉也是一個問題,當然前提你募集的資金要夠多~

不知道說的對不對,有不對的地方希望各位指正。現在金融方式這麼多,但是這個確實是我聽說過很厲害的。

畢竟不是每個人用銀行卡支付還想的這麼深這麼多的~


當年首富陳天橋的玩法,大家來感受下吧,如何?

陳天橋當年與投資人中華網分手,中華網按股份留給陳天橋30萬美元。2001年7月14日,盛大和《傳奇》海外版權持有商Actoz以每年30萬美元的價格簽約。陳天橋剩餘的30萬美元全部進了Actoz的口袋。

「合同簽完後,我就沒錢了,但遊戲運營才剛開始,光伺服器跟網路帶寬就需要一大筆錢,形勢十分危險。」

陳天橋為了解決硬體設施問題,「我們就拿著與韓國方面簽訂的合約,找到浪潮、戴爾,告訴他們我要運作韓國人的遊戲,申請試用機器兩個月。他們一看是國際正規合同,於是就同意了。」陳天橋回憶說。「然後,拿著伺服器的合約,以同樣的方式找到中國電信談。中國電信最終給了盛大兩個月測試期免費的帶寬試用。有了韓方的合同,再加上伺服器廠家和中國電信的支持,陳天橋又取得了當時國內首屈一指的單機遊戲分銷商上海育碧的信任,代銷盛大遊戲點卡,分成33%。

2001年9月28日,《傳奇》開始公測,2個月後正式收費,同時在線人數迅速突破40萬大關,全國點卡集體告罄,資金迅速回籠,盛大安然度過了這場生死玄關。


自己看到一篇文章,摘自「人大經濟論壇」 看過此文,才提出的這個問題,是否有這樣的實例來佐證呢?

比「互聯網思維」更厲害的是「投行思維」

2015-01-29 人大經濟論壇

一、投行思維的意義——要做資源配置者

1. 世界上有三類人:

第一、資源所有者

其實,資源是誰的不重要,關鍵要有資源配置權。

第二、資源配置者

在人類物質生產生活中,從事資源的投入-整合-運營-產出工作,或稱資源玩家。

第三、資源出賣者

這類人本身就是被配置的資源或資源載體。

2. 這個世界,看透本質的人,都是在玩資源配置的

政治家沒有本錢,卻可以動用全國資源,甚至影響全球資源流向;金融資本家和產業資本家運用少量資本,就可以藉助金融體系支配大量別人的資產。所以,資源名義上都是人民的,實際上都是資源配置者的。看一個人能量多大,關鍵是他能配置多少資源。

二、投行思維的本質——宏觀資源配置

1. 概念(動態角度)——引導資源投向:從國家、產業、到企業

資源配置,個人理解為推動資源投向最有配置效率(利潤率)的地方。空間上,表現為引導資源依次流入最有效率的國家和地區、最有效率的產業、最有效率的企 業、最有效率的項目、最有效率的個人。按先生的話說,資本逐利,資本圍繞資本增值率而流動,資本使用效率牽引著資本形成。投行思維的本質是宏觀資源配置 (國家、產業、地區、企業)。項目、個人等微觀領域資源配置則是運營層面的事情。

2. 精髓(靜態角度)——結構重組

投行思維的精髓是結構重組。結構重組,即對資源的種類、數量等時空分布進行調整,產生由「石墨」到「金剛石」的增值效果。宏觀重組,是全社會範圍內進行的 資源重組,比如國有經濟重組;中觀重組,是某行業或區域內部的資源重組,比如電力行業整合、上海地區資產重組;微觀重組,是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資產重組,即投行業務中的併購重組。

三、投行思維的結構——五大要素、兩種結構

1. 五大要素

金子——可以取得豐厚資本回報的價值窪地

地圖——取得豐厚回報的操作方法

自行車——金融技術、牽線搭橋等中介服務

你——客戶或戰略合作夥伴

我——投資銀行家

2. 兩種結構

(1)中介服務結構

即:我知道哪有金子,知道路(地圖),忽悠你過去搶,賣給你地圖和自行車。

比如,投行家會為客戶描繪產業整合後的美好藍圖,鼓動客戶實施併購戰略,並為其設計交易結構,提供私募融資服務。

(2)投資控股結構

即:我知道哪有金子,知道路(地圖),忽悠你跟著我,給我自行車,我騎著去搶,分給你一點。比如,一個投資控股公司董事長,設計了一個宏偉的商業模型和實施路徑後,便開始尋找能提供局部資源的各類合作夥伴(公司或個人),並說服其加入自己的隊伍,項目成功後,給其分成。

四、投行思維的能力——四大能力

1. 畫圖能力(目標+路徑+時點)

優秀的投行家,編故事的能力極強,這是其核心競爭力。通過描繪一幅遠方美景,告訴人們哪裡可以投資成功,如何操作可以實現,在什麼時候出手。最終效果是,使人心嚮往之,甘願出錢賣力。

2. 協調能力

併購項目,投行家作為總協調人,需要打理好與監管部門、地方政府、併購方、目標方、會計師事務所、律所、資產評估機構等各方關係,確保萬無一失;具備投行思維、操盤投資控股公司的老總,對於每一步獲取什麼資源,相處到什麼程度等,均能夠做到掌控自如。

3. 表達能力(文案+口頭)

如何把故事講的動聽,讓對方樂於接受,是一門藝術。與政府打交道,需要站在官方的立場,使用公文式的 規範語言表達;與大型外資公司打交道,需要使用國際標準,通用語言表達;與性情豪放的民企老總,江湖大佬打交道,需要比他還江湖……總之,寫文案,口頭溝通,需要因人而異,長袖善舞。

4. 金融能力

投行思維最終要體現在行動上。系統的資本經營意識、嫻熟的併購技術、紮實的財務、法律知識,是投資銀行家展現投行思維的必備基礎。

五、投行思維的訓練

思維方式,是一種長久的習慣,投行思維亦是如此。只有在實踐中不斷訓練投行思維,才有可能理解到位。

具體而言,可以先從結構重組的微觀角度入手,投身投資 銀行併購業務,縱橫捭闔,或者打造投資控股公司,親自控局,不斷積累實戰經驗,歸納各種操作模式,把握人性冷暖,努力做到收放自如。如果這一層面的事情做 得遊刃有餘,又有使命感與好心情,可以切入結構重組的中觀、乃至宏觀領域,將投行思維發揚光大,致力於提升全社會資源配置效率。

本文來源互聯網,來源不詳,歡迎作者認領

--------------------==-----------------------------------------------------------------------------------------------------------------

自己又學來一個「路子」,拿來大家探討一下

如何免費買車(個人觀點,請勿效仿,僅供交流討論)

比如,A君要買一部20萬的汽車,但是手頭沒有錢,或者是不想用自己的錢,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操作能讓自己利益最大化呢? 於是,A君開動腦筋的想啊想啊,哎??想到了,找銀行啊!他的想法是這樣的,首先用自己的現有信用、資產等等,貸款買車,分期三年,算6000的月供。可是,我這靠月薪吃飯的人,如何養得起它呢?於是,他又到了銀行,憑藉著信用和汽車等資產,融到50萬的資金。找渠道把50萬貸出去,自然 中間要有利差才行。按照坊間傳聞,50萬每月產生1萬的利息是可以做到的。那麼,問題解決了,不僅每月6000可以解決了,甚至能解決部分的油費了。。。。

我好好想了一下,這也是有風險的。就是貸出去這50萬,要保證收益的同時,保證它的風險可控,不然.......

好像這種套路可以適用各個方面,也被很多人用著,我是外行,感覺就挺TM牛B的了。


做民間金融,聽說過一個找農民借糧食融資的案例。

比如,今年小麥1元一斤,大多數農民不願意賣。這個人就回他們鎮收小麥,許諾多給5分錢收,但是一年後再給錢。都是鄉里鄉親,借的又是糧食,農民比較容易接受;如果是直接借錢,大家反而會猶豫。

如此收個幾十萬斤小麥,拿去就能換成幾十萬元,算上運費等若干雜費,融資成本不會高於1分。去放貸都能賺點利差。

名義上不算非法融資,其實。。。

個人覺得這也屬於金融創新。若能通過借貸匹配讓這筆錢增值,自然皆大歡喜,不過若沒運作好導致資金損失的話,坑的是這些辛勤善良的農民。


簡單一個股票華夏幸福,是如何從一個st變成北京地產大鱷的故事,如何三年市值翻十倍。


免費的用戶不是用戶,是商品

是用來陪那些付費用戶玩的商品

看到這句話時我tm頓時醒悟,醍醐灌頂。

我當了10幾年商品!


(一)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

前任第一書記霄二哥是如何在這種操蛋的環境下把脫貧的事做的這麼好?

如果用官方和新聞上的回答,他們會告訴你:「這是霄二哥的無私奉獻精神和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黨性和為民服務精神趨勢他任勞任怨為脫貧攻堅付出自己的全部」。

這是面上的話。

就好像馬雲提一句「我要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和張小龍幾年前的「今後,微信是一種生活模式」一樣。

這種話聽一聽振奮人心可以。

但,實際過程肯定不是這樣。

其背後的商業模式一定經過反覆和精細的打磨。

之所以思考霄二哥是如何把扶貧做好,是因為,我發現,扶貧和創業在本質上有很多相似點

(二)

整體上:

兩者都是在資源有限、阻力巨大的前提下,把一件很難做的事情做到很好。

細節上:

你需要對現有基礎進行判斷(市場調研),數據統計和分析的環節必不可少。區別是,扶貧當中,你的調研對象不一定說真話,最終的調研結果也很容易激發矛盾,比如上訪。

你需要巧立名目拉攏豪紳(融資),和創業一樣,天使過後還有A輪、B輪。區別是扶貧資金沒有終點,當然,還有,事成之後,豪紳的錢一分不退,窮鬼的錢加倍奉還。

你需要調動村組幹部的積極性(團隊建設),黨建的本質就是中國特色的西方人力資源管理。區別是扶貧當中,被你踢出團隊的Partner可能會找你的麻煩甚至人身報復。

你需要發展產業(打造產品),產品要有亮點,護城河要寬,別人不好輕易模仿的核心技術要有。區別是在扶貧當中,這裡很多人的技術和思想還停留在農耕文明中期。

你需要打開銷路(開拓市場),這裡不用多說了,你都知道,線上線下結合,O2O、P2P再結合點共享經濟理念。區別是,村子目前網路依然沒有接通,村組幹部知道PPT怎麼用的沒有一個。

你需要防止被陰(風險管理),涉及到金錢和利益,周圍人的智商會超越你的理解。區別是,扶貧中的風險往往是以天降黑鍋的形式在你無防備甚至不知情的情況下,突然用正義的名義扣到你頭上。

..........

除去以上。

傳統行業講的是渠道產品銷售

新興產業講的是趨勢流量包裝用戶體驗重複消費性

這些,扶貧都需要以另外的形式考慮。

在這麼一件複雜系統性工程中,我在初期一直好奇霄二哥都是怎麼應對和解決的。

畢竟,鬼都不會相信這是一個單系列操作可以完成的效果。

(三)

你眼中的認知,可能認為創業是這樣的:

市場調研,交給手下的傻X去做。

基礎構建,當然是外包團隊來做。

人力管理,當然要請一個好的HR來把關。

開拓市場,市場部那個經理如果再不行要考慮換掉了。

風險控制,有風控部門那群傻X們應該大概可能差不多就可以了。

那麼你要做的是什麼呢?

當然是融資、路演和大方向戰略制定啊,要不怎麼體現出領袖的意義?

如果你是這麼想的話,那扶貧也很簡單。

其他所有事情都可以通知村組幹部去做。

你只需要把控好大局觀的同時在省委書記來的時候彙報好工作並微笑合影。

這只是你的感覺。

(四)

回顧霄二哥的扶貧經歷,我只能想到一個詞。

親力親為

調研問不出真話?好,我收起紙筆,拿起煙和酒來和你談人生聊理想,酒過三巡,情況自然瞭然於胸。

村裡種的大蒜不知道怎麼銷售?好,背起幾十斤大蒜坐十幾個小時火車去外地的榨菜廠挨家跑看有沒有需求。

村裡建設的活動中心的LED顯示大屏不知道該怎麼選?好,下載一堆資料來學習顯示屏基本參數再逐一對比。

村組幹部因事無法及時配合開展各項工作?好,我親自來。

修建化糞池的排水管道不知道怎麼鋪設?好,我來規劃。

腿摔斷了怎麼辦?柱起拐杖繼續干。

被人罵了怎麼應對?請在罵狠一點,我很享受。

.............

(五)

要說起創業成功。

很多人想起馬雲、李彥宏、馬化騰、程維、唐岩、王石........

都是源於一個無比正確的點子恰巧迎合了風口。

所以成功。

我的認知是,如果創業成功需要100分。

點子和風口大概只佔其中兩分,不能再多了。

你比這些人提早十年想到這些點子,提前十年開始布局,也大概是沒有他們做的好。

這裡,需要每一個細節的把控。

而很多創新的好思路,正是源於對每一個細節親力親為的把控。

創業是這樣,扶貧也是。

小山是農民夜校的發源地,很多人好奇,這麼好的點子是tm怎麼想出來的,好到中組部都前來調研,準備將這個方案寫到19大的基層黨建當中。

其實很簡單,完全不需要想。

只是深入細緻的工作後自然而然的需要。

就和你餓了想到點個外賣一樣簡單。

區別是,這些創新點子的產生,往往是你做好了99件事的前提下,自然而然產生。

但你在之前並不知道是哪件具體的事情做好可以讓你萌生新意。

你認為可能是你的口才打動了投資方。

你不知道的是也許只是你帶的秘書比較漂亮才讓投資方心動。

你認為是你生產的產品做的比較好。

你不知道的是其實你的銷售經理把你那像狗屎一樣的產品賣的好。

你以為是你的個人想法和戰略眼光想到了一個驚為天人的商業模式。

你不知道的是這個思路可能源於十年前你看的某一本書或者演講得出的啟發。

所以,99件事的做好,缺一不可。

回到淘寶、微信、百度、滴滴、陌陌、萬達.......

這些商業模式的產生。

在外人看來驚奇的創新,也許對企業家來說,只是一個推進工作當中自然並且必然的過度。

有句話是,成功的企業家只能靠野生。

同理,成功的扶貧模式核心在於人。

優秀的第一書記也只能靠野生

(六)

總結一下。

多數人在做事的時候遠沒有達到需要天賦和戰略的層面。

做好一件事,首先第一步,就是干。

親力親為,踏實務實,兩橫一豎就是干。

尋找一招致勝一勞永逸的絕招,是一個懶人加蠢人的基本形態。

當然,你得帶著腦子。

親自思考解決每一個細節問題。

最後,再來點信仰和魄力。

這個世界註定多數人是傻X,傻X的思維局限性本身就是阻力,信仰可以對抗外在阻力,而魄力可以解決自身執行力。

基本上,就這樣。

至於輸贏,一句話讓你釋懷。

贏了會所嫩模,輸了下海乾活。

最後,我的扶貧和商業模式探索公眾號:【扶貧的自我修養】

同時,我的股市類財經自媒體公眾號:【Panda潛融】

你,不關注一下么?


股權投資的對賭協議,雖然不是那麼巨牛,但能極大程度控制投資方的風險。


財富工廠


我說一個,這二十年來你國房地產的商業模式才是最牛逼的。特別是開始之初,空手套地,拿地抵押套錢,建築商墊資,然後賣樓花,預售房…只能說牛逼大了,玩得好那真是一分錢不用出的。


一個令人拍手叫絕的商業模式一定是在資源配置最優的基礎上實現共贏。

有答主提到保險是一種聰明的商業模式,因為能夠利用人們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產生收益。這話不假,但是傳統的保險模式還存在很多可以優化的地方。國外近幾年開始新興一種金融科技公司,開創了一種Peer to Peer的保險概念,利用共享經濟的理念,把傳統保險和互助保險結合在一起,實現保險公司,中介者(金融科技公司)和客戶三者的共贏。

買過消費型保險(比如車險,意外險和財產險等)的朋友都會發現,自己向保險公司交了錢之後,很少或者完全不需要理賠。在這種情況下,客戶繳納的保費,保險公司是不予返還的。對於表現良好,一直沒有出險的客戶,保險公司也不會提供優惠或者獎勵措施。因此,對於這部分長期不出險的客戶,存在一定的不公平,他們長期為高出險用戶承擔了理賠支出。

這類P2P的保險經紀代理公司就是給這類低理賠率的客戶帶來更多的實惠,在沒有理賠的情況下,客戶能夠在每一期保險到期的時候取回自己一部分的保費。

運營模式

在保險代理公司的網站上面,購買相同類型保險產品客戶組成一個小組(以15人為例),組隊方式可以是此類保險代理公司(下文簡稱「代理公司」)來分配,或者自己通過Face Book 或者 LinkedIn 邀請親友組成一個小組。每個人繳的保費都會被代理公司分為兩個部分,60%被交給保險公司,40%被放入一個保費資金池。

如果這一年小組內沒有人申請理賠,那資金池裡面的資金就會全數返還給客戶。

如果這一年小組內有人申請理賠,假如金額較小,直接由保費資金池裡面的錢來理賠,如果超過了小組資金池預設的免賠限額,則由保險公司理賠超出的部分。

根據數據統計,此類公司超過90%以上的客戶都可以獲得保費回贈。

在這種運營模式之下,客戶能夠得到的是最實惠的銀子;對於保險公司來說,不僅能夠獲得更高的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以社交的方式來組隊,還可以減少用戶的道德風險,因為小組裡面的成員都是認識的人,用戶會希望小組裡的每個用戶,在到險期結束的時候,都可以獲得保費的返現,所以會更加註意自己的行為和生活習慣,減少出險的概率,同時也減少了惡意騙保的情況。

除了減少了理賠率,保險公司和代理公司更能夠大幅度減少自己的運營費用。一些小的索賠項目不需要通過保險公司,可以在代理公司的網站上面直接申請理賠,理賠金從保費資金池裡扣除,這樣一來雙方都減少業務處理成本,節省了代理人的時間以及人力成本,減少管理成本。

而通過線上傳播分享的方式利用社交平台,快速積累用戶數量,大大降低了銷售成本,無需通過傳統保險業通過代理人、電話銷售等方式開拓前端市場。

能夠最合理的配置資源,通過社區效應和共享經濟達到三者共贏,這樣的運營模式是很值得傳統保險公司來借鑒的。

目前我了解的香港保險市場上面有一些產品只是是借鑒此類模式,比如說利用手環監測客戶的運動量,再根據客戶的生活方式是否足夠健康(運動量和體檢次數)來豁免下一年的部分保費。期待未來這個行業有更多的改革~

以上。


仔細研究下支付寶的運營你會嚇死。


來講述一個我們身邊的偽龐氏騙局

利益相關:從事汽車行業廣告

某4S店投資人為繼續買地,把自己的庫存車盡數抵押給銀行,然後庫存車扔保持售賣回籠現金流。再用現金流向車企購車。為毛4S店經常熱情的為你帶上牌,你開上的車還抵押給銀行了呢。

另外一種方式,某大型豪車綜合店,裡面都是瑪莎拉蒂,布加迪威航,林寶堅尼等,但是又沒人買。請問他怎麼盈利。

車是從破產或亟待現金的富人手裡拿來做放貸抵押(偽回購),然後再用豪車向銀行抵押貸款。利潤用來買土地,在用土地抵押。保證現金流不中斷。這種模式各地都有,自己去看吧。


龐氏騙局,,,

再聯想一下平安保險和中國人壽保險,

為什麼國家不允許保險公司倒閉,

因為倒閉了出現全社會的信用危機和民眾暴亂。


我的答案可能有點偏題,但我還是要提一下,因為我覺得確實是太TM牛逼了。

這個東西就是前段時間被炒到天上又摔下來砸死許多人的——比特幣。

我以我不專業的眼光來分析,歡迎各位大神指正。

通過運行專門程序進行一系列不可逆的運算來產生比特幣,而這些運算從易到難,產生比特幣的速度就會越來越慢,從某種角度上看,比特幣的總量是固定的。作為一種貨幣,總量固定也就避免了濫發貨幣對貨幣價值帶來的波動。對於這種設計我唯一的感嘆就只有一個字,妙!

由於其基於互聯網技術,安全性較差,而且非官方發行,政府不認可其作為貨幣,再加上從比特幣曾一度作為地下貨幣流通,為毒品販子所青睞,監管十分困難。這些都最終限制了比特幣的流通,不流通的貨幣就無法實現其職能。

倘若某國政府引進比特幣或者類似概念,由官方發行且監管(當然是基於相應的互聯網技術,而不是網路安全無法實現的現在),在互聯網金融趨於成熟的時候,使用虛擬貨幣又會怎樣呢?請各位看官自行腦補。

----------------------6月21日更新-----------------------

在評論區回復了別人一大段文字,發送前不小心向右滑動返回到了上級界面,再回來就啥都沒有了,OMG,決定直接寫在回答里。

個人認為,貨幣的定義是由流通性決定的,並不應該是政府承認的才算貨幣。人類最早的貨幣貝殼,出現在政府成立以前,我們為什麼說它是貨幣呢,是因為它在承認它的人手中流通,它的貨幣職能已經實現。

然後我們回到比特幣來,政府不承認它是貨幣,是因為它非官方發行的法定貨幣,不在政府的掌控之中。不在掌控之中就意味著它可以用於非法活動,如洗錢、非法交易等,流通面積大了之後也會對官方貨幣造成影響,所以通過不承認它的貨幣地位來限制它的流通。但它仍然在承認的人手中流通,我們能說它不是貨幣嗎?就好像一葉障目之後就說全世界都黑暗一樣。馬克思爺爺告誡我們,物質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政府帶頭違背馬哲原理了啊(笑)。


@馬雲


推薦閱讀:

單從商業化的角度來講,LOL和DOTA2哪個的商業模式比較優秀?
魅族缺什麼?
為什麼小米 2 官網幾分鐘內就賣完了?
有哪位了解貢茶加盟具體要如何加盟?
如何評價豆瓣新上線的收費專欄【醒來——北島和朋友們的詩歌課】?

TAG:商業模式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