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海水魚不能適應淡水,為什麼像大馬哈魚等洄遊魚類在海水和淡水都能生存?
貌似海水魚和淡水魚由於對離子滲透壓調節的閾值不同,是只能在一定鹽度範圍內生存的,那洄遊魚類是怎麼打破這種限制的呢?
是單純的提高滲透壓調節範圍,還是體內構造不同?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特性呢?
謝邀~
有一類生物能夠在鹽度變化很大的環境中生存叫做廣鹽性生物。
淡水的滲透壓為滲mol/kg,
海水的滲透壓為滲mol/kg,大馬哈魚這類硬骨魚的體內滲透壓為滲mol/kg因此 ,在高滲環境下, 大馬哈魚會丟失水分 , 而當通過腸道大量吸收水分的同時又會有許多鹽分隨之進入體內 , 此外 , 高滲環境中各種離子也會通過鰓和皮膚被動地擴散到體內 。魚體內過多的鹽分會被鰓等滲透調節器官排出體外, 從而達到水和離子的平衡 。相反 , 在低滲環境中 , 魚會丟失鹽分 ,同時又有水分擴散到體內 , 此時除了從食物中得到鹽分外還需通過鰓主動從水體中吸收鹽分 。
在海水適應( 魚類生活環境從淡水向海水過渡)和淡水適應( 從海水向淡水過渡)過程中 , 大馬哈魚的魚鰓氯細胞的形態與功能及其 Na +/K + — ATP 酶活性能發生一系列變化 , 來實現這一適應過程。
(什麼是氯細胞(又稱鹽細胞,chloride cells)?)氯細胞是廣鹽性生物在海水和淡水適應過程中進行離子調節的主要細胞 , 分布在鰓上皮中 , 數量很少 ,但其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覷。
以上。
廣鹽性魚類,它們在生活史的不同時期能分別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其體表對水分和鹽分的滲透性較低,這有利於在濃度不同的海水和淡水中進行滲透壓調節。當它們由淡水轉移到海水時,雖然有一段時間體重因失水而減輕,體液濃度增加,但在48h內即能通過吞飲海水補充失水,鰓的排鹽細胞排出過多的鹽分,腎臟排泄機能也自動減弱,使體重和體液濃度恢復正常。同樣,當它們由海水進人淡水時,也會出現短時間的體內水分增多和鹽分減少,然後通過增加排尿量和保持鹽分使身體水分和鹽分復趨平衡。
洄遊魚類的滲透壓調節(1)由淡水進入海水魚類由淡水進入海水後由排水保鹽狀態轉入排鹽保水狀態。因此,在淡水中的滲透壓調節機制被抑制,而在海水中的滲透壓調節機制被啟動。
①大量飲水。
②鰓主動向海水排出離子。 ③腎小球的濾過率減少,腎小管吸水能力增大,尿量減少。④血漿的皮質醇濃度升高,提高了鰓上ATP酶活性和由鰓排出的Na+增加(2)
由海水進入淡水:
由排鹽保水狀態轉入排水保鹽狀態,海水中的滲透壓調節機制受到抑制,而淡水中的滲透壓調節機制被激活,從而維持體內高的滲透壓。
①停止吞飲水,Ca2+、Mg2+、SO42-吸收和排出減少,
②神經垂體激素使腎小球濾過率增大,腎小管對水的吸收降低,吸鹽加強,排出大量稀薄的尿。
③腎上腺素、催乳素分泌增加明顯減少鰓對Na+、Cl-的排出量
④啟動了離子主動轉運系統包括Na+/NH4+,Na+/H+和Cl-/HCO3-的轉運交換,從低滲水環境中吸收Na+和Cl-。
有種水 好像是叫汽水(水域)
推薦閱讀:
※草泥馬是alpaca還是llama,兩者的區別主要是什麼?
※白羽雞的肉料比為1:1.91,豬的肉料比為1:3.2,人類的肉料比為多少?
※除了視覺外,動物界還有那些用來感知周圍世界的奇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