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是不是認為野生的比養殖的好?野生的是不是真的比養殖的好?為什麼人們這麼覺得的?

因為經常看到說野生的XXX就是比人工養殖的XXX好之類的話,所以想問一下。這種言論中的幾個特例,比如很多人覺得野生的海參比人工養殖的好,野生的人蔘比人工養殖的好,後者進一步拓展,變成野生的中藥材比人工養殖的好。

首先,這種說法是不是對的?是不是野生的東西的確有什麼「天地靈氣」(學名應該是微量元素與不可控的自然環境波動)之類的玩意兒在起作用導致其更好。如果這種說法不對,那這種說法之所以流行起來,是處於什麼樣的原因?


我們先來定義一下什麼是好,對於動物類以及其他農產品產品,好的概念到底是口感好,還是營養價值高,還是安全可靠,還是物美價廉?然後定義一下野生,到底是生長全過程無任何人工干預算野生,還是人為去模擬一個相對接近自然生長環境下得到的產品也算野生?

統一在同一個話語體系內,我們才有繼續談下去的可能,很遺憾看到其他幾個答案都是自說自話,沒有標準。其他領域不談,就談談動物製品的情況。

先說結論,所謂野生的動物產品,在很多指標上是遠遠比不上人工養殖產品。而且很多所謂的野生或者生態養殖產品根本就是假的,土豬肉土雞肉土雞蛋土蜂蜜等是重災區。中藥方面不了解,但動物類產品野生的優於人工養殖的概念,實際上還是很多商家炒作起來的概念而已。究其根本原因,還是現代人生活水平提升,對食物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場產生了需求,自然也就有人投其所好,宣傳野生優於人工養殖。但實際上並不如此。

我看到幾個答案中提高,說到速生雞或者速生豬,甚至連激素都出來了,我只能說,不要在自己根本不熟悉的領域內強答,朋友圈裡的洗腦文是沒什麼真東西的。現在的食品安全形勢下,養殖場連葯都不敢多用你知道嗎?大一些的企業如果發生藥物殘留超標的情況,負責人是要坐牢的,企業能不能繼續存在下去都是個問題。

動物類產品,無論豬、雞、牛、羊還是水產昆蟲類,如果沒有人工養殖的介入,絕大多數的普通人日常根本消費不起,你想想如果一年到頭才有可能吃一頓肉甚至吃不到,是種什麼樣的體驗?實際上這在80年代之前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日常。在2015年中國的豬牛羊肉人均消費量已經達到48.33kg,而1996年該數字為30.35kg(數據來源:國家數據),這個數量的增長几乎全部依賴於規模化的人工養殖。換句話說,人工養殖解決了國人對肉類消費增長的需求,但規模化的養殖在發展前期存在著只追求效率(最大化的追求產量)而忽視了質量(品質和風味),這點無從洗白,但這也是當時經濟條件下的優先選擇,先解決吃飽,在解決吃好。

再來談談人工養殖肉類品質和野生的差異,有一個答案倒是比較到位,肉類的風味的優劣,實際上和養殖工藝有很大的關係。肉類風味物質需要時間的積累,也就是說,飼養周期長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肉質風味,但飼養時間長的肉質一定就好嗎?也不一定,營養物質的均衡以及養殖的品種也具有重要的影響。如何提高肉類品質是目前育種、生產管理、營養、肉品質、食品等學科的研究重點方向,目前也取得了很多可應用的成果。也就是說,對養殖工藝進行調整,規模化養殖的動物也可以具有優質的風味。目前網易味央的黑豬肉,就是多種技術的融合應用,通過接近生態的規模化養殖,得到優質的風味豬肉,這也是很多規模化養殖企業目前都在發力的業務重點。

規模化養殖,與所謂的野生動物相比,在產品健康度上也有更高的保證。規模化養殖的動物,基本上杜絕了寄生蟲和人畜共患病的傳播問題,但野生、有些規模小的養殖戶甚至有些「生態養殖」的產品,由於天然存在的缺陷,很難解決。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潲水豬」,感興趣的可以搜索一下,相信你看完後會支持規模化和科學化的養殖方式。

有機農業和生態養殖註定是一個小眾的行業,因為沒有足夠數量的高收入消費者來支撐起大量的企業。因為其產量和成本註定了其昂貴的價格。目前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工資性收入實際並不高(2017年3季度為11019.4元,數據來源國家數據),同時2017年3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為16780元(數據來源同上)。這和知乎上年薪百萬都不不好意思說話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的。不過在做規模化養殖的我們畜牧人也沒有放棄,如何生產價格不高但和傳統散養口感相當的產品是一直努力的目標。


謝邀,好的定義是什麼?

健康?營養?美味?

你去日本料理吃的三文魚全部是人工養殖的。美味,肥嫩,且健康。野生的三文魚(大馬哈魚)你肯定不吃,一是肌肉特別緊,二是寄生蟲特別多。


先說結論:食材類目中,野生的風味物質含量較多;中藥材類目中,野生的價格價格貴得多。

食材類目中,養殖追求的是最大效率的產量,會導致生長期急劇縮短,風味物質完全沒有積累的時間。體現在實際實踐中,就是短期養殖的雞燉雞湯沒雞味,短期養殖的豬沒肉香。

當然,事情沒有那麼絕對,以食材質量為第一標準的養殖所產出的未必不好吃。比如和牛,追求的是脂肪的均勻分布,其產出的牛肉常常口感強於都是肌肉疙瘩咬不動的耕田牛肉(野牛我沒吃過)。

同時,也需要考慮具體做法,比如炸雞選用短期生長的白羽雞,效果遠好於田裡打來的野雞(炸雞需要肉嫩多汁);烤鴨用很肥的北京填鴨才能烤出來酥皮,野鴨就做不到。當然在燉、燒等做法時,肉質緊實風味物質含量豐富的野生食材的口感就大大超出了養殖的食材。

中藥材類目中,我本人對中藥材的藥性一竅不通(雖然我家人就有做中藥材生意的),但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野生的價格確實比養殖的貴的多。


不是→_→。。。僅僅一項,野生的寄生蟲就多的要死,就這一項我就不選擇野味。。。野味是要經過自然選擇的,那些老弱病殘都game over了,留下的大多是壯漢,肌肉肌纖維粗,較緊實。而且,我們人工養殖的動物,是追求利潤最大化,並沒有到完全體成熟就宰殺掉,風味物質主要是脂類,沒有得到有效的沉積。。。野生的家養,家養的放養,估計能折中,弄些優勢出來。。國產土豬,肉好吃,主要是時間長,風味物質積累,很久以前我國選育出來的是瘦肉肥肉毛用產子這種。但是國外的外三元,主做瘦肉型,出欄時間少了一半,所以不好次了唄,主要用國外的,不好次了~


分情況啦,海參養殖有有土塘,溫棚,潮間帶底播,近海網箱,按生長周期來說,底播和近海網箱完全自然環境和野生差不多了,再者近五年反腐和環保也的因素,養殖活海參價格從以往150一斤,到50,現在逐漸回暖到100上下,很多人因為成本太高基本也不用料和葯,也是可以放心服用的,當然生長周期還是短了點…

另外,有一樣東西絕對的是養殖的比野生的吃著安心,就是小龍蝦,沒錯,小龍蝦的確是一種污穢生物,野生在哪兒捉來的龍蝦有太多不確定因素,而養殖的知根知底反而比較放心了。

最後,我還想說一個現象,但不一確定推測的是否準確,我們從事水產行業的,拿到的海鮮都是塘口,自己吃起來沒啥問題,但有好幾次朋友聚會之類,我去市場買的海鮮,有幾個朋友反而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我覺得,對於生鮮來說,你關注的好與安全不能全在貨源端上,縱使是有機無公害的貨源,在運輸渠道或者食品加工上做了什麼,比如長途運輸加了孔雀石綠,和養殖戶自己養殖的僅僅只是平日的調水改底,你覺得哪個更好?


就類似於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吃土雞,農家豬之類的,幾月半載各種飼料激素催出來的是不能跟人家正常生長的比。養殖的都講究量產和效益最大化,你看人蔘就知道了,種植的白白胖胖很壯實,野生的瘦瘦小小飽經風霜。就藥效而言,前者兩三年積累的物質能跟後者十幾年幾十年的積累的相比嗎?前者你差不多可以當菜吃了,後者你敢這樣吃嗎,多吃一點點都讓你精神亢奮得整天不想睡覺了……


覺得野生的好吃,一方面是因為野味天天運動,肉質比較緊湊。另一方面主要是野生的太少不能經常吃,天天吃的話,就算吃的是龍肉也吃膩了。中藥方面不是因為野生的有天地靈氣,而是植物動物本身有自己的生存環境,人為的改變藥材的生長環境雖然表面看沒有太大區別但實際上對藥材的氣味影響很大,中醫本身就是靠藥材的氣味來治病的,沒有該有的氣味了,藥材也就沒藥效。舉個例子伊朗紅花和藏紅花,前者有股重濁的腥味,後者就沒有。中醫使用紅花這味葯的作用部位是巔頂也就是頭部,從中醫理論上講清輕者上浮,濁重者下降,因此要治療頭部的淤血就要用最輕的氣味最淡的藥物,否則藥物達不到病處就起不到效果。因此市場上常見到以伊朗紅花當藏紅花賣的。種植園的藥材也是一樣,人為的改變了藥材的生長環境,導致藥材的氣味發生了改變,因此不及野生的好。


野生動物的寄生蟲很多,一般人看到連隔夜飯都能吐出來。

河蚌基本一肚子的螞蟥,野兔一肚子蠕蟲,蛇蛙肉里很多線蟲,野雞還好。


推薦閱讀:

馬肉為什麼沒有成為主流的使用肉類?
江蘇凈化魚是智商稅么?
有沒有系統介紹中餐各種食材/調料的特性及用法的書?
你在餐桌上最不願意見到的食材是什麼?
有哪些相對「小眾」,但出品風味、品質都優秀的牛肉產區?

TAG:中藥材 | 養殖 | 食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