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跟團游產品里加入社交屬性,跟團游的體驗會不會大幅提升?

看完一篇有關跟團游極精彩的吐槽文章後想到的。

跟團游過兩次,前一次是公司 Outing,因為都是熟人,雖然也要任導遊擺布,感覺也還是不錯;第二次完全是和陌生人一起旅遊,一路都感到非常尷尬。

在我的想像中,在跟團游產品里加入社交屬性的難度不是很大,只要加入一些投票環節,再依託比較好的數據平台,分析和匹配與你興趣相近的人群,鼓勵預熱性質的群組交流……至少能夠躲開一些雷區,例如假設你特別害怕熊孩子和老年單反團……

現在是否已經有產品這樣做了嗎?如果人這樣沒有做,障礙在哪兒呢?


題主的想法是好的,目前也確實有公司在這樣做,比如設置一些特定的主題,那麼加入的人群就是目標人群:

比如類似這樣的產品:1.尋找波普;2.非洲草原攝影;3.世界盃觀摩等洲際賽事;4.韓流明星(原來是裴勇俊現在可能是金秀賢)歌迷/影迷會

但是為什麼您在市面上不太能看到這些產品呢?或者說是那些原因阻礙到這類團組成為主流旅遊產品呢?

1.因為旅遊產品特殊性,平面媒體的兩三個版面或廣播電視媒體的寥寥數秒,考慮到廣告的投入產出比必須考慮受眾的覆蓋面,一般只突出目的地國家與組團社;

2.中國市場消費者對價格非常敏感,一般這類有針對性的產品尤其是原創產品由於其資源特殊性以及開發和實現成本要高於常規團,那麼售價也必然超過常規團,答主曾經主要做洲際賽事觀賽團組,由於接待成本問題高於常規團隊30%至200%的報價令很多人望而卻步;

3.發團量問題,中國旅遊市場由於假期集中,每到長假會產生供不應求而淡季如3月和11月(當然今年有APEC,帝都人民喜慶祖國農曆生日)又會嚴重供過於求,旺季由於受到機票、目的地接待能力的影響導致一票難求,在這種情況下旅行社能佔到機位只要接待過得去就不怕收不到客人,沒有動力去做細分市場,而地接方也更願意接待標準化的團組;而淡季整個市場都收客困難,在幾家社聯合發團的情況下都有可能受不夠人而導致團隊取消,如果產品再特殊一些窄化受眾無異於自己找死。

4.有個性化需求的客戶往往可以通過自由行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需求,筆者熟悉的一個小圈子是以海釣為主,他們會通過自己的渠道找到釣艇和船家,拿到非常優勢的價格,旅行社只要幫他們實現機票酒店(有時酒店都不需要)就好了,因為旅行社在這方面沒有價格優勢,無利可圖,而且這方面的市場很難擴大,即使你艱難的擠進了這個圈子,也很難把它擴充為一個可以實現利潤的市場。

以上各種原因都導致傳統旅行社很難開發針對不同人群產品。但是有些產品已經很有規模,比如針對老年人的夕陽紅產品、針對學生的假期遊學以及親子游產品。產業細分代表著產業升級創造更多GDP,能有什麼樣的產品,關鍵還是要看市場,利益相關從業者真心期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出門旅遊不光是為了「看一看走一走去一些沒到過的地方」更是為自己的興趣、愛好。


謝謝邀請。簡明扼要的回答是:跟團游的體驗會大幅提升

通過麵包旅行App, 麵包旅行線下俱樂部以及我個人的微信公眾號CEOTrip, 我們已經成功的組織了多次帶有社交元素的跟團游。先看看幾個案例。

-2014年4月,組織了一次在沙巴的海島派對。一共近40人,通過麵包旅行App招募。主要安排兩場社交活動:1)第一天在沙巴香格里拉酒店的破冰之旅:一個攝影培訓(「麵粉」主講) 2)最後一天的紅地毯晚宴。其它時間是自由行。這次跟團游,遇到馬航事件,當時我特別擔心大家的情緒。結果好得超乎我的預料,很多人(我不認識的「麵粉」)發微博感謝我,說這是他們人生最開心的一場旅行。一對男「麵粉」在晚宴上求婚成功。

-2014年8月,我帶隊一共21人去了肯亞看動物大遷徙。但是也不巧,西非有埃博拉,雖然離東非很遠,剛開始大家多少有點緊張。基於一個話題,旅途開始時大家可以互相幫助、安慰。通行的前麥肯錫的同事從非常理性和科學的角度分析,讓大家安心。 其實,是非常安全,到了肯亞一兩天後,大家幾乎把這事忘了。很多「麵粉」之前互不認識,因為這次旅行,大家成為非常好的朋友。尤其在非洲Safari時一輛越野車最多坐7人。在放鬆的環境下,7人在車上的交流很深入,我相信大家會成為一輩子的朋友。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麵粉」在馬塞馬拉坐完熱氣球,眼眶都濕潤了。她告訴我這是她一輩子最好的旅行體驗。

-還有2013年10月,我帶5名「麵粉」一起登頂乞力馬扎羅。大家一路互相幫助,肯定是一輩子的朋友。

總結一下,如果讓社交在旅行中發揮正面的左右,有以下幾個必要條件

跟團游的人群很重要,只有背景比較接近,才容易在旅行社交中更有化學反映。舉例,從一個渠道招募的用戶(e.g., 麵包旅行)大家的世界觀、旅行觀以及審美情趣都比較接近。這次在肯亞的熱氣球飛行員,一個旅居非洲的英國人,很認真的告訴我們,我們這個團隊是他接待過讓他感覺最開心的中國旅行團,讓他對中國旅行者有更正面對看法。他的理由是我們:1)比較守時、講紀律 2)不會大聲喧嘩 3)普遍英語較好,也樂於溝通。其中原因是,此行的「麵粉」都比較年輕,受過很好的教育,很多在海外留學過。BTW, 大家聽到這些話,也非常為自己和團隊感到驕傲,當然和很高興能為國人添彩:-)

行程設計要為社交創造機會。在我們沙巴海島派對上,第一天的破冰之旅就很重要,這樣大家有一個比較舒服的角度可以進行社交,不至於那麼唐突。最後一天的晚宴,對整個行程有一個總結,也是行程社交的高潮部分。

需要一定的資源投入 一般的跟團游沒有細緻考慮社交,除了人群、執行能力的因素之外,還有成本的考慮。如果要安排要安排好社交就需要投入,這個投入創造的價值需要得到用戶的認同,最後從路線銷售的價格上體現出來。我的體會是對社交價值認同的人非常多,但是同時願意為此買單的人還是少數,雖然增速很快。所以我們的策略是1)通過IT技術來降低組織社交活動的成本。例如通過App上報名參加目的地很酷的活動。舉例,我們剛推出新的App"泰國自由行「,通過這個App我們組織了一個單項活動「清邁萬人天燈活動」,10月25日,就是這個周末。已經有25人報名參加,這些人就可以先在App上進行互動,到了當地再做目的地的社交。價格很便宜,報名費每人99RMB, 我們也不需要額外投入。2)瞄準高端市場,尋找願意為額外服務付費的人群 CEOTrip的南美路線是一個極致夢幻的旅行,包括了南美最美徒步-印加古道,迷失的城市-馬丘比丘以及天空之鏡-烏尤尼。這個路線16天,選當地最好的酒店,途中會安排攝影課程以及人文講座,當然價格不菲。

突然發現自己是個話癆,啰啰唆唆說了這麼多,也寫了一個多小時了,希望有幫助。就此止筆,干正事去了


正在做一些跟團游內部的社交工具的試驗,嘗試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同意您的看法,在跟團游的產品中加入社交工具難度並不大。但是其餘的觀點和想法和您有比較大的出入。

先說一個大的前提,這可能是這個社交產品設計的最基本的出發點。這是一個關於 「距離」 的前提。很多互聯網產品,尤其是社交化,社區化的產品,最大的創新和價值在於其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來實現了人與人之間和交流和互動。

但是跟團游這件事情,本身是限定了一個共同的時間和空間,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和前提,因此有很多在一般的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上極有意思和價值的工具,反倒在這個場景下沒有太大吸引力,例如:投票。

相應的是,一些內容傳遞和表達方面的工具,可能會體現出它的價值,例如,實時在團友中分享照片,遊覽感受,購物等,導遊也可以在裡面發布一些信息進行服務,也可以進行提醒啊,通知啊各種事宜。

是的,如果你也想到了,沒錯,微信聊天群可以解決以上一切問題。事實上,現在很多旅行團都在這麼干,組團第一天,導遊就建個聊天群,把團友都加進來,基本可以完成以上所有需求。

那麼,我們再來談談

「依託比較好的數據平台,分析和匹配與你興趣相近的人群,鼓勵預熱性質的群組交流」

坦率得說,這件事情和跟團游沒啥關係。

跟團游本身,事實上是一件部分放棄了個性化的興趣需求,以及同好相伴的事情,有這樣強烈需求的人,更多選擇會是結伴自由行。

而這樣一個跟團游社交的用戶規模,如果進行數據分析和匹配,其效果是遠不如專門的旅遊,旅行社區,甚至包括攜程,去哪兒這樣平台的用戶社區,以及類似攝影,購物之類的周邊社區。

而跟團游這樣的用戶數據,並不帶來獨特的價值。換而言之,這個方向上的數據分析,沒有什麼價值,甚至不太可行,用戶量太少,用戶面太窄,如果依賴其他平台的數據去做分析匹配,那麼實際上這個東西和你跟團游社交沒有半點關係。

那麼跟團游社交工具有價值么?是不是微信就已經足夠了呢?

我的答案是:「也許」,這也是我們在做試驗的原因。

我的一個戶外驢友,是一個賣某種辦公設備的銷售,這個產品和旅遊,戶外沒有半點關係。但是這個朋友2013年所有的銷售業績,有近30%是通過驢友這個社交圈子和資源完成的。

事實上,這並不是孤例,只不過像他這樣有意識得維護挖掘驢友圈商業價值的人比較少而已,硬要算上,以前有個段子說某美女天天買頭等艙機票去結識精英大腕的故事,也勉強算是一例。

驢友的圈子和社交,事實上,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個關係和感情都比較近的圈子,裡面蘊含著的商業相關的價值和助益,其實是很大的。

為什麼呢?因為這樣的社交關係是建立在朝夕相處的一段共同的生活體驗下的,有很好的基於信任,情感連接的基礎。其實跟團游也有這樣的潛力,同樣是限定在同樣的時間和空間中,共同體驗相同的事物,只是很多時候,出於各種原因(比如面子)沒有社交和互動起來而已。

而且,跟團游同一個團的成員,相對來說,消費水平,社會地位更為接近。

事實上,這樣的社交可以一直沉澱和持續下去,而不僅僅限於旅遊期間,其社交的主題也未必停留在旅遊層面。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團,都有這樣的價值。不同的團,其價值和需求不同,舉個極端的例子,某知名理財公司,每年都會不定期組織所謂的 「三極」 游旅行團(南極,北極,珠峰),這個公司的投資入門門檻是人民幣百萬以上,他們也會在成團之前傳播部分報名團友的信息和背景情況,作為預熱。團費很高,但是基本年年滿額。這樣的團,其社交屬性,社交價值不言而喻。

能夠在幾天乃至十幾天的時間內生活在一起,這樣的社交條件和基礎,是一般互聯網社交社區所不能比擬的,這個起點很強,如果沉澱下來的社交關係,也是強關係。微信雖然重視強關係的沉澱,但是面對這樣特定的場景,很多體驗上還有些不適。

最重要的是,這樣跟團游社交的主要推動力在哪?主要推動力還在旅行社上,旅行社的動力在哪?在於給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以及經營客戶資源和客戶關係。從後者上來說,這是微信單獨很難提供給旅行社的價值,現在微信聊天群的做法,客戶的資源都沉澱在導遊手裡了,並未給旅行社帶來價值。

以上大概就是我們做這樣的試驗的一些思考和出發點。試驗還在初期,尚無更加具體的信息和經驗可以分享。


去玩哦旅遊,享受旅遊,告別單身 專做大學生交友旅遊的,已經搞了50來期了,目前社交屬性正進一步加強,去過的學生好評率大幅高於普通團,用戶二次參團率大幅提升,已經證明這個事是可行的,而且應該是行業大的方向,但是在這個階段還有較大的問題。主要的原因在於:

1、平台自身需要具備一定的流量基礎和知名度,因為要這麼做你就要能獨立成團,不然就只能走其他旅行社定好的路線。旅行社很多都是各個門店賣散客,甚至各個旅行社拼成一個團,所以很難統一思想。因為這麼做就不會有成團風險,不然人數不夠可是要虧本的。去玩哦旅遊前身訊酷旅遊,加上在高校客服端里有資源,所以才能做好這事,每期都能獨立成團,這個點就可以讓幾乎90%的旅行社放棄這個想法了。

2、公司要有互聯網基因,這個事,最終能做好的,一定不是旅行社的人,而是一家互聯網公司,交友將是更主要的一個因素,旅行反而是次要的,就像手機本來打電話發簡訊時最主要的功能,但其實你買手機看中的反而是其他娛樂功能,旅行社的思維無法轉變到這一步。

所以,你可以知道為什麼很多旅行社都不會這麼做了。

至於其他人說的高端社交遊,那個其實也一樣,只要你能獨立成團就可做,但這就是難點。所以目前這塊要能發展起來,一定是先從最容易聚集的一群人開始的,大學生無疑是最佳選擇。


1、近期開始流行的反向定製游或許可以改進深入下,設計出具有社交意味的跟團游產品。

據了解,反向定製游有點類似團購,不同的人群有相同時間相同出遊計劃的需求,相互組團,可能通過一個公開網頁或電話,一起向旅行社或旅遊電商定製出遊產品,雖然有點類似普通的定製游,但對消費者來說為其與陌生人結識並共同出遊提供了可能性。

現在這在螞蜂窩上比較多吧、途牛旅遊網上也有一些,但感覺都沒充分發揮社交的功能。

2、由旅遊電商在其移動客戶端或預定網站開發的群聊功能會比微信群聊效果好很多,不論對遊客還是商家都有意義。

嵌入APP客戶端的群聊功能從遊客預訂跟團游產品開始就可以相互認識團友,尋找有共同語言的夥伴;商家還可以從中及時了解客戶需求,提升服務質量(數據分析和導遊或客服入群服務);功能上的各種開發不僅對出遊的社交有意義,在出遊的增值服務上也可大作文章。

這個途牛旅遊網APP客戶端上已有"同團聊"功能,基本上滿足了同團遊客的社交需求,同時在服務體驗上也做了功夫,不過應該還是摸索階段,有待進一步研發。

3、個人認為其實這個問題也適用於自助游,只是相比之下可能跟團游更加需要增加社交趣味,避免可能產生的尷尬,而自助游增加社交屬性則可純粹增加出遊樂趣。

網友通過各種社交方式自發組群這類的都不多說了,出於商家提供服務角度考慮,以上為目前聯想到的,其他暫時木有啦


首先,社交性加入跟團游是一個很好的想法,但在實踐中只能應用於已經拼好團的遊客。原因想到了兩點:

1、 時間成本:如果想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旅伴,那要花很多時間進行篩選分類,所去的目的地又可能不同。確實找齊的話,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成本,而旅客未必願意為這一部分的成本買單。

2、 保證顧客的從眾心理:不讓一群有獨立思想的人(窮光蛋)聚在一起,以免影響喜歡從眾者消費傾向

所以,社交性只能實踐於旅行的過程中,旅行社可以在乘車去目的地的過程中搞一些交互活動,旅客互相熟悉了,在之後旅遊的過程中就會互相交流了。

每個陌生人都是暗戀你的女神,你自己都不主動,她能不尷尬么?


這個和相親網站的線下活動有什麼區別?


已經有這樣的產品了,而且裝機量超高的~~~微信群


非利益相關。參加過「稻草人」的團隊長途游,應該就是題主所需要的。


如果是帶有[非誠勿擾]的社交屬性,相信一定會大受追捧——別忘了套一件『小清新』的皮


這是個矛盾啊 能看上這個點子的都是看不上跟團游的

當然主要問題是團的問題


恩,這就是為什麼稻草人的團很好玩


有公司在做了。佰城生活。


相當好的洞察


主打團內社交還是跨團社交? 前者的話,需求複雜度基本沒超出微信群能輕鬆滿足的範圍...


如何界定效果好壞了。舉騰訊的三個例子:自選股的「股票圈」,qq音樂的「音樂圈」,騰訊視頻的「影視圈」,都是從工具轉向社交屬性的產品,至少從目前看,是及其不順利的。一級需求到二級需求的衰減比較可觀。可以是一個附加的特性,但這三個特性的運營數據能否趕在產品的生命周期前爆發,個人看法:基本天生就已經決定了,沒戲。


沒有流量。


我覺得特別好啊,我一定會開心的,沒人做可能就是沒人做。但是這樣可能就不利於導遊推銷了。


同意樓上的答案,跟團游的人群背景是影響跟團游體驗的重要因素,本人經驗:

1、跟公司出遊,半自由行,開心.

2、自己在ota 報名參加跟團,結果發現團里二十人左右只有我和閨蜜加一個妹子三個人年齡相符,其它都是五十多的阿姨叔叔爺爺奶奶.....儘管跟團過程有交流但並不深入。

撇開人群不說,

跟團游的體驗肯定是會提高的,目前旅遊市場不斷整頓不再向以往那麼亂,很多信息都公開了遊客也大致清楚了旅遊市場,零價團不會再遍地開花,而更多的是機+酒的半自由行以及優質的跟團游;

導遊管理也越來越規範,導遊自由執業,導遊管理越來越規範......

這些都是旅遊市場越來越規範的表現,當市場規範了我認為每個旅遊產品出現體驗差或體驗比以前低的機率不會高。


感覺以旅遊同群體的提前社交選擇都是拼湊,能否轉化成本來就是早已互相適應的群體!

無論怎樣,參團後都有磨合,多少問題都有,如果是早已形成的群體,問題都會變小。

參團游本來的可改變性就小,花精力去運作這類社交,成本會更大,而且社交提前匹配的增值性,並不會超過溢價,這類溢價如果可以補助輕型定製或者小團的價格,那麼,誰會怎樣選擇?

淺言,望諒解


攜程有主題游,比如高爾夫,肯定是志同道合的。包括其他家也有類似主題,甚至來個人群劃分,比如爸媽放心游,畢業旅行。


推薦閱讀:

怎麼找到那些未開發的古鎮的?
我最近想去黃山旅遊,有什麼好玩的推薦么?謝謝了!打算月底走!
講講你流浪的故事?
第一次去義大利旅遊,該怎麼玩?

TAG:旅行 | 跟團游 | 旅遊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