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朝的出現對於華夏文明是文化的斷裂嗎?

看到很多人說清朝造成文化斷裂,感覺沒那麼嚴重啊,最多衣冠服飾改了,文字文化啥的沒啥變化,為啥就斷裂了?看到明太祖還祭拜忽必烈,承認元朝屬於華夏列祖列宗的一部分,為什麼對清朝就這麼不寬容,不承認清朝皇太極是華夏的列祖列宗的一位呢?現在復興漢服,為啥不是從馬褂繼承,看386在上合穿的唐裝馬褂挺好啊?

------

「明太祖還祭拜忽必烈」是聽說的,目前沒有任何證據。度娘上找的其實都是這樣的:

大明高皇帝實錄(標點本)

明太祖實錄162-257_百度文庫

查到是給番邦的招降書裡面的,「上以故元兀納失里大王居和林之西,因命來降太子八郎、鎮撫渾都帖木兒往招諭之曰:「昔中國大宋皇帝主天下三百一十餘年,後其子孫不能敬天愛民,故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於漠北。。。」

此外還要考慮到清修飾的可能。。。


文化什麼時候斷裂過?除非發生過文化共同體的整體覆亡,比如古埃及,何來文化斷裂一說。

文化說到底就是一個群體的生活方式的總和,它是會適應、演化和改變的,因此說文化斷裂之類,其實是非常沒營養的東西。不懂得變化的東亞文化有啊,朝鮮李朝啊,入清以後那個優越感啊, 悲情啊,尊朱到了變態的地步,把宋明每一項士大夫文化都看得死死的,結果呢。

所以,文化不是矯情的理由,更不是作死的理由。


表面撕裂,深層固化


就事論事在很多時候都是個好習慣,可惜並不是所有人都那麼坦誠。

宣揚「崖山之後無中國,甲申之後無華夏」或者「新文化運動導致文化斷層」的人,往往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的真實意圖往往在於否定當下、改造當下,比如皇漢們的「元清非中國」論,其目的在於重塑民族神話、進而重塑他們心目中的漢族和漢族國家;又比如感慨「新文化運動導致文化斷層」的人,內心深處所嚮往的實際上是一群人壟斷文化、進而壟斷權力與財富的、階級流動停滯的社會。當然也不乏人云亦云者,真以為人家是要弘揚傳統文化。

對我這種生活在工業社會的普通人而言,明清有無文化斷層、元清是否是中國,壓根就沒討論的必要——無論斷或沒斷,那都是沒有婦產科、沒有青黴素、沒有自來水、沒有衛生巾(咦,我一男的怎麼也擔心沒有衛生巾了= =、、、)、沒有安全套、沒有比基尼、沒有空調、沒有電腦、沒有手機、沒有網路、沒有汽車、沒有高鐵、沒有飛機、沒有男女混合制學校、絕大多數人一輩子都沒離開過自家村子100千米以外的地方、絕大多數人一輩子都處在饑寒威脅下、絕大多數人都得要熟練掌握下跪技術、絕大多數人都對家庭暴力習以為常的時代。至於那只有絕少數人才玩得起的「文化」,與吾等草民有何相干?

很多人一提起文明就想到了這樣經那樣典,渾然忘了我們如今的衣食住行無一不是人類工業文明的燦爛成果。對習以為常的東西視而不見,這是人之常情,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人類工業文明的偉大:它把過去皇帝都未必能享受到的生活帶給了普通人,並且讓普通人習慣性地把這種狀態視為理所當然。甚至就連四書五經之類的東西,也向所有上過中學的人敞開了大門——至於你願不願意去讀,那就是另一碼事了。

所謂文化、文明,都是對人類而言的。可以說,工業文明重新定義了什麼是人、什麼樣的生活是人應該過的生活。換句話說,工業文明定義了人權。從這個角度來看,工業化就是最大的普世價值。

工業文明不是萬能的,工業社會也會有自己的毛病。比如皇漢,又比如民國范兒,都是工業社會裡才會有的對工業社會的反動:普遍文盲的社會裡,普通人絕不會去談論什麼民族主義或者國學大師(那是絕少數統治精英的話題),工業社會掃除文盲甚至大學教育大眾化之後,這些話題才會成為知乎上的談資。

好吧,跑題似乎略遠,我承認我也不夠坦誠。回到題主的困惑(姑且就認為題主是真的困惑好了)上來。題主羅列的那些問題中,都流露出「我覺得這些問題沒什麼大不了」或者「我對這些問題不敏感」的態度。俺覺得吧,這種不敏感,正是生活在工業社會中、沐浴著工業文明成果的普通人所應該有的正常態度。題主完全可以自由選擇承認或者不承認元清是中國,沒必要在意他人的態度,當然也甭指望讓別人變得跟自己一樣「寬容」。至於別人為啥「不寬容」,我上面已經說過了,這裡就不廢話了。

最後,就我個人而言,我是真心覺得386的「唐裝」丑爆了,用西南官話成渝片的方言來講,那玩意兒簡直就是「寶器」。

續一秒。


反對剛才我看到的其他所有答案(除了高票那句新文化運動造成了文化斷裂,但滿清也有很大的責任)

鑒於問題有明顯指向,我首先要說,漢服是漢民族服飾,清朝造成了漢族服飾的斷代。衣冠服飾對文化的意義遠大於現在。孔子說:「微管仲,吾披髮左衽已。」穿什麼衣服留什麼髮型意味著「華夷之辨」。滿清未入關前,就以「剃髮」作為漢人降臣的標誌,即要求對方放棄自身的民族特性,歸順滿清。衣冠代表了民族認同感。至於全面的剃髮易服,腦補下《還珠格格》里皇太后和皇后逼香妃換衣服,不換就灌鶴頂紅,可以說是一場精神和物質同步進行的「民族文化滅絕」活動

有人說,中國曆朝歷代的服飾都不一樣。但這樣的演變都是自然的文化演變,就像今年流行長款,明年流行短款,而不是政府突然宣布穿短款就要砍頭,甚至家裡都不能有長款衣服。這絕對不是一種自然演變或文化入侵,而是一種文化符號在短時間內被外力強行從生活中抹去,即斷代。

唐裝不是清朝服裝,而是個怪胎。就像滿清的十八鑲旗袍,和民國貫徹了西式審美的的旗袍沒有半毛錢關係。要承襲清朝服裝,普通人可以穿長衫,厲害的可以搞繡花袍服東珠耳環(我不喜歡清朝的服裝藝術,就像我不喜歡清朝的傢具,擦灰太麻煩)。題主若有興趣(比如復興滿族文化),我絕不反對,但別把清朝服飾和漢服搞在一起,我肯定不承認它們是我的民族服飾。

看到前面知友讚揚清朝儒學的發展,我是個外行,權當拋磚引玉,歡迎評論指正:

1、學社/書院/詩社。學社可以說是明代中國知識分子即儒家學者最重要的民間組織,所謂東林黨,即是東林書院,相當於西方的雅典學院,是儒學觀點自由流通交流的場所。明末清處,社盟也是文人抗清的重要組織力量。但到了清初,順治江南三大案,再加上丁酉科場案和明史案,把江南文人掃蕩了一遍,幾社復社全被打成犯罪團伙,「朝廷有意與世家有力者為難,以威劫江南人也「,完全就是滿清朝廷的一次刻意清洗。沒有了學術自由,還談什麼文化

2、儒家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實際上是君君,則臣臣,父父,則子子。進一步說,君不君,則臣不臣,父不父,則子不子。中原早就發展出一套很先進的官僚體系和政治文明,尤其是儒家精神對皇權的制約,而清朝入關前,只是奴隸制到簡單封建社會的程度,皇帝以外的人之於皇帝,乃是主子和家奴的關係(連皇后對皇帝也要自稱奴才),拔掉了儒家禮制的社會組織根基和正統性,儒家怎麼入世?只能退則獨善其身隱匿山林,想著書立說發發牢騷,還可能因為文字獄或是復社的人關係親密,或者僅僅是因為影響力大,而被抓起來。

3、清朝最發達的不是詩詞散文,而是學術研究,這容易造成清朝「學術繁榮」的錯覺。但正是因為沒法創新,才逼得學者跑去故紙堆里討生活(這肯定不是清朝學術繁榮的唯一原因,但是和當時的政治環境分不開)。

4、統治階級文化水平。所謂上行下效,明代內閣首輔比如三楊,館閣體雖然嘈點不少,但他們就算不當官,在文壇上也是響噹噹的人物。永樂皇帝從小就在打仗長大了還是打仗,算是文化水平比較差的,張口也是「日照龍鱗萬點金」。嘉靖時期選首輔,比如嚴嵩徐階,首先一個條件是青辭寫得好。再看乾隆呢……簡直不忍心說。(朱棣那句也許是他後來編的,但乾隆的詩也有大學士潤色,他想找人代寫也沒問題,還搞得慘不忍睹,只能說明文化水平真不夠看)。

4、文字獄+四庫全書。文字獄牽涉面太廣,且不說被殺掉的人,光是擔心文字獄導致的自我審查,就足以對文化的繁榮創作造成毀滅性打擊。四庫全書則是一場有組織有預謀的文化滅絕,把民間的善本珍本搜羅一筐,想留的留下,不想留的就抹掉,按照統治需求刪改塗抹,比焚書坑儒狠多了。可憐紀曉嵐,又當弄臣又當儈子手……

5、(既然你看到這裡,我就再抖一條私貨。)清朝的尊儒/滿漢政策,不過是「統戰」和利用。順治和康熙都罵過漢臣,清初,奴隸主貴族的殘餘勢力和封建皇權矛盾很大,這時候引入漢人/漢文化對付滿清貴族,以先進打後進,以多數對少數,以專業官僚制傳統貴族(清初漢臣大都是閹黨和東林黨的殘餘勢力,鬥爭水平很高),效果立竿見影。但是歸根到底,滿清統治者和漢人的互相不信任,導致統治者不可能發展漢族/儒家文明,而是用作對內對外的一種統治手段,等到近代面對世界文明之林,只能說,不進則退啊。


謝邀

所謂文化斷裂,與其說在清代,倒不如說是新文化運動開始造成了文化的斷裂。

無論多數民族心中舒服也好不舒服也好,清代畢竟是以儒家治國的——選拔官員是通過科舉來做的。從這個角度而言,漢文化並沒有斷裂。至於很多人覺得滿人主持下的漢文化變味了怎麼都不純了精神就是斷層了……你們適合去這個問題接受答案的洗禮:現在的中國是傳統意義上的華夏文明嗎?崖山、明亡、五四、文革造成的文化斷層還能彌補嗎?

不過服飾文化也是文化的一種,這在清代是實實在在斷裂了的——形制斷了。雖然說清代服飾等級制度是從明代扒下來的,但是大樣子不一樣了是事實。

不但如此,剃髮易服所帶來的破壞是致命性的——因為明代漢人服飾(主要是男子服飾)已經完完全全消失了。

所以為什麼不從馬褂繼承——怎麼從馬褂繼承???所謂漢服運動,起源就是因為想要恢復漢民族傳統服飾,一竿子支清朝去了這不是搞笑嘛……

另外當今的「唐裝馬褂」丑爆了。史上最丑,沒有之一。跟清代馬褂還不是一回事。


請看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看看文化的精華——學術在滿清是如何發展的。


文化斷沒斷看兩個標誌,一個尊儒,一個崇文。儒學沒有斷反而更紮實,文章沒有斷反而更典雅,一掃晚明以來空疏輕薄的風氣。清代在正統文化上比明代逼格高多了,如果高也算一種斷,那就斷吧。

清代文學評價點擊此處http://zhi.hu/7Hps


手機碼字真辛苦。。。

嚴重同意樓上@張姑娘 的回答

不是不想寬容滿清。。。是滿清扶不起牆的意思?

首先文化上的閹割使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終極關懷,對人權、對人性的思考也都在中國大地上基本滅絕了。而明朝末文學家湯顯祖說:「天地之性人為貴,人反自賤者,何也。」這樣的對問我在清朝是看不看的,直到中國進入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後!

其次滿人通過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幾乎把所有崇尚氣節、不甘異族統治的知識分子屠殺殆盡。通過變質的科舉向滿清帝國輸送了大量的奴才思維和行為!魯迅所極力批判的國民劣根性,難道不就是奴才的品性嗎?而明朝不管是底層還是上層已經把在元朝丟失的民族精神和思維重拾了起來!而且許多思想家都把思想鋒芒都達到了「民權」高度。王夫之提出了虛君立憲思想,他說:「預定奕世之規,置天子於有無之處」, 「以法相裁,以義相制,……有王者起,莫能易此」。憲法高於一切,即使天下再易手,新的「王者」也不能輕易改變憲法。即使今天,這樣的道理又有幾人知道?

最後提到漢服的問題,我想說1現在社會每個人都有追求美的權利,漢服的華美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現在有復興在三百年前消失的美物的活動絕對是可喜的?2現代人的審美上改良好的漢服也很必須,畢竟不是所有的東西必須繼承傳統。3唯有國人認同傳統、認同漢這個民族、認同這種美!才能復興漢服!

最後的最後,開句玩笑話:你們這樣一廂情願的承認滿清,對得起當初喊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國父嗎?


很多人拿文化融合粉飾元清對中國文化的破壞,順帶拉上了唐朝做擋箭牌,但是唐代的胡化和元清的胡化有本質的區別,唐人從西域引進胡椅,胡樂,香料等風,其動機是漢人對外域特定事物的物質或精神需求,主動權在漢人手上,漢人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其說是胡化不如說是主動學習。

而元清統治者則是通過暴力手段強迫漢族改變風俗,漢人根本沒有選擇餘地,糟粕和精華兼收,往往糟粕遠多於精華。舉例,元代實行初夜權,恢復殉葬,大規模蓄奴,重新實施宵禁,宋代優良的司法制度,被他們破壞。他們取消了大理寺,取消了律學,取消了刑法考試,取消了鞠讞分司和翻異移勘的制度。滿清行剃髮易服,大興文字獄,比明朝有過之而無不及,大量禁書毀書,重開海禁等等罄竹難書的罪行。

這些所謂的民族融合,其雙方地位不是對等的,動機是統治民族對被奴役民族的暴力要挾,而不是學習的需求,屠刀下的漢人沒有任何選擇餘地,要麼接受要麼死。其本質是文化上的劣幣驅逐良幣,這些現象美其名曰是民族融合,不如說是幾粒老鼠屎攪渾了一鍋湯。


清朝斷了漢族的文化,以落後民族統治先進民族的悲哀。清朝的科技文化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縱觀滿清一朝,1840年以前這兩百年間可出現過像《本草綱目》、《徐霞客遊記》這樣的科學著作呢。


1.清代文化依舊延續了儒家文化,當然有所改變。清代官方形式上仍尊崇程朱理學,民間士人到了乾嘉年後大倡樸學,當然官方也受其影響。不過這些都屬於儒家文化內部的變化,不是文化的斷裂,跟新文化運動甚至今天西學佔主流的情況完全不同。具體請看艾爾曼或葛兆光的論述。

2.認為清代文化斷裂的觀點,有京都學派,還有一些中國漢人繼承了清末民初革命派的觀點,當然這兩者的出發點是不同的。一是從中國挖掘現代性從而為亞洲(其實還是日本)對抗西方尋找歷史根據,一是要革命推翻清朝,用復古來革新。本人並不認可這兩者看法,反而贊同溝口雄三的觀點,儒家文化是曲折延續,它的基本點並沒有被打斷,不要以為島田虔次或蕭公權等人所說的明末李卓吾就能生髮出現代意義上的自由解放。

3.現在不少人依然反對清政府統治,原因多種,其中之一就是清政府腐朽不爭氣,被西方欺負。這確實無可否認,但似乎是中國每個朝代的固有特點。還不如說,是中國幾千年儒家文化到了清代末期,在這個時間點上面對的是強大的西方文明,而不是唐宋時期的佛教。對手完全不同了,文明衝突的結果自然不同。如果可以不站在中國中心的立場上看的話,黑格爾等人「中國沒有歷史」的西方中心整體論多多少少還是正確的,所以清及其之前的歷史都是儒家文化的歷史,而不是根本的斷裂。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顧炎武

天下觀就是文化觀,看不透這一點,就不足以看透華夏文明的概念。


華夏文化?麻煩解釋一下什麼叫華夏好么,為什麼不說華夏文化是從五胡亂華開始就斷裂啊,華夏文化的源頭是哪裡?三皇五帝還是孔孟老莊?別扯了,從來就沒斷過好么,真心搞不懂那些唧唧歪歪的。


我大清全面逆轉了明末心學尤其是泰州學派的完全依照內心的學風(雖然靠的是一批朱明遺老),樸學、清中後期曾國藩無不體現了這一點。

清朝有史以來第一次徹底解決了蒙古問題,建立起對新疆和西藏的有效統治。海棠葉塑造了現代中國版圖的基本形狀。

這叫讓文化斷裂?


文化在那個時候是變化,至於那個變化好不好就看個人評說了。

文化必然由精神這個根基而生,那個時候的精神已經不是中國的精神了。


針對題主的敘述說幾點:

1.題主問的是文化是否斷裂,可是舉的栗子,明朝太祖祭祀蒙古人,那是個政治事件。政治有政治的玩法,文化有文化的邏輯。從政治上講,明朝必須繼蒙元大統以完成合法化,同樣地,本朝也必須為愛新覺羅氏立一神位。這種做法自有意義,和他們當年具體做了啥,是功是過關係不大。

2.題主泛泛地問了一句「文化」,而文化這東西定義寬泛,易受現實政治的影響。樓上幾乎所有持「斷裂論」的答者都默默地把文化界定為「清以前的漢族文化」,而另一種和稀泥的思路則是套用當下才有的「中華文化」邏輯來解釋,從本質上講這兩種思路都沒錯,錯的是問題本身——這種泛泛的問題勢必引發無窮無盡的口水仗。

3.朝廷的思路很早就明確了:共和。所以在政治正確的前提下一定會有消解民族差異、宗派差異的說辭(請自行閱讀中小學教科書),以及在各種尷尬問題上的迴避態度。以此類推,什麼"崖山以後無中華「」滿清過後無華夏「都是」謬論「,而恰恰是這些」謬論「近來大舉流行,深入人心以至於引發了題主的困惑從而跑到知乎上來問了這個問題,可以以小見大,折射出近年來輿論場的混亂以及朝廷的無力。

P.S:1.就學術道德而言,任何掩飾和迴避事實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2.」元朝/清朝有沒有使文化斷裂「之類的問題延伸——」WG/新文化運動有沒有使文化斷裂「才是顯而易見更敏感更具有威脅性的話題。

有趣的是這裡的許多答主都有意無意地在回答中涉及到了。


相比清朝還算不錯的儒學,前朝的儒學被吹捧過頭了。。。不要神化清以前的中國文化。。。多讀讀書就好了。。。


推薦閱讀:

唐朝的皇族是鮮卑,清朝的皇族是滿族,為什麼會有人對清朝進行民族歧視而對唐朝沒有?
清朝的「格格」到底是對於哪類人的稱呼?
在清朝,參加科舉是不是大清子民的基本權利?有沒有特定的族群是制度性的被拒絕參加科舉的?
八旗人員是否都是軍人?
清朝是否有非旗人成為侍衛?

TAG:文化 | 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