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為什麼要引進外資?

如果只是要錢不要外國的技術直接印錢不就可以了嗎?為什麼還要外資呢?


我曾經,大概十五年前思考過這個問題,請教過一些教授。

經濟學就是這樣,很多耳熟能詳的名稱,經不起深入發問。

改革開放剛剛開始,我們引進外資,實際上是引進管理與技術,特別是管理,而不是紙幣。

這裡的外資,絕不是貨幣,或者說外匯,而是外幣對應的國外的商品和服務。比如高精尖的技術。高端人才。

例如,我們有的是礦產資源和勞動力,但是開採難度大,需要國外的設備。當年我們唯一可以就是通過出口我們的低端產品換外匯,但是杯水車薪,改革開放後,我們通過吸引外商進來獨資開發,入股,就是為了實現資源開採變現,搞好經濟建設。

外資進來,有可能是以外匯形式來,也可以是以機器設備的形式來。也可以是以技術人員把技術文檔通過郵件的形式發來。都是叫引進國際資本。

我們不缺紙幣,外資絕不是外幣、外匯。我們不缺外匯,大量引進外資兌換成人民幣,再把外幣存放在海外,毫無意義。相當於關起國門印刷人民幣,只會引起通貨膨脹,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例如最近幾年的,江淮汽車集團和西班牙桑坦德銀行合資成了汽車金融公司。江淮缺乏這幾億元嗎?不會的,但是缺乏成熟度消費貸款運營模式。所以引進外資。

當然現在合資項目有些異化。比如國內的資金出去再進來,返程投資,假洋鬼子。鑽稅收優惠等政策空子。

然後外匯儲備很多。你申請人民幣購匯,拿著外匯去國際市場上採購你需要的技術、設備、管理經驗,難道不是一樣的嗎?

關鍵是有錢買不到啊!

比較難引進高端外資。國外的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很難引進。所以我們國家持有大量外幣,但是外資還是短缺。有些東西拿錢買不到。

…更多文章請到信貸風控手記-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H-Howard


工業化有三個內在特性:資本增密,技術增密,排斥勞動,這在重工業領域尤為突出,新中國引入外資並不是從改革開放才開始的,而是在五十年代就開始了。

這裡強調一下這裡的資本是指工業化所需要的各種資源包括可交易使用的自然資源,知識,技術,設備等等實質性資產(這裡土地和勞動力是不包含在資本這一概念中的),而不僅僅指貨幣,進一步延伸就是能夠代表這些實質性資產的貨幣,如果你的實質性資產沒有增加,只是印發貨幣,那麼你的工業化資本沒有任何增加。

工業化啟動及發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就是資本的原始積累,歐美的資本原始積累大多靠的是戰爭,殖民掠奪和貿易,而新中國成立之時已經不存在這樣的條件,那麼中國工業化的資本從哪裡來,一個是向內剝奪,一個是向外求助,而外資往往更高效,更有質量,所以規律就是所有後發的追求工業化的國家的共同特性就是「親外資」,中國也不例外。五十年代親蘇聯資本,六十年代被西方和蘇聯同時封鎖,得不到外資的情況下,中國的辦法是用L(勞動)代替K(資本),但是這樣就導致經濟效率比較低,在1972年中美關係緩和之後,中國政府就於1973年初提出了大規模引進外資的「四三方案」(3至5年內引進西方價值43億美元的設備,技術),在華國鋒執政的76年到78年又提出引進82億美元外資的計劃。在改革開放之後引進外資進入了一個高潮。

當然引進外資的負面效應也是十分明顯的,本國政府的上層建築,意識形態都會收到投資國的影響(五十年代中國的計委部門,現代的企業制度),當本國的資本絕大多數掌控在外國當中時,那麼投資國在本國甚至可以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中國在九十年代末期出現生產過剩,進入產業資本擴張時代,中央政府不在強調「親外資」,而是提出「以人為本」的口號,實施大規模的國內投資,當然地方政府的轉向要慢上一點,目前仍有地方是「親外資」的。

最後說一句當金融資本逐漸興起並蓋過產業資本開始興風作浪的現今,以幣緣戰略為核心的資本戰爭更加的波詭雲橘!


資金是一個可參照物的平衡,比如你印錢多了,必須有等值的黃金做為儲備。

所以,開放不是說印鈔票的問題,而是需要外來資金補充實力


很多人還在那各種經濟學原理呢,都不管自己懂不懂知道點詞兒就往上捅,其實就一點不讓外邊的進來怎麼能叫開放?!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特朗普正式宣布美國退出TPP?
為什麼國產手機的國內價格比海外便宜,而聯想筆記本的國內價格卻比海外貴?
棉花為什麼會有進口配額?
如何把中國的東西賣到印度?
為什麼希拉里和民主黨反對 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從經濟角度是怎麼理解的?

TAG:經濟學 | 改革 | 國際貿易 | 資本運作 | 外資併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