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有哪些忌諱莫深的禁忌?


人相食。

亂倫。


沒人說出軌嗎?

出軌是人類的渴望啊。大家都不願意承認,嘴上說:「怎麼能這樣說呢,不應該忠貞不二嗎?」雖然都說忠貞是美德,但是私底下都在蠢蠢欲動好嗎?自以為意志堅定最後輸給感情的還少嗎?

具體一點,就是:在任何一種愛情關係中,保持精神和肉體上的忠貞都不是身處其中的任何一方的發自內心的選擇,其實也不是最優選擇,但是人有可能綜合衡量各種因素,自願選擇不出軌。

【說明1:我這不是支持出軌啊啊啊(>﹏<),本質上我還是個純良的孩子。】

【說明2:所謂的出軌,不以婚姻為前提,只以」愛情「的存在為前提,但是鑒於。。。我也不知道鑒於啥,我還是把婚姻(組建家庭)作為出軌的前提。雖然這樣直接拉長了整篇文章的篇幅,我不得不從家庭的起源開始談論出軌的問題。】

【說明3:請區別「出軌」、「包養」和「亂性」,不要混為一談。】

【說明4:長文警報!嫌長可以不看,支持觀點的點贊,不支持的點反對。但是如果要評論還請把下文看完再說。當然,可以直接跳過前面的廢話,直接看「愛情的誕生與毀滅」那一部分】

一,需求

首先,我認為出軌與人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有關。對馬洛斯需求層次理論加以發揮,我將人的需求自下而上分為:

生存性生理需求

保障性生理需求

社會性需求(包括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我將它們合併,因為都是社會性的)

精神性需求

從下至上,這些需求表現出:

1.重要性逐漸變低。意即一般情況下,下位的需求優先於上位的需求,在資源不足以滿足下位需求的情況下,資源不會優先分配給上位的需求,只有滿足了下位的需求,才會考慮上位的需求;

2.比重逐漸減少。意即對一般人而言,上位的需求在全部需求中所佔比重逐漸減小;

3.呈現出由動物到社會人再到個體人的進化特徵。意即下位的需求可以在除人以外的動物找到相似的需求,生存、生育、保障和庇護,這是任何一種動物都有的需求;社會地位、人際關係,這是依賴社會存在的,在動物身上有跡可循但是與人類的絕不相同;對藝術、精神,或者說「美」的需求,在動物身上絕無可尋,是人類獨有的需求。

4.「滿足感」逐漸提高:個人認為,上位的需求得到滿足,帶來的「滿足感」遠高於下位需求帶來的滿足感。其原因在於:下位的需求完全是在索取,在消費,是純粹的需求;而越往上,伴隨著「索取」,」創造「越發地明顯。到了精神性需求的層面,人就是在滿足需要的同時創造價值,這帶來的滿足感是下位的需求無可比擬的。所以人要麼永遠不去觸碰上位的需求,一旦開始追求上位的價值,很可能選擇捨棄下位的需求而保留上位的需求(這與1.、2.並不矛盾。下位需求仍然是上位需求的基礎)。

二、出軌是什麼需求?

前戲【咦,好像出現了什麼奇怪的詞】完了,下面我們正兒八經談談出軌這事兒。

出軌,在人類進化的不同的歷史時期,對應著需求金字塔的不同等級。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出軌代表的需求也逐步上升(我找不出來第二種在這一點上可以和出軌相提並論的現象)。

1.來自本能的召喚:多生多育

就人而言,人最重要、最基礎的需求,是「生」。這個「生」,有兩種基本的含義,即「生存」和「生育」。「生存」很好理解,這是人類全部活動的基礎。為什麼把生育也作為基礎,這比較男解釋。但是很顯然,生育是為數不多的所有生物——不僅僅是動物——的共同選擇。為了生育,生物用盡了一切辦法,付出了一切代價,有的生物生存的大部分意義,就是生育,延續種族——稍高一點的需求,是為了壯大族群,以便在族群的對抗中佔有優勢。就人而言,生殖系統的存在,荷爾蒙的分泌,強烈的情慾,任何刺激都不能比擬的性的快感,這些都在保證人類無需任何指引,就能進行生育行為。總之,生育是本能。在最原始的社會裡,這種基礎的需求表現為尋找多名配偶,儘可能多的繁衍後代,因而我們可以看到原始的對多生多育的追求和崇拜。此時人是被團結在一個鬆散的「族群」中的,譬如一個猿人的家族,生育只對整個族群有意義,而對個體,譬如對孩子的父母毫無意義——總而言之,性的需求,停留在生存需求這一層面,只是本能的召喚而已。這個背景下和多個對象交配的行為根本稱不上出軌,在專偶制甚至對偶制都尚不存在的情況下,何來出軌一說呢?

2.對於保障的需求:家庭內部的贍養

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對偶制家庭。家庭將族群分割為無數小的細胞,儘管所有人同時以「個體」和「家庭」為單位存在於一個族群(或者已經出現了社會?)中,但是人與人的關係的親密程度,在集體中必然遠遠低於在家庭中,因為從來沒有任何一種組織形式能把單獨的人和人如此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儘管一開始家庭只是人在生育的基礎上形成的鬆散的聯合——對偶制不具有那麼強烈的排他性,意味著家庭內部的聯繫既不封閉,但也不那麼緊密——但是已經有了生產的聯合及資源的分享。小單位的人群為了利益共同協作,生產力也因此提高了。生產力的提高,意味著人的年齡的延長,出現了因衰老而不能自我滿足生存需求的情況。那麼,生育的目的,不再是單純實現繁衍種族、實現人數的增加,而是希望通過在家庭的內部,生產保障生存(贍養)的下一代。這時候和多個對象交配的行為,已經變化目的。更多的交配意味著更多的後代,更多的後代意味著對家庭內的個體更有效的保障,及家庭的延續。此時生育對集體的意義弱化了,對個體的意義出現並增強了,生育的需求——多生多育——不再是單純的生存需求,而是上升為有目的、有計劃、有意識的保障性需求。但是,此時我們討論的出軌仍然不存在,儘管出現了對偶制,但是正如前文提到的,家庭的聯繫並不緊密,允許自己之外的異性存在。

3.家庭中的出軌:尋找不到應有的歸屬感

這一段比較長,我先列個提綱:

1)尋找歸屬感:對社會地位、社會認同的強烈需求

2)專偶制家庭:給你歸屬感,通過塑造另一個你

3)必然的出軌:愛情的毀滅和「我」對我的背叛

1)尋找歸屬感:對社會地位、社會認同的強烈需求

歸屬感,這是社會的人一直追求的東西,在需求層次中,它僅次於最高一級的需求——在「自我實現」之前,人最重要額需求是「認識自我」。

繼家庭出現後,人的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除了直接改造自然,幾乎一切行為都可視為人和人的關係。所以,除了自身改造自然、從事生產的能力的高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直接決定了一個人能獲取多少資源。人和人的關係包括了:階級屬性的差異,利益交換的情況,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等等。總之,一個人需要用所擁有的資源去換取和他人之間的關係,換取到和誰的關係,這個「誰」又處於什麼樣的階級,能和自己產生什麼樣的利益關係,最終決定了自己的社會地位是怎樣的。處於某個階級的人,最容易得到同階級的人的認同,因為他們的需求基本處於同一水平,因而價值觀念相似。所以,一個人擁有的資源決定了他的社會地位,他的社會地位決定了他的價值觀念,他的價值觀念又決定了他能否得到認同,以及得到誰的認同。

說到底,人之所以孜孜不倦地追求社會地位,以及階級身份,只是因為這兩者反映了一個人本身是怎樣的,能讓他清晰的認識自己。在同等地位、同樣價值觀的人身上,人感受到了相似的價值觀念,看到了自己,也找到了所謂的「歸屬感」:「自己」對自己的依偎和關懷。歸屬感只有從和自己最相似的人那裡,才能找得到。

2)專偶制家庭:為了塑造另一個你

最重要的認同,來自於家庭。這裡的家庭指專偶制家庭,也正是從這裡開始,「出軌」一詞才有了實在的意義。對專偶制家庭進行考察,可以發現能夠長久維持的家庭,幾乎都是建立在配偶雙方來自相同階級這一基礎上的(也就是所謂的「門當戶對」)。這是必然的。家庭內部的資源結合,在專偶制家庭里,達到了頂峰,家庭內部的聯繫極端緊密,就連人本身也是專有的。這種高度的結合,要求雙方擁有相同的價值觀念,否則就會在利益上產生劇烈的衝突,聯繫越是緊密,價值觀念的差距越大,衝突暴發就越是劇烈。所以難以想像,在一個資源高度結合的家庭里,存在價值觀念和利益需求決然不同的配偶二人,會是怎樣的情形。換言之,家庭的維持需要價值觀的高度相似或相同。

那麼專偶制家庭為何會產生?正是為了人為的實現對配偶的價值觀改造,以實現價值觀的高度相似或相同——把我塑造成你,把你塑造成我。

我設想,在專偶制家庭即將出現前,配偶們已然來自於相似的階級和社會地位,這從生產力低下、資源短缺、及人的逐利性考慮是合理的。但是這不能保證配偶們就擁有完全相同的價值觀念,畢竟人與人是有差異的。人清楚地知道這一點:一個人永遠不可能完全的理解另一個人,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人類是社會性和個體性共存的矛盾體,一方面,承前所述,人急切地尋找歸屬,尋找認同、尊重、理解;另一方面,人的個性差異決定了完全的認同、尊重、理解是不可能的。

現在我們來思考專偶制家庭為何會產生。

配偶處於同樣的社會地位上,處於相同的社會階級中,才能保證較小的價值觀上的差異,實現相互認同,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因為價值觀是以社會階級、社會地位為導向的,而這二者又是以資源為導向的。人們意識到,也只有當人被緊密聯繫在利益的共同體——家庭中,才能實現這一點。加強其效果的唯一途徑是,將家庭內部的聯繫推向只剩二人的狀態,這種聯繫才能到達頂峰。

總結一下,在專偶制家庭內,配偶雙方的價值觀應該最為接近。在理想的狀態下,配偶雙方應該:

來自同樣的階級

擁有同樣的社會地位

佔有幾乎相同的資源

擁有相同的價值觀

如果不能做到,在理想的情況下,利益的捆綁,應該能使雙方趨於價值觀趨於一致。

也就是說,如果說世界上有一個最接近你,最懂你,最理解你,最支持你,balabala。。。。。。毫無疑問,那個人應該是你的丈夫或者妻子——一個和你最為相似的人。這不但是專偶制的要求,也是專偶制應有的結果。

3)必然的出軌:愛情的毀滅和「我」對我的背叛

為什麼專偶制能長期地存在於人類的歷史中?因為尋找和你最為相似的人,這不但是專偶制的要求,也是人對於愛情的要求,是符合人的情感的。

再強調一下,人在情感上最需要的,是歸屬感,它只有從最相似的人那裡才能得到。

愛情的誕生是因為:

我尋找到了一個人,和心目中的完美異性,也就是我根據我的價值觀、審美觀所構想的異性,有很多相同點(儘管存在很多差異)。所以所有愛情的對象,永遠不是真實的人,而是部分現實部分虛幻的對方——由於我對對方的認識存在缺漏和偏差,缺漏的部分正好可以用自己對完美異性的幻想填補——這正是愛情對人的欺騙和蒙蔽,是人對自己的欺騙:我相信他/她正好符合我的幻想。所以剛陷入熱戀的戀人,總會認為對方是完美的——不是對方是完美的,而是戀人的幻想是完美的。

愛情的毀滅是因為:

隨著認識的增加,意識到對方不是那個完美的異性,可供幻想填補的空缺越來越小,對方的形象也越來越真實。而婚姻——組成專偶制家庭,正是對愛情的徹底毀滅。如果二人價值取向恰好相似,那麼步入婚姻殿堂將會是兩人實現價值觀念相互接近的絕佳契機。

很顯然,這是不太可能的。畢竟有些因素是不可控的比如性格差異,比如衝動型的婚姻,比如包辦婚姻。一個家庭中夫妻二人價值觀差距太大,通過利益的高度結合都無法調和,那麼幾乎可以斷定,這樣的家庭難以維繫,他們會尋找更加適合的人選——價值觀更加靠經的人。

即便是情況稍好一點的家庭,也難保能完美地達到我所列的狀態。

那在達不到理想狀態的情況下,一方達不到對方心中理想的狀態,都會造成對方的失落。在應該表達理解、支持、尊重的情況下而沒有表達出來,都可能被視為一種「背叛」——「我」對我的背叛。如果連「我」都背叛了自己,那麼我還有誰可以依賴?

如果此時出現一個第三者,碰巧符合我上文列出的愛情誕生的條件「和心目中的完美異性,也就是我根據我的價值觀、審美觀所構想的異性,有很多相同點」,那麼就可能產生另一段愛情。在配偶的身上尋找不到的歸屬感,可以在這個第三者身上尋找到。而且,因為人們對於感情出軌的禁忌,這種感情總是秘密地進行。不幸的是,「秘密地」、「掩人耳目地」,「偷偷摸摸」、「不可告人」。。。。。。這些都使是這段感情無比甜蜜的催化劑。我已經詳細地說明過,幻想可以怎樣成功地塑造一個完美的異性形象。這個第三者只要時不時地給予他一些理解和關懷,就可以滿足他的歸屬感的需求。情人間沒有利益上的結合,也沒有太嚴苛的身份、地位上的要求,但相互之間很容易彼此認同。這也是因為地下情的性質——越是接觸得少,雙方越是樂在其中,充滿不切實際的幻想。互相給予想像中的完美情人以撫慰,何樂而不為呢?而這正是感情出軌的人所需要的,他只需要營造一種想像,就可以實現出軌的目的了。出軌和愛情一樣,時間長了,幻想逐漸無處置身,所有的樂趣也就消失了。

總結一下:

出軌行為一直存在,只不過在專偶制出現後才有了實際意義;

出軌行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代表了不同的需求。到目前為止,它已經上升到了對社會性需求的追求上,也就是人的歸屬感和認同,用出軌來彌補本應在家庭中得到的東西;

出軌是對愛情的再造,而且因為其地下情的性質,使得它能長期保持新鮮與刺激,具有格外的魅力。

出軌與否,是個人的選擇。以上的觀點,我認為任何一方出軌,另一方都有不可推脫的「過失」,這種過失或許是可以彌補的,比如對對方的妥協;或許不可彌補,也不必彌補,沒有必要迎合對方不可理喻的價值取向來防止出軌。



社會中所謂公平公正原則下的的弱肉強食法則、金字塔法則、

隱蔽在光鮮亮麗外衣下暴力、金錢與性的交易關係


美國法官設想的洞穴案件


納粹


你知道為什麼會有反人類嗎?


推薦閱讀:

在手游奇蹟暖暖的世界觀下,人類社會會發展成一種怎樣的模式?
人類物質文明發展到極限之後會發生什麼?
說印度是中斷的古文明,就因為印度河的哈拉帕嗎?中國不也有長江的良渚嗎?
三體中只是圍繞文明展開,但是對於那些低級別的物種來說,他們在宇宙中扮演什麼角色呢?
人類歷史發展至今,最根本的生產力是什麼?

TAG:歷史 | 社會學 | 禁忌 | 社會 | 人類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