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唐朝的皇族是鮮卑,清朝的皇族是滿族,為什麼會有人對清朝進行民族歧視而對唐朝沒有?


唐朝皇族是什麼族有爭議——

第一說 :唐朝皇室父系是漢人,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祖籍隴西成紀,是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暠五世孫。李暠生李歆,是西涼第二任君主,史稱西涼後主。李歆生李重耳,李重耳在西涼滅亡後,出仕北魏,官至弘農太守。李重耳生李熙,官至金門鎮將,曾率領豪傑鎮守武川,因而在武川定居安家。李熙生李天錫,官至宿衛統兵的武官幢主。李天錫即李虎的父親。李虎是西魏八柱國大將軍,被賜姓鮮卑姓大野。鮮卑人獨孤信的三個女兒,長女獨孤氏是北周明帝皇后,四女獨孤氏是唐高祖生母,七女獨孤氏是隋文帝皇后。唐高祖李淵父系漢人血統,母系鮮卑血統。唐高祖皇后是漢人竇氏,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長孫氏是鮮卑人。

第二說 :唐朝皇族出自武川鎮鮮卑化漢族軍人,以及純鮮卑軍人。關隴集團學說始於陳寅恪,解釋西魏、北周、隋、唐政權的特點,關隴集團的起源便是六鎮。六鎮將校多是鮮卑貴族出身,而唐皇室是隴西李氏的可能性不大。唐太宗時法琳和尚公開質疑李唐皇室的出身,而且言之鑿鑿的說唐宗室出於北狄,這大概可以說明至唐初民間仍有這類傳言,可能許多人都清楚李唐皇室的來歷,但其中大多數心照不宣而已。估計唐初就是個公開的秘密,世間長了便弄假成真。攀附隴西李氏很有可能是在奪取帝位之後,所以隋朝過來的人,至少知識分子多知其底細。到中唐以後大部分人可能真相信李唐皇室是隴西李氏。持這個觀點的人認為,其要麼是鮮卑化的不太高貴的漢人,要麼是不太高貴的鮮卑人,而且李氏崛起時北方漢人與鮮卑人融合程度大概已經很高,而古人未必有強烈的民族觀念,所以鮮卑人冒充漢人望族也有可能。總之隴西李氏幾乎可以肯定是假,因為成於北朝的十六國及北朝史書無記載,只有唐代國史這麼說。李煕地位不高,沒記載很正常,其父亦無記載。但卻有一個李初古拔,見於南朝的記載。這不是漢人的名字。李初古拔可能是李煕之父李重耳,南朝記載的李初古拔與唐史中的李重耳官位一致,推算起來年代也差不多。

第三說 :李唐皇族是李陵之後。那倒真是隴西李氏了,不過不是唐朝附會的那個譜系。李陵之說雖遠,但北方草原一向服從最強者,最強者為何族,其他部族也會主動融入。比如宇文氏最初也不是鮮卑,宇文氏是匈奴單于的旁系後人。

以上三種說法,都沒有確鑿證據,只是猜測。 官方則用李唐皇族自稱隴西李氏的說法。

======================================================================

文化認同要高於血統認同。

北齊高洋是漢人,但他自認為是鮮卑人,推行仇殺漢族的政策。北魏孝文帝是鮮卑人,可他推行漢化政策。

民族的身份並不是決定思想意識的決定性因素,文化身份才是決定性的。高洋空有漢人的血統,卻陶醉於鮮卑人的文化價值觀中,所以他迫害漢族。

愛新覺羅家族會漢語,康熙皇帝母親也是漢人,可他不認同自己是漢人。所以他那二分之一的漢族血統是沒有用的。

唐朝皇室母系有鮮卑血統,但他們沒有認同鮮卑文化。所以唐朝皇室那一半母系鮮卑血統,完全不影響唐王朝是一個以華夏文明為基礎的中華帝國。

官方 :

唐朝束髮,皇帝按漢禮用冕服,官方使用漢文,全國百姓使用漢文。身份認同上,唐朝皇帝認同自己是漢人。

唐朝皇帝與群臣議事時, 君臣雙方經常會用「虜」、「北狄」、「胡虜」、「胡騎」、「戎狄」、這樣的詞語。

例如:

頡利可汗南下侵唐的渭水之盟時,唐太宗曰:「一與虜戰,所損甚多」。

李靖滅東突厥後,李世民曰:「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複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

東突厥滅亡後, 唐朝為了處理突厥降眾,皇帝與群臣商議。

有朝士曰:「北狄自古為中國之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兗豫之間,分其種落,散居州縣,教之耕織,可以化胡虜為農民,永空塞北之地」。

夏州都督竇靖曰:「戎狄之性,有如禽獸,不可以刑法威,不可以仁義教...」。

秘書監魏徵曰:「夫戎狄人面獸心,弱則請服,強則叛亂...晉初諸胡與民雜居中國...伊洛之間,遂為氈裘之域..."。

關於對薛延陀和親,唐太宗曰:「昔漢初匈奴強,中國弱,故飾子女捐金絮以餌之,得事之宜。今中國強,戎狄弱,以我徙兵一千,可擊胡騎數萬。薛延陀所以匍匐稽

顙,惟我所欲,不敢驕慢者,以新為君長,雜姓非其種族,欲假中國之勢以威服之耳。彼同羅、仆骨、回紇等十餘部,兵各數萬,并力攻之,立可破滅,所以不敢發

者,畏中國所立故也。今以女妻之,彼自恃大國之婿,雜姓誰敢不服!戎狄人面獸心,一旦微不得意,必反噬為害。今吾絕其昏,殺其禮,雜姓知我棄之,不日將瓜

剖之矣,卿曹第志之。」

如果唐朝皇帝身份認同上是胡人的話斷不可能容忍此等言論

軍事:

唐朝雖有使用蕃兵和蕃將的習慣,但初唐和盛唐完全不同。初唐的主要將領都是漢人,既有李靖、李勣、侯君集、李道宗、蘇定方等開國名將,又有王方翼、薛仁貴、王孝傑、裴行儉等後起之秀,唐初的幾個蕃將不是非常主要。唐朝從唐玄宗時代才開始「多用蕃將」。

無論是李靖滅東突厥(630)、李靖征服吐谷渾(635)、侯君集滅高昌(640)、李道宗滅薛延陀(646),還是蘇定方滅西突厥(657)、蘇定方滅百濟(660)、薛仁貴大敗鐵勒(662)、劉仁軌大敗倭國(663)、李勣滅高句麗(668)、王孝傑敗吐蕃收復四鎮(692),都是漢族主帥帶著漢族府兵打出來的戰績。李世民可是誇耀過:「以我府兵一千,可敵胡騎二萬」。 為什麼唐時漢族府兵打仗猛?一是當時尚武,二就是勝利後他們要掠奪戰利品。

唐朝軍隊任用很多胡人,但依然有漢本位思想。譬如唐朝用兵,兼用本國兵和外國兵,就稱「漢蕃步騎」,這就是把「漢」作為種族之名的證據。蕃人部隊想要殺戮掠奪,還得等唐軍先搶完之後。從這上可以看出漢族軍人的地位還是高於蕃人的。

文學:

唐人作詩皆以漢稱唐:「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漢庭中選重,更事五原西」。「漢皇重色思傾國」,「漢家大將西出師」,「弓弦抱漢月,馬足踏胡塵」等等。「自稱漢,對外稱胡」的詩句舉不勝舉。

李白《胡無人》

嚴風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堅胡馬驕。漢家戰士三十萬,

將軍兼領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間插,劍花秋蓮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關,虜箭如沙射金甲。雲龍風虎盡交回,

太白入月敵可摧。敵可摧,旄頭滅,履胡之腸涉胡血。

懸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無人,漢道昌

像這樣的詩如果敢在清朝寫,詩人會非常麻煩

綜上所述——整個北朝就是個胡漢結合的社會,到底是胡人還是漢人,本身就是一筆糊塗賬, 根本用不著去搞清楚。關鍵是,隋朝和唐朝的皇族自認為是什麼人。歷史上,他們都自認漢人,這就夠了。


清朝的皇族是滿族沒錯,但唐朝的皇族是鮮卑?

鮮卑族拓跋圭創立了北魏,北魏末代皇帝是唐高祖李淵母親的舅舅,因此可以說唐朝皇室具有鮮卑血統。

唐高祖李淵登基後追尊其祖父李虎為景皇帝。李虎乃西魏八柱國之一,封隴西公,死後追封唐國公。以八柱國為核心的勢力史稱關隴軍事貴族集團,關隴集團是胡漢雜糅,互相通婚的,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都佔據統治地位。由此,也可以說唐朝皇室具有鮮卑血統。

但只是具有鮮卑血統,而不是鮮卑族,不可混淆。況且:

李唐皇室稱李虎出身於南北朝大族隴西李氏,其祖輩十六國時代長居於西涼,具有西涼王室後裔的血統,而西涼乃由李暠創立,李暠又自稱是西漢李廣之後,能說李唐宗室是鮮卑族?

李唐皇室追奉老子李耳為其祖上,尊號玄元皇帝,能說李唐宗室是鮮卑族?

另外,即便「有人對清朝進行民族歧視而對唐朝沒有」,也是因為清朝對漢族進行民族歧視而唐朝沒有,不要搞反了因果關係。


嚴風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堅胡馬驕。漢家戰士三十萬,

將軍兼領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間插,劍花秋蓮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關,虜箭如沙射金甲。雲龍風虎盡交回,

太白入月敵可摧。敵可摧,旄頭滅,履胡之腸涉胡血。

懸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無人,漢道昌。

——唐·李白·《胡無人》

人家都宣稱要殺光胡人了你還說這是鮮卑政權?

鮮卑血統……唐朝確實有那麼一點,來自母系,但是照這個理論,康熙老媽是漢人所以清朝是漢族政權?北魏母系既有漢族血統也有柔然血統請問是柔然政權還是漢族政權呢?


1. 李淵及其祖上是胡漢混血,不完全是鮮卑族;

2. 唐朝不搞種族隔離(李淵本身就是屬於漢族大世族),胡汗可以通婚,但在清朝時,漢族是不可以與滿族通婚的,東三省是關外,只有滿族人可以居住,漢人過去要被殺的,所以有闖關東之說;

3. 在清朝,滿族是以統治者身份出現的,剃髮易服,文字獄,對漢文化有嚴重摧殘,而唐朝是漢文化大發展時期。


歷代匈奴單于大多都是漢朝皇帝的外甥,這麼說匈奴也是漢人


按父系算民族很正常。華夏又不是拉比猶太教時期的猶太人,哪有憑母方算的。聖經時期的以色列人也是按照父系,摩押人路得還得大衛王的曾祖母呢,難道以色列也算摩押人的政權?

當代少數民族在很多省份有加分政策,有些父漢母少的人登記為少數民族,我自己就有這樣的親戚和同學。韓磊、韓紅都是這種情況。我認識的半少民同學幾乎都是父親為漢族。但建立中原王朝的李家沒有加分需求……


關隴李氏來自顓頊而不是鮮卑

1、李唐官方尊老子為祖,滿清尊漢人為祖嗎?

2、李唐有鐵杆莊稼嗎?

3、李唐有文字獄嗎?

自己在那邊搞了幾百年種族歧視還倒打一耙


唐朝不姓愛新覺羅 這不是個漢族姓氏 恩 這就夠了


先說唐的問題:李唐本身基因之中鮮卑的成分確實更高。但這並不能說李唐是外人。鮮卑自北魏入主中原之後推行了極致的漢化政策。但六鎮則實行了相反的鮮卑化。也就是把漢族在內的許多民族胡化了。之後六鎮起義並隨之建立了東西魏,其中西魏為對抗東魏不得已開始逐步的漢化,加之後來隋朝的漢化。使得北方特別是關中地區的人民,經歷了類似攪拌機一樣的民族融合。

這些人雖然民族不同,但習俗語言觀念都形成了共識,這就同美利堅民族的形成相同。從此,漢族就不是狹義的血統種族了,而是文化認同種族。

所以李氏看似不是純漢人,但他絕對是漢人。(純漢人的瞳孔是黑色的,現在全國也沒幾個)

可以說李唐是新漢人,舊漢人的代表南陳早被隋滅了。所以漢只能由新漢人來代表。

再說清。從清朝皇室本身來說。清室對北魏金國元朝等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得失總結的非常好。(畢竟是第二次入主中原了。)他們發現了漢化的死局!不漢化就的像元一樣玩幾年滾蛋。漢化了,漢化玩成的日子就是失去統治權的開始。

所以清室一直在漢化的同時,著重注意本民族的特質。這一條可以說它們也成功了。至少貴族是這樣的。因此,我們漢族也就一直也沒忘記民族差異,被異族統治是不爽的,自然美好話。

另外,做為封建制度的代表,辛亥後的兩朝能不往死里損它嗎。

近代中國被列強玩成孫子了。這個恥辱必行有人抗,誰抗當然還是清室了。

死不肯放棄差異的異族+新舊社會制度的鬥爭+歷史責任承擔者+後朝對前朝與生俱來的防備,這一切導致了妖魔化的清室。

客觀的說沒有清朝,中國這一圈邊疆要大幅度縮水很多。


唐: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清:剃髮易服。

另外:題目有錯誤。


且不說唐有多少鮮卑血統,漢文化從來不是血統文化吧,唐朝的包容、開放的政策以及達到的輝煌,和清朝的自大、閉塞形成鮮明對比,加上畢竟清朝算是前朝嘛,我朝也尊大炮為國父,也宣稱我們乾的是推翻封建王朝的民主革命嘛


在唐朝漢族人不會受到歧視;在清朝滿族人是統治階級,漢族人是低等人


原來唐皇與老奴一樣都是異族

還是說後世子孫太給力這種地都洗得出?


唐朝是有鮮卑血統,並不是鮮卑人

其次,唐朝對文化比較包容,而不像清朝,對於文化進行打壓,文字獄

最後唐朝毀在自己手裡,而不像清朝一樣賣給外國


首先題設本身是不成立的。只是推測李世民可能有這一定的少數民族血緣,但從骨子裡,唐朝的開國元老從上到下還是漢族。

而清朝呢,是完全的八旗兵發展而來,是滿族發展壯大而至統一中原。在這之前,也只有蒙古族有著成功的先例,而且元朝對於漢人的歧視是骨子裡的,即使忽必烈開始試圖融入漢文化,但從統治階層來說並不特別成功。從蒙人對於社會按照民族進行分層就可以了看出,統治者連表面上把漢人看為自家人的想法也沒有。

到了清朝,一方面很注意對於漢族文化的認同,這些從對於大明遺老遺少的大力安撫,康熙皇帝祭拜明十三陵、乾隆皇帝賣弄詩詞等都可以看出,另一方面,又有著內心深處的自卑(害怕受到文化上的歧視)所以清朝統治者在極力尊崇文化的同時,也在大興文字獄。到了辛亥革命那段,我們不還是打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

----------------------------------4.16新增------------------------

其實說白了,滿人的問題是一方面,清朝趕上了鴉片戰爭是另一個重要原因。兩千年未有之變局,讓一個外族王朝趕上了,所以才有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滿人更像是個炮灰,我們放不下的是那段歷史,那股大火也就發在了外族統治者身上。我們歧視的不是滿族,我們只是無法平心靜氣的面對那段歷史,仍然按照革命者並不一定靠譜的理論和編造的故事看待過去。


1.鮮卑根本不是一個民族。

2.鮮卑人可不認為自己是胡人,而是塞外漢人。

3.隋唐本身即處於」胡「」漢「交融的歷史時期。

4.滿清亦不是滿族統治,而是漢滿共治,說白了,就是權力階層的統治。只不過八旗(滿八旗)是特權階層(為官者)之上的核心特權階層。


唐之前的中原亂戰,胡人亂華,經過了上百年,可以說當時所有的世家大族因為各種利益及生存的需要和逼迫,通過合婚、妥協、加入或投降均混入了大量的胡人血統。唐之皇室是混有胡人血統的漢族世家大族,李唐建立王朝,就我目前看到的書還未發現李唐搞過種族政策、以修書為名的毀文明舉動,所以後世就對李唐王朝有認同感。而滿清呢?留髮不留頭的剃髮令,種鐵杆莊稼的八旗子弟制度,以修書為名實為毀書的編修《四庫全書》,能讓後世認同他們嗎?閉關鎖國那事都不用提,清帝剛退位那會,全國各地好像有過集中衝擊殺滿人的事件,只是被有識之士迅速制止沒有擴大,這也是現在的滿族多是漢姓的主因。


血系不是重點,「漢」本身就是很多舊王國在同一面旗幟下光榮的共存了400年才得來的一種認同,不存在純種不純種的問題。

政策才是重點!

當然,畢竟是環境不一樣,唐朝建立之前本就是各族混雜,胡漢共處,隋唐時期可以說是一次民族融合。

愛新覺羅氏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完全是&<少數民族趁著中土天災不斷,軍民疲憊的機會搞得一次突襲,鳩佔鵲巢,不是堂堂正正打下來的,來路不正&>。。。

大概就是這樣,清朝實力確實弱逼是另外一回事了。。。。。。。。。。。


假使樓主是對的,唐朝的皇族是鮮卑,我認為還是朝代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但是樓主說的歧視,好像沒有吧)

直到現在我們還在讚頌唐朝的輝煌,華人聚集的地方叫唐人街。

反觀清朝給我們的印象,除了留下一大堆的爛攤子,讓中國落後世界很多年(兩次鴉片戰爭,甲午戰敗,八國聯軍侵華,割台灣澎湖列島,割香港等等),其他的地方沒什麼印象深刻的了。

就像你看到一個厲害的人會樂於跟他交朋友,而一個人如果惹了很大的麻煩,大多數還是敬而遠之。


主要是近代人對1840年後的歷史印象極其深刻。民族主義的興起必須要有破壞的對象,清朝就是最好的,最和當時人有關的對象。而唐朝則年代久遠,無關痛癢。從民國開始產生的這種民族情感,逐漸形成了習慣,延續到現在


推薦閱讀:

清朝的「格格」到底是對於哪類人的稱呼?
在清朝,參加科舉是不是大清子民的基本權利?有沒有特定的族群是制度性的被拒絕參加科舉的?
八旗人員是否都是軍人?
清朝是否有非旗人成為侍衛?
在清代統治時期,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男性是否需要剃髮易服?

TAG:歷史 | 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