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實體書店或報攤看書,看完或大致看完自己想看的部分之後不買,這是不道德嗎?

在某些書店經常可以看到坐在樓梯過道上看書的人。他們可以坐上半天。這種行為在粵語里叫「打書釘」。

我自然不知道他們最終有沒有買,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是非常認真地坐在那裡看書,不是隨便翻翻而已。


我不知道怎麼定義道德,我姑且認為這裡指的是大眾所能共同接受的行為準則。我覺得這不是不道德的。

一個人在書店看書,如果書店不認為這些人的存在影響了生意,那就沒有問題。

如果書店認為這些人只看不買很討厭,不那麼友好的催促長時間看書的人離開,也沒什麼問題。(《哆啦a夢》經常有大雄在書店蹭漫畫看老闆來趕人的情節,現在還會有書店這麼做嗎?)

雖然沒有數據支持,但我覺得,不讓人在書店看書不會帶來書店生意的增長。實體書店的衰敗有很多原因,但絕對不是因為人們只看不買。畢竟這種行為從90年代就有了(之前書店大多是櫃檯形式的,有售貨員),而書店的快速沒落是這10年的事情。

重要的是,我覺得現在還在營業的書店一定也知道這一點,比如北京的三聯書店會提醒坐在台階上看書的朋友讓出上下樓梯的空間,而不是說,本店空間有限,請購書的朋友儘快挑選,以免影響本店的正常經營。再換句話說,如果一家書店真敢催人,它八成已經倒閉了。

所以,我覺得這是一種書店和顧客之間的默契。大多數人都覺得這沒什麼問題,這是道德的。


如果你明明買得起卻不買, 我覺得屬於不道德.

如果你喜愛讀書但是實在買不起, 可以理解, 但是再過幾年這種人往往不會買不起.

所以, 別給貪小便宜找借口了.


只要書店允許,就是道德的。

如果書店不允許,還強行這樣做,就是不道德的。例如,私自拆毀塑料封裝。或者老闆攆你走你還理直氣壯巴拉巴拉


這說明他們還喜歡看書啊,現在書店可能都沒人在過道看書了。


這種行為雖然不是十分合適,但是我覺得還是與道德無關的,書店開張那天起就應該接受這樣的事情的發生,就像服裝店總不能趕走試了半天衣服卻沒有買的人。書店接納這些人,其實也是在為自己樹立良好的形象,我記得小時候路過新華書店的時候,店員經常會趕那些在書店裡看書的小孩,因為他們不買書,所以我一直對新華書店沒有什麼好感。相比冷冷清清,店主也應該更樂意看到自己的店門庭若市,人多了,生意自然就有了,看書的人自然也會照顧他們的生意的,不是嗎?

只不過,現在很多書店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商店而已了,我還記得高中附近的那家書店,密密麻麻都是書,每到周末都是一副擁擠的景象,書店純粹是一個買賣交易場所而已,看書基本上沒有多大的意義。


所以,如果書店的定位只是賣書,沒落只是時間問題。畢竟,網上書更加便宜。

只是我對書店一些想法,略顯粗糙了點。


只是這本書暫時沒達到他想買的程度而已。


一本書若是就這麼一點時間就看完了想看的部分也確實不值得也沒必要買。


道德與否其實不是重點,你內心深處其實是有答案的,你只是想到知乎上來獲得認同罷了。

每一樣新事物的誕生總是伴隨著舊事物的消逝。舊事物如果想要煥發新的生命,就必須以一種新的包裝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

雖然傳統的書籍銷售模式已死,但是書籍的價值永遠不會改變,它永遠會在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中佔有一席之地。

所以,你在知乎上,應該提問:在新的時代,傳統的書籍如何才能煥發新的生命才對。


是不是不道德先不說,如果一個書店這樣的人太多,那它的很多書是賣不出去的——被糟蹋得太厲害了。紙張是髒的,書頁是卷的,你叫別人怎麼買?


從我自身經歷出發,我在書城或者書店裡看書就很少買書,基本上有在實體店購買的就是雜誌和報紙,當然偶爾也會想自己只看書不買書會不會不道德,但後期回想起來,書本的增值成本很高,一個出名作家的書,成本往往沒有那麼高,之所以定價那麼高,更多的就是在於品牌名氣之類的東西增加的溢價。而書店需要實體的成本,所以必須按照原價來出售,才能盈利才得以生存。所以更多的就是選擇去網上買,網上的書本本來的更新速度並不快,但為了順應時代的變化,更新的速度現在甚至超過了實體店。所以,既然都是為了追求精神的升華,成本可以省下來,自然就會省下來。

但又會想,如果每個人都是和我一樣的想法,那麼書店要如何運營下去呢,因此會發現,書店或者書城會把教輔書籍放在最前端,比如剛開學的時候,就會把字典放在熱門書籍的架子上,這些教輔書籍其實就成為了書店運營的最大支撐者,基本上很少人會去到網上去購買教輔書籍,而小學到中學的市場又是佔據教輔書籍市場的絕大部分。因此就算沒有我們對於書籍的購買,書城還是可以運營下去的。也就不要對自己的行為產生懷疑了。但是碰到一堆孩子在書店中吵吵鬧鬧,就不要去介意了,因為他們才是這家書店真正的消費人群啊。

沒有什麼道德不道德這一說,如果真的是熱愛文學,熱愛書籍的人在書店裡看書,相信老闆不會去趕人,但如果不好好珍惜書籍,愛護好的話,那麼這部分人,我建議去看電子書。因為不好好的保護書本,就是最大的不道德了。


在我們那個小縣城,小時候就只有新華書店,就跑去那裡看書,不過卻經常被趕出來。理由也許很多,但我想更多的是我沒有購買力吧。因為被趕出過的陰影,偶爾去書店看書都提心弔膽的,不過再也沒被趕過。也許是看書的人不多吧,也很少影響到別人,有的時候書店比較窄,若是別人要挑選書,這樣即會影響到你看書,也會影響別人,就算店家不管,你也只好離去不是么?

後來再去書店就不同了。開始有很多書包裝起來了,包裝不是讓書更漂亮,也不會使書價變貴,只是,你不能再翻看了。這很噁心,也很無奈。

還有一次過年自家寫對聯,去書店抄兩個對子,也被趕出來過。

書和衣服的不同在於,衣服是消費本身,書更多的是內容。但它們都是商品,這一切,也應該都只是business,無關道德。


只有他禁止翻閱的書,我拿來看卻不買,才是不道德的。


和道德木有關係吧。商品擺出來就要接受和容納這樣的看而不買的行為和這樣的顧客。相對那些和你講了半天價,你又忙著找貨、調貨,最終卻已不成交而終結的常規商品售賣已經好很多,起碼你只要耐心等待他們來結帳或拍屁股走人。


說明那些書對你的用途還不夠大,或者只是書中的一部分有用,並沒有長期擁有的必要。

我並不覺得需要譴責讀者,反而應該是作者和出版商該反思自己,自己的作品為什麼不能像牛津雙語大字典那樣人人都會買一本呢?


推薦閱讀:

北大附近和校內都有什麼書店?
請問香港較大的書店是哪家?
麥家的書店怎麼樣?
是什麼促使你去逛書店?
在24小時不打烊書店過夜是什麼樣的一種體驗?

TAG:書店 | 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