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分析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讀大學,究竟讀什麼》裡面有一個問題,「英國每年買多少個高爾夫球?

然後書里分析:

step.1「英國買」其實就是英國進口,進口的數量與市場需求有關,市場需求與人口有關。

step.2你至少應該知道英國大概有多少人,然後可以假設16~70歲之間有多少英國人,其中最有可能打高爾夫球的30~45歲之間有多少人。

step.3為了使數據精確,你要在試題上寫清你如何進行抽樣調查的,這是考你市場數據調查的能力。

step.4寫完調查步驟之後,假設有50萬人口打高爾夫球。

step.5再思考這些問題:經常打的有多少人?這些人估計每年要用多少球?其他的人會多久打一次?需要用多少球?

step.6加起來這是英國總的市場需求。

======================================================================

1.這樣的分析力應該怎樣培養?

2.有類似這樣分析問題的書籍推薦么?


.
解題是個十分迷人的話題,展開來的話可以講幾本書,直接拉到最後看看書單你就知道了 ;-)

首先,讓我們來嘗試一道美味的題目:

如果你只有兩個容積分別是4升和9升的容器,怎樣才能從一條河中恰好取出6升水?

請讀者獨立完成這道題目,並且不時停下來,注意自己是怎樣思考這個問題的。

============== 零、問題、建議與思維活動

「可能任何類型的思維守則都在於掌握和恰當的運用一系列合適的提問。」
——《數學的發現》,p.262,提問的藝術
「問題和建議是為了同一個效果:它們試圖引起同樣的思維活動。」
——《怎樣解題》,p.1,目的

實驗:定向技術

高效的思維方式 &>&> 有效的編碼方式 &>&> 合適的提問或建議

為了方便,在下文中我將「問題和建議」統一稱為「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沒有想,而是不會想,不知道要想什麼,學習是這樣,解題也是這樣。我們需要被引導,需要有人告訴自己我們應該朝哪個方向前進,那個人可以是別人,也可以是我們自己。

也許,一個人之所以非常聰明,正是因為他掌握了一套系統的提問或建議。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你要問自己合適的問題,然後努力回答。那麼,什麼樣的問題才是合適的問題呢?

下圖列出了一些我在閱讀相關書籍(見最後推薦)並做少量練習之後總結出來的,個人認為在解決問題時會有幫助的,問題和建議。

============== 一、什麼是問題

在什麼情況下,你才可以說你有了一個問題?
個人覺得,有一個可見不即時可得的目標。

看一個生活中的例子:你正在家裡對著電腦,突然肚子開始咕咕叫了,你餓了,你想要找點食物填抱肚子。但是,你想起來你昨天已經將家裡可以吃的東西全部清空了(...) 這時候,你就有了一個問題——你知道(可見)自己想要一點可以吃的東西(目標),但是你無法馬上在家裡找到這麼一樣東西(不即時可得)。

在看一個數學中的例子:

============== 二、解決問題的流程

用一個圖來幫助記憶解題的流程:

I. 理解問題

0.回到原點 「解決問題」與「消滅問題」

  • 這問題是否真的「存在」?
  • 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會給我和他人帶來什麼實際的好處?
  • 這問題是否可以在簡單的改變某些「設計」或者「思路」之後,不復存在?

1.整體

  • 儘可能清晰、生動地使題目形象化,暫時拋開細節.
  • 畫一張圖,引入合適的符號.

2.部分

  • 這題目屬於什麼類型?
  • 題目主要部分是什麼?

3.估量

  • 這題目像是有解的嗎?

II. 擬定方案

  1. 從裡面做起:

倒過來解. 你能想到合適的東西來得到該未知量/結論嗎?你能從中挖掘它的什麼性質嗎? 例:取水問題

現在回到題主給出的那個例子。我看了上面的分析之後,覺得解題者所用的就是倒過來解的方法,也許他在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內心的蘇格拉底問了這些問題:
Q:要知道英國每年買(進口)多少個高爾夫球,我需要知道什麼呢?」
A:市場需求?有這個可能性?有沒有其它的可能性呢?算了,先對這個進行挖掘吧。
Q:那什麼東西可以幫助我們的出高爾夫球的市場需求呢?高爾夫球的市場需求與什麼有關呢?」
......
也許作者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往下推(當然其中也可能走了許多彎路,)直到他找到了已經給出的或者確信可得到的數據。當然,這還不能算是解決了這道題目,還需要對這個邏輯鏈條的每一個節點進行檢查,以確保答案的正確性。

向前解. 你能從已知量/假設中得出一些有用的東西嗎?

改變條件. 去掉、加上一個條款,改變條款(如取反) 例:雙軌跡模型

  • 從外面做起:

類比. 一道可類比/類似的題目? 例:堡壘-射線問題
一般化. 一道更為一般化的題目?
特殊化. 一道更為特殊化的題目?
歸納.

  • 分解與重組

回到定義. 你能否引進某個輔助元素?
換一個角度看問題. 你能看出什麼熟悉的東西嗎? 例:高斯求和

除了以上的一般啟發法,還有一些特殊的啟發法(例如:分治法、減治法、動態規劃等)這些都需要自己進行積累。

在設計方案的過程中,我們常會陷入某些思維的陷阱那個。要跨過這些障礙,我們首先得了解這些障礙(將在常見的陷阱部分具體說明)

推薦閱讀:
跟波利亞學解題(rev#3)

III. 檢查方案

1.正確性證明:它是正確的嗎?
2.複雜度分析:它的複雜度如何?
3.改進方案:我們能改進它嗎?
4.開闢新的道路:你能想到不同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嗎?

回顧 所謂回顧,就是要回答這麼一個問題:「我們能從這道問題中學習到什麼?」

1.提取問題圖式
「我所解決的每一個問題都將成為一個範例,以用於解決其他問題」 ——笛卡爾

2.提取一般解題規則
「你想要弄清楚戲法的內幕嗎?」
我的思考過程是怎麼樣的?關鍵點是什麼?主要困難是什麼?為什麼我會在這裡卡住了?解題者是怎麼想到這一步的呢?我要怎樣才能想到這一點呢?

推薦閱讀:
[TopLanguage主題討論]今天我們思考 知其所以然(以演算法學習為例) 知其所以然(續) 知其所以然(三):為什麼演算法這麼難?

IV. 執行方案

這解一道題目的過程中,這也許是最無趣的一步——只要將設計出來的方案一步步落實即可。但是,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你在執行方案的過程中稍有失誤,就前功盡棄了。

所以,在執行方案的過程中檢查每一個步驟。

  • 你能清楚的看出這個步驟是正確的嗎?
  • 你能證明這個步驟是正確的嗎?

============== 三、常見的障礙

沒意識到自己在解題

沒準備好就出發

在題解的過程中,最常見的障礙就是:一個階段的工作沒有完成,就匆忙地進入下一個階段。

那麼,我們要看到什麼,才能確定一個階段的工作已經或大致已經完成了呢?

  • 整體熟悉題目:當我對題目的敘述已經很清楚,並在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於即使你有一會兒不去看它也不會擔心把它全部忘掉。
  • 深入理解題目:題目的主要方面已經清楚地想明白,將能題目的主要部分有序的複述出來。
  • 擬定方案:肯定地掌握了方案間的主要聯繫,並自信你能補充一些可能需要的次要細節。

1.當你準備進入下一個階段的時候,停下來,確定一下自己是否達到上述狀態。

2.注意你心中的疑慮。在《程序員修鍊之道》中有這麼一段話

了不起的表演者有一個共同的特徵:他們知道何時開始,何時等待。跳水運動員站在高台上,等待完美的時刻起跳。只會站在樂隊前面,手臂舉起,知道她感覺到某個時刻適於開始演奏。
你是一個了不起的表演者。你也需要傾聽內心的低語聲:「等一等」。如果你坐下來,開始敲鍵盤,在你的頭腦里反覆出現某種疑慮,要注意它。

一句話,等你準備好。

範疇陷阱
例1:拓荒遊戲
迷失方向(涉及未知量及已知量)
例1:誰不曾迷茫過
強加不必要的限制(涉及運算元)
將約束分為兩種:絕對的約束和先入之見。我們要尊重絕對的約束,正如我們要在玩遊戲的時候要遵守遊戲規則。

例1:四點連線問題(TPP.173)
例2:立蛋問題 大材小用..甚至不用
例1:殘缺的方格版問題
不知所謂
例1:盲目追求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一條道走到黑
例1:水罐問題
例2:找鑰匙

功能固著
例1:蠟燭台問題

============== 四、知識的重要性

知識是解題過程中的羅塞達碑石。有很多問題,如果你沒有相關的知識儲備,那麼即使你的解題技巧再好,你仍然無法將其解出來。

那麼,我們要怎麼學習知識呢?我在你經歷過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有哪些?中整理了一下我的學習技巧。

============== 五、訓練方法及材料

最後,回答題主的問題:

1,這樣的分析力應該怎樣培養?
認真閱讀(大學兩年讀了大概 200 本書,為什麼感覺讀書的價值還是沒有體現出來呢?),堅持練習(怎樣練習一萬小時 ? 學而時嘻之),不斷總結反思(動態規劃與排列組合),並記錄下你的心得體會([BetterExplained]為什麼你應該(從現在開始就)寫博客)

2,有什麼類似這樣分析問題的書籍推薦么?
波利亞的五卷本:《怎樣解題》、《數學與猜想(第一卷)》、《數學與猜想(第二卷)》、《數學的發現》
陶哲軒的《解題·成長·快樂——陶哲軒教你學數學》
伊姆雷·拉卡托斯的《證明與反駁》
S.lan Robertson的《問題解決心理學》
劉未鵬的《暗時間》

==============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

只有你深入這個程序的時候,它的真正威力才會變得明顯。

親自去品嘗解題的滋味吧。

.


謝邀。

好吧,先假設我贊同你引述的分析(其實我覺得分析沒有細化人口分類,不是所有打考爾夫球的人口都會買進口高爾夫球的好嘛),從英國買=》英國進口=》市場需求=》人口,這其實是個邏輯推理的過程,目的是通過合理的邏輯推理,最終獲得我們能獲取的數據(此例中是人口),然後就可以倒推回去獲得我們需要的那個未知數了。

所以,邏輯,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

此外,就是對所面對的問題的相關知識,要瞭然於胸。比如電腦壞了,一個不會修電腦的人,哪怕邏輯推理能力再強,也只好求助外援。不過求助外援也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關鍵是你要知道誰會修。


先來個開場白好了,我覺得有必要糾正下所謂「解題」的思路:

問題:

答案:a.31938 b.31929 c.31928 d.32928 e.31828

答案是什麼?

如果你用解題的思路,可以的,請你分析下題干,題干是空白,好的你自己腦補吧,等你腦補完不知什麼時候了。

其實答案是:31928

這就是問題解決學,知道你的出題人想要對你做什麼。那就會很簡單。(下面是解析,可能問題解決者老手覺得這個很幼稚,好吧這個問題就是啟蒙的而已)

下面所講基本思路正好是我某一次給銷售團隊開的內部培訓內容,我盡量去掉了一些繁瑣的引用,用最直白的話來表述這個問題

如果等不及的人可以直接跳到第三個大點,想要知道問題是如何產生的話請從頭看起,因為對自己的身體構造有一定了解後協調各部分運轉也會更容易:

  • 先來看一下一般的問題解決思路:

遭遇一個問題→把問題看清楚→(注意,這個過渡過程是重點)問題的可能的解決方案→每個方案可能的優缺點和產生的聯動。

沒問題,大部分人可能因為各種原因都是這樣做的(先別急著說還有問題總結和反饋,在文章開頭不打算談到那麼遠的事情)

接下來的差距就在於,「有經驗的問題解決者」能對一個問題迅速給出無數種可能的解決辦法,這個可能是由於多年經驗的積累或者碰巧最近對這個方面研究較多。對於「一般的問題解決者」這個反應的CD(技能冷卻時間)就很長了。現在這裡有了一個gap,在問題和解決方法之間,「一般的問題解決者」絞盡腦汁想要想出好的解決方案。

談到這裡,似乎問題解決者的唯一差別就在於積累了。真的是這樣嗎?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思路是從哪裡來的?

首先,我們看到,不管是不是「有經驗」的問題解決者,當遭遇一個問題時都會有一個反應時間,這段時間可能會被用來回憶以前的解決方案,不管願不願意承認,反應速度快慢只是由於對這個方案的熟悉程度大小決定。那麼這個gap真的沒有東西填補嗎?

  • 那麼我們需要從生物學角度來了解下問題解決原理:

(注意是生物學,不是心理學,是我們的生理構造的部分原因讓我們產生了現在的狀態)

如果我們從上到下,看大腦的橫截面,我們會發現大腦分為三個部分。在面對複雜問題(公式,邏輯,圖表等)首先接收到的都是我們的大腦皮層(neocortex),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很多複雜的東西,並且擁有語言功能。

但是當我們做出決策,使用的是我們的邊腦(limbic brains,一左一右),但是邊腦沒有語言功能,需要向外輸出到大腦皮層做出決策。

這也就是說,一般人直接思考到解決方案的時候只是在用最外層的大腦皮層進行積累的輸出,沒有一個決策的環節。

現在,看起來問題是天生的構造,沒有辦法解決了,不是么?

  • 一個有經驗的問題解決者的解決思路:(這個有經驗沒有「」哦)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一個問題包含兩個部分:問題域和解決域

大部分解決者專註於解決域,而忽視了問題本身,那麼問題解決的一半就已經被你丟棄了。

那麼問題域我們需要做什麼呢?

首先,定義問題

1.這是誰的問題?我是從誰的角度出發解決這個問題?

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關於第一點這個需要一些洞察力和對這個領域或者生產線流程的一些了解,不過這裡有一條原則:當一個問題產生,75%時候可以從自己身上找到原因。

關於從誰的角度出發,我想我舉這個案例會更好理解:

案例信息:

一個房屋長期租戶用這個房子開了個飯店,門口高峰期擁堵,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

可能的解決方案:①把門拓寬②兩個門分別標為「進」和「出」③在門口放置一面鏡子④提供更多服務,如窗口和路邊攤位⑤安排高速「無需等待」窗口,但只供應特定食物⑥限制客戶數量,如排號等。

那麼,以上設想的方案是從在幫誰解決問題?作為問題解決者的「你」又是什麼身份?

如果房東是碰到問題的人,並且是問題的解決者,可能方案會變成這個樣子:①提高租金②投訴房門的建築商③讓人們相信,就是因為這裡條件良好才會出現這種情況④放把火把房子燒了領保險金

所以,現在是誰碰到了問題?作為問題解決者的你又是誰?(這很重要,從單一思維模式到多重思維模式是問題解決學的入門關鍵)

2.問題的定義是什麼?

在一場解決方案的討論中,最終提出方案的人,往往有以下幾個特點之一:聲音最響,口才最好,錢最多,權力最大。

首先,不要把解決方案當初問題的定義,不管是別人提出的還是自己提出的(通常我們不會定義問題,直接開始解決方案)。這並不是說要忽視看到問題的第一印象,相反,那很重要,只是需要剔除其中的解決方案的部分。

其次,多視角,把自己想像為你的問題可能包含的所有人(兒童、老闆、開發商、律師),從每個人的視角看待下這個問題。並對問題做修正。

再者,如果是上級派發下來的任務,通常情況下,不同的表述會讓我們定義出不同的問題,此時最好與問題的上級(或者,可能的話,源頭)保持下聯繫,保證問題的定義盡量準確。

表述舉例如下:圖示是一個東西,請問它是什麼?

圖示是一個生活中常見的東西,請問它是什麼?

要保證,每個人對問題的理解統一(可以嘗試把問題里的某些辭彙變為反義詞看看是否定義準確)

當然,有時候,問題不是分配給誰解決,而是該由誰來解決,通常來說誰掌握關於問題最多的信息,解決者就應該是誰。

最後,需要思考的是,問題來自哪裡?需要根據這個對問題定義進行修正

如果你是在借用某樣東西和安保處打交道,那麼你需要知道他們為什麼不借給你,如果他們說:上級那邊這種情況會被算作違規操作,那麼你就需要給他的上級打電話,儘力說服這不是違規操作,而不是給保安處買條煙。

關於解決域方面,有很多的思考模式和思考方法,再次贅述的話太過冗長,所以只希望提醒大家平時忽略的問題域。

  • 以上所說均為方法論層面,具體關於某個領域的問題的好的解決者一定是對領域足夠了解並且對每一個流程都足夠了解的人。

但還是有幾點需要提醒的:

1.問題解決太迅速,別人會認為你沒有好好看問題(當然這不是初級的問題解決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2.最好不要幫沒有幽默感的人解決問題

3.每一個解決方案都會帶來下一個問題,不要期望能夠一勞永逸,問題解決只能期望下一個出現的問題比這個更容易解決

4.每一種解決方案如果找不出三種以上的不合理之處(可能帶來的問題)那就沒有真正思考問題

不像上面那個偏向做題,我認為這是中國教育的過錯,解題,問題定義都沒思考清楚,怎麼解題?

因此我推薦書籍:《你的燈亮著嗎?》《麥肯錫問題分析與解決技巧》

《金字塔原理》(這個有點不太適用實際,不過也是不錯的)

請注意:你在進入社會解決問題,不在解題


這是一個典型的管理諮詢顧問面試題,本意在於考察面試者提出正確假設的能力。因為諮詢工作絕大大多時候都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按天計費,資深顧問一天收4萬~5萬,客戶都希望時間越短越好),根據有限的信息(管理諮詢解決的問題大多是無邊界的,完全不可能窮盡所有信息),給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但是提出正確假設的能力並不能一撮而就,必須要以構建框架的能力為基礎,才能提出正確的假設。

---------------

**下問摘自我在知乎專欄「框架的力量」,供題主參考**

● ● ● ● ●

---------------------------------------

一、從理論層面認知「框架」力量的根源

---------------------------------------

1.1 萬事萬物的本質是一個個的系統

世間萬物,無論是大到一個星系還是小至一個原子(見上圖),其本質都是一個個的系統(關於這點的理解,繼續推薦下霍金的《時間簡史》。興趣更足的童鞋也可以了解量子力學理論)。

系統反映了人們對事物的一種認識論:即系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元素相結合的有機整體,並且系統的整體不等於其局部的簡單相加——即不僅要考慮系統的構成元素、更要考慮元素之間的聯繫。

例如,房子系統最粗的「框架」就是由屋頂、四壁和地板組成的,但是僅僅識別出這6個元素是構不成一間房子的,你至少還需要清楚這6個元素之間的聯繫——屋頂在最上面呈現出一個傘狀、四壁作為長方體的四邊在屋頂下面支撐、地板是長方體的底。

下圖是一張最簡單的房子系統「框架」示意(有點丑,但很形象^_^)

系統的這一概念揭示了客觀世界的某種本質屬性,有無限豐富的內涵和處延,其內容就是系統論或系統學。系統論作為一種普遍的方法論是迄今為止人類所掌握的最高級思維模式。

1.2 「框架」就是對系統構成元素以及元素間有機聯繫的簡化體現

①通過分析出物體系統的構成元素,人類可以對物體形成深刻的理解並加以應用、甚至改造。譬如,隨著對各種不同生物基因測序的深入,人類已經掌握了大量生命的基因系統,從而根據需要開展了各種「改造生命」的活動(如備受爭議的「基因療法」和「轉基因作物」)。現在,生物科學家已經完成了人類基因組的全部解讀,也就是掌握了人類基因系統的構成全部元素,若拋開倫理層面上的爭論的話,人類在技術上已經侵入了「上帝的領域」,完全可以全新創造生命了。這就是完全掌握了基因系統構成元素後的威力!

②「框架」不僅僅體現了系統的構成元素,它還體現了系統各構成元素之間的有機聯繫,這種聯繫就是「規律」。通過對系統規律的理解和把握,人類甚至可以認知到靠眼睛看不到、靠耳朵聽不到的東西。比如,早在1915年,愛因斯坦就基於相對論提出了「引力波」的存在,但直至一百年後的2015年,美國科研人員才第一次探測到了引力波(啥,你問引力波是什麼東西?在物理學中,引力波是指時空彎曲中的漣漪,通過波的形式從輻射源向外傳播,這種波以引力輻射的形式傳輸能量。引力波的發現對人類有著重大意義,可能會帶來天文學的革命、能源革命,甚至可以讓科幻小說中幻想的超光速曲率宇宙飛船成為現實)。愛因斯坦沒有上過太空,也沒有如今各種先進的宇宙探測工具,但就僅僅依據廣義相對論,他在1915年就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這就是掌握了系統規律後的威力!

1.3 運用「框架」思考,可以更快速地對事物產生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既然萬事萬物都是各式各樣的系統,而「框架」是對系統構成元素以及元素間有機聯繫的簡化體現,如果你構建出了一個反映某事物系統的「框架」,並運用這個「框架」來思考的話,是不是就可以對這個事物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呢。

例如,你想對自身能力做一個分析,你可以寬泛地想想自己擅長的、不擅長的,也可以藉助某一款個人能力評估模型進行剖析——這個評估模型其實就是個人能力系統的一個簡化框架,顯然第二種做法會讓你對自身能力的了解更全面、更深入。

讓我們再看多一個例子。假如一開始就有人告訴了你某個事物系統的「框架」,你直接用這個「框架」去思考,是不是比全新思考會更快呢?比如,你想從家裡去一個從未到過的辦公樓,現在有兩種辦法:一是你直接出門,一路問人或自己摸索著過去;還有一種做法就是你出門前就通過百度地圖先查好路線圖,再按照這個路線過去。你覺得哪種方法能讓你更快地抵達目的地?毫無疑問,肯定是第二種。不運用「框架」來思考就如同不查地圖就出門找路的辦法,而運用「框架」思考就是照著地圖去目的地的做法。

做了必要的理論儲備,清楚「框架」力量的根源後,下面我們就通過一個實際的例子來感受下運用「框架」解決問題的強大力量吧。

● ● ● ● ●

---------------------------------------

二、從實踐層面感受運用「框架」解決問題的力量

---------------------------------------

假設你現在是一名管理諮詢顧問,你所服務的深圳一家生產手機的企業老總向你抱怨招不到普工,現在要請你為他出一個解決方案,你會怎麼做呢?

(如果可以的話,建議你可以先針對該案例考慮60秒後再往下閱讀,甚至你可以拿出一張紙來嘗試下書面解題。)

看到這個問題後,你腦子裡是不是已經在想是不是這家企業開的工資不夠高?招聘人員的積極性不高?公司的地理環境不好,譬如在垃圾處理廠的旁邊?可能你想到的很多很多,我就不一一列示出來了,反正想的都是各式各樣的原因啦。

如果你是如我所猜想的這麼在做了,那麼恭喜你,你已經具備一定的分析問題的能力了,能夠先考慮原因,再基於原因給出對策,而不是直接就動手開干。

當然,你也有可能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對策,比如可以開更高的工資啊,給更好的福利啊,給員工提成,鼓勵他們到自己的老家去招人等等。如果你第一時間真這麼想了,其實也不重要,這反過來說明了通過本文的學習,你將產生更大的進步!

讀到此處,想必部分先想原因而非先想對策的讀者有點飄飄然了,我還不錯嘛,是不是沒必要繼續閱讀下去了?從對你負責的角度出發,我強烈建議你讀下去,因為接下來你會發現其實你跟先想到對策的讀者相比,只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不服氣?!沒關係,讓我們一起來順著原因推導下去看看。

前面已經提到可能的原因有工資不夠高、招聘方式有問題、公司的地理環境不好,按照這個思路想的話,是不是原因還是很多?例如:

  • 線下的招聘渠道沒找對,明明是要找普工,不去人力市場,卻跑到高交會招人了(哈哈,應該沒有這麼天真爛漫的招聘經理吧);

  • 線上的招聘渠道沒選好,沒有在趕集、58同城上發布招聘信息,卻在智聯招聘、51Job上發布招聘信息了(犯這種錯的招聘經理,筆者真見過哦);

  • 公司的社會口碑不好,曾經有員工跳過樓,新聞都報道過了;

  • 市場上的勞動力供應不足,一線城市成本高,行業里普遍碰到「用工荒」;

  • 競爭對手開的工資更高,應聘人員都跑競爭對手那邊去了。

到目前為止,你覺得原因都列全了嗎?原因越列越多之後,相信大部分人反而不敢保證說原因都列全了。那麼要怎麼做才能有信心地說:「我認為原因都列全了!」

其實方法很簡單,我們最好選用或者創建一個框架來組織原因,而非毫無章法的羅列。這樣只要我們將這個框架全部分解後,就可以自信地說原因都列全了。以該題為例,我們可以按照下圖框架來分解原因:

通過上圖的框架,我們再進行原因的分解,就可以有自信地說所有原因都列全了,即使有部分細節原因有遺漏也無傷大雅,因為主要的原因類型都已經考慮到了。

到目前為止,你可能覺得「招不到普工」的問題幾乎告破了,剩下的工作就只是對原因進行分析判斷,再針對可能的原因採取對策就行啦。不幸的是,如果我們僅僅做到這個程度的話,最多只能拿到50分而已(100分制)。

什麼?!這麼專業怎麼能只有50分呢?不要著急,我們繼續來一起往下推導。

利用我們構建出的招不到普工原因的框架,我們可以全面地分析出可能的原因,並一一去加以驗證。下圖僅分解出部分原因供參考:

天啦,原來可以有這麼多原因啊?可能你已經在心裡哀嘆了。是啊,這麼多原因,即使只挑選部分原因,可能至少也需要一周時間才能都調研完成。

既然已經到這兒了,就讓我們繼續走上解決問題的征程吧。

假設你憑著過人的戰鬥力,在加班加點的情況下,終於在一周的時間裡調研完了你認為重要的原因,並且編寫出了一份美輪美奐的分析報告。雖然黑著兩個眼圈,但是你卻充滿著成就感。在給客戶的方案彙報會上,你激情澎湃地進行了方案的講解,通過詳細的數據比對找出了該企業招不到普工的五大原因:

  • 總體工資相較競爭對手低了581元;

  • 每日的工作時長10小時相較競爭對手多了1小時;

  • 招聘人員的激勵上,每招一人的激勵獎金比競爭對手少了50元;

  • 招聘人員的平均工作年限2.2年,相較競爭對手少了0.5年;

  • 招聘展位的平均日人流量相較競爭對手少了18人。

針對以上五大原因,你也給出了非常貼切的應對措施。完成方案講解後,你在心裡狠狠地將自己誇了一遍「我真TM是個天才」,然後費力壓抑著內心的狂喜,表面波瀾不驚地等著客戶的讚歎和鼓掌!可是,氣氛卻非常地不對!

客戶的陳總充滿疑惑地問了一句:「老師,我們上月原計劃招收200名普工,上半個月招到了180名,但是剩下20個人一直就沒招到。如果確實是如您所分析的原因的話,我們前半個月的180名普工是怎麼招到的呢?」

想必此刻的你同我一樣,心裡一萬隻草泥馬奔騰而過吧?是啊,客戶也沒有說錯,確實是招不到普工,只是這個「招不到」與我們理所當然地所想的「招不到」大大不同而已。

如果客戶說講的「招不到」是指上個月計劃招收200名普工,但只招收到了20名普工的話,你以上的分析是非常精彩的,也一定能得到客戶的讚賞。

但如果客戶所講的「招不到」只是招不到剩下的20人的話,你是否沒有必要對企業和崗位的吸引力做分析呢,是否沒有必要對招聘手段做分析呢?因為如果這些有問題的話,那麼180個普工是怎麼招到的呢。因此在這個「招不到」的問題下,你只需重點分析下外部原因,是否是全行業的人力需求都太旺盛了,以致供應不足,還是人員外流導致人力市場供應不足了。你壓根就沒有必要去忍受一周的加班。

不過一切都晚了,現在陷入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場面:客戶如果責怪你的話,似乎有點不近人情,畢竟你充分展示了專業嚴謹的分析能力、敬業盡責的顧問精神;可是如果客戶不責怪你的話,你確實沒能夠幫助客戶解決問題,還浪費客戶的時間和資源。問題出在哪兒了呢?

很簡單,問題出在你在解決問題之前,未能先有效地界定問題。何謂界定問題,界定問題就是弄清楚問題到底是什麼的過程和方法,即發現問題。

● ● ● ● ●

------------------

三、總結下運用「框架」解決問題

-----------------

通過以上的共同解題之旅,想必你已經大致了解應該如何應用「框架」來解決問題了:

1、首先要構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框架

千萬不能在連問題都不清楚的情況下就貿然分析、甚至直接去解決問題。我在新著《思維力:高效的系統思維》中提煉了「解決問題五步法」(見下圖)。騰訊課堂也發布了同名的《YouCore思維力訓練:五步,成為問題解決高手》課程(上線不到1月,就勇奪職業類課程推薦第1名)

  • 步驟1、界定問題(發現問題環節)

  • 步驟2、構建框架(分析問題環節

  • 步驟3、明晰關鍵(分析問題環節)

  • 步驟4、高效執行(解決問題環節)

  • 步驟5、檢查調整(解決問題環節)

今天時間有限,下周發布知乎「框架的力量」專欄文章《創業大咖、企業高管的思考方式》,在這篇文章中,我會更聚焦地講如何提出正確的假設,解答題主所提出的這個問題(其實都是套路)

2、解決問題五步驟中,每一步驟都需要積累合適的常用框架

  • 界定問題:常用框架有5W2H、5Whys
  • 構建框架:常用框架有Why—What—How、PEST、SWOT、3C、4Ps等,關鍵要符合歸納和演繹的邏輯順序(以後單獨發一篇專欄文章講透這個邏輯順序)

  • 明晰關鍵80/20法則

  • 高效執行和檢查調整PDCA模型

---------------------

有更多交流的想法?歡迎添加個人微信【stevenwangsm】(請註明來自於知乎,否則可能驗證不過哦,呵呵)

最後的最後,不只是收藏還點贊的,才是好寶寶(^_^)


五個解決問題的普遍原理

第一、最好先決定那些最不費腦筋的事情來使問題簡單化.

第二、力圖用數學表達。

第三、不僅考慮未來,還要逆向思維.

第四、以多學科方式進行思考,最基本的理論。

第五、許多種因素的組合產生巨大效應。

——查理·芒格


不一定要看書,總結一個最直接的辦法:不斷訓練高效的思維方式。

其實你問這個問題,更偏向於是在求「術」,求具體的步驟、方法點。而真正要全面提升這個能力,需要「道」和「術」兼修。下面貼一篇我公眾號里發的文章,結合一些具體的事例,最後引出一條「道」:不斷訓練高效的思維方式,厚積薄發。

《職場高手解決問題的秘訣:升維思考》

(不能顯示二維碼,乾脆馬賽克之,要關注直接搜索「艾羽生精選」或「ays2019」)


個人提出問題並不一定是最根本的要解決的問題,不能盲目針對提出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和做決策」,需要進行全面的分析,而分析與解決問題的一般流程包括:

  • 這些零散的問題中包含了哪些具體問題需要解決(which)

  • 針對這個具體問題,明確問題的焦點是什麼?要解決的是什麼(what)

  • 針對這個具體問題,分析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why)

  • 以上全部明確後,需要思考問題如何解決(how)

  • 解決辦法初步明確後,需要判定此辦法實施可能面臨的風險和潛在的機會(what if)

1. 確定具體問題(which)

面對問題時,需要準確全面地理解問題,並把問題分解成具體的表現(抽象→具體/量化),要在眾多具體表現中決定其中哪些問題值得優先考慮,並得到相關人的認可,在此環節大家意見不統一,以後每個步驟都將會有反對、異議的聲音。

  • 確定問題範圍;

  • 通過調查研究找到並一一列舉具體的問題,相關事項;

  • 確定優先次序,並依此給之前列舉的事項按優先順序分配資源。

2. 確定問題的焦點和解決方向(what)

如上所說,提出的問題和要解決的問題往往不同,如你開的餐廳最近一直有人辭職,你究竟是要「制止人員流失」還是「人員流失後不要影響生意」?在解決之前,先要知道自己煩心和要解決的究竟是什麼。

  • 收集具體全面信息,對問題做全方位分析,對問題的發展脈絡有科學的理解(收集時越發散越好);

  • 讓利益相關各方著眼於正確的焦點問題(聚焦時越收斂越好)。

3. 確定問題的根本原因(why)

《生活即諮詢》中舉例「去醫院看病,沒有哪個醫生看都不看病人一眼,就給開藥的,他知道來檢查的人肯定是生病了,他也知道各類病症的治療方法,但需要對病人進行實際診斷、檢查、了解病歷後才進行治療」,找出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十分必要,同時避免重複處理反覆出現的問題。

  • 有針對性地收集信息而不被信息淹沒,根據事實資料探測可能的問題原因,推知最有可能的原因(推測時越發散越好);

  • 對可能的原因進行驗證以確保原因分析正確(驗證原因時越收斂越好)。

4. 思考問題如何解決(how)

當大問題已經被細化,當問題的焦點明確了,當失常性問題的原因被找到了,可以開始為問題尋找解決方案。

  • 明確方案所要達到的目的,實現什麼樣的效果;

  • 根據方案的要求和目的初步評估可選想法;

  • 根據初步評估有針對性地優化方案,此時鼓勵讓利益相關方講述自己的觀點;

  • 選擇最優方案。

5. 判斷辦法實施可能面臨的風險與潛在的機會(what if)

當辦法已經基本上確定,在實施之前需要再進行一次最後的「評估」:這個辦法可能出現什麼問題,如何減少出現問題的機會,一旦出現如何應對;可以帶來什麼額外的好處,如何增加出現的機會,一旦出現如何利用。

  • 明確具體的風險;

  • 為可能的風險制定預防方法;

  • 指出可能帶來的額外機會;

  • 為可能的機會確定倡導性計劃。


稍後更新


從個人技能方面談一談。。

絞盡腦汁地想如何去分析、解決問題,往往是因為當下我們個人的技能並不能直接地解決這個問題,即技能與挑戰不匹配。

暫時解決不了當下的某個問題,並沒有什麼值得引起我們情緒巨大波動的地方。它只不過告訴自己一個事實:此刻我們所具備的個人技能,並不能解決當前這種難度的挑戰。

解決問題的核心方法也很簡單,方向有兩個:

第一個,降低挑戰的難度。

找幾個同類型的低難度挑戰,逐步練習並完成它們。逐步提升個人技能,以獲得最後解決真實難度挑戰的能力。

第二個,分解當前挑戰。

將你要解決的問題儘可能地劃分為幾個小的部分,難度為自己當前就能解決那種程度即可。然後逐個完成它們,鍛煉自身分析整合的能力,最後將各個子部分的答案整合起來,以解決這個整體看來比較難的挑戰。

假設有個難度是10點的問題,而自己的個人技能只能勉強解決難度為1的問題。

那麼,降低難度就相當於把挑戰先化為2點的難度,努力用1點的技能去解決它,適應後提高難度為3點,逐步解決更高難度的挑戰,最後直至難度10點的問題。

另外,分解挑戰任務就相當於把任務劃分為十個1點難度的挑戰,分別解決它們,最後巧妙地把子結果整合起來,以求得整個難題。


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進一步分解以下兩部分能力:

1、分解問題的能力:把原有不熟悉的問題、複雜的問題分解為可以立刻著手解決的、簡單的問題。這一步很重要

2、搜索信息解決上述N個新問題的能力。

以上兩個子問題在知乎上都有現成答案,現在我已經給出了問題分解的參考,

那麼問題來了,你怎樣找到子問題的答案?


我現在才看到這個問題,這不就是費米推定嗎?有本書叫《鍛煉地頭力》,日本人寫的,裡面就專門講了這個問題。。。


最先最先,需要告誡的是一定不要迷信這樣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書籍。這是標準的面試題而不是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問題的設置到具體問題的解決思路其實都存在諸多不科學,其中值得借鑒學習的僅僅是其「通過合理的局部範圍的提取來估算大範圍數據「這種很常見的統計方法。這種方法已經非常常見,其難點不在於想到這種方法,而在於如何選取合理的局部範圍,既方便統計,又能夠反應整體的情況。


接下來吐槽吐槽這個問題以及解決問題思路的不合理之處。


1、將「英國買」等同為「英國進口」是否合適?(可能是合適的)


2、將「進口數量」等同於「市場需求」是否合適?(一定是荒謬的,英國自己難道不生產高爾夫球嗎?本著嚴謹的態度還專門去搜了一下,DUNLOP是英國非常有名的高爾夫球品牌,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英國一定是自己也生產高爾夫球的)


3、「經常打高爾夫球的有多少人?這些人估計每年要用多少球?其他的人會多久打一次?需要多少球?」這些問題是可以通過思考得出來的嗎?這些都還是需要抽樣調查。


所以其實說白了,這個問題的難點就在於之前說的如何選取合適的部分去進行抽樣調查。


當然,其實這個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可能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高爾夫球由於場地限制在我看來並不是一種普及率很高的運動(英國具體的情況不是很了解,沒有查到具體的情況),所以從人口去推算高爾夫球的需求並不一定是合適的,其實反而可以直接去找有沒有相關的進口高爾夫球的數據(國家可能是有這種統計的),或者從高爾夫球場為邏輯起點,通過對高爾夫球場分類和調研,來估算高爾夫球的需求,可能還靠譜一點。


吐槽完這個問題,來說一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質是什麼。其實這裡的分析不是去分析問題,而是去分析和挖掘已有的資源和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質其實是在於資源(或者說是信息)的重新發現和重新優化配置。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提高深度發掘和充分利用資源和信息的能力。至於如何去做,就不在這裡瞎逼逼了,有時間再慢慢說。

開卷有益,可以去多看看這方面的書,但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定是在實踐中慢慢培養的。當然,悟性很重要。


謝不邀!

如何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需要分析這個問題是什麼問題,是不是可以解決。有人會問,呵呵,有什麼問題是解決不了的?那當然有!而且還有不少,一般會把這些問題稱為永存問題,Persistent Problems,這些問題一般都是持續存在並且還反覆出現,比如社會上永遠會有失業的人,永遠會有一部分窮人,在教育行業,一個班級里都是配置的相同的人力資源,但是就是會有一部份教育者永遠不及格,還有在生活中的制度設計,很難保證到徹底的公平,還有企業里的股權激勵,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這些問題不是我們一群人就能解決的,可能需要好幾代人甚至。。。無法解決。這些問題就讓他先擱置或者盡量去改善,而不是解決,因為這些問題很多時候解決不了,就算是可以解決但是又會產生新的更嚴重的問題,所以索性不要去管了,所以對於這類問題,我的觀點是儘力就行。但是有人可能就會說了,哎呀,像你這樣說,那都不要主動尋求改變了,反正也是改變不了的嘛。這裡需要強調的是,是的,有些時候有些問題在某個時刻的確就是無法解決的,但是事情的條件會改變,我們的能力也會提升啊,我們會有更多的時間精力去關注事情背後的來龍去脈,時機成熟的時候,攻克就行,所以很多問題我們解決去要積攢能力和運氣。

以上說的可能都是宏觀意義上的客觀

問題,當然還有一部分是我們自身造成的,比如怎麼去學好英語,怎麼擁有好的身材,怎麼去設計優秀的產品,怎麼和人打交道?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其實就是自己的基礎配件不行,簡單點講世界很多東西都是有因有果,可以匹配的,但你擁有了好身材的因,那就會開出好身材的果,自己去改善條件創造因的條件來,自然問題迎刃而解。


當一個優秀的程序員

具體就是多寫寫程序,多解解bug

因為寫程序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你不懂的問題,而怎麼探索未知的世界,優秀的程序員的思路是首先百度谷歌必應利用搜索解決問題,能百度解決的問題都不算問題;其次是調用存量,查筆記,查資料,查自己項目的代碼,查別的項目的代碼,甚至是開源的;最後是求助,求助同事,同學,領導,論壇,書

解bug的過程也是差不多的,1百度,2找到所有有關資料的全集,3求助

寫程序和解bug永遠不可能遇到完全一樣的問題,這就需要考驗一個人的臨時應變的能力

不管遇到多難寫的代碼多難解的bug,和遇到多麼困難的問題一樣,都不要慌,一步步分析一步步解,樹立好信心和良好的心態,處變不驚

每段你寫的代碼,你解的bug回過頭來看,你可能會看不懂當時自己怎麼寫的怎麼想的怎麼解的,但是如果做筆記看看就懂了,所以總結很重要

每個 c,cpp,java,py,html,js 都有可以優化簡化的地方,需要優化的地方多了,可能就需要重構,所以承認不足,不斷追求完美很重要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人在對話,而解好一個bug,寫好一段代碼,就是和一群人在思維碰撞,所以付出的越多,收穫就越多,簡稱種瓜得瓜

寫一段代碼解一個bug,要學會聯想以前寫過的和解過的,所以利用經驗很重要;但是完全拘泥於過去的經驗是無法進步的,所以不能滿足於過去

解bug寫代碼需要編譯,如果你沒有耐心,遇到編譯錯誤內存泄露野指針邏輯錯誤,這一個個問題從天而降的時候,你會覺得是災難;而有耐心的一步步分析,一步步逼近真理,你會覺得很美妙,離成功又近了一步

寫複雜代碼解複雜bug,有的時候先不用想太多,先解決個簡單的,再往複雜方面靠,因為至少有簡單的保底,一步步縮小問題

寫代碼解bug要符合規範,解決問題也是要按套路慢慢來;符合規範的代碼和bug解決方案才更容易分享,這樣對別人也是一種促進,分享很重要


大多數認知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要想成為某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10年的努力和實踐。
最有效的實踐,需要艱苦的任務,有價值的反饋,以及改正錯誤的機會。 在解決問題時,專家和新手的區別
1、新手和專家在他們的知識基礎和對有關信息的記憶方面有巨大的區別。 2、新手強調問題的表面特徵,而專家強調問題的結構特徵。
3、同新手相比,專家更可能選擇手段-目的策略。專家更有能力對不同問題結構性的相似性做出評價。
4、專家對問題的初始狀態考慮得更徹底,對初始狀態進行精細加工。
5、專家解決問題的速度和準確性更高。經常採用平行加工而不是序列加工。
6、作為高水平問題解決者,專家傾向於把更多的心理資源投入到整體規划上。而同專家相比,新手傾向於把更多的時間分配到局部規划上。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認知心理學
創見研究所:提供科學創見和心理研究


上面有幾個答案好複雜,可能是受過系統訓練的人所常用的方法。不過生活中大多人在成功分析並解決遇到問題的時候並不是在頭腦中建立了一個超級複雜的模型。反而,是從最簡單的情境入手,從最基本的理解問題入手。所以,當認為一個問題很難,是由於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夠?可能是錯的。實際情況很可能是由於沒有進入問題所處的話語體系,一些能夠幫助你分析問題的背景知識還沒有獲得。

所以這裡分享一個比較日常的分析問題的路子:要從最小集去提升分析問題能力的關鍵是拆解問題+進入情境+理解問題,從而進入話語體系。具體怎樣?如下:

  • 解決一件事情最重要的第一步,是拆解問題,需要看看問題所涉及的關聯問題,子問題,盡量列出你認為的關聯問題;
  • 第二步,進入這件事情所處的環境和話語體系,有很多事情,我們比較熟悉,腦袋裡面已經有話語體系,所以並不需要再去學習和探索,就能順手拈來。但是一些不熟悉的東西,我們摸不著頭腦,第一步做的就是要深入了解它,剖析它,而不是排斥它,認為它是一個我做不到的事情;

  • 在做了這些以後,第三步,對問題就已經有一個理解,這時要求產出一個分析的框架。你會發現到這裡分析框架是自然而然會形成,最好畫個思維導圖。形成之後再去談如何細緻分析,進一步螺旋完善,然後具備方法論,探索用怎樣的路徑和方法解決問題。

當這樣的思路來分析問題時,做事情的流程就變得很容易。絕大部分問題都能分析並解決,只需要兩個條件:一是要全面細緻拆解研究它之後定出解決方案(即使用上面的方法去拆解、熟悉、理解、產生分析框架),第二步判斷資源充足不,我能不能做到。之後就去做咯~

常常我們認為自己做不到一件事情,誤以為是自己能力不夠,高度不夠。其實是因為我們沒有進入那個語境和方法論里去,這也就是常說的隔行如隔山。


身邊不少朋友都有公眾號,每次去聚會聊起來,大家都互相交換公眾號,那架勢頗有以前剛工作時,見面就互相換名片的新鮮感。哪怕有的人一篇沒發,也都有過申請公眾號的經歷。

雖然已經過了前兩年微信公眾號最初的紅利期,但開個自己的訂閱號其實也就像N年前流行的博客,空間,或校內一樣,可以記錄一些日常或是思考,算作是自己的一塊思想自留地吧。

如果你也想開微信公眾號,這裡是一些我摸索了兩年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起因是有次和朋友吃飯聊起來,對方覺得對於剛開始起步的新手來說,確實還有一些幫助,加上最近至少有3個人問起這件事,覺得可以整理一下。

當然啦,大多數是一些反面的血淚經驗總結,因為直到現在我都覺得自己並沒有打理好這個公眾號。T^T

關於公眾號的申請和注意事項:

這一部分是過去的一些經驗總結,如果最新規則有修改,就忽略好啦。

公眾號有個人訂閱號,企業號,以及服務號。個人申請的話一般就是個人訂閱號,個人訂閱號的功能基本就夠用了,發文章,制定一些簡單的回復功能,做菜單分類,個人號都可以做到。

個人號不足之處是創建回復規則有數量限制,所以如果文章按數字排序的話,回復規則數量會不夠用,可以選擇用不同關鍵詞創建自動回復規則。

個人號可以想(zhao)辦(tao)法(bao)升級成為企業號,從而獲取開發介面。企業號可以在個人號上做一些高級開發,實現更多的功能,比如語音回復,自動創建關鍵詞回復等等。但企業號也有一些限制,比如沒有讚賞功能……企業號是能收到邀請開通原創功能保護的,但是讚賞功能就沒有了。

我能說當初納悶了很久為什麼原創功能收到好久但收不到讚賞功能么,還以為是更新頻率不夠高,查了一些網上的帖子找了人問才知道是公眾號屬性的原因。

然而個人號和企業號之間的轉換是不可逆的,所以我只好在文章末尾加上打賞二維碼……都是淚。所以在升級之前,需要考慮清楚是否需要一些高級功能。

關於原創、評論和讚賞功能的獲取:

這幾個功能需要收到微信團隊的邀請,一般公眾號運營兩三個月,更新頻率保持一周三四篇這樣,內容多是原創無抄襲或是大量引用,就有比較大的概率能收到邀請。

原創保護功能是指原創文章發布了之後,相當於進入了一個原創文章庫,當別人發布同樣內容的時候,就會提醒需要獲取原創作者授權,作者授權時候可以選擇普通轉載(文末顯示文章來源公眾號名片)或高級轉載(被授權方可以自行編輯而無需顯示文章來源)。

評論和打賞功能是伴隨著原創保護而來的功能,一般在開通了原創保護後的10-15天,評論、讚賞等功能便會陸續以微信後台通知的方式邀請開通。

關於公眾號名字和內容方向:

公眾號名字最好要慎重、慎重、再慎重,因為起了之後就很難再改了。如果未認證的話,申請認證的時候好像還可以改一次。

但已經認證的話再修改,就需要提交各種申請材料,企業號的話提供的東西更加複雜,這就是為什麼後來我想改名字卻只好想想作罷的原因之一……

所以如果你打算堅持寫,最好起一個自己覺得一兩年之後還不會厭倦,還能喜歡的名字。

公眾號名字上,也最好不要太局限,這樣以後內容上如果擴展領域的話也不會太奇怪。比如公眾號叫做XX英語,XX理財,之後如果想加入其它領域的內容,內容不太契合的話,可能就得改名字。

關於自我介紹:

自我介紹最好個人色彩濃烈一些,有助於別人記住你。雖然我特別不喜歡標籤化,但是不得不承認標籤化確實是別人快速了解你最快的方式,所以試著找一些詞描述自己,最好是特別一點,不那麼大眾化的,至少看起來沒那麼boring。

關於排版:

經常會和幾個做公眾號的朋友聊起來,要不要排版,平時花多少時間排版。

因為公眾號編輯器基本沒什麼排版功能,所以需要藉助一些專業的編輯器,比如秀米之類。

以前有朋友批評過我的排版,說你不能花兩三小時寫一篇,然後就花5分鐘排個版啊,你這又加粗又用不同顏色不同字型大小highlight,看上去特別low,誰願意看願意轉發啊。

排版真的很花時間啊。每一篇都用複雜的排版的話,保守都需要一個多小時。

可是排版又不能不做,因為文章排版直接影響讀者閱讀體驗,另外隱約地也能反映出一些公眾號的調性。

所以我最後的折中方法是:

  • 每隔一段時間調整一下開頭和結尾的模板。

  • 正文中如果有必要,用圖片或者數字作為分隔,保持段落之間的節奏感。

  • 文字的行間距適當拉大,視覺上看著更乾淨一些。

  • 公眾號的顏色定一個主基調,可以用同一色系,慎用其他顏色。

  • 文章段落不要太大段,適當留白,比較符合移動端閱讀習慣。

  • 慎重highlight文章內容,盡量不要出現連續、頻繁大段變換色號字型大小的情況。

因為這個公眾號是關於職場/成長的,所以基調還是偏簡潔大方一點,顏色上也多使用藍色。當然啦,以上也融合了一些個人喜好因素,比如我堅決不會在正文中使用gif動態圖片,總覺得看上去很亂很low……

關於找圖:

目前多在Bing必應上用文章內的關鍵詞搜圖,如果沒有找到心水的圖片,可以用英文詞搜,圖片質量普遍會高一點。

除了Bing,Pinterest也是個不錯的選擇,這兩個在不翻牆的情況下就可以用,算是不錯的工具了。Pixabay, Worldviewwallpaper,Quotesonslides,也可以看下。

當然啦,如果你會翻牆,可以選擇的範圍自然多了很多。除了Google,還可以用Instagram。

關於更新頻率和推送時間:

如果說想要漲粉或者閱讀量,最好固定好公眾號的更新頻率和推送時間,不要輕易變動,這是和訂閱用戶之間建立聯繫的一種最簡單快捷的方式。

在量不那麼多,沒有到達一個拐點的情況下,改變推送頻率和推送時間容易打亂用戶的閱讀習慣和節奏,就會變成碰巧看到了推送看一下,而不是每次都看,影響閱讀量。

舉個A自己的悲催例子,前段時間休假+回來之後生病一段時間沒有更新,再重新更新的話,閱讀量就掉了一半,需要花好多時間重新建立起這種節奏。

想一想,是不是常去閱讀的公眾號,你大概都會知道它每天的推送時間?到了某個時間點的時候,拿起微信的時候,去翻看推送的概率要比一個不規律推送的公眾號高。

頻率推送最理想的情況是一天一篇,但是這點確實很難堅持,對我這種有限題材的原創號來說更是難……

這種情況下,可以結合公眾號的內容,選擇一周的某幾天發布。比如一般來說,我只在工作日更新,即使周末已經寫好了的情況下,也留到工作日發。原因很簡單,誰願意在大周末的看到和工作相關的內容啊……

選擇早上也是類似的原因,因為通勤路上可以看,看完了還能打打雞血,但是晚上的話肯定遭人厭,工作忙了一天了,被客戶罵成狗,心力交瘁,晚上還提醒我工作的技能?怎麼彙報工作?取關!

具體時間點的話,可以看到大多是7:20,因為我的第一個鬧鐘設置在這個時間(我可以說早上的鬧鐘我設置了有十個左右嗎)。

極少數早上六點多發的,說明前一天失眠了……

偶爾有八點多發的,那一定是我按了鬧鈴睡過了……

如果是九點發的,那說明前一天晚上偷懶沒有寫,早上六點爬起來寫的,並且我快要遲到了……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

我也看過,書中強調的是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對於我來說,是認識問題的廣度深度。

推薦《你的燈亮著嗎?》

懶得找,我有TXT的,可以聯繫我。


分析並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並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掌握幾種分析問題的方法或看幾本相關的書就能提升上來的,它和一個人的知識、閱歷、思維等很多方面有著直接的聯繫。想要提升這方面的能力,必須讓自己的各方面全面提高。

一句話:多讀書,多思考,多行動。


奧卡馬剃刀原理

更實用哦


數學!!!!!!!!!!!


推薦閱讀:

我充Q幣充到自己的另外一個號上面去了 請問Q幣可以傳給別人嘛? 或者提現什麼的 求求各位幫我想想辦法?
出事了找警察,警察怎麼辦?
早上領讀沒人跟著讀怎麼辦?

TAG:邏輯 | 學習方法 | 解決問題 | 分析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