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國家的家庭生寶寶需要爺爺奶奶來帶嗎?
在中國好像生一個孩子就的一家人圍著轉,很多主婦媽媽都說一個人帶孩子特別累。那歐美國家家庭生那麼多孩子,需要爺爺奶奶幫忙帶嗎?
加拿大。我身邊既有爺爺奶奶輩兒的也有爸爸媽媽輩兒的,應該算比較全面的。這個問題要分成兩部分。第一,需要不需要。
答案是,還是需要的,當然完全沒有爺爺奶奶輩兒的帶也能行,但是通過跟孩子比較小的父母們聊天發現,他們還是會有需要老人帶一下的時候。主要原因是,有了孩子,人簡直被拴在了家裡,小於一定歲數的小孩,如果單獨留在家裡是犯法的,所以必須有大人在,這樣的話,基本兩夫妻甜蜜出行什麼的事情就再也沒有了。而且有些場合要出席,不能帶孩子,因為怕鬧,比如婚禮之類。可是,Babysitter也不是那麼好找的,花錢不說,還要充分信任才行啊。因為是到你的家裡來,照顧你的孩子,所以不是說隨便在網上找個人就可以的。而Babysitter也有自己的日程,不可能隨叫隨到,所以你還要跟人家提前商量,這個行不行,那個行不行的。人家要說不行那天我沒空,你也只能瞪眼了。這種時候老人就一般比較好商量,而且不收費。
當然,長期帶,很多父母是沒有這個需求的,其實即使有,估計也不敢要求,原因見下一條。第二,老人願不願意。這一點,估計跟國內的區別很大。大部分老人,根本就不願意長期帶孩子。我老師的兒子有兩個小孩,他的親家公母一開始就放話出來了,小孩子他們不管帶。人家倆人退休了跑去佛羅里達享受陽光去了。我老師不跟兒子媳婦住在一個城市(親家倒是住一個城市),所以只能周末偶爾幫忙帶帶,但長期帶那是想都別想,他老兩口也忙得很呢,70多了還兼職工作。我的同事,有個6歲的兒子,她的父母不肯帶超過兩天(因為嫌小孩子太鬧)。她老公那邊也是,所以她最多可以得四天的閑——一邊兒帶兩天。她的Babysitter周末不工作,所以挺傷腦筋的。為什麼老人不願意帶?老人覺得,自己辛苦了一輩子了,好容易拉扯大自己的孩子,終於都獨立了,自己退休了該享受了,還幫你帶孩子?那不又一夜回到解放前了嗎?何況,外國人獨立意識比較強,80、90歲了只要自己能單獨住一定不肯跟孩子一起住。我見過聽說過不少90歲的老頭老太太依然自己住獨立屋的。所以50、60多歲,身體硬朗,夫妻雙全的前提下,誰會肯跑去跟孩子一起住,幫他們做飯洗碗帶孩子啊?門都沒有啊。自己的孩子自己帶,這不是天經地義的嗎?當然,老人還是喜歡自己的孫子輩的,只不過體力精力都不如前,如果全職帶孩子,也是很吃不消的,所以才會有大部分老人只肯短期帶一帶的情況。我的公婆是法國人,除了周末偶爾幫一下,孩子全是我們夫妻自己帶的。
我們不住一起,差不多兩個星期去一次。公婆雖然都過了退休年齡,但還在努力工作(喜愛自己的工作超過家庭)。
身邊的法國人就沒見過老人幫帶孩子的!也有老人(僅有一個,還不是法國人)希望幫忙,小夫妻根本不要他們插手。
法國有很多嬰托和獨立的保姆,父母都上班的話孩子也是有專業人員帶的,從兩三個月大起就可以進了。但嬰托要提前一年左右預定,資源比較緊張。
我們找的是保姆,一個人在家帶兩三個小孩子的。因為保姆也住在鄉下,房子巨大,花園巨大!擱國內就是土豪了。保姆每天還安排些手工活動什麼的,小夥伴一起玩著長大,比幾個老人在家看著一個寶寶好多了!國內同學問我,你對保姆放心么?我絕對放心啊!她們都受過培訓很有經驗,且有政府資格認證的,家裡的硬體也都達標,經常被檢驗的。我們雙方受合同保護。關鍵的是這裡的人不會背著僱主胡作非為,普遍是有良心的。這個模式真的非常非常值得推薦。
不管是嬰托還是保姆,國家給補貼(根據各人收入狀況,富人就別想了)。個人覺得養個孩子根本沒有出現額外經濟負擔。
所以小夫妻客觀上不需要老人帶孩子,主觀上又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帶法,跟老人的往往不一致。只是在孩子稍大一點時讓老人帶出去度個假旅個游一周這樣的。老人帶孩子這個現象在這裡基本是絕跡滴。
家有9個月混血小寶Leo一枚,因為爸爸是義大利人,8個月的時候Leo跟著我到了義大利生活。此前家裡是外公外婆育兒嫂做飯阿姨還有我五個人一起圍著娃團團轉,而幾乎是沒有任何過渡,在15小時的飛行之後,變成了我和孩子爹(孩子爹要上班,所以白天還是我一個人)一同擔起照顧娃的重任。遠在中國的外公外婆自然是擔心無比,從來沒有一個人管過娃的我,甚至也沒有做過飯洗過衣服,怎麼能在異國他鄉養活自己的同時還養活小寶貝!
只能說,人的潛力是無限的。此前跟孩子爹在電話里溝通,我說在中國有那麼多人管一個娃,到國外你讓我一個人來管,萬一我搞不定怎麼辦?孩子爹只輕鬆地說了一句,我們一起管啊!可是孩子爹也從來沒管過娃超過24小時,(在Leo出生後,他只有兩個月在中國和我們團聚,而基本只是負責陪玩)我心裡想著,你想得倒是輕鬆容易,到時候看你怎麼嚎啕大哭。而事後證明,雖然養娃的路上遭遇各種文化差異,但他的平常心卻讓我從一開始的焦慮中逐漸放鬆下來。
剛到歐洲,想給娃買個圍欄都沒有!
在異國育兒自然有許多跟國內不同的地方。譬如剛到新環境的時候準備給寶寶買圍欄,可是跑遍了商場都沒有看到國內那種地墊加圍欄。我讓孩子爸問了他的幾個朋友,都說沒有用過圍欄,我說你們好奇怪啊,這圍欄在中國是養娃必需品啊,否則怎麼把八九個月開始變惡魔的小傢伙圈起來?後來通過詢問才知道,這裡的父母基本是這麼做的:他們習慣用門欄,就是直接在房間門口放個欄杆,讓孩子在自己的房間里活動,可以保證足夠大的空間,然後裝個攝像頭,如果媽媽在廚房做飯,可以通過攝像頭觀察孩子的情況。
孩子爸也建議這樣做,我卻很難放心,我說他現在剛剛開始爬,之後又要開始走路,萬一走不穩摔一跤,磕到腦袋怎麼辦?我在廚房做飯,都來不及去扶他怎麼辦!要麼我們讓他在床上玩,買個床欄?孩子他爹聽了腦袋都大了,床欄又是個什麼鬼?這裡沒有圍欄更別提床欄了!
有一天,孩子爸下班回來跟我說,買了個好東西!萬一孩子摔了好用!我以為是終於買到圍欄了,等他拿出來一看,是消毒水和冰敷袋……孩子爸意味深長地說,從現在開始,Leo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不斷開始摔跤了,咱們要做好準備以防萬一……555,我聽了好想哭……
不過,最後我們在商場找到了一個「大盒子」,類似於國內的圍欄了,在我的堅持下,孩子爸終於答應買了一個。可是正像他擔心的那樣,這個小小的空間怕寶寶會待不住。果然,買回家後Leo在裡面只能玩一小會兒,之後就哭鬧著想要爬出來。於是,這個盒子只能讓我在實在憋不住時,能安心上個廁所……
就是這個「大盒子」
買圍欄的事只是來到異國後的一個小插曲。而很多育兒方法的不同也讓我搖擺掙扎了很久。尤其是第一次帶寶寶去見醫生(這裡每個寶寶都有一個私人醫生,看病是預約制,避免了排隊和交叉感染),醫生的很多觀點跟我所接觸到的大相徑庭。
國內:一歲以前的寶寶要保證每天喝奶600ml
義大利:只要保證每天攝入的食物多樣,喝奶450ml也夠了
Leo八個月前基本算是純母乳餵養,睡前一頓奶為了讓他吃飽我用的配方奶。出國後,可能因為一個人照顧娃辛苦,奶水明顯減少,所以變成混合餵養了。
我算了一下他一天的吃奶量,在國內的時候光是睡前一頓配方奶就能喝200ml,再加上白天三頓夜奶兩次,奶量絕對超過600ml,但是出國後寶寶性情大變(一開始以為是對環境不適應,或者在厭奶期),睡前那頓配方奶不肯喝了,一定要我親喂才肯睡;夜奶兩次吸吮時間都很短,吸一會就睡著了;每天白天配方奶兩頓,最多喝250ml,我無法準確估計自己的奶水他能吸多少,5個小時我用吸奶器吸過一次兩邊只有150ml,那麼就算寶寶能吸到更多,200ml,他一天喝奶也只有450ml,遠遠低於600ml啊!我怎麼算都覺得焦慮。
我跟孩子他爸說,完蛋了!Leo不肯吃奶啊!會不會營養不良?會不會缺鋅啊?缺鈣!你看他臉都小了一圈,好像還有點黃!我們帶他去看醫生做個微量元素檢測吧?
孩子他爹看了我一眼說,我小時候的醫生就告訴我父母,當他不想吃的時候就不要給他吃,想吃了自己會吃的。Leo怎麼可能營養不良?你看他吃輔食的時候那個大胃口!你不要再灌他喝奶了!他不會餓死反而被你嗆死!
是啊,寶寶其他輔食都吃得特別好,早上米糊雞蛋,中午小餅乾一到兩塊,下午水果一兩種,晚上米粉加一種蔬菜和魚或肉……什麼都愛吃。我試圖減少寶寶輔食的攝入來增加奶量,但他就是不肯多喝奶。
我讓老公詢問他的一個朋友,因為她們家也有一個小朋友,比Leo大一歲,我問她們家小朋友在9個月的時候喝多少奶,答案嚇了我一跳,說她們家娃當時胃口很小,只喝200ml不到,其他輔食也不肯吃,去醫院查微量元素,竟啥也不缺,醫生說,那就不要逼他吃東西了,他不想吃說明他的身體不需要,這是他身體的「特質」。後來大概過了幾個月,胃口果然又大起來,進食也全部正常了。
我還是不放心,趁著和醫生見面,我開始詢問如何增加寶寶奶量的問題。沒想到醫生一句沒關係就把這個我覺得很嚴重的問題打發了,還拿來一個圓盤給我看(我一開始以為是算命的呢,心想國外醫生還理論算命相結合),上面分四等份畫著魚肉蛋,蔬菜,水果,還有米面,問我說,這些食物寶寶都吃嗎?吃得好嗎?那450ml奶就夠了!
孩子爹斜乜了我一眼,彷彿在宣告勝利。
不過,醫生特彆強調了維生素D的攝入問題,並告訴了我一個她熟悉的品牌讓我去藥店買,這樣方便她計算攝取量並作出準確紀錄。
國內:每天一個雞蛋營養好
義大利:一周最多只能吃兩個雞蛋
在詢問醫生的時候,她還特彆強調了吃雞蛋的問題,告訴我說一周一個就夠了,最多不超過兩個!
什麼?寶寶每天早上吃雞蛋黃啊!從7個月輔食加雞蛋開始,從一天四分之一個逐漸過渡到一個雞蛋黃!現在跟我說一周不能超過倆……我忽然就感覺寶寶的腎臟不好了……
回家趕緊百度,中文的外文的網站,卻發現關於寶寶一周最多吃幾個雞蛋的問題,並沒有定論。
大部分的英文網站說,一周吃3-4個沒問題,主要是擔心雞蛋中的膽固醇會影響寶寶未來健康的發展,對於健康人來說,每天吃一個蛋,並不會增加或降低心臟疾病的風險,但更多的雞蛋攝入是否有損於心臟或其他器官目前仍不清楚。
我又讓孩子爹去問其他朋友的小孩都吃幾個雞蛋(孩子爹也是被我的這些雞毛蒜皮的問題弄暈了),得到得答案都是最多兩個。
在義大利醫院的牆上,掛著兒童每天和每周攝入的營養表,明確說明了一周只能吃兩個雞蛋。
後來問到一個當地營養師,作出的解釋比較簡單易懂:就是為了保證食物攝入的多樣化。其他肉類也可以提供蛋白質和膽固醇,而雞蛋的膽固醇又相對較高,我們應該豐富食物品種而不止是吃單一的雞蛋。
但是!我還是心有餘悸!寶寶在過去的兩個月裡面幾乎天天吃雞蛋,會不會膽固醇已經超標了?一個雞蛋黃含有多少膽固醇?寶寶每天最多能攝入多少膽固醇?當媽的又開始變態了。
又一輪搜索後得出結論,有專家建議2歲左右的小孩每天攝入200mg-300mg膽固醇為佳。一個蛋黃大約含有膽固醇200mg,但是膽固醇的吸收率只有30%左右,隨著食物膽固醇含量的增加,吸收率還要下降,200mg相當於3-4個雞蛋的膽固醇吸收量。(但是人體內代謝也會合成膽固醇,而且從食物里只需攝取大約1/5就夠了。)這樣算下來,每天一個雞蛋的膽固醇差不多剛好是寶寶需要的量,但是如果還要吃其他食物就超標了。
想來寶寶前兩個月開始吃雞蛋的時候沒有開食其他肉類,最近才添加各種肉類(國外的輔食罐裝品種也是豐富,火雞肉兔肉馬肉都有……好可憐的小馬!),那麼暫且不糾結這個吃幾個雞蛋的問題了。
國內:寶寶最好9點前睡覺!
義大利:晚點睡也沒關係,為了社交需要可以早點睡
Leo在國內的時候育兒嫂基本是8:30開始哄睡的,雖然每天睡著的時間不一,但是基本上9:30肯定睡著了。但是到了義大利以後,本來吃飯的時間就晚(平均7:30吃晚餐,吃完收拾好8:30,給寶寶洗澡弄好9:30了),尤其是跟我和他爸一個房間睡覺後,他總要在睡前和我們玩個盡興,於是每天都要弄到10:30才肯睡覺。
於是我又跟孩子爸說,娃這麼晚睡,生長激素都不長了,咋辦?孩子爸捂臉,Leo的身高體重都很標準!甚至還比同齡的寶寶看起來大些!(9個月76cm,20斤)你又在那裡yy個蝦米勁!
在看醫生的時候,我就睡眠問題順帶問了醫生,醫生說,晚點睡倒也沒什麼關係,但是為了社交需要最好還是早點睡。
社交需要?(我腦子裡浮過義大利年輕人總是喜歡聚在一起喝酒的場面,心想我的寶寶才不能這麼小就去鬼混……)孩子他爹跟我解釋說,就是說孩子如果要上幼兒園,就得早睡早起了。現在Leo不用上幼兒園,只要保證總的睡眠時間,晚點睡沒關係,當然最好是有個固定時間,形成規律。
我想就「生長激素」的問題和醫生討論一番,可是「生長激素」的義大利語是什麼啊英語也忘了……為了不丟臉還是作罷。雖然對醫生的這個論點半信半疑,但是我也開始反思,也許真的沒必要事事緊張,按部就班。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照本宣科並不是聰明的辦法。我以前總是抱怨孩子他爹缺心眼,但也許根本就是當媽的心眼太多?
孩子爸的平常心照亮了當媽的小憂鬱。
其實,我們在懷孕那一刻起,那一個小小的生命就已經經歷了一次不亞於一場馬拉松的激烈競賽,孩子們一直在以他們自己的方式發芽生長。為人父母,除了澆水施肥,最重要的,是給予他們足夠的信心和目光,以及自由天地的氧氣。
Leo媽:浙大傳播學碩士,前媒體人,首席編輯。三年前辭職前往義大利攻讀藝術管理碩士專業。現居杭州和威尼斯,半全職媽媽,自由撰稿人,策展人。
知乎首答。
我在美國生活十年了,現在兩個孩子(3歲和10個月)。主要生活在紐約,曼哈頓和郊區都生活過,身邊同事,朋友,鄰居經常聊到帶孩子的問題,對這個還有一點發言權。
下面把我見過的幾個典型例子舉一下:
1、鄰居,爸爸是印度裔美國人,媽媽是哥倫比亞移民。老人都不在身邊,每年過來玩一兩次,每次兩個星期到一個月,中間全程帶娃;孩子每年也會送到兩邊老人身邊大概各一兩個月這樣,估計期間老人也不會少出力。
2、同事,拉美裔美國人,家裡有兩個小孫女。她和她親家每周晚上輪流看娃,周末也各看一天。
3、同事,和老婆都是義大利裔美國人。堅決不要老人來看娃,生下來6個星期直接送託兒所。聲稱只要老人不來看娃,倒貼錢都願意。
4、同事,和老公都是義大利裔美國人。老公全職在家看娃。父母每周過來幫忙2-3天。
5、同事,波多黎各人(美國屬地,跟我們這兒自治區差不多)。她媽媽住在附近定期來幫帶娃。另平時也會有其他親戚過來看娃。但親戚是給錢的。
6、朋友,德裔美國人,有6個孫子女。她每周末都會給帶娃,帶整天那種,輪流。
7、周圍的中國移民家庭,三分之一完全靠父母來帶,三分之一完全自己帶/雇阿姨,三分之一讓父母看著阿姨。
8、周圍的印度移民家庭,很多人都是父母過來幫帶。
結論:從身邊的例子,美國的帶娃模式也是很多元化的。老人在帶娃過程中也絕對是起很大作用的。
免責聲明:這是紐約,移民文化極為活躍。南部紅脖子州和中西部想來可能有些不同。哪個國家都不是鐵板一塊,貼個標籤總歸失之表面了。在社會福利比較好的國家裡,例如北歐中的挪威,母親如果在懷孕10個月期間工作超過50%,父母就可以享受46周全薪或者56周80%薪水的假期,外加父母一般每年都有5周的休假,所以孩子一般都會在1歲左右進入幼兒園。
在美國澳大利亞這樣的國家(聽說),因為一般孩子上公立幼兒園的年齡在3歲左右,所以有些母親會自己在家帶孩子,也有的從1歲開始請daycare之類的。
把父母接過來帶孩子,或者把孩子送回父母家的做法,一般都是新移民,尤其是亞洲或者東亞地區的做法吧。
挪威這裡,孩子很小的時候,肯定是自己帶。大一些了,如果和父母關係不錯,偶爾出遊或者周末一兩天,有讓父母幫忙的情況,但不是很普遍。
把父母接過來帶孩子,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自己的育兒壓力,但還有很多其他問題伴隨而生,例如女婿和岳父母家,兒媳和公婆家的這樣的非血緣關係的處理的問題。祖父母一代畢竟和父母一代有20-30年的年齡差距,如果不是很開通的話,人生觀價值觀上會有很多衝突,會造成更多的困擾,很多時候並不是簡單的身體勞累的問題,心裡也會很累...
先寫這麼多吧。感謝 @兔小寶 和 @nicklj對我回答的閱讀和評論,以及質疑。
我的孩子,的確從來沒有吃過葯。5歲零一個月,發燒過5次,4次是感冒一次是小兒急疹。其中有一次燒到40.7℃,那是他第三次發燒。當時是12月中旬,家裡有暖氣,室溫21度,我又開了空調,把他的房間加熱到26度,把他脫光了讓他待著,一直守著他,他睡睡醒醒,自己也是比較難受的。我給他多喝水,醒來的時候吃了兩次冰淇淋,一次四五十克吧,可以降低核心溫度,讓他舒服些。那天孩子是下午四點多體溫開始上升的,40.7℃是凌晨3點左右測量的,5點鐘的時候測量是38度,7點半的時候體溫已經低於37了,白天一切正常,只是剛發了一場高燒還有點虛弱的感覺。吃完晚飯量體溫正常,並且經過一天修養,晚上已經精神不錯了。
為什麼40.7℃我並不慌張呢,因為這已經是孩子第三次發燒,我認為經歷了前兩次不受干預的完整的發燒病程後,他的身體應該有一定「經驗」,對於發燒這回事已經初步熟練了,這個溫度雖然高,但是是他身體當下需要的,我相信他的下丘腦可以把握好溫度值,也能控制好維持溫度的持續時間。至於高熱驚厥,我兒子目前5次發燒中沒有出現過,即使出現了也並不值得過慮,高熱驚厥對身體、大腦造成不可逆傷害的幾率極低,絕大多數人即使習慣性高熱驚厥,每次退燒後也是完全恢復正常的。至於腦子燒壞了燒出肺炎了之類的,多數情況下也是杞人憂天。
發燒並不是病,發燒身體在治療自己。治療利用的並不是體溫,體溫是代謝水平成倍提升的副產品,因為代謝水平處於異常高的狀態,身體也是很難受的。
其實不光中國人,發燒恐懼症是各國普遍存在的。
~~~~~~~~~~~~以下是原始回答~~~~~~~~~~~~~~~
不要特別特別特別地把孩子當回事,很好帶的,我兒子出生後我就沒有過一刻新手奶爸的緊張惶恐感。怎麼沖奶怎麼穿和換尿片,我是結婚前有一次看台灣綜藝,不記得是康熙來了還是什麼了,反正嘉賓是幾個奶爸,有考驗抱孩子姿勢、換尿片、沖奶餵奶、拍奶嗝的環節,有的嘉賓做的不錯,有的嘉賓手忙腳亂,當然少不了示範環節。看了這個節目我有對這些照顧嬰兒的基本技能有了概念。
我老婆懷孕期間我也在為即將到來的奶爸生活做一些知識和常識上的充電,反正都是紙上談兵的東西。等小傢伙出生了,有了實操工具了,技能再慢慢熟練吧。大部分事情做個兩次就能做好了。我兒子從產房裡出來,第一次穿上衣服、喂第一口奶、收拾他第一次排泄的胎便,都是我,第一此洗澡也是我洗的。我一點也不緊張,我覺得小心一點,手腳輕一點就行了,完全不需要把嬰兒當成多麼脆弱需要呵護的個體。
兒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對待哭鬧的辦法是觀察一下是不是有什麼情況引起他不適,如果沒有情況就不管他,哭個5分鐘最多10分鐘就沒力氣了。不哭的時候我才逗他玩跟他互動,以及擁抱和撫觸。於是孩子哭得很少。
我和我老婆一直抱著「不要因為孩子小就覺得他更容易著涼」的態度,他出生的時候乍暖還寒,從醫院抱回家的時候身上穿的衣服比我少,因為最外層還有一個小襁褓。印象中一直是我穿多厚他穿多厚,從不比我多穿一件。哪些開著暖氣怕孩子干,開著空調怕孩子著涼之類的擔憂,我們統統沒有過,我的概念是我能舒服待著的地方他也能。
當然也還是有感冒發燒咳嗽腹瀉小兒急疹,全部按照對待自限性疾病的最佳處理方式——好好休息,不加干預,讓身體自己走完整個病程。上個月他5周歲,出生以來除了接種疫苗之外,沒看過醫生,沒吃過一粒任何藥品,打針吊點滴做什麼霧化之類的更是從來沒有體驗過。
我覺得孩子很好帶,我一個糙漢子,如果全職帶孩子,兩個新生兒我能應付得來。
但是寶貝就不好帶了,寶貝就得拴在褲腰帶上或者鎖在保險箱里。要不然就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保姆一堆人伺候著。
我一個姐妹嫁了德國人,生第一個孩子的時候,遠在中國農村老家的老媽見不著,但只要一打電話,關心的就是:「你婆婆來不來幫你帶?啊?!她不來幫你帶?她怎麼能不來幫你帶?!」然後和自己的女兒遠程在越洋電話里吵架。
這姐妹不用工作,老公享受當地政策有9個月帶薪產假在家幫忙帶娃(9個月帶薪產假什麼鬼!!),他們當然認為用不著公婆過來。而這姐妹不論怎麼解釋,她媽還是認為自己閨女傻傻被洋婆家欺負呢。姐妹每次通話最後都要氣得摔電話,見著我直吐槽:「我這生了孩子,也不問孩子怎麼樣,就一心一意念著婆婆有沒有過來帶。挑唆我家庭不和還是怎麼的,怎麼會有這樣的媽!」
後來她媽突發重病,姐妹回國服侍,老公又要上班,還是把寶寶送到住在柏林郊區的公婆住處,拜託他們帶一段時間。德國老夫婦當然愉快滴接受了。
而據姐妹說,等她回國後在醫院看望她媽,他媽氣若遊絲的最關心的竟還是在這時節德國親家有沒有幫忙帶娃。把我姐妹搞得哭笑不得。
我公婆,美國人,有八個子女。我們現在在國內,他們在美國,自然是不用他們帶。但其他七個子女,都有幫忙照看過,半天一天那種,沒有長期幫帶過。老人和兒女好像都沒有這種概念要長期住在一起帶孩子,大部分都是女方全職主婦,主力帶娃,忙不過來的話會請鐘點工,老人只是偶爾幫個忙救個急。
坐標紐西蘭,是個移民國家,文化以歐美為主(英國為主)。
我自己和我工作的幼兒園的父母,除了亞洲人,沒有爺爺奶奶長期幫帶孩子的。如果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住的近,偶爾可能周末帶一次,給父母一個休息時間,其他也就是親戚關係了。
其實從生孩子的時候開始,爸爸媽媽就完全可以獨立承擔,不需要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幫忙。下面簡單說下。
拿我自己的經驗來說,這裡從懷孕、生產,都有助產士、社區護士來指導(所有跟孕產有關的醫療免費),在醫院生孩子後每天家人探視時間是固定的,其他時間自己和孩子,有事找護士,有專業人員教哺乳、恢復、帶孩子的事情,一天4餐,其他時間自己需要隨時到廚房去取牛奶麵包等吃的(營養夠,很單調)。
回到家以後家人該上班上班該上學上學,自己給自己做吃的,煲湯,沒人打擾,休息很好,帶孩子也舒服。其實除了情感需求(就是想遠方的家人),其他不需要別人幫助。
帶薪產假14周,過完後,孩子三個多月,有的人選擇做全職媽媽(比如我,三年全職媽媽),有「working for family」 補貼,日子不寬裕,但是完全過得去;有的人選擇產假延期(無薪),孩子6個多月或再大一些再上班。有的人選擇直接回去工作,孩子送到幼兒園,就是日托機構(daycare, 類似我現在上班的地方),費用高(一周接近300NZD),但是如果媽媽上班掙錢不錯,也就是不到一半的工資收入。日托機構一般早7點到晚6點,適合父母上班時間。
孩子三歲以後,日托由政府補貼,費用減少,5歲以後上小學。這中間父母會比較忙,如果有事(出差或者度假)可能需要家人短期幫忙,或者請短期保姆,但是都能過得去。
只接觸過泰國和菲律賓,管窺吧。
1.菲律賓同事,生完孩子兩口子都在泰國工作,小孩姥姥和他們一起住,帶孩子到2歲送學校的幼兒園,2歲半姥姥帶回菲律賓直到現在小孩快10歲了還是這樣。
2.泰國人。我接觸過的都是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可以算是優越了(我那個中文課學費挺貴),媽媽有工作但都是自由職業,有開旅館的,開牙科診所的,開服裝店的,也有全職媽媽不過不多。一般家裡都請傭人,或者小時工(比如刷碗,可以找附近賣烤串的阿姨抽空給刷了,給20泰銖)。帶孩子的事兒都是媽媽為主(是的,即使是牙醫,她有三個孩子,家裡只有一個傭人,老公在旁邊的城市開全科診所),傭人輔助,老人或其他親戚抽空或有規律地幫忙,我一個學生周日的課總是她大姨來接,因為媽媽店裡周日要盤點。
我教的是課外班的中文,孩子們3點半放學後到我那裡上課。很多時候,小孩5點或6點下課後,只能讓老師陪著,等爸媽,有時候爸媽7點才來——而老人是不會來幫著接一下的,他們有寺廟的義工要做,朋友之間要聚會,還要去公園鍛煉身體。家長也完全放心,同時照看孩子也是課外補習學校老師的義務——擱咱這兒行么?幼兒園基本都要老人接吧。
不過也有真心愛孩子的老人,一個小男孩,爺爺時不時地把他接走帶一個星期(不跟著爸媽哦),目的也不是含飴弄孫——是教育!嫌他爸媽「養不教」,一天到晚光讓他瘋玩,於是爺爺親自教英文中文。可是大爺您這樣讓我教得很困難額……他總曠課,跟不上我的進度……後來爺爺帶他的時候也送來上課,跟他聊,哇他英文說得比我還好……中文也比其他也學中文的家長強多了……望孫成龍的學霸爺爺……說一下自己住過的三個國家。共同點是這些國家日托都很普及,所以能夠解決職業婦女的後顧之憂。英國老人帶孩子的比較少,但也不是說都是媽媽親自帶,很多家庭是把小孩送去幼兒園(說是幼兒園其實算日托吧)。我家這邊當時是一歲多就可以送了,幼兒園帶得很好,吃飯如廁的習慣培養都很好。法國,貌似法國產假也就三個月,所以日托很火。我們看中過一家,照顧的大媽對小孩的習慣培養很在行,跟她學了不少東西在日本待過一段時間,日本是幾個月就能送保育園了。中國目前據我所知日托很少,靠譜的大概更是鳳毛麟角吧,小孩沒地方送,爸爸收入又不能養全家,請老人帶也是沒辦法了。
法國電影《瘋狂計程車》系列中,兩位男主要去抓人,但年幼的兩個孩子沒人帶,於是乎送到了其中一位的岳父那裡,讓岳父幫忙帶一下。
這個劇情在劇中出現了兩次。
所以要問有沒有?肯定有,這其中有一個個人喜好的因素,畢竟國內也是有爺爺奶奶輩不喜歡帶小孩的。至於普不普遍,不普遍。跟一對美國老夫婦聊天的時候,他們問我,在中國,爺爺奶奶真的要替兒子女兒帶孩子嗎?
然後老太太說:I told my daughter: I had my children, I won"t have yours.
這個可以說明一部分西方老人的態度。我估計我來的是假美國,遊樂場里很多都是老頭老太在帶小baby玩,總不能是他們自己孩子吧,而且那個小心翼翼,孩子跑哪後面跟哪。我們帶孩子去玩的時候我媽還說,誰說老外到老了不幫子女照顧孩子啊!到哪都一樣的
需要啊。
就美國來說,產假短,日托貴,不放心,很多人會托父母或親戚照顧,這是很常見的。當然請保姆去日托的也不少。
剛生完孩子的時候,老人(通常是外婆或者奶奶)每天來幫忙做點家務帶帶孩子,也是很普遍的,有時候老人住一段時間,也沒人覺得奇怪。親戚過來幫忙一下也很正常。
就算不是長期讓老人照顧,老人周末帶孩子,暑假帶孩子,簡直不要太常見。有時候是為了給父母休息和二人世界,有時候就是老人想孩子了。
只是這種情況之下,帶孩子的主體還是父母。旁人的角色都是幫忙。不過也不是沒有矛盾的,美國的媽媽論壇也有很多「婆婆老是把孩子抱走」「我媽聽不得孩子哭」之類的抱怨。
我現在是完全自己帶孩子,客廳和廚房之間有圍欄,我要做點別的就在廚房,他有時候自己玩,有時候哭著要抱,反正就是降低了很多麻煩。畢竟沒有圍欄之前,我家是這樣的:
現在是這樣:
其實父母帶孩子也好,老人帶孩子也罷,一定要多利用合適的工具(圍欄,嬰兒監視器之類的),製造一個便利孩子也便利父母的環境。
回答題主問題,美國也有老人幫忙帶孩子,還不少,就是住在一起的不多,但是育兒主體還是父母,兩代人之間有矛盾的話懟起來也是很精彩的(目前覺得美國的父母比較敢懟)。歐美國家據我所見所聞,很少有老年人幫著帶孩子,一般就是特殊情況下,比如父母都有事的時候可能會幫忙。
歐美普遍幼兒福利發達,所以帶孩子負擔不重,老人一般也不管你如何帶孩子,所以也很少存在養育觀念不合的問題,並且普遍打得粗,衣服夏不穿多冬不穿少。我去希臘的時候帶著孩子到處耍,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看著女兒都會非常喜歡,稱讚她可愛啥的,不過沒有一個人問她是不是穿得太少或者太多,或者胖瘦之類的,國內如果有老人看孩子十有八九會覺得孩子穿得太少。每次看到他們帶孩子穿衣服孩子臉熱得通紅我就覺得孩子們有點可憐……
歐美普遍崇尚獨立自主,也不愛輕易管他人閑事,也許以後會遇見和中國老人相似的歐美老人吧,畢竟人不能一概而論,只要孩子健康快樂,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美國普遍67.5歲退休。小夫婦要頭一兩個孩子的時候,許多(外)祖父母還在全天上班,除了臨時幫幾天忙,一般沒法給帶孫子女。等他們退休了,大的孫子女也該上中學了。如果這時候再添丁,早就身經百戰的孩子父母大約不需要老人日日夜夜幫忙,老人恐怕也沒那大勁頭了。
當然,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外)祖父母幫忙搭把手看一個半個晚上,周末,或者接送幼兒園、課外班,到學校做義工什麼的,只要住附近的,還是很常見。
一個人帶小小孩是比較累,特別是一天到晚面對一個不講理的小東西也沒有人替換。不過年輕媽媽經常自發互助,互相幫忙一起帶就好多了。美國福利差,帶薪假期只有6周。即使不在乎不帶薪,3-4個月不回去,僱主就不保留位置了。上班以後或者送日托或者請保姆,就不是全天自己帶了。選擇在家做全職媽媽的,一般來說應該屬於自己喜歡孩子的,累也高興的媽媽。
至於多個孩子,只要不是N胞胎,孩子年齡有差異,可以大的幫助帶小的。我有兩個孩子。我自己覺得兩個都在家的時候比只有小的在家的時候輕鬆。碰到過的多子女家庭的大孩子也是一般比較能幹,估計從小鍛鍊出來了。當然孩子多了肯定帶得比一個粗糙。其實我輩中的很多人都是多子女家庭長大的,很多也沒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幫忙。父母兩個忙了工作忙孩子很常見啊。現在怎麼就都忘記了?不管以後如何,我自己的孩子必須自己帶,再窮也得一起。我們這一代人受夠了整個政策帶來的苦難,9億多農民,多少農村孩子成長在孤單的壞境里。不僅僅是跟父母的關係全線崩盤,更多的是對孩子以及父母性格的轉變,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和父母會互相影響。很多離異的也是由於遠離孩子,忍耐度就沒那麼低了,所以現在的高離婚率都流行到農村了。
我不管別人怎樣,但我希望我自己的孩子自己帶,自己教育。我也願意為我的孩子付出更多。
最懼怕的就是一大堆家人圍著我們指指點點,干涉我們的生活。
我從小就一個人獨立生活,也見過太多不靠譜的父母。
我的監護人就差點把我搞瘋掉!所以我堅決不能讓我的孩子也接觸我小時候的那些什麼不打不成氣,動不動就體罰,各種罰,各種辱罵,甚至思想品德完全扭曲的。主要是我婆婆這個人也太不靠譜了!(平時孤僻,偏執,神經質就算了,她居然還在信全能神)生活在北歐,娃6周大,基本按照當地醫院或健康站教的方法帶娃。現身說法。
我媽媽自告奮勇過來幫帶孩子住3個月。
我後悔的不得了,感覺我們夫妻倆完全可以自己帶,不需要父母長輩長期的幫助。現在每天都要和自己親媽鬥爭,不是我該怎麼不該怎麼,就是娃要怎麼弄,不能怎麼弄。我媽就是各種想抱,想哄,想逗。可是她出門的時候,娃不抱不哄不逗也乖乖的。現在娃白天就總是要抱抱,睡覺也要哄睡。晚上因為一直是我自己帶,不用抱抱也不用哄,該睡覺睡覺,該吃奶吃奶。別看娃小,什麼都懂,也是看人下菜碟的。現在家裡很閑,我本來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敢做了,要刻意留給我媽做,不讓她做她就不高興。現在她負責準備早飯(現成的,只要擺出來)擦地(房子不大,十幾分鐘搞定)飯後收桌子(有洗碗機放進去就行,只需要洗個鍋)洗娃的衣服(放洗衣機,洗好了晾)就沒有別的事了。說實在的,她不在我們自己做這些事每天也花不了1個小時。午飯晚飯我老公做(廚藝了得,我媽自動就不搶做飯了)娃洗澡什麼的都是我自己,醫院教了怎麼洗澡,很容易洗,我媽也不敢上手,畢竟30年沒碰過小嬰兒。
娃現在小,基本每天就是睡睡睡,一點不會手忙腳亂。在我的抗爭下,娃也比較有規律。我們三個大人都有時間做自己的事情。老公晚上會打遊戲到12點,順帶看看娃。我和娃一起睡,早上早點起,上網看書什麼的順帶看看娃。我媽正常作息,玩iPad,織毛活,游泳,練書法,做瑜伽,沒有多少要忙的事。周末會一起帶娃出門逛街什麼的。如果老公能休假,自己帶娃是可以的。所以我媽總是覺得她自己是多餘,氣不打一處來,弄的我們夫妻倆現在壓力山大,很渴望一家三口的日子,只能經常帶娃去健康站躲躲。平時還要哄著我媽,怕她不高興。
搞定媽媽比搞定寶寶難多了。據我了解,我們周圍的當地人是沒有長輩長期幫忙帶娃的。一般是偶爾有場合不能帶娃去的,或者小夫妻需要自己浪漫一下,休息休息的時候,長輩會出面幫忙。少則一晚上,多的也就3、5天。比如我好朋友生二胎住院的時候,她婆婆到她家呆了4天幫她看老大,她出院婆婆就走了。其實這樣不僅減少了家庭矛盾,同時也會讓年輕夫妻非常感激自己父母雪中送炭的幫助,家庭關係反而更和諧,不會為帶娃的方法之類的事情計較太多生氣吵架。
當我和朋友們說我媽要來3個月的時候,大家都挺震驚又不好表現出來。只有個別關係好的委婉的表達了擔心。但我當時沒覺得不妥,以為帶孩子真的很麻煩很難。要早知道是現在這樣,我是不會讓我媽過來的。不過慶幸的是,沒讓我公婆過來,要是換成公婆,我肯定得產後抑鬱。娃今天9周,白天總是逗孩子、抱抱哄睡的惡果已經完全成熟了。上周幾乎一周時間,孩子白天都不睡覺。
孩子慢慢長大了,已經學會如何回應大人,總是笑得很開心,認認真真的盯著大人的嘴,咿咿呀呀的想說話,很可愛。於是我媽基本一顆不停的想逗孩子玩,邊逗還邊說什麼多逗的孩子將來聰明。結果孩子完全不願意去睡覺,很困了也要扛著,就想大人陪著玩。作息時間開始混亂並且變得煩躁不安,總是哭鬧,不抱不睡,睡著了也不能放到床上,粘床就醒來鬧,鬧起來只是抱著都不行,必須走動配合嘴裡一直念著才能慢慢平靜下來。本來不愛哭的孩子,現在一哭起來就是尖叫式的哭幾十分鐘。我真的好心疼好心疼啊!但是晚上一直表現的非常好,還是按時睡覺按時起床,不用哄不用陪。半夜醒來吃一次奶,沒有哭鬧不睡的情況。現在非常非常害怕白天哭鬧的情況影響到晚上的睡眠。觀察了幾天,從上周五決心開始重新建立白天的規律模式。過程中孩子哭的肯定比抱哄多,於是我媽就不願意了。我在裡屋陪著孩子重新適應睡床上,想幫孩子擺脫抱睡,走出身體疲憊想睡但是精神想玩的怪圈。她就在外面埋怨我讓孩子哭,甚至和我吵,說哭多了影響孩子大腦發育,影響孩子性格。我讓她哄,她也沒什麼好辦法,孩子一樣小點聲哭哭啼啼的熬著不睡。當然,不管怎樣,最後孩子實在熬不住了還是會睡一會兒,但是對一個8周大的寶寶,整個白天睡個幾十分鐘是完全不夠的。我不懂她的邏輯,她說孩子晚上睡的好,白天不想睡就是不需要,不要強迫孩子睡覺。我問她,一個上幼兒園的3歲小孩是不是都需要睡個午覺?那8周大的寶寶白天需要睡多少?她就說我的孩子是神童,不需要睡覺。我都服了!我媽真的不是一個沒文化、不懂道理的老年婦女。她還沒退休,是貨真價實的高知啊!學醫出身,從事的職業和兒童教育相關!!寶寶哭個三五天,養成良好的習慣,總比天天掙扎在困又睡不著的狀態要好吧。到底是哭幾天後快快樂樂的該睡睡,該玩玩對孩子大腦發育有影響,還是長期不夠睡,總是處在焦慮困鬧的狀態下對孩子大腦發育有影響?這就是典型的祖父母面對孫輩時失去理智的狀態。真的非常非常後悔同意我媽媽來這麼久幫忙帶娃!!!同時非常後悔自己在寶寶6周大,看到問題的苗頭時,沒有堅定的為孩子堅持原則。
為了哄著我媽,而犧牲了寶寶原本自己已經基本建立的良好作息規律。我總是想忍忍就過去了,她待不了多久。現在寶寶要經歷一場非常痛苦的糾正過程,真的感覺非常對不起寶寶,沒有保護好她,要讓她經歷這大哭大鬧的痛苦。最後,我先生是站在我這邊的,但是怕激化矛盾,不贊成我和他在家討論這個問題,也不願意我和朋友們說自己媽媽的不是。我理解他,畢竟媽媽是來幫我們的。但是我真的需要一個地方發泄一下,這裡就當作樹洞吧。推薦閱讀:
※幼兒貧血怎麼辦?是葯補好還是食補好?怎麼食補?
※如何給孩子斷奶?
※網上傳的哪些讓人販子騙小孩子信息或者利用迷幻藥想抱走小孩的事是真實的嗎?
※生娃和育兒方面有哪些「智商稅」?
※如何應對在馬路上搶孩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