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融資選擇合作夥伴時,為什麼以「不上市」的基本共識為基礎?
中信資本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中信資本」)方面發布消息稱,其與元禾控股及招商局集團組成財團共同投資順豐速運(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順豐」)不超過25%的股份,成為順豐的新股東。via 順豐敲定首輪融資 業內人士:五年內不可能上市
「不逼著順豐上市,這是我們在選擇融資方時最基本的要求」,順豐副總裁王立順對騰訊財經表示,早前一直陸續有多家機構拋出橄欖枝,而順豐在選擇戰略合作夥伴時最起碼的要求就是有「不上市」的共識。 via 順豐副總裁:不逼著上市是選擇融資方時最基本要求
「不上市」和「不逼著上市」完全是兩回事。不逼著上市意味著引入的投資者有足夠的耐心讓企業把基礎夯實,「做點大事」,而不是急於把財務數字做好看,上市套現。
有不少風險投資基金由於存續期限較短,退出壓力較大,持有企業股份的時間不能太長。而順豐引入的三家都是不急於退出的deep pocket,後面的LP也沒什麼壓力,五年等的起。
你要去問企業家,引入外部投資者時肯定個個都希望融資方「不逼著上市」,但自身是不是過硬、能不能找到合適的外部投資者就是另一回事了。很多創業者把在交易所敲鐘作為創業的目標。這也是參與創業的小夥伴們發家致富的利益推動,也是投資人退出的需求。
另外有少部分企業創始人,公司完全滿足上市要求,卻畏懼上市。
君不見,有的創業企業上市後由卓越退化到優秀,由優秀退化到平庸;
君不見,昔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小夥伴們,在上市後腰纏萬貫很難繼續保持創業精神,有的企業刻意推遲上市,有的搗鼓出備受爭議的制度;君不見,新東方三架馬車,在上市後只剩下俞敏洪一個人在拉。......謝邀。個人同意@Raymond Wang的回答。只從另一個層面補充一點。
在2002/2003年前,順豐與「四通一達」一樣也是加盟型的公司,在2002/2003年,王衛認識到了加盟的形式是不可能提供高品質的服務的,於是他花了大本錢各個點收回直營。傳聞當時不少人都以命威脅王衛,時至今日王衛身邊還一直跟著幾位保鏢。
估計也就是從這以後王衛發現自己如果對公司沒有控制權,自己的想法不能高效地執行下去的話公司是沒法按照自己的理想發展的。所以順豐才一直是王衛100%股權這樣單一的股權制吧,王衛才不想要那些PE和VC們坐在董事席上對著他和他公司的未來亂扯呢。
有時候一個人的公司就帶著一個人的風格,也多虧了這樣才有了今天的順豐吧。
(某些內容來源:順豐速運董事長王衛:就怕政策變來變去(2)――中新網順豐掌門人王衛:馬雲最佩服的人)
在很多Founder心目中,做企業的終點,在一開始定位為上市,而不是一個事業,而這個事業的終極目標是什麼,並沒有思考過。
很多FOUNDER回答不出來,也並沒有想過,終極目標。對於FUND,說俗了,也就是炮友,而已。IPO,對於FUND,是需要的,對於FOUNDER,不一定需要。
現在再看這個問題真是很感慨…
順豐在國內快遞行業已然奠定了老大的地位,而國內快遞市場對於順豐的市佔率來說很難再有大的變動。順豐現在要做的是一、拓展海外市場;二、基礎設施服務的提升。而這兩種需求都需要龐大的資金來支持,上市雖然可以籌得順豐所需要的資金甚至超過,但是這也必然會導致順豐淪為為投資者製造利潤的奴隸,而要滿足以上兩種需求最近幾年順豐都無法給予投資者預期的回報,而順豐也不會是王衛一個人掌控,那麼順豐的以後的走向其無法控制,作為創始人,王衛是希望將順豐做大做強成為國際型快遞企業,再看順豐的發展歷史,順豐已打上了王衛深深的烙印,最近幾年失去王衛的順豐又會向那個方向走呢,所以王衛必須要讓順豐朝著自己的理想方向發展,必然不會急於上市也必須不能被迫上市。再看其引進的兩個投資機構,他們不差錢,他們能夠等到順豐做到穩定,到時候他們所得到的回報絕對是他們現在得到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