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年齡大了學習能力會下降」是真實存在的自然規律嗎?
請用事實,數據或經驗回答。(歡迎年齡較大者的親身體會)
這個問題有些寬范了:不完全是,從生理因素上來講至少在60歲之前學習能力不會以非常大的速度下降,這個下降速度在很多時候可以忽略不計的。
雖然從數據上來看,人的體力、智力、理解能力發展的高峰是20-30歲左右,然後曲線就開始緩慢的向下。比如人的記憶力高峰在33-36歲左右,然後開始向下。象體力、智力的高峰都在20多歲,不少的奧運冠軍都是17、18就成名,20多歲或30出頭就退役,國際象棋和圍棋中也有類似20不成國手,終身無望的說法,還有很多科學家的成果都是在20-30歲左右完成的。
但隨著人的年齡增加,經驗也在不斷的增加,而經驗的增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其它方面下降,從40歲到60多歲左右,人的認知、學習能力都處於一個比較均衡但有緩慢下降的階段,在某些階段,比如50-60歲左右,經驗的積累到達頂峰。
大約在65-75歲左右,下降的趨勢開始明顯,有些人會因為教育程度、生活習慣、環境等方式滯後幾年。
上面是從生理因素上回答,但實際上學習能力的下降跟很多因素相關,不同群體之間的學習能力有很大差別,最直接的因素是是否有鍛煉大腦的習慣,比如思考、閱讀、運動之類的, 大腦是越用越靈活,用的越多,思考的越多,大腦細胞的突出和連接也就越多,同時大腦也就越年輕,學習能力也能保持很長時間,但如果長時間的不運動、飲食不健康、作息無規律、喜歡不需要思考的活動,比如娛樂節目、肥皂劇、垃圾小說,那大腦會衰老的很快。
不同群體之間的差別會很大,跟生活習慣、飲食、環境、思維方式有關,就象有的人從30-40歲左右就開始堅持運動,素食,而另一個群體完全不運動,愛煙酒,這類人的學習能力完全不一樣。
同時學習能力還跟壓力、情緒有直接關係,有的人性格外向,能經常排解壓力,大腦開放接受多種觀點,什麼事都能看得開,經常閱讀、動腦筋,跟生活壓力大,眼界窄也差的很大。
大腦的健康程度可以通過腦掃描來確定,並且可以通過運動、飲食、生活習慣、環境等方式進行改變。我今年24,感覺學習能力(具體就是自學新知識)與前幾年比有增無減...當然我還年輕。但是有一個現象是,我的許多工作了的同學,常常發出「老了」「學不動了」等等感嘆,似乎他們的「學習能力」已然下降?
所以我覺得,論學習能力,從生理上說,應該在老年之前都不會差別很大,我們之所以感覺年齡稍微一過青年期,學習能力大降,應該大部分是外部因素吧: 1.投入。步入社會,更少的參與系統的思辨性知識學習,更多的心思和時間花費在生活工作人際方面,就有了「怎麼學了很長時間都學不會」的感覺。另外這種行為本身確實會帶來「學習能力下降」的後果。
2.心態。更加急功近利,急迫追求實用性。沒法子耐下心思系統的學習一樣知識,而這正是透徹理解和幫助學習效果的法寶(同時也是不斷鍛煉大腦能力的過程)。做不到這一點,容易使人學的不深不清楚,自己就感覺「老了,學不懂」了。 這一點在我「工作」(實驗室工作,離實際工作很近了)中有些體會。一個非常簡單的本科數學知識(就是稍微基礎了些),許多同學,翻來覆去地學習多遍(就是看教材的相關章節),才算緩緩地有了些進步,更遑論要在工作中應用了。其實那些內容非常簡單,只消耐下心思,暫時清空自己對知識迫切的實際需求,而投入到知識本身的理解中去,幾天就可以學得不錯了。 3.動機。做學生的時候,本職就是學習,而且大多人有一個「找好工作」的目標與動力,能讓人踏實學習。而年齡稍大,學知識的動機就越來越弱啦,當然不是說因為年齡大了就沒目標了,所以沒動力了,而是那時的我們可能不會將學習作為我們實現目標的一個途徑,我們去拉關係,謀求與別人協作等等途徑。這一項可以算在心態裡面。 一句話,我覺得,大腦是一台機器,而且是一台可塑性很強的機器,看你怎麼支配它。你若是常常讓它做思考,那麼你可能越老「學習能力」越強,認知理解能力也更強。保持這種狀態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工作達成,然而我們常常干著「不動腦筋」的工作,那麼就得自己在生活里尋找動腦子的途徑了。 我覺得一個途徑就是多參與爭辯,多自己思考各類問題,以作出自己原創性意見為目標,這樣在思考中觸發新問題新疑惑,帶著這些疑惑進入新知識的學習。具體可以拿本某個專業的書籍去學,去思考。心理學說:不要太早放棄人生,因為多項重要認知能力在4、50歲達到巔峰
智力到底什麼時候開始達到頂峰並逐漸下降?大眾普遍認為高峰在十幾二十歲,二十歲中段開始放棄人生覺得自己變笨的比比皆是。哈佛大學一心理學研究收集了近五萬名被試的在線IQ和記憶力測試,結果表明:
·辭彙量、理解能力、常識、數學能力和分類總結能力普遍在四十甚至五十歲才達到頂峰,之後開始逐漸下降。
·大部分和工作記憶(即短時記憶)相關的記憶能力確實在二十歲早期甚至十幾歲時就達到頂峰。
·共情能力(研究使用mind-in-eye測試,從他人的眼睛推測情緒)在二十歲早期才開始逐漸達到一般成人水平,並直到六七十歲才會開始下降。所以十幾歲的小孩普遍還不知道體諒人。結論:
1)不要太早放棄人生。2)十幾歲的小孩普遍體諒別人的能力可能比較低。柯晗
別稱戀愛大王,南開大學應用心理學學士,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發展障礙博士在讀,職業心理諮詢師,為《城市畫報》、《優悅生活》等多家媒體撰稿。中國腐女心理研究第一人,出版電子書《愛的病例解剖》。原文鏈接:不要太早放棄人生,多項重要認知能力在4、50歲達到巔峰 | 友一句003
看更多心理學文章:友心人心理社區的小站友心人出品,如需轉載,請聯繫yosum@qq.com。友心人是你懂心理學的好朋友,微信公眾號:友心人(yosumn)
看到題主說可以用經驗回答,很是欣慰,數據確實沒有,體驗有一點
個人年齡:38
從業經歷:程序員7年,企業開發(現在轉行了)還是先把我的體會放到最前面,性子急的看下面一段就行了:
體力和精力的下滑是客觀的,年齡到了躲不了,但學習能力下滑說的不全面,準確的說,個人感覺應該是學習的方法和內容發生了變化,系統性、理論性的知識獲取在減少,經驗性、實踐性的知識在增加,二者相加,還算是維持總量吧。
具體的一些體會在下面,對老男人生活感興趣的往下看,否則不必了。
1、精力下降,年輕的時候熬夜沒有問題,同時可以保持非常長時間的精力集中,就是那種一抬頭一天過去了的狀態,現在不行了,晚上10點就犯困,白天精力集中最多也就能保持一兩個小時,相信這對於學習新知存在客觀的影響。
2、事情多了,很難坐的下來了,這個年齡,上有老下有小,左肩扛著家庭,右肩扛著事業,上頭有大老闆要應付,下面有兄弟要負責,用句流行的話說吧,就是碎片化,很難有一大段時間坐下來,而這對於系統性理論性的學習了毫無疑問是有負面影響的。
3、開始固執,年輕的時候,保持開放的心態是常態,所有的知識都是新的,是願意學習的,到了這個年齡,很多既往習得的知識有的固化成了經驗,有的被現實推翻。正面的說法應該是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世界觀和方法論了,負面的影響就是經驗主義。其實自己知道還是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但確實是很難控制的,面對事情的時候,尤其是呆了很久的專業領域,自己的一套就會第一個跳出來,對錯暫且不論,這確實會影響到通過具體的事項學習新的知識。不過這是個循環,我會有意識的在事情結束後回溯總結,繼而完善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但對於旁觀者來說,事項發生的時候,往往是觀察一個人學習能力的時候,一個老男人在這個時候往往先出來的是自己的舊有經驗,這給人的印象就是心態不開放、不善於學習了。
以上看起來很悲觀,下坡路的節奏了,其實老男人並不僅僅是固執、謝頂和前列腺,好的地方也有,所以簡單說說,算是給堅持看到這兒的兄弟一點鼓勵。
1、精神上遊刃有餘了,到這個時候,職場上、社會上的一套過了習得階段,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圈子,這就是一個老男人的精神領地了,在這個領地上,左右逢源、遊刃有餘,沒什麼能難倒的事兒,或者說,總能找到方法和突破口了,告別了年輕時的窘迫和青澀的感覺很好。
2、開始往明白了活了,一系列的人生目標開始明確了,年輕時一些自己定的目標(比如環遊世界、寫小說、組樂隊、中彩票……享受孤獨……)開始被自己嗤之以鼻,現在的目標是具體而甜蜜的,比如為父母制定健康計劃,比如看著孩子一天天健康長大,比如和媳婦琢磨裝修房子或者到哪裡重新度個蜜月……到這個時候,這輩子該是百萬富翁還是小康之家,基本就前景清晰了,少了非分之想,多了腳踏實地,無論怎麼樣,心裡清楚地知道怎麼辦往後的日子就會越過越好了。
3、社會角色變化最大,慢慢不再是一個孤獨的戰鬥者,也越來越不在意個人能力有多大,會越來越習慣於啟發、激勵的角色,從老子要做天下第一變成老子的團隊要所向無敵,體會到的團隊真情越來越多,這種感情會作用到每個人身上,如飲醇酒,一場平凡的「群架」的勝利帶來的滿足感遠遠大於一次激烈的「單挑」。
這些,都很好,值得付出謝頂和前列腺的代價。請答主原諒我,因為事實,數據或經驗什麼的我是沒有這方面的素材的。要硬談會被有事實,數據或經驗的人抽臉。
我只想回答一句話:其實是很多人從小和在十幾歲二十幾歲年輕的時候就沒形成過一套科學、正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一方面是學校教育的失敗,另一方面也是很多人懶得去摸索這麼一套方法。我個人認為掌握一套科學、正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的人到隨便什麼年紀學習能力都很強。雖然可能隨著年齡增長記憶力會有所下降,但如果比如說一個人掌握了合理的系統的記憶方法,他表現出的記憶力還是會比他的同齡人強太多,甚至不輸給年輕人。是的,大部分學習能力都屬於「流體智力」,人的「流體智力」大約在二十五六歲時達到顛峰,然後就一路下降。但與之相對應的「晶體智力」(即運用已有知識的能力),則隨年齡一路上升。
關於「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的定義,參考如下: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5%81%E4%BD%93%E6%99%BA%E5%8A%9B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9%B6%E4%BD%93%E6%99%BA%E5%8A%9B分心的事情越來越多了。。。
我覺得並不是年齡大了導致學習能力下降,而是大腦長期沒有得到訓練導致的一種能力衰退,當然不排除精力之類的隨著年齡增大而越來越差。
我見過二十齣頭的小年輕們,學習能力差得一塌糊塗,因為他們平時甚少訓練大腦,按部就班完成工作就行了,當然,我也見過六十齣頭的老爺爺,學習能力好得一塌糊塗,因為他們在工作與生活中一直保持高強度的腦力活動。最近剛過了30歲生日,回顧了一下自己過去三十年的經歷,忽然腦子裡就出現了這個問題。想了幾天,也看了看國內外的各項研究,就結合自身實際,聊聊這個話題吧。
一、 實驗表明年齡會對記憶力和部分學習能力造成負面影響。
文獻1對老鼠進行實驗,老鼠按年齡分為3,12,18,24,30個月,共五組。讓老鼠去做Morris水中導航任務(也叫Morris水中迷宮)。具體這個實驗怎麼做就不詳細說了。可以和人類玩的迷宮做個類比。在迷宮中會提供一些線索,要出色地完成任務不但要有出色的記憶力(識別走過的路,避免分叉口再次走錯),同時要有空間學習能力(學習迷宮中線索和迷宮路徑設置的關係)。
結果表明老鼠的表現和ChAT/NGFr-positive細胞的數量高度相關,而該細胞隨著年齡增長逐漸降低。所以年齡大的老鼠在Morris水中迷宮的表現較差。
人類的學習測試較複雜一點,大致分為三種:運動能力學習,相關連接學習和結構化學習。
實驗對象被分為兩組:一組年齡均值24歲,標準差為3.3,另一組年齡均值為66.5歲,標準差為4.8。
運動能力學習實驗中,屏幕會出現刺激信號,被測試者根據該信號按下相應的按鈕。跟我們玩勁舞團,勁樂團之類的遊戲有點像。年紀大的人完敗。
相關鏈接學習中,刺激信號成對出現,被測試者要依據其中一個信號,選出跟該信號相關的信號。與運動能力實驗不同的是,信號之間對應關係不一定是唯一和直接的。比如A與B相關,A與C相關,那麼測試時可能出現B,看被測試者能否選出C。年齡大的被測試者依然輸的很慘。該實驗有一個變種實驗:拒絕相關性實驗。測試時,同時出現兩個信號,問測試者這兩個信號是否相關。在這個實驗中,年齡大的人輸的更慘。
結構化學習既需要運動能力學習也需要相關連接學習。結構化學習測試人們同時排列多項反應從而形成統一反應的能力。比如學習駕駛汽車,樂器,舞蹈等,均屬於結構化學習。文獻2的結論是,結構化學習能力,並沒有出現明顯的下降。文獻2還發現,年齡大的人一開始學習得分較低,但是隨著練習時間變長,得分比年輕人還要高(圖1)。
圖1。兩天學習成績對比。實線為文獻2中模型的預測值,虛線為實測值。藍色為年齡大的被測試者,灰色為年齡小的被測試者。左圖為第一天,右圖為第二天。可以看出,兩組測試者在第一天表現相當,第二天年紀大的組明顯超越了年級小的組。
一、 個人經驗表明學習新事物能力有下降也有上升,但原因不明。
(1) 短暫記憶力不如以前。表現為對近期發生的事情,記憶不深刻。比如,有時在電腦里新建個文件夾,過段時間怎麼都想不起來再哪新建的。裡面的文檔也找不見。以前大學的時候,要打開一個word文檔,直接就去找該文檔,現在要在最近打開的歷史記錄里找。這個功能我清楚記得,以前是不怎麼使用的。我會告訴你我在一開始用京東的時候,頭幾次都搞不清域名是http://jd.com還是http://jingdong.com嗎?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感覺以前隨隨便便就能記住的事情,現在要上心才行。
(2) 學習新事物動力或能力不足。以前大學的時候,流行打war3,後來是dota。當dota 2來臨的時候,我已經二十五六歲,我不願意去重新認識dota2里的英雄形象和物品。但是到了27歲的時候,又莫名的把dota2裡面的英雄形象全認識了,物品也搞明白了,只是再沒心思進一步挖掘了。我周圍的朋友都是普通人,而且學霸居多。所以,我在這類競技遊戲里的排名總能排到很靠前的位置,比如dota在天梯里打到1560分,居然就第一名了。王者榮耀里上了王者,就甩開好友里第二名一個大段位。然後我就把遊戲刪了,此時我已經29歲。最近,忽然想去重溫一下實況足球,卻發現連標準難度的電腦都踢不過,整個遊戲更注重戰術性和技術性。以前就會短傳,射門和鏟球,虐最高難度電腦一點問題沒有。昨天玩了一次,我用拜仁1-3輸給了標準難度的阿森納。而在現實中,拜仁踢阿森納5-1,都沒多大難度。但是面對紛繁複雜的戰術系統,還有各種傳球射門技巧操作,實在看都不想多看一眼。從光榮公司《三國志11》開始,我就特別喜歡這款遊戲,後來玩了12,都是各種虐最高難度的電腦,最誇張的一次用公孫恭,統一天下,而這個劇本一開始三足鼎立已經形成,只有地圖東北(看,我打這麼久,連這個城市的名字都記不住)的公孫恭,和地圖西南的孟獲,兩個勢力各佔一城。但是到了三國志13,一個劇本都沒打通關,就把遊戲刪了。
(3) 不要小看經驗的作用。我博士期間搞深度學習演算法,在訓練神經網路的時候,會用別人已經訓練好的網路,再針對我的數據修改一下結構,微調一下參數。這和我們學習新事物是一樣的,如果它與我們已熟知的事物有聯繫,學習起來就快一點。所以經驗的積累不僅可以讓你對事情的反應更迅速,也可以加快你對新事物學習的速度。而我們面對的新事物很難是一個完全獨立的事物,哪怕它是從外星球來的。比如,天文學家發現大多數星體在遠離我們,是因為觀測到他們的多普勒頻移,這和我們站在鐵軌旁邊聽火車的鳴笛聲一樣,火車向我們靠近時,鳴笛聲頻率變高,離我們遠去時頻率變低。我還特別喜歡研究歷史,還給「袁騰飛」的微信公眾號投過稿,寫的內容比起其它「藤枝(袁騰飛粉絲的自稱)投稿」風格差別也很大。比如《人祭起源:穿越與大數據在歷史研究中的應用》中講述了用活人獻祭的活動的出現和人類社會不平等程度相關度最大,社會越不平等越容易出現人祭。再比如《手把手教你成為一代名將》,利用同心圓解釋了處於包圍的一方在雙方短兵相接之處,可以站下更多的士兵,所以勝算更大。還用韓信垓下之戰,井陘之戰以及岳飛的滿天星陣法對這一觀點進行了論證。還有《文科生為什麼要學數學和地理》中利用洋流和季風解釋了為什麼澳大利亞是英國人的殖民地,利用立體幾何和函數極值,解釋了納粹德國非洲戰略的失敗。這些例子是為了說明,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繫的,不斷學習,積累經驗,不但有助於學習新事物,而且還可以對新事物產生獨特的見解,甚至創造新的理論。
還有一個迷之現象,我至今也無法解釋。高一的時候,我意外地得到一架電子琴,當時也沒去上輔導班,也沒有書,也沒在網上看過教學視頻。就根據電子琴自帶的一些示例曲目,學了一點。上了大學之後就再沒碰過,高中結束之後,學會了肖邦《夜曲9-3》和《離別曲》的一部分,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也學會了一部分,怎麼也學不會貝多芬的《土耳其進行曲》。後來,到了博士,已經好多年沒有碰過電子琴。有一天心血來潮,買了一架電鋼琴,然後莫名其妙的就把這些曲子全學會了。也不知道是什麼導致了我對這些曲子學習能力的增強,畢竟好多年沒碰過,而且從電子琴到電鋼琴也需要一個適應過程。
(4) 不要小看經驗的副作用。我們要辯證的看問題,沒有什麼是完全有利的。經驗最大的一個副作用就是讓人對不符合經驗的事物產生抗拒心理,對一些複雜事物產生錯誤判斷,從而降低了學習新事物的效率。舉個英語學習的例子。初高中的時候學了一大堆片語和語法。出國之後發現,他們對片語和語法的使用也很隨意。比如詢問對方一起去哪裡,
初中生都會說:「where are we going?」但我卻被問「weare going where?」類似的還有「you are doing what?」 納尼!?你確定這不是Chinglish?最後我勸自己,這是陳述句通過改變語調,成為一般疑問句,where在這裡是副詞,放哪都行。。。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當遇到新事物,我們總是希望用以往的經驗去理解它。那麼「What thefuck」又是什麼語法呢?算了,算了,罵人呢,誰還在乎語法,怎麼順口怎麼來唄。我認為,造成學習能力下降有四個原因:(1)生物上的原因導致記憶力和反應速度下降,前學後忘,產生了學習能力下降的感覺。(2)事情變多,每天很難有大片時間可以專註一件事情。(3)心態變化,不再認為新知識是最重要的,獲得財富的途徑還有很多。(4)對不符合自己經驗的新事物有排斥心理。
結論:從生物上講,年齡增大會導致記憶力和反應速度的降低,從而在運動能力學習和相關連接學習中表現變差。但是,在結構化學習中,年齡大的人具有明顯優勢。人們總是習慣用自己的經驗去理解新事物,而事物之間又是普遍聯繫的,所以不斷地學習和積累,會加快人們學習符合自身經驗的新事物的速度,同時對不符合自身經驗的新事物產生抗拒,要麼不去學習它,要麼學會了也拒絕使用。年輕的人變通,年長的人固執,大概就是這麼來的吧。所以學習要趁早,年輕開放的心態是保持學習能力的關鍵。
我覺得這個問題不應該用經驗來回答,
只要記住一點,衰老是抵擋不住的
就好了28歲的我,休假期間能保證精神狀態的情況下自學一些東西,感覺大腦高速運轉一兩個小時反應就會變遲鈍,然後很快就轉變成無法繼續學習。想想中學時候的自己,一早上全功率運轉大腦都不是問題,下午等到五點多自習時間做題都能反應迅速。我感覺和我虛度大學四年不鍛煉,體質變差有挺大關係,但是比較下歷史上科學家作出重大成果的年齡,我覺得確實年近三十腦力確實會下降不少。畢竟眾多程序員也紛紛表示35歲以後就干不動技術活了,所以,想提升自己就趁早
總的來說,我覺得學習能力跟年齡無關,但跟經驗相關。
我覺得吧,除了生理方面,還有就是精力問題。十幾二十幾歲的時候,在學校里全日制讀書,但是畢業之後要找工作、找房子(在外地工作的話),然後努力工作,大部分人工作穩定了就是要買房、戀愛結婚生子,再往後要承擔各種家庭責任(自己的家庭+贍養父母)等等。每一項都是分散精力的,所以不能像在學校讀書那樣單純了。
我覺得啊,就是年紀大了提後,特別是所謂的成熟了以後,心理穩定的同時也固化了一套定型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思維模式。恰好能融入到自己模式中的知識就不會懷疑它學習得快,反之則會對這些知識抱有懷疑態度學習就慢。小孩學習快就是因為沒有固有觀念的阻礙,敞開心扉接收各種知識。
懶。然後更喜歡用自己得已知去套未知,有時候產生偏差也就難免了。額,其他的,都還好。
看工作性質了,人是適應環境的。但相對個人來說,全新去學習一個東西的能力確實有所下降(不考慮情緒等個人片面因素的客觀情況下)。但是不代表實際的學習能力有所下降,畢竟法則是通用是,像我們編程的對語言的學習能力有增不減,只要原理通了學起來就很快,就像物理一樣,舉一反三。學習能力不單純的是記憶和理解,還有組合與引用。
是的。贊成樓上幾位的說法。智力發展的一般趨勢如此,但也存在個體差異,有的人老了糊塗了,也有人老年仍創作力旺盛,作品更加出色。
激發自身潛在能量,自我暗示,讓潛意識激發溝通顯意識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夢裡會有非常真實的感官感受?
※您是怎樣看待CT定價?
※為什麼專業的智力測試能測出人的智商水平?難道出題目的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嗎?
※腦液冷凍後是液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