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意識廣告」是否存在?

「潛意識廣告」泛指各類旨在有意影響受眾態度的潛意識信息

維基百科的Subliminal stimuli條目下提及了潛意識信息對人的影響及相關研究(http://en.wikipedia.org/wiki/Subliminal_stimuli)

而第5版的《津巴多普通心理學》中卻稱所謂「潛意識廣告」是偽心理學

孰是孰非?


就我的理解,您所說的「潛意識廣告」可能是我們所說的閾下知覺廣告(subliminal advertising)

閾下知覺(subliminal perception)低於閾限的刺激所引起的行為反應。作用於各種感受器的適宜刺激,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引起感受。那種剛剛引起感受的最小刺激量,稱為絕對感覺閾限。低於絕對閾限的刺激,雖我們感覺不到,但卻能引起一定的生理效應【度娘之】

具體應用到廣告中,就是在正常播放中,加入幾幀目標產品,但是播放速度極快,觀眾意識不到自己曾經看過相關產品。可口可樂和炒玉米產品都曾做過類似嘗試,在電影播放中加入幾幀,結果發現銷售量有上升。

但是研究者未能重複出該類實驗結果。

結論就是,在學術界,目前沒有證據表明這樣的閾下知覺廣告存在,換言之就是在嚴格實驗條件下,閾下知覺並沒有達到廣告效應。

但是在廣告應用中,有些人在使用。

附贈兩篇相關文章連接http://www.docin.com/p-64902506.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2b156b7f31b765ce0508140f.html


潛意識廣告是否有效在很長的時間內存在爭議,但是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明,潛意識地影響消費者從技術上是可能的!

2014年美國消費者心理學會的Park獎(Society for Consumer Psychology: Awards),頒給了2011年的一篇文章《Unconscious Transfer of Meaning to Brands》。

論文相關的實驗在香港大學舉行,電腦快速在一堆漢字間切換,只有在顯示「黑」或者「白」這兩個字時,參與者才按下按鍵。在出現漢字「黑」或「白」之前,電腦屏幕其實分別顯示兩個虛構的中文品牌名稱,但是虛構品牌的顯示時間只有26毫秒,因此參與者來不及意識到看到的這兩個品牌名稱

在這個實驗以後,再請觀眾為可樂和豆奶分別選一個品牌名稱,結果發現:

  • 選擇豆奶時,參與者均比較不喜歡在「黑」字前出現的品牌名稱;
  • 選擇可樂時,參與者均比較不喜歡在「白」字前出現的品牌名稱。

這篇論文的結論是:

即使人們認為自己沒看見虛構品牌的名稱,但26毫秒的短暫顯示足以在他們的腦海中形成顏色和虛構品牌的連繫,影響到他們對品牌名稱的感覺。

潛意識廣告的概念最早產生於1957年,一名市場研究人員James Vicary聲稱他在美國新澤西電影院播放《Picnic》這部電影時,把印有「喝可口可樂」和「吃爆米花」這些話語的圖片穿插在電影中很快地閃過。結果發現,戲院的可樂和爆谷的銷量分別增長了18.1%和57.5%。(來源:James Vicary - Wikipedia)

James Vicary宣稱的這個結果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因為是冷戰時代的緣故,人們擔心這種技術會被政府用於洗腦宣傳。

當年一位新聞記者Vance Packard(Vance Packard - Wikipedia)還出版了一本名為《隱藏的說服者The Hidden Persuaders》的書,書中討論了營銷人員採取的一些從心理層面控制消費者思想的廣告手段,這進一步引發了消費者擔心美國政府也會採取同樣的技巧進行洗腦宣傳。

可是等到了1962年,在一次電視採訪中。James Vicary承認自己的研究結果是偽造的,儘管如此,但是許多人還是相信,潛意識廣告是存在的。

總之,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有關潛意識廣告的爭議沒有停止,科學研究在很長時間裡沒有定論。

除了缺乏權威的科學實驗證據,我覺得是沒有限定清楚潛意識廣告的範疇。

比如1974年Wilson Key的《潛意識誘惑Subliminal Seduction》的書封面採用了一張雞尾酒配檸檬角裝飾的圖片,圖片旁邊寫著一句:「這張圖片是否勾起了你的性衝動?」

如果這種帶有心理學暗示的設計都算潛意識廣告的話,那麼,潛意識廣告無處不在。

比如可樂和一些啤酒瓶的外觀設計。

大量的廣告創意設計。

基於這種對潛意識廣告任意擴大範疇的理念,各種牽強附會的解讀開始出現。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駱駝牌廣告中隱藏著一個裸男的陰謀論...

這種牽強附會的帶有明顯陰謀論的盲目擴大對潛意識廣告信息的解讀方式,是不合理,也是無意義的。

如果潛意識廣告是指用人類無法覺察的速度快速閃現某些信息,近年來確實有越來越多的科研結果也顯示了潛意識信息對人們行為影響的可能,比如通過核磁共振(fMRI)掃描腦部,發現雖然觀眾自己沒有意識到,但是大腦的一些部位,比如右側杏仁核、左側海馬體等,確實被激活了。

來源:Exposure to subliminal arousing stimuli induces robust activation in the amygdala, hippocampus, anterior cingulate, insular cortex and primary visual cortex: A systematic meta-analysis of fMRI studies

所以,雖然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對潛意識信息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模式和合理應用沒有達成一致,但是,潛意識廣告,從技術上來講,是可能的。在人們沒有察覺的情況下,某些信息確實能夠對我們的態度和行為產生影響。可是,如果可以光明正大地做廣告,為啥費力做運作方式不清楚的潛意識廣告。

所以,強意識廣告,技術上可能,現實中罕見。


我在自己的專欄開寫《彼得大叔的12節營銷課》:

第1節課:【彼得大叔的12節營銷課之1】營銷入門

第2節課:【彼得大叔的12節營銷課之2】用戶調研

第3節課:【彼得大叔的12節營銷課之3】清晰思考

第4節課:【彼得大叔的12節營銷課之4】定位

第5節課:【彼得大叔的12節營銷課之5】品牌

第6節課:【彼得大叔的12節營銷課之6】營銷4P

第7節課:【彼得大叔的12節營銷課之7】產品經理

第8節課:【彼得大叔的12節營銷課之8】引起注意


正在趕論文,拋磚引玉一個——潛意識廣告或許存在,但至少試驗來看是收效甚微的,可說是偽心理學。

有與潛意識廣告相近的概念,周邊路徑說服(Peripheral route for pursuation),從試驗上看是有效果的,而兩者的決定性區別在於——

潛意識廣告試圖以你沒意識到的信息影響你;

周邊路徑說服是以你沒專註到的信息影響你。

周邊路徑說服的例子:

比如一家人邊聊天邊看電視,這時播了個洗髮水的廣告,你邊聊邊看兩眼,配曲畫面品味情調你都挺喜歡,牌子也掃到了一眼。

但,繼續聊天或者節目回來,也就忘得差不多了——平時這麼多事呢,很少能有人記得看過了什麼廣告。

而下次逛超市的時候,如果你在洗髮水區域隨便一掃,在看到這個牌子的時候覺得特順眼特舒服;而你又趕時間、不差錢,懶得為了幾元幾毛錢挑來挑去,順手就選了這個牌子……

——那就是周邊路徑說服成功。


補充:根據@朱晉玄 同學提供的信息:「洗腦術一書稱那個廣告實驗數據是偽造」。

有興趣的同學自己找來查證吧~找到後分享。

謝謝邀請。

有過這類實驗,在放映電影中加入人意識不到的圖片。你應該知道電影的原理是視覺殘留吧?其實是無數靜止的圖片連續投射造成運動的「錯覺「,一般是每秒放30張圖片。這個實驗就是在30張中插入一張跟其他29張無關的圖片,比如「喝可樂」。這個實驗後來結果是,觀眾買可樂的記錄的確明顯提高。這個實驗你可以在《瘋狂的試驗史》里看到,網上我記得有電子書。請自己搜。

說是「偽心理學」我覺得言重了,除非這個實驗的數據完全是捏造的。但事實上人的確會受到暗示而影響了判斷。例如,左右耳不同音量放英語單詞給你聽。一邊是大聲的BANK,一邊是小聲的WATER。讓被試專心聽大聲的,不用理會小聲的。(事實上你問被試小聲的念了什麼,大多數被試不能肯定)因為BANK有兩個解釋,一個是河岸,一個是銀行。那些有播放WATER的被試,第一反應說BANK是河岸的意思的比例會明顯變高——比那些耳機里沒有播放WATER的被試高。這個實驗普通心理學教材,北京師範版本里有。

這說明沒有進入意識的信息也會一定程度上影響認知加工過程。因為它其實被聽到了,只是你不知道自己聽到。但由於畢竟沒有經過意識確認,所以它的影響力有限,不是那麼神乎其神的能夠控制人的。


《消費者行為學》說過這個問題,所謂的「潛意識」廣告在嚴謹的實驗中,沒有什麼作用。


廣告主要目的:混眼熟。


年輕的時候,機緣巧合,干過二年廣告。跟麥肯,奧美這些4a的人也有接觸。曾經聊過這個話題,也是爭論的面紅脖子粗。看你怎麼定義潛意識廣告。太多理論上的東西我不想扯,但做廣告的最高境界就是洗你受眾的腦。即破壞你受眾本來的認知,置入你想表達的廣告信息,並且獲得受眾的認同,讓你的受眾購買這種產品成為一種本能。這應該就是題主理解的潛意識廣告。

樓上有人舉了很多例子,一些很經典的硬廣。但這個都過時了。

後來發現很多人都在用這種洗腦營銷的手段,特別是互聯網廣告興起之後,這種手段更被玩到了登峰造極,無底線的程度。各種軟文,推銷,培訓,微信營銷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把受眾洗的完全成了白痴。其實包括知乎在內,也有很多營銷號混雜其中,在看似理性的文章背後,其實包含了很強的心理暗示。這些文章破壞了你的表意識防衛,讓你停止思考,陷入那些營銷號給你造成的幻覺中,你的思考方式不知不覺間已經被這些營銷號的邏輯所操縱,並且更換了你的認知。

另一方面就是那些所謂的直銷傳銷企業。集中一幫人在一起,台上一個所謂的講師滔滔不絕,用單一的的信息渠道,不停的向你發送「這個產品多好多好,加入我們多賺多賺」的信息,講的你熱淚盈眶,並且獲得你深深的認同,這個時候,你其實已經停止思考,並且負責防衛的表意識已經被解除,你已經被洗腦,你不再是你,你的認知被更改,你看世界的方式,已經活在傳銷組織給你設定好的空中樓閣中,你只是一個被傳銷組織操縱的行屍走肉。

霍金說貪婪和自私是人類的dna.人的潛意識裡充滿了貪婪、自私、懶惰、固執、偏執、嫉妒、不勞而獲這些劣根性的本能。而潛意識廣告其實就是利用了人性裡面這些劣根,所以永遠會有人被套路。

不是說所有的潛意識廣告都是邪惡的。但太多邪惡的人在利用潛意識廣告。

先寫這些,想起來什麼來再補充。


翻了一下潛意識的百科解釋,說,人們已經發生(購買)但是沒有認知到為什麼發生(購買)得心理活動。。

按這個解釋,那麼題主所說的廣告可多了去了。。

比如哦,

過年去商場給爸媽買新年禮物,逛了大半天,不知道買什麼,結果看到了腦白金,買了。。

為什麼買呢?那個收禮還收腦白金的廣告唄。都不喜歡這個廣告,可是你懶得挑了,這時候,貨架上出現了,。

還比如說,為什麼那些超市門口要放鮮花?小黑板上用粉筆標明價格,還有那些飲料上的水珠氣泡。。

表面上,是因為可以營造新鮮的感覺,,

實際上,是因為我們潛意識裡怕臟,,對細菌和污染物的恐懼。。

說道恐懼,,還有健身啊,洗臉刷牙什麼的,,也算,,,

奇葩吧,,你知道我們為什麼要洗臉刷牙么,,

還不是因為,我們潛意識裡對差形象的恐懼呀。。

其實,,潛意識這玩意兒,,人家國外那些牛逼的品牌們,,早就在玩了。。

我們打小就被影響的妥妥的。。

一些母嬰商店,會專門放自己的音樂,,就是讓你長大了繼續購買,,因為你突然聽到這個音樂,覺得好熟悉呀,,那肯定買呀。。。

超市商場也是的,,專門調配一種芳香,,媽媽帶著孩子去逛,,孩子自然就熟悉了這種味道,,長大後,,被這種味道激活,,莫名其妙就買了,,

我們小時候玩的玩具大部分是彩色的吧,,我估計這是為什麼我們喜歡彩色的東西的原因,,因外人家玩具商打小就在我們的腦海里植入某種元素了,,長大後,,還沒認知到,,就買下了。。

答得急,,莫怪我哈,,


這個應該算得上吧?


不吹不黑,這部電影的宣傳物料就是典型的「潛意識廣告」案例。


不請自來。

潛意識廣告當然存在,且越是高明的廣告,傳遞的潛意識信息越多。

至於是不是偽心理學,沒有深入了解,但運用潛意識暗示是廣告界的高級玩法,不是誰都玩的轉。


冰山理論裡面潛意識存在,那麼潛意識廣告也是有生存環境的....


我也覺得肯定存在,而且好多廣告都應用了這個原理,就我的理解,在做有關於圖像的設計時,用什麼顏色,選什麼意象,怎麼擺放,以及各元素的關係都與潛意識有關,更別說文字了,在傳遞信息的時候,給你的感受,很多時候就是潛意識


P*G、U*r、C*t這些做日用化工的恨不得在廣告里把牙膏擠得滿牙刷都是。


潛意識廣告中的潛意識其實是在人們感知到的閾限以下去呈現廣告內容,觀看廣告的人雖然沒有看到是什麼,但是其潛意識已經對廣告有了印象或是感受。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廣告主將跟產品有關的人的內在需求特別是一些本能的需求,通過感知閾限下的形式表現出來。很多採用過這種方法的廣告銷量有了增長,現在有些公司仍然用眼動或者fMRI技術來更好地測量潛意識。但增長的原因是因為廣告中的潛意識成分還是其他,還沒有研究性的結論。


discovery出過幾集的《看穿讀心術》,它裡面做的各種實驗都表明,事先在大腦中植入的潛意識會影響你的行為。用在廣告上我想也是的。我不懂廣告,但我覺得這種廣告存在。飯店既然可以通過周圍環境的布置來影響你的就餐時間,我想也能夠通過布置環境來事先決定你點的菜單。(猜想)


據說以前有在電影里插入幾楨零食的廣告,人們完全意識不到這幾楨,一閃而過,但是就能增加影院零食的銷量。


推薦閱讀:

農夫山泉在優酷的廣告,非會員可選擇跳過廣告,會有多少人選擇跳過,這種操作的思路是什麼樣的,其效果如何?
轉筆真的可以提高智商嗎?
怎樣評價美即面膜的文案《面膜的哲學》?
新廣告法極限用語處罰20萬起是謠言嗎?
魅族公司的廣告是不是太小心眼了點?

TAG:心理學 | 廣告 | 心理 | 用戶體驗設計 | 潛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