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資本融資還能走多遠,實體經濟的機會在哪裡?

擔保和小額貸款公司會使得中國的金融環境爛的徹底嗎?


有需求才會存在供應,在政府限制銀行信貸的情況下,民間借貸理所當然要興旺發達。銀行也好,小額借貸公司也好,都是應需求提供資金,為什麼後者會令經濟環境更爛?民間借貸目前出現的高利率只是通脹的必然結果,跟什麼泡沫了、過熱了之類沒半毛錢關係。另外,相對於銀行系統(融入整個法幣體系,必要時政府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救市」),小額借貸公司反而是真正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因為要獨立承擔責任,它的每個決策務必慎重。民間借貸不靠譜嗎?呵呵,次貸危機可是美國政府與商業銀行一起搗鼓的。

合夥算不算民間融資?有限責任公司私募算不算民間融資?股份有限公司公募算不算民間融資?不過是政府打壓民間集資而已,民間融資一直在走,只要政府不出手,它就可以一直走。

所謂有恆產者才有恆心,在法治缺失、產權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純利率奇高,沒有哪個傻蛋會一門心思去搞實業。今天種下一棵樹,卻未必能看到結果的那一天,誰還種什麼樹啊,有種樹的錢不如現在享受,或者短期內借給別人去種樹。那麼實體經濟的機會在哪裡?目前情況下沒有機會。這賴於整個大環境的改善,而至少現在我們看不到任何改善的跡象。


邀請了幾個人,我也很希望更多人回答這個問題。 我想借這個機會徹底談一下中國當前的經濟狀況,先碼一個長篇。

我於2009年初替加拿大某少數黨完成了一份98頁的英文報告上交聯邦政府呼籲新政,當時拿著中國護照,還是工作簽證身份,被破格招入加拿大政府工作,有了很多接觸政府文件和學習的機會, 學到了非常多的發達國家特有的優秀的宏觀政策,對此我直到現在依然對加拿大政府以及某少數黨給我的這次機會感到萬分感激。

這份98頁的報告信息來源於海量的調查和政府里文件,報告的分析,在當時4.4%失業率的情況下,分析了當時的中美加宏觀經紀,包括利率,匯率,失業率,市場供需等參數,並提出了如何通過移民局,稅務局,銀行和勞工局的各種policy進行經濟的振興。當時政府接收了好些中國背景的人提交的文件予以審核,包括一些敏感人物,自然還有我,針對收集來的素材由聯邦政府進行調控,省政府即使是不同黨派當政也積極響應,雖然冬奧會欠了一大筆帳,但是依然奇蹟般於9個月後將加拿大經濟託了起來,2011年的時候全面進入了發展的軌道。可見發達國家政府的執行力是非常強大的,即使效率不高。

我在寫這份報告的時候已經堅持了將近1年白天搜集時事,晚上搜羅歷史,不斷地收集信息。 尤其在政府的時候翻閱了很多文獻,由於國外聯邦政府相關的公開文件是可以跨部門進行瀏覽的,裡面還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案例,一點也不枯燥,我於是越看越多,越看越有精神。 在完成這份報告後,我總結了很多國內和國外的宏觀經紀上的分析,不厚道地說一句個人人為比郎咸平等人挖掘的層次要深的多(他們公開場合發表的言論比較膚淺是應該是出於照顧到廣大普通用戶的目的),也更符合事實。雖然因為自己所處的位置,很多東西的了解不夠真實, 但是已經盡了自己最大能力進行挖掘了。 至於中國歷史是最挑戰的部分,一般我能找到的都是已經被歪曲地沒有邏輯的正規教科書, 或者是完全搬戲劇化的野史,我只好參考西方歷史,在有疑問的地方通過分析和推理去整理。 因為都是英文,並且有一部分不是很方便公開,我就挑選一些要點在這裡簡要敘述一下。

隨著多數黨 哈柏的下台,今年的大選必將會把這個歷史片段再次推向高潮。

扯了非常多的廢話, 下面開始進入主題:

民營經濟是非常重要的話題,它牽涉到整個環境,財政收入的比例,知識技能的分配,城鄉人口的密度,商品交易鏈的效率,乃至國家的安全。 為什麼我之前要說到歷史是因為我下面要突出一下歷史上最重要的幾個人。

近現代對中國擺脫封建和半殖民地制度貢獻最大的人排名依次為 1. 李鴻章 2. 顧維鈞 3. 顏惠慶 4. 袁世凱 。毛蔣排在他們之後, 至於段祺瑞這樣人格很偉大的人運氣不好沒排進去。 中國不比印度,是一個肥到不行的國家,西方人的金庫,當時跟現在的情況也差不多,所以中國不是一個甘地可以解決問題的地方。 為什麼排前3名的人在歷史上並沒有被大家那麼重視而我卻要如此的突出? 是因為李鴻章顧維鈞和顏惠慶3個人,最大的貢獻是代表中國合理地按照國際規則為國家爭取了最大的利益,甚至在戰鬥年代都為中國取得了和平發展的關鍵性的緩衝時間。 你們不要小看這個東西, 中國現在每次國際談判一輸,就要損失少則百億多則千億, 而談判會輸是因為外交無力,外交無力是因為根本不懂國際規則。 而中國在內資和外資的爭鬥上,根本不會玩這個遊戲,被圈了那麼多錢。 清末民初外交失敗的中國,在國際上一旦被制裁,談判輸了,也不曉得如何去利用遊戲規則,只會在國內發布消息,引起民憤,引起遊行運動,抵制xx貨。 回到談判桌上後再由軍閥軟硬兼施把遊行壓下去。 這個手段用多了,政府還能獲得人民的好感嗎?

這裡不想多說顧維鈞和顏惠慶,大家多翻翻國外的資料對他們的評價就知道了。 中國曾經有過能按照國內的規則去玩的優秀人才,在當時中國還是個弱國的情況下,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情,為中國爭取了太多經濟發展的機會了。可惜現在中國自己一套規則,在國際上向要按照自己的規則玩,到最後只能到處碰壁,到處吃虧。 這不是靠送兩頭大熊貓,去非洲修幾個體育館就能解決的。

雖然國外的規則玩的不好,但是中國幾千年來自己的潛規則可以說是神乎其技。

(由於知乎仍然是一個國內的社區,潛規則的例子我就不舉了, 刪了我千多字,媽的)

說到這裡我先玩一個思維跳躍,簡單說一下加拿大這個大家不熟悉的國家。

這個國家更多人的印象現在已經成為了貪官外逃,大奶成群,留學垃圾的地方。去旅遊或者留學過的人都覺得像個農村,沒什麼意思,生活很無趣。可是華人在加拿大的比例其實是非常少的,這個國家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發達國家。

在60-70年代的時候,加拿大人曾經是世界最富的,平均每個家庭有接近2輛車,可惜因為沒有裁軍(千萬人口有百萬軍人),高昂的軍費導致了經濟危機,政黨下台,90年代有過一次大的泡沫,之後是平穩地發展。 這個國家干過一個非常牛逼的事情,比blackberry還要牛的事情。 就是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加拿大6大銀行之一),早早看中了亞洲市場, 通過巨額貸款,捧紅了一個人——李嘉誠。 它是當時李嘉誠最強大的後盾。 李嘉誠可以吃掉和記黃埔,一統香港成為華人界的傳奇,其背後最大的支柱就是帝國商業銀行。(CIBC金融危機的時候李嘉誠記著30年前的恩惠,果斷慷慨注入大量資金持有部分CIBC股份,緩解了危機) 此後加拿大因為人口少,市場小,不斷吸引移民, 尤其近兩年吸引投資移民, 也自然吸收了很多貪官。 用外來的人和資本,將本國的經濟穩定下來,同時利用自身的地大資源多的優勢,穩步增長。

發達國家發達的是制度,比起中國來,加拿大在這一點很會利用國際規則去玩。政府和本國企業,資本捆綁在一起,共同淘金。

說完之後開始提問:那麼一個不懂遊戲規則的中國,和一個很會玩遊戲的加拿大,還有一個不僅會玩而且賭得巨大的美國,三者碰到一起後的結局是什麼呢? 我在報告里有很詳細的分析,這裡節選一下:

1. 美國是一個曾經制訂出遊戲規則並且根據遊戲規則,它是一個有一定許可權的管理員。比如美國控制利息就可以控制匯率,由於石油是以美元來定的,油價也控制了。 油價和波羅的海指數可以影響幾乎所有的商品的供應價格。 而資本方通過玩對敲,可以在現有規則下一邊跟中國豪賭,一邊賺取不菲的中間利益。 美國政府大量舉債,舉債之後通過補貼到美國的農業和科技研發,在大宗商品上壓制國內,並且鼓勵資本將熱錢塞進中國通過造成兩極分化來牟利。

這就好比日本當年侵華,侵華是要以華制華, 拉攏部分人成立偽軍,通過給他們金錢和軍火等好處而讓他們替自己當打手。 熱錢造成了大量民營企業的倒閉,造成了壟斷,造成了貧富差距的擴大。以上只是一個濃縮到不能再濃縮的描述, 具體的細節複雜到不是普通人可以想像的。

2. 加拿大沒有制訂和修改遊戲規則的權力,但是由於是一個發達國家,可以靠大量補貼中小型企業,補貼風投, 來發展高競爭力的產業。 比起之前靠純輸出原料,這種做法改變了經濟結構,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並成功進行了軟著陸,度過了經濟危機。 嘗到甜頭後今年加拿大政府做了3件事:

1. 投資移民金額加倍 (獲取更多的人頭收入)

2. 減免中小型企業的稅 (目前聯邦和省稅加起來只有16.5%,比國內光增值稅都便宜,還可以用任何支出加以抵扣)

3. 對venture capital 進行高額退稅(之前就有,今年大力推行,增加了預算) 我為什麼選擇在加拿大投資,因為我投資10萬美金,我明年可以拿回來7萬4, 等於我用1倍的前可以投資4倍,或者說同樣投資,風險小了4倍。 而純投資公司,在加拿大要交非常高的稅,是一個很不划算的買賣。 於是這裡風投開始盛行,但是由於風格比美國要保守,國內公司一般不喜歡。

加拿大因為儲藏了海量的石油,加元也被稱為油元,加元的匯率對中加貿易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3. 中國是一個不僅沒有話語權,並且因還在學習西方的初級階段,龐大的官員體系帶來的效率低下,思想上的落後,導致被扇一耳光子都要反映半天才知道疼。勇的又過勇而無謀,弱的又只顧自己的利益。在國際遊戲規則下基本就是小孩子裡面躲貓貓被人欺負的那個典型。

把以上三方勢力放到一起就可以不難從宏觀上分析形勢了。

冷戰之後當代國家之間的戰爭是匯率而不再是導彈。 美國只要通過利率的調整就可以控制戰略資源,從而一定程度上控制中國。

如果美國是獅子直接撲上去咬成年個體,加拿大要做的就是像狼一樣襲擊幼崽。 將中國佔有大量財富的富人吸收進來, 讓他們把財產轉移到加拿大,併購房置業,帶來巨大的收入。

為此加拿大央行頂住各方面壓力,將利率壓到0-0.25%, 到了下面銀行現在5年期浮動按揭利率是2.1%-2.15% (取決於希臘方面的收拾情況)。

今年限購令一出加拿大房價被中國人哄抬到無法想像,買房如買菜的現象在加拿大再次發生了。

上述過程如果鋪開來寫,也至少可以寫個三五十頁,這裡就不贅述了。以上金融戰爭的結果就是在壓力下中國的央行不能再超發貨幣,下面銀行也不能拚命放貸,只要給指標,給額度。

但是中國這個國家,你的指標,內部消化掉部分,政府還要問你要, 你能有多少錢借給民間資本?

於是有趣的一幕出現了。 銀行內部聯合民間的一些巨頭按照正常的利率5-6%貸款,剝奪貸款額度,然後拆借到民間信貸機構, 可以達到15-20%, 再放到民間形成高利貸,至少25%,多則可以高達70%!

在這個情況下,民間的借貸也興起了。 熱錢逐漸開始不炒樓炒股,開始做借貸。

如果中國民營經濟增長可以跟上的話,這個鏈子其實還是可以往前推動的,然而我掐你慢大篇幅談判的外交失利再次應徵了任何時候過於樂觀的想法都是天真幼稚的。

國內現在是勇者過勇而無謀, 談判的時候在自己沒有任何籌碼的時候妄圖使用」楞的怕橫的,橫的還怕不要命的「這種古代流氓招數取得談判的勝利。 結果是被一耳光扇過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你控制油價嗎?你控制波羅的海指數嗎? 人民幣用來結算大宗物品和石油嗎? 你什麼都沒有,你憑什麼可以這麼跩,憑什麼可以不講遊戲規則? 你不跟我談,沒人會跟你談的。

前些年鐵礦石談判失敗,機上輪胎案的損失,對勞動密集經濟為主的民營經濟是雪上加霜。

談不下去了只好說人家萬惡的資本主義國家欺負我們,鼓動民間同樣有勇無謀的人抵制x貨(100年前的老招數)。 你抵制有什麼用? 美國如果向中國停止進口小麥,日子還能過嗎? 單單說沒有iphone,沒有日本數碼產品和日化的日子,現代年輕人又有幾個願意的?

國外的資本則是看戲,等著自己的國家在外交中取勝。自己則接收破產的公司,逐步進一步控制中國的實體經濟。 而國外政府要做的,一是在外交中按照遊戲規則不費吹灰之力取勝然後瓜分勝利果實 (如懲罰性關稅)。 二是用得來的收益投入科技研發,進一步獲取競爭上的優勢, 來對抗中國的貿易順差。

我的報告是作為加拿大的立場,希望加拿大將更多資金投入研發,從而一改過分依賴原料作為戰鬥資本的局面, 而中國的民營企業,正是我們當時狩獵的對象。

這個回答,是作為中國的立場,希望民間實體業者通過看清經濟形勢而了解民間借貸的本質,不要再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後面幾位談利率,談供需的,其實在國內都是扯淡。

事實就如Roy所說,控制匯率,能控制匯率的原因是控制了很多物品的定價權,中國現在連大部分食品的定價權都沒有了,更勿說石油等資源了。這個說法其實有點貨幣戰爭的味道,很多經濟學學者不齒,但其實只是說法不一,最後的理論支撐是一致的。

現在全球的經濟模式都是浪費型經濟,先浪費,產生再消費以帶動經濟,所以國內的資本也會走出單純為經濟發展的詭異曲線。比如造一條路,能使用50年,花費5000w。然後這樣就OK了。但國內的模式不是這樣的,是造一條路,使用個12年,花費大概2000w,然後再50年內起碼修4次,總共就要花費8000w,折現這些暫且不算。這樣就出現了理論上,在長時間內,國內更需要資本貸款等等的局面。實際上這些資源的不合理調配,帳面上做大了我們對投資和貸款的依賴。這也是造成熱錢有大把機會注入的一個原因。

現在中國和80年代末90年代初被美國匯率控制的日本,以及90年代被匯率控制的香港沒有本質區別。最後都是房價泡沫破滅,資金鏈斷層,連鎖效應,整體經濟大蕭條。我覺得這個局面,不是單靠民間資本融資和引導就能解決的。當年的日本、香港,現在的中國,都是一輪金融攻擊最後的接牌者。一方面各種爛帳鼓勵國外資本更多進入。另一方面國內民間資本大量流出,就像現在國人去加拿大買房,去巴西買房,去東南亞買地;這和當年日本人在美國大量購置房產如出一轍。

這些能投資至國外的人,在國內算是富人階級,而需要去融資各種資本進行負債運營的,怎麼上看,賬面上也不是富人,更勿論給這些人打工的那些人了。只要這些負債運營的公司無法將公司走向正循環,那就必然走向破產,資金鏈斷層,然後整個一堆人都會很悲催。而能否走向正循環,又非常依賴大環境的經濟走勢。在這一環套一環的過程中,只要一環走低,就全面步入惡性循環。但這些資本外游的人則不受太大影響。這裡就出現一個詭異現象了,就是這些資本外游的富人階級,同時也是這些大舉舉債運營的人。最後的結果就是賬面上他們可能也會很慘,實際上他們表示情緒穩定,而給他們打工的人的時間、資金全部被他們和國外資本洗走。洗走的方式一方面是通過公司工作,另外更大的一方面則是資金在金融體系中的流轉,最後普通人的各種投資都不值錢,而大資本的撤出,就把普通人的各種投資(包括存款、股市、期貨、債券各種金融投資工具)洗出。從這個角度看,國內的民間融資有沒有出路?除非大環境的資金走向一個良性渠道,不然就是扯淡。

(3年前的回答有些幼稚。3年後來補刀:不過這裡說大環境的資金走向一個良性渠道,現在真的發生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發生了。因為中國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甚至有超過美帝的感覺。因為行業發展趨勢太好,資本錯額分配的需求急速增大,互聯網P2P急速起勢,民間資本真的有一些良性投資的趨勢,但這也要看中國式P2P是否能走上健康之路)

而談到大環境的資金走向。這裡又回到的是Roy提到的一個非常有趣的玩法,以華制華。這也是國內潛規則的結果。大部分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後,最後都被中國的規章制度轉化為合資公司,中方控大股,表面上說是保護國內資本不被流失。但實際上最後所謂的控大股都是中央直屬人物的親信。最典型的就是摩根斯坦利進來之後和中國搞的中金。任何外資公司,入華之後多多少少都是這個局面。這樣最後的話語權依舊落在少數人手裡,很多年輕人的中國夢,依賴外企走向上升的路子其實也被堵死。所以權貴資本牢牢的壓制住了民間資本。民間遊資有沒有機會?除非權貴資本放權,這樣資金才能正常的在上下游間游轉。而現在國外資本進入中國,其實只需要做一件很簡單的事,設計一種看上去可口的模式,但實際上是將民間資本帶來的收益分成,一方面分向權貴,一方面自己洗出。這樣就完成了簡單的以華制華~

(3年前的回答有些幼稚。3年後來補刀:權貴資本真的似乎開始放權了,民間資本的銀行牌照放開了,個人徵信的公司牌照放開了。除了政府之外,民營大企業也有機會了。國外資本產生的收益,已經沒有投資中國互聯網吸引人了,中國第五波創業潮的來臨,給了民間資本巨大的生機。)

這一整套遊戲,最後的癥結在於我們怎麼看待資本流轉的問題,我們是認為這些錢流向政府就一定比流向公司好的話,那這個遊戲就會繼續下去。

所以癥結只在民智(教育)和制度上~靠民間資本來推動經濟轉型這件看似美好的事情,從一開始就不存在~


有強烈的預感,民間的這些金融公司,是大崩盤前的最後一次瘋狂

你不能想像到,在我們這個小縣城,滿街都是投資信貸公司

你不能想像到,吸貸的利率幾乎沒有15%以下的

你不能想像到,有多少居民把手頭的錢放到了這些投資公司

你不能想像到,這些錢到底能否增值,到底是怎麼增值的

答案只有一個,房地產

股市+民間信貸+房地產,這三架馬車一定能把國民的財富成功轉移

多米諾攤牌也只是個時間問題

一方破產,全部破產

I Love You 房地產,I Love You 房地產,房地產你,不要崩盤,不要崩盤,崩盤~崩盤~崩盤~崩盤~崩盤~崩盤~


民間資本融資能走很遠,或者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這可用V=E/I來說明。V是一項資產的價值;E是該資產每年帶來的收益;I就是利率。

比如,宏觀經濟向好,一項資產預期收益就可能上升,因此其價格也就會上升。所以,資產價格與宏觀經濟是正相關的。

因此,影響資產價格的關鍵在於利率。本世紀的前十年,我國一直處於低利率狀態。這基本就決定了中國財富的價格走勢,在中國獲得財富成功的關鍵在於要擁有產權而不要擁有債權。

也就是有了錢,要將其變成資產(股票、房產等),而不應該借給別人(比如存錢、買債券就是將錢借給了銀行和債券發行人)。

其根本原因還在於我們的利率太低了(被人為地故意壓低)。解鈴還須繫鈴人。控制資產泡沫的關鍵也在於利率。

什麼時候對於利率的貼水少了,實體經濟的機會也就來了。現在看,積重難返、食髓知味,很難。

擔保和小額貸款公司對中國的金融環境,我認為是益處大於害處。市場在自發地調節計劃,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本人離開學校前就投身這個行業,個人認為民間金融,你所說的擔保公司、小額貸款、甚至一些灰色地帶的投資管理公司、投資諮詢公司、典當行,恰恰是中國經濟的希望所在。

1、各個經濟實體存在各種類型的資金的需求,銀行是嚴重的風險厭惡,加上我國政策的特殊性質,民間中小企業很難從國有商業銀行貸到款。而民間金融填補了風險中性和風險偏好這一段風險容忍度內的資金需求。且以為促進了民間資本的發展也就是促進了中國市場化進程,市場化會倒逼經濟改革,經濟改革會倒逼XX體制改革,你懂的。

2、很多人講到了房價崩盤帶來的經濟崩盤,如果真有房價崩盤的那天,眾多擔保公司就分攤了銀行的風險,說白了,就是股市暴跌的時候多了一群人接盤,這有助於股市早日企穩回升。或許有很多擔保公司會破產倒閉,但是倒10000家擔保公司也比倒一家銀行要好。

3、民間金融市場也會自發調節利率,幾年前的房地產高峰期,民間有抵押有擔保的短期拆借利息月息7%左右並不少見,私人借貸月息10%以上都能見到。這兩年短期拆借基本降到4%月息左右了。至於說這些錢都被拿去搞房地產了,實體經濟萎靡不振,我想這不是民間金融的責任,資本總是會流向最高回報最低風險的地方。要想讓民間資金流向實體經濟,那就擴大內需,促進消費,讓實體企業想擴大生產,能提高利潤,這個國家的企業家都不願意搞實業了,確實是一種悲哀。可惜啊,就有一些人希望你把錢存在銀行裡面,今天印幾萬億,明天就通脹,一步步稀釋你的財產,又沒有醫療住房養老的社會保障,空談什麼擴大內需促進消費我自己都覺得沒意思。

4、實體經濟的機會在哪裡,請讓我講一個故事,1914年,美國汽車市場接近飽和,福特汽車公司作出一個驚人的決定:將工人的平均工資提高一倍。於是行業內工人工資普遍上漲,汽車工人只要工作大約70個工作日就可以買一輛汽車,從此王謝門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如今小轎車早已成為美國式生活的名片。


民間資本是正常現象,所謂的高利貸只是一個情緒化的詞語。民間資本的消亡取決於銀行信貸政策,銀行信貸技術達不到民間資本的技術他就不會消亡,事實也是如此。


早點崩盤是好事情。市場重塑。


人們多個選擇總是好的.



推薦閱讀:

房價過高、負利率、通貨膨脹、低收入, 這些是輿論誤導,還是實際情況?
王健林說89年的1000萬相當於現在十個億還多,是否屬實?這樣的話通貨膨脹率是多少?
有人說如果通貨膨脹、經濟衰退到一定的地步,最好的辦法就是戰爭拉動內需?
辛巴威的通貨膨脹為何和如此的恐怖?這幾年辛巴威是如何發展過來的?希望能夠詳細的講解一下

TAG:融資 | 通貨膨脹 | 擔保 | 實體經營 | 中國資本市場 | 利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