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接觸科研的人常見的錯誤有哪些?

比如,寫論文,與老師師兄師姐打交道等等


A.

剛接觸科研的人:

我是要發Nature的男人。

...

先發一篇top journal也不錯。

...

不如先水幾篇湊個數。

...

逐漸成為了一個成熟的普通級別科研工作者:

我準備計劃嘗試做一些可能存在潛在未來價值的微小工作,如果能夠順利得到結果的話,我考慮投一個會議摘要試試:)


B.

A fresher PhD:

I"ve got a great new idea. I believe it will generate amazing results!

...

Here is my research proposal. I think it will work.

...

A real PhD (normal level):

If the assumptions are correct and the experiment goes on well, it may potentially improve some aspects of the current techniques :)


給未來科學家的四條金訓

史蒂文·溫伯格(Steven Weinberg)

當我拿到我的大學學位時——那好像已經是100多年前的事了——物理文獻對我來說似乎是一個巨大的、未經探索的海洋,在開始無論是哪項研究之前,它的每個部分我都不得不追蹤。不知道所有已被研究過的事,我怎麼能做其他事呢?幸運的是,在研究生院的第一年,我被招到資深物理學家的麾下,他們不顧我焦急的反對,強調我必須開始做研究,並隨著工作的進展需要什麼學什麼。不能成功便是沉淪。出乎我的預料,我發現這是可行的。我設法快速得到了一個博士學位——雖然當我得到它時我對物理幾乎什麼也不知道。但是我確實學到了一件大事:沒有人知道所有的事情,而且你也不需要每件事都知道。

繼續使用海洋學的隱喻,我學到的另外一課是,當你會游泳而不致溺水時,你的目標應該是波濤洶湧的水域。20世紀60年代末,當我在麻省理工學院教書時,一個學生告訴我,他想進入廣義相對論領域而不是我的工作領域——基本粒子物理,因為前者的基本原理是眾所周知的,而後者在他看來還是一團亂麻。我忽然感到他給出了一個做相反事情的絕好理由。粒子物理是一個仍然可以做創造性工作的領域。在20世紀60年代它確實是一團亂麻,但是從那時起,很多理論和實驗物理學家的工作已經能夠把它梳理出來,並把一切(好吧,是幾乎所有)都放在一個漂亮的可稱之為標準模型的理論中。我的建議是:到混亂的地方去,那才是有所作為的地方。

我的第三條建議可能是最令人難以接受的,那便是要原諒自己浪費了時間。在物理課上,只要求學生們解決他們的教授(除非異常嚴格)知道怎樣解決的問題。另外,該問題在科學上是否是重要的也無所謂——它們必須被解出來以完成課程的學習。但在真實世界中,我們很難知道哪個問題才是重要的,也永遠不知道在一個給定的歷史時刻某問題是可解的。如果你想有所創新,就不得不習慣於將你的大部分時間花在非創新性的事情上,在科學知識的海洋里停帆看看風景。

最後,要學習一些科學史,至少你所研究的學科的歷史。最不重要的原因是,歷史可能會在研究工作中發揮一定作用。例如,科學家不時會被從弗朗西斯·培根到托馬斯·庫恩和卡爾·波普爾等哲學家們提出的某個過於簡單化的科學模型所困擾。而對科學哲學最好的解藥就是科學史知識。

更重要的是,科學史能使你覺得自己的工作更有價值。回首百年前的1903年,誰是1903年大英帝國或加拿大的總理有那麼重要嗎?真正重要的是,麥吉爾大學的歐內斯特·盧瑟福和弗雷德里克·索迪揭示了放射性的本質。這項工作當然有實際用途,但更重要的是其文化涵義。對放射性的認識使物理學家能解釋太陽和地球的內核在數百萬年後為什麼仍然會很熱。許多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早已認為地球和太陽存在了很長年代,此刻對該觀點的最後一個科學性爭議也消除了。此後,基督教徒和猶太教徒要麼放棄對「聖經」逐字逐句正確的信念,要麼甘心放棄理智。這只是從伽利略經過牛頓和達爾文再到現在的一系列步伐中的一步,它一次又一次地削弱了宗教教條主義的桎梏。儘管隨便讀哪一張報紙都足以顯示這項工作迄今還未完成。但是,科學是社會變得更文明的力量,科學家們可以為此感到驕傲。

選自《湖畔遐思——宇宙和現實世界》(諾貝爾獎大師科普經典)科學出版社 2015年第1版

譯者/丁亦兵、喬從豐、李學潛、沈彭年


剛開始:做科研是一件高大上的事情

接觸之後:這事情找點民工搞搞說不定做的比我還好啊,不過好像花錢更多,畢竟現在請一個民工一天都要幾百,我們一個月才需要老闆給幾百

剛開始:發SCI好牛逼

接觸之後:這尼瑪也能發文章,好多都是廢紙啊

剛開始:什麼meta-material、photonic crystal好厲害,什麼thermoPV、鈣鈦礦電池馬上要改變人類生活了

接觸之後:這能量產嗎,好像只能在實驗室實現吧,thermoPV能量轉化率只有差不多5%啊,鈣鈦礦要是不含鉛的話轉化率好像沒有以前那麼好了啊

剛開始:量子計算機、可控核聚變、高溫超導指日可待

接觸之後:量子計算機、可控核聚變永遠五十年以內能實現

剛開始:什麼majorana費米子、離子阱都是實現量子計算機可能路徑啊,馬上就要改變世界了,想想都激動

接觸之後:究竟實驗什麼時候做到頭啊

剛開始:長江一年百萬年薪,青千一年五六十萬,大千人百萬身家,還能分房子,分經費,我也能跟他們一樣

接觸之後:教職好難啊,怎麼連二本都要美帝博士了,普通教職拿的錢還沒有本科就出來的同學剛開始的工資高啊

剛開始:實驗室老闆應該什麼都懂的吧

接觸之後:怎麼這個他都不懂的。那我怎麼破

總之,科研是一個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行業

反正是我瞎扯的,有些細節因為已經遠離這行了所以也不太清楚了,所以行家求放過


初涉科研的幾個建議:

1,不要沉湎於教科書,永遠覺得自己的基礎打得不牢。

是不是要把 溫伯格三卷+若干advance topics on QFT都精通了以能做粒子物理?那你恐怕博士無法按期畢業了。如果你只是算個費曼圖搞搞唯象的話,peskin第一部分的基礎+code足夠應付了。如果是做中微子物理, 會矩陣對角化就行了(自黑)。所以,永遠不要試圖把所有背景知識一下子都學會,科研的本質在於創造。 當然,你也要學會在研究的過程中將有用的基礎知識補上。

2, 永遠不要死磕做不出來的題目。

實在做不出來就放一放,對的,就像C. N. Yang當年推non-abelian 規範場一樣,從研究生開始做怎麼算都會卡住。機緣一到,天上掉下個mills, 水到渠成~。 考慮到目前學術界殘酷的生存狀態,死磕更是要不得。當然,如果你覺得這個題目確實有意思,可以在閑暇的時候回到這個題目,沒準就產生突破了。

3,不要永遠只是停留在想的階段,而不是去做。

見過太多同學有各種idea,但就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卻不肯實際去研究下到底是否可行。這種現象或者因為懶惰,或者出於缺少自信。但須知懶惰就畢不了業,而自信則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建立的。所以,勤奮而勇敢地面對吧。

4, 盡量不要太獨,要善於和別人合作。

你一個新人,啥都不會,給師兄打個下手順便把技術都學來,沒有比這個更划算了,不要過分在意排名啊,公不公平這些。另外科研本身是個苦活,一個人躲在角落裡弄容易出抑鬱症。和小夥伴有idea一起搞,有paper一起看,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豈不美哉?

5,吃好,喝好,睡好,閑暇之餘盡量去撩妹/漢,發展業餘愛好,豐富生活減輕壓力。


1. 天真地以為只要按你導師的idea努力做實驗,就一定能發文章。

現實是:導師的idea十有八九都實現不了。

2. 天真地以為只要多發文章,就一定能順利畢業。

現實是:碩博畢業延期有兩種情況——要麼科研做得太差畢不了業,要麼科研做得太好導師希望你多干一兩年。

3. 天真地以為導師在你課題完成之時安排師兄師姐幫你寫文章(其實你根本無需幫忙)是一件好事。

現實是:等發文章的時候,你很有可能會發現你的第一作者被搶了。

4. 天真地以為在師兄師姐文章上面掛名是個很難的事情。

現實是:只要你平時跟師兄師姐關係好,而且你導師也不反對,你完全可能成為文章的作者之一。你要做的就是給師兄師姐打打下手,比如稱量藥品、測個核磁什麼的。雖然只是第二、第三或第N作者,但這對你來說也是有用的,尤其要申請出國的話。

5. 天真地以為發表文章時「導師第一作者、學生第二作者」與「學生第一作者」是等價的。

現實是:總有些不厚道的導師喜歡搶學生的第一作者(身兼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而大部分學校也確實規定「導師第一作者、學生第二作者」的情況可以順利畢業。但是如果你選擇繼續走科研道路的話,失去第一作者絕對是個大損失,因為國內科研環境一般只認可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

6. 天真地以為文獻數據重複不出來一定是自己水平不行。

現實是:不少文獻的數據都有摻水的情況。舉個例子,有機合成類文章的產率不能完全相信,甚至JACS、Angew的文章偶爾也會出現產率摻水的情況。但可以這麼認為,期刊檔次越高的文章,數據一般越可信。

7. 天真地以為實驗記錄隨便寫寫就行了。

現實是:重複不出來自己以前做過的實驗,往往都是因為實驗記錄不詳細,導致遺漏了關鍵細節。

8. 天真地以為聽學術報告是浪費時間。

現實是:聽學術報告、參與學術交流是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如果有本領域的國內外大牛學者前來做報告,最好還是去聽聽,一般會有收穫的。大牛的學術報告一能使你及時了解本領域的學術前沿,二能拓寬你的研究視野,三能給你的課題提供有益啟發(有時會讓你茅塞頓開)。國外學者的報告還能煅煉一下你的英語聽力。


一些人蔘經驗。

剛開始接觸科研的人有時會有成為了科學家的幻覺。其實自己只是個搬磚工,做實驗的機器,廉價碼農……而已。沒有自己的想法,許多博士後也不過才是包工頭,車間主任,生產小組組長……
而很多科學家的主要工作是開會、申基金、聯絡合作、幫學生改文章以及教書,非常枯燥。

當然如果你只是為了混口飯吃,選對組的話實驗改兩個參數就能發出新的paper,一個實驗可以發三篇paper,五篇paper十個引用毫無壓力。磚頭般的勤,搬磚工也有春天。對這種主,咱家是又鄙視
…又羨慕。
不過聽說許多這種組發十篇paper才能畢業。

還有,順著前人的經驗做是科研的主流,但是改變世界的科研成果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新的腦洞。讀paper是把雙刃劍,有時會拓寬你的眼界,有時也能限制你的思維。brainstorm和讀paper一樣重要。
…這就是我懶得讀paper整天腦洞的借口。
…一個好的老闆會在grant due date前一天浪費一整天陪你腦洞,遇到這樣的老闆一定要珍惜。

如果你想法夠好,就能從頭到尾花老闆的錢做自己的實驗,生活會變得多姿多彩,加班都和玩一樣。

僱用本科生和賭博一樣,資質好的自己能出成果發paper,資質差的會佔用你大量的時間training不說,每做一步都要和你請示佔用你時間圍觀,打發都打發不走。大概是我臉皮太薄,不過還是更希望大家不要成為這種本科生。

paper review一般有事沒事都能找到點茬,有個PI告訴我他寫paper都會留點明顯的小茬給reviewer找,對此我深表鄙視但正在考慮偶爾運用到實際中去以加快畢業進度。對新人來說這很冒險也很不明智,review對新人是個很好的學習過程,而且茬留過頭會直接被編輯拒掉。

未來的科學註定是模塊化的,不要試圖理解一切的基本原理,好的現成工具拿來用就好了。

大學裡很多時候聽課沒啥卵用,特別是那種wikipedia加一瓶紅牛就能拿A的課。所以說天氣不好可以去做實驗,天氣好的話就去晒晒太陽吧。當年荒廢了大量時間坐在教室里畫沒用的漫畫草稿殺時間想想真是可惜。

請面對現實,別人成功的經驗你不一定複製的了。

混雜著一些餿主意,你自己看著辦,大概就是這樣。


作為剛開始接觸科研的人,只說我犯過和正在犯的錯誤:低估人的因素在科研中的重要性,以為要做好的科研只需要關注科學問題本身。(之所以明知故犯,是因為意識到了正在改。)

含義很廣,舉幾個例子吧。

1. 學術會議的核心功能,除了傳播未發表的內容之外,甚至比傳播內容更重要的,是和同行社交。這樣做的好處不僅是混個臉熟。舉個例子,我最近在考慮的很多想法涉及到相關但不直接關聯的其他領域,很多問題請教熟人要比讀文獻更高效得多(當然讀文獻也是不可能跳過的)。

2. 作報告的能力極其重要,而好的報告的重要衡量標準就是聽眾聽懂了幾成。在計劃和執行報告時照顧聽眾太重要了。包括我在內的很多新人,甚至少數從業多年的教授,給的報告都對觀眾非常不友好。內容質量相同時,對觀眾友好的報告傳播效率高得多。而科研成果的影響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傳播

3. 選擇實驗室時氣質和性格的符合比學術興趣還要重要。太多博士生選擇了氣氛糟糕或者氣質不相符合的實驗室,結果陷入低效率、壞情緒、甚至嚴重的抑鬱。(我撞大運選到了氣氛很好也適合自己的實驗室,但剛開始沒有在意,所以也算曾犯錯誤了。)

// 當然還有一個最常見的錯誤就是拖延症。

// 比如我現在應該在準備考試才對但是又來知乎摸魚。。。


就說一個我自己犯過的吧。

沉迷於技術,忽視上下游(背景,意義,未來方向)。

永遠別忘了,你被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科學家,科學家是要能解決問題的,你能獨立解決的問題越多人能理解,你的impact就越大。

現在工作了,還在惡補這方面中。


因為說到了打交道... 我的領域是理論CS.

1. 有什麼需求大膽的和老闆提

有時有些困難, 不和老闆說, 怕自己希望的事情是一些過分的要求. 但什麼事情是過分是要看老闆的. 一個好的老闆會幫你解決很多生活上的困難.

比如你有個在紐約的老婆, 暑期想去紐約. 讓老闆寫封信幫你arrange一個暑假在NYU做visiting scholar.

比如你有個在紐約的老婆, 連春秋都想在紐約. 讓老闆給你點RA的錢, 你遠程和老闆協作.

同理, 比如你想跑去日本, 和老闆說一下. 老闆可能會支持你, 並且想法設法幫助你聯繫人.

你是想去業界還是呆在學術界. 提前通知老闆, 讓老闆有足夠多的時間幫你安排好一切.

[前提你的老闆超級nice]

2. 不要覺得自己啥都沒有做就不去打擾老闆

有可能你說你這星期啥都沒有干. 和老闆meeting就是浪費了老闆的時間. 老闆有一定的責任培養下一代的學術人才. 純粹的face time扯點東西都比不見老闆cancel meeting強. 老闆可能和你說他稍微想了想你可能可以這麼干之類的. 老闆可能直接說啊我最近有個新的問題. 也可能就純粹的談心, 那也比和普通人談心獲得的經驗值多一點.

3. 要總是懷疑

剛做科研的人常常會對很多東西一點懷疑的態度都沒有(和某類民科完全相反). 我所知道的人都犯過錯. 就是peer review的超多citation的paper都可能錯的(或者被citation錯誤的解釋), 幾十年後被人拉出來. (我忘了哪個, 是說某個演算法實際上是O(n^2)而不是O(n log n)的, 拿了某個conference的best paper?) 最近也有類似的事情出現: 線性時間凸多邊形最大內接三角形又變成了未解問題 - 知乎專欄.

- 不要輕信網上的東西. 年輕我輕信了個網上stackoverflow上的一個答案. 利用這個得到了一個很精彩的結果. 老闆想了想告訴我為啥我這結果明顯是錯的. 浪費了我1個星期的時間. 這種簡單的錯誤稍微有點經驗就不會犯了.

- 不要輕信A領域的人做B領域的東西發在A領域的會議上. A領域的人, reviewer也是A領域的人, 導致會有很大的局限性. 一些很顯然的問題B領域的人能當場看出, A領域的人做不到.

- 不要輕信大牛. 我review過一個paper, 作者都是本領域大牛. 裡面的一些東西, 稍微思考一下看起來沒有問題, 無法瞬間找到counterexample我就覺得沒有問題了. 於是這個paper的某個(不改變主要結論但是改變一些次要結論)的小問題我完全沒有發現. 這paper後來也發表了. 這是很危險的. 因為這種一堆大牛自己都沒有發現問題的東西, reviewer都沒有發現的話, 那麼更多人就會發現不了.

- 不要輕信自己. 有時自己就會告訴自己某個東西是對的, 也看不出錯誤. 這種時候和附近的人討論一下. 自己相信一樣東西的時候常常可以說服其他人相信. 所以討論的時候可以裝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樣子. 我不知道讓老闆短時間內相信了我多少錯誤的東西, 到寫paper的時候才發現為啥錯了.

4. 要nice

存在一些新手認為指出錯誤什麼的完全不需要關心措辭. 錯了就是錯了嘛. 但做科研的都是人. 不要讓對方用抵觸的心態來回你的email. 特別是自己也有可能錯, 所以首先假設自己可能錯的情況下告訴其他人的錯誤, 可能只是一個misunderstanding.

我常常在arxiv上看到東西有什麼問題, 寫一封nice的信指出 (因此獲得不少acknowledgement. 當然更常見的是石沉大海.) 有意思的是, 一般都是其他領域的人寫了一點我的領域的東西. 這種時候expert opnion會給他們更好的paper, 提高整個學術界的姿勢水平.

5. 要學會給talk

新人給talk的幾個問題:

- 花太多時間在大家都了解的東西上 (解決方法, 老闆學長學姐面前演示一番)

- 花太少的時間給motivation (解決方法, 在非同一個領域但是相似領域的人面前演示一番) 當然, 如果你是數學系的, 給talk是不需要什麼motivation的...

- 花太多時間在細節上 (解決方法, 在同領域的非coauthor面前演示一番)

不管怎麼樣這方面的解決方法都是... 早早弄好talk的draft, 演示給大家. 不要拖延!

我文章里用的"老闆"是複數, 包括前老闆和兩個現老闆. 並不全是同一個人.

為啥我說中文裡面還帶英文? 因為I喜歡to裝逼. 你not爽then拉black.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1.很少和導師討論

不能總是被動地等待導師來找你問課題進展,一定要自己有所思考,主動找導師討論,有時候深入的討論,可能對導師和自己都有啟發作用。

2.不計劃,想到哪兒做到哪兒

做科研,一定要有合理的計劃,經常性的審視自己的計劃,有助於更好更合理地開展將來的實驗。也能夠使得自己都課題有一個大局觀,我們一定要站在高處看自己的科研進展,不能局限於眼前的一兩個實驗。

3.不看文獻,不深入思考課題,卻花大量時間在做實驗上

不能因為做好實驗計劃就認為只要按照這個方案一直做下去就可以了,花了很大一部分精力在實驗上,殊不知,自認為正確或者導師也認為合適的方案不一定是最優最合理的方案。一定要多看文獻,導師比你看得多,但也不可能全看到,文獻就是我們知識的源泉,從不同文獻中獲取實驗方案與設計思路,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4.隨便什麼文獻都看

文獻也要有所篩選,特別是現在很多文章中實驗的重複性存在不少問題,盡量選擇權威的雜誌,可信度相對較高。

5.在學術講座上睡覺

科研生涯中,思維的碰撞與交融很重要,無論是之前提到的和導師交談還是看文獻,都是科研思維的一種鍛煉,科學視野的一種開拓。而學術研討會和學術講座更是一種捷徑,大牛和科研新星的學術講座不少都很有啟發性。所以不要在學術講座上睡覺,多聽聽,總會有收穫的。


「這個項目這麼簡單,我一個月就能做完」


不少實驗室工作環境狹小,人員流動性少,來來回回看到的就這幾個人。加上科研壓力繁重,一些儀器要排隊使用,經常做實驗做到深夜。

男男女女日日夜夜在一起待久了,師兄師姐師弟師妹之間一起殺老鼠殺出感情的不在少數。有一年,我老闆給實驗室發了三對紅包!

我說那麼多,並不是反對實驗室戀情,實驗室也能出真愛。但畢竟實驗室的社會太小,外面的世界更廣闊。

最重要的是,永遠不要以為你們是最晚下班的……

實驗室裡面永遠會有人……

半夜裡面也會時不時有人過來……

千萬別在實驗室裡面啪啪啪!

PS:主角真的不是我,我只是偶爾撞上了

(?˙ー˙?)


得到了教訓的路過

我體會到的是我們的高教體系從來沒有教授我們如何去形成科研思維,通常都只給結果,從來不告訴你證明過程是怎樣的。可是科研這事情是需要在未知中探索的,當面對結果的異常,有幾個人能理性分析?實驗中更多的是重複同樣的錯誤而已。

好了,我要說的就是我們沒有接受過方法論的訓練,也就是邏輯思維能力和探索思維的培養。據我了解,國內高校也就TOP5的一些院系會開設專門的批判性思維的具體培訓課程。我買到的《批判性思維教程》是北大谷振詣的。在這裡我談及的只是基本的一些原理,都是重複書中的內容,尤其複雜系統的一些參考書僅僅是入門級別的,並不是專業書籍比如神經網路之類的,但是確實給我以啟發。這些觀點都是我自己主動去閱讀,去學習,並且感覺受益頗多,和大家分享下。

1.線性思維:笛卡爾-牛頓體系,(參考書目《第一哲學沉思錄》、《談談方法》、《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自然哲學原理》)笛卡爾指出:「當我們面對一個複雜的現象的時候,需要將現象分解成一個個簡單的過程,逐個研究。」就好比面對一個複雜的機械,我們將其拆解,研究每個零件,最終能重新組裝。這就是我們認識複雜現象的基本過程。他同時指出:「當面對一個沒有完全理清的問題的時候,必須停下來仔細思考,切不可貿然前進,因為你一切研究的出發點就是不確定的,有可能是錯誤的,這樣得來的結論也就不可能是確定的和正確的。」 笛卡爾體弱多病,每天早上喜歡躺在床上躺一上午,讓大腦思考,等他想明白了以後再著手工作。事實上,我們現在能理解的範圍就是採用笛卡爾-牛頓的方法去研究的,即分解-重構。獲得了許多重大成就,在樸素的機械系統面前,這個方法是可靠的。

2.非線性思維: 複雜系統,耗散體系(參考書目《複雜》、《哥德爾、愛舍爾、巴赫:集異壁之大成》、《混沌與秩序:生物系統的複雜結構》、《進化生物學》)。對於現代自然科學,尤其我們生物醫學系統,更多的是無法用線性思維去解釋的。這個系統是存在自組織,反饋的一個巨大網路系統,是不可能用單純的線性思維來探究的。就好比經典的三體問題,採用復擺研究,只有當引力的影響減弱的時候,才會表現出一些有序的規律。整體上來說,有序是孤島,混沌是大海,我們線性思維只能研究的是這些孤島的規律,而面對浩瀚的混沌大海,這是超出我們理性的認知的,康德也說脫離理性的範圍我們什麼也不知道。這就是我們目前人腦能達到的極限了。

但是並不是說我們不能獲得新的收穫,既然是網路系統,無尺度網路的概念告訴我們網路中的熱點符合冪律分布,20%的點產生了80^%的效應,剩下80%的點包含了剩餘的20%效應,因此,當我們集中研究這些熱點中的20%部分往往能得到很大的收穫。比如生物醫學領域的G蛋白偶聯受體,現已知的革命性的一些藥物中40%都是和G蛋白偶聯受體相關,就拿革命性的藥物吉非替尼來說,改變這一個受體的功能,就能顯著控制增殖,侵襲,促進凋亡,能顯著延長具有EGFR位點突變的肺腺癌患者的生存期。這就是抓住了重點。

總結:我們人認識複雜現象的時候,有且只能通過笛卡爾-牛頓體系來進行分解-重構,但是這個體系並不能解釋浩瀚而複雜的混沌之海。這是我們的固有缺陷,也許這個問題的解決只有依靠人工智慧的發展了。但是現階段不代表我們就束手無策,當我們抓住網路系統中的熱點,也能探索出新的成果來。


1 錯誤:以為自己發多少論文,發何種層次的論文,和自己的努力程度高度相關。

正解:和自己的努力程度幾乎無關。可以說99%取決於導師。論文這東西實則是在比拼學科、比拼導師、比拼平台,當然也有個人努力的因素,不過佔比很小。以環境科學為例,現行的SCI分區下,搞生物和搞材料的分分鐘秒殺我們傳統環境科學、大師門分分鐘秒殺我們小課題組、清北科分分鐘秒殺我們上不了雙一流新船的破985。可以說在論文這件事上,自己的努力決定下限,學科導師平台決定上限。而我們現在總是忽略上限秀下限,過多的強調學生要努力而不去審視導師是否有水平、平台是否建設到位、學科是否死氣沉沉。

2 錯誤:抓緊一切時間廣泛的看文獻。

正解:看文獻必須用整塊時間,利用碎片時間去看文獻不僅看不進去,還會令實驗手忙腳亂。文獻不能泛看,接觸一個領域先從綜述開始,利用整塊時間啃下來一兩篇這個領域的大綜述,然後像追劇一樣追這些綜述的作者,泛看其他作者的文獻毫無幫助。現在的科學研究早就工業化了,做的好的課題組往往批量化的生產文獻,了解這些課題組的方法,融入他們的體系才能出高水平的文章。靈機一動出論文是不可能的。

3 錯誤:以為自己是科研人員,希望別人尊重自己(不完全錯)。

正解:取決於在科研中主要承擔什麼工作。如果主要工作是過柱子,那麼就是人肉過柱機。如果主要工作是養實驗動物,那麼就是實驗室雇的阿姨大媽。如果主要工作是買菜接孩子裝修房子,那麼就是保姆。言下之意就是,如果你是過柱子為生,那麼你的價值不可能超過一個過柱機,別奢求什麼尊重了。

----------更新----------

4 錯誤:以為年長/title多/有行政級別的導師學術水平厲害。

正解:導師的學術水平相當於學生的課程成績,導師的title相當於學生的學生會職務,這二者有一定關聯,但並不是強相關。同時,國內學術界經歷了一段蠻荒發展期,許多學者得到了與其學術水平不相符的地位和title,尤以六零後這批導師為甚,可以說是時代造就了這批導師。目前來看學術方面最厲害的一批人還是以七零後八零後的千人為主。當然如果你的目的是利用導師的人脈圈子,那自然title越多、級別越高越好。但如果想做學術,建議認真考慮。國內有一大批導師思維僵化、基礎薄弱、知識落後、idea奇特,無法給予學生學術指導,實驗一問三不知、論文只會改標點符號。更可怕的是這批人也沒有做過輔導員,無法指導學術的同時也沒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歷,實驗室管理水平低下,這是許多師生矛盾的一個原因。

5 錯誤:以為實驗做不好全是自己的錯。

正解:實驗做不好自己的確有錯,但最多也就是個從犯。第一責任人是提idea的人,第二責任人是設計實驗的人,第三責任人是建設實驗室平台的人,第四責任人是負責實驗室管理/培訓/計劃的人。實驗做不好可以大大方方的說一句「這屆導師不行!」


大神勿入

看到不少大神都說基礎不要太花時間看,我知道對於基礎紮實的大神確實是這樣的,但對於像我這樣的小菜卻不一定。

想必很多人剛進入科研都有這麼一個階段

一來覺得科研的東西跟之前上課學的毫無關係

二來想看的論文很多,看的卻巨慢,而且花了很長時間還是雲里霧裡,一知半解

怎麼熬過這個階段,我還真沒見人說過,像我導師都是預設我一上來看文獻技能就是滿級,整天跟我抱怨我論文看得慢,說別人一天至少能看三篇(當然也有可能真是我比較笨)

不過我後來找的一個方法,就是回去讀課本,這個領域最經典的那些書,當然不要太老,比如我做的是量子光學,就回去讀Scully的和Mandel的,當然再找來Walls等等的對照著看也行,如果你有時間的話

有什麼好處呢

首先,沒接觸過科研的學習和接觸過科研的學習完全是兩回事,

前者往往以做題為重,後者卻更在乎理解和運用,反正我後來讀之前的教材,才意識到自己之前過去偏向於數學上的邏輯推導,卻沒能真正理解背後的物理含義,而且學的時候總是把每個內容孤立起來,就好像來到一個新的小鎮,你一開始只是孤立的記住每一個人的臉和他的名字,但後來卻了解了原來這個人是那個人的哥哥,那個人是這個人的同學,還有誰誰是誰誰的姐姐的同學的爸爸的妹妹的兒子啥的。但這一切,只有你接觸過科研後再去看才會懂得,所以我覺得對於這些教材,重讀一遍跟讀第一遍一樣重要

還有,之前學習的時候老師其實最多講掉書里百分之五十的內容,當然這部分內容是最重要的,但是真的大部分東西都沒有講,或跳過去了,而這些被跳過去,在書里是細枝末節的內容往往就是近幾年主要發展的前沿。這就能把科研跟課本聯繫起來了。

在這個基礎上,你就把所有這些知識都串起來了,你就會發現這些書建立起了樹榦,而之前那麼唬人的論文其實只是這棵樹上新長出的枝枝葉葉,這樣的話你很快就能分清各種論文的輕重緩急,知道那些只是葉子,那些撼動了枝幹,那些又撬動了樹榦(當然,這種比較難遇到),而不是只通過看一區,二區來看重要性,我覺得最後能成為一個獨立工作者,而不是導師叫你幹什麼就幹什麼,主要在於這個能力。

而且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很多論文,真的只是新瓶裝舊酒。


只針對化學系。

1,想的不多,做的太多。做反應不思考,文獻上怎麼寫就怎麼做。只會天天做實驗,不怎麼看文獻,老師讓怎麼做就怎麼做。有時候文獻很簡略的。比如,「用氫氧化鈉調節溶液至強鹼性」,有人直接往裡加固體氫氧化鈉。

2,想的不多,做的更少。比1更慘,有人做實驗的時候看手機,沒完沒了。

3,想的挺多,做的很少。天天看文獻,就是不做實驗。

4,邏輯混亂。自己做的實驗給老闆彙報,自己講不清楚,也沒人聽得明白。

5,看紙質文獻。有人喜歡看列印版文獻,而非電子版,遇到不懂的單詞,閱讀速度極低。我比較喜歡HTML版(網頁版)的文獻,這種文獻中的引文有超鏈接,不離開正文就能彈出引文,方便直達所引用的文獻。缺點就是網頁版不容易批註。解決辦法……同時開一個PDF唄^_^

6,盲目表徵。做核磁,給高年級的學生看,看完被告知結構不吻合,然後繼續悶頭做實驗。自己不會看錶征數據,也不會學。做了半天CD,沒搞明白CD是啥的學生也有。

7,忽視常見試劑的毒性,高估芳香烴的毒性。甲苯的毒性比二氯甲烷要低的。

8,缺乏有效溝通。一個極端是,覺得高年級學生說的都對,老師給的方案就是最優。另一個極端是,覺得他們說的都不對,聽不進建議。

9,Word開頭空兩格,真的用空格。

10,基礎理論。與另一位回答者所說的粒子物理領域不同,我認為化學領域的教科書/基礎理論無比重要,尤其是實驗遇到問題,需要調整實驗細節的時候。合理平衡基礎理論、文獻、實驗這三部分時間,其實挺難的。

11,少摻和瑣事。有的事很費精力,卻沒什麼好處。比如替人報賬。

匿了吧。有些事,不說太直接比較好。


我認為,能說「科研」這個詞,意味著已經是研究生以上的學歷了,鑒於我沒讀過博士,以下分享只針對於碩士研究生,尤其是剛進入研究生階段的朋友。

研究生階段做的科研,並不決定你畢業後的職業選擇、更不能決定你未來幾十年的職業發展。

我說的就是轉行的話題,雖然這個話題對剛接觸科研的人來講有點莫名其妙,但是極有可能會是你畢業時面臨的最實際的問題。

對於一部分人來講,研究生只是一個學歷,這個學歷並不能限制你今後的職業發展,即使你讀了某個專業,你也有相當大的概率會轉行。即使你進入了和你專業對口的某個行業,你畢業後實際做的工作,也極可能與你做的研究相去甚遠,比如銷售、供應鏈管理、測試、甚至是招投標。

而科研,僅僅是取得「研究生學歷」的一個手段,所以如果把「科研」當做你求學階段唯一的追求,那麼你會有很大概率在畢業求職時,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迷茫。除非你從一開始讀研就想好了,我就認準了現在的專業和課題,我就是要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做出一番成就,然後進入最對口的公司,做最有針對性的研究。

而對於大部分剛接觸科研的人,一定要在科研的時間裡面,不斷去發現自己的愛好,不斷去感受自己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最有成就感,不斷去追問自己

「如果未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我都要面對我現在做的這些玩意兒,我會開心嗎?我會甘心嗎?」

如果你心裡的答案是「會」,那麼我打心裡恭喜你。

如果你有一絲猶豫,甚至是否定的答案,那麼就一定要利用求學的幾年時間,好好去審視自己了。


眼高手低,實驗設計和實施各種紕漏,浮於表面,抓不住paper的亮點和細節,剛愎自用,聽不進導師和師兄師姐的建議,拖延懶癌,執行力趨近於零,臨陣退縮,從未能肩負責任,交流障礙,不能領會導師的真正意圖,膽小怯懦,不能有效整合當前平台資源。

暫時想到這些。

------------------------------------------------------------------------

至於建議,問問自己真的用心投入了么,有反省么,每天在科研投入了多少時間。

還是詳細一點寫吧:

1.讀相關文獻的綜述,徹底吃透,三五篇足夠了,達到每段話每一句的都很明白,最好全文翻譯出來,很花時間,但是效果非常棒。

2.本科生剛進入研究生會有種奇特的狀態,極力展現自己的見解,喜歡對不懂的事情指手畫腳,提出蹩腳的意見,所以,剛開始的半年打好基礎,對研究領域有初步認識再回頭看,之前的想法都很傻的。

3.實驗要多次嘗試,不要害怕失敗,但要總結好原因。

4.請對導師和前輩充滿尊敬,學習導師站在更高角度上看科學問題的方式。

5.請對數據和實驗保持認真負責的態度

6.科研使你快樂

7.寢室不是學習的地方

8.請保持每天至少八小時的工作時間

9.任何努力都是為了解決科學問題,請不要把情緒帶入科研當中。

以上

------------------------------------------------------------------------

第一次知乎回答這麼多贊,我只是個在讀博士,某位答主誤解了,這些問題大部分都是自己身上曾經有,也一直會有的問題。不過在碩士和博士導師的容忍下,自己反省反省,慢慢有所好轉。

相比周圍學霸朋友711(早上七點到晚上十一點,一周工作6-7)的工作作息,我深表慚愧,不過科研真的是自我蛻變的過程,讓你直視自身存在的各種缺陷,再逐一克服,慢慢成為一個純粹的人,科研的人。

科研本身是快樂的,讓你不快樂的事情往往不是緣於科研本身。我們可以把生活變的快樂一點,有點小愛好,比如我的好朋友愛釣魚,那我就愛小餅乾。

------------------------------------------------------------------------

補充一點,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就像槓桿,可以有效的把你的努力轉化為成果,請務必慎重。做實驗室新方向的博士,十有八九都非常痛苦,成果寥寥,沒有大勇氣大毅力大運氣請不要以身試法。


個人的科研經歷也不算成功,不過回顧起來也有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整體來說有以下幾點吧。

(1)對困難的估計不足。

一般來說,能夠選擇攻讀PHD的學生都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在初中,高中,甚至大學期間都是在年級上學習不錯的人。但是攻讀PHD最大的對手並不是你身邊的同學,而是自己。在大學期間,只要認真學習,努力聽課,仔細複習,一般來說都能夠拿到一個不錯的成績,得到正反饋的時間也很快。但是在讀PHD期間,得到正反饋的時候實在是少之又少,因為一個有難度的開放性課題(Open Question)都需要博士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讀論文,思考問題,撰寫論文。從反饋的周期性來講,短則一兩個月,長則數年甚至好幾年。這與讀本科的時候有本質上的區別,在讀博士的時候就要做好充足的準備,一個月兩個月無法成功不要緊,其實只要在讀博士期間成功一次,就可以發表不錯的論文,甚至拿到博士學位。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科研這條路

(2)容易產生拖延症。

因為讀博士期間,得到的正反饋實在是少之又少,與之前讀書生涯有著鮮明的對比。在這種情況下,及其容易產生拖延症,因為只要開始科研,就會有負反饋;拖著不做事情,就沒有反饋,拖著不做事情在某種程度上是優於負反饋的。之前在讀書的時候也有嚴重的拖延症,後來閱讀了一本書《戰勝拖延》之後受益匪淺,然後奮發圖強,爭取每天思考課題3-4小時,最終順利畢業。針對這件事情,之前寫過兩篇文章,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PHD身邊的時間陷阱

戰勝拖延—–讓PHD達成每天必要的工作時間

(3)選擇的重要性大於努力

說這句話的目的不是讓大家不要努力,聽天由命即可。而是為了說明在同等的努力條件下,選擇一個合適自己的方向是極其重要的。因為目前的學術界研究的方向和課題十分多,有的方向太難,有的方向較為容易。有的導師會給學生一個幾乎不可能做出來的課題,有的導師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合適的課題。前者的學生幾乎無法畢業,就算勉強畢業了最後也找不到工作;後者的學生通常來說會有很多的論文,然後就能夠在學術界存活下來。在整個大環境下,混學術界的第一步首先是能夠在學術界存活下來,第二步才是發表優秀的論文。如果連一份高校的工作都找不到,那麼做科研的機會就會少很多,畢竟張益唐教授那樣的人是很少很少的。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4)做事情需要留有餘地

很多時候,導師喜歡給學生畫大餅,說什麼「做出來這個題目你就可以發表Annals of Mathematics了」,「做出來這個題目你就可以留校做教授了」,「等你做完這個項目你就可以申請出國做博士後了」。做科研當然有著一定的風險,但是最重要的是如何將整個風險降到最低,如何讓整個項目團隊得到最大的利益。而不是像一個賭徒一樣,把所有的賭注押在某個題目或者某個研究方向上,一旦輸了就一潰千里。一個只靠運氣的方向,一旦進入就已經輸了。

各位導師,請別再用理想和情懷畫大餅

(5)Quit PHD Program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

正如之前所說的,做事情需要留有餘地。不過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都或多或少有一個問題,認為很多事情努力就可以做到了,導致很多時候把自己逼上了絕路。其實,人生有多種多樣的選擇,讀PHD是一種選擇,不讀PHD是一種選擇,即使讀了PHD,quit了也是一種選擇。之前在攻讀學位的時候,壓力是在太大,家裡面說了一句話讓自己印象深刻,「如果實在不想讀了就回來」。當然我並沒有選擇quit program,也順利地拿到了博士學位。後來回想起這些事情還是覺得做事情要留有餘地,實在是不想讀下去了,及時止損也是不錯的選擇,拿到一個Master的學位也可以出去找工作。很多事情並不是靠自己努力就可以做到的,能否拿到博士學位已經不在自己一人的控制範圍內了,導師的權利實在是太大,導致把一些PHD逼上了一條不歸路。

綜上所述,讀博士是一件非常有風險的事情,入行需謹慎。PHD的生涯是一場苦旅,但是一旦通過修行,無論是心裡承受能力還是科研能力,都會得到一個飛躍。

-------------------------------------------------------------------------- 2017年11月13日


1.老闆很重要!非常重要!選擇老師,除了看科研水平,一定要nice的!要真正關心學生的,這樣文章畢業的壓力會小很多。

2.忽略實驗室氛圍,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每天都很想去實驗室;相反,每天吐槽嚼舌根等著看笑話的還是遠離好。

3.不要眼高手低,不要只想不做,不要只做不思考。

4.不及時整理數據和備份,定期做好總結和備份,寫文章時輕鬆很多。

6.不要一天到晚宅在實驗室,要有自己的業餘生活,學會調節壓力!!!此外,多運動,身體好是本錢。


推薦閱讀:

一般逆溫大氣結構穩定,為什麼有的地方會下雨?
正義抑制(sense suppression)法如何應用在轉基因動物或植物中?具體的原理又是什麼?
坦尚尼亞的「石化湖」是真的嗎?
如圖進入該勻強磁場的帶電粒子會受洛倫茲力作用 ,根據牛頓第三定律應該還會有一反作用力,其反作用力在哪?
光速,是一種速度度量還是一種物理性質?

TAG:社會科學 | 自然科學 | 調查類問題 | 科研 | 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