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卡斯提爾聯統阿拉貢而不是阿拉貢聯統卡斯提爾?
卡斯提爾公主伊莎貝拉嫁給阿拉貢王子斐迪南,應該是阿拉貢聯統卡斯提爾啊
well, @Yoyo Lou 的答案已經寫的很好了,但是畢竟被邀請了,我就稍微補充一點題外話吧。
Personal Union,個人聯合,中文多翻譯為共主聯邦,是一個歷史學家創造出來,用於總結和形容一系列具有共同點的特殊情況的學術術語。但這個詞本身涵蓋了很多種情況,首先要說明的是,你有很多個不同的頭銜,不代表你是一個共主聯邦的君主,但是這並不絕對。勃蘭登堡選帝侯,同時是勃蘭登堡侯爵和普魯士公爵,我們叫它勃蘭登堡-普魯士,但是事實上同時勃蘭登堡選帝侯還有很多其他的領地,比如散落在萊茵地區的一些小伯國;俄羅斯皇帝的宏大版本(我的意思是根據俄羅斯帝國Greater版本的盾徽),同時也是十五個國家(或地區)的君主,但是俄羅斯帝國很顯然不是一個共主聯邦;波蘭立陶宛聯合國在形成的時候,根據法律文書,立陶宛大公國將對羅斯尼亞的控制權移交波蘭國王,同時波蘭成為主導部分;而也有的情況,比如說安茹公爵René of Anjou,他的每一個頭銜都獨立視為互不關聯的政治體,安茹,普羅旺斯,洛林和那不勒斯。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共主聯邦的要求是「同一個君主統治的擁有不同邊疆,不同法律和不同利益的國家的聯合「。本質上,我們從來沒有規定過,A和B誰聯統誰時是主導。因為歷史具有複雜性和動態性:如果我們追溯歷史的細節,立陶宛聯通波蘭的克雷沃聯盟的時候(這是另外一個歷史事件),波蘭的女王只是十幾歲的小女孩,從任何一層面上,都只是空有政治含義,但是立陶宛大公需要做出利益的大量讓步,才能使自己成為波蘭國王;卡斯蒂利亞的女王是自己招商了費迪南二世(阿拉貢的),然後兩人達成了婚姻(一個好故事),兩人是高度對等的,然而在卡斯蒂利亞繼承戰爭的階段,伊莎貝拉非常依賴阿拉貢的軍隊,然而在之後聯合統治的階段,卡斯蒂利亞的作用又超過阿拉貢。除此之外,有一個重要的歷史學概念,你是必須得知道:King,指代的是通過男線繼承的國王,比如你是一個國王的王子,長大後你成為了國王,你叫做King;Queen Regnant,指的是通過女線繼承的女王,比如你是一個公主,長大後你成為了女王;King Consort指的是你嫁給了一個Queen Regnant才成為了King,Quee Consort指的是你嫁給了一位King才成為了Queen。卡斯蒂利亞女王和阿拉貢國王,同時兩者都是Regnant和Consort。從來沒有什麼女的嫁給了男的,都是女的依附男的的情況。入贅式婚姻在歐洲王室歷史上也不少。這個詞的本身是從王朝的角度上定義的。
1975年,德國裔英國歷史學家Helmut Koenigsberger針對這種情況,創造性地提出了Composite Monarchy的概念,中文翻譯就是複合君主,並且收到了John Elliott教授的大力支持,如果你是外國大學的學生,用你的學生賬號上Google Scholar搜索Composite Monarchy第一篇論文就是John Elliot教授寫的,大概二三十頁,寫的非常的好。他真正的從一個國家的組成意義上去定義Personal Union,而不像以往的學者那樣,對於這個問題更關心一種王朝聯繫的關係。他將很多我們本不認為是Personal Union可以定義的國家定義為Composite Monarchy(比如說奧斯曼帝國),將很多我們認為的Personal Union(很多短暫的聯姻,比如雅格隆家族時期匈牙利,波蘭,波西米亞混亂的聯同關係)不定義為Composite Monarchy。並且更加合理的解釋了西班牙和英格蘭的情況。
如果你有著方面研究的興趣,一定要拜讀一些John Elliott教授的作品。我個人認為將來對於這個事情的討論的主流,很可能會從Personal Union變成Composite Monarchy。
A聯統B的說法是不存在的,只存在A和B構成共主邦聯
關於聯統的問題可以看我另一個回答:奧地利大公國的匈牙利部分為什麼不屬於神聖羅馬帝國? - 知乎
如果題主問的是阿拉貢最後似乎被卡斯提爾同化的話,這一方面歸功於政府的所在地影響了政府施政傾向,譬如更加支持首都城市發展和使用政府駐地的語言(你看普通話藍本不就是北京官話,從語言角度來說,整個中國不也被北京人的文化給同化了?);另一方面,資源是人口發展的基礎,在再征服運動中,伊比利亞六個邦國都是一窮二白靠一兩塊地起家,其中卡斯提爾得地最多,這是伊比利亞大婚前已經奠定的格局,大婚後只不過最後再征服了被卡斯提爾團團包圍的格拉納達、自然也不可能交給阿拉貢作為飛地管理(這裡面伊莎貝拉的強硬主政也起到一定因素),如果說在殖民貿易發展以前,阿拉貢還能以西地中海貿易勉強跟卡斯提爾平分秋色,那麼在殖民擴張後,卡斯提爾人獲得了除了巴西以外幾乎整個南美洲中美洲的生存空間、巨量的貴金屬和龐大的貿易網路,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可言
不過話又說回來,伊比利亞那幾個語言除了巴斯克語,都相互影響了幾百年,實際上差別比普通話與漢語間的差別要少很多了,所以一直也沒啥民族問題,現代有加泰羅尼亞跟巴斯克分離主義,試圖用民族主義包裝地域分離主義、擺明出於經濟利益考量,就很搞笑了。。。
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是聯合共治而非一方聯統另一方。
伊莎貝拉是卡斯蒂利亞王儲;費迪南是西西里國王,未來的阿拉貢和加泰羅尼亞的統治者,兩個人的結合實際上更符合阿拉貢和加泰羅尼亞國王、費迪南父親胡安二世的意願,而非卡斯蒂利亞國王、伊莎貝拉的哥哥恩里克四世的願望。在她弟弟阿方索意外亡故後,恩里克四世希望通過政治聯姻取消伊莎貝拉的王儲地位,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女兒(有傳言說胡安娜並非恩里克四世的親生女兒)。伊莎貝拉與斐迪南的聯姻一開始沒有得到恩里克四世的許可,教皇保羅二世也因為支持恩里克四世而不給他們頒發許可證書,因而他們的婚姻一直處於非法狀態。1470年10月2日伊莎貝拉誕下公主伊莎貝拉;同月26日,恩里克四世正式剝奪了伊莎貝拉的王位繼承權,企圖讓自己的女兒胡安娜及其丈夫得到王儲地位。
在羅德里戈·博吉亞——後來的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干涉下,教皇斯克斯圖斯四世給斐迪南和伊莎貝拉頒發了許可證,從而取得了婚姻合法地位。博吉亞與斐迪南、伊莎貝拉命運連接在一起,並在他的幫助下,恩里克四世的支持者門多薩家族倒向了伊莎貝拉。
後卡斯蒂利亞發生內亂,優柔寡斷的恩里克四世無力平息,伊莎貝拉趁機與之和好,但是1474年12月11日恩里克四世病故,且未能留下遺囑安排給自己的女兒繼承王位。伊莎貝拉趁機一反傳統,自立為王,並用鐵腕手段平息了卡斯蒂利亞的內亂。
值得一提的是,當恩里克四世駕崩的時候,斐迪南並不在伊莎貝拉身邊,伊莎貝拉也未及時通知他,因而斷絕了他索取卡斯蒂利亞王位的企圖,這招致斐迪南的不滿。所以伊莎貝拉是獨自掌權而非依附於其丈夫斐迪南,這在西班牙歷史上不多見——歷史上有先例,但是年代久遠,且很快就將權力交給丈夫——所以伊莎貝拉這樣做是有違傳統的。為了避免她和丈夫之間的矛盾觸發婚姻危機進而引發王國危機,伊莎貝拉與斐迪南簽訂《塞哥維亞協定》,規定伊莎貝拉女王是卡斯蒂利亞事實上的「主權女王」,斐迪南與她共同署名,且在伊莎貝拉之前——這是一條安撫性的條款,作為對斐迪南失去單獨統治卡斯蒂利亞的補償。而這恰是給後人造成長期錯誤印象的出處:人們認為斐迪南處於主宰地位,英語中他們是「國王與女王」;而在西班牙語中,所用的是「雙王」。
隨後爆發的卡斯蒂利亞與葡萄牙戰爭、卡斯蒂利亞抗擊「征服者穆罕默德」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的戰爭、支持哥倫布遠航、抵抗奧斯曼人、設立宗教裁判所以維護天主教信仰等諸歷史事件中,起到主導作用的都是伊莎貝拉女王,斐迪南則沒有起到與之相當的作用。因而可以看出,伊莎貝拉女王是更強勢的一方,也是卡斯蒂利亞事實上的女王。
因此從法理上看,伊莎貝拉女王和斐迪南國王是平等的地位,雙王共治卡斯蒂利亞;從事實看,伊莎貝拉女王是卡斯蒂利亞的傑出的女王,所以不存在「阿拉貢聯統卡斯蒂利亞」的說法。
參考:克斯汀·唐尼(Kirstin Downey):《伊莎貝拉:武士女王》(Isabella: The Warrior Queen),陸大鵬譯,社科甲骨文系列。
當時的西班牙是聯合王國,不存在誰統一誰,伊莎貝拉管不著阿拉貢的事,斐迪南在卡斯蒂利亞說了也不算,(伊莎貝拉先死一步,斐迪南為了爭奪卡斯蒂利亞的君主權差點和長女兩口子打起來,女婿腓力突然病死才作罷)只是兩人沒有男性繼承人,政權交給了長女胡安娜的兒子神羅皇帝查理手中,兩個王室才算正式合併了
推薦閱讀:
※西班牙冷湯怎麼做的?
※有哪些比較好的西班牙語詞典?
※高迪設計的公寓有沒有還在住人的,裡面內飾是什麼樣子?
※各位西語大神 請問在西語學習中鬧過什麼笑話?
※camper這個西班牙牌子為什麼賣那麼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