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托克豪森 (Karlheinz Stockhausen) 偉大在何處?
或者說他對人類音樂的貢獻在何處,有什麼出色的作品。
相比stockhausen,我一直比較喜歡與他同時代的ligeti,而stockhausen的音樂作品我也實在欣賞不太來。
卸腰。
我也覺得S的音樂沒有太強的可聽性,但是從客觀上來說,他主要有這幾個貢獻:
1,電子音樂領域,他搞出了一些新的設備以及新的聲音編輯方法。當然這也不代表他的電子音樂就是」好聽「的,但在點子音樂觀念、技術和創作技法革新領域是有貢獻的。具體的貢獻還是有請電子音樂方面的大神來闡述吧,電子音樂方面我是弱渣。
2,整體序列主義,他也是那個時代幾位成熟的作曲大師之一,相當於將這個技法發展到了極致。當然,索然Ligeti是」同時代的「,但Ligeti的貢獻恰巧是終結整體序列主義(就像當初勛伯格終結功能體系的調性音樂一樣)。說實話,整體序列主義的音樂,可聽性本來就是不太強的。被整體序列音樂折磨了幾十年的聽眾,聽到Ligeti肯定是覺得非常新穎和有意思的。所以我覺得如果題主把S和Ligeti放在一起比較,覺得後者更好聽,那也不奇怪。謝@CFA、@半璧 邀
我覺得拿施托克豪森去根李蓋蒂比較並不合適,兩個人的音樂理念,研究方向也都是不同的。。
施托克豪森的主要貢獻在於電子音樂上,序列音樂其實只是順應時代的要求,在梅西安作曲班裡類似於完成作業,並且之後他接受了intergral serialism國內似乎叫做整體序列主義的思想吧。。在後來的電聲音樂時代,施托克豪森做的一系列嘗試和探索嘗試是和法國本土的電聲音樂截然不同的,關於法國的電聲音樂你們可以看我的這個回答
如何欣賞具體音樂(Musique concrète)?
法國的電聲音樂是意識到樂譜之於音樂本身的抽象性(abstraction),樂譜不是音樂而是音樂的抽象與代碼,而電聲設備以及後來的一系列電聲創作手法是的我們可以在聲音之上直接創作,相對於抽象的樂譜來說更加具體(concret)因此叫做具體音樂。。但是後來的德國演變後施托克豪森在學習接受了早期的具體音樂想法,但是隨後的一系列演變使得他和法國的思維有了本質上的不同。。德國人的嚴謹性通常來世都是具有很強的抽象性,這和他們的語言,普魯士和日耳曼民族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施托克豪森的許多概念性作品在沒有一定的電聲音樂文化基礎下確實是比較難欣賞,聽不太懂的。。就好像甩給一個古典音樂愛好者一張Luc Ferrari的音樂,比較容易一臉茫然。我是這麼做比較的,施托克豪森和具體音樂有共同的交集也有不同點。
共同點在於
*都嘗試用電聲設備進行創作並且思考可能性
*對電聲音樂賦予了自己的定義和理解
*創作後將樂曲固定載體(fixed support),而非設定一種演算法即時演算(live support)
不同點在於
*施托克豪森認為電聲設備實現了傳統樂器意義上的突破,將其視為樂器終於可以任作曲家要求發出任何想要的聲音。。法國具體音樂一派則認為電聲設備改變的是人的觀念,意識到一切創作都是人類對時間和空間里的事物,甚至精神與想像進行重組的結果。
*施托克豪森認為電聲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創作,藝術價值在於所表達的抽象性和概念,重心在表現手法。。法國的具體音樂則將更多的將注意力放在聲音和音樂所表達的符號性與內容本身。。
*對於載體法國具體音樂使用的是錄音本身,而施托克豪森這是規定了設備以及各個設備的參數以及時值順序,這體現了他回歸樂譜抽象性的思想。。
由於以上的一系列思想上的差別,使得後來施托克豪森的電聲音樂自成一派,並且逐漸的佔據了一些比較重要的地位。。代表性作品有《Gesang Der Jünglinge》歌唱的青年人,這部作品在電聲上的使用可以與法國具體音樂派作曲家Bernard Parmegianni的《Création du monde》創世紀比較,在人聲上的運用可以與Denis Dufour的《Variation Acousmatique》純聲變奏曲來比較。。這樣應該比較的話他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就能比較清晰明了一些。。在電聲音樂上施托克豪森更多的是對組織的手法含義進行深入的推敲,比如我們究竟可不可以用變調的人生和一些奇怪的電子音效放在一起,又能產生什麼樣的效果,整個組織的方式依舊對存在對位法還有。。
還有施托克豪森的《Licht》光,也是一個在作曲觀念上的突破,對於結構,音色,曲式,曲式結構以及和聲疊加等等想法,盡量具備豐富性是他的主要特點之一。。建議從這些比較簡單而且廣為認可接受的曲子入手了解作曲家的整體概念,然後再慢慢的去聽一些他的其他作品就不至於覺得那麼奇怪,難以接受了。。
在1970年的大坂世博會上,施托克豪森為德國館設計了一個球狀音響空間,也成為了我們今天各種電聲音響設備播放系統的原型。
李蓋蒂是匈牙利人,雖然在古典和浪漫時代與德國有過不少音樂層面上的深度交流,而在20世紀音樂當中李蓋蒂還是主要在微分音樂上,對序列音樂並不是很深入,而更多的是在微分音產生的音色還有微分音和聲學上進行的,和布萊茲兩人並稱「微積分音樂家」。
而且我覺得把施托克豪森的許多器樂作品也並不是十分的「序列樂」,非要這麼安排進去的話那他就一定是整體序列樂裡面最最追求音響效果的作曲家了,他的作品裡似乎是透出一種要尋找一種空明廣博的宇宙空間。這種宇宙不是我們星際穿越里看到的那種重低音炮轟出來的黑洞震撼感。施托克豪森尋找的更多是一種靈魂在升華之上的那種虛無,因虛無而衍生出的無盡廣袤,沉寂又富含巨大能量的宇宙觀。
最後放一張世紀大逗逼,雖然我支持他的觀點,但是不我覺得這不代表這貨真的懂這裡面的名堂。。。。對了還有哈佛大學現任音樂系主任Hans Tutschku曾經就是施托克豪森器樂作曲的學生。。
老實說拿施托克豪森和布萊茲比較是比較恰當的,因為他們都是作為序列主義,也都在電子音樂上有做過研究探索。。而且相比之下施托克豪森確實要比布萊茲的內容來得更加豐富。。Boulez試圖並將整體序列主義套用在電聲音樂上面,同時還要堅持他的電聲音樂的Live理念不怎麼考慮音樂本身的聆聽效果。。只能說川普的音樂顧問good job~
推薦閱讀:
※請問西方古典音樂和中國傳統音樂各自由於怎樣的發展進程而形成了現今的地位?
※動畫片貓和老鼠有哪些配樂是古典樂改編的?
※唐璜的回憶這首鋼琴曲內含著作者怎樣的深意?
※為什麼音樂的音階不能分得更細緻,更線性?
※彈奏管風琴是怎樣一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