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三峽大壩,該怎麼治理和預防洪災?

或者說有什麼比三峽工程更好的防洪方法嗎?

因為家住洞庭湖邊,三峽蓄水後明顯感覺湖泊面積越來越小,很多地方大多數時間都是一片水草,一些地方甚至鬧起了旱災,這樣下去洞庭湖只怕遲早會消失,有什麼解決辦法嗎?


有啊。

長江沿岸居民全部內遷2km,修築新堤壩,命名為長江干堤V2.0版。

將V2.0版與V1.0版長江干堤之間的建築一律爆破,廣種林木。

派駐軍警駐紮新堤沿線,堤內禁止農墾。

水患問題成功解決。


長江中游洪水問題是客觀存在的,荊江大堤的最大泄流能力無法承擔三峽以上無控區間發生的可能大洪水,一旦洞庭湖洪水和上游大洪峰遭遇,後果極為嚴重。荊江大堤進一步加高也不太可能。

如果僅僅對湖南來說,尊重水文規律出發,最好的防洪方法不是三峽,而是把江漢平原給淹掉,重現雲夢大澤,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既然兩岸都不能淹掉,又需要控制洪水威脅,修三峽,庫區移民規模還沒有分蓄洪區里住的人多,兼有發電、航運效益。

洞庭湖本來就是遲早會消失,長江通過三口分洪進入洞庭湖,每年帶入大量泥沙(億噸規模),加速了洞庭湖的消亡速度,實際上與人類圍墾是協同加速的。三峽一方面攔蓄了泥沙,解決了洞庭湖淤積泥沙湖容縮小的問題,一方面由於清水下泄,深切荊江河床,造成長江分流進洞庭湖的三口河系在枯水時流量大減,水網萎縮,城陵磯出湖水位枯期深切,枯水時間延長,枯水水位降低,造成枯期湖水面積萎縮,植被演替出現大面積草灘,。

目前對於洞庭湖治理的主要設想是,疏浚長江分流進入洞庭湖的三口河網,保證枯期入流水量,解決河網沿線居民生活生產的用水問題,並在松滋等分流入口建閘控制汛期水量,兼顧洪旱;另一方面也需要嚴格治理湖區非法采砂。

湖南方面也有建設城陵磯樞紐控制出湖水量,抬高枯期水位的設想(類似鄱陽湖水利樞紐),但是除環境生態影響方面的憂慮外,城陵磯河段的地質條件較差,建設這類大型閘壩的可行性尚需論證。


恢復雲夢大澤


三峽建成以前,主要是用荊江分洪,在洪期時把長江水引向江南,也就是洞庭湖平原區。

保全江北地區,也就是江漢平原和武漢,一個是農業基地,一個是我國中部的各種中心,不好出什麼紕漏。

事實上,

洞庭湖的面積在三峽大壩建立以前,

面積就已經開始縮小了,

主要是圍湖造田等人為原因所造成的。

如果說真的是因為三峽的工程才導致洞庭湖面積減少,那隻要三峽開閘放水,長江水位升高後,洞庭湖的水量自然也就補起來了。

還是人為影響比較大,畢竟也不能因為三峽大壩的原因完全擱置洞庭湖地區的生態環境不管。


長江下游的乾旱其實跟三峽大壩沒多大關係,氣候變化或者災害季節,河流和地下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城市大開發都會對水系有影響。下游的河道湖泊其實每年都在縮減,每年都在花費大錢在維護河道,航道和治理。要是沒有三峽恢復到之前的防汛防洪手段,就是全靠葛洲壩減少洪峰流量,減不過了就泄洪。然後搬遷湖北中部城市,把宜昌和武漢直接的城市全部搬走,填高的就挖低。設立第一個分洪區,恢復沼澤和自然水系。軍警封鎖修大提。。。武漢以下和湖南江西安徽之間的城市該退耕還湖的還,該搬走的搬,該加高大堤加高。設立第二個分洪區。再每年把堆積在長江口的沙清走,河口加寬。每年洪水期就看是怎麼保,保哪個區,保哪個市呢?成千上萬的部隊進駐,個鄉村等基層幹部群眾熬夜值班巡查,簽生死狀等等。還不能保證船舶航運正常條件。答案里有提到百年一遇,萬年一遇的,先搞清楚這個百年一遇的真正意思,不是一百年一遇好么。。。第二個,據我了解發電對水位平穩和水流量要求很高。不是隨便有水就發電,同理船舶航運也是。


答主的問題首先帶有情緒 三峽那麼大的庫容 除了防洪 蓄洪補枯完全可行 關鍵是 水哪去了 這其實是所有防洪設施最尷尬的地方 前幾十年 大家飯都吃不飽 防洪安全是絕對首要的事情 但是隨著對環保要求的提高 另一個課題擺出來了 就是生態用水 而三峽工程隔在防洪安全和生態用水之間的最大問題 就是發電 本該蓄洪補枯的水量 放掉就沒法發電了 你讓三峽集團最主要的利潤來源放掉 你這是動了多大一塊蛋糕


年年抗洪,垮垸,炸垸那是正常的。


推薦閱讀:

請解釋一下百年一遇 千年一遇 萬年一遇的概念?
由於三峽水利工程導致的長江含沙量降低是什麼原因,會有哪些影響?
如今有哪些對洪水的調控手段能最大限度減小洪災?
如何比較都江堰與鄭國渠的歷史地位與價值?
都江堰是如何運作的?

TAG:水利 | 長江 | 洪水 | 三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