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在2016美國大選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看到目前高票提到了微軟,我正好想從這個側面說一下。結論在後面。

當初決定加入微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覺得Satya靠譜。雖然很多人批評他決策搖擺、沒有堅定而明確的核心理念等等,但我個人認為他非常、非常準確地把握了「微軟作為微軟應該做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他的很多決策一點都不趕潮流,但在我看來無比正確。

這次大選又是一次試煉。雖然不像新興互聯網企業那麼紅火,微軟的影響力在整個互聯網世界上依舊是根深蒂固的。雖然我不能肯定,但我想像作為一個影響力可以比肩Google、Facebook的企業的CEO,一定有許多勢力要求他明著暗著支持某方力量。但這並不是重點,更重要的考慮是,他周圍,他的手下,和董事會的人,一定也受到各種壓力要求去支持某些利益集團。

一個十幾萬人的大企業,竟然在整個過程中顯得不為所動,沒有像某公司那樣無恥地一邊倒,沒有像某公司那樣首腦的立場和領導集體的立場存在明顯的對抗。

在我看來,今年能保持這樣的態度的美國企業,不敢說道德高尚,但至少是非常理智的。特別是作為微軟。畢竟,給人端上兩泡屎,一坨亂糟糟一坨灑了彩糖但裡面更爛,任何一個理智的正常人都說咱不吃嘛。

所以,互聯網的作用在我看來,至少一個側面就是同行襯託了我大微軟的優秀。


我看你們的看法沒有預見性啊。這裡應該 @姬軒亦

這次美國大選,是大自媒體時代的偉大奇蹟,那麼什麼是大自媒體?我在被知乎和諧的(百度估計還有)那一篇 《屌絲,你真正的名字是無產階級》一文中有過提及,這篇文章是為記述帝吧出征Facebook而寫,但是其中的思考則是我這幾年的成果,同樣,本文同屬於《悶聲作大死系列第三篇·為XX洗地》,請愛好者自行備份。

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與無產階級人民的,正面的,第一次的對決,這就是我給2016年美國大選的定義。

五十年了!五十年了!冥冥之中似乎有定數。

身為藍星上最民主的國家,美利堅合眾國擁有地球上最豐富的資源,最先進的科技,最強大的國力,以及最民主的政治形式,但是很長時間以來,美國人民卻享受不到民主的實質,甚至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少數民族,根本就不擁有「人」的資格,(此處應有印第安人的皮.jpg),直到後來那位你們都知道的領導人在你們都知道的地方發表了那篇你們都知道的演說,黑人,作為白人的奴隸,才獲得了人的資格,然而王子和公主並沒有過上幸福的日子,直到又過了一百年,黑人才通過艱苦的努力,獲得了政治上「人」的資格——選舉權。

更不要說華人,作為奴隸勞工在美國的遭遇,還有低等白人的遭遇,(此處應有教父.jpg)這,你們都知道的。

美國在2016年大選以前,都是形式上民主,實質是資產階級共和,資產階級,指擁有生產資料的階級,他們的核心,就是所謂的門閥。而門閥是什麼鬼東西,你們可以自己去找。當然,我也最近科普過:如何評價經濟學人雜誌11月5日正式背書希拉里柯林頓? - 浮生未半的回答

柯林頓在接受楊瀾的採訪時說:對對。他的家族(布希)有王室血統,事實上和英國國王有關。通過聯姻,我們兩個家族之間有了很遠很遠的親緣關係。就像我是民主黨人一樣,我的祖先也是反對王室的。領導過反叛,最後因此被砍頭了。所以在我們家族的男性成員的血緣上,我們沒有任何關係。這非常有意思。我們的家族在幾百年前的英國是彼此關聯的。儘管我的祖先血統沒有他那邊那麼高貴

2016年美國大選和之前大選的不同點,就在於大自媒體的發展,使得美國率先進入了大自媒體時代,這個出現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種必然,資本主義最發達的地方,必然會產生共產主義的萌芽,以及達成共產主義所需要的平台和途徑,就想像絕情花腳下就是斷腸草一樣——因為資本主義是共產主義他媽,共產主義的誕生必然使他媽痛苦,但不是每次共產主義他媽的痛苦都是共產主義的誕生。

第二發達的大自媒體國家,你們都知道是哪個,就是那個擁有自己獨立的工業體系、有世界上最多工人的、資本主義第二發達的地方,這一點在《屌絲,你真正的名字是無產階級》一文中也有提到。

大自媒體對於揭批官僚和資本的黑暗勾當,是具有非常重要意義的,但是局限於知乎管理員,我也不好說太多。

............此處省略............

回顧歷史,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民主的途徑和平台,就是印刷機和古登堡革命,而共產主義誕生的主要陣地,則是報紙和雜誌,下一次民主革命、共產主義革命的高潮,你們猜在哪裡呢?

待。

。。


=============11/10更新==============

Facebook已經出來背鍋了:助長了川普反動派的囂張氣焰真是對不起了啊!

不得不說還是我黨先進,早就意識到了社交媒體的重要性。

美帝應該學習一個,打造有美國特色的又紅又專的社交媒體。先執行一下轉發500次拘留怎麼樣?

We take misinformation on Facebook very seriously. We value authentic communication, and hear consistently from those who use Facebook that they prefer not to see misinformation. In Newsfeed we use various signals based on community feedback to determine which posts are likely to contain inaccurate information, and reduce their distribution. In Trending we look at a variety of signals to help make sure the topics being shown are reflective of real-world events, and take additional steps to prevent false or misleading content from appearing. Despite these efforts we understand there』s so much more we need to do, and that is why it』s important that we keep improving our ability to detect misinformation. We』re committed to continuing to work on this issue and improve the experiences on our platform.

Facebook admits it must do more to stop the spread of misinformation on its platform

==================================

回過頭來看Twitter, Facebook, Google這些公司有點挖個坑把自己埋了的感覺。

以前主流媒體統治的時代,信息獲取基本靠主流媒體。而美國經過幾十年併購,只剩下6大媒體公司,民主黨控制5家。下層中產既不能在媒體發聲,又沒有時間上街鬧事,於是只能當沉默的大多數。

現在社交和自媒體興起以後,產生了很有意思的現象:主流媒體一邊倒挺希拉里,但是社交媒體上更多的人在挺川。沉默的大多數終於有渠道發聲了,民主黨的輿論控制能力遭到重創。希拉里錢花了川普10倍不止,卻沒有拿到壓倒性優勢。

從538的勝率圖上可以看出來,每次希拉里勝率要跌倒50的時候,就會使勁砸錢黑一波川普,然後勝率短期內大幅上升。但是每次砸完錢以後勝率都會被慢慢蠶食掉,一到兩個月後又要砸一波錢。

矽谷科技公司的白左們雖然一片紅心向民主黨,經常搞一些小動作打壓川普。但是佔半數人口的共和黨選民的錢又不能不賺,所以不能做的太露骨。

總體來說科技公司門雖然是民主黨派的,但事實上卻幫助了共和黨,只能說口嫌體正直。

PS:貴軟貌似這次沒有趟渾水,如果川普贏了可能會跌的比其他公司少一點,不知道 @vczh輪子哥怎麼看。


這個問題很好啊,我們從Facebook、Google等巨頭用互聯網鼓勵大家投票這個角度來回答~

給我民主,我也不投票

眼看大選臨近,美國人遇到了一個別的國家沒有的問題:投票的人太少。

這是個老問題了。自1980年開始,美國人的投票率永遠在50%左右。所有可以投票的人口,有33%根本連註冊都不註冊。

這種現象在年輕人中尤其明顯。24歲以下的年輕人,大約有80%根本不去投票。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同樣是民主國家,澳大利亞、瑞典、土耳其等國家,超過80%的人都去投票。美國人啊,敢情是大選時候人人都談政治,真到投票時候有一半的人都不去。

            (平時罵的挺歡實,投票時候都不去)

這是為什麼呢?

美國人的借口有很多,比如美國的競選時間太長了。從一個人宣布競選總統,到真正選上,需要折騰一年半時間。

這段時間電視、報紙、社交網路,7天24小時地八卦幾位候選人,弄的選民們漸漸沒了興趣。年輕人們往往更煩投票:一大堆老頭老太太吵來吵去,跟我有什麼關係?

隔壁的加拿大就吸取了這個教訓,把競選時間縮到了兩個半月。從1867年到2015年,加拿大的投票率中位數達到了70.3%.

當然加拿大人表示:投票人數還是太少。在賈斯汀·杜魯多總統的提議下,加拿大準備嘗試強制投票。如果你有投票權但不投,就要交20元罰款。

          (加拿大的帥哥總統賈斯汀·杜魯多)

美國人不投票,原因不止一個。大多數時候,投票日是工作日,大家不願意耽誤上班。儘管美國有46個州都允許帶薪休假去投票,很多人還是寧願去工作。

除此以外,美國的選舉站比較稀疏,選民往往需要排兩小時的隊才能投上。更費勁的是,美國的政府網站設計複雜,不少人根本不知道去哪兒投票。

於是今年就出了個鬧劇:共和黨黨內初選時,特朗普的女兒伊萬卡就沒在紐約註冊投票。結果最後不管多著急,都沒法給自己老爸投票。

往年的投票已經很低了,今年情況更不容樂觀。兩黨候選人,一個是腐敗的希拉里,一個是瘋狂的特朗普。很多人寧願把選票扔掉,也不支持任何一邊。

過低的投票率,會讓美國民主制度走向一種死循環:人們越厭惡政治,越不去投票。投票人越少,民眾的呼聲越得不到表達。政治一旦脫離民眾,民眾也會疏遠政治。這樣下去,越來越糟糕。

投票率過低的問題讓兩黨都很頭疼,無論是希拉里還是特朗普,都不止一次地在競選演講時呼籲人們去投票。

互聯網公司來幫忙

馬雲說:「別人的抱怨,就是我賺錢的機會。」 矽谷的互聯網公司們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最先動手的是Facebook。Facebook最初的目標很遠大:親自投票太麻煩,網上投票多簡單!準備實施這個計劃的是Facebook的廣告委員會(Ad Council),但很快他們就意識到:在線投票,需要每個州政府的支持,一年之內很難做到。

在線投票做不到,Facebook只能做一個在線服務者。很快,一個叫做VoterBot的聊天機器人出現了。

打開Facebook Messenger,就可以向VoterBot提問:我啥時候該去投票呀?去哪兒註冊啊?離我最近的投票站在哪兒啊?VoterBot都會自動給你答案。

      (Facebook Messenger上的聊天機器人VoterBot)

Facebook不僅開發了這個聊天機器人,還提供專門的廣告版面:如果你是鼓勵投票的中立組織,在我們這個版面上可以免費宣傳。

當然Facebook主頁也湊了熱鬧。置頂的新鮮事就是一個大橫幅:「你準備好投票了嗎?」 如果你註冊了投票,還可以在時間軸上做個紀念。

       (Facebook最頂部的新鮮事變成:「你註冊投票了嗎?」)

Facebook的那個VoterBot聊天機器人,其實不全是自家培養的。它的訓練數據,來自隔壁的Google Civic。

Google Civic是谷歌的一個「內政API」,可以用來查詢選舉信息,也可以查詢自己選區的議員信息。Facebook的VoterBot看起來很聰明,背後實際是谷歌強大的數據基礎。

       (Google Civic:谷歌的「內政API」)

比起Facebook的「宣傳戰」,谷歌鼓勵投票的方法比較文藝。

開始註冊投票那天,Google Doodle(Logo位置的插畫)變成了三個註冊投票的小人兒,一個用電腦註冊,一個用信件註冊,一個去投票站註冊。

一張圖就把三種註冊投票的方式給說清楚了。如果你點擊這個Doodle,就會顯示你所在地區的註冊方法。

     (投票註冊日的Google Doodle)

不僅如此,Google還在搜索應用里加了一個小功能:如果你在Google里搜索「怎麼才能投票」,谷歌可以根據你的位置信息自動轉到註冊網站。如果你搜索「啥時候投票」,谷歌會自動顯示出大大的日期:11月8日。

      (谷歌為選舉日添加的搜索功能)

Google旗下的YouTube,投入就更大了。

YouTube發現,每個選民,平均註冊投票時間只有1分34秒。於是他們發起了一個叫「1分34秒註冊投票」的活動,讓YouTube的網紅、歌星、影星們錄一個一分半的視頻,鼓勵大家投票。

摔跤冠軍「巨石強森」會用一分半獻歌一曲;

脫口秀演員柯南選擇用一分半炸個爆米花;

笑星彪馬在一分半里做了他的經典節目「新規則」(「New Rules」);

流行音樂人Chainsmokers在一分半里一起做了幾張墨西哥卷餅……

明星們想表達的內容很簡單:如果你有一分半時間看我們的視頻,為什麼不再用一分半來註冊投票呢?

矽谷這麼玩兒,可是有成本的。無論是Facebook的免費廣告位,還是谷歌的智能搜索,或者是YouTube的「明星運動」,每一個都需要投入大量經費。這些互聯網公司們玩兒的這麼開心,背後的股東難道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嗎?

投資人鼓勵大家投票

正相反,矽谷的投資人更希望互聯網公司能鼓勵人們投票。

亨特·沃克(Hunter Walk)是矽谷一個著名的風險投資人,他對年輕人超低的投票率很擔憂:「我每天看見聰明的年輕人努力工作,試圖改變世界。可一旦你問起他們是否註冊了投票,他們都開始支支吾吾。」

於是亨特·沃克在Twitter上發起了一個運動,鼓勵CEO們給員工放假,讓他們不用擔心工作,放心投票。

亨特·沃克的運動得到了超過300個公司的相應,包括聽音樂的Spotify、在線約會的Tinder和雲筆記Evernote。

華萊士的忠告

當最後一場總統辯論結束時,在場的希拉里和特朗普已經吵的口乾舌燥,觀眾們也聽得疲憊不堪。不少人或許已經決定放棄,恨不得趕緊度過選舉日,裝作什麼也沒有發生過。

可這個時候,主持人克里斯·華萊士(Chris Wallace)鄭重地對所有觀眾說:

「現在離大選只有20天,雖然各位政見不同,但有一件事我們都同意:我們希望大家去投票。投票不僅是一種榮譽,也是一種責任。投票,才不辜負我們這個偉大的國家。」

        (總統競選辯論主持人 Chris Wallace)

華萊士果然比其他人不知道要高到哪裡去了!

千萬不要一邊對政治滿口抱怨,一邊對現實無動於衷。


互聯網起到的最大的,而且最有可能動搖米國政治根基的是:換票,(vote trading, vote swapping) 或者說是合夥作弊。

舉例:甲州居民 A 欲投票 T, 但 T 在甲州票源富裕,不在乎他的票,於是他通過互聯網配對了乙州居民 B,B 欲投票K,但 K 在乙州毫無希望,而在甲州可能有希望,需要有後續票源跟進,於是,A 與 B 協商,A 在甲州投 K 的票,作為回報,B 在乙州投 T 的票,倆人互相幫忙,各自獲得心理上的平衡。

據網上統計,投票以前已經有大約5萬人在網上達成了換票協議,雖然人們無法肯定這些協議最後的執行情況,但考慮到小布希對戈爾之仗的佛州重新計票之爭,互聯網換票的出現無疑會改變米國選舉程序和計票程序。


三段論:

Wikileaks發布了希拉里泄露的機密郵件的內容

FBI兩次認為不需要追究希拉里的責任

搞互聯網的人都是不能相信的!


以前大選外國人的參與度低多了。


未經證實的事情,你在互聯網又宣傳一邊,等於你也有責任吧


宣布了權威媒體的衰落?


讓中國終於實現了全民參政議政!


這是網路發展到一個頂峰時期,首次舉辦的美國大選。像美國大選首次辯論一樣,facebook等進行直播,網友各種調侃,圍觀群眾表示看的很歡樂啊。


現在看來最大的作用就是幫助川普贏了。


美國我不知道,中國互聯網倒是起到了反作用


美國選總統,中國互聯網高潮了

好吧,講真,其勢必帶來投票方式的改變,畢竟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嘛~

不過互聯網帶來的影響,也就這樣了。

世界是不會因為我們這些絕大多數人的民主而改變的。

一半人放棄了,有多少是由於理想主義的死亡呢?

給我民主,我也是不投的。

【人在法國,關於民主,關於大選,身邊就有活生生的例子—小貓小狗也有投票權+_+,所以,號稱最自由最民主的法國人,改?改!】


維基百科哪怕是中文版搜索一下希拉里。然後搜索一下特朗普。


讓我們知道其實民主黨後面站的都是美國大資本家。資本家真的在剝削我們勞動人民。


讓我學習到了什麼叫民主社會無牆獨立的網路媒體


起到了很多作用,但最主要是起到了讓川粉散布謠言蠱惑人心自我感動的作用

PS:我記得馬其頓人還靠著編造川粉喜歡看的假消息賺了不少錢呢


推薦閱讀:

為什麼美國全民超速?
美國為何盛產肌肉車?
為什麼說美國是西方國家?世界地圖上美國明明是在東邊的…?
除了科技行業以外,美國還有哪些行業或職業經常聘用中國人,並且能提供H1B1簽證?
原北外教授喬木以及其他「公知」對西方世界的美好想像是葉公好龍嗎?

TAG:互聯網 | 美國 | 美國大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