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內抗洪救災時沒有大批量的工程機械裝備替代人力抗沙包?

如題,歐美國家也這樣嗎?


新聞民工一枚,以跌跌爬爬到決口的親身經歷說說,個人認為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決口地段在最危險的時候,條件根本就不允許重型工程機械進去。

舉個典型的,以2015年夏天南京大暴雨為例吧,這個決口就在南京城區邊上的雲台山河,這個決口離主幹道有多近呢?可以搜下將軍大道,離決口處大概就是一公里多,而這條路是江寧區主幹道,雙向六還是八車道,上面是並行輕軌。

按這麼看,似乎決口很好堵,交通這麼方便,周邊南京軍區駐寧的部隊不少,離得近調動也容易。但就這個口子,堵了96小時才堵上,這還是在南京軍區防化團生力軍增援了一次的情況下。

為什麼?不要提到堤壩就想像是那種壩頂可以開卡車的大型江岸堤壩,至少雲台山河這個不是。

從將軍大道到決口處,其實沒有路,我去的時候已經是解放軍舟橋部隊的重型機械開出一條能讓挖掘機通過的「路」了。就這樣,每個人進去過的人看我們挽褲腳,都搖頭,說你們這樣走不到那裡,走到那裡鞋子也保不住。

實際上,最初我和你們一樣,覺得城邊上決個口算啥,肯定很快就堵上了,就沒想到會這麼難。前期強降雨不停,後期雨停了還是堵了半天,就因為機械進不去,人進去,也是邊開路邊沖,你堵口還得大量物資呢?只能人海填。

(注意被淹沒的房子,決口兩邊都這樣,估計也就水陸兩棲坦克大概能第一時間上來)

這個「路」,我從小城裡長大,沒怎麼走過爛路。有時走在挖掘機履帶壓實的痕迹里還好,有時給來回運動的機械讓路,給來人讓路,就是跌跌爬爬,一腳一陷,肯定是此生艱難程度排名前三的路。我進去時雨已經停了,可以想像在幾十小時前的黑夜裡,在江南著名的能粘掉鞋子的膠泥里(渡江戰役後解放軍大追殲時亦深受其苦),在狂風暴雨中,那些戰士在樹林灌木和漫堤的洪水中開路是多麼艱難,這時機械無論如何不可能進去。

(這我剛進去大概一百米的狀態,後來我鞋出來是整個扒下來的,就變成泥殼了,我慶幸居然沒丟鞋,不過最後我確實是赤腳開車回去的)

最要命的是到決口處,中間還有條河的支流,在暴雨中變得賊寬,機械根本進不去。先開始都靠人,中間大宗物資靠衝鋒舟。嗯,那時將軍大道也被淹了半邊,衝鋒舟從將軍大道出發的。

(決口未堵最後狀態,注意戰士腳下滾滾水流,當時啥扔進去都是一個沖走)

所以這個口子一直是第一集團軍的戰士們奮戰扔沙袋,轉折點是省軍區舟橋旅在前述支流上架起了鋼架橋,加上重型機械硬是在茂盛的樹林中開出一條路來,然後重型機械到達決口處,加上決口處紮起鋼架,扔進運進來的鋼鐵絲網籠,才最終堵口成功。

(最終封堵的決口,此前這個地方一片林子灌木嚴密封鎖,啥路都沒,硬開進來的)

(另一頭看決口,戰士們準備撤離,決口處是我這一公里多第一次走上踏實地,因為被無數戰士踩踏實了)

但你不能說此前幾千戰士做的是無用功,他們用人力成功遏制住了洪流不擴大,並反覆嘗試堵口。他們也不是搶險不專業,畢竟著名的軍區舟橋旅離這裡就沒多遠,反覆研究方案……

我沒去過其他洪災決口處,但我估計很多都應該是這種機械無法到達的情況。


抗洪救災的地形,在工程上歸類都是複雜地形。

至於用什麼特種設備進去都不是主要難點,難點是怎麼進去。

通用型的底盤肯定是無法順利通行的。

特種路況的移動底盤技術,現在就四種大類:

1、輪式越野底盤:

國際救災中常見的大奔家的烏尼莫克,算是把傳統的全輪驅動輪式底盤做到極點了(Unimog這個名字就是德語的「Universal Motor Geraumlt」——「泛用自走機具」)。包括武漢的梟龍、東風的猛士,這些基本都是輪式越野的底盤,涉水深度低於一米五(通常需要加專用的涉水裝置),坡度小於45°是常見的功能水準線。

但是輪式底盤在抗洪搶險的時候,接地比壓太大,不是剛性或者柔性路面,對於泥濘、沙地之類的路面,打滑、沉陷的根本問題沒有解決,而且通過路面的複雜性還是較低(例如坡度間隙小於輪距一半的時候基本就廢了),所以運載到可靠路面時還可以,但是在極度複雜地形下,基本全廢。

所以,現在輪式底盤的研究方向雖然拓展到了中心轉向、倒駛或者水路兩用,

但是對抗泥濘陸面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救不了別人,自己先陷進去了。

2、履帶底盤

履帶式底盤對於沙地、泥濘地面的對抗性明顯加強,但是對於地面的破壞性過大。

而且國際各家的全地形運輸車,基本都是針對同一地形環境來應對,多類型地形的應對,還是得加套。

而且最大的問題是——太慢了。

在極端複雜陸面環境下,履帶式底盤的通過速度慢、造成的破壞性太大,甚至會引發二次破壞和傷害。這也就是為什麼抗洪搶險的時候,履帶式底盤出現的特別少的原因。

當然,你非說履帶式底盤也有小個兒的,我也不否認,但是咱們討論的前提是抗洪救災好嗎:

3、輪履複合式底盤:

輪履複合型的底盤其實出現的一點也不晚:

二戰時期的M2,半履帶型。

不過現在輪履組合式的,大多不再使用輪胎,不然那轉彎半徑就已經夠愁人的人,還兼具兩者的缺點,沒法干。

現在一個大趨勢是將履帶做成輪式或可變形式履帶。

另外一個趨勢就是把履帶和輪式底盤做成可替換的。

這種底盤的最大問題,就是負載性能不及同重量的其他底盤,而複雜應對的能力又都提升的比較有限。

第二個問題就是耗能特別嚴重……

現階段是一個不錯的方向,但是離實際應用還比較遠。

4、足式底盤

由於前面的一大堆底盤模式對比下來,還是人最可靠,所以,仿生技術在底盤技術里開始做了更多的研究。當然,雙足仿生的底盤實用性特別差,四足和多足的比較多一些。

在對抗泥濘地形的過程中,多足底盤的效果最好。

但是多足對抗有一個比較難的問題:環境變化太多,所以很多多足底盤無法預先建模的情況下,有遙控環境的應對是最好的辦法。

當然,現階段的應對效率是比較低的,和履帶的運載效率相似,供能問題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但是代替人力的一個方向是有了的。現階段工業化的小型底盤機械,在對比人力的時候,效率效果還是明顯低下的。

而所謂的直升機空投技術,不單受限於天氣氣象問題,無法做到全天候應對,更無法確保視野不充分的情況下投擲精準度問題。

人命不值錢的辦事處理方式肯定不可取。

但是現階段,也確實沒有更好的代替人力救援的全天候全地形方法了。


機械工業哪國最先進?毫無疑問是德國。下面的照片是哪國水災呢?

工程設備性價比最高的國家是誰?造小松挖掘機的日本應該入選吧。下面的照片是哪國自衛隊?

就目前的技術水平,從通過能力、靈活程度乃至成本幾個指標綜合來看,一個懂得現代語言的人類是最好的救災「設備」。因為大多數機械都是批量製造的標準產品,主要用來應付「正常」情況,否則工程機械廠就會虧本。一旦到了災區和戰場這種「不正常」的地方,步兵的肌肉還是最可靠、最可控的力量。什麼時候機器人和戰車能基本淘汰步兵,救災才可能完全靠機械。在那之前,估計血汗工廠已經消失了,當然這對只有簡單勞動力的那些國家來說絕非福音,要儘快提高人口素質啊。

相關回答:

為什麼有很多名人讓人們警惕人工智慧? - 馬前卒的回答

如何看待成昆鐵路鐵道兵高死亡率的現象? - 馬前卒的回答

有哪些原理簡單,但是設計精妙,讓人感到驚艷的設計或機械結構? - 馬前卒的回答

推土機vs坦克,哪個更厲害? - 馬前卒的回答


這個問題大約等同於為神馬美帝現在還有步兵


前工兵~

第一,機械裝備效率高於人力數量也絕逼夠用,但很多情況下進不去。。。

第二,某些特殊水文地理條件下的災段只有人抗沙包來堵。。。

第三,允許設備進入,地理環境也允許採用堵之外方式的地區,如果還有弟兄們頂著沙包冒著生命危險在蹚渾水——要麼周圍有想搞個大新聞的記者在,要麼就是又有光輝正確的大領導想要拿戰士的性命來樹(zhuang)典(ge)型(bi)了~

呃~想了想,還可能出現跟陸航啦空軍啦或者自家運輸部隊扯皮沒跟上節奏的情況。。。


等外骨骼吧


有人問為毛不用直升機……

我問你,暴雨天你用直升機?就【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准靜止鋒】這個條件下,你用直升機?沒掉下來砸自己腦袋上就是可行方案?當研究災害的書吃肚子里去了?

……

基本地理知識:

我國秦嶺淮河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特徵是夏季高溫多雨,(降水在夏季較為集中),年降水量在1000mm~1600mm左右(今年是厄爾尼諾次年,應偏1600mm走)

德國大部分地區屬溫帶海洋性氣候,特徵是全年溫和濕潤(降水比較平均),年降水量在500mm~1000mm左右

長江徑流量9600億m^3

多瑙河徑流量2030億m^3

我國多山地丘陵,且位處地質活動頻繁區域,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十分嚴重;

德國……以平原及丘陵為主,地勢落差不大,且植被多森林、草甸,與我國山區比較常見的腐殖質表層土壤不同。

地下水系俺不很了解,但是直覺告訴我也是存在差異的

請問這麼不同的地區,用同樣的方案(且這個方案,看其他的答案,還不一定靠譜),可行嗎?

美國撲山火用灰機每年死人,請問是美國的體制不好讓飛行員送死嗎?


因為洪水肆虐區域都是鄉村和三線四線,防水都不怎麼樣。

三重県津市

日本?郡山市富久山町で発生した台風6號による洪水。この付近は避難勧告が発令された。

路面承受不了路重型機械的壓力和重量,這才是關鍵。

大都市機能毀壞這個基本在洪水災難里沒有,除非是海嘯,參考仙台,還有一些是人為的,例如:

日本軍の南下を食い止めるために中國國民黨軍がやはり河南省で堤防を爆破した(黃河決壊事件)。これにより多くの住民が濁流にのまれ、死者は500,000人から700,000人にのぼるといわれる20世紀有數の大水害となった。


看有人回答防洪板的,我也回答下關於這個

這個圖片最早出現2013年的奧地利北部一個叫Grein(格賴恩)的小鎮,因為前兩周的連續降雨,導致河水告急,在水位上漲前才臨時搭建了河畔邊的防洪板。

但是,我國也有防洪板,而且還順帶放了個嘲諷...

2002年10月30日《黑龍江日報》報道,國內首創的「活動鋼閘板防洪牆」在哈爾濱市建成。文章稱:「哈爾濱是全國十個重點防洪特大城市之一。1998年特大洪水過後,國家重新修訂了城市防洪規劃,要求哈市主城區江南堤防標準要提高到100年一遇。

為了兼顧沿江景觀、不阻擋遊人與江水的親近,哈市採用了國內首創的『樁基活動鋼板防洪牆』建設方案。」

另外,文章介紹,「新型防洪牆」由樁基礎、基礎底梁、防洪牆及防洪鋼閘板組成,其中露在地面上的防洪牆只有60厘米高,不會阻擋遊人視線。

防洪鋼閘板每塊長5米,高2米,重1.3噸,平時近千塊鋼板存放在防洪通道旁的專用倉庫里,大水襲來時,接到水泥防洪牆上面,專業人員安裝一塊鋼板只需4分鐘,縫隙之間用專用防水膠粘接,防止漏水。防洪牆頂高海拔121.20米,高出百年內最高水位0.33米,加上活動鋼板,防洪牆可超過松花江歷史最高水位2.33米,抗洪再也不用車拉肩扛砌沙袋子堤。

我們不止做了,還要兼顧遊人的感受。。。

然而這還不夠。。。

上海市又默默放了記群嘲

2012年,上海市南外灘進行防汛牆改造工程,將此前的「上海南外灘水泥防汛牆」改進為

玻璃防汛牆」。據2012年4月17日新華網報道,「玻璃防汛牆」由鋼筋混凝土和通透式玻璃組合而成,玻璃厚度達到18毫米,既滿足防汛擋水需要,同時方便遊客坐在岸堤邊欣賞老碼頭和江岸景色。

原來擋住了水站在上面看還不夠啊...

還想坐在碼頭看洪水啊。。。還要水比人高那種??


在基層工作

我覺得國內有很多人都需要下下基層走走了,別說救災,就是基層普通的環境衛生清理,很多路段工程機械都進不去,進去也用不上力,就算進的去,用的上力,也完全不如人工速度快;何況環境更險惡、天氣更複雜、時間更緊迫的災區?

這麼憂國憂民、痛心疾首,別在空調屋裡喝著冷飲,冷笑著敲著鍵盤或手機罵那些幹活的人了,不用到災區,去你周邊基層農村義務勞動上一星期,你就不用上知乎問,為什麼不用工程機械了。

這是基層普通雨量的道路通行難度,只是普通的雨量,普通的雨量


哈哈,很有發言權,有倆哥們在水動連。其實我國救災尤其是水災方面機械化程度很高的,像舟橋和水動部隊經常前出救援的,但是那些地方一般比較危險,很少會帶記者跟拍。上次雅安地震,我們一個無人機中隊派人帶機去支援救援工作了,深入堰塞湖,諾大個堰塞湖只有兩艘硬底衝鋒舟6個人,那種隨時會崩塌集體報銷的地方連軍報記者都被擋在外面,更不要說普通新聞媒體了。

而且很多時候在未確認被施救者狀態時,不能貿然動用重型機械,怕造成二次傷害事故。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人力救援更能體現人文關懷,更有新聞價值。所以即使看到搭橋、破障和空中偵察,記者們也不一定會報導,即使拍了素材編輯也不一定會用。


先上結論,處理災害工程機械比人效率高。

但災害會在第一時間破壞運輸通道,導致工程機械上不去。

現代社會救災的關鍵是,打通運輸通道,有運輸通道在,救災物資工程機械就能進,災民也能出來。凡是道路能通的地方,救災哪兒看不到台挖掘機大卡車。

但是洪水地震第一時間阻斷交通,人能過,車不能過,重型船隻不能過。地震最關鍵的是前48小時,洪水最關鍵的是第一時間堵決口。那好,交通阻斷,重型機械上不來,怎麼辦?壓在房子底下的人救不救?決口堵不堵?只能人頂上,渡過前段最艱難的時期。

部隊又不傻,工程兵一個班能幹的事兒讓一個團徒手搬? 路沒修通,車上不來啊。

至於重新開路,跟重新修條路的工程量差不多,突擊搶修也需要時間,而且一般是不太短的時間。

飛機運輸,重型機械需要重型飛機,都知道米26租來是運挖掘機的吧,這活兒輕中型飛機幹不了,也就運運必需品和空投。。。。。人力。。。。救災。

現在救災的研究課題里,其實就有怎麼快速打通受災點的運輸通以及如何在關鍵受災區域事先布置救災設備。


開的進去我名字倒過來寫。。。

為了防止被打臉,還是要說一下:在很多土質堅硬,狀況較明確的地方,機械化是很明智的。

但還有大部分地區,機械進去了也就癱瘓了,當然,還是可以保證後勤的。。。

以前拿命填的抗洪已經過去了。。。

現在有更好的抗洪方案,更充足的抗洪物資,更專業的抗洪人員。。。等災後統計吧。


主要原因是部分地段條件不允許,人更靈活更快,人多力量大,關鍵時刻還得靠人。


民主的抗洪搶險竟然也是人力壘沙包


作為錯別字大王我,先給你更正一下,是扛沙包。

怎麼說呢,如果災害大,比如大型堤壩決堤了,你指望人抗,是不可能的,肯定是工程機械上。

現實情況中的主要原因如下:

1.人來扛沙包效率更高,首先災害往往道路會毀壞,工程機械調度進場需要條件與時間,如重新修路,這時間人可能己經把口堵好了,在條件惡劣的情況下人的靈活性要遠比笨重的工程機械好。這是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

2.工程機械曝光少,新聞圖片拍抗洪救災往往要拍官兵,有關人員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以後還要上報呢,拍個占圖片2/3的巨大的挖掘機,搞什麼鬼。實際情況,往往通過扛沙包初步控制的災情,工程機械入場後加固防護。

3.臣妾做不到呀!意會吧。


你拍一群挖掘機在那挖土擋水,觀眾會認為是武警救災還是藍翔救災?


13年多瑙河水災……看著很牛逼…其實沒啥用,造價也不便宜

……………………………………………………

其實效果並不好,還是漏水了


有一種「何不食肉糜」的即視感


人比機械好用。。

效率高的對條件要求也高。

一般來說,有決堤危險的都沒啥路,有路的都修的差不多了(豆腐渣除外)。

沒路的,工程車輛都是用挂車運的,恩,指著那兩條小履帶,能趕上明年抗洪└@(???)@┐ 輪式的,估計都陷里了。

至於工程機械,兔子的工程建設不是開玩笑的,前一段時間不剛在南海填了快地皮嘛。

向所有奮戰在一線的人員致敬


推薦閱讀:

有多少在關注邢台洪災事件?
有沒有人關注過湖北天門的洪水情況?對於天門人毫不知情就失去了家園有什麼想法?
怎麼看待最近的法國洪水?是排水問題嗎?
如何看待當前黃河處於歷史上最長的一次澄清與可能帶來的大洪水?

TAG:機械 | 洪水 | 自然災害 | 工程機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