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缸里突然長出來的奇怪生物。是什麼?
01-13
謝師妹邀,谷口擬琴螺(如果沒記錯的話是這個名字,但是好像似乎大概有一點點出入),藻食性,無害的,你可以抓起來看看,背上是有殼的
謝邀,我只是學環境微生物的,這也不屬於微生物的範疇了。不過還是給你查了一下,應該是一種螺類吧,如果不多應該沒啥影響。這玩意應該是石鱉,活石或是買來的珊瑚底座上帶進缸里的,
鱉(chiton)軟體動物門(Mollusca)多板綱(Polyplacophora)的海產動物,近600種。世界性分布,但多見於溫暖地區。通常呈卵圓形,扁平,兩側對稱。貝殼由8塊殼板覆瓦狀排列而組成。貝殼周圍有一圈外套膜,又稱環帶。足扁而寬,幾占整個身體腹面,適於吸附在岩石表面或匍匐爬行。口內有發達的齒舌,可從岩石上刮食藻類等植物。足的兩側有溝,溝內有鰓。多數種類最長達5公分(2吋),惟北美太平洋沿岸的斯特勒氏隱石鱉(Cryptochitonstelleri)可長到43公分。石鱉體柔軟,伸屈性大,能緊貼在石縫內,不依附他物時能捲成球狀。在石上貼附極牢,強行撬下可使之受傷。多見於潮間帶或淺水中(尤其是溫暖地區)。較冷的地區生活於深水中,直到4,000公尺(13,000呎)深處。多數夜行性。幼體(擔輪幼體)自由生活,數量極多,是海洋浮游生物重要組成之一。 石鱉的腳很肥大,大致為橢圓形,腹面很平,用以附著在岩石表面或在岩石上爬行,它爬行的速度很慢,多半在夜間才行動。如果有足夠的食物供應,它們可以在一個定點停留很長時期。有人曾觀察一種石鱉的活動情況,在九個月當中它活動的範圍不超過l/2平方米。石鱉是一種移動緩慢、吃水藻的軟體動物,遍布世界各地,特別是在氣候溫暖的地區。石鱉呈卵圓形,一般只長到5厘米。但在北美的太平洋海岸,有一種石鱉可長到43厘米長,而且都有進化得很有效的進食工具——舌齒,可以用它刮下長在石頭上的水藻。但石鱉中的另類——戴面紗的石鱉卻不吃素,它們用自己的面紗做成一個45°角的陷阱,當一些不知危險的小東西,如小魚、小螃蟹,靠近戴面紗的陷阱時,「啪!」石鱉立即拉下面紗,罩住獵物,然後,用舌齒咀嚼這些營養的食品。如果想把它採下來,必須出其不意,如果觸撞了它,它有了準備,要採下就此較困難了。有時候甚至把它的身體弄破了,也拿不下來。達是什麼緣故呢?因為石鱉腳的肌肉一收縮,能使腳的腹面與岩石之間形成一個真空的腔,並且還能分泌粘著物,這樣就緊緊地粘著在岩石上了。石鱉腳周圍的外套腔中,可以看到一圈環生的羽狀鰓。水流從石鱉身體前端兩側的入水孔流入進水腔,然後由進水腔經過鰓流向出水腔,最後從身體後面的出水孔流至體外。如此循環不已,石鱉便利用通過鰓的海水進行氣體交換,完成呼吸及循環作用。
石鱉的頭部沒有眼睛。那麼,它的眼睛長在什麼地方呢?說來很奇怪,它的眼睛是長在身體背部的貝殼上面的。為什麼別的動物眼睛都長在頭上而石鱉卻長在背上呢?因為石鱉的頭是蓋在貝殼的下面,只有貝殼露在外面,能接觸到光線,所以眼睛也只有長在這部分才管用。這是生物身體構造跟環境條件統一的一個例子。石鱉的眼睛非常多,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貝殼上,以前邊的殼片上為最多。這種眼睛很小,直徑約0.06一O.07毫米,不能看到物體。有的種類的眼睛,只能感覺到海水的振動或擾亂。有的種類眼中雖有角膜、晶體、色素層、網膜等結構,但也只能夠感光。 石鱉的貝殼是由覆瓦狀排列的八個殼片連接而成的,所以一受刺激,它能像很多昆蟲的幼蟲一樣,把身體向腹面蜷縮起來。因此採得的標本不能直接浸在酒精或福爾馬林里,必須先進行麻醉,使它失去知覺以後再浸入。不然,它們便會縮成一團,而完全看不出原來的面目了。石鱉的種類很多,世界各地的海洋里都有分布,通常生活在海水鹽度正常的岩礁海岸或鹽度較高的大洋底部。石鱉的身體一般很小,中國常見的種類其身體的長度約2~3厘米。由於石鱉是貝類中的原始類型,所以在科學研究上具有一定的意義。
這個是鮑魚,可能活石上帶回來的,如果這個鮑魚可以順利長大,恭喜你賺到了。
活石帶來或者珊瑚帶來。無害吃藻,可以當是吃藻螺。
肯定不是長出來的,大哥!是不是買魚什麼的帶回來的,珊瑚上什麼的?
不喜歡就撈出來丟掉就好,螺類繁殖非常快,當心爆缸,還有你的缸很漂亮!
感覺是海兔一類的生物,你可以下點魚來吃。
推薦閱讀:
※細沙、水草、基肥、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看了各種水草燈,眼花繚亂,準備開個60 45 45的缸,用什麼燈合適?
※小草龜(2~3cm)餵食頻率以及每次食量如何?有什麼注意事項?
※極火觀賞蝦為何會出現全身乳白色,然後死亡?
※養三湖慈鯛是一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