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進士在元朝政治體系中是怎樣的存在?其職業前途如何?
01-13
元代當然是舉行過科舉的,而且是四書取士的開創者,明清襲之。
其實吧,元代算是從隋唐發明科舉,宋代實際全面推行科舉到明清完全制度化科舉的一個重要過度階段,真正成熟,可以完全替代世官的科舉,它的制度,也就是怎麼考,內容,也就是考什麼,基本上是在元代才正式完全的。儘管元代並不像明清那樣在選官上完全依賴科舉,但應該說一直到元代,科舉才最後成為了選官體系中一個完全穩定的環節,與之相配套的學校制,三級考試製才真正建立了起來。所以元代科舉人數雖然少,但和宋代抽風一樣的科舉相比,其實制度化的色彩還是重了很多。宋代科舉雖然已經逐步主流化了,但作為制度實在算不上穩定。隨便變更名額,加塞都很嚴重,而且學校制從蔡京開始提,一直到南宋滅亡都沒真正運轉起來,但是經常看到史料里說考生嫌名額少鬧學潮,結果朝廷又加了一堆名額,再加上三級考試製度是需要學校制度配合的,因此地方考試和中央考試怎麼配合是一個難題,最後就導致老是出現爆炸式科舉,這恐怕比人少還糟糕。至於科舉到底應該考什麼這一點,隋唐宋三代科舉那真是撕不完的逼了。
所以,明代最重科舉,但是科舉體系則是繼承元代這套系統的,並沒有接在宋代上面。
沒啥前途,元朝講的的根腳,你的出身決定一切,說白了就是跟隨世祖忽必烈打天下的那幫軍功貴族世襲。
元朝一共科舉考中一千多人,其中一半左右是蒙古人和色目人,另一半是漢人,只佔元朝政府官員總數不到5%。說到底就是給讀書人一個宣洩口,給幾個指標讓你們去搶好了,好像跟現在一千人搶一個名額的某考比較像。
講真,在大家的普遍認知里,元代,尤其是元曲的興旺發達時,都以為正是由於元朝統治者對知識分子的不重視,不行科舉考試,才使得有才華的知識分子轉向文學,尤其是元曲、雜劇等的創作。
其實吧,這有點絕對了,蒙古人不重視文化這毫無疑問,只是元代並不是對所有的知識分子都不重視,只是對那些玩世不恭喜歡故作風流而以「詩、詞、歌、賦誇示於人」而又不懂經世之術才真的不重視。
就像報任安書里說的那句話,倡優蓄之
這種人其實在哪朝哪代都不被重視,而正是這些人牢騷最大,嗓門最大
所以,有本事的人,哪位皇帝當權都能出頭,沒本事的人,再自由民主也輪不到他
姓趙的人總是姓趙的。推薦閱讀:
※郡縣制和行省制有什麼區別?
※北方和西方游牧民族實力最強的時候是在哪個朝代?
※中國最鼎盛的朝代是元朝嗎?
※蒙元屬於「中國」嗎?
※蒙元各皇帝有沒有在皇室、貴族階層推廣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