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個內心堅強的人?

有時候會覺得自己的情緒受外界影響太大,比如一個人單獨地呆一會找不到人說話聊天,就會覺得很煩躁鬱悶,然後做很多事都提不起興趣。經常感受到孤獨。我所說的內心堅強是指在不需要外人外界介入下,能夠自己掌握自己的情緒,請各位給出建議。謝謝!


你提了一個非常棒的問題!這是一個新的問題,又是一個恆久的話題。我的回答可能不限於你描述中的「定義」,是屬於漫談性質的。

說它恆久,是因為早在古代,我們的先賢哲人們就不斷思考人怎樣才能變得內心堅強、怎樣才能擁有一顆堅韌的心,並且用他們的生命來實踐它們。早在中學時代,我們就聽過孟子那振聾發聵的話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不正是對內心堅強的最強有力的詮釋嗎?

「勇者不避艱難,仁者不背信約,智者不失時機,達者不爭名利」(我不知道這句話的確切出處),同樣是對內心堅強的很全面的註解。「勇、仁、智、達」,謂之成矣。用通俗的話說就是,你勇敢嗎?你有愛心嗎?你有(生活的)智慧嗎?你豁達嗎?如果這些你都具備了,那麼你的內心不僅堅強,也必將品嘗到持久的愉悅與幸福了。

後來,宋朝的范仲淹則道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名句,揭示了「不役於物」、超然忘我的重要意義。由此我又想到了另一句教人不役於物的名句——「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是何等的胸襟與氣魄!

說了這些先賢達人的智慧之語,也許我們不能立即把它們化為自己的思想,不能達到那樣的境界,但毫無疑問的是,「其中有真義」——如果我們真正想做一個內心堅強的人,我們就必須從中汲取精神的營養和人性的力量。

當然,針對你提的這一命題——「如何做一個內心堅強的人」,我想嘗試用現代心理學的一些術語與理念來略作闡述:

1. 培養或訓練自己的心理彈性。

所謂「心理彈性」,可以理解為我們內心對外物(或外界變化)可接受的能力。當這種能力越強,我們的心理彈性就越大。斯科特·派克(美國傑出的心理醫生)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曾提到「靈活的情緒反饋系統」這一說法,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心理彈性的含義。他說:「不少人都在不同程度上,缺少靈活的情緒反饋系統」,「我們必須建立一整套靈活的情緒系統,提高自己的『情商』。」(該書64頁,中國商業出版社,2013)

2. 注意不要養成絕對化和概括化這兩種思維習慣。

所謂「絕對化」,可以理解為:非黑即白的絕對性思考,堅持一種很高(因而常常不現實)的標準,認為自己達不到這個標準,就是失敗,或者糟糕透了。這種思考方式導致完美主義,害怕任何錯誤和缺點,容易產生抑鬱傾向。所謂「概括化」,是指僅僅根據個別細節,不考慮其它情況,就對整個事件作出結論,是一種以偏概全的思維方式。(以上解釋參考了《心理諮詢師培訓教程(第二版)》P378,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我認為,當一個人在心理上有足夠的彈性,在思維模式上不陷入絕對化和概括化的方式中時,他的內心就接近於強大了。

你在描述中說「經常感到孤獨」,「煩躁鬱悶」,做事缺乏興趣與熱情,希望能夠自我調節好情緒,是這樣嗎?且不說一定的孤獨感對人來說既是難以避免的,也是有所助益的;對於煩躁鬱悶這樣的負面情緒,我們最好的選擇大概是真實地體驗它們,並允許它們按自然規律自行轉變。確實像你說的,如果我們的內心強大了,我們受外界的影響就變小了,我們的煩躁、鬱悶、憂愁、恐懼等情緒也會相應減少。因此,最重要的是通過練習,使自己的心靈成長起來,使自己的心智成熟起來。

我建議你去讀讀《少有人走的路》一書的第一部分「自律」。或許它能給你帶來很大的裨益!


堅強的內心,往往會被一句簡單的安慰打敗,然後淚流滿面。得不到的付出,要懂得適可而止。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快樂便是一種心情;在磨難之中感悟快樂,快樂便是一種寬容;在平凡之中發現快樂,快樂便是一種涵養;在曲折之中找尋快樂,快樂便是一種氣質;在艱辛中品味快樂,快樂便是一種風度。


寵辱不驚。


推薦閱讀:

覺得自己內心很脆弱怎麼辦?
如何和不在一個層次上的人交往?
輸贏對孩子重不重要?
母親這些行為是抑鬱症嗎?

TAG:心理學 | 心理健康 | 堅強 | 內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