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碩/博期間你積累了哪些重要的科研經驗?

希望各位前輩談談讀碩/博期間積累的經驗,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方法論」,給未來更多志在做學術的同學一點啟發。


過幾天博士答辯。我補充一個經驗:一定要善用google scholar,這個東西絕對不僅僅是搜文章,看引用,導出bibtex這些簡單的功能。

下面說一種具體的用途:當你想要深入調研一個自己不是十分了解的小方向的時候,怎麼辦呢?去google scholar裡面搜關鍵詞嗎?但是搜出來的可能是10年前的文章(由於默認是按引用次數排序的),像計算機科學這種領域知識更新太快,10年前的經典文章是要看,但你還是不了解現在發展的趨勢。那是不是我們應該篩選一下,從2014年,2015年開始看起呢,這又不對了,因為這些文章剛剛發表,我們無法準確判斷其學術水平(雖然期刊會議的檔次可以幫我們篩選)。

正確的做法是:看排名最高的那些文章被哪些文章引用了,然後在這些引用文章裡面選擇幾年之內的,如2011年以來的,這時候返回的結果仍然是以引用次數排序的,我們可以稍微深入看看這些文章(因為這些文章已經發表了好幾年了,引用次數可以代表其影響力,水平),然後,可以再看看最近幾年(14,15年)有哪些論文又引用了這些文章,看看最近幾年的文章又解決了什麼樣的問題,還有什麼沒有解決。

按這樣的方法,泛讀十篇左右這個topic的論文,你基本上就可以搞清楚這個方向人類目前的研究進度了!

總的來說:科學知識是成體系,成網路的,而引用次數又可以反映科研成果的價值,剛才這個過程,就是在科學知識網路中從遠到近,按照科研成果的水平進行搜索的過程。目前我們處於知識爆炸的階段,這種方法個人感覺是非常有效的。

以前我看論文,總是覺得,這篇文章寫得挺好嘛,但不知道還能從哪個方向改進,自從用了這種方法,一下子思路開闊了,像是在人類科學探索的道路上用很短的時間重複前人的科學探索過程。

推薦大家都可以試試。

(9月6日更新)目前已經答辯完了,統一回答一下大家關於怎麼在國內用Google Scholar,可以試著訪問一下這個網址:Glgoo 學術搜索,除了不能登錄自己的Google賬戶,Scholar的其他功能均能正常使用。

(9月8日更新)再提醒大家,平時看到一些覺得比較好的論文後,也可以用這種方法,看看近幾年有哪些質量比較高的論文引用了這篇論文,解決了哪些問題,隨著時間推進,解決的問題和研究的思路到底有哪些發展。這個習慣培養起來真的會受益無窮。

(9月26日更新)由於有朋友問我怎麼查看「排名最高的那些文章被哪些文章引用了」,所以這裡簡單解釋一下,以我目前正在做的一個topic為例,當我們在google scholar里搜索Software Clustering的時候,出現在最前面的搜索結果是這樣的:

絲毫不意外,兩篇文章分別發表於1999年和2005年,我們要看這兩篇文章被哪些文章引用,其實很簡單,點擊文章下面的「被引用次數:XXX」(截圖中的紫色文字,由於截圖前點過該鏈接,所以顯示為紫色)這個鏈接就可以。點擊之後出來的頁面也基本是按照引用次數排序的,可以在頁面最左側選擇時間範圍。


對於博士完成後不再在學術為主體體系內工作的,可以等其他人講述經驗。

1、跟最懂行的人學習。

2、用現象——問題這套組合引導學習。

就效果而言,實驗現象可以高速高質量推進理論學習,特別是要動手做實驗的門類。出一個暫時不能解釋的現象再去學理論,速度很快,效果很好。正常情況下,進入這個系統需要夾層結構。看一點兒書和文獻,選個大概的東西,做個基本的實驗,碰到一個現象,由於解釋不了而去在看書和文獻,此為一個完整循環。最好有兩個循環以後再進入定點學習。

博士期間,一千文獻,還有很多大部頭的書籍,視頻課程,都是在一次實驗中觀察到的兩個現象,先用了一年做了幾個循環的現象A,後來發現AB在理論上有聯繫。一年後轉到更有實用價值的現象B,又後來發現A可以歸到B下轄的一個研究方面。從發現兩個現象到博士論文構架確立過程花了兩年,幸好是碩士和博士是接著做的,過程沒有中斷。

3、多做精選。

決定你博士畢業時水平的那些需要你讀的書,或論文,很少,但需要你從一堆一堆里慢慢挑出來,這個過程少不了。所以,這條的核心不是「多讀書多做試驗讀看論文」,是多選擇。同時有幾本書,幾百篇論文中,選出幾章,幾篇去深入。當做過多輪精選後,眼前只有一條路,那是你要走的。簡單的「多XX」是為選擇服務的,當然不可少,只是,這樣的建議把內核包的太嚴實,很多人根本沒機會看到這個建議包含的諸多精銳內核。

4、 以後想吃學術飯,畢業前必須練就真本事。

博士期間的工作決定你以後能走多遠。博士階段的理論有多高,你當教授時,乘上1.5就差不多了。國內現在的大部分教授,只有碩士及以下級別的理論水平(這樣的水平是指導不了學生的,但這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早年的國情)。

從proquest上的華人博士的出現頻率上來講,02年以來,英雄輩出,很多都在尋求回國入職。到現在,好一點兒的學校都要求國外經歷,博後也可以。

但不要過多久,頂多十年,職位缺口接近飽和時,國外博士學歷可能成為門檻,甚至是要比拼選優。如果這樣,現在才開始在國內讀博的你,十年以後會別人壓制,很難喘息。

5、別浪費時間。

但,你一定會浪費時間,所以,要時常看看你當初定下的目標。形成習慣最好。最簡單的保持方式是每天都做和這個目標緊密相關的事,最終形態就是夜以繼日。業務做得好的,不一定是這樣操勞,但,願意這樣操勞的,多半是做得好的,習慣了,或者在強烈意願驅使下奔著做好在努力。沒有個明確目標的博士,等於沒有學力,雖然有學歷。聽說楊培東是每每干到凌晨兩三點吧,當然,不是鼓勵埋頭拉車不看方向,想法,如果一個聰明的人願意埋頭,定是心有所求,並願為之。

6、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不是說一天看十遍,連著看十天。每隔一段時間看一遍,這一遍明白的會比上次多,因為有中間這段時間新的理解,從其他地方的借鑒,相關現象和理論的逐漸深入學習。簡單說,夾心餅,新一層的餅(閱讀)下面摞著肉(最新的理解)。

這個說法的真正含義應該是一個站在完成終點,回望過去時的感慨,而不是站在起點向前向往時的中二熱血。剛起步時,要學習夾層的構架規律,並在夾層厚度不變的情況下盡量增加夾層數量。巨無霸(學霸)在於多層夾心,不是一斤單片的牛肉。

7、要有點兒志氣。

戾氣也行。道理同學術能力。

8、不要玩兒太多花樣。

浮躁的,終究是短暫的,能長久的,總顯得普通。現在學術花樣越來越多,引用我認識的董哥的說法,學術跟相親一樣,看臉。弄很多玄虛fancy,懂的人戳穿你,在小圈子裡就不好一起玩耍了。不過,我可能是錯的。

9、動力或者目的是核心。

這條比較複雜,我不確定能說明白與否,本身不是完全的經驗之談,還處在半摸索半實踐的過程中,如果下面這幾段話表達模糊,可以跳過;如果不想跳過,可以自己咀嚼一下。

如果你看過電影爆裂鼓手,或許能理解,以下才幹特徵:「時間管理,積累,堅持,還有要經常思考,總結,回顧,不拖延。」(題目評論第二條,by@鄭明,同名很多,暫時找不到正確的人來@) 下面,盤踞著一個複雜且龐大的情感基座。堅持,思考,回顧。。。所有這些都是某種「路徑」。通過堅持,我們繼續往下走,通過思考和回顧,我們往下走的更穩。。。但在此之前,Why we start? What we want as an end?

每一次開始新的東西,都有個能說明的原因,能說明的目的。讀好博士,需要個明顯的、個人的、說出來能讓人覺得沒疑問的一套答案。能力不濟的時候,這個答案也許能給那一串「能者特徵」充血,維持其運行。

這個東西很重要,但不好找。不像讀一本書,你是主動的,找到就能讀。更多的,你是被動的,被這個原因找上門。但你能做一些事,比如張開感官,增加被找上門的概率。存在一種情況,你才能不高,但情感豐富且細膩,在敏銳敏感的引導下,進入emotional learning,從而「不自主」的做到自然應對各種問題。當然,trade off是有的,而且一直有。

10、愛你的專業。

曾經喜歡的一個女生教會的。可以天南地北,科學、人文都關注,但有個最明確的、核心的關注比較好;對於博士,這個核心是自己的專業比較好。如果能最有效地改變點兒什麼,大概就是通過自己每天的專業工作了。我很尊敬自己業務做得好的人,雖然不能什麼都聊一下,但對確定的東西能聊的很好,有什麼需要幫助的,找這種人能解決問題。這個世界上什麼都會一點兒的人太多了,在一百萬個方向前進一毫米的人太多,在一個方向前進一百萬毫米的人太少。成,多半靠稀有的存在。

11、認真對待新想法。

有新想法時,記錄下來,最好給一個一二小時的時間是論證一下。同行、前輩、論文,都行。讀博士就是解方程。這個方程有一個核心方程式,簡單明了。但每一個核心參數下面自帶一糰子變數,從而使得這個核心方程多變數。解決核心問題也最終落在如何解出諸多細微的子變數,而不是主變數。

12、實驗為王,實驗為王,實驗為王;思考為主,文獻其次。

能做實驗的,優先實驗,實驗之後或間隙思考實驗,根據結果推斷出一些想法,無論是斷定可行還是需要改進,還是徹底否決;讀文獻最後,沒事兒的時候,需要驗證自己想法的時候,發現新現象,調查是否有人做過的時候,用橫向推進的方法讀文獻去找研究點,是我見過的最艱難的研究。靠看別人做的東西,只能得出一個框架,研究核心在於解決和發現自己研究中的問題。

13、若專,必定深;若深,必定廣。

最近組裡強調「照著一點深入研究」的思想,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說法。深入一點,必定碰到與之相關的次級參量,必定要精準的考量這些不明顯的參量才能說明白深入的這點,但知識的獲取,難在網路關聯。不能全局的理清關係,研究到次級參量必定舉步維艱。此時需要擴展寬度,於是和「專」相衝突。很多人會在這裡覺得自己被老闆局限了。

14、如果你覺得你被利用了,記得暗自慶幸你還有利用價值。

當你把自己的可利用價值推到足夠的高度,便是不可替代的,所有人都會尊重你,同輩,師兄師姐,甚至是老闆。當你的被利用價值中等時,你埋下一個人情,以後會收割;你很在意每一次被利用,以後會經常被這種感覺困擾。每個人都喜歡別人付出,自己收穫,合理的滿足這種人際驅動力,盡量躲開衝突區域,大家可以和諧地收割各自所需。這不容易,但能辦到,尤其是提前考慮的情況下。

15、這條是吐槽。

那麼多人不會文獻檢索的基本技能,推高蛐蛐博士的答案,讓人汗顏。答案寫的不錯,簡明扼要,只可惜反襯了知乎上的大部分人的學術技能顯著低下。對文獻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反應了對知識框架的掌握程度。越是重視,越是欠知。

16、不要迷信權威。

說著容易做著難。人都希望有個現成的模板去仿照,有個理論或公式去依據,以便減少茫然無措的囧境。開始可以,後來不行。science nature很多bullshit的東西,前幾天聽Roth講,當年他給蘇黎世理工買了第一台掃透到現在,很多人做了一些fancy panty,nonsense的工作。曾經因為師兄簡單一個質問,兩個核心研究點放棄了其中一個將近一年,因為他比我們都顯得有學識,他是德國名牌大學的博士。

20151127

17、24和越獄說了同一個意思,遇事,要想辦法,少抱怨。

導師,朋友,親人,戀人,這個世界上任何人都能背叛你,欺騙你,辜負你,利用你,但你的能力、你的知識不會;你最大的憤怒,應當來自你的無能,and your knowing of it.當你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時,你會發生受迫震動,你的震動頻率是別人的頻率;當你能時,你是震源。無論何時何地,讓自己有能,很多痛苦會消退。

20151205

如果一個普通人成事,大概的順序是這樣:經歷——情感攪動——志氣產生——自動努力——懈怠——接收刺激——補充志氣——知識、能力上升——志氣耗散——接收刺激——補充銳氣——知識、能力上升——銳氣耗散——接收刺激。。。。。。

20151218

做個否定。

高效率或高成就的人,同樣拖延。拖延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選擇智慧。不要被自己的不拖延感動。只要不拖延核心部件,其他地方總是有零件兒要拖延的。事事不拖延的人,一部分是閑,一部分是分不清輕重。以為自己每天按時起床就覺得自己不拖延,以為自己有的事情總是沒做就說自己得了拖延症,都是亂下診斷。Be essentialist.

20151219

我下面關於附加部分是很久之前說的,這裡補充一種可能性。

老闆和你可以在吵著架的同時互相認可,而不是一味地單向命令。

Essentialism的核心問題是,「如果你不做決定,別人一定會替你做決定」 —《Essentialism》

這個決定,多半你不會喜歡。所以,主動的去爭取一些自己和老闆的平衡很重要。當然,這需要技巧,勇氣,尤其是面對一個控制欲強的老闆。

20151227

做好一件事,不是想辦法恰好做好這件事,而是超越這件事。這就是為什麼師弟問他現在可以做些什麼研究,我說,你先把樓下的衛生每天打掃三遍。

20151229

可以看些輔助書籍,上如禪宗,道德經,下如時間管理,如何讀書,如何學習等self help之類。李小龍還會把禪意引入武學,讀書人更應該學習修心。

20160110

我想要什麼?自小至今,我想要過很多東西,如同你,如同其他很多人。但這些東西大多是我們的殼裡無意調進來的一粒粒沙子,未經過多分析便被包上了一層層我們自己的粘液,直到有的長成珍珠,其他的因為沒有足夠的分泌液供給而停在半成品狀態。

想要什麼,為什麼想要?做博士的人有更多機會去思考,即便這種思考本身可能會肅殺掉很多活躍的目標。

沒有建議,只是描述一種情形。

20160308

對一個普通人來講,最容易獲得的動力來自哪裡?對於博士,最好來自Peer Pressure。保持一定距離的關注,總能給我某種帶有野性的動力。我差在哪兒了?我不差!藉此情感上的衝動,可以幫助跨過挺多技術障礙。

20160318

由老闆那裡聽來,也聽合作方自己親口說,科研最終拼的不是簡單的實力,那種實力只有在和對手天差地別的時候才好。真正拼的,是躲得開暗箭,統領、保護的了同伴。如果要討論我們身邊的科研和大家覺得有質量的科研的區別,那應該就在於人的強行介入程度有多高。真正的科研,人的勉強是應該盡量少的。

讀完博士,要親身經歷過這種事情和感覺才好,否則就是不「完整」的博士教育了。

20160318

如果我的學習過程有兩個環境,一是別人的鼓勵,一是別人的貶損,我現在會選第二個。第一個是給還是小孩子的時候的我的。

20160331

存在一種狀態,叫做專註。可以感覺不到累,感覺不到牽絆,感覺不到孤單。絕大多數認真的企業家都會經歷這種狀態。博士階段,很可能是這種狀態最早出現在一個人身上的時期。越早,越好。

20160411

實驗思路分三類:

描述,控制,操縱。到了操縱,一個知識便進入充分利用階段,高水平的工作開始。

思維水平分三段:

模仿,獨立,挑戰。到了挑戰,一個博士便圓滿完成了博士頭銜賦予的全部要求。

結合以上兩者,每個博士可以定義自己的工作、思維的質量,最後判斷自己博士讀的到底如何。

20160829

關於堅持,堅定,堅強,堅毅。。。

堅持是一個特殊的狀態,本是三維或四維或更高維度的存在。但當這個存在被人描述時,她成了二維紙片上的一個詞或一維簡單的時間軸上的十年一劍。沒了原本的屬性。堅持不是看到前面有亮光,所以一直往前走。現在完全看不到亮光;周圍的還有人要阻礙你,妨礙你,改變你的路線;以及你自己有時候會疲憊,會軟弱,會嫉妒,會邪惡;很多時候,你的內心會開始打鼓,我行么;但最終你還是到了出口。這個充滿環境、他人、內心的多方糾纏之後依舊能走出來的過程,大概就是堅持的定義了。雖然數學上,對於絕大多數人面對絕大多數重大決策,堅持下來僅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但慶幸人並不總按理性出牌,至少有些人不是。

20160913

能夠不被綁架的時間,大概就是博士這段時間了。

前段時間看鏘鏘三人聊上海假離婚以便買二套房,感覺類似。當有了工作、婚姻等社會屬性更明顯的責任在身上時,個人本身一些相對較為理想化的念頭,或者說執念,或說理想,會被錨在社會責任周圍,不能隨意離開。簡單說,這時候個人已經不再是為個人了,還要考慮到各種約束。

回顧一下,社會屬性還尚未形成強勢錨定,而個人執念又剛剛萌芽的這個間隙,大概就是從本科到博士這個十年空格。

對一個要讀博士的普通學生,這是本可能最活躍不羈的一段時間。

利用好。

20161109

我們國家的科研狀況是一個可以說不完道不清的複雜問題。但如果說我們國家的科研總不能讓一個普通學生感到自豪,多半和這個學生的導師直接關聯。導師在這個層面成了制度和理念等很多問題的載體。好,壞,都體現在最直接的這層關係。

可能最常見的情況有兩種:

1、導師可能自己做教授很多年,但對學生做的特定東西並不深入了解,具體問題幫不上忙。造成這個現實的主客觀原因很多,但這個現實本身卻很簡單,教授們在很多情況下沒能在細節上幫上學生,也自然沒能實現溝通交流這一學術研究最基本的要求。「教授的責任是擬定一個大方向,具體執行要學生自己來,否則還需要學生做什麼」,聽起來非常像鍋被甩起來的聲音。

2、導師很厲害,但對傳授這種優秀並無興趣,亦沒有責任感或使命感。常聽到一種說法,這類導師對學生的態度大概是:即便你在努力,以你的水平,做出來的東西還是只是一坨屎;論文你自己想辦法,只要送審通過,你就答辯,我不卡你;論文不要弄假數據,別坑我……

當然,除了這些,還有導師個人性格各種讓人受不了的。

每個體系可能都會存在一定成分的二八原則,可以理解。只是當這些體系都同時體現某種缺乏經驗這種客觀事實,以及缺乏相互理解這種主管態度時,結果是讓人覺得壓抑甚至是崩潰的。

我沒有解決之道,也沒有空口討論解決之道的意願。只是記下自己聽到的,感受到的。

至於好導師、理想導師,總是有的,我不否認這點。我只是模糊地覺得,印象里同學中能真誠的表達出喜歡自己導師的人很少。

20161109

最初這個記錄表的開始一行我寫了在國內做教授的願望,大概10月份的時候,刪掉了那個想法。我不確定是自己一時失望,還是長久的見聞之後覺得厭倦了。以後打算出國讀博後。至於回來不會來,是否還爭取進入大學以及是否還打算繼續科研,沒有什麼明確的想法了。學術能力是一回事,嚮往是另一回事。大概是願意努力提高能力的,願望,似乎很難。

20170506

自作聰明的人,開始覺得自己很聰明,並在這種印象中行事,令人生厭卻無法自知。當某天發現別人故作聰明的小動作後,才意識到自己已經尷尬了許久。能改變,好青年。

附加,老闆就是老闆,不是你朋友,記住這點。

能飛多高,最好讓你翅膀的大小決定,不要由腳下的樓層高度,期待別人幫忙,很傻很危險。也許這樣說可能會令被有後台的人擠兌的人心有不屑。但這會過去的。

這個東西一直在改,主要是增加內容,修改錯別字。一直在做實驗,看書看論文,當然,也看動漫。。。想到了什麼就直接在裡面改了。

這還不是終稿,終稿在畢業的時候完,或許永遠改不完。


1. 有的PhD只是為了在名字前面加上一個Dr.,有的PhD是為了Dr. 後面的名字能被人記住。成果沒有state of the art的十倍diao,怎麼好意思叫innovations? Peter Thiel在他的《From 0 to 1》里也是這麼說的。

2. 學術上來說,做出來了就是做出來了,有很好的進展在導師眼裡也會被classify為還沒做出來。一定要沉得住氣,耐心的把東西完美的做出來了再去show off/demo。不然一味提高導師期望,最後攻堅失敗只會失望更大。每個人的credit都是有限的,失去了導師的信任,後面會很艱難。

這個道理,工作上同樣適用。

當然了,progress對於技能上有很有提高的,所以也要分開來看這個問題。

3. 大家都挺忙的,平日里導師可能也不是很關心你來不來Lab,做不做實驗,反倒是關心你有沒有女朋友。可是臨近畢業的時候,也沒人會關心你能不能畢業,為什麼paper發不夠,讀書科研是你自己的事情,凡事靠自覺。導師可能也沒在你身上花多久時間跟經費,不熱愛科研沒成果,對於導師來說可能只是選錯了股票,平倉就好了,對於你來說你失去的可是五年最美好的青春。

One last sentence:

Cherish your youth and work harder!

暫時就能想著多了。


別用你身體上的辛勞,掩蓋你思考上的懶惰。


1.發表、發表、再發表!

發一篇文章的過程那些答主說的經驗全get了。

2.不要期待做出一個前無古人的完美論文再去投,差不多了就投吧。


今天7月剛剛拿到博士學位,畢業前在組裡總結了一下讀博五年的一些心得體會,大概分享一下。

1. Ph. D.之路

當我拿到學位之後回顧自己的Ph. D.之路時,其實會發現,這段旅途中有幾個關鍵的節點。

  • 綜合論文訓練——對於大多數同學來說,本科綜合論文訓練(畢業設計)應該是大家的科研初體驗。我對於綜合論文訓練的定位是,它是一個用來初窺科研門徑的過程,在這個階段,我們會大致了解做研究的一個整體流程,從文獻的查找與閱讀、模擬/實驗的操作,到數據的處理與結果的整理分析。雖然這個階段只有很短的幾個月時間,但這個階段可以為後續的博士生涯夯實基礎。而我認為本階段更應該注重的是對整個科研過程的了解與體驗,而相對來說可以不太在意期間是否產出了很好的科研成果。
  • 博士生資格考試——可能不同高校以及不同的專業對於博資考的側重點並不完全相同,對於答主所在的學校與專業來說,博資考考察的是針對某一個具體的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點並不一定非是非常大/重要的問題,可以就是你做某篇文章中的一個小問題。正是因為考核的這幾個能力是做研究所必備的能力,所以,這個考試才會稱作資格考試,通過此次考試,我們才正式成為了Ph. D. Candidate.
  • 博士學位論文選題——這恐怕是讀博期間最重要的節點,沒有之一。因為往往一個好的選題會使後續的工作展開都非常順暢,而一個相對不太好的選題則不僅會浪費時間甚至會打擊自信。在選題前,我們需要在大量文獻閱讀的基礎上,提出科學問題。而選題最初可能最大的問題是,我們並不能很好的區分科學問題技術/工程問題。這個階段大概也會是讀博期間最痛苦的階段之一,可能會有比較多的迷茫與困惑。但我的建議是,不論迷茫也好睏惑也罷,一定不能停止思考與工作,因為問題往往是從做(閱讀文獻、做實驗、模擬等)的過程中發現的。對於我來說,選題前我經歷了一次幫老闆寫基金本子的過程,那段過程當時覺得非常痛苦,但是對於後來我的選題幫助巨大。
  • 學位論文撰寫與答辯——確定選題後,其實需要做的無非就是把你提出的幾個科學問題進行逐一攻破的過程,當然過程中也涉及很多的試錯與迭代,但只要大方向確定,我們總會完成論文的大致工作。而這條Ph. D. 之路的最後一個關鍵節點就是博士學位論文的撰寫與答辯。這個階段其實是對整個論文工作的一個總結歸納與反思的過程。我在寫論文的過程中反而想清楚了一些在之前不太清楚的問題,當然也會有些工作是會有些遺憾,如果再重來一遍的話可能會做的更好更完美一些。

2. 三多一少:多看、多做、多思考,少糾結

  • 多看

「看多」——泛讀,了解整體發展與趨勢

「多看」——精讀,重要文獻,帶著問題讀,每次都有新認識

  • 多做:

無他,但手熟爾;做實驗、做模型、寫文章——細心、耐心、平常心

  • 多思考

貫穿始終,必不可少;知易行難,反覆提醒

  • 少糾結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問題往往是在「做」的過程中發現提煉的

3. 重視交流與協作

  • 與老師交流:不要成為「反饋黑洞」
  • 與同學交流: 小分隊協作解決問題——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不同方向同學討論,跳出來看問題,萬變不離其宗
  • 組會報告:表達交流能力鍛煉,關鍵節點把關
  • 出國交流與學術會議:展示自己工作的平台;迅速追蹤前沿工作

4. 有關Paper的撰寫與發表

  • 端正的態度:不刻意追求,水到渠成的事;多寫多投——對一段時期工作的階段性總結(或思路構建),審稿意見開拓思路
  • 一些寫作Tips: 閱讀大量文獻,總結學習文獻中的表達方式;先立框架再逐步豐滿內容;慎重寫題目、摘要、引言與結論;參考高水平期刊的圖

5. 博士學位論文的撰寫

  • LaTex是個有用的工具(大型論文排版),值得嘗試
  • 先寫框架,框架體現論文的邏輯性
  • 不同章節建立文件夾,整理數據及圖表,便於查找
  • 儘早開始寫,完成初稿後請多人閱讀提問題,多次修改

6. 博士學位論文答辯

  • 總結與提煉關鍵內容——圍繞關鍵科學問題展開,有舍才有得
  • 站在更高處回頭看,對研究有更深的理解
  • 鍛煉講故事的能力
  • 互相討論,準備可能提出的問題

7. 其他的實用Tips

  • 計劃與總結

每天的工作計劃——優先處理重要的事情;便於各種數據查找

每學期的計劃與總結——把握大方向與節奏

  • 實驗與模擬記錄

儘可能詳細——便於發現問題與傳承

  • 有用的工具軟體

NoteExpress:文獻與筆記管理;論文添加引用方便

Latex:論文排版

任何一款可以做日程規劃的軟體:Excel、Windows日曆、有道雲…

最後一點感悟:讀博訓練地不止科研能力,更是鍛煉一種邏輯思維方式;拿到學位只代表完成了一段較為完整的科研訓練,我們都剛剛上路…


說點具體的:養成習慣,比如每天早起練練身體吃個早飯洗個衣服給自己積攢一點運動量;刷與自己當前研究興趣相關的論文若干,以及看似不相關的論文若干(這個同樣重要!!);每隔一段時間學一種方法,可以是數據搜集方法、數據分析方法或是理論分析視野、或是紛繁複雜的計算機/統計學知識,都好,keep going;多讀書、看前沿的設計、繪畫等,不懂沒關係,慢慢來,嘗試培養興趣甚至是品味,減少低質量、碎片化閱讀,防止注意力的渙散。

沒有習慣的車輪踏不平的科研journey,也沒有什麼樣的天賦(至少我們身邊極少有)能代替習慣的力量。

等畢業的時候一定接著碼一篇~


杜絕拖延,杜絕紙上談兵。多問問題,多參加seminar,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

更重要的是,保持一顆樂觀的心。所謂科研,就是去探索沒人走過的荒野,因此也沒人能保證你的產出。如果你苦苦做了幾個月卻發現自己只是在浪費時間,不要焦慮、不要難過,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Keep calm and fermion.


忠告一點:別主觀上對自己的boss有太高奢望,能最終對你負責的只有你自己,你就會處理好很多工作學術人際上的關係。加油。

再補一條 如果想學一門課 優秀的國外公開課是首選


辦公軟體篇

分類整理很重要

  • 電腦和郵箱創建分類文件夾

我這裡說的整理包括電腦文件,以及郵箱郵件。一開始小老闆建議我按照自己的課題,合作課題,文章或會議投稿分成三個文件夾。不僅在電腦里創建這麼三個文件夾,在郵箱的收件箱和發件箱里也創建這麼三個文件夾保留郵件的溝通信息。

電腦創建文件夾挺好說了,確實很方便日後查詢每個項目的信息。郵件的文件夾分類我現在看來也是很有用的。沒有處理(閱讀,回復,轉發,處置)的郵件,都會保留在原來的收件箱或發件箱里。由於已經習慣了空空的收件箱,所以一看到還有郵件未處理,總會覺得特別不舒服,有強迫症要快點處理這些郵件。也是幫助提高效率吧。

  • 定期整理文件夾

我有陣子也是整理上了癮,就逐漸建立各種分類。我後來自己也加了點別的文件夾,例如建立了個行政管理的文件夾,收納護照,學校,公司,銀行等的郵件。確實學校,護照的信息往來還是挺多的,就分別在原來的文件夾里建了次級的文件夾。

但是,創建分類太多的時候發現這樣反而降低了效率,很多文件夾所納入的文件其實就那麼幾份。然後就開始把這些納入文件少的文件夾又合併成了一個大的文件夾。現在會間隔一段時間進行整理。養成了習慣,對文件處理還是很有幫助的。

使用Excel進行數據收集,簡單的數據處理(複雜的選用其它統計學軟體)

根據」沒有帶是就是沒有寫「的原則,原始數據的保留非常重要。原始數據記錄到哪裡都可以,但是記錄到Excel里可以方便後續的很多處理。下面舉幾個例子

  • Concatenate函數

最簡單的,我們有一列作者姓氏,一列研究的發表年份,可以用CAT(作者姓氏, " ", 發表年份)產出所有的作者+發表年份代替研究的名稱。這樣做的好處是,我們可以很方便地把研究的發表年份單獨提出來進行分析。

進階一點,我們在excel的其中sheet里產出報告,例如報告里需要有文字提到」綜述納入研究數為xxx」,我們可以先把研究總數sum在一個cell里(cell-x),再用CAT(「綜述納入研究數為」,cell-x)。

  • Countif函數

最簡單的,我們的一列數據里(假設A2:A10),有一部分使用了A葯我們在cell里輸入A,另一部分使用了B葯我們則輸入B。對整列使用countif(A2:A10,」A「),可以得到使用A葯的人數,用Countif(A2:A10,」B」),可以得到使用B葯的人數。

進階一點,我們有一張表格,包含了干預措施(A2:A10)及其療效(B2:B10),但是其中有些干預措施不是我們想要分析的,我們可以在新的地方把不想分析的干預措施名字列上,形成C2:C5的不想分析的干預措施名字列。然後在D2「D10里,分別使用if(countif($C$2:$C$5, A2)&>0, 」exclude「, 」include「),可以產出納入排除標記,用filter很快就把要納入的研究找出來。

  • 函數以外的Excel的應用

首先是VBA產生可視化的模塊,更好地呈現結果。

其次是可以把excel里的數據,直接拿給別的統計軟體分析(R,SAS,STATA etc),再把結果產出到excel里。

所以,儘可能全地把原始數據記錄在excel里還是很有用的。

使用Word產出報告,撰寫研究背景,方法,從Excel中搬過來數據並進行討論

使用PPT進行彙報,更直觀地將Word的內容呈現給聽報告的人。

看情況更新...


一絲不苟,尤其是細節,哪怕細到一個標點符號,一定不能忽略

有問題一定要說,有想法一定要及時表達

工作不要拖

沒事多看書,不一定本專業的,博覽群書,不是看愛情武打小說

科研累了就去洗個澡或者睡一覺。沒有什麼是洗澡睡覺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洗一個澡再睡一覺

生活處處有idea


這個問題提得過於廣泛。而且科研話題尤其不適合這麼泛泛而談。這就跟中學的時候,曾經很流行請學得好的同學上台介紹「學習方法」一樣。或者說,在科研問題,或者專業問題上,我這人不相信群眾,搞什麼「博採眾議」,不指望從群眾中能獲得什麼真知灼見。有很多答案其實是心靈雞湯,是關於情商,關於拼博,關於失敗,關於勇氣,等等,這跟科研沒有什麼特定關係。

我認為,想要在這方面有所提高的話,不要上小木蟲或類似網站,不要凡事都上BBS博採眾議,不要形成這種習慣。我覺得喜歡這麼做的人往往離卓越很遠(也許是我的偏見,供參考)。

而是應該:

1. 搞清楚宗旨。了解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研究,為什麼人類要做科學研究,那麼你為什麼要做這個方向的研究。從科學哲學的層面,一直到你所從事領域綜述的層面,先捋一遍。

2. 讀大家都讀的經典。

我會認為,科研這個東西沒有什麼「XX真經」、「XX秘笈」;但卻至今保持一種師傅帶徒弟式的傳承方式,因此確實做同一個研究,有不同風格的可能。但此事說起來實在太虛。假設說真的有不同的風格,那它是建立在什麼實在事物之上的呢?我認為可能是,一種特定的做事和思維風格,來自於特定的經典著作的影響,說好聽點可稱之為「學派」。例如同一個大導師帶出來的學生,可能都被要求一律閱讀某幾本經典,加上大導師本人的影響,其學生可能都會或多或少地染上一些風格和特質。於是,這是一個由內而外的過程,你光照抄一個人做事的外在表現是沒有用的。

說讀書要讀經典,意思就是說除了為解決當前問題去翻書Google這種閱讀之外,你也要有那種僅因為它是經典哪怕當前無甚用處仍去閱讀的情形。

這裡所說的「經典」,包括本學科基礎理論方面的經典著作。這個各學科不一樣;也包括一些具有一定普適性的經典,例如化學實驗手冊。

真要問有沒有一些跨學科普適的「經驗」的話,我只能推薦你讀讀這本書

科學研究的藝術 (豆瓣)

這本書,其實也很不直接。其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作者是做微生物學的。舉的例子都是這個研究方向,而且作者想到哪兒講到哪兒,你需要自己體會出其中具有普遍意義的東西,得重讀好幾遍。否則初次閱讀,你只感覺你知道了作者的一些經歷,跟你目前的研究關係不大,不清楚為何它是經典。

事實上這本書現在看來並不好,只是純粹因為,上一代的很多大牛前輩,當初年輕時都看過這本書,所以你也看。你會想試試,除開因具體研究方向隔行如隔山不必看的書之外,假設大牛看過的其他書,你也都去看一遍的話,你是否會有他曾經有過的思考?你是否能形成上他現有的氣場?又或是你會形成另一種思考和體會?

3. (真正地、實實在在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做科研

總有很多學生鍾愛一種錯覺,就是我科研將會提高很快,我將會成為科研能手,因為我:經常上網瀏覽「經驗」、「心得」,學習GTD,寫paper如何講好故事,國外牛組PPT合集(網盤密碼xxx),EverNote的十種使用技巧……

別上知乎和小木蟲了,在科研方面,這兩個網站上全是垃圾內容。


1向第一流的人學習

2不要為了學習而學習,做的過程中學習

3信息要及時反饋

4細化問題

5眼界要高,目的要明確,細節要做好

6反向思考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


截取高票回答里的一句話強調下「老闆就是老闆,不是朋友」


演算法實現的能力。

現在做任何新的方向,新的演算法,都能很快有工程實現的思路


碩士,選擇工作,也總結下自己的經驗

1 學會熟練運用latex寫論文。(工作之後也有益)

2 我們碩士這水平,想做點research,一般兩種思路:

a. 新問題老方法

b. 老問題新方法

目標沒有很高,有點小創新可以發個國際會議就可以了。

3 學會適當拒絕。

研一,二的時候,非常聽話,老闆給的正事雜事都全力儘快做好。後來我發覺自己很累,而且老闆發現我好用,就經常給我派活,雖然當研究生各種幹活很正常,但是有時候覺得很累,自己休息玩的時間太少。(當然也要感謝老闆的培養,我在科研等方方面面學到了很多。)

4 一些小經驗

  • 寫論文注意細節,比如參考格式等等
  • 不要一開始就選擇特別難,高深的題目。比較簡單的方向也可以做出東西。(特別是碩士)
  • 注意保護他人的版權,該引用的都要引用。注意保護自己的版權。(老闆經常強調)


先說點「世界觀」:

1.別指望有人能教你方法論,科研是你自己的事。

很多讀研的人會抱怨自己的導師很坑。從來不管自己,科研也只是給你個大方向,再不給具體的指導。開始的時候其實我也期望老師能夠在具體的研究上給指導,後來我發現,其實國外的所有導師都是「不管」自己的學生的——給你一個他自己都不懂的方向,讓你去把問題解決了,而他完全無法在「方法論」上指導你,因為可能你就是全世界少數幾個在這個課題上最懂行的人之一。

2.科研就是解決一個新的問題。

木匠把椅子做好,農夫把田耕好,爸爸把孩子教育好,領導把員工管理好,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好……所有人都在解決一些他們沒遇到過的問題,只是有些問題前人已經遇到並做到過,有些問題沒有。但是不管有沒有人曾經做到過,對於我們自己而言,都是新的問題,而科研就是解決你一個新的問題。把科研看得很低,看得跟其他事情一樣,你就能做好它。

3.遇到問題,想盡一切辦法解決掉。

其實最泥濘的路往往能踩出最清晰的腳印。我的研究課題是一個國內甚至整個領域內都比較新的方向,我的導師甚至連一些最基本的概念都不懂,而且這個方向跟我本科的專業又有很大的區別。最開始,我回抱怨:即使是本專業的資深大牛,都不一定能解決這些問題,我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子,又憑什麼呢?後來遇到了很多困難,一個一個的解決掉,理論知識一點一點的學習,心態上又一點一點的轉變(這要謝謝我的師兄們),發現看待問題有了新的視角:為什麼別人解決不了,你就一定解決不了呢?生活中總是有難題的,你試一試,說不定就解決了。

當你一心撲在科研上,你就發現很多以前以為解決不了的問題,其實只是你花的時間不夠而已。

以後想到什麼再繼續寫


不請自來,分享一些論文寫作的經驗吧。

首先我想推薦十條來自尼採的準則: Nietzsche"s 10 Rules for Writers。

The famous ponderer of nihilism and morality, in a series of letters from August 1882, laid out his thoughts on writing to his unrequited love, Lou Andreas-Salomé.

The list reads:

1. Of prime necessity is life: a style should live.

2. Style should be suited to the specific person with whom you wish to communicate. (The law of mutual relation.)

3. First, one must determine precisely 「what-and-what do I wish to say and present,」 before you may write. Writing must be mimicry.

4. Since the writer lacks many of the speaker』s means, he must in general have for his model a very expressive kind of presentation of necessity, the written copy will appear much paler.

5. The richness of life reveals itself through a richness of gestures. One must learn to feel everything — the length and retarding of sentences, interpunctuations, the choice of words, the pausing, the sequence of arguments — like gestures.

6. Be careful with periods! Only those people who also have long duration of breath while speaking are entitled to periods. With most people, the period is a matter of affectation.

7. Style ought to prove that one believes in an idea; not only that one thinks it but also feels it.

8. The more abstract a truth which one wishes to teach, the more one must first entice the senses.

9. Strategy on the part of the good writer of prose consists of choosing his means for stepping close to poetry but never stepping into it.

10. It is not good manners or clever to deprive one』s reader of the most obvious objections. It is very good manners and very clever to leave it to one』s reader alone to pronounce the ultimate quintessence of our wisdom.

在我自己的寫作過程中,每當寫不下去的時候,便會把這十條規則拿出來看,然後對照著反省自己的習慣。這樣的反思總是能讓我的寫作進行下去,像是把被阻塞的水流重新引到正途。

除此之外,我的掙扎過程還產生了別的一些值得分享的想法,大約也可以貼上「論文寫作技巧」一類的標籤,雖然質量肯定比不上尼採的告誡,還是放在這裡拋磚引玉吧。

第一, 萬事開頭難,寫論文尤甚。不要等到自覺「思路成熟」的時候才開始動筆,在自己有了想法的時候就開始寫,甚至可以不顧及邏輯,不顧及語法,只是把想法記下來。這些想法就是尼采所謂 「what-and-what do I wish to say and present.」

第二, 醜陋的草稿 (ugly draft),或完全不成形的思維碎片是最重要的寫作形態。把所思所想的所有內容全部記錄下來,按照一定條理(主題和時間)歸類,這些思路終將派上用場。如果擔心這樣的句子或者段落影響論文的形式美,可以把它們放在別的頁面/軟體里。我自己的做法是使用 OneNote 記錄和整理這些碎片,在成型之後再移入論文主體。

第三,如果說研究是 re-search 的話,那麼寫作也最好能當成 re-write。第一次寫出來的文本一定是草稿,沒有任何草稿是完美的。全文,每章,每節,每段都需要「倒序寫作」:通過第一遍草稿去澄清思路並獲取結論,再回頭重寫開頭,甚至重寫全文。

第四,修改論文的最快捷方法是重寫。不要擔心自己是在浪費時間。大膽地刪除不滿意的草稿是最節省時間的做法。因為我們的思路在 re-search re-write 的時候是一直在變的,哪怕講的是同一個故事,講法不再是之前的講法。因為這樣的動態,重起爐灶才可以更好地容納新的想法和舊的材料。

第五,也許是最關鍵的,要在寫作過程中照顧(甚至順應)自己的懈怠、痛苦和絕望的情緒,要努力保持自己對論文的主宰地位,而非讓論文主宰自己的生活。在自己寫不下去的時候就不要寫了,出去逛逛公園看看展好了——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後再回來接著寫作。在沒有思路的時候也不要強迫自己呆在電腦前(刷豆瓣/FB/YouTube etc.),不如出去散散步、回家做個飯,在那些放鬆的時刻大腦其實並沒有停止運轉,甚至很可能產生一些之前從未遇見的靈感。更多細節可以參見這篇博文:How I Went From Writing Nothing to Writing a Ton。

第六,在寫作的時候停止閱讀。這個是我自己的做法,未必適合所有人,僅供大家參考。具體來說,我會在寫作之前儘可能讀完所有相關的著作和論文,並作詳盡的讀書筆記(使用 OneNote),不僅總結文本的觀點和論證過程,而且加入自己的評論和批評,同時摘抄可能值得引用的句子和段落。等到寫作的時候我就不需要再回到文本,而是直接閱讀自己的讀書筆記——因為筆記是自己寫的,而且是電子化了的,所以可以通過記憶和關鍵詞很快鎖定相應的內容。這樣做,不僅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而且避免了寫作思路的停頓。但是這樣做的前提是有充足的時間閱讀和寫筆記,而且最好是在自己對寫作已經有了一些(模模糊糊的)思路的時候去讀,從而保證筆記和寫作之間的相關度。

祝大家都能享受這個艱苦、漫長的過程,苦中作樂,順利結束。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

不如寫也。


推薦閱讀:

法語和英語能一起學嗎?
開一家教輔書店應該具備什麼條件?
關於Unity的學習我的路線是否合理,應該怎麼改進?
如何讓外國小孩學習中文變得有趣?
fpga學習了一個多月了,但是感覺還是沒有入門,遇到verilog程序中的信號,就不怎麼理解?怎麼學習呢

TAG:學習 | 科研 | 學術 | 博士 | 博士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