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對墨家及墨子評價高於儒家諸子?存在過譽及夾帶私貨的可能嗎?
譚嗣同謂「益輕其生命,以為塊然軀,除利人之外,復何足惜。深念高望,私懷墨子摩頂放踵之志矣」;蔣維喬謂「墨家之學,融古今世界於一兼……而捨身救世之精神,尤非他家所及」。章太炎謂「墨子之道德,非孔老所敢窺視」;自由派知識分子梁啟超謂「吾嘗說觀思惟則墨學精神深入人心至今不墜,固以形成吾民族特性之一者,蓋有之矣。墨子根本義有肯犧牲自己」;陳獨秀謂「墨子兼愛,莊子在宥,許行並耕。此三者誠人類最高理想,而吾國之國粹也。奈均為孔孟所不容」;共產黨人和基督徒都對墨家給予極高評價,毛澤東認為「墨子是比孔子更偉大的聖人。是中國的赫拉克利特」;國父孫中山亦贊曰「人愛也是中國的道德,古時最講愛字的莫過於墨子。
並非是一個突然的過程,《墨子》一書相比其他諸子著說可謂寫得亂七八糟,前後重複而混亂,並且在墨家式微後長期被冷落。清代中期開始經學盛起,《墨子》一書才被重新拿出來研究。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清代第一個注釋《墨子》的是畢沅。蓋必當時為墨學者流為橫議,或類《非儒篇》所說,孟子始嫉之。
——畢沅
周之禮尚文,又貴賤有法,其事具《周官》、《儀禮》、《春秋傳》,則與墨書節用、兼愛、節葬之旨甚異。孔子生於周,故尊周禮而不用夏制,孟子亦周人,而宗孔,故於墨非之,勢則然焉。——孫星衍
推測了墨家式微的原因,可見在此之前墨家其實是極其微弱的存在。
後來就是著名的孫詒讓寫了《墨子間詁》。乃唐以來,韓昌黎之外,無一人能知墨子者。傳誦既少,注釋亦稀,樂台舊本,久絕流傳,闕文錯簡,無可校正,古言古字,更不可曉,而墨學塵邈終古矣。
——俞樾
很多人以為,新朝代新氣象,所以民國的很多東西是因為時代而橫空出世的。
並不是!而是前人鋪墊了許多東西,才有了民國的爆發或者質變。
對於當時的人來說,墨家是一個發現,是一種驚喜。
擁有與當時風氣契合的主張,重要的是它不是傳入的,而是被發現的,證明我們曾經也擁有這樣的論點,豈不是對於異見者來說更有說服力么?拿外國學說和拿本國學說去說服本國人,這說服力能一樣么?至於你問,夾帶私貨和過譽的問題。肯定有,你誇別人今天真好看,或者你恭喜別人發財的時候,不是帶著一種表達善意的私貨么?而過譽嘛,我愛墨家,但是它畢竟不是誕生於民國,兩千多年前的學說啊,再怎麼契合了,也必然有套不上的地方,當時人也一定是誇大了它契合的部分,沉默了不契合的部分。因為墨家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最接近民國文化的中國本土文化。
民國時期中國文化是怎樣的?不過是「德先生」、「賽先生」兩位先生而已。
先來看德先生:
《尚同》中講:「選天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
《墨經》中講:「君,臣民通約也。」
《經說》中講:「君,以若民者也。」
墨家認為君主由臣民約定產生,天職就是順從人民。
當然,必須指出,這種思想與現代的民主思想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墨家只是否認了世襲制,並且主張君主服從人民,而沒有指出君主的產生是推舉制還是選舉制,如果是選舉制,是等額選舉還是差額選舉,是直接選舉還是間接選舉,但是從那個時代來講,這已經是足夠讓人感到驚艷的理論。
試問,在兩千年前,有幾個人能說出「君,臣民通約也;君,以若民者也」這樣的話?
再來看賽先生:
墨家有非常多的科學研究、實用技術和哲學思辨。
(圖片來自李約瑟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物理學》)
因此,民國文人推崇墨家並不是一件令人驚訝的事情。
墨子的思想,直通「賽先生」,直通「科學,民主」,非常現代,也非常西化。這在高舉「賽先生」和「德先生」的民國真是非常符合時代需求。私心有,但並不過譽。都想救中國嘛。
諸子百家爭鳴的那個年代,正是社會劇烈變革,百姓充滿痛苦的時代。墨學在春秋戰國能成為顯學,主要是它的藥方開得好,墨子教人兼愛非攻,愛所有人,又讓門徒們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這對於中下層的民眾無異於救世的方向。人類越痛苦,心裡對一個美好世界就越充滿呼喚。
你換到那個年代救亡圖存的背景下去想想,看看有沒有私貨?
在社會秩序瓦解的時候,思想家和政治家最煩惱的就是怎麼團結民眾,重新凝聚政治力量,才能動手做事。所有的方法里,最冠冕堂皇的就是拿集體的愛說事。那個年代抬高墨子,和後來鼓吹社會主義甚或法西斯主義、一個領袖救中國什麼的,可能都是一以貫之的。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