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子從小窮養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想知道


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學校有個課叫什麼社會實踐,要求組隊調研,我加的隊伍去旁邊的一個古鎮調研那裡一個特色小吃。我跟我媽說了之後她愉悅地給我十塊錢讓我「玩得開心」,但是實際上去的車費兩塊,回來的車費兩塊,只有六塊錢零花(呵呵),而她是知道價錢的。

別的同學在吃路邊小攤的零食的時候我假裝到處看風景,別的同學逛路邊小店的時候我假裝記錄實踐報告,回家就哭了。

實際上我父母都是大學老師,家裡完全不窮,但是他們從我小時候就這麼對我,一直到讀初中需要坐車上學才給我一點車費,小學時候完全沒有零花錢,從小到大基本所有零食都是別的同學請我吃,我給他們作業抄。

你能想像一個父母都是大學老師的男生現在讀大學了會計算哪個超市的香皂便宜幾毛哪個超市我有會員卡可以便宜幾毛嗎?你能想像一個家境殷實的男生讀大學了除了去超市從來不出校門,從來不和別人周末出去吃飯嗎?

誰再跟我說「男孩就要窮養」我就喂他吃屎。


這不是回答,想說說我的故事。

小時候家裡其實挺富裕,但是爹媽比較傳統,從來都是抱著窮養兒富養女的心態來教我做人。從小到大零花錢低於社會主義平均水平,不過我從來不計較,因為我當時真的以為家裡很窮……

看著別人家的小孩玩呲水槍,而我手裡只有我自己用針頭,氣門芯做的簡易水槍,就是下面這個圖,好像又一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年齡。

別人用氣槍,我就自己做彈弓。

總而言之,我總能靠自己的努力來解決這種由於貧富差距而導致的裝備差距。由於窮養,我也養成了非常好的生活習慣,從來不拿不屬於自己家裡的東西,從來不挑食,從來不邊吃飯邊說話,從來不亂扔髒東西等等。

所以和別人家小孩一起出去玩的時候,叔叔阿姨總是誇我有教養。因為我知道懂禮貌,知道讓小的弟弟妹妹先玩,知道好東西要分享。說到分享,我想起來有一次一個弟弟去我家玩,看上了我的一個小汽車,那是我最愛的一款小玩具,是我表姐送我的。我在他面前酷炫的展示這個小車的各種技能,他看的如痴如醉,以至於最後走的時候,他提出想拿走玩玩。爸媽趕緊示意我說:「晨晨,把這個玩具送給弟弟吧,你看弟弟這麼喜歡。」

「可是我也想玩,我也很喜歡這個。」我有點心慌,手裡緊緊的攥著那個小汽車。

阿姨說:「算了,我們家孩子不懂事,還是留著讓孩子自己玩吧。」

我爸嚴厲的對我說:「聽話,趕緊把小汽車給弟弟,我再重新給你買一個。」邊說,邊從我手中奪了過去,雖然我組攥的很緊,但是力氣還是沒有老爸的大。就這樣,我看著自己心愛的小汽車送給了別人。然後自己偷偷跑到後院的小角落,安靜的哭了,我記得,那是我第一次流眼淚。

小時候我身子骨也比較弱,有次做了一個手術,醫生都誇我表現的很好,不像其他小孩那樣哭鬧,為了獎勵我,爸媽決定獎勵我個禮物,問我想要什麼。當時是一個牙科手術,我不能說話,所以用手比划了一下,沒錯,就是前面說的送給別人的那輛小汽車。後來他們買回來了,但是顏色和款式和以前不同,我說:這個不是笨笨啊,我要的是笨笨。我給自己的小汽車取了名字叫笨笨,因為當時有個動畫片很火,裡面有個小車叫笨笨。「什麼笨笨,不都是一樣的嗎?」爸媽顯然不懂我再說什麼,我也便沒有再爭執什麼,因為,我是個懂事的孩子。

相對於老爸來說,老媽特別懂我心思。有一次出去買新衣服,我們逛了好久都沒有看到我合適的,因為是過年,所以我挑了好久。老媽突然問我:「你是不是喜歡剛才那件?」我說你怎麼知道。她說:」不喜歡的你看都不看,喜歡的你總是先問這個多少錢,貴不貴?「沒錯,我是個懂事的孩子,如果貴的話,我就會假裝不喜歡走掉,老媽看穿了我的心思,給我買了那年我最喜歡的一件羽絨服,記得那個牌子叫做波司登,我足足穿了有七年的時間。。。質量確實好。。。

後來我成績比較優秀,意外考上了市重點初中,從此便踏上了學霸的道路。可是道路也不是一帆風順,那時情竇初開,我看上了班裡的一個女孩子,追她唯一的方法就是給她講題。。。後來多方打聽,知道了她的生日,想著在她生日那天送她一件禮物。於是我又開啟了「製作小能手」模式,給她折了很多千紙鶴和小星星。結果有次她問題的時候不小心暴露了,就直接送給了她。可是我看的出她並不是特別喜歡,後來得知她非常喜歡鋼琴,從小就有一個彈鋼琴的夢想。然後我就走遍了學校附近的禮品店,發現了一個非常有feel的水晶鋼琴的模型,問了一下68元。尼瑪,好貴。由於我吃飯在小飯桌,所以我的零花錢為0,沒錯,為零……爸媽的理由是,你不需要零花錢,給你錢了你就會亂花,去網吧什麼的。。。

迫於無奈,我想老媽求救,說想要一百塊錢,她知道我是想給同學送禮物之後,果斷拒絕了,因為她最懂我,知道我肯定是為了泡妞。。。唉,沒有辦法,沒有任何的經濟來源。不過小能手的我發現了商機,看見路邊有撿垃圾瓶子的,一個能賣兩毛錢,我一算十個瓶子就兩塊,這樣每天撿到十個瓶子就能賺兩塊,68元的話只需要34天就能搞定。時間還來的及!說干就干,於是我每天放學除了寫作業又多了一項任務:撿垃圾……

終於湊夠了錢,激動的跑去禮品店,卻被老闆告知被別人買走了!!!後來在她的桌子上,我發現了那個水晶鋼琴,是我們班裡一個富二代送的,可以看出來,她很開心,而我當時真的很失落。我當時好恨自己的父母,好恨這些所謂的富二代,為什麼我這麼努力,還是比不過他們的信手拈來。為什麼我這麼喜歡一個女孩子,這麼用心,你卻對我視而不見!

不過當時的我就覺悟到了一件事,男人,必須要有自己的事業,否則連喜歡的女生想要的都給不了。從那時我就開始發奮讀書,考上了重點高中,大學,一路過關斬將,還考上了公費研究生。上研究期間,沒有花過家裡一分錢,都是自己通過獎學金,兼職打工,各種途徑掙來的。

現在想下這個窮養的模式,還是有幾份心得的。

1.雖然窮,但是我並不悲哀。

2.雖然窮,但是我一直在努力。

3.雖然窮,但是其實我一直都很富有。

以上。


本屌竊以為所謂的男孩要窮養不是說從小就要教自己的兒子如何摳門、算計、能不花錢就不花錢、能佔便宜就佔便宜,這樣只會將他培養成一個自私、摳門、愛佔便宜的小市民形象的屌絲。特別是處於青春期的男孩,這個階段正是人明白什麼是禮節、什麼是尊嚴的階段,如果這個時候還用這種被歪曲的方式窮養,總有一天,孩子會被養成屌絲。真正的窮養男孩是從小要讓孩子知道父母賺錢不易,錢來得不容易,要學會節約、錢要花在刀刃上,而不是教他如何摳門。要帶孩子多出去走走、拓寬孩子的視野,讓他見識一下有檔次、有品味的好東西,但同時更要教導他任何東西他想要就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賺錢買而不是靠父母。因為男孩遲早會成為男人。是男人就要學會自我奮鬥和承擔責任,因為自己總有一天要撐起自己和父母的大家以及自己和妻子孩子的小家。教會男孩想要滿足自己的慾望就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換來也是培養孩子承擔責任、教會他自我奮鬥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在讓孩子做到上面這些的同時,父母更要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直接在物質上滿足孩子還不如教會他或者讓他學會一門技藝,教會他如何通過自己努力賺錢的方法和手段。這才是男孩窮養的真諦。如果養一個孩子除了穿衣吃飯和上學以外,在孩子身上不想花一分錢去拓寬他的視野,提升他自身,那和養豬有什麼區別?那還不如不養!現在這些被歪曲的男孩窮養的方法其實是懶惰、無能、自己不求上進的父母所搬出來的借口。作為父母,可以自己不求上進、自己想當屌絲也就算了,但不能用所謂的「窮養」耽誤了孩子的一輩子和他終身的幸福。


窮養是一種什麼體驗?

我的童年在河北一個貧困縣的貧困鄉的貧困村,父母結婚的第七天被分家,兩個茫然無措的年輕人就這樣開始了艱苦的日子,過上苦日子的不久之後我便出生了,父親答應母親在她坐月子的時候借姥爺高壓鍋給母親燉排骨,母親現在又氣又笑的說:我連個排骨毛都沒見到。

母親說,我的幼年是在營養不良中度過,沒怎麼吃過雞蛋和肉,即使有肉母親和父親也只是眼巴巴的看我吃(寫到這裡我想哭),母親瘦弱的身體根本提供不了更多的奶水,整晚的吃奶,卻還是餓著哭。

人和人怕比較,尤其在貧困的農村,奶奶偏心大伯,大娘又是外地媳婦,瘦弱的母親沒少被奶奶冷嘲熱諷,父親的脾氣軟,就這樣受氣受了相當長一段時間。

終究有一天,機會來了,內蒙古的一個表姑說她在那個城市有個即將不幹的小買賣,問大伯和父親誰盤過來,沒想到軟脾氣的父親和母親一合計就來到了現在這座城市。

父親頭一年來到了這裡,窮字當頭,怕混不好回去丟人,於是父親省吃儉用,捨不得吃大碗面,就吃煮土豆撒咸鹽和味精,結果吃味精給吃傷了……

這一年我和母親在貧困的農村也不好過,母親瘦弱幹不了太多農活,即使我是長孫,似乎整個家裡也沒給我過多關照,奶奶只是當著大伯家的長孫女說:男孩女孩都一樣!

但是母親是一個樂觀又睿智的女人,經營的日子清貧卻又快樂,回想這段時間真是苦了母親。

小時候營養不好,體弱多病,多少次無端的發燒然後就抽搐直到暈了過去,母親告訴我:有一次下雨天,我又抽過去了,大雨磅礴,母親在指望不上別人的情況下,一個人背著我頂著雨奔跑在泥濘的小路上,母親說在她最累的時候,突然我說話了:媽媽,等我有錢了,我一定把這條路修成柏油馬路。瘦弱但堅強的媽媽差點沒哭出來,或許經歷的貧窮的確能給我們帶來窮骨氣吧。

一年以後,父親說你們過來吧,萬萬沒想到來了這裡,依舊強不在哪裡,童年完全是在自卑中度過,一塊錢三串羊肉串,父母還是眼巴巴的看我吃,我給他們吃,他們說:爸媽不愛吃,誰能不愛吃呢?在沒有蔬菜的冬天裡,家裡每天就是白菜,土豆都很少見。有一次去老鄉家做客,人家日子好過炒了一盤子雞蛋,我吃過飯了還能造進半盤子去,後來我胖了很長一段時間應該就是因為暴飲暴食吧!

終於在我小學時家裡生意越做越大,翻身了,可父母還是省吃儉用,到我高中時母親生了妹妹,在我大學時,家裡有了很多房產,資產幾百萬在這個小城市也算是衣食無憂,可是窮日子過過來,父母依舊節省,穿舊衣,騎大破電動車,好不容易學了駕照、買了個五菱宏光神車………

其實窮日子帶給了我什麼:

1、慶幸父母離開了農村,讓我過上了有保障的生活,我很珍惜現在的生活!

2、生活方式傳承,相比同齡人可能更節約一點吧。

3、感恩父母的努力,以及他們給我帶來的這一切。

4、人窮不怕,關鍵別被窮壓垮!

5、不攀比,自己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就行。

最後,感謝媽媽選擇了當初那個一無所有但有幹勁的窮小子,感謝爸爸選擇了瘦弱卻有高情商的少女~

補充一點,妹妹比我幸福多了……

原諒我的叨擾。


父母對貧窮的信仰堅定不移。他們深信貧窮能夠讓一個男孩子學會吃苦,知道賺錢不易

然而他們只是把他們的兒子養成了一個自卑敏感又內向不善交際的屌絲。

誰再跟我說窮養兒,我大嘴巴子抽他丫的。


自卑、敏感、多疑,因為自卑在意別人的看法所以處處忍讓,真實情感被壓抑;因為敏感多疑,容易被別人控制情緒,再加上長期壓抑,隨時想爆發。


我告訴你這句話完完全全是錯誤的!你以為窮養會使他變成一個發憤圖強努力上進的人?呵呵,只會把孩子變成一個自卑,敏感,交際能力差的屌絲


就是當別人和你談興趣談愛好的時候,你第一個反應不是自己喜歡與否,而是錢 !窮養的後果就是對錢極度的敏感,能省就省。私以為,有些家庭只是撫養兒女,而不是培養。其中的差距不僅僅是錢,而是教會你道理。只養,不培,與養豬何異?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現在不敢談女朋友,覺得自身條件和家庭條件都太一般,會給自己設限,等滿足某個條件再戀愛。敏感,多疑,自卑,就這麼多


小時候,窮點也不過是別人晚餐頓排骨,自己吃饅頭,並不能影響我的快樂,漸漸長大後,遇到自己喜歡卻條件比自己好很多的女孩子時,那種自卑才是發自內心的


幹不了所有需要花錢的事。包括吃零食,買玩具,跟同學出去玩。

沒偷過東西,沒留下多少心理陰影,就是長得瘦,腸胃不太好,還捨不得花錢。

結論:傻逼父母們,你們這是自斷香火知道嗎!男的長得瘦弱,不能應酬,摳門,要是稍微丑點笨點,人格再有一點扭曲,不就是廢了啊!


窮養也分類,總體說物質上可以窮一些,思想文化知識技能上要富養,其餘個人興趣愛好要靠自己爭取。

我從小屬於家裡教育興趣培養類投資絕不含糊,說個我至今記憶猶新的故事:二十年前,我爸某天帶我去書店,到了書架前他去找他的專業書,把我放在兒童區自己看,然後我被一本印刷精美上面全是各種彩色兒童畫作的書深深吸引,問我爸可不可以買。我爸看了背後價格哈哈一笑說:挺便宜的喜歡就買了吧。後來結賬的時候他才發現,那本書標價29.8,他錯看成2.98了…然後我抱著書開心的坐在自行車後坐上回家了,那個時候我爸訂的《讀者》印象里一年才24。

小學的時候周末比平時上學忙,六歲開始學書法,學了五年拿過全國一等獎,十歲的作品杜甫的《望岳》在省美術館展覽過,對臨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出版在省優秀師生作品集上。三年級的時候路過吉他店很喜歡,進去跟我媽看了看,沒想到五音不全不愛音樂的我媽給我買了吉他還報了一個成人速成班,儘管作為班裡最小的我玩了一學期連個和弦都沒掃利索。其餘報的語數外就不多提了,校內的知識課程課外班給我的幫助是:小升初我是提前保送到市裡最好的民辦初中,可能是我們當地特色叫「壓存摺」:小學畢業前倆月就把家裡存摺壓過去,證明進入保險箱。而書法音樂這些課餘愛好,讓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無趣的人,即便是孤身一人也有事可做。

我從小最喜歡的戶外活動就是打籃球,從小學看過灌籃高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四年級的時候體育課學校田徑隊教練看上我讓我入隊,可是我的願望是進籃球隊呀,於是當時只有一米四幾的我讓一米八六的爸幫忙去跟教練說情,教練一看我爸這個身高,當下立刻讓我跟隊每天訓練。於是我在小學受過兩年的校隊訓練,五年級的時候打市裡比賽我還是替補,對手六年級有對雙胞胎兄弟特別厲害稱霸全市。嗯,他倆後來都進了CBA,打過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目前都在紅藍國家隊里。我六年級也是校隊首發,小學畢業時靠籃球和書法能拿倆特長證。後來上了中學就不想走專業籃球的路了,但從小學初中校內的球賽班裡都是冠軍,唯一亞軍是高中的時候,因為決賽我沒有出場(原因很多,但出場了一人也打不過對手倆校隊的)。籃球是我的興趣愛好,但這方面家裡管的比較緊,比如我總共買的籃球雜誌也就五六本,小學放學回家的路上我會每天去郵局看體壇周報,籃球先鋒報。球鞋我也不好意思買很貴的,高中前最好的籃球鞋也只是三百塊的李寧,上了高中腳不再長了,才開始買耐克的球鞋,美其名曰:避震緩衝好,要不打完會頭暈,腳踝保護好,要不容易扭傷。我印象里高中最深的兩雙球鞋:剛上高中二叔送我的科二簡版和高二球賽前我媽給我買的喬23,國內售價都接近一千五,可以說很奢侈了。

所以,受從小上學穿校服的規定的影響,男生們在校內比較喜歡互相看鞋,而我靠這兩雙鞋撐著好像家境很好,估計手頭零花錢也不會少。但其實,我從小學到大學,基本都沒有什麼零錢,從小壓歲錢給我媽,有時候問我媽要點零錢,我媽總說:「小孩兒要零錢幹啥,需要啥給你買,這兩塊錢給你夠花了吧。什麼?打完球還想喝飲料?還想吃路邊雞蛋灌餅?家裡做的比這些好吃衛生多了,冰鎮飲料喝多傷身體…」於是乎,大學之前我兜里基本沒有超過十塊錢的時候。但是我有「大寶劍」:一但我說,今天有同學請我吃喝了,家裡立馬說怎麼能讓同學花錢,於是多給點說,以後跟同學吃喝你要掏錢。還有一個申請零用錢辦法是:同學過生日要買禮物。但基本…款項也只給撥二十塊,禮輕情意重。

體驗就是…高中大學的時候,想給心儀的姑娘送個禮物都囊中羞澀呀,大一給妹子送了兩百多塊的小禮物都是我從伙食費里摳倆月出來的,我請妹子吃飯也基本靠自己攢私房錢。我覺得這樣挺好的,成年之前受家裡管制理所當然,成年後不啃老天經地義。而且我也比較獨立,認為很多方面花家裡錢不是理所當然的。

後來上了大學想出國念書,家裡也很支持,但美國碩士的學費還是很貴,做個小比喻,把出國念書當作投資,爹媽就是投資人,我作為被投對象和執行人,得為投資人的回報負責。所以我量力而行,申請的時候在專業排名儘可能好的條件下還參考兩個指標:一是學費更低的公立大學,二是物價生活成本更低的村子裡。於是我就從國內的野雞211混到了目前美帝村裡的野鴨大學。

出國了在校內工作有了一點點積蓄,回國後我媽看到我微信和支付寶里的錢說:「咦,你手機里怎麼比我們還有錢,我看看家裡缺啥你都從網上買吧。」

總之,我覺得這樣窮養,非常好。我是給家裡花錢才開心,花家裡錢就不高興。


窮養只是經濟上的窮養,不應該連帶精神上也窮養。

小時候條件很差,有個一塊錢零錢可以藏好幾天都不花。

發現窮養後遺症是在高中,那時候有很多好朋友,他們過生日會請你吃飯,別人會買禮物,自己從來沒有給別人買過禮物,也捨不得,穿衣服超過三位數的都要猶豫很久,給喜歡的女孩送禮物考慮的從來都是錢,因為沒錢。大學更甚,從來不會去旅遊,玩花錢的東西,更不存在攢生活費幹嘛幹嘛的,因為這個月沒花完就會跟家人少要一些。會因為沒錢抵觸交朋友,會自卑,會很渴望金錢,變得很小氣,很貪小便宜。。

我不會怪家人窮養我,家境本來就不好,他們也很累,我所懊悔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從未讓自己的孩子滿足過,每時每刻,聽到的都是家裡沒錢,省一點,懂點事別亂花錢,以至於我現在真的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慾望。有什麼想要的想吃的,都會捨不得然後說不想吃,不需要。。。


記憶深刻 父母從小灌輸能不用就不用的思想 五年級暑假同學們在樓下喊我去滑冰 我翻遍家裡只有二元錢打電話給爸爸三次不讓去 我跟同學說家裡有事不去了 然後關了窗哭了 初中喜歡中午一起出校門吃飯 沒錢跟老闆說雪菜肉絲麵不要肉絲 被同學嘲笑 具體的更多 現在仍有自卑的陰影 陌生的環境膽怯 緊張的時候臉部肌肉抽搐 所以以後我當了父母 一定會重視小孩的性格發展大過讀書


什麼都不能買…

只能穿別人剩的衣服…

旁邊有個富養對比的女孩子效果更佳…

關鍵是家長就看到了窮養兩個字…

後面連怎麼漁都不教的…

我特別恨寫那本書的人…


親身經歷來答一發

本人90後,應該算是正規的窮養教育下長大的,不像上面那些答主們說的那麼凄慘。本人從小就被教育一些基本道理諸如不像外人伸手要東西,父母掙錢也不容易(家裡聊天說起的事,三歲的時候,鄰居是開小賣部的老兩口,店就在我爸單位門口,有一次老太太給我塞了一根冰棍,剛好被我媽看到,上來一把奪走還給人家,轉過頭把我推進家門,在門口還照著我屁股給了一腳)想想幸好那時候不記事兒,不然妥妥的童年陰影

爸媽都是機關單位職工,俗稱鐵飯碗,剛入行那時候工資低,後面慢慢隨著職稱資歷增長,家裡條件也在轉好,除了學習方面,其他則是能省就省(學習方面基本都是體制內的朋友的人情)。上小學開始添置玩具,大概估算一下六年下來一共不到兩百,大多都是零花五毛一塊的地攤物件(自己撿瓶子賣跟擺攤的大爺大媽換),爸媽給買的次數一隻手能數過來。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兩年熱播動畫片《鐵膽火車俠》,學校旁邊的大商店裡進了一批周邊,然後在外面貼著海報,上面列著所有車型,每天放學回家路過,都要站在那兒看很久,一款一款的看一遍才往回走。接觸的東西少,加上家裡管制比較嚴,動畫片也只有寒暑假才准看,導致現在周圍朋友一聊起小時候看過什麼什麼,我在旁邊一臉懵逼的微笑。

這種管理導致的另一個結果就是,在小學四年級以後,瘋狂的喜歡上看小說,大書店的書架上一般都有拆開了包裝,供人免費閱覽的,每天放學之後,飛速寫完作業,就奔去書店看小說,大概到我爸下班的時間去他辦公室,然後一起回家。這個習慣一直持續到高中(因為一直到高三都沒有拿到過足夠買一本的零花錢)。

中學時代就是一個大寫的苦逼,六年都是在一個學校念的,爸媽的單位都離的遠,中午沒人管飯(學校規定市區里的學生全部走讀),然後每天給固定數額的午飯錢,多的沒有,06年初一,一天五塊,到11年高二漲到一天十塊,買了一個大水杯,每天早上從家裡灌上一瓶帶走。如果課間手賤買了零食,中午就只能壓縮餅乾就水。這種狀態下過了五年,一直到高三才放寬,每天能多三五塊課間加餐。這幾年加劇了我對書的渴求,初一到高二基本每個周末都奔去書店看小說,這幾年從蔡駿的恐怖懸疑到天下霸唱的鬼吹燈,到金庸的全集差不多都讀了兩三遍。從小學就被嚴格管制的效果,中學六年從來沒想過問家裡要錢買這些「閑書」。

初三畢業的時候,爸媽決定給我配手機(2009年),一起去手機市場看了半天,爸媽叫我自己選,那會兒基本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模式,根本沒考慮那些700塊以上的「高檔貨」,最後買了一款六百不到的諾基亞,然後用到高二上半期被摔壞了,爸媽一商量說反正快高三了,就給了我一款諾基亞老人機,當時11年市場價198,黑白屏幕,能玩兒貪吃蛇的那種,拿著它度過了高中的下半程。那時候就已經成了慣性思維,根本不想其他的了,爸媽說什麼就是什麼,也不會軟磨硬泡的要個好的。高三那時候剛好是手機的改革期,我們那裡剛開始流行觸屏機的時候,全班同學基本都換了觸屏機,好的蘋果三星,差一點的華為中興,課間全都拿出來打遊戲,然後我在旁邊就看著。

中學時代基本就跟市面上一切跟娛樂相關的事物絕緣,沒買過書刊雜誌,沒有偷進過網吧,那幾年大熱的歌都幾乎沒怎麼聽(周董的歌斷檔於高一,畢業之後才認識蘇打綠,上了大學才了解韓流,大二才開始聽陳醫生),專輯什麼的就不提了,都不知道人家什麼時候發的唱片。源於一個字,窮

到了大學生活方式就徹底定型了,四線城市,一年的生活費基本跟學費差不多。整個學生時代就只有看小說這一個愛好,學校圖書館剛好能滿足要求,每年除了買基本想收藏的書之外,幾乎沒什麼其他開銷。看同學曬淘寶賬單,我連淘寶賬號都沒註冊過,囧......這樣過習慣了,對衣著打扮也無感,現在都是每年假期回家,老媽上趕著給我添置衣服褲子鞋(也知道這種生活方式不是很正確,但就是懶得改),家裡的老兩口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放寬了經濟管制,然而已經沒有什麼需求了。

最後做個總結:窮養不是說一味的省,摳,而是灌輸一個計劃經濟的習慣,養成不攀比,不奢求自身能力之外的東西的概念。學生時代娛樂方面的缺失,就我現在看來,並沒有損失什麼,反而因為這個缺失打下了堅實的文學底子,這在大學時代讓我受益匪淺。手機,電腦都是用到連爸媽都看不下去,強制要求下淘汰,更新也都是沖著高性價比去的,因為知道掙錢不易,一款新品手機基本能頂我爸一個月工資,不加思索的就會放棄。從小在這種模式里長大,腦海里有一種潛意識思維就是「我爸媽掙的錢不多,家裡經濟條件沒那麼好」,在這種思維模式的引導下,基本能摒棄至少一半的外物需求。另外一個,就是關於感恩,你想要的,父母給了,這是情分,不給是本分,就算是遺產也不是非要留給你不可(關於這個話題曾經跟爸媽討論過,然後我媽也經常開玩笑說去世以後家產全都捐出去)

這從一定層面上也堅定了努力掙錢的決心,學習生活中,會有「將來一定要給我的孩子提供一個物質質量遠高於我的童年」的想法存在,無形中也激勵著我不斷前進

當然,窮養模式下成長起來,也不是說真的一點想法都沒有,經常會遇到朋友聊天回憶殺,一個人在旁邊什麼話都插不上的情景,魔獸大電影上映,朋友圈都在互噴部落狗聯盟豬,然後問到我就是「恩,我知道有魔獸世界這麼個遊戲」,上個月光叔去世,空間里全是童年回憶,朋友滿是懷念的了數碼寶貝,到我就是「沒看過,不知道」,一圈兒看珍獸一樣的目光就圍上來了。然後好的方面就是,聊到跟書有關的話題,我張開嘴就停不下,一本安利完扯到另一本,慢慢就從討論變成了我一個人吧啦吧啦,最後結果就是「你咋知道這麼多」(臉上謙虛著,內心滿滿的都是童年陰影,怎麼知道這麼多,四五年級邊看小說邊翻字典記住的!!!)

有時候回想,還是會有些許遺憾,過年時候家族聚會,表姨兩口子跟我爸媽交流教育孩子的模式,她家女兒,小我十歲,今年六年級,期間說到我學生時期的生活,表姨聽完很驚訝,轉而就開始向小表妹灌輸,我在旁邊直接一句話打斷(女兒要是按這個成長模式那就完了),以玩笑的口吻打趣說現在想想後悔死了,千萬別學我,太違心了。


我也差不多呢 雖然家裡並不富裕但是絕對不算窮 小時候爸媽也會拿來些關係不錯的同事家孩子的舊衣服給我(那些同事有錢 衣服還都不錯 好像有些名牌的) 後來也就習慣了 初中高中必須一直穿校服 同學都特別抵觸 但是這是學校強制規定的 避免攀比 而且校服不好看 而且質量差 但是我的感覺是

這衣服質量挺好啊!挺好看啊!不用穿舊衣服不是挺好嘛!

最後到現在 我不挑吃不挑穿 上大學不用買衣服 他們還覺得兒子這點完爆別人家的孩子幾條街

大四的我現在穿的是高一父母200塊給我買的體恤,高二買的涼鞋在數次大修之後今天終於報廢了。


這我一定要答

可以說我在高中之前沒見過100塊錢,清清楚楚記得在初3過生日的時候,我母親給我20塊錢,跟我說隨便花......然後我兩天花完了,然後!!!我母親就把我打了一頓說我亂花錢......所以導致我初高中從來不敢要錢花錢..零花錢也是每天1塊錢.....直到高二我們學校與加拿大有活動我也報名了,從那天起我拿到我人生中第一個手機Nokia按鍵手機,為什麼記得這麼清楚!因為一天晚上我們出去玩 跟我一起去的小夥伴手機沒電了,朝我藉手機想給其他人發個簡訊啥的,然後我拿出了我的老年機 他當時都蒙了,然後問我平時怎麼聊微信qq,我說基本不聊啊,只有有重要的事的時候我才開電腦上qq,還有微信是啥... 表問我我朋友為什麼笑岔氣了,不想說心好累。。。。差不多就是這樣吧,雖然現在一切都和別人差不多,但在花錢之前還是心裡要克服一下恐懼,母上太可怕了.....


事實上我是想長篇大論的擺上我的閱歷的,事實上我也整理好了,但是在發表前的一剎,我忽然覺得我的閱歷其實並不重要,我也不想去承認了,只覺得以後做好就足夠了。

個人覺得窮養的男孩,自卑與否,教養與否那都是要看性格的,多說無益,而大多數窮養男孩所具有的最致命的弱點就是——缺乏安全感!


第一,從小沒有零花錢,一分都沒有。更別說壓歲錢,那些肯定都是父母代管的,一分不會落在我手裡。第二,從小沒和同學聚會過,沒出去玩過,也沒有互相送禮物。小學時候別人送我賀年卡我都沒錢買賀年卡還送,再後來也沒人送了。第三,從小沒穿過名牌,眼饞那些同齡人的那些玩具和物品,媽媽經常拿別人穿剩的衣服和鞋子給我穿。

以上三條,足以證明,我肯定算是被窮養的。

再來說說影響,一、朋友少,交際差。從小性格比較獨,不喜歡與人交往,與人交往就覺得不自在,基本沒什麼朋友,有時候特羨慕別的同學三五人群那種有男生有女生特別團結開心的圈子,但是感覺自己永遠都融不進去,也不可能有那樣的圈子。二、有點自卑,羨慕別人家小孩。從小羨慕別人家孩子有變形金剛玩,我只能拿橡皮泥捏變形金剛玩,不敢和別的小朋友交換玩具玩。上學後發現別的小孩總有零食吃,還有各式各樣屬於自己的東西。學校組織出去郊遊他們總拿出好多自己的東西比如隨身聽,CD機,遊戲機,自己的小包,雨傘等等,我對那些都沒概念,永遠只是背著我自己的書包,裡面裝著我媽媽為我準備的吃的。多年之後我才明白,原來小孩子也可以有自己的東西,可以有自己喜歡的品牌和款式。第三、立事晚,不闖蕩,膽子小,辦事能力差,被窮養的孩子多半受父母控制的嚴,自主能力差。我上大學了,都還讓父母陪我買衣服。與人交往時候底氣不足,總是聽人家安排。第四,自卑不敢追女朋友,戀愛經歷差。由於是被窮養,又沒有自主的零花錢,生長期間很自然伴隨著自卑心理。沒有條件與人交往,也不敢交往。特別是和女生,總感覺矮人一截丟面子。上大學時候都不敢追女朋友,因為生活費一個月才三百,(02年到06年),所有錢都用來吃飯,剩下點錢用來上網。交際讓女同學買單?我臉皮薄,所以沒法交女朋友?上高中時候,和父母朋友的孩子一班,班上收一毛錢忘了幹嘛了,我沒有,跟他借了一毛交的。他回去告訴他父母,讓他們家笑了半年。

現在回想過去,感覺窮養的弊大於利。我會對我孩子很好的教育,但是我絕不會像我父母那樣對我的孩子窮養。


窮則獨善其身,一直單身唄


推薦閱讀:

作為一名EVE泰坦駕駛員是一種什麼體驗?
在復旦大學就讀期間半路離開是怎麼樣的體驗?
辯論隊里有至少一個黃段子辯手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與海豚一起游泳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第一次被邀請答題是一種什麼體驗?

TAG:生活 | 調查類問題 | 男孩 | | X是種怎樣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