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減少內心空虛感?


現在,要想超越寂寞和空虛,就必須了解心靈的全部過程。我們所稱的寂寞空虛是什麼?我們如何知道空虛,如何知道寂寞?你是由什麼標準判定的?當你說寂寞空虛時,是用什麼標準?你只能用舊有的標準。你說「空虛」,你給它個名字,而且你認為你已經了解它。對事物的命名不正是妨礙了解嗎?大部分的人知道我們正在逃避的寂寞是指什麼。大部分的人也注意到這種內在的貧乏和不足。它不是失敗的反應,這是事實,借著為它命名,我們不能排除它——它就在那裡。現在,我們如何知道它的內容,我們如何知道它的本質?命名之後你就了解它了嗎?喊了我的名字就了解我嗎?你只有觀察我、和我溝通,才能了解我,但是只是叫著我的名字,說我這個或那個,顯然會結束我們之間的交流。同樣地,知道寂寞的本質,一定會和它有交流,而你為它命名則不可能了。要了解事物,首先必須停止為它命名。如果你想要全然了解你的孩子——我懷疑——你會怎麼做?你看著他、注意他玩耍、觀察他、向他學習。換句話說,你愛你想要了解的人。當你愛某些事物,自然會有交流,但愛不是一個字、名字和想法。你不能夠愛寂寞,因為你不完全了解它,你懷著恐懼接近它——不是怕它,而是別的東西。你沒有想過寂寞是什麼,因為你並不真正地了解它。別笑,這不是狡辯。去經歷一下我們正在討論的事,你就會發現它的重要性。

所以,我們所謂的「空虛」是一種孤立的過程,是每天與人關係的產品,因為在關係中,我們有意無意地尋求孤立。你想成為你的財產、妻子、孩子的唯一擁有者,你想將那些東西命名為「我的」,這明白顯示了獨佔。這種排除的過程無可避免地導致了孤立感,而由於無人能活在孤立中,就有了衝突;而在衝突中,我們就想逃脫。

所有我們可以想出來的逃脫模式——不管是社會的活動、喝酒、追隨上帝、聖者、舉行儀式、跳舞,或者是其他的娛樂——是同一回事;而且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逃避衝突的整個過程,而想要超越它,我們就必須了解關係。只有當心靈不再以任何方式逃避,直接與寂寞孤獨交流時,就會有感情,就會有愛。換句話說,你必須愛它才能去了解它。愛是唯一的改造方法,而愛不是理論,不是信念,它並不遵循任何書籍或社會的規範。

所以,我們無法在理論中找到解答,這隻會造成進一步的孤立。只有當心靈、思想不再逃避寂寞時,才會找到答案。逃避是孤立的過程,而事情的真相是:只有在有愛的時候,才有交流,寂寞的問題才得以解決。

——克里希拉穆提


在城市打拚的人,似乎已經習慣了連軸轉的生活,每天上班下班吃飯睡覺,看似非常忙碌充實的生活,卻越來越多人感覺到寂寞空虛,覺得一切的生活都毫無意思。還有一種,就是當忙碌的生活突然中斷,突然閑下來,沒有了老闆的奪命追魂call,不需要每天起早擠公交,不需要每天加班到深夜,壓力突然全部釋放,但是慢慢地內心的空虛感似乎要把人給吞沒,每天的生活似乎失去了目標和意義。

我們的生活,其實早已經被爆炸式增長的信息淹沒,我們似乎活在了一個無時無刻都可以享受「樂趣」的時代。排隊等待的時候翻閱著手機,睡覺前翻閱著手機,與朋友聚會尷尬的時候翻閱著手機......我們稱之為打發無聊的時間。慢慢地我們就失去了感受「無聊」的能力,我們習慣於每一刻都被各種信息填充,因此當生活徹底放慢,空出大量時間時,當每天接受各種快餐文化已經無法填充內心的空洞時,我們的空虛感就會越發強烈。

回想生活在上一個時代的人,他們沒有各種電子產品,沒有豐富多彩的社交生活和娛樂活動,但是卻並沒有人感到空虛,更沒有人會因為生活的單調而感到抓狂。因為生活本身就是一個感受的過程。內心的空虛感,更像是內心的欲求或期望與現實衝突所產生的情緒反應。要減少內心的空虛感,首先要好好想想,究竟自己生活,是為了什麼?究竟什麼樣的事情,是自己認為來這個世界一遭必須要去體味,有意思的。然後,去做一些能取悅自己的事情,閱讀好的書籍、健身、學一門技能、去感受大自然等等。

擺脫空虛感,應該從自身出發,而不是依靠外界。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強自娛自樂的能力,才能徹底擺脫空虛。


自娛自樂


推薦閱讀:

內心陰暗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如何靜心?打坐?冥想?或者一個人獨自的去外面走一走?
一個人的內心,究竟能夠厲害到有多豐富?
我內心不夠強大,做很多事情都是前怕狼後怕虎,也不喜歡一個人的生活,怎麼辦?
如何獲得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TAG:內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