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要吃肉?

公共編輯補充:去掉了一些與問題無關的標籤,另外請大家盡量別抖機靈……題主應該是認真問的……

——————以下原問題——————

按現在的科技發展水平,我們完全可以做到不吃肉也可以獲得足夠的營養,而且現在許多的豆製品、麵食等通過加工都可以做到和肉類口感十分相近,但為什麼還是覺得和真肉類有不小差別,一段時間不吃肉會覺得「空虛」呢?或者說對肉的依賴以及好感很難被其他營養或口感相似的食物代替?


因為肉好吃。

因為肉好好吃。

因為肉真的真的好好吃。

不懂很多營養成分什麼的,但我知道,就算它什麼營養沒有,我還是會吃的,因為――味道好極了。就像大家所知的垃圾食品,漢堡,薯條,乾脆面,甚至從小作坊里的走出國門的「中國製造」――辣條,我都是吃的,不管別人怎麼嫌棄,磚家怎麼說,作為一個對食物毫無抵抗力的低級(逼格不高)吃貨,我只認兩個字「好吃」。

然而我親愛的肉肉們,它們如此的可愛體貼,不僅好吃,還有營養。這就好比一個美女,不僅有顏值爆表,還有內涵豐富。為了不讓你在美味和營養中糾結,為了不讓你因為選擇了口腹之慾忽視健康,或者因為選擇了營養而味同嚼蠟,它默默的背負了一切,它選擇了食物界最難的一條路――美味與營養並重。你知道這多難嗎?僅僅是為了不讓你為難而已,

你怎麼能辜負它?

怎麼能辜負它?

怎麼能辜負它?

我就是愛吃肉,別叫我停下來。

我就是愛擼串,呼吸帶著孜然。。。

我對肉的狂熱近乎本能,一往無前,不死不休猶如天地間最執著的喪屍。


題主的問題很有意思,贊一個~

現有的關於肉類營養和人類進化關係的研究既基於人類食用肉類的必要性和危害,也基於被廣泛接受認可的達爾文進化理論。而圍繞這方面的研究,雖然有相對充分的證據證明,有系統的學說進行闡釋,但是因為沒有人能穿越人類歷史長期跟蹤,所以這些解釋可以被稱為學說或是假設。

現代社會裡被人類所食用的肉類品種及其廣泛,甚至在食品工業發展的情況下,加工肉類如香腸、熱狗和培根也成為大眾肉類消費品之一。但基於原始社會人類對於肉類食物的獲取和利用,現代加工肉類食品可以暫且不作考慮,與因加工後的肉類所導的產生的疾病也可以暫且不作考慮。

肉被發現並被證明可以被食用是兩個階段的問題。在人類出現前,依據現有的科學解釋,其他的動物和植物在地球上是存在的,植食動物和肉食動物也是存在的。而現在所常談到的肉類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大部分是由肌肉組織、脂肪組織、結締組織構成。組成肌肉組織的細胞又可分為心肌細胞、平滑肌細胞和骨骼肌細胞,它們分別構成了人體不同的器官和肌肉。以下圖的牛肉(腰部嫩肉,也是我們常食用的部位之一)為例:

但是動物和植物的概念區分是在有了人和智慧之後才漸漸清晰。而人類的始祖是由靈長類動物進化而來,靈長類動物本身即是雜食動物。雜食動物的特徵在於,既可以以植物為食,也可以以動物為食。從生理結構上看,這意味著雜食動物具備了消化植物、吸收植物營養的能力的同時,也具備了消化動物、吸收動物營養的能力。也就是說,在靈長類動物進化成為人類之前便可以食用肉類。肉類是可以食用的,一般可以通過動物基本的行為——試錯行為進行證明。假如,有一群人類始祖第一次嘗試食用肉類之後,發現肉類並沒有導致它們劇烈的反應,沒有帶來惡劣的疾病或者死亡,那麼肉類在第一個層面上被證明了對人類祖先的身體基本安全。

那麼,既然人類祖先是雜食動物,又為什麼會非得食用肉類呢?

客觀上從營養素和能量供應的角度來看,從肉類和植物的比較來看一些區別。高等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區別之一在於,高等動物細胞細胞膜上有膽固醇,植物細胞上是類固醇。此處的膽固醇不能像現代大眾這樣理解為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物質,它本身具有調節細胞膜流動性的功能,是動物細胞膜基本組分之一。因此人類始祖作為動物中的一種,也需要從外在攝入一定的膽固醇以維持細胞膜的基本組分(儘管最新的美國RDA取消了對膽固醇攝入的建議)。其次,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在供應的氨基酸上也有一定的區別。植物蛋白大多數為不完全蛋白,這意味著大多數植物並不能提供人體所需要的全部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即人體自身不能合成或者合成較少不能滿足機體正常需要從而需要從食物中攝入的氨基酸),而動物蛋白恰恰大多為完全蛋白質,即含有全面的必需氨基酸。第三,肉類是豐富的維生素B12來源,VB12是人體氨基酸代謝重要的酶之一。第四,動物脂肪組織中的脂肪酸種類和比例與植物的顯著不同,對於人類身體的發育有不同的意義。下圖中從左到右依次是高食肉類、適當食肉類、食乳類素食主義者、嚴格的素食主義者,從上到下依次是不同種類的營養素,表格是對不同程度的食用肉類所獲得的營養素的數量和血液一些疾病指標的比較。

第五,肉類所含有的飽和脂肪含量相對植物較高,因此是能量密度相對較高的食物來源。下圖中關於能量密度有直觀的體現,縱軸由下到上是由低卡路里到高卡路里,橫軸是由低的營養密度到高的營養密度,可以看到一些動物來源的食物,特別是肉類要高於我們日常食用的豆類植物、水果和一些蔬菜。

對於人類祖先的生存環境而言,他們需要能量密度更高的食物來源(如肉類)以維持生存,能量密度更高的食物來源意味著他們可以在單位時間、單位質量上相較於食用植物獲得更多的能量,儘管這意味著它們花在捕食動物的時間和能量上也會投入很大,但它們也需要不斷地投入能量來逃避被其他動物捕食,所以肉類相對於植物類食物會更適應於當時的生存環境。(本處解釋最常見的是hunter-gatherers模型)

而從人類祖先(靈長類動物)進化成為現代人類的角度來看,肉類(特別是瘦肉類)的食用和烹飪對於人類腸道、腦等重要的標誌性器官的進化也具有重要意義。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伴隨肉類食用數量的增長而產生的適應性的進化。但是肉類的食用對人類腦質量的增加毋庸置疑具有重要的意義。見Table2中對於靈長類動物中不同的屬腸道的比較,Table3中對於人類器官的比較。

綜上,人類不僅發現了肉可以吃,而且食用肉類也促進了人類的進化。如果說某種事物可以食用,那麼第一道關卡是安全,其次是營養,而人類選擇某種食物是基於多種動機因素的考慮做出的決策。從中,也可以從進化的角度看出來,嚴格的素食主義者,即不食用雞蛋、乳製品等任何動物產品的素食主義者的飲食未必比雜食人群的飲食健康,而現代的流行病學也顯示嚴格的素食者並不比食肉人群的壽命長。

參考文獻

Mann N (2000) Dietary lean red meat and human evolu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39, 71-79.

本文引自我回答的原始文章,詳情可參見下面的鏈接。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6371864/answer/67225054


題主,其實打葡萄糖就能維持基本生存。。。


人為什麼跟猩猩分了家?因為我們改行吃肉了他們還在吃香蕉( ̄. ̄)


我覺得

對肉的依賴以及好感很難被其他營養或口感相似的食物代替

這個說法太粗糙……也許是習俗(或廣告)太強大的,而非(基於本能的)味覺偏好太強大……

科技發展水平和人們的生活是沒有直接關係的……

如果準備不吃肉,各種為維持既有生計而放出的廣告明顯會佔據人們的視線。或者去開擴非洲市場,新興的食品產業(非葷營養菜廚師)明顯無法佔用非洲……

有能力(有錢)以至於可以一直吃素,例子已經非常多了。絕非題主認為的那樣會放棄。

或許題目改成「為什麼人們還要吃肉?」會更加契合問題補充……


根據氮平衡實驗證明,人體內有8種氨基酸不能合成。這些體內需要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須由食物供應的氨基酸,稱為營養必須氨基酸。動物蛋白質是優質蛋白質,因為其所含的八種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比例均接近人體需要,吸收利用率高。堅果,大豆,奶製品,雞蛋,豆類食品可以替代肉類。正常人一天的蛋白質需求量是80克左右。兒童,孕婦,發育期的青少年,體育界,健身人士就更加需要補充優質的蛋白質。

飲食是生理需要,美食對人有誘惑力。肉類的色香味是其它食材難以替代的,工業化生產為我們提供品種繁多,物美價廉的肉類食品。美食家,廚師為我們開發那麼多肉類食譜,人生就是體驗,那我們為什麼要拒絕肉類呢?


不吃肉吃棗藥丸


記得那天同桌也是這樣對我說的,還扯了很多營養級越高能量消耗越多什麼的,我一時間無言以對。

但我還是堅定地告訴她,我要吃肉,因為吃肉我開心,我能從中感受到幸福到升天的滋味。


是因為整個社會機制告訴我們,我們需要吃肉。肉類食品已經是一個產業,吃肉已經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一環,因此人們必須過量的吃。「我必須吃點肉」,已經進入了潛意識。


不吃肉怎能自稱"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物種"


這個問題真的很難說,有些人無肉不歡,然而肉是可以給人體補充蛋白質。

還有,人為什麼要吃飯?就是這個道理,已經成了一種習慣了。


蛋白質、和澱粉,吃下去的體驗不一樣!

肉很好吃啊!


很難想像一種只吃素的動物能發展出思想和文明


高脂高蛋白,為什麼不吃?人類衍化來的習慣就是喜歡高熱量的食品,比如糖製品肉製品。

在食物匱乏或者消耗量大的情況下,淘汰的就是這樣的基因,而現代,吃肉更方便,比你搭配半天精心烹飪才能獲得等同(實際並不)的口味和營養。

既然如此,何必畫蛇添足?

有錢人才能做那耗時耗力耗錢的事情,大部分人即使發胖也只能這樣吃。


因為人是肉做的。。。吃什麼補什麼


因為好吃


香!


………因為要補充氨基酸


推薦閱讀:

愛斯基摩人還算是狹義上的「人類」嗎?
南美洲與非洲在彼此分離後各自演化出了哪些非常不同的生物?
年薪百萬和年薪十萬的人的區別關鍵在哪兒?

TAG:人屬動物人類 | 烹飪 | 食物 | 進化論 | 人類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