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轉開始進入大眾視野,農業的崛起還有多久?

土地流轉越來越熱,農業改革的一個個量變什麼時候才會導致質變啊,5年?10年?20年?


不知道題主是做什麼工作的,看到這個問題我是一肚子的話要說。首先土地流轉政策是很好的,但是土地流轉也是很盲目的。本人從事農業相關工作十年左右看到了很多。首先現在很多原先從事別的行業的精英看到國家支持農業或看到某些農產品價格不錯,就把大量的資金投入到了農業,並且想當然的認為農業種植很簡單,確實農業種植不需要航天技術那樣的高科技,但是想要把地種好卻要比在工廠做加工難。因為農業標準化種植很難做到,尤其對經濟作物而言,每個大棚的溫濕度管理,每棵樹的修剪都是不一樣的,這些不一樣很多都要靠人工來彌補,但是人又是最狡猾的。地還是那些地,大集體時吃不飽,分產到戶就都發財了。原先煙台這邊有一個很大的果品種植收購加工企業,僱傭了當地很多農戶幫助施肥打葯,結果農戶把肥料集中就總在一個地方,或是直接拿回家用了。這樣怎麼能管理好。所以不要光看土地集中,我們更多的要去研究土地集中後,什麼樣的品種好,什麼樣的植保藥劑好,怎樣科學的施肥,怎樣減少人工,怎樣利用機械,信息化來種地。要科學的種地。

再有就是現在很多土地集中都是在立項目套取國家補貼。我曾經接觸過一些大基地,大合作社。有一個據說是京都旁邊比較大的。他們把整個村的地都流轉到一起。集體經營。給農民發工資,開休閑飯莊,種植經濟作物,但是搞了半天一算賬是賠的。怎麼辦?只能套取國家補貼。在同一塊地里種上桃樹,蔬菜,花卉,然後什麼項目的領導過來都來看這塊地,然後驗收這塊地,然後給補貼。這個地方據說現在每年盈利200多萬。最近據說有一個8000多萬的項目,驗收最低資格要有十幾萬畝。這個老活計現在在聯合很多合作社,做聯合社,上級領導來了看合同總畝數到了,就可以立項。這個老活計的工作思路就是,地你們該種種,項目補助我來跑,錢大夥分。基礎建設,機械投入都沒有。這樣的土地流轉有什麼好處?

當然我是十分贊成土地流轉的,我也看到過一些很好的案例,我在玉溪看到過一個總面積4000多畝的香蕉園,全部滴灌施肥。用肥,配藥各方面管理全部是老闆親自抓。有200左右個工人在這幹活,據說行情好每畝地純收入1000多元。

總之我想要說的是,土地流轉帶來的紅利在未來10多年裡肯定會質變,但是質變不是把土地集中到少數人手裡就能完成的,他需要我們所有的從事農業的人一起努力,從農業種植管理技術,到農產品的品牌經營,來努力。我們不應該只是在套取國家補貼,或者盲目的認為種地很簡單。如果長此以往下去,土地集中帶來的也許不是紅利,而是飢餓。

本文內容偏激,請勿轉載。


農業崛起還需要很長的時間,10年?no ,得需要二十年以上


土地流轉放開之後,下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問題。後者不解決必將影響前者的步伐。

從現在的小農經濟,到未來可見得規模化經營,這個時間不會太長,5-10年左右中國可能會迎來一個農業發展的黃金時期;但說到農業的崛起,我只能說,我希望,三十年後的時候,我們也能和歐洲人一樣不用把糧食安全(food security )時刻掛在嘴邊,而是在討論區域農業支持(regional)和公平貿易(fair trade)。


我看到的是下一波房地產的崛起和鬼城的崛起!以中國目前這種浮躁的氛圍,農業崛起就是純扯淡!


目前看來農地流轉本身並不會給大多數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因為農民不會自願把土地流轉出去,也沒有能力對土地進行大規模投資,也不具備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但是可能會造成一部分有錢有勢的人先富起來,我們老家那裡已經有一些投資客在政府的支持下強佔農民耕地「開發」了。投資客們直接從事農業生產本身也不掙錢,當然也不怎麼賠錢,效率甚至不如農民。但是為什麼又要強佔農民土地呢?因為政府規定他們種一畝地補貼2000元(普通農民不能享受),他們掙的是這部分錢,如果能佔100畝地就是20萬的補貼收入,所以他們投資客種地,只要不至於虧損,那就每年至少純收入20萬。所以只要有關係能拿到補貼,基本是穩賺不陪的。現在農業發展的瓶頸是什麼?大家都看到了農民小規模利用土地,資金技術管理等無法有效投入,因而效率低下,所以搞一個土地流轉騙農民把土地交出去。但是數千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他們不會把土地交出去。農業發展的根本在於農民有對土地的決定權,大規模利用土地和加大技術資金投入的合理途徑是農民與農民的聯合,農民的聯合體作為一個主體與企業,技術,資金的合作。但是我們三十年來的政策宣傳似乎將農民與農民的聯合排除在選擇之外了,希望將農民自願把土地流轉出去的政策是不切實際的,農民雖然不怎麼聰明,但也沒有那麼愚蠢。


農業崛起是不可能了,農業GDP和就業的份額只能是越來越低

農業產業的質變我覺得是很難預測的,日本應該比我國經濟要早幾十年吧,但是農業面貌並沒有很大的改觀,如果要變成歐美那樣的農業產業化局面,在現有的農業人口基數上,很難實現。

土地流轉並不能完全解決中國農業產業的弱質性。他只是部分資源的優化配置,並沒有增加資源投入,而且這個優化配置也是閹割過的,因為只是流轉的使用權。


土地早在至少10多年前就在民間大量流轉了。合乎經濟規律的,有利可圖的土地,能流轉的都已經流轉了。轉承包,種糧大戶租地,早已成熟了10年以上。

現在只不過是補個形式而已。這是追認,不是改革。

(中國的種糧戶,如果不是隨便種點自己吃吃,而是當作商品糧種打算賣的職業農民,早在10年前就成規模承包土地種植了。可以說,現在沒有任何一個商品糧種植戶,還僅僅只種自己家的承包地。中國目前收購的商品糧食,100%都是來自種糧大戶和各種大型農場)

(目前還僅僅種自己家承包地的,都是只種自己家吃的一點糧食而已,圖個自己種吃著放心而已,不賣商品糧的。目前還沒流轉的土地,大部分因為無力可圖。土地太乾旱,貧瘠,質量差,氣候差,偏遠,太破碎無法連片,平整或改造成本太高。。。)

(規模化帶來的效益是有限的。還有其他限制條件。即使黑龍江,新疆這樣的超大型農場,規模化已經超過了美國的私人農場,糧食成本仍然超過國際市場價格。這已經是最大的農業規模了,更何況關內租上百畝地的大戶。在中國沒有大規模補貼糧食收購價之前,黑龍江,新疆的超大型農場,種糧食賺錢也是很困難的)

農業,至少大宗糧食是無囧起之日的。2005年的時候,中國糧食i收購價和國際市場相若。現在中國的糧食收購價已經大幅高於國際市場到岸價。國家必須每年大幅補貼糧食收購。這即使不是不可持續的,至少是不可發展的。發展下去將形成日本那樣的貴族農業,而中國是補貼不起那麼大量糧食收購的。

而種植業養殖業,由於糧食飼料大幅高於國際市場,飼料都貴了,肉,奶當然也必須貴了。從飼料基礎開始的價格扭曲。所以肉,奶也必須長期顯著高於國際市場。中國用高價飼料養的奶牛,當然無法和澳大利亞相比。所以澳大利亞奶一放開,中國奶業就完了。不僅品種技術落後,連飼料都是高價的。

中國的養豬業已經團滅了。目前看牛羊肉還好。但和乳業一樣,也面臨飼料顯著高於國外,技術差,成本高。隨時一個國際貿易協定或進口稅率配額優惠,就可能團滅。

所以,其他種植業養殖業,也是開放一個死一個。

特種的水果,中國特色的,稍微好一點。貿易困難的鮮嫩物,目前還好。但東南亞的熱帶水果如果運輸鏈打通了,中國國內的也是全滅。

*************************************************************************

農業承包地的實際流轉,至少已經進行了20年。只是過去新聞和文藝青年不關心而已。目前由於沒有啥子實質性改革措施,就把這個已經進行了20年的事情拿出來說是新朝新政。

**************************************************************************

「有機農業」是會發展。但不是你們想像的那種「有機農業」。「有機農業"照樣用化肥,用農藥,只是」稍微「規矩一點,用得化肥農藥」技巧「一點而已。

***********************************************************************

如果大規模承包土地,規模化真的那麼神奇,那東北,新疆的大型農場早就達到了規模化種植。而這些地區仍然要依賴國家糧食收購補貼才能生存。國家補貼玉米收購價,才維持了下來。國家沒有補貼大豆收購價,隨市場價格,結果中國大豆全軍覆沒。東北這麼好的地,這麼大規模的農場,國家不補貼大豆,仍然全軍覆沒。可想而知,內地種植小麥稻米的,如果沒有國家大規模補貼是什麼下場。


中國農業的落後局面由幾個原因導致:

第一,產權制度落後。世界上所有農業發達的國家,土地都屬於農民個人所有,是公民的個人資產,聖神不可侵犯。有恆產者有恆心,農民在農業的投入熱情高漲。而中國則完全不同。專家認為,中國現行土地產權主體處於虛置狀態(見2012年10月29日《中國青年報》的《中國現行土地產權主體虛置 致徵用腐敗易發高發》),農民並沒有土地的所有權,實際上變成了國家機器的佃農。這就大大影響了農民對農業的投入熱情。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麼農民對土地只索取而不願意投入。根本上,還是產權的問題。

第二,政府投入嚴重不足。農業是世界多數國家優先保護的產業,政府拿出大量資金投入農業,其中大部分是以直接補貼的方式進入農民腰包。歐盟每個農戶平均每年獲得政府補貼超過15萬元人民幣,歐盟和美國農民收入的40%來自政府補貼;韓國、冰島、日本、挪威、瑞士等國的補貼更高,農民收入中有60%來自政府補貼。而我國農業補貼主要依靠行政推進,多頭管理,政策執行受諸多部門影響,難以執行到位。地方保護主義等不良因素,導致補貼資金流失。監管不力,評估機制的缺失,一定程度削弱農業補貼的效用。我國農業支持額度連年增長,相對水平依然偏低。2013年我國四項補貼總額為2000億元,佔全年財政支出僅1.5%,低於一般發展中國家水平。

第三,近幾十年來,中國採取農業補貼工業的戰略,通過工農剪刀差將農業剩餘轉移到城市,直接導致農村的積貧積弱。

在經濟下行形勢下,農業顯然是未來經濟的一個增長點。畢竟,衣食是人們最基本、最原始的剛性需求。中國已經告別的糧荒時代,迎來消費升級的時代。中國人目前的需求不是吃飽,而是吃好。人們在農產品方面有著更大的期許和支出。政府正在取消農業戶,未來,農民會成為一種真正的職業,而非身份和地位。當農民的數量會大大減少,土地連片,這就為規模化、節約化、機械化提供的基礎。


城鄉土地二元結構是由我國國情及歷史狀況決定的,目前也在進行改革,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顯化農村資產的價值,促進農村發展。相信在政策的改革支持下,農村土地開發就有巨大前景。

農村土地制度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形成了包含多種具體制度的制度束,這些具體制度相互滲透,互為條件,共同為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發揮作用。在重點實施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農村宅基地制度3項改革試點時,要注意相關土地制度改革之間的系統性和關聯性,最好能針對多項政策設立綜合改革試驗區。

並且改革要尊重區域差異、照顧不同區域差別化的改革需求,允許地方在堅持共同改革底線的前提下,充分結合本地區實際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體系。

農村土地政策創新本質上是要通過農村土地的價值釋放,讓農村和農民獲得更多的財富積累,最終實現農村的持續發展。要通過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徹底打破原有城鄉之間的土地收益分配格局,建立一套兼顧國家、集體、個人新型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充分地發揮市場作用和農民的主觀能動性,真正實現農村土地市場的完善。

目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進行參與到土地流轉之中,也有越來越多的土地流轉服務平台致力於提供土地產權交易服務,比如來買地網(http://www.laimaidi.com)、搜土地網等等,都是專業的土地流轉平台,能很好的提高土地流轉效率。


其實關於這種問題知乎里完美的答案很多了,我的回答是,等大片土地荒蕪沒人去耕成為社會問題的時候。

農村有很多很難解決的問題,比如土地流轉,比如就業率等等一堆。不要說農村,最近一則浙江省道被10戶釘子戶斬斷的新聞就足矣。國家想要大面積改革動農民伯伯的乳酪還早了一點。

高效的機器確實能代替人工生產力,但是會增加更多的失業率,如果是農業的話,而且是低知識人群的失業率。這樣會導致更多社會問題。

當然如今政府對農業這塊基本走的是 無為而治。這樣的話社會相對能穩定發展。而且現在農村的教育水平也漸漸跟上來,留在農村基本都是60年代的人。等到這波人也干不動了,社會出現地無人耕的時候,政府便出來解決這一問題。


這個話我還是比較有發言權的,我家就是東北農村的。樓主說的農業崛起?為什麼要崛起?什麼是崛起?真正崛起了和農民有什麼關係?

1、我國農業的現狀

現在農村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是說每戶農民手中都有一些用於耕作的農田。根據不同的地域及人口密度,每家的土地數量不一樣,都幾分地、幾畝地,幾十畝甚至幾百畝。

每一戶農民都相當於一個農場主,自己購買農機農具自己工作,為自己打工。這樣的生產方式只能說是生產力低下,產量並不低,再次強調產量並不低。

農民文化素質偏低,在互聯網時代對農業信息了解偏少,國家政府層面無法直接有效的管理這些農民,種植結構調整,技術推廣等都很難快速有效的推行。

農村常住人口減少。以東北為例,年輕人都出去外面工作,父母留在家以務農為主,相當於長期留守農村。農忙時節孩子們都會會家幫忙耕作。

2、土地流轉政策

土地流轉的利與弊。土地流轉可以加速農業生產力發展,便於國家宏觀調控農業。

政策沒出台前,部分農民也在這樣做了,土地少的農民,或不想種地農民也會把自家農田承包給鄰居,每個村都有這樣的現象。這種現象對於農民整體生活格局沒有明顯改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村莊自動的消失和城鎮化。

政策出台後,各地區執行方式肯定不會那麼理想化,比較普遍的是各財團流轉各地土地,所有農民被政策推動快速離開土地,去打工,去城鎮化,繼續拉動樓市發展。

那時候農村就會出現樓主希望的那種崛起,機械化耕作,飛機撒農藥,像美國電影里的農場那樣。可是這又和離開了村莊的農民有什麼關係呢?

3、中國農村逐漸消失

不考慮國家GDP發展,不考慮地區的發展,僅從一個人的生活狀態考慮,有工作有事做,有收入,有閑暇時間,就是比較愜意的人生。東北的大部分農民就是過的這樣的生活,當然它們的收入不能和北上廣深的房價相比。農村人都是住的接地氣獨棟別墅,有菜園有果園,吃的是自己種的純天然綠色蔬菜。

國家正在一步步有計劃讓農民離開自己的土地。先是糧食價格下降——種地收入降低——農民不願種地——土地流轉政策出現——農民離開土地——村莊消失。

政府能否一下子解決那麼多農民入城就業問題,如果不能,那麼就是把農民推向深淵。農民工在城裡的工作都是條件艱苦,城裡人不願意做的工作,無非是工地、家政,保潔、服務員之類的工作。人家以前是自給自足的小地主,非要讓他們當打工者,而且不想幹了想回都回不去了。

土地流轉後,村莊逐漸消失,宅基地被推平變成耕地,古老的鄉村文化逐漸消失,無論在城裡掙多少,那種家文化的根源已經沒有了,找不到歸屬感。以後再想體驗村莊文化就要去那些偏僻的沒有人願意流轉土地的村莊了。

4、真正的農村發展之路

在保留農村生活文化,保證農民現有生活質量的前提下,根據各地區農村現狀尋找發展之路。發展新型農村,把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吸引回村,用年輕人的智慧延續農村的發展,而不是離開摒棄和消亡。

說了這麼多,我覺得自己應該回村當村官,但現實是進入門檻太高,村官也不是你想當就能當上的!


謝邀,再次申明土地領域非我所長,只能胡扯不專業,謝謝

首先,我不清楚崛起是怎麼個定義?規模化農業、農業品牌化、農業機械化、農業高科技化……。現在來看,每個分支相對於前幾年來說都有了不小的發展,這種發展是我們外行人都能看到並能切身體會得到成果的。

然後,我個人不覺得土地流轉和農業崛起有什麼直接聯繫。很多觀點認為這是一種制度上的改革,制度必然推動生產力的解放,這個我持保留意見。土地流轉,本質上就是土地的自由商品化。而土地的自由商品化,從古至今絕大多數時間裡都屬於一種常規形式。

你們真的關心土地流轉嗎?你們真的在關心土地流轉和農業崛起的關係嗎?傻子才會這麼想。

大家關心土地流轉的很大原因,是因為很多財經專家認為土地流轉是下一個十年的最大投資或投機機會。在很多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遠見、有魄力的有志青年看來,土地流轉無非就是十年前的商品房買賣,多了解一點,早點入局,參與財富的下一輪洗牌。

想賺錢就直說嘛,扯土地流轉就算了,為啥還要讓農業崛起躺槍呢。


這個話題火爆到,我媽都來問我,咱家要不要流轉點土地玩玩,感覺能掙錢的樣子耶~~

我媽這樣一個當了半輩子花瓶的女人,居然都想要投資農村土地流轉了,可見中央的宣傳是多麼的drama,但是我們說,任何政策,我們應關注的都不是政策本身,而是這個政策出台的目的是什麼,究竟是不是為了讓你發財。

在我媽的想像中,農村土地流轉是:

1、大公司承包了萬畝良田!

2、有幾個工人駕著大機器收割萬畝良田!

3、掙錢啦!

然而事實是:

1、你可以承包萬畝,但不一定是良田,而且明年說不準就不讓你承包了。

2、你當然可以有幾個工人,但這幾個工人不一定靠譜,就算工人靠譜,你也不一定能收割到糧食。

3、你可拉倒吧。

———分割線———

以下我將從普通投資者的角度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我覺得,現在投資農村土地流轉,是個不太好的決定。

1、土地租金定價權顯失公允

我第一次去採訪農業企業的CEO,他說土地租金的定價目前對承包商來說還是很不公平的,給農民一畝地一年的租金是1500畝小麥的價格,種都可能種不到,而且是打包承包,不僅是良田,那些荒田也照樣得給錢。

聽了這些話,回來我立馬就寫了一篇論文,主題思想就是,農業公司真特么艱難。

後來我的導師說,你丫還是太年輕,農業公司再艱難,也艱難不過年收入萬把塊錢的農民,你想想,農業公司要是跑路了,那些個農民咋整,他們又冒了多大的風險,我們出於對弱勢群體的保護,的確應該把土地流轉價格定高些。

2、現金流緊張,貸款難

傳統企業,買了廠房設備,拿去銀行抵押,現金就回來了。

農村土地流轉,大部分錢花在土地租金,你並沒有貸款的抵押物,想貸款,只能找政府擔保,政府要是不擔保。。。找我!我為你禱告一分鐘!

3、與當地村民打交道風險大

承包商基本都是城裡公司,常駐的不過那麼幾個自己人,哪能管得過來這麼大塊地,一個不高興村民們就把你玉米全薅了(真事),你有啥辦法。

這還不是更可怕的,真正可怕的是,承包商收成不好,自己受著,萬一風調雨順,收成好了,租金也必須得漲。

4、大規模機械種植的收成並不理想

可能大家被所有大規模機械化都抱有幻想,覺得嘩啦啦推過去,省人工,大規模,能掙錢。但事實是,大規模種植的收成,比不過小家小戶。這個我也拿不出具體數據,但目前的現實確實就是這麼個情況。

這就比較尷尬了,你的錢也不太穩定,你接觸的人也不一定靠譜,那麼,如果你覺得你的生意能夠成功,請問你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呢?大家都是種玉米,農民種了幾千年都沒發財,你憑什麼覺得你一種就能發財。

———分割線———

我不是悲觀,相反,我對於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業現代化非常的樂觀,我一直覺得這是個藍海,賊他媽藍海。

雖然有時候政策的表面和實質有點表裡不一,但這確實給中國農業現代化,提供了邁出第一步的機會。

區別於傳統小農經濟,農地規模化流轉最大的可能性在於技術革新,然而很難,需要的資金量可能大的過分了。倒是有些沒有規模化流轉的,自家地里鑽研下如何精準提高農作物質量,可能對整個農業發展裨益更大。

就像去年的時候,有叔叔找我去做VC,農業VC。。。但資金池只有幾千萬。。。我尋思著,真想搞出點什麼名堂,這點錢可能一個不夠一個項目的前期啟動。當然要是有好幾百億的資金量也就不找我了,找我還不是因為我便宜~

先寫到這裡,想睡了,歡迎批評。


感覺照目前看來,永遠不會,因為農村土地改革並沒有農民參與。。或者說農民被一幫自私自利的專家知識分子資本合夥坑騙。。。


這兩件事沒有任何聯繫。

土地流轉甚至可能成為農村改革的倒退

你以為黨讓流轉土地真的是為了發展農業嗎?讀讀兩個經濟學家吃屎的故事就明白了


流轉之後議價能力提高.

一百個億下去壟斷西部所有的枸杞產地

農產品漲漲漲.

期貨翻翻翻

掙個一千個億不在話下.

農民?該多少就多少.....賠了?那不收了.


規模化 經濟化 技術化 效益化的大農業是未來中國的發展趨勢,中國農業勢必會走上這條路而不論農民是否願意交出土地都必須交出土地(國家會有辦法讓農民交出土地)土地會不可逆轉的向少數人手裡集中。


淺談2017中央一號文件

2017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引發巨大反響。回顧2016年中國農業在政策層面的主要工作,有助於我們理解2017年一號文的背景和階段性意義。

2016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召開是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中國農業發展的若干「全新的指導思想」被鮮明地提出來,標誌著中國農業的發展走到了新的階段。此後,各項配套性政策密集出台,例如《2016-2020全國現代農業規劃》、《關於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的意見》《關於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試點的方案》《全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十三五」規劃》等等,持續推進中國農業發展的系統改革政策的完善。在這種背景下出台的2017年一號文,指向更清晰、措施更具體。因此,我們認為,2016年是中國發展現代農業的政策元年。2017-2018年中國發展現代農業的配套性政策密集出台是必然現象。作為配套性政策,所以2017年的一號文很接地氣。

2017年一號文件另一個「接地氣」體現在它為產業鏈前端的發展提出了政策導向。在農村產權及金融、耕地的產能保障、農村污染、農產品價格形成等基本面的投入,直接面對了制約中國農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也就是說,今年的文件體現了農業政策的調整力度。

對於涉農企業而言,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政策的提出與企業經營環境的改善存在時差,中國農業發展的春天並沒有真正到來,依然處於破冰階段;就農業產業的投資機會而言,點狀機會存在並逐步增加。


5年

原因,就看國家以及大型企業對於農村市場的開拓。從小大家都知道那個營銷員到非洲賣鞋子的故事,現在的農村就是那個沒人穿鞋的非洲,市場潛力巨大。

然而土地流轉只是九牛一毛,供給側改革,農產品標準化改革才是熱門


現在全國都在推行土地確權,並鼓勵土地進行流轉,國家更多的政策支持也都趨向於農村,在大環境下未來3年,會迎來新的一輪土地改革,這將是新的一次機會,本人從事土地流轉行業也有好幾年了,有興趣了解可以加我微信號tlxiao1991相互探討


不會超過五年。農業農村的發展即將成為中國發展的下一個風口。


隨著經濟的上行,土地流轉勢在必行的。其實現在有很多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如果土地不進行流轉變荒廢了,而在在進行土地流轉的過程中也可以為當地帶來就業機會。比如可以讓農民土地入股,參與其中,充分調動農民朋友的熱情,這便與其自身利益掛鉤,相信他會比你還在乎這些地的收益的,不會出現類似吃大鍋飯的場景每個人出工不出力。但是,在流轉的過程中需要考慮農民朋友的權益,不能以權謀私,讓農民朋友失地又失利,土地是農民的根!這需要政府出台政策監督管理,習大大上台後這一塊做的很不錯,國內吏治肅然一清。而農業就更不用說了,未來趨勢什麼?綠色健康飲食,有機蔬菜水果這類肯定大受追捧,畢竟現在人們經濟條件提高了,對生活的追求也高了。51找地網上有很多相關的資訊介紹,我覺得挺不錯的,你可以去了解了解


推薦閱讀:

45天速成白羽雞養殖項目靠譜嗎?應該注意什麼?
假如有一大片農田,兩百畝左右,種什麼收益最高?
學動物科學專業未來該怎麼發展?
國內馬鈴薯的加工產業有何弊端?馬鈴薯粉有何改進空間?
如何看待水產養殖專業?

TAG:農業 | 農學 | 現代農業 | 農村金融 | 土地流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