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如果少一千萬所謂的「外地人」會怎麼樣?

大城市人口的擁擠讓人又愛又恨,一方面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完善給予我們極大的方便。另一方面,人口的過度集中造成了資源的稀缺,教育,醫療,交通都人滿為患。

假如上海或者北京的人口突然流失一半(流失的主要是外地人,而且以後不再迴流),這座城市是否還能持續發展下去,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

本題已被收錄至知乎圓桌 ? 離不開城市,歡迎關注討論。


這個問題中的回答中有如下設定與結論:

1.只剩下大幾百萬本地人。

2.只有短期停留出差、旅遊人員和物流能夠進出。

3.外來人口常住極其困難。

4.服務業價格大幅度攀升以彌補服務人員流失。

5.勞動力不足且資本嚴重過剩。

6.老齡化、少子化。

……你們真的不是在黑香港嗎?!?!


2013年,上海總人口為2415萬人,其中擁有上海市戶籍的人口1432萬人,外來人口983萬人。題主想要知道上海人口突然流失一半的後果,那麼不妨假設這983萬人口在一夜之間全部消失,緊接著上海產生了結界,只有停留一個月以下的出差、旅遊人員和物流能夠進出上海。而外來人口若想進上海常住,就不行了——這個只出不進的結界很重要,如果外來人口仍然能夠進入上海常住,這個問題的背景就和春節沒什麼兩樣了。

大量人口消失,最直接的影響出現在勞動力市場。按照上海的人口年齡結構以及人口普查給出的從業人員比例,2415萬人中正在工作的人口有1341萬人,約佔總人口的55.5%。其中,本地戶籍的從業人員有635萬人,外來戶籍的從業人員有706萬人。也就是說,本地戶籍人口有44%在工作;而外地戶籍人口有72%在工作。

分行業的情況如下:

上兩張圖的單位都是萬人。從總勞動人口看,外地戶籍人員所佔比例已經超過半壁江山。分行業看,一些行業已經完全離不開外來勞動力,典型的行業有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77%)、建築業(74%)、住宿和餐飲業(74%)、批發和零售業(62%)、製造業(61%)。

人口消失一個星期

在以上外來人口佔比較多的行業中,和人們生活最直接相關的是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以及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前兩者從字面上就可以理解。 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主要包括家政服務、理髮、清潔工、修理維護四類。這三大類行業中,四分之三到八成勞動力是外地戶籍人員;如果他們消失,那麼首先能讓人感覺到的是:

1,許多餐館因缺少服務員而關閉,不能下館子了。

2,商店、便利店和超市缺少營業員,超市的收銀出口也減少許多,線下購買東西變得很不方便。絕大部分快遞員也不見了,網上買東西只好使用仍然有本地戶籍工作的EMS,隔天到變成半月到。

3,鐘點工消失、沒有地方理髮、街道樓宇沒有人清掃、垃圾筒滿溢也沒有人清理、修車、配鑰匙的地方消失。

這差不多是春節時的上海,但畢竟不是所有外來人口都會在春節時離開上海,因此上面的情況要比春節更嚴重一些。

人口消失一個月

一些人說,這些現象只是陣痛,上海在90年代的時候沒幾個外地人,不是也過得好好的?如果某崗位缺人,他就提高工資,自然會有人干。

這話有一定的道理,在外來人口消失一個月後,許多餐館關門大吉,而剩下的餐館在不那麼激烈的競爭下,提高了服務員的工資和產品價格,讓戶籍人口補上了勞動力短缺。有人認為,雖然餐館減少了,但是吃飯的人也少了,所以短缺的問題不會太嚴重。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人口隨機少了一半,那麼這個判斷是大致正確的。但問題是走掉的人有72%是生產者,留下的只有44%是生產者。那麼外來人口消失必定會造成總需求大於總供給。尤其是對於餐飲、家政服務來說,外來人口消失,會導致五分之四的供給走掉,但是餐飲和家政的需求減少了五分之四嗎?不是,總人口只減少了40%,剩下60%的人還是需要吃飯的。

於是,鐘點工、服務員快遞和理髮師重新出現,只不過價格出現了顯著提升,一部分人只好放棄了鐘點工服務,下館子時加付服務費並額外給服務員小費、忍受半個月才到的網購或者在網購時加許多錢選擇「順豐隔天到」、減少理髮頻率或者自己理髮、自己學會擦車和修車——於是就這樣過上了北美留學生的生活。

人口消失半年

製造業工人消失五分之三,對大眾汽車、振華港機等產品具有差異化的企業,可能可以提高工資招工。但另外一些產品競爭激烈的企業,提高工資則意味著失去競爭力,例如外來員工超過6萬的廣達上海製造城,可能可以收縮流水線支撐個半年,但時間更長,也會難以為繼。在哪兒生產不是生產呢?大量製造業企業會選擇關閉上海的廠,轉移到其他勞動力充裕的地方去。不僅勞動力價格上升會帶走企業,企業本身的流出也會帶走許多企業,例如一些企業雖然苦於上海市的高工資水平,卻因與上下游企業進行低成本運輸的集聚優勢才留在上海,但如果相應的上下游企業流出上海,這個優勢消失了,剩下的企業就會加速流出。

此時的上海,是一個勞動力不足且資本嚴重過剩的地區,資本過剩,就會導致低回報,而資本的流動性很大,一旦無法得到應有回報,就會選擇流出,資本外流的過程直到人均資本存量與之前相同的情況下才會停止。以製造業為例,上海市2013年共有9075家銷售額在2000萬以上的企業,他們貢獻了870億增值稅,450億企業所得稅以及912億營業稅,扣除上繳國庫的比例,仍然為上海市貢獻了1300億的利稅,略少於上海市總稅收收入的一半。如果這部分收入突然減少60%,會導致財政收入一下子變得捉襟見肘。當然,由於人口減少,需要公共服務的人員也減少了,所以乍一看起來利稅減少的負面效應竟然也沒那麼可怕了。

人口消失一年

2013年,上海市共出讓1230億元土地。有了未來數千億元土地出讓和土地回報的抵押下,加上槓桿,2014年,上海市各級政府負債5194億元,其中3704億銀行貸款、826億建設-移交項目以及360億政府債務。土地價格上升,政府可以賣地賺錢;有了土地做價格穩定的抵押物,融資平台公司可以貸款,可以借新債還舊債;商業發達,租金充沛,政府就可以穩穩地接手BT項目而不用擔心無法付錢。

這一系列美夢,得有一個基礎,那就是土地價格需要保持穩定。但是在人口消失的前提下,一系列連鎖效應逐漸產生:

1,建築工人減少四分之三,原本一年可造好的商住樓,需要五年竣工;原本三年不到即可修好的地鐵,需要十年才能竣工,商業用地產生回報的期限拉長。便利店、餐館減少70%,商業設施無法獲得租金回報。商業用地的吸引力下降。

2,消失的1000萬外來人口,每戶2.49人,約有400萬戶家庭。這些家庭中,擁有自己房產的僅有12%,除去居住單位住房的人口,還有70%左右需要租住私房,根據2012年上海市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每個租住私房的家庭平均每月繳納房租月658元。也就是說,每年支付221億元的房租。這部分房租消失,導致一些貸款購房的家庭無力償還貸款,開始拋售房產,居住用地的吸引力也下降。

3,製造業企業流出60%,許多工業用地荒廢,轉賣卻無人接手,只好繼續壓低價格。工業用地價格下降。

這三個現象加在一起,土地便失去了價值。一旦土地失去價值,上面所說的一切都成了泡影,政府會賣不出地,也無法用土地抵押貸款。2014年,上海市政府的欠款5194億需要在一年內歸還四分之一左右,也就是1300億。而上海市的總稅收原本是2700億元,勞動力減半、企業大量關停後,稅收減少至少一半——也就是說,上海市一年的稅收,不考慮任何公務員工資、公共安全、社會保障、醫療、教育,全部用來還債,也才剛剛好收支相抵。而如果不還債,又無法展期,上海市政府可能就此破產。

人口消失三年後

把博物館、動物園、地鐵運營權以及各種上海市國資委下屬企業全部賣掉,再使用各種各樣的辦法,上海市政府最終償還了五千多億債務。松江、奉賢、青浦和嘉定四區人口減少6至7成,原本在這四區的工業企業也關停過半,通勤需求大幅度減少,由於仍然需要節省開支,政府無法維持大範圍的公共交通,於是只有中環以內才有穩定的公交地鐵和不那麼殘破的道路。

由於郊區人口密度下降,商業活動無利可圖,會向人口密度仍然比較高的市區轉移。因此,一部分原本在郊區居住的人會向市中心區域遷移,另一部分無力搬遷者,則繼續居住在沒有商業活動、沒有公共交通也沒什麼人煙的中環外。

三年後,上海重新變成了一個穩定的城市,雖然城市競爭力下降,雖然產業出現了大失血,商業和服務業也不再像先前那樣發達,雖然國際大都市的地位不再,但是上海仍然挺過來了,仍然可以繼續運轉。但是,這樣真的能持續下去嗎?

人口消失三十年後

當前,上海市戶籍人口的老齡化比例高達27%。2010年以前,上海市城鎮養老保險並不覆蓋外來人口,養老金收入每年上升14%,在2010年達到了707億元。2011年,由於納入了外來人口加入養老保險的繳納行列,上海市的養老金收入驟升28.5%,至909億元。隨著養老保險在外來人口中的覆蓋面擴大,2013年,養老金總收入已經上升至1437億元,平均每年上升27%。外來人口的補充極大地緩和了老齡化的壓力。

突然間,外來人口全部消失了,這將使得上海的養老金立刻出現超過400億元的缺口,由於稅收減少,政府無力進行財政補貼,上海市的老年人口退休金需要下降三分之一才能保持社保金的收支平衡。在極重的養老負擔下,年輕人更加無力生育,上海的極低生育率0.7可能會保持下去。按照這個生育率,在35年後的2050年,如果退休年齡不變,上海將會只剩下770萬人,其中400萬退休人口,145萬工作人口。這是什麼場景呢?如果想要深刻體會,可以參考這篇文章:日本夕張:一座學著怎樣死去的城市。

那時,上海就是一座需要學著如何死去的城市了。

註:

人口結構數字來自上海市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

產業和稅收數字來自統計年鑒 - 2014年

政府負債數字來自http://zwzx.eastday.com/sj/20140124f1.pdf

養老金運行數字來自2005-2007年本市社會保險基本情況、2010年度本市社會保險基本情況、上海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網、上海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網

版權申明:在3DM上的數據帝:上海如果少1000萬所謂的外地人會怎麼樣_www.3dmgame.com並沒有經過我的授權。請刪除文章。公眾號「政商內參」已經獲得我的授權。


這個只要看春節期間上海人的朋友圈就行了。

先是有人會發照片:空空蕩蕩的高架,空空蕩蕩的人民廣場,空空蕩蕩的商場,並且配上文字「他們走了,路也不堵了,希望他們都不要回來了。」

然後就會有人發牢騷:早飯也沒地方吃了,快遞也沒人送了,外賣也不能定了。

再然後會有人反思:其實有他們在也挺好的,缺了他們還真不行。

再然後有人抓狂了:怎麼他們還不回來?我都幾天沒吃早飯了!

年初八上班第一天又會有人說:他們都回來了,擠死了擠死了!

年復一年都是一個套路。

————————

隨便寫一寫沒想到評論區炸鍋了。首先聲明一點,本人是身份證310開頭的上海土著,上面寫的東西也都是在本人朋友圈看到的真實內容。十幾年沒玩寬頻山了沒想到上面的拉西癟三也都流竄到知乎來了,難怪都說貴乎藥丸,呵呵。

那些說沒外地人了那些工作崗位會有上海人補上的人請把下巴托托牢哦,你就捫心自問,你願意五十度的天送快遞嗎?你願意到海底撈對客人百依百順嗎?你願意你的父母每天凌晨三點擺攤頭賣早飯嗎?外來人口做掉了我們魔都大部分的臟活累活,各行各業都有高素質的外來人口,這已經是個不可逆轉的硬事實,取其精華而避開糟粕才是理智的做法,而不是仗著莫名其妙的優越感在網上做鍵盤俠。


上海人嘴裡的外地人,

是不包括國外世界500強在上海設立的分公司及其首腦的。

是不包括全國各行各業在上海開分公司的大老闆的。

是不包括上海的其他籍貫政府官員的。

.

上海的外地人如果都消失了,

上海的金領工作至少丟掉一半,

上海的房價至少暴跌一半;

上海的房租至少暴跌一半;

.

以上的道理,適用於北京、廣州、更適用於深圳,還適用於任何所有的100萬人口以上城市。

如果你5年前擁有的房產,不止一套,請感恩外地人。

如果你5年前擁有房產,現在該城市房產均價超過2萬,請感恩外地人。

如果你剛剛買房,請祈禱外地人再多來點。

.

如果你只有個戶口沒有房產,我呸,你也配當本地人 ?


關注這個問題好幾天了,真心覺得這種披著討論的外衣實則引戰的問題毫無意義。

在相當多的答案尤其是評論中,我只看到了戾氣和攻擊,傲慢與偏見。

少一千萬人當然有很大影響,這用腳後跟想想都知道。但這一千萬人的構成會對後果造成不同的影響。其他答案再氣勢如虹也只能是「說得好,但這毫無意義。」

上海是我們的,也是你們的,歸根結底是屬於所有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人的。


農民工,保姆,勞工我覺得不會離開上海,而且人家沒能力買房買車,從未想在上海紮根,賺到錢就走了。

大學生研究生們起點高,生活要求高,上海對他們而言有很大的吸引力,嚮往在這裡做新上海人,拿戶口,買房子,子女在一流公立學校讀書,但他們父母沒有實力幫他們買房,又拿不到戶口,這群人註定是會離開上海的。即便不離開,也很難成為這個城市的主流人群。這一點無論怎樣含蓄和避諱,我都要直說,你們沒有機會了。85後和90後的外地小康家庭的普通孩子,你們沒有機會了。從小家庭溫暖,不富裕但也沒吃過苦,上了個普通大學想在大城市紮根除非永遠租房否則遲早回家的。生活要求也不低,泡咖啡館,吃小曲奇餅乾,做個手作蛋糕,看看畫展。在20歲的時候妳們覺得優雅又美好,因為還有希望,過了25歲無論男女都在焦慮,彷徨,苦悶。女生想著找一個工資過2萬的男生或許可以留在這裡,起碼租好點的房子布置下還是很溫馨的。男生想著找一個本地女孩子就可以不買房還解決戶口。

生活永遠是殘酷的。

1000萬外地人走了的話,上海還是上海,只是基礎建設放緩,交通順暢了,上海離不開的是高級人才,這些人有能力留下。上海離不開的是勞工,保姆,服務人員,這些人也不會離開。真正離開的就是能力家境都很普通的二三四線年輕人。


上海市委書記韓書記 浙江慈溪人

上海市市長楊市長 浙江杭州人

上海市人大主任殷主任 浙江蒼南人

上海市政協主席吳主席 江蘇揚州人

上海市委副書記應勇 浙江仙居人

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屠光紹 湖北鄂州人

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書記沈曉明 浙江上虞人

上海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徐澤洲 江蘇泰興人

上海市委常委、紀委書記侯凱 遼寧瀋陽人

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姜平 浙江杭州人

上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沙海林 江蘇徐州人

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尹弘 浙江湖州人

上海市委常委、上海警備區司令員何衛東 江蘇東台人

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董雲虎 江蘇徐州人

上海市副市長趙雯 安徽安慶人

上海市副市長周波 上海市人

上海市副市長翁鐵慧 浙江寧波人

上海市副市長時光輝 安徽阜陽人

上海市副市長蔣卓慶 浙江慈溪人

上海市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白少康 陝西西安人

資料來源於人民網。

-


1. 其實很簡單的推理:上海減少1000萬人就是現在1000萬人城市的生活水平。

2. 但是上海有個問題,就是戶籍人口勞動力比例比一般城市低很多,折算養老費用,大概是500萬人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相當於現在合肥城市水平。

3. 也就是工資二三千、房價七八千,參考下合肥就可以了。

//------------

順便說下,我知道上海本地人很多希望外地人都離開,但是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根據上海戶籍人口的0.7的世界倒數第一的生育率,上海戶籍人口將在幾十年內迅速消失殆盡,上海最終將會是像深圳一樣城市。


作為在上海4年多的外地人說一句題外話,幾年待下來感覺上海也沒傳說中那麼排外,很多所謂的排外,其實在我家鄉也有,只不過因為是一個關注度低的食物鏈而無人討論罷了,而且北京在這方面我個人覺得比上海還嚴重,怎麼就沒人輪呢……


我們的表姐表哥就要重新端起餐盤、拎起拖把、拿起搓澡巾,或者騎上電動車送外賣


1927年上海從我蘇獨立成為上海特別市,那時候上海老城區乃么被洋人和江浙移民佔據,當時是想在上海撈一票回鄉下蓋大瓦房,1949年老闆都逃難了,空下來的房子分給了打工的工人,於是想回家蓋瓦房的工人不走了,變成上海市民了。1958年我蘇又劃寶山上海川沙南匯青浦嘉定崇明等諸縣划進上海,小上海變成了大上海,我蘇諸縣鄉民搖身變成上海土著,市區工人後代變成上海人。

我蘇吳語區大多每家每戶都有上海親戚,大多都是因為解放前是棉紡廠的工人,資本家逃走後翻身做主人了,於是變成上海人,後來由於計劃經濟,上海親戚回鄉探親頗有鄙視之感,但那只是因為我蘇經濟落後親戚窮。

後來我蘇經濟騰飛了,上海親戚也親切了熱情了,我們的生活水平追平了,上海親戚更願意到鄉下探親兼踏青帶著鄉下親戚的蔬菜瓜果回去,伊拉講:開車子只要一個鐘頭,快來西額,老方便額。

現在這樣的爭論有些可笑,當年我們上海親戚的爺爺奶奶為了更好的生活逃離家鄉,來到上海自願被資本家剝削,現在的外來人口也因為同樣的理由,背井離鄉來到上海。

兩幫同時天涯可憐人,他鄉既故鄉的人在一起撕逼,渾然忘記了誰才是你們最大的仇人:地區發展不均。解決了這個問題,雙方有進有出,你來上海打工,我出上海來你家鄉打工,才是一個國家的正常狀態。


基本移民都是兩類,一類做本地人不願做的事,一類做本地人做不了的事。你說會發生什麼


我非常納悶的是為什麼就要糾結一個「外地人」的稱呼,這只是一種地域識別罷了,我們也會說xx人(比如江蘇人之類),說「外地人」經常是因為知道不是上海本地人但又不知道是哪裡的,我認為這並不是一種蔑稱(如果有人內心自卑也沒辦法),上海人到其他省也是外地人啊,我們有說過什麼不許叫我們外地人之類的話嗎?我認為上海一直是歡迎有素質有教養的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的,而那些素質低下的人,在哪裡都是不受歡迎的。就我個人的體會,大量的外來人口確實也帶來了一些素質低下的人,感覺身邊的犯罪率有提高,還有隨地吐痰、公共場所大呼小叫、路上隨意停車、打架鬥毆、不講衛生、不守交通規則,這些行為在哪裡都是遭人厭惡的吧。大家都說上海人排外,但我們並不是盲目討厭別人,更不是對外地人有偏見(可能有的人有),而是排斥那些沒有素質的人,不管他是上海人還是外地人。另外,我最不能忍的是地鐵使用上海話報站受到很多人說這是排外,是歧視。首先,地鐵是普通話和上海話雙語報站不影響通知。再者,難道上海人就沒有權利保有自己的方言?那要不全國各地都不要方言了吧?

總之,我認為有的外來人確實不受歡迎,但是上海人並沒有很多人想的那樣,我相信真正接觸過上海人的也明白。我們歡迎一切友善的、有素質的外來友人,也歡迎你們成為新上海人。而討論什麼上海失去1000萬外來人會怎麼樣這種問題的人我認為根本不了解上海。沒錯,失去這麼多人確實有嚴重後果,但是問題是,有這種可能嗎?這1000萬人願意離開上海嗎?哪個城市有像上海一樣的包容性和機遇給予這1000萬人生活和機會?沒錯,這些人對上海有巨大貢獻是不錯,但是上海同樣反哺了他們無數的生活的可能性和發展空間,並不是外來人口單方面地在付出、在貢獻。所以討論上述這種問題是毫無意義的,也是不切實際的。


如果上海或北京的人口突然流失一半,結果就是這座城市會慢慢衰落下去,從一線城市變二線城市,再從二線城市變三線城市,肯定不可能持續發展下去的。

雖然很多人尤其是北京上海的一些原住民抱怨外地人湧入導致城市越來越擠,但這一情況在中國開始老齡化,人口即將負增長的今天是不可能減緩的,而且只會愈演愈烈。事實上,在一個工業國家,當總人口開始減少,人口開始老齡化時,這個國家的一線大城市的人口不僅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在日本和俄羅斯都觀察到了這種現象。

以日本為例,目前東京都市圈總人口超過3500萬,是世界第一大都市圈,近28%的日本人居住在東京都市圈,而且東京圈的人口還在繼續上升。日本總人口連續5年減少 東京圈人口漲幅顯著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當人口萎縮,人口老化的時候,隨著年輕勞動力越來越少,退休人員越來越多,國家養老負擔越來越重,必須以越來越少的勞動人口維持整個社會的運作,必須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對於一個工業和服務業佔主導的國家來說,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一個有效方式就是讓人口居住的更集中,一線城市的勞動生產率高於二線城市,二線城市高於三線城市,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大城市有更大的人口規模,高人口密度使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下降,使效率提高,就拿碳排放來說,引用我國人口預計 15 年內是會逐漸分散在大中小城市,還是繼續向大城市集中?我們應留在大城市發展嗎? - chenqin 的回答

由於大城市有條件設置更發達的公共交通,經濟學人的文章Green growth: Shoots, greens and leaves提到了這幅圖

即人口密度越高的城市,人均通勤造成的污染越低。這篇文章The Greenness of China: Househol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Urban Development也發現,城市人口密度與計程車碳排放、公共汽車碳排放都呈現顯著的負相關關係,平均每平方千米增加1000人會減少全年平均每戶家庭計程車碳排放0.424
噸,減少公共汽車碳排放0.837噸。城市增大,看似該城市的總污染增加,但由於人均污染減少,對於全國來說總污染反而減少了。

所以對日本來說,雖然總人口在不斷減少,但為了維持日本正常運轉,東京的人口還得努力增加才行。估計到本世紀末,日本全國的大部分人口都將集中到東京圈和大阪圈,九州、四國和北海道恐怕會成為無人區。

回到中國的問題上,現在中國隨便一個城市,只要你能叫得上名字,其生育率都在世代更替水平以下,也就是說,任何一個城市,要維持現有的城市規模不變,就必須引入外來移民。可問題在於,整個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已經低於世代更替水平,人口即將負增長,而中國的城市化率也已突破50%,也就是說已經有一半的人都住在城市裡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每個城市都必須依靠外來移民,那到哪兒去找這麼多年輕人呢?

所以,我估計不久的將來,中國將爆發一場人口爭奪戰,在這場戰爭中首先失敗的就是廣大三四線城市,因為相比於大城市,這些城市缺乏人口規模效應,勞動生產率低,就業機會少。失去了年輕勞動力的青睞,結果就是小城市會面臨房價崩潰,財政崩潰,人口大量減少,在經過長時間蕭條後,這些小城市有可能從地圖上消失。

現在本人大開腦洞:如果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上海領導集體腦抽,突然出台了某項政策把一半(1000萬)的上海外地人都趕了出去,毫無疑問,上海的競爭力將比北京廣州大幅下滑,要知道,中國可不止上海一個一線城市,從上海出來的勞動力很多都會湧入北京廣州,這一減一增,上海有可能會掉出一線城市行列,隨之而來的恐怕就是上海房價暴跌。如果上海政府繼續這種不合理的政策,上海財政可能會瀕臨崩潰。

緊接著上海本地的年輕人也可能離開上海,因為他們看到的是北京廣州有更好的工作機會,更好的基礎設施,北京廣州的房產在升值,上海的房產在貶值。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上海又將從二線城市掉到三線城市。

以上


稍等,為什麼這裡的某些答案把外地人等同於保姆,小攤販和理髮師?而不是工程師,教授和金融從業人員(不是電話銷售那種)?

作為一個廣東人,我從來不敢想像廣東離開了外省人會是怎麼樣的一番破落光景。


對我們大多數土著而言,其實挺好的,樓上說人走了,房價就跌了,土著的資產就縮水了,大多數土著房子沒你們想的那麼多,一套夠住就可以了,跌的話,置換大的房子壓力也沒那麼大。

大多數上海土著是感謝外地人為這個城市做的貢獻,這個鋼筋水泥的森林是農民工兄弟建造的。大多數上海人也覺得如果沒有外地人這個城市日常的運轉也會出問題,比如買菜,比如買早點。

我也不太喜歡有的回答里說把上海土著盧瑟趕走這個城市會更好。我不知道說這種話的人是什麼境遇和心態,其實真正去了解一下,上海大多數阿姨爺叔的退休工資和全國水平差的不多,但是上海的消費水平真的是全國數一數二的,我父母這個年紀,除了家裡拆遷有幾套房的,或者有商業頭腦在90年代停薪留職下海經商的,或者公務員,事業單位編製退休金維持原有工資的,其他差不多日子都過得緊巴巴的。

上海是全國的上海,上海受惠於全國的政策最多,所以上海土著也受惠於政策,所以你們這些優越感還不是國家政策所致?你們還想公投獨立啦?90年代之前,上海可以說是中國的工業重鎮之一,之前的年代工人是鐵飯碗,但是上海是改革最早的城市之一,也是最猛烈的城市之一,產業改革升級,一夜間之前的很多國企關門,工人下崗,那個時代那批人,幾十年做同一個工種一夜之間你的技能沒有了用處,不是說現在企業關門了,我換家公司繼續,而是整個廠和整個產業可能都搬出上海,一夜之間就沒了工作。然後產業升級需要人才引進,第一批新上海人就這麼在這座城市落戶了,伴隨著的是原有工廠的工人大批下崗失業,這些人在你們眼中是盧瑟,但是是我們的父母,他們大多初中高中文化,三四十歲時,之前所學技能已經無用,要麼被迫繼續學習要麼就被這個社會淘汰,我依然記得我母親在我小學四五年級時學了辦公自動化,練了打字,那個五筆速度,嘖嘖嘖…就是為了在一家外貿企業謀一個單證員的工作…當時如果企業裁員的話,如果夫妻都在一個廠,可以留一個回去一個,如果企業關門的話就比較慘,我有幾個初中高中同學父母雙雙下崗,生活比較拮据。

我可能跑題了,但是我想說在這個城市奮鬥留下的新上海人不要覺得土著吃不起苦,不奮鬥只會抱怨的盧瑟,你們今天的奮鬥大多數都化作了財富,是有所回報的,你們可以規劃著自己的職業發展,那是可期的,但是你們眼中的那些盧瑟,他們年輕時候的奮鬥不會比你們少,大多數卻沒能化作財富,你們融入這個城市的過程,是伴隨著他們這個群體的利益犧牲,你們說上海老齡化嚴重,不引進外地人才是不行的,但是你們想想,你們有沒有兄弟姐妹,是不是獨生子女?上海人為什麼都是獨生子女?如果上海執行計劃生育沒有那麼嚴苛,現在真的不至於老齡化的如此嚴重,也真心不需要外地的兄弟來為上海排憂解難。順便插一句,當年實行計劃生育,聽我父母說基本上有二胎工作就沒了,而且那個年代也不會找到其他工作了,在計劃經濟中一個人沒有工作,多了一張嘴,沒有定額的糧票,腦子想想也沒人會多生…


會長死!!!!!

過年前沒剪頭髮,於是想著今天正好年後第一天上班去剪髮!!!!!

結果洗剪吹一個都沒開!!!!!

看了家裡周圍的四五家都是這樣!!!!!

會長死!!!!!

以前朋友圈有個同學說,自己聽不懂上海話,但是老阿姨一直和她說上海話,不說普通話,自己覺得很委屈。於是上海人好排外…

可是,我爺爺就不怎麼說的好普通話。他只會說上海話啊…

我去別的城市旅遊,問路聽不懂,為什麼他們就不排外?為什麼他們要對我說方言?

我覺得排外的外是指某一些人。有些人明明很渴望留在上海工作學習,但是嘴上卻各種說這個城市的人怎麼怎麼不好。

那麼,回你自己家。


如果不是法制原因且不在引進,那麼肯定會喪失很大的競爭力。

但是作為最大的工業城市以及擁有最好的物流港口的城市,上海的崛起也只是時間問題。


上海不是走1000萬外來人口的問題。是如何管理好外來人口的問題。

上海到底能容納多少人口?現在毫無門檻的外來人口政策是不是要改一下?是不是需要遣返一部分拖後腿的外來人口?是不是可以更好的管理外來人口?是不是可以更好的保護上海本地文化?

直觀的說,自從收容遣返制度取消以後,上海的治安變差了。看過報道,上海的犯罪率,大部分是外來人口貢獻的。

外來人口對上海很重要。不可或缺。上海的城市管理者要面對問題在於如何剔除哪些上海不需要的外來人口。


很不情願的假設這個如果成立(小到家庭,大到國家,失去一半人口,怎麼可能保持原樣?)

城市的發展肯定和人口的聚集有聯繫,如果問題成立,短時間內的城市倒退是肯定的,哪怕一個二線城市抽走所有外來人口也會這樣。但怎麼都不該有城市走向死亡這類莫名其妙的說法的,一種流失或者消亡有時候甚至會引發一種崛起,中國近現代史知道一點吧?當然,現在國家政權穩定,談崛起誇張了。反過來說,談衰落更誇張,總會有政策穩住。

一座城市的命運如果只是單純地依靠數據去分析,那就真的太單純了。城市裡的人和政策都是活的,都是會變動的。比如奪走一個城市所有的務農人員,這個城市會沒飯吃了,都會餓死嗎?當然不會。自然會有人去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因為到那個時候,這已經成了賺錢的機會了。

結論:如果,如果上海流失一半人口,幾年內會不適應,經濟會有一定的倒退。但是很快會進入又一個穩定的狀態,剩下的1000多萬,畢竟是一個特大城市才有的人口指標。一個穩定政權下的國家的任何一座城市,最終都會能夠消化這種不會發生的無謂的變動。


推薦閱讀:

煙台大悅城的前景怎麼樣?
上海有哪些值得一去的餐館,館子里一定要嘗試的菜式有哪些?
上海牌照值得買嗎?
除北上廣之外,其他城市的好公司有哪些?
為什麼要有城市?在信息時代,城市的作用發生改變了嗎?現代化城市是越大越好嗎?

TAG:上海 | 城市 | 政治 | 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