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關店潮開始了,不要以為和你沒有關係》一文中的事實和觀點正確嗎?

引文

「細心的你會發現,走在大街小巷裡,很多門面房是空的。以前,空的店什麼時候都有,不過沒有現在多。而且是很多。有些繁華區域甚至整道街全關掉了。

再細心地觀察,你會發現,這些店上面寫的是出租,而不是轉讓。新鋪出租是正常的,問題是很多店都是老鋪。老鋪由房東出面直接出租而不是轉讓,這個不符合常理。

有些店,寫的是出售,而不是出租。而且是老鋪。為什麼不帶租出售?

有些SHOPPING

MALL里,不但門可羅雀,而且是好多鋪是空的。

直到有一天看了一篇關於萬達老闆王健林的報道,犀利哥才算解開了心中的迷團。

王健林說的是,中國現在的年消費市場總額是25萬億,在這個25萬億裡面,提袋消費佔了三分之一,另外的消費佔了三分之二。

在這裡得先普及兩個概念。消費市場總額,就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犀利哥專門去網上百度了一下,說的挺複雜,不過我總結了一句話,就是除房地產和石油外的所有買賣。另外說提袋消費,就是提著袋子能拿走的,非提袋消費就是不能提著袋子拿走的,比如餐飲,旅遊。

照這個來算,按三分之一的話,提袋消費大概是8-9萬億的市場;好,咱再回憶一下去年淘寶賣了多少錢?大概2萬億吧?今年呢?僅雙11就幹了571億,全年突破3萬億應該沒有懸念。淘寶做的生意基本上是提袋消費,這個沒有異議吧,這就佔了30%。然後京東呢?蘇寧易購呢?噹噹卓越亞馬遜唯品會呢?加起來要佔提袋消費的40%了吧?馬雲其實很謙虛,這小子經常說,我們的份額只佔8%,靠,這隻想說,哥,你說的是總額好吧?!我太陽你!

另外淘寶的遊戲規則破壞了整個提袋消費的生態體系,利潤空間沒了,都透明了;所以這種趨勢只會加速度的從線下移到線上。隨著智能的吊絲手機的越來越普及,三年內60%也指日可待。那時候,只怕關掉的店更多,更多的多的多的多。

中國式生存和發展真不易。人多,資源少,發展低。如果把整個中國看成十個生意的話,那些好乾的能操控的,ZF自告憤勇就先幹了八個,而且是壟斷的,老百姓要是幹了就是犯法。另外還剩下了倆生意,好吧現在淘寶京東一崛起,就剩一個了。

王健林還說了,以後的非提袋消費要佔整個萬達廣場的80%。也就是提袋只佔20%(就是那些不透明的逼格BIGGER的,你懂的)。

咱再回到這兩年苦命的商業地產吧。胡溫兩位老總在位的時候,11年開始興起的住宅限購,直接造成了兩個後果:1大家都拚命地開發商業地產和加大商業地產的配比。造成現在SHOPPING

MALL和臨街商鋪大量過剩。2商鋪租金在12年開始大幅度上揚。(說的是扣除通貨膨脹因素之後的非正常上揚)。這就說來話長了,欲知詳情,還是看哥們的鄭州樓市觀點吧。

互聯網其實是全球新命題。全球都扁平化了,其實大家基本一個起跑線上;我們的電商可能比國外還要走的遠。因為市場大,大魚好活。

大部分的存量地產,當時立項的時候都在五年前,在那五年前的美好時光里,用全中國最聰明的大腦畫的大餅是不包括電商的,在給商鋪投資人描繪的都是一鋪養三代的美麗傳說。商鋪投資人不但砸鍋賣錢而且深信不疑。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唉。說多都是淚。

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地產商和商鋪投資者都陷入了群體迷失。推高了商鋪價格,推高了商鋪租金,推多了SHOPPING

MALL,成就了萬達神話,推多了社區商鋪。就象N年前荷蘭的那場鬱金華神話。

再高大的人造神話,也有被揭穿的時候。再美的花朵,也有凋謝時分。

電商的真正發力,其實也就是12年下半年開始,起量也就是13年。走到14年,成了一個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的大變革。

中國老話叫滷水點豆腐。一個馬雲就是滷水,點了中國人這個豆腐。他吃了俺的豆腐,爽了,可俺卻成了豆腐腦。

臨近14年年底,我試問一下,哪個人的腦袋不是懵的,以後向哪走,怎麼走,誰能說的清?

雖然說改變是永遠不變的。可問題是這變化也有點太大了!

提袋消費的遊戲規則變了,於是綜上所述還剩一個生意了,就是那些馬雲等人幹不了的。該咋辦呢?相當多的人出路就是開家店。開啥店呢?生意做遍,不如賣飯。那就開飯店吧。開啥飯店呢?火鍋用人少容易標準化利潤高,那就開火鍋吧。據餐飲老闆內參觀點,以鄭州為例,13年底,共有火鍋店1700家,截止目前,已經有4000家了。人不可能不吃火鍋,火鍋行業也不會死。問題是,哥啊,火鍋太多了啊,鄭州人民就是一天三頓吃火鍋,也養不起這4000家啊。

以前去商場,大部分是賣東西的。現在去商場,大部分是吃東西的。以前的臨街店面,沒空鋪,大部分是賣東西的。現的臨街店面,好多空鋪,不空的,大部分是賣飯的。

十個賣飯的老闆,只有一個半是賺錢的。另外八個半,要麼等著賺錢,要麼想著賺錢。全在思考人生。

寫到現在,其實有人已經覺醒了。

那些有預見的商鋪投資人,已經開始在頂峰套現,出逃了;那些有智慧的房東,遇到一個好房客只要不空租哪怕房租低一點也行,大家共渡難關;那些有點閑錢不懂生意卻想蠢蠢欲動的人,蛋定了;那些陷進去的,開始到處學習取經轉型了。那些指手畫腳的,更有故事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1407ca20102vko2.html


看著回答區的知乎大V也在回答這個問題我也是覺得蛋疼

添加這個問題的人是知乎的三無用戶,轉鏈接到一個博客要求加微信,一看就是廣告

當然,為了驗證這個事情,於是我搜索了微信

擺明的就是廣告

看文章內容,十有八九是搞非法活動,傳銷的可能性極大

再把微博搜索一遍,發現到處都是這篇文章

所以你們到底在對著一個廣告討論什麼?你們真的是閑得蛋疼


我來說兩句。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這個統計口徑包含的內容確實比較複雜,主要是零售、住宿和餐飲;但是非提袋消費佔三分之二我表示比較懷疑。我看過一篇2011年的文章,來自南京浦口統計局,上面說零售佔比在85%左右,鏈接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統計的範圍及基本方法;目前無法確定具體佔比,但提袋消費只佔三分之一確實超出了我的感性認識,也歡迎知友指正。

就顯示狀況來說,的確,我並不太看好目前的商鋪價值;一方面價格過高,而租金回報達不到要求,買鋪的投資人只能希望資本增值;而另一方面,對於租賃的業主,這個租金可是不低的,在電商的打壓下許多零售店主都只是勉力支撐,不受電商影響的餐飲和服務業態租金承受力更低(當然個別除外),所以整體租金回報可能會持續下降,除非貨幣繼續濫發,商鋪的價格才有繼續上升的潛力。

馬雲說過,要用電商來打壓商業地產的泡沫,目前看來他做的挺成功。除了電商的低價,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商業地產短期的超長供應。從99年到現在,差不多有超過10億平米的商業營業用房竣工,未來三年還會有4-5億進入市場,這裡面大多數是商鋪,街鋪和專業市場為主(購物中心大概佔30%),這讓只有7億城市人口的中國,城鎮人均商業面積迅速接近2平米/人,這種增量是很嚇人的。可能有知友問,為什麼有那麼多商業?一方面是政府為了形象多推商業用地(倒不是為了賣錢,商業地塊大多比住宅便宜,而是為了城市立面和持續的稅收),另一方面是大多數二線城市住宅不掙錢,只能靠商鋪補。而商鋪缺乏統一經營,除了服務周邊社區吃喝娛樂外,誰會被吸引到社區周邊去買衣服,買電器?而所謂的商業街,購物體驗實在不敢恭維,除了作為城市名片的街(如王府井、春熙路),普通大街兩邊商鋪是面對很多人流,但都是過境而非停留,商業價值只會越來越低。

其實越來越多的開發商也意識到這個問題,要讓商鋪賣的好,還是需要開發商進行統一經營,比如中糧就藉助大悅城的招商和運營團隊對其「悅街」系列商鋪進行運營管理,萬科也在嘗試有限管理的社區商業,以後單獨的商鋪去做零售只會越來越困難。

當然,並不是說實體店就完蛋了,這其實是個很大的問題,以後再和大家交流。實體有實體的優勢,電商有電商的優勢,相互融合才是趨勢,君不見不少單純的線上品牌都開始「落地」嘗試了嗎?而且電商強者通吃比較明顯,小電商倒下了未必比實體店少,以後的稅收也是一個隱患。

最後,商鋪租金貴嗎?貴!而且在能承受較高租金的零售越來越難後,租金水平只會下降不會上升。所以諸君如果想要進行商鋪投資,除了地段以外,還要看價格,一定不要被開發商或賣家忽悠了,該砍就砍,達不到合理回報率的話還是別衝動。


尼瑪 就是個搞電商培訓的寫的廣告軟文!


這篇文章是不是軟文也不重要,我們只需要關注它引用的事實就行,它的解讀可以不管。

關掉的是低效的零售商戶的話,對於經濟發展是好事。而且原來做零售的小店主要生存,也不傻。要麼轉做網店,要麼轉行。這一部分勞動力不會閑置,只會自發配置到其他能增加社會福利的地方。

心理諮詢、衛生服務、營養諮詢、美容美髮美甲按摩等服務,有些必須當面進行,有些在網上進行效果會大打折扣。而對這服務的需求正是在大家的閑錢閑時多了以後才會增加和普及。在90年代初,忙得沒空看病,硬扛著,現在落得一身頑疾的大有人在。

茶室、酒吧、咖啡廳、家庭餐廳在提供現做的飲食之外,也是一個工作學習之外的社交場所。尤其是前面三個,它們不像一日三餐一樣是生存必需品。現在能負擔起前三者消費的人比例越來越高,店的數目也在指數增長期(當然,這類店的數量一般認為服從邏輯曲線/logistic curve)。

生鮮食品的小零售店比例也在增高。現在深圳等地的很多住宅小區里都有鮮魚專賣店。這些專賣店裡賣的三文魚等,直接生吃也沒問題。而它們租用的鋪位就是以前文具店的鋪位。鮮魚鮮肉這樣的東西,由於能用肉眼判斷品質,而且新鮮與否差異確實很大,實體店相對於網店是有很大的優勢的。蔬菜雖然也有類似的性質,但利潤率比魚和肉類要低。現在北京等地有整箱配送的時令蔬菜,這個我認為日後會在大部分城市成為主流。年輕夫妻普遍工作壓力大,一周上網買一箱混搭好的蔬菜,省去了逛菜市場的勞累,每天也能吃到不同的菜式。

空出來的鋪位還有一些服務於特定人群的潛在租客。這幾年逐漸為大眾熟知的密室逃脫、桌游等年輕人聚會常考慮的項目、參與者越來越多,年齡層廣泛的健身、瑜伽、舞蹈、樂器等活動,都需要場地和教練、教師。零售店撤出後,自然有藝術、體育類院校畢業的創業者來租用。

關店大潮確實存在,店鋪空置是事實。但在可預見的將來這些鋪位都會變成更新潮的店鋪,每個市民的業餘活動選擇都會增加。對於每個家庭來說,收入增加後得以釋放的對健康、美、社交、精神的需求都更容易得到滿足。這其實就是產業結構升級的一個側面。無非我們現在面臨的是摩擦。出售商鋪的行為或出於短視,或出於不得已,沒必要過度解讀。總不可能說美國、日本、德國等國通過智慧與勤勉發展成了先進的後工業社會,中國就非得義無反顧地扎進衰退的深坑吧。

最後多說一句,魯比尼這類人能火,可不僅僅是因為他們預測到了危機。


謝邀。

@圖靈Don 君沒說到關鍵點。

該文混淆了一些概念。

所以的文字都可以忽略,筆者有一點說對了,馬雲的電子零售(說馬雲是電商的,都是文盲,這也是馬雲混淆的一個概念)佔據8%,是正確的數據。

可以這麼理解:電子零售佔零售業的8%;前幾年是2%,這幾年只不過增長比較快,影響沒有那麼大。

第二,關店潮和電子零售沒有直接關係,而是電子零售衝擊了實體零售,導致實體零售業的業績大量下滑,而在國內畸形的租賃市場,租金居然不降反增,因此引起關店。

第三,提袋消費和本文沒有任何邏輯關係,提袋消費與非提袋消費只是消費行為的轉變,和電子零售也沒有直接關係。這是消費者行為的正常進化,注重消費體驗和購物本質。

總結:

影響關店潮的不是電子零售,是畸形的租金市場。

確認是否直接產生關係,才能了解發生問題的本質,獨立思考,正來源於此。


提要:商業物業空置率大是因為商業地產開發過量。關店潮存在與百貨行業,但是主要原因為反腐與商業地產過剩,電商並非絕對因素。

這文章寫的太片面,「由電商來影響的商業地產」應該從電商與商業地產兩個領域一同研究,而不是從一個數就得出這麼個草率結論。電商國外比中國發達不?(那是肯定的),人家國外怎麼實體商業影響怎麼就沒那麼大?

商業物業空置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商業地產過剩。中國商業物業的開發這幾年增速太快,專家們拿著公家的錢,出國旅遊回來鼓吹商業綜合體經濟,令到們覺得又能增加gdp又提升城市形象。於是全國商業地產遍地開花。按照商業地產的合理分配是人均佔有一平米的商業面積,達到人均2平米就意味著飽和,中國的現狀是基本在人均3平米以上甚至有些地方5-8平米以上。這才是商鋪空置率高的主因。

舉個例子:在電商同樣發展的前提下,如果2008年後商業地產不在開發,就不會出現這種境況。結果會是一鋪難求。中國的商鋪經營數量現在跟08年相比一定是上升的。但是商鋪經營者的開店速度,比不上開發商蓋房的速度。

電商角度,馬雲說過之所以中國出現了阿里巴巴而國外沒有出現,那是因為我們產業鏈不完善給他提供了機會。國外的傳統商業很早就注意到了電商。也都開展了相關的業務。旗下的產品價格也都與線上掛鉤。而中國不然,大多傳統行業的掌舵人都為富一代,思想較為固話,對新事物不感興趣。因此給阿里提供了差價空間,當然其中還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假貨。而電商在國外對傳統行業的影響現在看來也並沒有那麼大。

「關店潮」這幾個字業內主要是指百貨業,網上5000店裡10000,誰不在網上買?當然這不是百貨業蕭條的全部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反腐,百貨商店的主要消費人群,除了現金,另外一部分是儲值卡,逢年過節,給令到送禮卡,令到門也互相送。送了只能去百貨消費。錢不是自己的用起來也不心疼,所以就買買買!因此百貨現在賣卡少了,現金消費的人一部分上網了,城市裡百貨越開越多了。日子自然就不好過了。

總結:電商對中國商業物業的影響還沒那麼大,而是被地產商與令到門玩壞了。


有點危言聳聽。

再多說一點,目前電商做得好的品類,圖書、服裝、電子產品、化妝品;

做得不好的品類,房地產、傢具建材、生鮮、餐飲。

很明顯,一個家庭在生鮮、餐飲、房地產、傢具建材上的消費,遠高於圖書、服裝、電子產品和化妝品。


所以你就過來,打算用這篇偷換概念和無比無聊的文章來勸說受到擠壓的實體店主加入你的「微商」?


我覺得並非軟文,對經濟學沒有研究,就說下自己看到的吧。

媽媽是開化妝品店的,12年的時候有人想盤店,出轉讓費15W,那時候我們店一年也差不多賺這個數,媽媽捨不得就沒轉。

13年末盤算盈利少了一半。14年也就是前些天我們算了下,是剛好不賠本。

這幾年間隔壁店鋪已經換了好幾個老闆,開過服裝店,鞋店,零食店,時間三個月到一年的都有。

去年新來的兩個鄰居,一個開包包飾品店的,另一個開服裝店,她們的東西還算眼光獨到,線上線下都有店。

我和媽媽特地去了解了那些屹立不倒的化妝品店是怎麼經營的。

原來她們除了線上線下結合,基本都有做一些紋眉紋身,美甲的活兒。有些是和別人合作,有些店主自己去學的。

比較同意題主說的,提袋生意不好做啊,尤其我們賣化妝品的除了淘寶分去了一半,一些老顧客也被微信上賣東西朋友拉走了。

我們學校每天整車整車的快遞車開進來,我一直納悶一個女生為主的大學怎麼商業街就全是飯店。。。


至少我在某二線城市相關行業看到的情況是:

有些shopping mall出現空鋪,跟他們自己的運營有非常大的關係。

潮流大勢是必然現象,消費者只是用腳做決定,但大潮里混到底段的機緣運勢不論,大部分還是自己沒本事。


【萬達離破產還有多遠】

最近在國內多個城市出差,看到各地昔日繁華的商業街都普遍轉冷,特別是遍布各地的「萬達城」尤顯冷清。

以打造城市商業中心而聞名的萬達,在過去若干年內到處攻城掠地。中國各大中城市甚至三四線城市的「萬達城」以地標性建築形式一座座拔地而起,萬達似乎也因此成了中國商業房地產的龍頭老大。

記得五年前,萬達老總王建林同馬雲有一場豪賭。馬雲認為未來十年內,社會勢必會轉向電商網購的時代,電商會佔據零售業半壁江山,而王建林則認為這完全沒有可能。他甚至要與馬雲打賭,如果馬雲的預言成真,他願意付馬雲一個億,反之馬雲付他一個億。十年才過去一半,事實上馬雲的預言已經成真。王建林是否會兌現承諾,我不知道,但王建林得認輸恐怕是迴避不了的現實。

城市商業中心生意的冷清,其實不只是電商網購的衝擊,整體消費水平在下降恐怕也是要因。

不管什麼原因導致城市商業中心生意的冷清,王建林的日子不太好過應該是真的。我不知道王建林近年大規模攻城掠地的底氣何來,時至今日,萬達好像並未停下攻城掠地的腳步。

我們知道,房地產的模式就是圈地,再用土地抵押貸款,然後炒樓,然後忽悠老百姓投資賣房,沒錢的貸款購房。這其中最重要的噱頭就是「投資」,尤其是商業房地產的投資。商業中心炒熱後,投資收益就高,貸款就不怕還不了。

可問題是,今天各地的「萬達城」紛紛冷清了,要麼租金不夠支付月供,要麼根本就租不出去。這貸款購房的人,其投資收益何來?一旦月供不了,房子就該歸銀行了。銀行要一堆房子能幹什麼吃呢?

情況已經是這樣子了,奇怪的是萬達並未停下圈地造樓的腳步,這又是為什麼?

我猜想,萬達恐怕是想停下也沒法停下,因為只要停下,就會出現資金鏈斷裂。不僅萬達會破產,許多銀行也會被牽連破產。所以,萬達停不下來,還得繼續圈地,貸款,忽悠百姓投資購房。大城市的「萬達城」已然冷清,忽悠不下去了,三四線城市的老百姓還可以忽悠,所以萬達轉向了三四線城市。

如果三四線城市的「萬達城」也冷清下來了,萬達又該怎麼辦呢?我看只能是「涼拌」。

萬達是中國樓市尤其是商業樓市的一個縮影。在經濟衰退和電商網購的雙重壓力下,萬達遍布各地的商業樓盤只會進一步冷清下去,恐怕已沒有再度熱起來的可能了。所以,對萬達的前景基本上可以「宣判死刑」。至於死期何時到來,或許是下個月,或許就是明天。說不定明天的媒體頭條就是萬達破產的新聞。

萬達破產一旦發生,勢必會引發整個樓市的崩潰。所以,我預言中國樓市的崩潰將會從商業中心的商業樓盤開始,而萬達或許就是第一個倒下的房地產商。


有影響。毫無疑問,重量低於10kg的商品店鋪,均受到高強度打擊。重量超過20kg的受到輕量級打擊。不過明顯的,經濟要素流動速度是原來的數倍,也就是經濟並不是比原來冷清了,而是事實上更活躍了。波濤翻滾波瀾壯闊的未來攜帶科技與技術翻滾而來,淹死很多是必然的,起來很多牛人以及整體經濟的上升同樣是必然的。


題目換成「店鋪成排關閉,有商鋪的趕緊賣掉!」以後,就可以在父母的朋友圈裡大量傳播了。

然後我媽就會好心的告訴我。


從個人角度,認為標準化的,對健康影響小的商品會受到更大影響,比如

  • 書籍
  • 鞋子
  • 衣服
  • 家庭用的工具(比如電源)
  • 電子設備

不易標準化的,價值高的,對健康影響大的商品,影響會小一些,比如

  • 化妝品
  • 藥品
  • 糕點類食品


電子零售讓商品流通成本變低,這是藉助快遞行業的辛苦工作;讓商品的價格透明,但並不理想,那些所謂原單尾單不靠譜,次貨假貨也淹沒那即使萬分之一的工匠(除了手機行業是互聯網渲染出來的必爭的電子終端)。

以下是借@鄭建成的答案想的

——1,電子零售跟提袋消費的關係:前者是說商品流通(分配-&>配送)方式,後者是說商品類別特點。現在是提問一年多之後的2016年,已經看到,所有能提袋消費的商品,包括外賣,都走上了電子零售的潮流。更不用說杭州試點的國際貿易電子平台。家居也是提袋消費的商品,淘寶也一樣賣。

——2,房租上漲與商鋪倒閉的關係,或者說房價升高與商業地產衰落的關係:房子貴的趨勢確實是畸形的,但房租並不是全部的關店原因,店的運營是主要原因。老闆們在開店之前首先就預估了成本和營收,他接受房租。實際生意差會倒閉,而極少數生意火爆也會倒閉確實是因為房東貪心不足暴漲房租。

——2.1,大部分生意差是實際消費人流少。原因除了店可能真不咋地,就是人的消費觀念。電子零售確實影響了提袋消費的觀念/習慣,所以正如文章觀點,店鋪剩下餐飲之類居多。

——2.2,房租畸形到一般老闆都不敢做生意包括餐飲,而商鋪閑置。這就是房產房租的問題了。

——3,運營中,大量小店甚至品牌大店關店,商鋪甚至商場閑置,不論體量大小,其原因一般就是這些。從那些生意仍然火爆的店和品牌來看,靠的還是營銷,比如o2o營銷出來的那些火爆小店,比如優衣庫,宜家。


這文章樓上已經證明是廣告了。

其實我覺得題主應該加快提高自己判斷真假的能力。

要不然你這以後還會把這樣的問題哪來知乎問,人家還要幫你證明是廣告,浪費人時間的。


我來斗膽猜一下,寫這些文字的人,不是搞電商培訓的,就是買了商鋪砸手裡的。


零售業轉型服務業,有什麼大驚小怪,請轉換一下思維模式


奔潰論在中國不缺市場!看看牛刀就知道

以前混天涯經濟論壇,天天喊奔潰,結果喊了多少年,國內消費市場依然欣欣向榮,房價依然高高在上,房租依然是打工者的痛!


作為消費者,可以歡呼,物價下降了,工資提高了;

作為理性,互聯網帶來商品流通領域的扁平化、透明化,提高了經濟效率,是好事。

但確實跟我們都有關係。

現在民營企業掙錢越來越艱難,實業不振,只有消費娛樂了。

經濟通縮很痛苦,產業轉型升級沒那麼容易,產業工人失業更是麻煩。


身邊凡是近幾年買了商鋪的,都痛苦的要死,好幾個想賣都賣不掉。


推薦閱讀:

該怎樣面對老闆的招商要求(商業地產)?
如何看待萬達廣場將全面取消服飾業態?
目前商業地產項目眾多,各位怎樣看待未來的發展趨勢?在招商環節中,大家對人脈資源如何理解?
如何評價由王健林主編的《萬達集團商業地產系列叢書》?
如何看待多地區的萬達百貨閉店潮??

TAG:電子商務 | 房地產發展趨勢 | 商業地產 | 萬達廣場投資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