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米爾頓·弗里德曼的「通貨膨脹歸根結底是個貨幣現象」?

最近看書,經濟學小白看到這句話不是特別理解,不知道知乎上的經濟學大牛是怎麼看這句話的呢?


謝邀。

還是用簡單的費雪方程式來說吧,PT=MV

P(商品和勞務價格的加權平均數)*T(商品和勞務的交易數量)=M(貨幣的平均數量)*V(貨幣流通速度)

通脹是P商品價格的全面上漲。對應到等式的另一邊,自然就是貨幣數量和流通速度的變化。

另外通脹最終也都通過價格全面的上漲,貨幣的貶值最終反應出來。

所以通脹的原因和結果,歸根結底都是個貨幣現象。


我是學馬克思經濟學的,其實經濟的紐帶就是貨幣,可以不誇張的說,任何經濟問題歸根結底都是貨幣現象,譬如貧富差距,說到底就是貨幣流向出現問題,導致貨幣向少數人手裡流動;再比如經濟危機,同樣是貨幣問題,經濟危機爆發的前提是經濟過熱,假如經濟過熱是因為房地產投資造成的,那你是否有有想過,房地產投資過熱是為什麼呢?因為社會貨幣過度流入了房地產業。


n弗里德曼做研究的時候,他發現y與m的關係比凱恩斯理論中y與a的關係更為緊密。一切通貨膨脹都是貨幣現象,這句話本身是同義反覆,作用是在作為引出一個通貨膨脹根源的概念。在這之前,比如有人說通貨膨脹是一個物價現象,是一個成本現象,或是一個良心現象的。弗里德曼一言以蔽之,你們大家別爭了,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

再比如說,我們日常經常聽到的結構性通脹,成本推動型通脹,這是

一些很模糊的概念。通脹是價格水平的普遍上漲。而成本推動或結構性通脹至多只是部分物價改變,物品與物品之間相對價格改變,如何會使物價普遍上漲?所以離不開貨幣因素。

不知是否可以這樣認為,在通貨膨脹定義里,普遍二字,已經表明其不可能與一個總體因素脫離開來,而這個總體因素,弗里德曼認為是貨幣


弗里德曼的《消費函數理論》,裡面提到了「永久性收入」,消費是受永久性收入影響。

所以貨幣學派的貨幣需求函數中y他指的是「永久性收入」這和「費雪方程式」,「劍橋方程式」都是有差的。

m=f(y,w,rm,rb,re,(1/p)*(dp/dt),u)

貨幣需求是 永久性收入,物質財富【非勞動力財富】在總財富中所佔比重,預期貨幣收益率,預期債券收益率,預期股票收益率,預期物質資產收益率【通貨膨脹率】的函數。

1。比較傳統貨幣數量論函數。費雪mv=py. 劍橋m=kpy

【v=1/k】 而這個值當時被假定成一個常數,由制度決定,到弗里德曼這裡v被看成了幾個可觀察變數的穩定函數。

2。還有就是y從現期收入水平變成了「持久性收入」

3。這樣,因為y是持久收入,所以短期的貨幣供給短期增加,既有可能使物價上升,也有可能使產量上升。

___只有最後才能全部表現為物價水平上升。【所以這句話表達的是這個意思。通脹歸根結底是一種貨幣現象】

這個證明過程,在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中,

凱蘭德_普林斯考特模型給出。。。

(實質意義就是說,在政府政策與個人博弈中,個人隨著對「通脹預期」的調整,比如,一項寬鬆貨幣出台,工人預期到通脹趨勢【個人預期與政府不一致】,在下個工作周期內就會要求增加貨幣工資,老闆就得抬高物價咯。。。然後政府會新一輪的貨幣政策。)

再說兩句,不打緊的,貨幣學派創始人弗里德曼主張「單一規則」,即反對政府干預經濟,主張實施單一的「貨幣政策」,並且通過政府宣布一個長期的固定不變的「貨幣通脹率」。使信息實現對稱。從而保證物價水平。


贊同 @妄明的答案,隱含的條件是T(商品和勞務的交易數量)和V(貨幣流通速度)不變的情況下,通貨膨脹都是貨幣發行超過已有水平造成的。但如果T變化了,那麼M相對變化,還是可以保持P(價格總水平)不變的,如果假設M隨T合理變化是常態,那麼超過了T變化的度 ,就會造成通貨膨脹。


這個問題實實在在證明了經濟學是多麼的不靠譜甚至愚蠢!

-----------

學理科的忍不住要吐槽,通脹與貨幣的關聯只是表象好不。你貨幣背後沒有信用支撐,發行再少都是廢紙。劇烈通脹時候傻子都知道改用實物或者硬通貨。

貨幣發行者不保兌或者不敢充分保兌那就自然通脹,發行更多貨幣那是通脹的果而不是因,而發行更多導致保兌能力稀釋會繼續通脹,這才符合歷史上通脹的實際情況。

---------------------以上是最早偶然看到這題時候的吐槽----------

真是服了你們研究經濟的。

貨幣標準說法是"一般等價物",即本身必須(!)是一種貨物。紙幣只是這種等價物的票據而已!一開始是"金本位"即貴金屬作為交易標準,但是單獨一種資源有生產和存量漲落,所以後來是"信用本位",只要受眾認可,發行者的任意可固定資源(甚至未來收益,如未來稅收)都可以作為本位,但絕不是說貨幣可以不要本位...

現在再看通脹不就簡單得多?沒有抵押物那貨幣就是廢紙。抵押物縮水(比如稅收預期減少)那不自然就"通脹"?什麼"超過經濟實際需要"這種同義反覆的說法有任何意義嘛?抵押物不足,你發行再少也"超過經濟需要"。抵押物充分,你發行很多照樣"符合經濟需要"。

還有注意"國家信用"不僅僅是稅收,例如美國有戰略原油儲備等,既然他們可以隨時拋售大宗物資來回收貨幣平抑物價,自然就可以控制通脹(就是用原油等保兌)

------------看到有人一本正經來教育我後我也正經了點---------然後又有人評論又撤銷了,讓我再看了一下科班式的幾個回答,禁不住腸胃不適......他們都把貨幣理解成什麼啊?

構造一個場景:一個人(甲)弄到一套房子想賣掉(也別管他怎麼弄到的,繼承的也好,自己搭的也好,總之以前並不是商品),另一個人(乙)則搞到個古董(同樣來由),兩人手頭都沒錢,一合計乾脆古董換房子。不過兩個人交易時候卻是像模像樣,房子摺合一百萬交換摺合一百萬的古董(隨便取的數字),兩人還可能為一些零頭計較了很久。

這裡出現了貨幣嗎?可以說有,但是也可以說沒有,至少和貨幣的發行者毫無關聯。

甲拿到古董過一陣不喜歡了,乙拿到房子也沒找到用處,於是他們又換了回來,但是這次他們都覺得一百萬太少於是約定房子和古董都摺合兩百萬。

回頭看 費雪方程式:P(商品和勞務價格的加權平均數)*T(商品和勞務的交易數量)=M(貨幣的平均數量)*V(貨幣流通速度)

上述合法(不怎麼合理但確實普遍發生)的交易中P和 T很容易確定,但是如果 M解釋為發行的貨幣,那實際交易中根本就沒出現過,當然也沒有所謂貨幣流通速度。

如果把 M 解釋為交易金額,那它就是 P本身,而 V就是 T 。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公式,而是簡單的同義反覆!

可以很明確的說,通貨膨脹本質與貨幣毫無關係。如果發行者(銀行或者國家)的金庫突然被炸毀,即使發行的貨幣量完全沒有改變,對應的物價以及匯率肯定也會立即波動一下---因為大家都知道發行者的兌付能力縮水了。戰爭情況下相應的大幅通脹也很容易解釋,此時國家控制的資源大量消耗,保兌能力當然大幅縮水。

當然還有一種通脹現在被認為是自然和健康的。因為某些行業生產力的發展可能快於其他行業導致不平衡,或者說某些部門把自己的商品標價過高,除了此部門主動降低價格,其他部門被動提價也是回到平衡狀態的方法,貨幣發行者也就不得不改變兌換比例了。

總之返本歸原,用簡單的常識來解釋一些經濟現象難道就不清晰明了?為啥要生造一些理論並且到處硬套?


武裝暴力和權力決定誰來發行貨幣。


貨幣數量方程,MV=PY實行ln然後對時間求導,貨幣主義認為貨幣流通速度和國民收入假定是固定的,M變動導致P變動。

通過長期預期的引入,更加容易解釋。


推薦閱讀:

論EVE國服通貨膨脹 和平抑通貨膨脹的可行性措施 是外在因素還是遊戲本身調控的缺陷?
民間資本融資還能走多遠,實體經濟的機會在哪裡?
房價過高、負利率、通貨膨脹、低收入, 這些是輿論誤導,還是實際情況?
王健林說89年的1000萬相當於現在十個億還多,是否屬實?這樣的話通貨膨脹率是多少?
有人說如果通貨膨脹、經濟衰退到一定的地步,最好的辦法就是戰爭拉動內需?

TAG:通貨膨脹 | 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