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造型走到頭了嗎?
大家好,這是AL頻道回答的第一個問題。
首先給出結論:不會。
在這次CES消費電子展上,豐田推出了首款多用途服務電動概念車e-Palette:
看看這款車的造型設計:四四方方的外形,以及四輪四角的小輪胎設計,不太符合傳統印象中一輛汽車的形象。甚至看起來還有些丑。然而,這可能就是未來汽車共享經濟下,汽車應該出現的造型。
為啥這麼說呢?
原因在於,移動互聯時代對於效率的追求。在電動化、互聯化以及自動駕駛等技術與汽車技術實現融合後,汽車產品也將實現移動互聯化。那麼,移動互聯化最重要的特點就在於高效。在這樣的前提下,作為未來出行載體的汽車,也必然應該去追求更加高效的內在空間表現。
而從目前的汽車構型來看,空間利用率更大的單廂車無疑是最佳選擇。在電動化的推動作用下,輪邊電機的運用也使得傳統汽車構型中的機艙空間被完全取消,這也成為了推動未來車輛單廂化的主要推手。
在這種方方正正的盒子車定位下,要去豐富整車的型面變化和調整比例構型,確實很困難。
另外,隨著智能化交通網路的形成,全面自動化駕駛也將促成汽車共享經濟的建立,在共享經濟的前提下,車輛的外飾造型設計可能會更多的讓位於工程設計。換句話說,外飾設計將不會成為以後整車設計的一個重點。
那麼是不是就意味著,汽車造型就要走到頭了呢?
當然不是。
首先,內飾的設計將會超越外飾的設計,成為未來設計的主流。前面已講過,未來汽車將會更加註重於空間效率的運用,伴隨著空間效率訴求的提升,意味著內飾的功能性需求將會更加明確。而在智能化用車環境中,內飾也開始更多地承擔起人機交互的功能。
所以,內飾的設計量會更大,造型需求也會更加豐富。以豐田e-Palette概念車展示來看,這輛移動出行平台將根據不同的服務提供商的需求來定製內飾,比如說在移動過程中提供內飾功能的服務轉變,將其化身為移動辦公室、診所、便利店等等你能夠想像到的形態。
汽車的這一轉變其實和手機的轉變是一樣的。比如說,在全鍵盤時代,手機的造型既可以是諾基亞1100這樣的直板造型:
也可以是諾基亞3300這樣的遊戲機形態:
而到了現在的智能化手機時代,大家竟然都大同小異了,都變得和iPhone差不多了:
但是,手機的設計並沒有因此而消亡,相反,這一設計變得更加的細化,更加註重包括人機工程學在內的設計體驗。所以,當汽車轉變為出行平台之後,汽車的造型設計並不是消亡了,而是細化了。這個細化的過程將會促使汽車的造型設計、工程設計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
其次,汽車產品的私有化特性也不會完全讓造型設計消亡。汽車造型設計這一細分品類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由通用汽車率先提出來的,而在此前的半個多世紀里,汽車造型完全是由工程師主導的設計。在經歷了從工程師到設計師的主導權轉變之後,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汽車的造型開始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比如說,在二戰前,所有的汽車造型都是大同小異的老爺車形象:
但是到了五十年代之後,就截然不同了:
在這種百家齊放的設計理念下,汽車的私有化屬性和個性化屬性變得強烈起來。
在我看來,只要私人用車的需求依舊存在,那麼汽車的造型設計就不會走到頭。我們不妨把視線前移幾個月,到去年年末舉辦的東京國際車展上找幾輛概念車來看看:
在2017年的東京國際車展上,三菱推出的e-Evolution概念車和日產推出的iMX概念車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兩款朝著單廂車構型邁進的跨界概念車。
這兩款概念車的設計都採用了大傾斜度的A柱設計來形成和車頭的完全融合,大傾斜度的A柱使得儀錶板的縱深得以加大,在這樣的前提下,分層式的儀錶板造型和玻璃化的座艙概念得以呈現。
比如說三菱e-Evolution概念車的車內視角是這樣的:
日產iMX概念車的車內視角是這樣的:
如果進一步往前追溯的化, @奧迪 的Aicon概念車也是這一設計理念下的產物:
所以,從這幾輛概念車形態變化上來看,汽車單廂化的演變是必經之路,但是並不會直接跨越到盒子車階段。在這個演變過程中,只要汽車個性化需求還存在的時候,單廂車也同樣可以出現大量豐富的型面轉折和光影變化。我們也大可以把這種變化看做是汽車造型設計在發展到現在之後的又一次突破。
所以總的來說,汽車造型作為工業設計的一個單獨品類,並不會在未來走向末路。只是,它會對未來造型設計師的職業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已。
感謝觀看
開玩笑, 滿大街丑的不忍直視的汽車, 難道這就是人類的極限?
到了,尤其是外形,已無質的突破的可能性了。但是內飾的革命開始了。
汽車的外飾設計是工業設計與雕塑設計的融合。
汽車內飾的設計是工業設計與室內設計、UI/UE設計的融合。這是一片全新的天空。
更多汽車設計故事,請訪問專欄:
汽車文化zhuanlan.zhihu.com這個問題實在是很難回答,尤其是對「走到頭」這個概念,在不同的角度回答就有不同的答案。以下寫完之後發現更像是一個設計師的吐槽,看的各位就當了解了解我眼中我們的行業吧。
第一眼看到這個題目,是看了 @郭博揚 的答案,有些同感,作為一個剛入行的外飾設計師我的第一感覺也是外造型設計基本是到頭了,而內飾設計還有一定的發展空間,但看了大家的答案細想想又沒這麼簡單,而有些答案列舉超跑、概念車來佐證汽車造型設計沒到頭的操作我看著也很彆扭,但讀下來我發現,根源的問題有一部分可能是在於:
我們理解的問題不一樣
對於汽車設計師來說,看到汽車造型就會直接補全「設計」兩個字。那麼我們看過的無數的概念設計方案和對造型的強歸納性會讓我們覺得造型設計是要到頭了,而且不是遇到瓶頸的那種頭。
而對於一般人來說,想到的可能就是現在已經成為現實的汽車造型,最多擴展到主機廠出的概念車,就覺得還有那麼多沒實現呢,那是啊,我們YY了這麼多概念,而科技都還沒達到呢,看著能落地的那些少說夠再做個三五十年的,看著虛幻一點的一百年也不過分,肯定沒到頭啊。
都對。
量產車和概念車的造型你們都說過了,但沒見有汽車設計的前輩在這詳細地闡述一下想法,我就斗膽說一下設計吧。但在此我想討論的不是已有的量產車,是世界上汽車設計師想過設計過的所有想法,是當今的汽車造型設計。
分兩個部分來談談我的理解——首先是汽車這一交通工具在形式、架構上的造型設計,其次是汽車在美學上的造型設計。
1 與形式和架構相關的造型設計
我個人的體會而言,作為一個工業產品,從創造之初到最終成熟,都要經過一段未成形的發展期再走到成熟期。比如手機,經歷了 沒屏幕→小屏幕→大屏幕→全面屏 的階段。因為在手機技術在有能力顧及到通話意外的事情時,對功能多樣性的訴求促使了屏幕的誕生,而對便攜的需求同時在讓手機往小體積發展。所以手機外觀可以說從兩個角度進行了架構上的進化,一是體積,一是屏幕。在這個例子里,從沒屏幕到有屏幕的這一階段是在確定手機的具體形式與功能,經過了比較大的變化之後定位從純通話到電話+簡訊再穩定在帶屏幕的通訊+娛樂工具。接下來的小屏幕大屏幕全面屏則都是基於這個功能上的共識在發展,而發展方向又促使了設計的方向。
先停一下手機的話題,再來看一下我們的汽車。我們大部分的民用車經歷的是從 帶著人動起來 到 帶著人舒適快速安全地到達目的地 再到 帶著人舒適快速安全地到達目的地並提供足夠的娛樂。這一段時間裡確定了汽車發展的基本思想——即從1886年汽車誕生到人們開始塞入音響、收音機、CD設備的時候(查了一下可能是20世紀初,1920s),而接下去的一百年內,汽車在這一主導思想下進行著進化,有些汽車歷史知識的人會知道,汽車的造型圓變方變圓變方。個人認為也許是在2010年附近量產車已經到達了一個穩定的成熟期——空氣動力學的應用達到了比較完備的狀態,並同時對不同場景下的乘員空間也進行了平衡和車型分類,汽車已經在一次次的進化中汲取了每一個時代的優點,變得非常成熟。
其實一旦一個事物發展路線確定了,之後發生的一切就更容易預測,並且隨著科技向一種方向進行定向發展的時候,我們可以想的更深入,一個事物在某一主導思想下最終的形態也會更容易設想到。(……憑邏輯隨手碼一下,說我想像力太弱我也沒意見)
例如手機在早期的時候,設計師無法確定是否要屏幕,就會有多種想法,而其想法又有多種衍生可能。但到了確定了思路已經是大屏幕+小體積(或者其他什麼)之後,之後的思路就無非是推向極端,容易預測,並也有底氣去預測。下一個突變的開始(如果有的話),也許是打破/擴展這個原有主導思想的時刻。
手機的架構走到頭了嗎?看到那麼多薄膜屏幕,投影屏幕的概念設計之後,真的還能再進化么?
汽車也是一樣,從能跑就行到考慮到風阻到需要娛樂,主導思想一直在擴展,穩定下來概括起來就是上述「帶著人舒適快速安全地到達目的地並提供足夠的娛樂」。而現在汽車的發展已經在這個主導思想下穩定進化了很長一段時間,經過了發展期之後我們更容易預測到極致,因此雖然量產車看上去是在一點一點進化的,但概念設計已經被設計師們天馬行空過了。受制於科技,經常出現的場景是我畫的你做不出來,就算你做出來了,也只是我想過概念的一個開頭。或者是 我設計了,你們接受的了嗎?
在一個架構下的造型設計,其實可以說是一個東西。現在的汽車造型把特徵抹平了都是一個類似的殼子,而再放大一點來說,從二戰到現在,汽車這個產品並無什麼本質上的進化。
有人發超跑什麼的其實還是現在的架構,只是使用場景和對成本敏感度的不同造成了他們在空氣動力學造型上走的更遠些。更不用說超跑的造型語言在普通的量產車上很難很難套用,更可能我們不必強調那些極端運動的造型,根本就不想用。雖然我們的量產車甚至概念車都還老老實實是個車樣,但從洛杉磯挑戰賽啊學生作品啊大設計師們的塗鴉啊科幻電影啊可以看到什麼磁懸浮的車體鏈接、懸浮的輪子、上天下海爬牆、不可能的可能的未來世界、內外飾結合、分裂的整體的、軟材料的硬材料的不軟不硬的、像車的不像車的是車的不是車的都被人做了太多了,沒有中網??概念設計里早沒有了。真要做個什麼很新的還能稱得上是個汽車的概念設計?那這人真的得異常強大了。
配圖為Chris Lee的寶馬i系列汽車設計作品
新能源真的不能從本質上影響什麼車的外造型,無非是車型上的單廂化。從外造型的角度來說也就是多了個車型變成量產的了要設計而已。下一個變革點我認為是自動駕駛或是汽車的生活居家融合化(類似成為房屋的一部分 見現代Mobility Vision韓國現代汽車無人駕駛概念),自動駕駛則是有了足夠的安全設備且安全法規放開之後才算可以做到這十年大家做的奇奇怪怪的造型的概念車(概念交通工具)的水平。可是現在大家已經做了的還沒實現的設計比這多得多,並且有思維停滯的趨勢。我想每個汽車設計的學生都能感受到,做個嶄新的別人沒想過的概念真的太難了。有人發的什麼豐田共享車,那隻能叫準備量產,這種架構的概念設計早就被做濫了。i8的懸空C柱炫酷吧,基本量產他的也就只此一家了。
配圖寶馬 i Inside Future Concept(2017) 和 現代 Mobility Vision(2017)
同樣的,自動駕駛實現之後,內飾也可以靈活的多,甚至可以超越外飾成為未來主要的設計點。那些居家的概念,接近室內設計的概念也都可以慢慢實現了,這方面相比外飾,還有一段路可以走。那時候的內飾設計師可能需要一些跨行業的知識了。
如果還要有下一個變革點?可能那就不是汽車了吧,只能算交通工具。所以,這樣看來汽車設計已經差不多走到盡頭了。可能量產到我們想到的汽車極限的時候,我們已經在把替代汽車的新交通工具設計得頭頭是道了。
2 和美學相關的造型設計
我不確定用美學這個詞對不對,也沒非常系統地學過美學(學完了忘記了……),對汽車造型怎麼符合時代怎麼美麗怎麼變革的也說不了多麼清楚。但從客觀上來講,人是存在審美疲勞的,可能看多了全車滿滿特徵的就會喜歡光滑沒特徵的,看多了光滑的又想要去看比較產品的,看多了很產品的講不定又去喜歡機械風格了。
不過現在的市場基本上是多種造型風格並存的,比如現在車身線條較為複雜的雷克薩斯和新的賓士保時捷。
影響汽車造型的重要因素包括Y0、姿態和比例。汽車之前圓圓方方的變化多是基於技術變化推進的,例如考慮到座艙空間,考慮到空氣動力學促使了造型的變化。但現在的整體樣式是處於一個不圓不方既圓也方的狀態,是綜合考慮平衡了之前所有因素的成果。汽車的新能源化可能會驅使汽車做一些姿態上的改變,但終究這輛車還是要人開的,裡面駕駛員座椅要往前放,車是有方向性的。而只有自動駕駛才能推動汽車設計完全進入下一個時代。
我們雖然以現在的審美設計設計了很多未來概念產品,但審美具有時代特徵,是有被影響的可能性的。舉個例子就是在中國看到豐田、日產一些妖孽造型的車,會感到無法接受,但去過日本的可能會有體會,同樣一輛車在他們的環境下就顯得非常合適。現在強調運動感做很多看上去煞有其事的小翼片,之後可能就想做的產品一點像本田的SPORTS EV電動小跑車一樣乾淨。那麼未來周遭的環境變了,大家的審美也勢必會受到影響。
當我們不需要運動風格的時候,就不要運動元素,哪怕他帥。
另一個方面,細節設計和處理方式上的設計,也會隨著科技的進步而相應改變,最明顯的就是頭燈鹵素→氙氣→LED→激光。點個科技樹也許就會對小地方產生影響,而圍繞這些細節設計進化處理方式帶來的造型感受,是整體性的。
所以從美學上來說,汽車造型還有進化的空間。
3 結尾廢話
我非常能理解為什麼問造型設計師他們會說走到頭,每一個設計師都在如何做出新的設計這個問題中掙扎。說到造型設計,第一反應就是自己的日常,而日常就是這樣,輸入給了個普普通通的Package,發揮程度相當有限。草圖的評價就是不新,不帥,不新又不帥。這還沒跟工程方面交流呢。但實際上很多不新不帥想法如果真的按著設計想法做出來對於現在的市場已經夠有衝擊性了,更別說因為製造水平、科學技術的原因還要妥協那麼多有趣的想法。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一個未來概念車可以做這麼好看,而現在的量產車不能用未來概念車的一些設計。其實有些是能用的,但適合奇形怪狀的概念車的車身特徵可能並不適合當今這樣一個普通的有諸多限制的Package,做出來看起來也很醜。
我對內飾說的少因為我不太懂,對美學談的少因為我也不太懂。有可能並沒得出什麼確切而又有用的結論,那就權當是一個設計師吐了個槽,理了個思路,回憶了一下理想,然後繼續工作去的操作吧。
對於大部分入了行的非前瞻汽車設計師來說,在日常工作中除了興趣,很難有時間再去搞那些很概念的東西了,大家都努力在現有的技術上把下幾代產品做做好,做做新。感謝能看完我碼廢話的人~有些地方如果我說的不對,那可能是因為我道行太淺,能力不足,但無論如何我一直覺得,哪怕汽車造型真的走到了盡頭,想盡辦法也要讓人們覺得汽車造型沒有個盡頭,一直都有新鮮的東西,是我們的工作。
謝謝
沒有,電動汽車的時代即將開始。以後車頭不用再考慮塞下發動機和傳動系統,不再受機艙尺寸限制。
電動汽車的設計師只要給車頭考慮好留多少作為碰撞吸能空間,剩下的全是發揮的空間。
特斯拉現在沒有中網確實看起來很囧,但是這是一種宣告,宣告汽車不需要設計中網的時代到來了。但是反之,中網可以隨意設計的時代也到來了。
怎麼可能到頭啊?
現在是這樣~成品也可以這樣~這樣也沒問題~以後當然可以這樣~
未來還可以這樣~或者這樣~再往後……只要你敢想!設計這門學問,怎麼可能有個頭?很奇怪,這個問題我問設計師們,他們的答案都是
到了,尤其是外飾。我問工程師或非設計從業者,他們的答案都是
沒到,怎麼會。我覺得原因可能是出在閱讀量和專業性上。
設計師出於職業需要,可能會大量的汲取學習世界上所有的造型形態,
當看得多了的時候,就會發現對於純造型設計來說其實可用的造型語言歸類一下來就那幾個即使細節上有不同,但是核心的造型語言是一樣的舉個例子,
吃過炒菜吧,被命名為什麼炒什麼的菜,在廚師眼裡就是一種做法。炒嘛,和蒸啊,煮啊有區別的。對於廚師會覺得,菜嘛,就那幾種做法,但是你說還可能怎麼做,廚師會覺得可能做法已經走到了盡頭……因為確實如果只使用原有廚具,似乎真的想不到什麼新的做法……但是大眾會覺得,吃慣了西紅柿炒雞蛋,再吃尖椒炒肉,哇塞,是吃了一個新菜。再過一陣子,廚師又做出了西紅柿炒肉,大眾便驚呼,哇塞,從來沒吃過,這個廚師真牛逼!這樣的情況類比設計就是,即使外行看起來不同的設計,
設計師眼裡也會覺得是同一種造型語言沒有任何新意。但其實這個觀點沒什麼需要爭論的,其實幾年前設計師就發現可用的造型語言已經用盡了,但這並不耽誤出新車。因為大眾是看不懂的,大眾覺得造型沒有盡頭……絕對,絕對,絕對,遠遠,沒有,到頭。
TRUST ME。
材料,
工藝,
人才,
都還在一個中等發達的階段。
大眾和奧迪,還在跟大家宣傳車身側面的折線,在衝壓工藝上要求如何高,難度如何大。
這種折線:
REALLY? 這個很牛逼?
對,如果你是工程師,你會這樣說,而且我也不懷疑你說的。但是,那是你的視角。
你可能聽過一個詞叫做「倒逼」。
人類在追求形體完美的道路上,從來沒有停止過。
1504年(明朝中期,比吳承恩寫西遊記還早了七八十年),有一個名字跟下面兩個連起來差不多的年輕人(聰明如你,一定已經猜出他的名字),
利用別人廢棄的石料製作了一尊雕像。
你們來體會一下老麥對形體至臻至美的追求吧!
然後過了500多年,經歷了幾個朝代, 人類登月60年之後,你來告訴我,下面這根折線牛逼大了,代表了人類設計和工業製造的至高成就???
Come on, bro. Really?
雖然汽車行業有無數的從業者,但是真正的LEADER只有幾個。賓士那麼大,那麼牛逼,其實你也就能叫得出2-3個人(上一代的PETER博士敗筆頻出,最後被年青一代取代)。
70年代,你看COUNTACH/F40的時候,覺得驚為天人。
可過了20多年再看呢?
你覺得精盡人亡了吧?
WAIT。
好了,我們再來複習一下牛逼得不行的奧迪折線吧:
怎麼樣? 是不是有點像看完維密秀之後遇見鳳姐?
當代汽車行業最大的問題,是市場份額已經集中在極少數巨型企業手裡。而他們的產品線往往有著較長的開發周期,並且按部就班,還要套娃節約成本,其實並沒有太多在外形上衝擊極限的動力。
這些創新的電動車企業吧?按理說是白紙一張,從頭開始,而且,電動機位置的靈活度,讓設計師有全新的設計空間。
可是為了拉來一輪輪的風險投資,他們都有著極大的壓力在18-24個月出概念車甚至樣車。結果3個月就開始上油泥模型。還設計個屁啊?
所以最後出來一堆這些MPV(當然他們都叫自己是SUV,而且大都利用了雙色側面來隱藏極低的底盤):
一水兒MPV。
其實有機會不妨看一下MCLAREN 720S(注意它的細節),其實已經把上一代P1徹底拋在後面。
在我個人眼裡屬於一個時代的開始: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廠商為電子遊戲VISION GT設計的比較誇張的款式。
雖然離可以上路還差得很遠,但至少可以告訴我們讓這幫設計師偶爾撂個蹶子撒個歡,會有什麼效果。
還想看奧迪折線不? 算了,別看了。再看要吐了。
總之,千萬不要小看了人類的潛能。
PS:
很多人開始拿材料費用反駁,什麼鋼鐵兩塊二一斤啊,之類的。
好吧。我們來看看這幾台車。前面幾個用的鋼鐵,也未必比灰車多吧? 還多幾個門,多用好多橡膠呢!!!
然後呢?
材料費用,在造型面前根本就是渣。
你會嫌棄她內衣太費布嗎?
再來詳細說一下所謂的成本和費用。其實,一款十萬級別的車子,基本上已經能夠滿足大多數家庭使用的要求。20萬級別的車子,就已經綽綽有餘了。 可是中國還是滿街都是BBA和甚至百萬級的豪車。中國豪華車市場在2025年將會遠超美國30%。 這個國家的人民,別的不敢說,在汽車上花的冤枉錢,那都是天文數字。 包括我在內。 一百多萬的車,稅就幾十萬。高端車裡面那麼多亂七八糟的功能,除了部分安全輔助功能之外,有多少是真正需要的(我那台SL55,光是座椅的按摩模式就好多種,還可以朝後腦勺吹各種風)。
你來跟我說什麼鋼鐵兩塊二一斤之類的屁話? 工廠需要控制成本,沒錯,那都是在後期。然而汽車如何定義自己的品牌形象和設計思路,都是在前端的東西。 不要本末倒置了。
如果全世界路上(包括一線城市)全部都是跑的七八萬的車,那麼我算你對。 否則,我只能說你們這類論調是扯JB蛋。
我對其他汽車話題的看法:
如何評價全新(第三代)賓士 CLS 的設計與性能?優雅而運動?www.zhihu.com如何評價全新BMW 8系概念車?www.zhihu.com如果國產汽車品牌造出與合資相同品質的車,能便宜多少?www.zhihu.com對賓士9-11發布的1000馬力1.6升V6引擎混動超跑AMG Project One有何看法?www.zhihu.comMPV和七座SUV之間到底有多大區別?哪種車型更適合二孩家庭使用?www.zhihu.com為什麼限量超跑很多時候在發售的一瞬間就被訂光了?www.zhihu.com也不是,四輪電機驅動的話,積累上百年的底盤技術都byebye了,外形主要考慮空間,風阻,天知道會不會都變成1 8大鏟子那樣。
結論:並沒有。雖然前面王師兄用歷史上整車造型的演變作為論據來支撐他「外飾已死,內飾尚存」的觀點,但我想說,不論是外飾還是內飾,未來的汽車都和我們今天的汽車會完全不同。就是說:無論外飾造型設計還是內飾造型設計,這個工作都遠遠沒到頭。想要討論這個話題,首先要知道造型設計究竟是在幹什麼?它是「設計」,這就說明這個過程是關注結果的批量可複製性的。沒錯,一旦用上「設計」,這就說明你的工作不是在創造一個陽春白雪的藝術品,而是在考慮如何能更好的被受眾(往往是客戶)接受,並最大限度最大批量的被接受。否則便是設計無意義。另一個關注點,就是造型。造型在這個片語里是一個定語,是用來限定設計的。從傳統的「感官相關的」設計分工來說,通常我們還有「材質」設計,「色彩」設計和新興的「交互」設計(我們以前叫展示設計,這個定義不準確,我檢討)。造型設計關注的是「形態」,說句廢話就是「製造出一個形態」,或者說「製造出一個既符合批量生產功能工藝要求,又能最大化呈現形式美感的形態」。在我看來,這就是造型設計。現存檔,後面會討論作為針對工業產品的汽車造型設計,它面臨的限定條件和設計動因究竟是什麼。
建議槍斃所有說「到了」的人,連同日產新藍鳥的設計師一起。
凈化眼睛從我做起
如果汽車造型真的走到了盡頭,我們這些靠造型吃飯的屌絲,豈不是要回家開網店做微商賣面膜了。
所以,為了儘可能地讓汽車造型的盡頭遠一點,我們要想盡各種辦法,營造一片設計繁榮的盛世景象。
舉個例子,每年洛杉磯車展前夕的洛杉磯設計挑戰賽,就是一個展現各大汽車廠商對未來交通工具造型乃至城市交通系統暢想的寶貴舞台,這些方案的設計者又大多數都是剛入職幾年的新人,最近幾年隨著汽車新四化的發展趨勢,更多科技公司乃至建築公司也參與到這場競賽與傳統車企同台競技,就拿今年的作品來說,今年的主題是「2060年,一項國際級的體育盛事將在洛杉磯舉辦,為了保證城市交通的高效運營,設計團隊需要為洛杉磯設計更高效、更智能的城市交通」。
這是剛剛在CES上發布概念車的拜騰BYTON的參賽作品。
這是視頻版。
這是觀致的作品。
這是視頻版。
往屆比賽也有很多精彩作品,有些甚至變成了車展上真正的概念車,成為了影響品牌設計語言趨勢的風向標,比如 @梅賽德斯-賓士:
據說這個概念車由現在賓士中國設計中心的老大Hubert Lee主持設計,Hubert Lee的晉陞與當年這幅震驚四座的作品也應該有幾毛錢關係,未來G級的造型從方方正正的稜角變成如此飽滿的肌肉曲面也說不定哦。
除了賓士自己,Smart和邁巴赫也都一起來玩耍過,為了體現汽車造型一望無盡的盡頭,人多總歸更熱鬧。
還有其他品牌,比如2012年的 @斯巴魯中國 SHARC公路警察救援概念車;
2010年 @凱迪拉克 看起來奇輕無比、構成感極強的Aera Concept;
同年 @一汽馬自達 馬自達MX-5的未來版MX-0;
2013年# @一汽豐田 豐田CALTY設計室的模仿了鶴的形態的e-grus;
找時間再更新奧迪和寶馬的作品。
除了洛杉磯設計挑戰賽,還有諸如CDN、米其林、上汽、廣汽等眾多車企的設計比賽都誕生了很多來自學生們形色各異的設計方案,當然這些比賽主要是為了招聘宣傳企業形象,不過從某種角度也可以理解為是為了發掘更多未來汽車造型的可能性,讓汽車設計這個行業繼續翻滾下去。
看過這些作品後,朋友們是否還認為造型走到了盡頭?
還有更多稀奇古怪的好玩方案,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shejineican,一起聊聊:)
各位夢想家可以隨便說沒有,畢竟做夢和吹牛逼不花錢。但是一斤普通鋼材前段時間4塊5,現在不知道多少錢了。
沒有
無論是外形還是內飾,還是結構,都沒有。
汽車本身屬於工業設計範疇,工業設計的上面有建築設計,下面有平面設計,即設計行業的三大領域。
整個設計行業是由上層的建築設計逐步向下影響和推進的。當建築設計的趨勢發生變化,會慢慢影響到工業設計,進而逐步影響到平面設計。
目前看,建築設計還遠沒走到頭,每年都會有無數優秀的建築設計師和建築設計作品,所以對應的工業設計也遠沒走到頭,相應的平面設計更是有很長的路要走。
到了,千萬不要做汽車造型設計!加班加不完的
每一個瓶頸都是下一個爆發的開始。
19世紀的最後一天,歐洲著名的科學家歡聚一堂。會上,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威廉.湯姆生(即開爾文男爵)發表了新年祝詞。他在回顧物理學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時說,物理大廈已經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飾工作。
摘自百度百科。以後無人駕駛普及了,外形革命才會到來。
沒有(如果你覺得走到頭 是你自己的髮型設計靈感耗盡走到了盡頭,而對於靈感思如泉湧的設計師來說,型海無涯)
怎麼可能啊!紙演進了幾千年不還是有新變化嗎!隨著新材料新功能新技術的不斷應用,汽車的造型和外部零件的功能肯定會不斷變化進步啊!這才剛開始馬拉松你就關心終點在哪裡了?
推薦閱讀:
※汽車轉向時,左右前輪的轉向角度是否相等?
※開車回家,為什麼許多人喜歡在車裡坐一會再上樓?
※汽車內飾設計有沒有可能越來越簡化?
※為什麼汽車用的齒輪重合度比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