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周代的「曾國」與「隨國」這兩個名稱究竟是怎樣一種關係?

既然先考證是「一國兩名」,為何史書記載卻只見「隨」不見「曾」?

既然是「一國兩名」,那麼這兩個國名孰先孰後、古人當時為何要加以區別?

那麼,這樣的國名「一國兩名」的例子,是孤例嗎?(且不說「繒國」與「鄫國」這種大致上是因為書體而導致的訛誤混淆...)

假使是孤例的話,那麼考古學者與歷史學者如何加以判斷說這就是「一國兩名」?

問題比較多,感謝前輩們費心回答了,提前謝謝!


隨州文峰塔曾侯與編鐘銘文:

惟王正月,吉日甲午,曾侯與曰:伯括上庸,左右文武撻殷之命,撫定天下,王遣命南公,營宅汭土,君此淮夷,臨有江夏。周室之既卑,吾用燮戚楚,吳恃有眾庶,行亂,西征南伐,乃加於楚,荊邦既刪,而天命將虞。有嚴曾侯,業業厥聖,親搏武功。楚命是靜,復定楚王。曾侯之靈乂,穆穆曾侯,庄武畏忌,恭寅齋盟,伐武之表,懷燮四方。余申固楚成,改復曾疆。擇選吉金,自作宗彝,龢鐘鳴皇,用孝以享於辟皇祖,以祈眉壽大命之長,其純德降,余萬世是尚。

對照《左傳定公四年》的相關記載可知,隨曾確為一國二名。從出土青銅器記載來看,「隨」是非正式國名,「曾」是正式國名。《左傳》作為以魯國史為基礎的史書,對於楚國事記載未必能面面俱到。

「一國二名」的情況非常多,在書寫不嚴謹的情況下會出現,古人書寫的文字材料,有些是有很明確的預設讀者的,所以知道的自然知道,不用多解釋。但事後,懂得相關知識的讀者不在了,後輩讀者多少由於失去背景知識而對書寫文字資料無法理解。


我了解不多,但根據我看央視《探索發現》「曾隨之謎」系列劇集之後,我大概將這三集的主要意思講解下,我建議最好是去親眼看一下這三集,內容非常豐富,而且很經典很經典。

曾隨之謎困擾考古界大概有三十多年,自曾侯乙墓發掘後,學術界就一直在爭論這個事情。直到葉家山墓地發掘完成,提出了最終的結論。

葉家山墓地里發掘的幾件青銅重器上刻的銘文說明了幾個事情,一,曾國後裔是姓姬的,二、曾國的祖宗叫南宮适,三、曾國建立的任務是監視江淮蠻夷。南宮适是周武王的堂弟(?,這個我有點記不清了),是周武王安排到南方震懾蠻夷的宗室成員,他就是曾國的鼻祖。

至於後來為啥跟隨聯繫起來,可能是曾國遷過都(好像?)。但這個原因最好去看下探索發現,因為我也不太記得清楚了。

探索發現後來也提出了一件事情,正因為證明了曾隨是同一國家,才合理地解釋了為什麼曾侯乙墓里有一件楚王贈予的青銅編鐘,因為青銅編鐘是國家重器,不是隨隨便便就好送的。為什麼要送?是因為楚國遭到吳國(對,就是伍子胥那次)進攻後,楚王被迫逃亡,正是曾國(也就是隨國)接納並保護了楚王,所以楚王為了感謝,特地給曾國的後裔贈送了一枚青銅編鐘。

最後,第三次說,建議最好去看下探索發現那三集。


謝邀。

在1978年曾侯乙墓被發現之前,曾國與隨國一直被當成兩個國家。

當考古發現越來越多,「隨國之地」無隨國青銅器而只出土曾國青銅器時,有人認為曾隨是一國兩名,這也是目前的主流觀點。

但一國兩名的結論並不嚴謹,提出後不斷受到質疑。尤其是在隨國青銅器出土之後,根據兩種青銅器體現出來的特徵及銘文,難以認為曾國與隨國是同一個國家。

被視為曾隨合一的考古學依據,個人覺得多是先入為主的附會,也很難經得起分析。這個詳細論證分析的話需要專業人士了,我遠遠不行,只能簡單說說大概幾個方面。

銘文而來的質疑

1、關於曾侯與編鐘銘文

曾侯與編鐘銘文敘及的吳楚戰爭,是曾隨合一說目前的主要依據。根據曾侯與1號編鐘「吳恃有眾庶行亂」、「楚命是靜,復定楚王」(注意,這至多說明了曾國與楚國有同盟關係或者附屬關係),許多人認為這與傳世文獻所記吳楚戰爭中,隨國保護戰敗中的楚王相吻合,證明曾國就是隨國。

但如果我們不以曾即隨的先入之見分析編鐘銘文,完全可以從另一個方向去理解:根據考古發現,春秋中後期的曾國文化與楚基本一致,這應該是當時曾國在政治上依附楚國的表現。曾侯與在談到吳楚戰爭時,自然會站在楚國一方的立場。

楚國的這些同盟國家在吳楚戰爭中,在政治上支持楚國,談論戰爭採用曾侯與的口吻是正常現象。大國爭戰,附庸在大國之下的小國不得不在政治上作出立場明確的表態,例子特別多,比如夾在楚和吳之間的蔡國,蔡侯申編鐘銘文說他要「左右楚王」。

不能因為一個小國做了這樣的表態就認為他保護了楚王並且與左傳中所記載的是同一件事吧。曾侯與編鐘銘文只是展示了吳楚戰爭時小國依附大國的政治格局,而並沒有直接暗示曾國就是隨國的任何信息。

2、關於國名稱呼

曾隨合一說認為一國兩名現象當時不少見,舉例說楚又名荊。但事實上楚國出土青銅器銘文里從未叫荊,而一國多名的現象是出現在後世文獻里的,青銅器銘文對於國名是很嚴謹的。

目前出土兩件隨國青銅器,隨大司馬戈和另一個隨仲嬭加鼎,確切寫著「隨」而不是「曾」。隨大司馬戈銘文為「隨大司馬嘉有之行戈」,這是隨人自稱隨;隨仲嬭加鼎銘文有「楚王媵隨仲嬭加飤緐」,這是楚王嫁女稱其為隨。

隨大司馬戈銘文為「隨大司馬嘉有之行戈」

隨仲嬭加鼎銘文有「楚王媵隨 仲嬭加飤緐」

曾國相關的青銅器中,有大量曾國人自稱曾國的銘文,如曾孫邵簠銘文「曾孫邵之行簠」;也有楚王稱其為曾國的銘文,如楚王酓章鎛鍾:「楚王酓章乍曾侯乙宗彝」。

「曾孫邵之大行之壺」與「曾孫邵之行簠」

,楚王酓章鎛鍾:「楚王酓章乍曾侯乙宗彝」

青銅器銘文顯示,曾、隨這兩個名字,無論是他們自己還是別人,同時並且各自明確地分稱曾、隨。我們目前還找不到充足的理由將這兩個他們自己分得很清楚、他國也分得很清楚的兩個國家,說成是一國兩名。

文物而來的質疑

商周時期特別是東周時期墓葬,常常有非墓主隨葬品出現。這些外來隨葬品往往年代稍早,文化性質也常有別於墓主所在。隨大司馬戈出土在曾國墓中並不能證明隨就是曾,就像楚墓中出現曾國青銅器(這種例子不止一個),我們當然不會認為曾國就是楚國。

曾國墓葬中出現隨大司馬戈,按照常理應該理解為曾國墓葬中隨葬了來自隨國的青銅器。這一發現所提供的靠得住的信息,是隨國地理或文化與曾國可能較為接近,故而隨器出現在曾墓之中。如果隨大司馬戈的年代與曾孫邵青銅器的年代一致,則曾隨合一說就要考慮,隨大司馬和曾孫邵是否為同一人?或者說,只要曾器和隨器同出,就要考慮曾器和隨器是否為同人所作。

城址而來的質疑

曾國都城很小,目前確定在隨州城區方圓二十多公里。曾、隨並存於隨州的局面並不是沒有可能,曾、隨青銅器同時出現也不足以得出曾隨一國。

那隨國可能在哪?持曾隨合一的學者,根據文獻考證認為隨國(也就是曾國)都城所在是漢隨縣故城。漢隨縣故城在今涢水中游安居一帶,而1984年發現的安居遺址確實是一處春秋時期城址。不過,如果安居是隨國所在,而隨州城區是曾國所在,那曾、隨豈不是兩國?如果說是一個國家不同的都城,那就需要更多的證據了。

文獻而來的質疑

文獻中曾國,被寫作鄫或者繒,其中比較明確作為國家的目前看來有兩個。

一個是山東之鄫,西周春秋時附庸於魯國的小國,地望、性質都很清楚。1981年山東臨朐泉頭村發現上曾太子般殷鼎,這個考古的「上曾」(沒有右耳朵旁),應該就是山東之鄫 。

另一個鄫國不是很明確,關於它的記載多是涉及西周滅亡的故事,《國語》:「申、、西戎方強,王室方騷」;《史記》:「申侯怒,與、西夷犬戎攻幽王;《史記》:「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後氏……杞氏、繒氏」。

滅周的繒國和山東的鄫國均為姒姓。

1966 年湖北京山蘇家壠出土了包括九鼎七簋的銅器群,年代在西周末期到春秋早期之間。在其 10 件有銘青銅器中,鼎、豆、方壺等 6 件青銅器帶有「曾(侯)中斿父」銘文。這說明蘇家壠器群屬於曾國,曾國在兩周之際前後的地理位置位於今鄂北一帶。這樣的話,這個曾國顯然就不是山東之鄫了,而像是那個在《國語》中所謂「申人、繒人召西戎以伐周」的繒國。因為申的地望在今南陽,京山符合繒國鄰近申的條件,蘇家壠銅器群使用九鼎,說明曾國很強大。按照這樣的推想,學界,這個青銅器群就屬於滅周之繒。

但是1978年後關於曾國的考古證據是充足的,通過銘文里關於曾國國君、姓氏、來歷、重要事件等記載,可以認為曾國西周早期直至春秋戰國時期都屬於同一族系,一直是一個姬姓國家。那麼這個考古中的曾國就並不是傳世文獻記載的那個姒姓的滅周之繒

從山東之鄫,到滅周之繒,再到隨國,都是嘗試將傳世文獻中的國家,對應到青銅器銘文中的曾國。而當下學者們再談到的曾隨關係,則是將青銅器銘文中的兩個不同的國家進行對應。青銅器銘文中的曾國與傳世文獻中的曾國、青銅器銘文中的隨國與傳世文獻中的隨國,尚不能簡單對應,至於青銅器銘文中的曾國,是否可以與青銅器銘文中的隨國對應,就更需要多方的證據。這個姬姓的曾國,是完全沒有文獻記載的國家,我們當然不能將這樣一個不見於傳世文獻的國家,強行安置在另一個文獻記載較為清晰的國家之上。


曾隨一國兩名說只是目前一種主要觀點,仍然是一種假說,是否真實還需要更多的證據才能判斷。如果某天另一處出土了大量隨國青銅器,那曾隨顯然就不是一國了,否則曾隨之謎就一直是一樁歷史懸案。


關於一國兩名的例子:

楚又叫荊;魏又叫梁;韓滅鄭後有時也叫鄭;吳又叫攻吳;呂又叫甫;州國是淳于氏,復國後又稱淳于國;杞滅掉淳于國後遷都至此,有時也被稱為淳于國。


這個問題推送給我真的是緣分。不管是曾還是隨,都跟我存在著一定的關係,因為我的家鄉,就是隨州。

無論是幾十年前曾侯乙墓的發掘,以編鐘為代表的大量珍貴文物的出土,還是近年葉家山大型周代古墓葬群的新發現,都證實了兩千多年以前,在我家鄉的這片土地上,已經誕生了「曾」和「隨」這樣創造出燦爛文化的諸侯國。我為我的家鄉感到驕傲。

但我不是專業人員,才疏學淺。而且隨與曾到底是不是同一個國家在史學界還存在著很多爭議,需要更多的旁證。但是隨著葉家山古墓大量古代青銅器的出土,這層神秘的面紗正在慢慢揭開。更多的專家學者傾向於一個結論:曾國就是隨國。

推薦你去b站看紀錄片《曾隨之謎》(av15805539),和搜索關於曾侯乙墓的其他紀錄片,希望可以對你有幫助。


謝邀

可能是那個地方是「隨地」,但是國號是「曾國」,故往往稱之為隨國。

正如魏國遷都大梁後,地方是「梁地」,國號是「魏國」,故往往稱梁國。


古代太昊氏定都斟尋,東方建國,曾同涔,涔水之東陳邑也,曾便是斟尋的意思。隨同燧,燧人氏,隨州便是遠古時期的燧明國所在地。燧人氏,伏羲氏,烈山氏,神農氏一脈相承,伏羲太昊定都增城九重,曾國廟檯子是燧明國的國都所在地,曾國後裔是華胥氏的後人,炎氏後裔,其圖騰以白虎為崇拜對象,而黃帝部落則以龍為崇拜對象。隨州廟檯子遺址跨越新石器時代直至春秋戰國,其文化一脈相承,是古代夏朝國都斟尋的所在地。


謝邀 考古挖掘證明是同一個國家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非凡匠心》3月5日播出的曾侯乙編鐘特輯,和其中最新創作的編鐘音樂《湘夫人之歌》?

TAG:中國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曾侯乙編鐘 | 先秦歷史 | 周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