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使人眼光受限嗎?

如題。 貧窮使人眼光受限嗎?


我把評論都看了一遍,好多評論里誇我的話,哎呀,好開心,其實我覺得我文不對題,但卻有這麼多贊同的聲音,年少無知,謝謝大家不嘲笑還誇我哈哈哈⊙▽⊙,晚上上晚自習的時候突然想到了很多人要我加油,於是默默地翻開了數學練習冊,哈哈哈哈!總之很感謝大家,假期結束之後就不能再回復大家了,所以在這裡統一謝謝大家。

————————————————————————————

我中考完之後爸爸希望我去讀一個盛名在外的中學,當然,一年學費得1w+,在我們這個四線城市,這個中學非常有名,有名到什麼程度呢?它上過鳳凰網..而且連續兩年是微博話題..不知道知乎有沒有人聽說過這個學校,其實我們家家境也不是多差,家裡有車,12w+,有房子,但我不願意去。

一是因為這個學校的管理制度一定是不適合我的,它所崇尚的就是用時間拼成績,作息就是早六點到晚二十三點。而我這種人天生懶散,絕對不合適那裡。

二是我覺得一年1w+,三年至少得6w+,這個錢他們拿去做什麼不好?這個錢花起來到底是值不值?

我最後讀了一所離家很近的學校,學校還算可以,今年打算申請省重點,學費也便宜,因為中考成績政策原因,一學期才750(聳肩),我第一學期交學費的時候我爸都嚇一跳,我現在讀高二,雖然時間也很緊張,但和最好的朋友讀一個高中,每天都能回家吃飯,很開心,我高一下學期剛開學,我爸有個同事的女兒,也是和我一樣,同年中考,被她爸逼去那個學校,一學期之後退學不念了

直到現在提起這件事我媽還是誇我堅持的對,我當時堅持到什麼程度呢,我和我爸吵架,把所有能摔的東西都摔到地下去,哭著說我絕對不去,我和我爸從小感情就好,他連罵都沒罵過我一句,我們關係也挺好,什麼都能聊,但當時,唯獨這個事情我一直堅持。

回到你的問題,貧窮使人眼光受限嗎?我承認,是的。我現在回頭去想想當時自己心裡在不在意那六萬多塊錢,我肯定在意,給你六萬塊你在不在意?但我堅持的更多的原因是因為,我知道,我不適合。

老一輩的人都會說「教育是最好的投資",可我見過的很多父母對於教育的投資已經到了傾盡家財的地步了,我認識一個姑娘,家境不是太好,但父母供她讀這裡最好的學校的分校,一年學費都兩萬多,姑娘本來就是隨性的人,那個學校剛剛建立,所以制度都不完善,於是她有沒有進步我不知道,但她學會抽煙了,學會打架了,請問這樣的投資到底勝在哪裡?父母把一切都壓在你一個人身上,就像傾盡所有的賭徒壓上的最後一注,若你運氣好,贏了,皆大歡喜。可你若是輸了呢?你們之間會因為這件事不停的爭吵,爭吵一輩子。他們會埋怨你,當初為什麼一定要花個十幾二十萬出去讀個好大學,出來之後還混的不咋地

有回我們寫申請寫到校時間,我寫的都是下午兩點,而我同學寫的是一點半,我一點半午睡醒慢條斯理的打理好走路去學校,到學校正好差不多兩點,我同學因為想給老師一個勤學映象寫了一點半,就要急急忙忙的起床急急忙忙出門,她跟我抱怨午睡沒有休息好的時候,我跟她說,那是因為你不給自己留後路,你不留後路肯定會把自己逼死。

題主,你的後路不僅僅是這20w,也是你要選擇的生活。

我不太擅長在這種問題下打臉,更何況我還沒你大,不算前輩,更沒有資格打臉了。也沒怎麼在知乎發過火,但說實話,你是真的把自己看太重了。

讀完高中依然把自己看得這麼重,這就不是中二了,這是太看得起自己。

誰都有自己的生活,你父母也是,就我的觀察而言,父母年輕時候的生活未必不比你現在要精彩。

比如前兩天我們一家出去旅行,聊天的時候發現我媽以前居然算是個家境良好的大家小姐。(當然後來落魄了..)

他們並不是生下來就這麼老的。

腦子亂,假期要結束了很不開心,所以寫的一團糟


想了一下,我決定把我早上的最後30分鐘,獻給這個問題。

在這個問題下,這麼多人批評你,我想也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不會像他們一樣跟你說這些話。我要教你該怎麼做,這樣才能盡量讓貧窮不使你的眼光受限。嗯,這是作為知乎上的哥哥對一個高考受挫的小弟弟的建議~~建議。

哥哥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許一般,但哥哥對事情的分析能力貌似還湊合。下面我先幫你分析問題,然後再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你感覺怎麼樣?

這是你對問題的描述:

今年我高考結束 我的成績 不算太差 但是我個人對大學要求很高 既要一線城市 又要211 再加合適的專業 但是我的成績只能滿足三分之二 我不甘心 於是我選擇了報考 非內陸大學 也就是 台灣 澳門 等地的大學 相對於 內陸 競爭弱資源豐富 但是每年要負擔 內陸大學近3倍的開銷 六萬多 於是我的父母在錢的問題上 猶豫了 千方百計 勸我讀內陸大學。。 但我需要一個很好的平台 我甚至說 將來我自己還助學貸款 他們仍是反對。 我覺得很可笑 股市裡有現金 二十萬 居然寧可跟風炒股 也不願意給孩子學費 難道投資我不是最好的投資嗎? 這樣的父母我覺得很難過 我的父親曾經在我心中那麼的博學 牛逼 如今目光短淺 一到周末就喝酒享樂 (難道人老了都會頹廢?合乎情理?) 不思進取 還天天說 你是我的希望。

———————————————————————————————————————————

1今年我高考結束 我的成績 不算太差 但是我個人對大學要求很高 既要一線城市 又要211 再加合適的專業 但是我的成績只能滿足三分之二。

按全國的平均水準來說,一線城市的211的一般專業分數線為570-580(平常省份),加上合適專業估計錄取分數線為590分,你感覺怎麼樣?也就是說你的成績是在560-570左右,這成績也還好,比全國同屆的90%的同學都好。所以,你不甘心是正確的,大學至少要在能力的範圍內追求最好~

2我不甘心 於是我選擇了報考 非內陸大學 也就是 台灣 澳門 等地的大學 相對於 內陸 競爭弱資源豐富。

通過上述,我認為,弟弟你真的是挺聰明的孩子。一般孩子在面對自己成績不理想的時候,只能屈從命運,而你在自己有限的信息中不但做出了一條相對優秀的選擇,並且找到了實踐的方法。並且能認識到這樣的優勢和不利。在對自己在不利的境遇下做出對自己有利的最優解,分析利弊,單從這一點我知道,你以後會比很多人強。包括知乎上回答此問題,說要「打你臉」的人。

3但是每年要負擔 內陸大學近3倍的開銷 六萬多 於是我的父母在錢的問題上 猶豫了 千方百計 勸我讀內陸大學。。但我需要一個很好的平台 我甚至說 將來我自己還助學貸款 他們仍是反對。

是的,我同樣認為一個非常好的平台對於人生的發展非常重要。但是當下,你面對的最大不利,父母不支持你。但是你想過為什麼不支持么?

4我覺得很可笑 股市裡有現金 二十萬 居然寧可跟風炒股 也不願意給孩子學費 難道投資我不是最好的投資嗎?

這不是一個可笑不可笑的問題。而是父母為什麼不支持你的一個原因之一。父母為什麼不支持你?

5這樣的父母我覺得很難過 我的父親曾經在我心中那麼的博學 牛逼 如今目光短淺 一到周末就喝酒享樂 (難道人老了都會頹廢?合乎情理?) 不思進取 還天天說 你是我的希望。

這是你對父母的一個認識。由於父母對你的某方面不支持,從而導致你對父母非常失望。並且進一步認為父母不支持你是因為,他們老了,頹廢了,目光短淺了。

———————————————————————————————————————————

我們把事情全部捋了一遍。現在再來回答你的看似跟描述毫不相關的提問。

目前有6個問題。

1你的成績能否到港澳台大學去讀書?

2即便你達到了港澳台大學的錄取線,父母親為什麼不支持你?

3即便你提出償還助學貸款,父母為什麼還是不支持你?

4你要怎麼做才能解決當下的問題?

5你對父母的認識是否合理

6貧窮對視野的影響。

1你的成績能否到港澳台大學去讀書?

實話實話,哥哥感覺你的成績如果在我上述估算的範圍內,認為是完全很有可能。

2即便你達到了港澳台大學的錄取線,父母親為什麼不支持你?

說到底,這個問題,很好理解,正如 @Juan 所說,因為父母親感覺這樣的投資太過於冒險,投資收益比非常懸殊。我不知道四年以後會怎麼樣。但是目前的狀況我還是略知一二。如果你要在國內選擇就業的話,你的這個分數線達到的港澳台大學的知名度還是遠遠不如國內的211以及一些強勢的二本。

所以,父母的擔憂是極為正確的。每年6W+的支出,四年就是30W。這麼一筆錢投資給收益這麼渺茫的項目上,誰會做?

3即便你提出償還助學貸款,父母為什麼還是不支持你?

你應該還小。想想你對父母提出自己償還助學貸款的時候,你臉上對他們的鄙夷。我想你應該知道我要說什麼。嗯,你是在賭氣,拿這個對父母的一種脅迫,就像小時候父母不同意你的要求,你就哭著鬧著一樣,這並不是一種真正男子漢的主見,從而自己提出了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而恰恰是作為男子漢的懦弱。

當然如果你真正有此能力的話,我的建議是詳細的規劃你的大學四年,並且做出一個每天賺多少錢的計劃。我是堅決贊同你的行動的。哥哥是個窮二代,大學的時候沒花家裡的錢。

你想知道大學不要家裡掏學費是怎麼樣的么?可以看我這個答案。

貧二代還能有出路嗎?

4你要怎麼做才能解決當下的問題?

有三種方案,都是讓你通往你自己的理想的,你想聽哪一種?

第一種,堅持自己目前的目標,說服父母。列出各種利弊,同時列出自己大學的規劃,讓父母看到你的決心和你的野心。當然大學學費你自己想辦法,或者給父母打欠條。

第二種,回去重讀,考一個好的211或者985。用一年的時光換回來血的教訓,學會面對未來的挫折並且成就自己的夢想,我覺得並不丟人。丟人的是,摔倒了卻不能重新站起來。

第三種,仔細甄別,在你的分數可以夠到的大學裡面,選取一個專業相對強勁且符合你的喜好的專業。人生博得是一生,並不是一時。只要你有足夠的毅力、恆心、志向,你會發現四年後你不會比別人差。舉個例子,我一高中同學,非常優秀,每次都考全年級第一個,可是高考發揮失常,只好去了中科大。但他這四年中堅持不懈,每天6點起床,四年後,全額獎學金去了斯坦福。當初,如果他真正去了清華,我想四年後,未必他能這樣優秀。

孟子在告子下中說,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指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時老子說,若先取之,必先予之。

在這裡我不想探討苦難對人生的作用這一話題。我只想說,無論苦難對你造成的影響是怎麼樣的。然而,當苦難來臨之時,你必須使迎頭而上,去讓你變得更強大,而不是讓它摧毀你。且,為了得到更多的東西,你只能喪失且忍受更多的事情。

5你對父母的認識是否合理。

目前我認為是合理的,同時又是不合理的。合理的是因為,從你的角度,父母沒有滿足你的意願,而且確實他們沒有投資於你。那是因為你並不是一隻績優股或者潛力股。且變數太大。你在這裡要做的是,列出港澳台大學想比內地更為有優勢的條件,讓他們相信四年後,你要超出內地同齡人一大截。讓父母認識到30W的投資並不是扔到水裡,而是在4年後擁有更多。你說是吧?

6貧窮對視野的影響。

這個說到底是一個偽命題。當然我承認,貧窮對視野有非常大的影響。因為貧窮首先導致的是資源不對稱,接著,由於相互擁有的資源的不對稱,從而導致雙方信息的巨大不對稱。就舉個例子,我想做一筆生意,販賣玉石。由於貧窮,1 我沒有錢,導致我沒有存貨。2即便我辛辛苦苦搞到了一批玉石,但是由於信息不對稱的原因,無人來買。或者即便有人來買,市場的行情是5K/kg,但是你只賣了3K並且你還找不到銷售的渠道。或許,更由於信息的不對稱,你整天只能販賣原始籽料的粗活,你居然不知道可以將玉石加工成高檔的金鑲玉成品,然後從中獲利。嗯,由於信息不對稱,你活得就是憋屈。

但我為什麼要說這是一個偽命題呢。因為視野的問題——即信息不對稱你可以用時間在短暫的幾年內輕易的和對方持平,但是資源不對稱的優勢可不是在短短的幾年內可以抹平的。這和壟斷是同一個道理。馬太裡面有一句話目前已經被用濫了——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就是這個道理。

最近在看 7 up這部紀錄片。講述了14個小孩49年的經歷變遷。結果是富者仍然富裕,貧困者依然貧困。並不是這裡面的貧困者並沒有努力,其中的一個家境貧困的小孩兒曾經去了牛津,但是依然沒有改變窮富的差距。這其中我個人認為馬太效應作用明顯。我推薦你看一下。

弟弟,慢慢長大吧。這個社會就是這麼殘酷。我用馬太效應做一個結尾。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真相,可以適用你所謂的視野。

————————————————————————————————————————

最後,順便問下題主弟弟,你的分數達到了三分之二是什麼意思。。。不會是錄取分數線的三分之二吧~

底下 @吳思L 同學提到可以這樣:

其實可以這麼來,估計父母也不是那麼不通情理,股票錢應該是養老錢或者給他初出社會的起步資本。父母有父母的經歷來規劃好的。我覺得有三個方法去做,1成績發揮的餘地,調整發揮。(寫給以後看這個問題的學弟)2找家裡熟悉的親戚有大學在讀或者國外留學的多打聽比較,避免想的太好美化了,如果確定有必要去國外。那麼一定給出個非常詳細的計劃安排,股票還有預期收益,行業競爭。父母擔心的應該不止是錢的問題。如果真是鳳凰男的素質,父母也有拚命一搏的勇氣。3如果家庭處於安穩的狀態,父母堅決不同意,那麼退求其次,大學排名不好但專業平台絕對不會太差,大學學習計劃幾乎每個學校都差不多,關鍵看個人的發展。就如就業選小企業和大企業。本科本來要求也差不多。就業不也只是重本和普高的區別,如果有心學術,那麼就跟好導師,研究生好好發展吧 。

送大家一句蘇軾說的話,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完。


年輕人都是這麼自以為是,

我當時意氣風發,拿大筆錢在外面敗的時候,

為什麼沒有知乎這種網站來打我的臉讓我早日清醒呢。

首先,很重要的一點,你爹媽拿錢給你上大學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美帝名校還有人為了交學費演色情片呢,相比之下你能幹什麼?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一線211都考不上,不要說你是發揮失誤。

發揮失誤的學霸學神不到萬分之一,想想你的平時成績,你確定是你么?

(我每次模考全市前三,沒考上清華,捂臉,但我仍沒有覺得我發揮失誤,只能說有人發揮的更好)

內地大學的費用對於一個普通家庭開銷也不小,你不要把費用局限於學費

你爹媽辛苦大半輩子,想干點啥輪得到你來指指點點?尊重,懂不懂?估計心氣兒太高,不懂

香港,外國的大學競爭小,你需要一個更高的平台,呵呵。

國內高平台你都夠不到,我不知道你是哪個省的,你看看本地高考是什麼樣一個競爭情況。

依你的上進心,你會發現,越往上走競爭越大。

而且你還會明白,努力後才知道天賦的重要性,智商的差距不是你狠一口氣能夠彌補的,我知道你有上進心,孩子。

看你的情況,學個工科,修練技術,踏踏實實,命運導師還有為你轉身的機會,也能大幅度減輕父母的負擔。

臉我就打了,我就怨當時怎麼沒人打我的臉,所以我一定不能讓後來人走彎路。

話糙理不糙,不爽就摺疊。


看到這個題目以為很大,結果點進來看是有背景的特定題目,所以想想可以說兩句。

我不想寫雞湯,也不想來打樓主的臉。我只是想寫寫我的一些隨想。

我看了排名靠前的答案,覺得大家都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這個學生才18歲,而且才高中畢業。

他還保持著對同齡人的一絲由好成績帶來的優越感,特別的不甘落後於同學或者說同齡人。

其實一看樓主就是從和睦的、並且經濟也算正常的家庭長大的小孩。這類小孩從小到大,唯一的通曉的對自我的衡量標準就是成績!成績!!成績!!!所以像樓主這種成績TOP4%的小孩肯定是有很強的優越感的。所以各位要來打臉並問出樓主憑什麼的時候,其實我都可以幫樓主回答,憑從小到大比太多人好的成績!

他們從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包括這個社會教育環境肯定會讓他們有一種錯覺幻想自己以後的人生也應該是在社會排到TOP4%裡面的。難道你們以為這些小孩從小在中國接受的教育是寒門再難出貴子這樣的殘酷人生事實嗎?他們接受的教育是努力學習就會有未來。那麼顯然,通過樓主的描述,不難發現樓主這個小朋友是一個很有上進心的人(不同意的話也可以理解成不想要落後於別人的人也可以),他從小到大一直努力的學習,才可能進入TOP4%(聰明不努力還進入TOP4%的不算,不過我想樓主應該還是一個努力的小朋友),他只不過是不想在以後的人生中掉出TOP4%的行列,而對他而言,他能想到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去香港讀大學。

我知道各位要呵呵了,因為我聽到也會呵呵。那是因為我們不再是小朋友了,我們早就明白了這個殘酷社會的排序根本就不是什麼他mother的成績!

所以各位真的不必憤怒的來打這個小孩的臉,他只不過是這個社會教育制度所反映的一種現象罷了。他自己日後就會明白,這個社會的排序根本不是靠什麼成績,家庭背景,教育背景,行業背景,身高,相貌,人脈,甚至是運氣,blabla....每一個都比成績更重要。

但是他還是抓住了一個核心,那就是盡量的提升自己的教育背景。彷彿去了香港的大學,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得到了「一個很好的平台」。這裡沒有必要來比較香港的大學和內地的大學到底誰優誰劣,這完全值得開一個更大的話題。我是想說對於樓主,這位才畢業的高中生而言,他表達這些憂慮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當然,他表達的方式不對,他把父母不願他去香港理所當然的看成了是一種短視的行為,而這種短視的行為是直接來源於父母的貧窮。(20萬炒股你給我說貧窮,讓我這種基本沒存款的人作何感想?!我也是想打人我不怕告訴你們,對的,我一直都是一個很跳tone 的人!

下面我要真正的直接回答樓主的提問了:貧窮使人眼光受限嗎?

是的,肯定要受限。對不起,下面說的話可能有點難聽。但是還是要說,其實樓主才是一個短視的人,他還是以為他去了香港他就可以保持在TOP4%的行列裡面,至少有這個平台去跑向TOP4%. 而在內地的話,永遠都要比別人慢一步了,甚至永遠的失去了追逐TOP4%的機會。樓主完全沒有真正的面對過這個世界,他還是以一個單一的高中的高材生的角度在看問題,以一個12年學習生涯都以為自己在社會TOP4%的小孩的角度在看問題。沒錯這是體制之殤,但我想還是有家庭的因素在裡面。如果樓主是來自一個特別富裕的家庭,他早就應該明白這個社會的排序體系是多元的。

如果他來自富裕的家庭,他早就應該明白一個人成功的因素也是多元的。那麼他早就應該明白對他而言香港並不是唯一一個保證他未來成功道路的「一個很好地平台」,其實在他這個階段,做人(也就是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更好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在哪到是其次。

我不是說富裕的家庭就一定知道這些,貧窮的家庭都不明白這些道理。我只是簡單的陳述一個我觀察到的現象。由於以前職業的關係能夠接觸到很多高中階段的富二代們,我真的驚訝於他們的早熟(生理和心理)。他們對於這個社會的認知是老道且世故的。他們也認為自己是人中龍鳳,和樓主不一樣的是他們參考的因素更多一些,他們會參考我之前提到的家庭(經濟實力,社會關係,人脈資源),家庭能提供的最好的教育環境,自己的相貌這些因素。給出一個更符合我們這些「成年人」眼中的人中龍鳳的答案。

所以,沒錯,至少在我看來,貧窮使人眼光受限,富裕能很大程度上的提高眼界。

感覺我好像有點在打臉,那麼我來分享一個我自己故事好了。

誰不是18歲的時候覺得自己NB無極限,世界都會被我踩在腳下?

也不怕大家笑話,我18歲之前覺得我自己考211,985那簡直是小菜一碟。雖然上不了北大清華,但是一般以省命名的好一點的大學我應該還是沒問題的。可是關鍵是我的真實成績是要超常發揮才能進這些大學的,可我高中時卻全然不知。現在回想起來可能有些好笑,但是我高中真的從來沒有認真的真實的評價過自己。我覺得自己日後肯定會有大出息,考入理想的大學,成為人中龍鳳,走上人生的巔峰。理所當然,我沒考上「理想」的大學,甚至連正常發揮都沒有做到。 最後,去了一個本地的二本院校。

大一的一整年我都覺得自己憋屈,我覺得我這麼優秀的人就是發揮「太失常」才來的你這個二本院校,這個學校的好多人都是傻diao。特別是我們很多課程都跟英語相關,我英語從小到大都蠻好的,特別是「發音」,屬於裝B形的發音,反正是普通的中國學生咋一聽會覺得不錯的那種。到了大學更是由於自己喜歡,英文快速提高。你們也知道,二本學校,還是英文為主的課程,同學的平均水平會怎樣。所以我更加覺得自己NB,來這個學校簡直屈才,直到那時,我都覺得我還是會前途無量。

可是當我大二掛科(數學,物理)之後,我才意識到自己才是最傻屌的那一個。我一直活在一個自己幻想的世界裡,我幻想自己厲害非常,那麼什麼是依據呢?依據就跟樓主一樣,覺得我英文好,長得好(GOD,我自己寫出來都是不好意思呢),有品位(我想殺了我自己),家庭好(其實真的特別的中產,現在看來也是覺得蠻好笑)...特別是在大學,同時有好幾個人喜歡我是一件特別能滿足虛榮心的事情,所以我真的膨脹得不行(內心裏面,表面還是謙虛的,不過那也可能只是我自己認為的謙虛,汗...)。

掛科對我而言,真的是如一顆尖銳的針,直接刺破了我那時莫名的自我膨脹。因為我想出國,GPA對於我這種條件的學校來說真的至關重要。雖然我補考過了,但是分只能為及格,所以最後只好又去重修一次。真的,從那時起,加上情傷的打擊(沒錯,就是這麼狗血),我開始正視自己,明白我原來真的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學生,如果我不努力的話哪來的什麼光明前途?如果我不努力的話日後父母能幫的忙也是極其有限。

所以,大三大四我開始認真聽課,收起cocky的態度,看了很多很好的書,更加認真的學習英文,後來代表了學校去參加了一些比賽,結果還算不錯。咦?你們以為從此我人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低調卻華麗的成長為高富帥了?

No!

我只是順利的出了國,順利畢業,現在回國也還算順利的在工作。我只是很普通的在努力生活著,變胖了一些,和親愛的已經在一起快要4年了。我只是從不徹實際的幻想裡面走出來了,我明白我的前途不可能會像我高中和大一大二時想的那樣光明了。

我雖然依然相信我自己能靠自己賺錢買房買車,結婚生子,給父母養老,但是我不再幻想我20多歲就要走上人生巔峰了。我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年輕真的有很多很多的不足,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其實我有的是時間,我可以慢慢來啊。

今天還和我好朋友(富二代)聊天,她說她的聘禮裡面一定要有911。我還開玩笑說我從來沒有坐過跑車,以後希望可以坐坐她的。她說當然沒問題,借給我開都可以。

我那時沉默了一下,回答她說這倒不用,我40多的時候應該還是能買得起的。你看,我還是相信我自己的,可我是建立在我自己現如今的收入和我對自己未來的預期上的。不再是像以前盲目的膨脹了,換做之前,我肯定回答我幾年之後也就買得起,哪裡管什麼有沒有實現的可能,就是盲目的堅信我能。

分享這個故事是想告訴樓主小朋友,請你理解你的父母,從你現在都還這麼天真就看出他們真的全心全意的在愛你,用中國父母特別的愛來防止這個殘酷又險惡的社會對你的迫害。同時我希望你不要走我之前走的老路,在發生了掛科這種悲催的事之後才看到自己的膨脹。你不過是成績排在TOP4%罷了,這一點也沒有什麼值得好驕傲或者說膨脹的資本。

不要盲目的高看自己,在哪裡讀書真的沒有你想的那麼重要,平台肯定會有差距,但是最重要的還是你自己。中國新首富馬雲也才杭州師範學院畢業的好嗎?永遠敢於在現有的平台裡面去腳踏實地成為更好的自己也許你能走得更高和更遠,更能讓你真正的不被你的同齡人落下。

以我們辣辣來結尾真是完美的升華!是的,要做就做出頭鳥!


【導讀】人們總是說,只有對錢抱有百分的渴望,才能夠擁有錢。窮人是因為渴望不夠嗎?

  窮人只所以貧窮是因為他們不努力嗎,拖延症患者之所以拖拉是因為不知道時間寶貴嗎,本文從心理學、行為經濟學和政策研究揭示了一個天才發現。美國一個跨學科團隊今年完成了一項對資源稀缺狀況下人的思維方式的研究,結論是:窮人和過於忙碌的人有一個共同思維特質,即注意力被稀缺資源過分佔據,引起認知和判斷力的全面下降。這項研究是心理學、行為經濟學和政策研究學者協作的典範。

  研究的主導者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穆來納森(Sendhil Mullainathan)——他29歲時就因出色的行為經濟學理論,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50萬美元獎金;主要合作者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沙菲(Eldar Shafir)。研究成果最早在美國阿斯彭論壇上演示,論文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新書《稀缺:為什麼擁有太少後果會很嚴重?》在9月3日發布,尚未出版就進了《金融時報》年度必讀十本商業書籍榜單。

  這個研究源於穆來納森對自己拖延症的憎恨。他7歲從印度移民美國,很快就如魚得水,哈佛畢業後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經濟學,獲「麥克阿瑟天才獎」後被返聘為哈佛終身教授。而立之年就幾乎擁有一切,他覺得惟一缺少的就是時間,腦袋裡總有不同的計劃,想把自己分成幾份去「多任務」執行,結果卻常常陷入過分承諾、無法兌現的泥潭。

  一般人遇到這個問題,會去找各種時間管理「聖經」反覆研讀,但「天才」穆來納森把正在做的國際扶貧研究和自己的問題聯繫起來,竟發現他和窮人的焦慮驚人地類似。好比心理諮詢中的焦慮,窮人們缺少金錢,他缺少時間,兩者內在的一致性在於,即便給窮人一筆錢,給拖延症者一些時間,他們也無法很好地利用。在長期資源(錢、時間、有效信息)匱乏的狀態下,人們對這些稀缺資源的追逐,已經壟斷了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於忽視了更重要更有價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慮和資源管理困難。也就是說,當你特別窮或特別沒時間的時候,你的智力和判斷力都會全面下降,導致進一步失敗。

  研究進一步解釋,長期的資源稀缺培養出了「稀缺頭腦模式」,導致失去決策所需的心力——穆來納森稱之為「帶寬」(bandwidth)。一個窮人,為了滿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細算,沒有任何「帶寬」來考慮投資和發展事宜;一個過度忙碌的人,為了趕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緊急的任務拖累,而沒有「帶寬」去安排更長遠的發展。即便他們擺脫了這種稀缺狀態,也會被這種「稀缺頭腦模式」糾纏很久。

  穆來納森的研究,對社會階層理論和國家政策、技術發展模式乃至個人時間管理等問題,都有重要的啟示。以下試舉幾例——

  例一:窮人為什麼窮?

  美國共和黨認為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不努力;民主黨認為,貧窮根源來自社會不平等,國家應主持再分配來支持窮人。穆來納森卻證明兩黨都錯了:窮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因為長期貧窮,失去了擺脫貧窮的智力和判斷力,這種狀況不變,再努力也是白費;而如果僅是簡單地分錢給窮人,窮人的「稀缺頭腦模式」也會導致無法利用好這些福利以脫貧。所以一個合理的社會流動方式應當是,建立最基本的社會安全體系,同時保有社會競爭上升通道,資源入口向全社會開放,使得個人能保持正常思維,有尊嚴地奮鬥。

  例二:時間不夠怎麼辦?

  傳統時間管理原則是利用片段時間和多任務,而穆來納森研究發現,不是時間不夠,而是判斷問題的心力不夠;利用片段時間和多任務解決方式,反而因分心加強了焦慮,導致無法專心處理主要任務,加劇拖延。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辦法是,減少多任務干擾,求助外界幫助,分割問題,從而淡化處理問題的焦慮。

  例三:信息過載?不,有效信息匱乏。

  我們每天都處於信息過載中,很多人被微博信息轟炸得無法判斷問題,所以一些人開始用「戒網」的方式來擺脫信息過載。事實上這不是信息過載,而恰恰是「有效信息」匱乏的惡果。在一個嚴重缺乏公開信息的社會,一旦技術帶來部分的信息開放,會造成「餓漢吃自助餐不知如何選擇」的問題。同樣,我們的頭腦還處於有效信息稀缺的時代,有「看到字就覺得很重要」的毛病,尚無法處理高濃度信息。最好的解決方式不是回到信息匱乏狀態,而是建立輔助性信息篩選機制,幫助自己挑選重要信息。有趣的是,微信因為是同仁、同事間的互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篩選作用,所以微信在中國的發展會慢慢超過今天的微博。

  穆來納森的研究剛剛開始,他關於「稀缺頭腦模式」的警示,是我們這個信息和人口爆炸、平均時間和資源都加速減少的時代的一盞指路明燈。

貧窮的本質讀後感(一)

  買這本書的時候,當時想可能更多的是描寫個體心理及環境對貧窮的影響,沒想到書中的內容是世界性的有關於貧窮的問題,不過這樣也好,讓我對這一問題有個基本和較為全面的了解。其中有些內容在《瞬變》中有提及,就是面對時如何改變。

  如文中所述,儘管我們沒有根除貧困,但我們知道有些事情或許可以改善窮人的生活,主要是以下5個方面:

  一、窮人通常缺少信息來源,相信那些錯誤的事情。在健康(接種疫苗、預防疾病)、基礎教育、農藥化肥、心理情緒控制、政治參與方面,都有許多誤區,而任何方面的改善或惡化,都有可能脫離或返回貧困。信息告知窮人時,要使人們改變:需尚未知曉或聽說但未感知的、信息發布的方式必須是簡單而又吸引力的、信息的來源是可靠的等。對於免費疫苗,實際上,存在著一種「心理沉沒成本」—人們更有可能會利用他們為之支付很多錢的東西。人們可能根據價格來判斷質量:恰恰由於某物品時廉價的,便有可能認為他缺乏價值。

  二、窮人肩負著生活中的多種責任。小孩很多的大家庭,資源分配時,最吃虧的是「母親」。窮人脫離貧困後,許多較難突破瓶頸往更高走,如走出S型中的第一個高點。制約因素和貧困時差不多,只不過難度更大和更高。

  三、一些服務於窮人的市場正在消失,或是在這些市場中,窮人處於不利地位。這個窮人的融資和信貸方面尤其明顯。

  四、貧窮的國家不會因為貧窮或其不堪回首的歷史而註定失敗。許多時候,主要是由於制定政策時出現的錯誤造成的,包括無知、意識形態和慣性。腐敗的制度往往會滋生更加腐敗的制度,形成惡性循環,這就是所謂的「寡頭政治鐵律」。當政的領導者傾向於制定能夠為他們謀取財富的經濟政策,而他們一旦變富,又可以利用手中的財富,提前阻止可能對他們的權力構成威脅的人。

  五、對於人們能做什麼或不能做什麼,最終常變為自我實現的預言。通常,成功能帶來更大的成功,當一種情況得到改善時,這種改善本身就會影響人們的信念和行為。因此,在啟東一個良性循環時,人們不必害怕必要的付出。一份穩定的工作會通過決定性的方式,改變人們的生活觀念,因為它能夠賦予人們足夠的心理空間,對未來產生一種控制感,從而會進行長期規劃和準備。

貧窮的本質讀後感(二)

  我覺得自己變急躁了,因為看到研究性的文章或書籍,都會先去看看它的結論是怎樣的。如果和自己的預想一致,就直接扔了;如果和自己的預想大相徑庭,甚至違背自身的立場,那也扔了;如果有新穎的說法或思路,再回頭去看它的論證。但對於這本書,我忍住了,是從頭看到尾的。

  簡單地評價就是,事例的分析還比較有意思,但是解決問題的政策的參考價值較低。

  分析的一大堆,雖有極少部分涉及中國,絕大多數對象都在南亞和非洲。如果這本書在上世紀50年代初被我國引入,那倒是很有些價值的。因為書中大量提到的通過瘋狂生育來防老,嬰兒注射疫苗,幼兒打蛔蟲,兒童義務教育等問題,在現階段的中國,這些都不再是需要討論或會在國家和公民間引起存廢博弈的問題。很多事情都是國家或公民必須做的,法定的,沒什麼可討論的。而書中提到的那些國家中,當道還在為「法律父愛主義」的困境而躑躅。甚至一些公益組織還通過給父母獎勵的方式,讓他們允許孩子參加免費教育。這樣的父母在中國少之又少。

  政策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還有給水質超級差(傳播瘧疾)的地區發放消毒粉等在我國幾乎沒什麼可應用的(不知道印度會怎麼看「村村通」工程),唯獨一個是在書中被反覆討論,而在我國有可能應用的——小額貸款。

  本書在一定程度上誇大了貧困人口的企業家才能。但無可否認地是,貧困人口中的一部分人,的確具有極高的企業家才能。小額貸款可以向他們提供流動性,把事情運轉起來,使他們脫離「貧窮陷阱」。

  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小額貸款。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必須考慮本書前半部分所分析的那些貧困人口的特點,比如缺乏信息,比如風險巨大。怎麼可能又是缺乏信息,又是難以承擔風險的群體,有了小額貸款,就可以大概率地發揮自身的企業家才能呢?這個事情的成功率值得懷疑。無論如何,這也是一種值得嘗試的路徑。而且我覺得由公益團體或私營組織來運作小額貸款,比政府直接指揮銀行(甚至政府自己)來操作,要好得多。

  閱讀本書後,結合自己的思考和實踐,對於扶貧,我有兩點想法:

  一、扶貧方式有三步,挑出能扶的人,找出能扶的領域,選出扶的方式。必須是自己有脫貧意願的人,才能接受幫助,否則,又是在浪費資源;不能從幫助者的角度出發,而只能從受助者的角度出發,尋找幫助的領域;幫助的方式,用慣用語說,就是得是「造血式」的,而不僅僅是「輸血式」的。如果在任何一個環節不能達成合意,就只好無可奈何地放棄這種幫助的嘗試,否則其後果不會令人愉快。

  二、移風易俗也能幫助人。移風易俗很難,傳統風俗很強悍很頑固。就像書中說的,可有可無的人情往來耗費了大量資源。或許要讓願意接受幫助的人知道,如果想要改變,就要先放棄過去的一些習慣。

貧窮的本質讀後感(三)

  這裡講到了教育與貧窮的本質。我之前早高三的時候,我們有陣子流行讀書無用論。在這裡有個數據就可以證明。

  「在馬達加斯加。640所學校的學生家長們曾回答過這樣一個問題,即孩子們上完小學之後應怎樣謀生,上完中學之後又應怎樣謀生,70%的家長認為,一名中學畢業生會得到一份政府工作,而實際上只有33%的中學生得到了這種工作。」

  作為發展中的國家的我,我很有感受。小時候讀書我父親就和我講讀書然後當官,之後你想什麼就有什麼。中國自古就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傳統。就是現在都還是的,感覺中國就是個很奇怪的國家。

  這裡的讀書已經不是需求了,而是一種傳統,只有讀書不管你有沒有工作但是你還是被大家羨慕的。因此很多人借讀書來逃避現實讀博讀研但是現實工作卻與科研工作沒有半點關係。已經超越了教育的原有理念為了讀書而讀書,然後去換取好工作。而不是自我修養提升。

  看完了總體感覺,就像最後總結說的一樣,只是拋磚引玉。

  貧窮的本質,擺脫不了資金——沒錢信息——沒有獲取信息的渠道能力——不具備工作能力,聽說讀寫專業技能平台——和信息有關,但是有時候有信息確沒有渠道實現,比如人人謾罵但是內心羨慕的--內部安排。

我一直把貧窮視為一種社會現象而不是經濟現象。在閱讀了經濟學家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合著的《貧窮的本質》一書以後,我更加確信了這樣的看法。不過,這本書在原先的既有觀點之上,又為我補充了不少鮮活而又有說服力的註釋。

  機會的不均造就了貧困

  機會的不平等會讓那些原本有可能憑藉自身的智慧和能力改變經濟狀況的窮人失去重要的脫貧機會。

  想要理解所謂的貧窮,我們得首先從歷史的角度來審視。在古代歐洲,貧窮現象更多的是在宗教道德領域被人解讀的。窮人階級作為一種既定的社會存在,其意義在於證明了上帝安排的「神聖秩序」,也就是說,貧富乃是天註定,大量窮人的存在也就成為了教會有組織進行施捨救濟的背景,體現著上帝對子民的關懷以及宗教社會的和諧盛景。直到近代商業社會,經濟獲得大發展,人們逐漸不再將貧窮視為上帝的安排,而視作一種可待改善經濟狀況。毫不誇張地說,現代商業社會重新「發明」了貧窮,把它從道德領域直接拽到了經濟領域。

  但商業社會的到來真的讓貧窮的人口消失,並且給了每個人致富的機會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世界銀行的報告顯示,發展中國家有14億人生活在每天1.25美元生活費的貧困標準之下,這比1981年的19億減少了不少,但要說貧困問題得到了什麼根本性的改變或者這個世界即將消滅貧困,當然是不符合事實的。

  這也是,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在《貧窮的本質》提出的重要觀點:貧窮的表面原因是因為財富的匱乏,但其深層的原因是因為社會機會的不平等。而這種機會的不平等會讓那些原本有可能憑藉自身的智慧和能力改變經濟狀況的窮人失去重要的脫貧機會。

  什麼叫做機會不公平?作者在書裏為我們舉了諸多事例。比如,當人道組織為非洲貧困地區的農民提供化肥援助時,使用化肥的貧農都獲得了較好的收成,但第二年持續使用化肥的貧農數量卻遠遠低於預期。調查人員一詢問,才知道很多獲豐收的農民第二年依舊難存下足夠的錢購買化肥。越是貧窮的人群,意外開支越大。

  作者寫道:「窮人肩負著生活中的多種責任。」家庭的瑣碎開支讓他們鮮有儲蓄的機會,尤其奇怪的是,當收入增多時,這些意外開支往往也會增多。原本就不多的利潤,經過它們的分食之後,很難有效地投入再生產。而在這方面,政府並沒有為窮人提供足夠多的機會。例如更優質的醫療、社會保障的提供,就可以明顯減少窮人們的家庭開支,而更方便獲得化肥等生產資料的渠道;此外,建設更近的收購站,增派售後輔導人員等等,都能夠明顯降低窮人使用化肥的成本。這點成本或許對有錢人來說微不足道,但在那些艱難的窮人眼裏,這一點資金對自己的再生產活動卻有雪中送炭般的重要性。

  然而,大部分國家的政府會這樣考慮問題嗎?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陷入貧困圈套的窮人們

  富人越富,窮人越窮,似乎誰也解不開套在窮人身上的「貧困圈套」

  在世界上的相當一部分地區,窮人意味著社會競爭中被淘汰的那一批人,或者說是一群經濟上的「失敗者」。在社會「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下,失敗者的增長肯定是遠多於成功者的。長此以往,就產生了貧富差距的問題。據統計,從1979年到2007年,美國最富的1%人口的收入增加了2.75倍,而最窮的20%人口同期收入只增加18%,富人收入增幅為窮人15倍。收入越低的階層,過去30年收入增幅越小。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基尼指數在0.24到0.36之間,美國相對較高,為0.4,僅僅以這一數據而論,屬於瀕臨危險的邊緣。

  貧富階層固化有著直接的經濟後果:經濟的低增長和勞動低效率。而《貧窮的本質》的一個基本價值觀是:機會的缺乏意味著社會中最有價值的財富——人,並沒有發揮自己的價值。雖然高報酬的贏家通吃規則將市場上的財富分給了最有才能和最富生產力的人,但這個過程無疑產生了很大的資源浪費。

  我們經常在媒體聚光燈下看到光鮮亮麗的財富成功者形象,被他們的勵志故事所感染,但這種成功的背後,其實是數量龐大的跌落至收入底層的競爭淘汰者。可悲的是,人們通常只會注意到聚光燈下的那些成功者,繼而不顧一切地參與到對財富的競爭當中,社會競爭由此變得異常激烈,但勝出者其實寥寥無幾,產生得更多的卻是那些所謂的出局者。窮人的基數因此不斷增大,財富與機會依然為極少數的勝出者控制。

  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是,在19世紀的最後八年裏,洛克菲勒從美孚石油公司得到的個人總利潤已高達三至四千萬美元,平均每年收入也有三五百萬美元,而美國普通工人的年平均工資,到1900年也只有438美元,兩者約相差萬倍。而實際收入遠低於平均工資的美國窮人,與洛克菲勒這樣的頂級富豪的收入差距只可能更高。結果,富人越富,窮人越窮,似乎誰也解不開套在窮人身上的「貧困圈套」。

  打破貧困的惡性迴圈

  為貧窮的人創造一個更良性的社會經濟環境,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我想這才是我們應有的扶貧邏輯。

  我們再以教育為例。眾所週知,富人通常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教育程度低造成窮人就業的困難,因此,不得不謀生的窮人們只好躋身為城市非正規經濟大軍的一員。地攤、小販、打零工等等活路成了這些人主要的謀生手段。但這些價格低廉的工作實際上無法讓他們積累足夠的儲蓄和資本,他們的後代實際上也沒辦法得到更好的教育機會和就業機會,也沒有經濟能力獨立創業。如此,貧窮的惡性迴圈依舊世世代代在延續。

  從這個角度看,為窮人提供充分的機會才是扶貧真正該著手的事情。本著這個目的,孟加拉經濟學家尤努斯開創了「小額貸款」的服務,使得那些被大金融機構忽略的「貧窮創業者」也有致富的機會。這一概念在印度等地得到了非常深入的推廣。人們能通過儲蓄與信貸從這裡獲得人生的第一桶金,雖然數額微不足道,但對於一個日均收入在一美元左右的窮人來說,這一點財富和經驗或許就是他改變命運之路的開始。誰敢保證從這裡不會產生未來的大企業家呢?

  中國人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貧窮的人創造一個更良性的社會經濟環境,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我想這才是我們應有的扶貧邏輯。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在這本書裏表達出的態度似乎也和這條中國古訓不謀而合。難能可貴的是,這兩位作者在書裏以一個個翔實的事例論證了如何為人們提供充分的機會。但為什麼要不厭其煩地一個個例子具體論證呢?我認為這看似繁瑣的工作恰恰體現了作者的人文關懷和嚴謹的研究精神。因為每個人陷於貧窮的原因都不盡相同,或許是缺乏足夠的知識和資訊、或許是啟動資金不足、或許是沒有好的項目,或許缺乏足夠的社會關係,甚至是限於落後的生活觀念……當扶貧這項工作為每一個窮人設身處地考慮,提供給他們脫貧的機會中缺失的那一環,我想,所謂的扶貧工作才算真正盡到責任。

  總而言之,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沒有把窮人視為不可救藥的「失敗者」或「懶人」。在他們眼裏,容許貧困肆虐的社會是不道德的,因為這意味著社會裏的資源和機會分配出現了嚴重的不均等,而改善貧困並沒有某種一勞永逸的辦法,原因正如前文所說,窮人的處境各不相同。「至少我們不能再假裝已找到解決的辦法」,承認這一基本事實,承認貧困的形成有著複雜的社會肌理,在兩位作者看來,是人們與貧困作鬥爭時所應有的態度。▲新京報

參考幾本書

我在底層的生活 (豆瓣)

貧窮的本質 (豆瓣)

和Scarcity: 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Sendhil Mullainathan-圖書

Portfolios of the Poor (豆瓣)

這些書大概能揭示貧窮的一些原因把

參考論文

貧窮和智商,健康等關係

Bao-guo, S. H. I. (2007). SHEN Ji-liang~ 2 (1.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7)(2.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Family SES, Intelligence,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 [J].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1.

Winkleby, M. A., Jatulis, D. E., Frank, E., Fortmann, S. P. (1992).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health: how education, income, and occupation contribute to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2(6), 816-820.

Dohrenwend, B. P., Levav, I., Shrout, P. E., Schwartz, S., Naveh, G., Link, B. G., ... Stueve, A. (1992).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the causation-selection issue. Science, 255(5047), 946-952.

Sobal, J., Stunkard, A. J. (1989).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obesity: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5(2), 260.

Bradley, R. H., Corwyn, R. F. (2002).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hild developmen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3(1), 371-399.

White, K. R. (1982). The relation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1(3), 461.


我要來打臉,雖然已經很多人打了,但是我也要打!

你連內地一線211的合適專業都考不上,你去港澳能讀什麼?

按這個樣子,能力一般,口氣不小,去了之後肯定要這個要那個,別人用mac你也要,不給你買你就貧窮使人眼光受限,別人開車你也要,不給你買你就貧窮使人眼光受限。

你想過未來么,你讀書了,畢業之後找到工作,要開始存錢買房買車,你父母的錢你準備還么?

我深刻的懷疑你的孝順程度。

只是因為不同意你的天方夜譚你就這麼說你爹。

以後能指望你嘛?

還好你英語不好,不然就出國了吧?

父母攢了一輩子的20W什麼時候輪到你惦記上了?

連個好大學都考不上你還有臉埋怨別人!?

要是我是你,我還沒等提出要求我爸媽就會把我罵死。

小夥子,提要求要有資本。

如果你清華北大向你爸媽要1W他們肯定給你。

如果你清華北大再朝上,你想去港澳台估計你爸媽也會同意的。

由此可見你爸媽對你已經很好了。


題主應該過了十八歲生日了吧?如果是,那麼題主的父母已經沒有任何法律上的義務為你提供任何費用。他們現在提供的所有資金都是出於感情和道義。啊,對,投資。可以去看看餘額寶等等平民理財產品,他們會在最顯眼的地方強調收益,然後在一個不那麼顯眼的地方寫上可能會有虧損之類的話。

題主有沒有想過為一個學生投資的風險和收益?

這樣說太冷冰冰了,但是題主不覺得成年子女為了父母的錢而與父母陷入爭執也很冷?

題主如果真的是有志氣,先放下211,或者重讀。至於出國,二十萬遠遠達不到題主的理想效果。想辦法申請獎學金吧,做到獨立。


股市有二十萬,不敢說大富之家,你好意思說這是「貧窮」?

你真的沒見過窮人么?

有多少錢都是你父母的,關你屁事。

供你上大學就不錯了,還挑學費那麼貴的,真當你爸媽的錢是大風刮來的?

我爹打工,一個人帶三個孩子。

我大學選了離家很近的一個省重點,就因為學費比一般學校低個一千左右。

大學四年(2008-2012)學費加生活費花了不超過三萬.(有自己掙一些就不跟家裡要了)。

然後考公費研究生,現在211學校,支出主要就生活費。因為自己一直有兼職什麼的,研究生三年花家裡的錢也不會超過兩萬。

我不是很聰明也不是很努力,比較懶散,但還是為自己辛苦就能換家人輕鬆一點而感到十分開心。

我從來不為家人不能給我提供很好的物質條件而生氣。

因為我已經看到我爹是多辛苦才能維持這個家了。

為他分擔是我的榮幸。

雖然你家父母肯定比我父親寬裕很多,但是請兄弟你謹記「錢難掙,屎難吃」的道理。

爸媽掙點錢不容易。

他們不欠你的。

他們給,你就收著,記得常懷感恩之心。

他們不給,是情理之中,你丫的別在這逼逼。

何況他們已經給你提供不錯的條件了,你沒資格要求更多。

真的特別有想法的話,好好溝通,別一副瞧不起你老子的樣子,你不配。

你都沒好好工作過幾年,也沒養過孩子,個中艱辛自然不懂,不要高談闊論,用這種語氣對知乎上的這些外人描述你爸,顯得你很混蛋!

鄭重的說一句,我鄙視你!


題主這麼不要臉,其實是能成大事,賺大錢的,如果我是懷揣20w的父母,肯定立即甩給你,我是認真的。

其實父母反對,也未必僅僅因為費用的問題,也許是不願意你離得太遠。還有你的成績,如果在內陸尚且不能讀喜歡的專業進想要去的學校,到外面讀名校就更困難,而且真正的名校會綜合考評各方面的素質,憑你這麼任性而且自以為是的提問,他們恐怕並不會看好你。此外,04年的時候,有個大學同學的高中同學在新加坡讀書,一年費用10w,你爸媽那點錢,放到現在還真供不了你四年,若再因此負債,萬一你不行,那以後的生活就難辦了。人到中年,其實是特別缺乏安全感的,遠離自己的孩子,和可能傾家蕩產且負債的抉擇,只為這個任性的孩子的一個夢,你來做決定的話會怎麼辦?

做人不要太自私。


你從哪一點覺得自己比股票強?


看了這個問題,本來美好的下午感覺被毀掉了有沒有,世界上居然有如此這般不懂事的孩子!在此反對「飛花落雪」兄的答案。

首先,讓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去港澳台大學讀書的學費,港大樓主目測是沒戲了,就拿水一點的城市大學來看吧。

可以看出,2014-2015學年的每年學費+生活費+住宿費大約為2k+美元,換算過來也是12-13萬人民幣一年,那麼四年下來總花費大約為50萬人民幣左右。而且還有一些潛在風險,比如沒有申請到校內宿舍,被迫要出去租房住等等。這樣的話開銷就會大大增加。保險一點來看,準備55至60萬的活動資金是最少的了。可以說,樓主父母那股市裡的20萬塊錢完全不夠看。

其次,飛花落雪兄提到,詳細的規劃你的大學四年,並且做出一個每天賺多少錢的計劃。問題是,在我們國內讀大學如此低廉的學費和生活費,以及如此寬鬆的教育環境和很多的閑暇時間之下,都沒有多少貧困大學生能夠做到不靠父母,完全靠打工賺取學費和生活費。在港澳台這麼一個人多地少,大家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一個本科生也就只能端端盤子,客串下收銀員服務員什麼的低薪兼職了,想讓樓主去打工賺足夠多的錢來cover掉學費,生活費甚至是助學貸款,而且還要列出一個詳細的計劃,無異於痴人說夢。

飛花落雪又提到:父母擔心的應該不止是錢的問題。如果真是鳳凰男的素質,父母也有拚命一搏的勇氣。我個人認為,這個就是錢的問題。20萬的周轉資金真的不算多,作為每天辛苦工作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孩子要讀書娶媳婦買房子,老人隨時都有可能生病,需要花錢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如果樓主父母拿出個幾十萬上百萬輕輕鬆鬆,那我當然支持樓主去外面闖蕩一下,哪怕畢業之後發現收穫其實有限,也好歹有一個後悔的餘地。而事實上,把全家用來買房,治病的救命錢投資在所謂的高收益「教育」上,實為下策。父母並不是眼光狹窄,他們比自認為高大上的樓主你聰明太多。

樓主提到:我的成績 不算太差 但是我個人對大學要求很高 既要一線城市 又要211 再加合適的專業。樓主您這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了。高考是最公平的,你的分數不如別人就踏踏實實的回去復讀吧。每一個在富士康里拚命加班的屌絲,都有一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的心。年輕時候的盲目傲慢與自信並不能成為成功的基石,樓主的父母並沒有傾家蕩產來完成你受教育夢的義務,你也沒有資格旁敲側擊的嫌棄你父母在你眼中的「貧窮」。

樓主又說:我甚至說 將來我自己還助學貸款 他們仍是反對。樓主你知道你這句話有多可笑么?就如同你愛上了一個女孩,但女孩由於你沒錢而拒絕了你,然後你說等老子有錢了開著瑪莎拉蒂來接你一樣可笑。你怎麼知道你以後就一定有能力償還助學貸款?你可知道每年的幾萬助學貸款對於剛工作的低收入屌絲來說是多大的負擔?如果你碰巧還不起,那父母不就還得替你擦屁股?

樓主又說: 台灣 澳門 等地的大學 相對於 內陸 競爭弱資源豐富。對這句話我真的呵呵了,港澳台競爭弱,這應該是樓主的幻想吧。我本人在新加坡,每次早上六點多看到地鐵站公交站滿是人的時候,都會心生感慨。在港澳台新這種人多市場小的地方生存下去不容易,樓主您還是別YY了。

其實我也知道,回答這麼多樓主肯定也看不下去,我也是經歷過那個年齡的段的人。說個在我身上真實發生的事情吧:我當年競賽一等獎選擇保送大學的時候,父母幫我選了上海交大的計算機系,但我以「討厭上海這個城市」為由,選擇了另一所無論實力名氣都差一些的大學的生物系。直接把父母氣的吐血。無論父母多麼苦口婆心的告誡我一個好大學在人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時,我心裡只有一個想法:呵呵,老子有能力,就算是藍翔畢業照樣碾壓你們清華北大。現在回想起來,不知當時的我何來的勇氣盲目自信。最後告誡樓主一句話,你現在的勇氣不叫勇氣,你去找你的父母要錢,就如同義和團去欺負信教的普通貧民老百姓一樣。真正的勇氣,來自於受到挫折之後的奮勇,來自於憑藉個人能力獲得的成功,如果你復讀了一年,考上了理想的大學,那麼我佩服你。希望你的勇氣,不會像義和團遇到洋鬼子那樣作鳥獸散。


你有這樣的想法,也難怪你父母要留點養老的錢。


貧窮不是眼光受限,而是根本不具備眼光。

大多數人都認可並宣揚這樣的一句話——「人是生而平等的」。

事實上人並不是平等的,雖然我們都是由父母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雖然我們的身體構造是相同的,但我們的思想和意識卻有著迥異的差別。

之所以會有成功與失敗,富有與貧窮,非凡與平庸,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差別。失敗者就會抱怨自己的運氣不佳,總是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總以為如果幸運之神站在自己這邊就會獲得成功。

窮困潦倒的人也是頻頻感嘆命運的不濟,總認為成功的人、有錢的人就是天生的富貴命,還幻想著如果自己也是富貴命,一定會更加的富有。其實,非凡與平庸的最大差別並不在於身體的強健與否,而在於人的思想正確與否,人的心智清明與否。若非如此,那麼偉人就肯定是那些擁有健壯體魄的人了。漫漫人生路,坎坷與艱辛同在。是心智,使我們能超越環境、戰勝困難。只有深刻理解了思想的創造力,才可以發揮出它非凡驚人的功效。

世上萬物並不是混亂無序,而是遵循著一定規律的。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一樣,也存在著規律。各種各樣的規律,總是在控制著我們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

只有我們的思想才是能力和力量的源泉。若是依靠外在的幫助,我們便會變得軟弱。然而只要你願意,你就能夠成為幫助別人的強者,而不是被幫助的弱者。


停止抱怨,有的父母巴不得你不上大學,有的人不還是考上北大上到出國留學讀博,步入人生巔峰。。。(話說,真的就步入巔峰了嗎???)

不過我很理解你,不過我覺得實際點還是考個最好的『內陸』大學。


題主,如果清華給你好專業讓你上,你還會選擇台灣差一點的學校嗎,在國內上不了211,台灣香港的大學那得是多差的學校,我只聽過能上清華的人可能選擇了港大,也有港大退學回去考清華的。台灣很多學校都是全英文上課,課本有很多英文的,當然也有一些夜店文化之類的,你看能不能融入那個圈子啦


上面大家說的都差不多了 我結合自己的感覺和經歷談一下我理解你父母不支持的原因

1 你父母如果只有這20w 那是根本不夠你在香港讀書的 台灣不了解

2 留香港並不容易 回大陸求職並沒有太大優勢 只能算半個海歸 比真正歐美的還是差一些 很多單位可能不喜歡要 說白了就是這個投資性價比太低 風險倒是很高 我還是可以理解樓主父母的

如果我是樓主我估計會復讀 因為樓主看上起也是心氣比較高的 到一個很差的學校別的不說 你自己這關就過不去 你大學四年基本就是在後悔和不屑中度過 與其這樣不如好好努力一年再考個好學校


結論是,貧窮的確會使人眼光受限。

正是因為曾經的貧窮,讓他們心裡怕了,不願意再回到甚至回想那種生活,所以心裡總會期望有個保底。你父母不願意花20w來支持你讀書,就是因為他們希望用這20w來買一套養老房,或者讓晚年不至於窮困潦倒(親,千萬別說你以後一定會給他們好生活,每個成年人都有自己的壓力,他們老的時候,你可能正好正在給孩子湊上名校的擇校費而無暇顧及他們)。

我不贊同 @Juan的說法,不是他們的平庸和膽怯造成了如今的貧窮,而是當初的貧窮造成了如今的平庸和膽怯。我的父母生長在農村,兩個人都算是讀書成績比較好的那種。因為家庭原因,為了脫離農村戶口,父親初中畢業選擇去師範學校,母親在高考還實行推薦制度,老師允諾第二年推薦她的時候,選擇了去當民辦老師。如果不是貧窮,他們的選擇和人生會完全不一樣。可能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那個年代,成績好的人更多選擇的是中專和中師,而不是上高中。不是從農村出來的人,根本不能體會到農民戶口這個枷鎖的沉重,以及農民戶口急於掙脫這個枷鎖的急迫。

最後,請題主,不要難過,也永遠不要埋怨父母。高考上哪所大學並不能決定你的人生,決定你人生的是自己。 @Cimon的話雖然看似刻薄,其實非常在理; @諸葛波的話可能正是你父母所想。你可以試著申請獎學金,或者勤工儉學;也可以上大學之後爭取出國留學;人生的路很寬廣,高考並不是唯一的出路。最後祝題主好運


在我看來結論基本正確。貧指地位低下,往往帶著仰視的目光看著別人,容易嫉妒他人,憤世嫉俗,接觸到的朋友大多生活困苦,思想落後,這使得貧人難以融入社會,把握成功的機會。窮指錢財緊缺,大多特別看重蠅頭小利,容易見利忘義,沒有長遠的發展目光。這些缺點在大多數貧窮人中都有,我不否認我也有。

但與父母不同的是,我們還年輕,有機會改變這些情況,改變由貧窮帶來的這些陋習。所以與其抱怨父母目光短淺,不如自己想方設法改變自己,在大學中為以後進入社會工作做好準備,不僅是知識,更是代人處事和個人能力的提高,在社會中至關重要。就這些了,希望有所幫助


謝邀。一輩子在平地,怎能看到山頂的極目風景?又怎敢拋下一切行李登山?

貧窮不僅會讓人目光短淺,也會讓人不敢冒險。

敢於拿舉家所有積蓄二十萬去給小孩博個未知前程的,必然有不一般的魄力。正所謂"富貴險中求",財富背後必有驚心動魄的故事。

你父母若有這等魄力,也不至於在風起雲湧的大時代里混成如今這樣了。

他們的平庸和膽怯造成了如今的貧窮,這麼大年紀了,已經不可能改變他們。

你有強烈的進取心,但好像智商不大夠(211都湊合),學術這條路也不適合你。不用糾結上什麼大學,考慮其他途徑。


4%…真當自己是人尖啊。

山東2011年報名參加高考的人數為588569人,其中,文史類158862人,理工類309544人,藝術文59911人,藝術理11667人,體育10667人,高職對口參加考試的37918人。 但實際參加普通高考的人數只有541463人。

也就是說,4%只不過意味著普文前6354,普理前12382,藝體咱們不提。

每年高考出分以後買張齊魯晚報,看看分數段那個表格,你大概就知道了你什麼水平,能上什麼學校。2011年看這裡:2011山東高考分數段

換算出來你是文585理620,當年山大都走不了,211裡面你也就進個內蒙古大學吧,一線城市不用想

當年山東一本線文570理567,你覺得你能走個啥


推薦閱讀:

家裡經濟困難,上大學後母親又得了精神分裂症,作為一個三流大學的人如何改變現在的生活處境?
丟了 4000 元,家裡保姆嫌疑最大,該怎麼處理?我還想明白以後遇到類似情況如何處理更好?
室友是個港獨分子怎麼辦?
我日語寫得很漂亮,能靠這個賺到錢嗎?
AKG K701和鐵三角MSR7如何選擇?

TAG:生活 | 教育 | 家庭教育 | 個人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