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巴門尼德的「存在/是者」?


簡單說一下ba...

1.新道路

如果說赫拉克利特是繼承了米利都學派的話,毫無疑問愛利亞學派其實主要的就是巴門尼德的思想則更多繼承了畢達哥拉斯的學說,具有某種神秘主義的性質。而巴門尼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赫拉克利特的敵人

「這些不能分辨是非的群氓,居然認為存在者和不存在同一又不同一,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向!」——(巴門尼德《論自然》)

他反對流變說認為那是來源於感官現象的幻覺。愛利亞學派認為真正的本質是不動的永恆的「存在」,由此第一次區分了本質世界和現象世界;而巴門尼德通過抽出「存在」的概念並以此為依據來展開他的學說,而不再是像前人們從自己的經驗中找出一個東西作為世界的始基(畢達哥拉斯的數雖然有抽象的性質但仍然不具有巴門尼德「存在」的邏輯意義),由此開始了希臘哲學的邏輯意義上的演繹道路。

2. 色諾芬尼對神的批判——兩個世界

色諾芬尼批判那個時代中傳統的神,認為:

「假如牛、馬和獅子有手,並且能夠像人一樣用手作畫和塑像的話,它們就會各自照著自己的模樣,馬畫出、塑造出馬形的神像,獅子畫出、塑出獅子的神像了」

這樣一來神就失去了真理意義上的普遍性,所以他覺得應當

「有一個唯一的神,是諸神和人類中間最偉大的;他無論在容貌上或思想上都不象凡人」

也就是說神是背後本質的存在,是超越人們現實生活的,於是色諾芬尼在這裡就實際上提出了本質世界和現象世界的劃分。

3.巴門尼德——存在

而巴門尼德則在色諾芬尼「神」的基礎上進一步抽出了「存在者」這個概念作為世界的本原。

3.1.思維和存在的同一

在《論自然》中他首先借正義女神之口區分了兩條道路——「存在者存在」和「存在者不存在」(關於存在者不存在我認為巴門尼德在這裡的意思其實就是強調不存在的東西是不能存在的),並認為第二條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巴門尼德認為思維和存在是同一的

「因為能被思維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

而第二條關於不存在者的道路是無法被思維的,因而不可能存在。

「走這條路,我告訴你,是什麼都學不到的。因為不存在者你是既不能認識,也不能說出的」

3.2.存在

所以巴門尼德認為我們只能思維存在者,而存在者在他看來是永恆的、不會變化的(對應赫拉克利特),是絕對的,就像色諾芬尼的「神」,它是世界的始基,一切都來自於它又回歸於它。

「在這條途徑上有許多標誌標明,存在者不是產生出來的,也不能消滅,因為它是完全的、不動的、無止境的。它既非過去存在,亦非將來存在,因為它整個在現在,是個連續的一」——(巴門尼德《論自然》)

此外,它還是不可分的,是同一的,是不動的,在各個方面都是完全的,這些就不再細講了。所以在他看來,赫拉克利特所謂的流變都只是感官的假象,真實的存在是靜止不動的。比如看到一株幼苗長成一棵樹,巴門尼德會認為這個現象是假的,就好比馬、獅子用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上帝一樣,是來自於感官經驗的欺騙,唯一真實的是用我們思維捕獲到的存在。

4.芝諾——悖論

芝諾其實在哲學上並沒有多少流傳下的建樹,他主要的貢獻則是為巴門尼德的存在學說作的辯護,這也是他當年主要在做的事情,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他的飛矢不動理論,詳細內容請移步芝諾悖論.我覺得這多少也可以幫助理解巴門尼德的「存在」的含義。

5.對後世影響

巴門尼德的這種思路一直貫穿到黑格爾,還跟亞里士多德的實體有密切聯繫,當然柏拉圖的大雜燴理論也是肯定有他的一份功勞的(柏拉圖的理念說也是否定現實世界的)


先看色諾芬尼的「存在」,也就是色諾芬尼的「 神」的認識,超越於之前希臘神話的神的有形,他的神是不變不動,不生不滅的。他起了邏輯學的開端,並試圖證明他的觀點。

再看巴門尼德的批判對象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的觀點是「火與萬物」「邏各斯」邏各斯是理念的核心,就是分寸尺度。

我們現在理解的存在是物質,那時候不是這樣的,赫拉克利特、色諾芬尼認為眼見不真實,真正的抽象的存在是背後的不可捉摸性,是邏各斯這種層次的東西。

巴門尼德順著這麼下來,繼承了這種對存在的認識。

順便看下巴門尼德的觀點是什麼:

兩條路「存在物存在」 去通向真理 這個存在不變不生不滅 永恆,相反與赫拉克利特的變化運動。所以可以認定存在是思想上的而不是物質上的。

」不存在物存在「 卻沒有收穫

其實這個階段他們都忽視了」存在是什麼「他們都在追求」什麼是存在「,直到亞里士多德的時代,才開始考慮」存在是什麼?「


einai (being)的用法可以劃分為 ( 1)意即 「 存在 ( exists) 」 , ( 2)系詞(表存在/表真用法) (3)永恆不變的本質 。是者(Being)來源於這個詞。


巴門尼德先區分了意見/真理之路。後面指出是者是真理的對象,表示世界本原的一個概念,但是他不是抽象的一個principal,而是一個空間和時間上的存在,並且有固定的形體,是個球體。但是跟之前克賽諾芬尼說的神或者之前早期自然哲學說的哲學本原不同,巴門尼德的是者有更高的概括性,這個是者只能靠邏輯和思辨來認識。此外,是者有三個性質:不生不滅;連續性;完滿性。

巴門尼德的是者不完全是「to be」,他其實是 「what is」 (to on) 的意思。

What is (to on)自此作為核心主題引入了哲學討論。巴門尼德首先發揮了 to on的靜態持續 ( stative-durative)的方面, 提出了一個系統的論斷:what is 必然是不生不滅的。 這一論斷誘發了前 5 世紀的元素理論 (其中包括原子論), 用以解釋最基本的實在何以能夠保持不變。同樣是不變的實在這個巴門尼德的學說為柏拉圖提供了存在論的資源, 以解釋他自己不變的型相 ( Forms)。


按普羅提諾的理解,太一流溢出智性,智性流溢出靈魂,靈魂流溢出外部世界,外部世界作為靈魂的流溢,一種現象,是存在的,是"是者",是"存在",但不能脫離靈魂,不能獨立絕對的"存在"和"是",它的本質是靈魂的流溢。同理,靈魂也不能脫離智性存在,智性不能脫離太一,太一就是絕對的"是者","存在"。而太一不能被思考和理解,但你的思考和理解都源於太一,估計只能到這了。還有一點,如果你在這樣的問題上有更多誠實的思考和理解,你應該會更多靠近點靈魂智性和太一,也就更多點"是者"和"存在"。(我說的誠實的思考和理解,意思是不裝逼,不為什麼目的)


推薦閱讀:

佛教教會了你什麼?
假如模擬市民(SIMS)里的人物想要證明他不是一個虛擬人物,他們他應該如何做?
到底什麼是精英治國(Meritocracy)?
我們為什麼需要先知?

TAG:哲學 | 形而上學 | 西方哲學 | 本體論哲學 | 古希臘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