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加高效的學習打高爾夫?
高爾夫是一項對身體協調性和柔韌性要求很高的運動。所以,不要因為過度的練習而造成肌肉群的僵化和損傷是你日後打好球的關鍵。許多人都在學習高爾夫上犯了一定要刻苦練習的錯誤。在練習場里拚命揮杆,造成手臂,背部和腰部的運動性損傷。這種損傷還有可以波及到膝蓋和腳踝。一旦這樣的損傷形成,可以會伴追你一生。
朋友們可能會問,如果這樣我該如何練習高爾夫?我想如果你不是職業選手,你每天最多在練習場打一百粒球為好,不要超過兩百粒。打球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時間熱身,不要怕麻煩。打每一粒球的間隔時間盡量延長,用間隔的時間多思考動作的要領,而不是一味的擊球。很多人說高爾夫不是一種力量的運動,這是對於已經深刻理解了高爾夫的人來說的。對於初學者,想把球打遠的想法,導致初學者可能會發力的擊球,有些教練會說,不要這麼做,讓初學者放慢節奏,減輕力量,但是我想說的是,在最終下場時,你還是要儘力擊打很多位置的球,並且,由於你的其它不足,導致你總會擊打一些遠距離的球位。這樣,你難免要發力的揮杆。雖然你不是職業球手,不能像職業球手那樣的發力,但是你的心理作用會讓你這麼做,所以,如果在練習場你沒有這樣的訓練,可能導致你在下場時根本找不到自己的節奏。所以,你在練習時至少要儘力的擊球,保持一個你在下場時的節奏。(關於這一點可能會有很多爭論。)
人們都說練習的時候先練習七號鐵。其實這個不一定,我覺得你可以每個桿都試試,然後選擇一根你覺得揮動和擊打最舒服的鐵杆練起。
為什麼這樣呢?因為高爾夫球杆有不同的揮重和自重。初學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揮重和揮速,所以,找一根揮動舒服的桿就等於在一定的範圍內發現自己的揮重和揮速。雖然初學的你還不明白這些概念是什麼,沒有關係,這些概念就是要使每個人揮杆達到最舒服的狀態。所以,在一開始就接近合適自己的揮重非常重要。
高爾夫揮杆練習中有一個非常流行的詞要肌肉記憶。人們大多理解成通過固定的動作訓練使肌肉記住如何運動。因為這樣想,所以,人們不斷的重複的多次的練習。有的人一天要打幾百個球。其實大家很有可能是理解錯了這個詞。肌肉是不會有記憶的,所有的記憶都來自於大腦。所以,不用腦子的高爾夫將一事無成。機械的揮杆不會讓你的肌肉產生記憶,你要在每一個揮杆中用腦體會身體和球杆之間的任何細微的東西。而且要在生活中不斷的用腦思考這些問題。這才是真正的能夠讓你的身體和肌肉開展記憶的方法。
最後,注意禮節。高爾夫有些禮節不是形式主義的,有它深刻的內涵。我不多說了,如果在禮節方面還需要別人培訓,那這個人基本沒有做好打高爾夫的準備呢,可以再等等自己。謝謝邀請。 那我就憑經驗寫幾點吧,我才接觸高爾夫3年而已,經驗很有限,並且即使我下面寫的再好,也不一定適合所有人,高爾夫是因人而異的,僅供參考,我學球的時候,我南非的教練常和我說兩個詞:practice和relax。1、剛開始學高爾夫時要及其注意基本動作,像握桿、站姿、轉身、上桿下桿等動作一定要到位,反覆練習,最好有教練或是水平較高的球友一盤指點,切忌著急打球而忽略了基本動作,這個是日後提高的基礎,打好基本功。2、練球時一定要多琢磨思考,可以多看職業運動員的揮杆視頻或者是練球時對著鏡子查看自己的揮杆動作,切忌不加思考的機械揮杆擊球,也不可單純模仿,可以參考,但不可以簡單的模仿,因為有些漂亮的動作,身高不同,力量和協調性不同,動作也不一定適合;3、在練習的基礎上要儘早固定適合自己的揮杆動作,最好不要經常變動自己的動作,不要今天覺得這個動作好,馬上學這個,明天又覺得那個好,馬上又學那個,這是打球的大忌; 最後,還是那兩個單詞practice和relax,要經常練習,堅持練習,一個月不打球,基本動作和球感就完了,另外打球的時候,要放鬆,初學者最大的問題,就是身體比較僵硬,這個要通過各種輔助練習,讓身體協調柔軟。 高爾夫是一項優美、自然的運動,學一些基本的規則和禮儀,在打球的過程中,有好處。
最重要的是找對教練這個圈子裡的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太多
首先找個好的教練,規範動作,就算成功一半了。如果動作不好,將來糾正很困難。當然有些PGA TOUR球員動作很不標準,比如Jim Fuyk,但他們都是靠反覆的練習才使得一種不規範的動作達到很強的擊球效果。
然後就是練習,練習,再練習。沒有捷徑。最有效的學習高爾夫方法是請個好老師,規範動作,加上多上正式場練習。高爾夫是一種依靠身體扭動來獲取力量的運動,運動時帶給身體的感知與動作是否正確有時不是一致的,也就是說你自己有時揮杆時覺得很輕鬆自然,但是動作卻是錯的。可以與高爾夫運動進行類比的是壘球的擊打動作,都是靠身體扭動獲取力量,但是高爾夫揮杆比壘球擊打更加困難,因為高爾夫揮杆是一個斜面,而壘球揮杆是一個平面。壘球的擊打動作是可以幫助自己體會高爾夫揮杆的,例如一些球手在比賽開球前的熱身動作就是壘球擊打動作。
我練習高爾夫三年多,前兩年多都是自己在練習場瞎揮杆,揮杆動作根本不能穩定,後來請了教練從基礎握桿,站姿等基礎開始,才是穩定下來。打高爾夫的時候要關注自己每次的揮杆動作,而不是擊打球的遠近方向,有了基礎之後,就可以知道自己每次揮杆的大致問題,能夠做出調整,這樣算是登堂入室了。
當然,現在職業球手中有不少揮杆動作都是非常怪異的,例如John Daly,Jim Fuyk,但是他們的揮杆都是和自己身體情況形成了一種關係,而且從起桿到收桿都是在control的狀態,所以他們的揮杆也是非常的穩定。
自己體會,希望有幫助。最好請教練一對一的輔導吧。。再加上多練
我們學校一個割草的大叔打的都很牛逼。。因為是我們老師一對一教的。。斷斷續續打了好幾年,至今揮杆時而100碼時而打不到球。。再見!
我覺得看你的目的是什麼吧……
我在國內和美國都找過教練,覺得大家的教學方法真的非常不同。
國內的教練前面兩節課一直在矯正我的揮杆姿勢,第一節課一大半都是讓我不擊球的揮杆,然後過來給我掰姿勢。前三節課一直是在練習場里,然後他一直說我姿勢不對,我練的巨無聊然後就再也沒去上過課。
美國的教練大叔超級鬆散,揮杆就教了一節課,然後第二節課就開始教著打chipping 和pitching了……第三節課就開始打果嶺了。他一直在說我們是為了開心,大家要have fun。
我覺得我比較適合第二種方式,畢竟我只想晒晒太陽 看看風景。完全贊同 @白鏡的說法,找個好教練規範動作。這絕對是第一要務。剩下的是我的個人經驗,主要從教練不在自己練的情況下的規範動作方法來說起(雖然心理調整很重要,但是本人實在不擅長這個,經常打打就choke了,動不動就出現一個洞打出14桿什麼的,真是慚愧)。規範動作可以對著鏡子練起,看上桿左手是否直,手腕是否彎曲過度,看下桿手有沒有縮等等。
還可以在網上買各種動作糾正器材,比如左臂彎曲警覺器,左臂彎曲會發出聲響。
然後下場後發現長桿換短桿之後發揮不好,所以在練習場還應該多加練習球杆之間的切換。當然關鍵的關鍵是不要發力!!!1、多加練習2、多看職業球員的比賽和動作回放3、適當增加體能訓練4、多和高水平的人一起下場,看看他們的打球策略5、適當小額賭球,它會讓你認真打每一顆球
轉載一個運用高爾夫科學及輔助器材改善改善揮杆路徑和擊球中心的案例 ,不同思路作為參考
利用BodiTrak重力毯搭配輔助訓練器材,將梯台上營養不良的右曲球,變得又直又遠!
在梯台上將球轟得又直又遠,應該是大多數球友所夢寐以求的。耳邊傳來「鏘」的清脆聲響,手中感受那紮實觸球的愉悅快感,眼裡盯著小白球朝著空中持續地往前飛去,然後落在視野盡頭的翠綠球道上…那種硬是比同組球友遠上好幾十碼的得意與滿足,讓人昂然翹首、顧盼睥睨。 要將球打遠,身材絕非唯一條件。一米九的達斯汀強森(Dustin Johnson)、巴巴華生(Bubba Watson)能將球轟得很遠,一米七的麥克洛伊(Rory McIlroy)、賈斯汀托馬斯(Justin Thomas)也可以。關鍵在於你能否以理想的揮杆機制,蓄積最大的擊球力量,並在觸球瞬間高效地傳遞到球上頭。以強森與麥克洛伊為例,都是利用出色的身體轉動來創造速度;而華生與托馬斯,則善用地面的反作用力來強化揮杆力量。各有各的揮杆特色與技巧。 在本期的運動科學單元中,熱愛小白球的Fox Sports主播林志隆,希望能將他那不怎麼體面的右曲球路,變成能符合他壯碩身材的出色開球。這一次,我們先以BodiTrak重力毯搭配TrackMan出球監測器,檢測他在揮杆過程中的COP(center of pressure,壓力中心 )動作路徑與各項擊球數據,找出其問題所在,接著再運用輔助訓練器材來進行揮杆調整。結果如何,請繼續閱讀下去。
錯誤的COP路徑 你應該曾聽過教練跟你說,上桿時要將身體重心轉移到右腳,下桿時再轉回左腳;透過正確的重心轉移,來創造速度與距離。而BodiTrak重力毯,就是設計用來追蹤你在整個揮杆過程中的COP(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身體重心)動作路徑。以美巡冠軍選手詹姆斯韓(James Hahn)為例(有興趣的球友可以上http://www.boditraksports.com/knowledgebase_category/pga-tour-data觀看),他擁有相當標準的COP動作路徑,瞄球設定時雙腳平均,上桿時逐漸往右腳移,頂點約是左17右83,然後下桿時移回左腳,觸球瞬間左90%右10%,收桿則是左80右20。且COP從設定到收桿泰半都維持在雙腳中央移動,鮮少極度偏離到腳尖或腳跟,使其能做出相當流暢且平衡的揮杆姿勢。(詳見上方表格)
至於本次的受測者林志隆,在瞄球設定時COP分配很不錯,左右前後均等;但到了上桿頂點重量轉移沒那麼多,左33右67,且開始跑向腳尖;在觸球瞬間,他的COP分配是左56右44,且左腳是腳尖88腳跟12、右腳是腳尖94腳跟6(如上圖)。很明顯地他在下桿時身體重量全往前跑到腳尖去,造成他身體容易前傾,使得球杆以外而內的路徑觸球,而需要以多餘的手部動作來補償,不僅擊球效率差,更容易打出由左往右轉的右曲球。 從下方的觸球瞬間照片能清楚看出,在觸球前的那一瞬間,桿頭明顯地跑到球的外側。從TrackMan數據也能看到,儘管桿頭速度有94.5mph,但觸球角度往下6.8度,後旋4005rpm,擊球效率(smash factor)僅1.33,使其飛行距離僅189碼,整體距離203碼。
解決方案 要矯正林志隆的揮杆,首先要改善其COP路徑,修正重心前後位移的問題,讓他在觸球瞬間將重心分配在腳掌,才有辦法以桿面甜蜜點觸球,提供齊擊球效率。在此,我們利用三種輔助訓練器材來做調整,沒有太多指令,讓他以本體感覺去體會正確的揮杆動作與重量轉移,這樣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衡地揮杆 將一根平衡棒(Balance Rod)擺在地上,要求他以雙腳足弓踩住,然後做出實際的揮杆動作(如上圖)。唯有把身體重心放在腳掌中央,才能在揮杆過程中保持平衡。一旦重心跑到腳尖去,身體就會往前倒。多做幾次揮杆,本體自然能感受到正確的重心感覺。
由內而外下桿 在平衡棒之外,我們再擺上Speed Trap,並在上桿路徑外側與送桿路徑內側裝上紅棒,訓練其練習由內而外的下桿路徑(如上圖)。如果他依舊由外而內揮杆,在觸球前絕對會先打中紅棒。這能有效地調整他的下桿路徑,並且讓觸球角度變小,而非像之間一樣以相當大的角度往下觸球,這絕非理想的開球木杆擊球方式。
避開障礙 這個訓練方式的作用和Speed Trap類似,都是用來矯正他的下桿路徑。在球位外側擺上一個Impact Bag,如果他由外而內觸球,桿頭會先擊中這個碩大的紅色障礙物。如圖,我們能清楚地看到在觸球瞬間,林志隆的桿頭是位於球的正後方,而非像之前一樣,跑到球的外側去。
驗收成果 在利用輔助訓練器材練習之後,我們再以BodiTrak重力毯與TrackMan出球監測器來檢測成效。透過觸球瞬間的COP分布圖(上圖)我們可以看到,林志隆在觸球瞬間的COP分配是左55右45(和訓練前幾乎相同),但左腳是腳尖79腳跟21、右腳是腳尖78腳跟22,雖然重心還是偏前,但已經有所改善。
至於TrackMan的開球數據,更是漂亮許多(如上圖)。桿頭速度來到98.7mph,後旋3523rpm,猛擊因子更提升到1.43。這使得他的飛行距離增加到216.1碼,整體距離為235.3碼。如果他能進一步改善過於陡峭往下的觸球角度(-7.2度),開球距離絕對能夠更上層樓。
入門可請教練,想要進7字頭,還要靠悟性和「多」練球。
作為正在學習中的新手,深深覺得最高效的方法就是請個好教練。然後就是保持一定的練習密度,以儘快體會和固定身體動作,用教練的話說就是找到感覺。我目前一個多月上了6堂課,還沒有開始學全揮杆,目前教練主要在講運動原理和糾正我的動作,包括上身三角腰部和腿的狀態。現在身體還不夠穩定,旦半揮杆時動作正確的情況下7號鐵距離能穩定在80-100這個區間,對練習密度不夠大的我來說已經很滿意了。
取決於你的目標是什麼,目標決定了學習路徑。
如果你是想成為職業選手,這個我沒經驗,沒法說,而且應該絕大多數人也不是這個想法。
如果你僅僅是想跟朋友或者客戶下場玩玩,熱鬧熱鬧,娛樂娛樂,我覺得沒必要追求學習效率,讓桿機制決定了不同水平的人在一起打球也可以娛樂得不錯,而且打多了水平自然會有提升,就算由於基本功不紮實而在成績提升上遭遇瓶頸,也幾乎不影響娛樂。如果你想在成為一個不錯的業餘玩家的道路上追求一些效率,我建議以以下路勁來學習(這不是我的學習路徑,是我在學習過程中走了彎路之後認為比較合理的學習路徑)。在初學階段,找一個適合你的教練。注意,是找一個適合你的,什麼叫「適合」,我覺得有兩個標準。第一,確定你的教練有因材施教的能力,每個人的身體條件不一樣,他所適合的揮杆方法也不一樣。你可以觀察一下你所想選擇的教練是否對不同的學員特別是身體條件差別比較明顯的學員(比如年輕學員和中年學員,男學員和女學員)採取了不同的教學方式,如果是,上一段時間這位教練的課來試一試,看他是在教學過程中結合了你的身體特點來實施教學,如果是,繼續學,不是的話,換教練。通常經驗豐富的教練應該都具備這種能力。第二,你能聽懂你的教練在說什麼。你的教練要能夠系統的教授的揮杆的原理更重要的是能在表達某些技術細節的時候讓你很明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理解我的教練教授的一些技術細節,造成在練習的時候很困惑,我自認為理解能力不差,那問題出在哪呢。後來想明白了,原來高爾夫揮杆的很多技術細節是要通過想像來實現的,因為你看不見自己的揮杆動作,只能通過想像來引導你的動作,對同一個技術細節不同的想像會反映出來不同的表達。舉個例子,你自己用手去抓你背上的某個地方,因為看不見,你的手的第一落點通常不是你想要抓的地方,為了讓手的第一落點落在你想要抓的地方,你可能需要想像你要去抓另外某個點。也就是說要求教練在表達上的調整能力要夠強,如果對於某個技術細節的表達不能讓你理解並作出這個細節的話,教練需要嘗試換一種表達方式。這一點對教練的要求比較高,如果找不到有這種能力的教練的話,需要你自己嘗試調整你的想像去引導你的動作。在適合你的教練的指導下進行幾個月的學習和練習,你的揮杆應該基本成型了,我們不是職業球員,不需要300碼的開球,不需要精準的鐵杆擊球,我們只要一個八九不離十的全揮杆就行。當然,在揮杆上追求精益求精也不是不可以,只是要花大把時間去練習,去摳細節。這個時候繼續磨礪揮杆技術已經不是對你成績提高最有幫助的,接下來應該轉移一下學習重心了。一方面多練習短打和推桿,這是個熟能生巧的東西,一定要多花時間練,在這裡不花太多篇幅說。同時,還有一個重中之中,也是這個遊戲的核心,如何在遊戲中應對壓力,高爾夫本質上是一個應對壓力,挑戰自我的遊戲。這就要求你在遊戲中保持平和的心態,不患得患失;同時冷靜的思考,制定合適的策略。在失誤的時候不急躁不氣餒,正常地做出下一次擊球;在該進攻的時候果斷進攻;在該防守的絕不冒進。總之,心態和策略是「內功」,沒法通過文字表達太多,主要靠體悟,這是重中之重,確經常被業餘玩家忽略,多花功夫在這方面進行修鍊,會對提高和穩定成績大有幫助。我覺得除了技術性的問題外,很重要的是一直按照一套理論來練習,而不是聽各路高手點撥。最好也是跟著同一個教練練習。我打球兩個月,5號鐵及以下基本不出slice, 熱身後7鐵及以下擊球成功率有90%以上,一號木50%左右。我覺得應該歸功於教練一貫的指導。期間有過不同的教練,或者球場「高手」熱心的指導我,和我的教練講的都不是一個套路,也就完全沒聽,也沒有為了好的擊球效果刻意學其他的揮杆動作。舉個例子不知道是否恰當:對於新手學球,就像完全不懂電腦的人裝電腦。如果沒有靠譜的技術人員指導,自己看啥好買啥,運行效果不好,甚至完全不能用的幾率很大。
所謂高效,就是要事半功倍,用最短的時間和精力達到最佳的效果!從學球和練球兩方面談起就要求:
一。學球 要系統、全面、有條理。
首先得對高爾夫有個整體大概的認知,給自己的學習列出一個總綱,明確自己學習的步驟,然後按照計劃明確的進行學習。切忌急於求成和東學一些、西學一些!以下是我當初的學球的大致步驟: 基礎部分(站姿、握桿、半揮杆、3/4揮杆、全揮杆、推桿); 晉級部分(發力的順序,長桿和短桿技術、開球木技術、切拋技術、推桿距離和走線技術); 針對性部分(球道解讀、攻嶺攻略的選擇,風速和風向的影響、長草短草擊球、特殊球位技術)二。練球要有目的性和真對性。 要明確自己要練的什麼,目的是什麼,目標又是什麼。最好是先局部後整體的練習。切忌練球階段以擊球遠近和效果為衡量標準!因為擊球效果是一個整體的結果,它包括了技術合理性、擊球準確性、桿頭速度、起飛角度、心理控制以及風向和球位的影響等多方面因素。 舉例:比方說我要練習半揮杆,練習內容就包含如下部分: 站姿,擊球準備,瞄準,上桿下桿時肩膀的轉動,發力部位,手腕的釋放,桿頭軌跡,擊球準確性,起球角度等。 這些訓練內容,我一般會先拆分開單個練習,再組合起來一起練習。最後再通過擊球效果進行驗證和針對性調整。沒什麼好方法,最好找個老師教,我們學校體育課有高爾夫,我也學了一年了,很多細節根本不是一個人練能體會到的,然後就是練習了,高爾夫看似是富人的運動,其實是很枯燥的,不停地揮杆揮杆,而且最初的時候要麼打不到球,要麼球飛不起來,我們老師跟我們說:要想達到他那種水平,先打十萬球再說
其實每一個人擊球的動作都不是相同,但是他們上桿,下桿的軌跡都是正確的,沒有一個人動作是相同的,良好的動作可以讓你打的更遠,更穩定。說句玩笑話,還有一種練習方式,我覺得是熟能生巧
什麼東西都是熟能生巧的,打高爾夫也一樣,有個好老師固然重要,但是一個好的聯繫習慣也是非常關鍵的,建議買個練習器在家裡練習推桿或者揮杆,輔之找一些技術的相關資料學習就行啦!買練習器有個好處就是可以隨時在家裡練,不用說話幾百塊錢去練習場,這樣也不用特意找時間去,放假,下班回來都可以練練手,特別方便。具體可以上淘寶或者其他的搜索PGM這個品牌的練習器,這個性價比還是比較高的......http://www.golflm.cn
推薦閱讀:
※高爾夫球的樂趣在哪裡?
※一架波音747里可以裝下多少個高爾夫球?
※為什麼老虎伍茲比其他體育明星賺錢多?
※高爾夫與房地產結合的模式有哪些?
※打高爾夫時為什麼就單手戴手套呢?
TAG:高爾夫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