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東西兩派的分歧對拜占庭教堂和天主教教堂產生了什麼影響?
拋磚引玉。
基督教的教派分歧會出現在諸如聖像,鑲嵌畫,雕刻這類的藝術品身上,但是教堂本身受其影響並不大。更多的是一些繼承或者其他文化影響。就從東羅馬說起吧,拜占庭的皇帝是耶穌在人間的代理人,patriarch與主教是朝臣,世俗部門與教會密不可分。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拜占庭實行的是神權統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教會是典型的受控制者。對皇帝而言,讓教義和教會滲透到社會的每個層面,是他的目的,這一點上繼承了羅馬,從君士坦丁開始,歷任皇帝包括軍君士坦提烏斯,阿納斯塔休斯,查士丁尼等都非常熱衷與建造大教堂。羅馬特色的拱頂,這些建築同時受到猶太特色神廟文化的影響,因為聖經中禁止為上帝造像,所以猶太人的建築顯得相對簡樸,《舊約·列王記》中說所羅門王為了建設神殿,不得不前往國外尋找人才。繼承摩西律法的所有一神教在教堂,設計等方面共同的難題都在於此,
除此之外,拜占庭的建築還受到希臘神廟的影響,這種長方形的樣式經過羅馬長方形會堂的普及而成為主流,長方形會堂(basilica)源於希臘語,指的是皇帝親自主持事物以及高級官員的辦事場所。早期的教堂都是這種樣式,如公元330年的舊聖彼得大教堂和拉特蘭聖約翰大教堂。380年的城外聖保羅大教堂,432年的聖母瑪利亞大教堂等等。這些教堂大部分已經消失或重建,唯有以色列伯利恆的主誕堂依然保留有較為完整的原始面貌。
如同我們所見的,這種長方形會堂風格的教堂,最終因為羅馬混凝土技術的發展被圓頂教堂取代,這種圓形或者圓頂的教堂跟隨羅馬人分布在君士坦丁堡,來到埃納提亞大道,來到塞薩洛尼卡。它們中的大部分如今已經成為廢墟,不過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依然保存完好。這座君士坦丁大帝命人動工興建的教堂中置有耶穌墓,整座教堂內到處都是兩千年來教派戰爭,風雨蟲蝕的奇蹟與傷痕,我們所能見是年復一年增添的裝飾,我們不見的是遊離於東西方間不安的氣氛。
這些結構體得益於混凝土的使用,它提供了石材與木料之外的第三種選擇,早在共和國時代,羅馬人就將混凝土注入木質的模版內,成為各種大型建築的course,這個不贅述了,安利一下視頻,《耶魯大學開放課程:羅馬建築》(Open Yale course:Roman Architecture) MOV ),雖然這地方盛產波士頓人及各種野生高華導致其逼格負無窮。話題拉回,這種建築方式特別適合建造墩柱,拱頂,主牆但是特別難看,於是外層被用一種灰漿覆蓋,到了帝國乃至拜占庭時代,磚,大理石和陶土逐漸成為建築外牆的主流,比如查士丁尼在6世紀決定興建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它的頂部有一個巨大的圓頂,兩側各兩個半圓頂。這種巨大的結構體通過大量圓桶狀的拱頂支撐,它的外部則以拱廊作為圍牆,這樣,萬神殿時代的單一拱頂建築成為過去,多圓頂上一個大圓頂的時代來臨,也成為了拜占庭帝國留給我們的印象。
當然,拜占庭的故事還沒有結束,從9世紀開始,因為中央大圓頂的種種缺陷,這種風格被捨棄,代以多個小圓頂的教堂風格。圓頂與下部的直線相映成輝,逐漸形成了我們熟悉的拜占庭東正教建築風格,
拜占庭的建築還有個特點就是裝飾豪華且繁瑣,理論上,他們的教堂能加裝飾的地方都要裝飾,不能加裝飾的地方創造條件也要裝飾,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部的每一根柱石,拱,柱頭都被賦予裝飾的功能,有各種彩色的bling與反光的裝飾,玻璃,瓷片,大理石花紋陶片,彩繪陶片,特製玻璃。他們特別愛用金來暗示上帝的光芒,於是10世紀時,君堡製作金箔的工匠們名揚帝國內外,甚至受雇於西班牙的穆斯林城市Córdoba、在這些裝飾里值得一提的是鑲嵌畫,用一種紅色的石頭畫出底圖,釘上釘子,固定嵌片極其底色,最後整幅固定在天花板或者牆壁上,在教堂里這種鑲嵌畫幾乎取代了雕刻的屋檐,橫飾帶等幾乎所有的其他裝飾, @Naomi N聖索菲亞大教堂南樓廊第二層還是第三層我忘了有拜占庭最美的鑲嵌畫《祈恩圖》。在這個階段鑲嵌畫發展到了頂峰,後來逐漸被繪畫取代。
對一般的拜占庭基督徒而言,教義中反對偶像崇拜與供奉聖像是一個糾結的矛盾,因為聖像往往不只在家裡玩,還會放在教堂里供奉,並且相對鑲嵌畫,濕壁畫而言造價低廉。說起這個,我經常想買一些基督教特色的工藝品送人,不過一般都要去天主教的商店買,因為我們新教這些聖像破壞者們沒這手藝=。=。這些聖像早期存在於羅馬基督徒的地下墓穴里,後來成為了基督教東方教會的特點與祭壇,聖衣,聖器一起成為日常禮拜的象徵,繪製聖像成了一個精神性的事情——精神上體會到上帝的感召,驅動身體繪製出耶穌基督的形象。拜占庭在聖像崇拜爭議中折中,允許從事聖像,鑲嵌畫,插圖但不允許雕像。但是近東,西亞的一些其他教派則有不同的態度,比如埃及的 Copt,敘利亞的 Syriac,安納托利亞的 Anatolian Armenian 等等基督一性論的教派,就非常的嚴格,亞美尼亞這個第一個自稱基督教國家的國家,也建造了值得一提的大量教堂,禮拜堂與修道院。這些建築大部分都是石材建成,有深凹的拱廊窗等等。與拜占庭的大量裝飾不同,亞美尼亞的教堂以雕刻與各種顏色的石材見長。在不同的時刻,季節,天氣,這些石制教堂會呈現出種種不同的風格。儘管大部分顏色都在後來的宗教迫害與廢棄,翻修中雨打風吹去,但是大部分教堂經受了時間的考驗。它們如今依然聳立如斯。
君士坦丁大帝歸信主耶穌後三百年,整個歐洲都接受了基督教,在西方曾經屬於羅馬的地區,教堂大多依然按照長方形會堂建造,有柱石支撐屋頂,在所謂的黑暗時代,教堂所使用的石材非常劣質,只有少數是從羅馬建築的廢墟上取來的石材;在那些沒有羅馬化的民族,如斯拉夫人,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斯堪的納維亞人以及日耳曼部族們自成一格,看重個人的自由,充滿創新活力與原始豐饒。他們的建築,藝術,思維方式後來融入基督教,被各處興建的修道院與教堂所用。比如挪威和瑞典,木製教堂的木雕就有濃郁的異教風格,這些異教的風格因為基督教的普及而得以存活至今。
挪威的聖安德魯教堂我知道該寫天主教教堂了。拖一下幹活先。拜占庭傳承了大部分古羅馬建築的精髓,將拱頂發揚光大,同時還融合了伊斯蘭風格,對中世紀後期文藝復興期間歐洲建築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天主教教堂是在古羅馬後期巴西利亞的形式上發展而來的,後期還產生了哥特式這樣獨創的結構和藝術形式。
羅曼式,哥特式是西歐建築史上重要的兩個風格,西歐文藝復興期間古羅馬建築風格的回歸一部分是依靠十字軍東征帶回來的戰利品和一些古卷。除了建築之外,最大的就是信仰上的分歧吧。
天主教的架構越發接近於國家政府機制,而東正教越發扁平。信仰上,天主教也越發崇尚權威性的管理和崇拜,東正教則越發傾向於認可人性本善且不需要做過多管理干涉。我個人對東正教的「beauty will save the world」理念極其贊善,這也是我作為一個基督徒所篤信的東西。推薦閱讀:
※教宗為什麼叫方濟各,那麼上屆教宗為什麼叫本篤十六世?(還是這些只是別稱,類似主席、總統)
※教宗Francis在當選之前被認為是保守派,然後其就任後卻全面表現出南美解放神學的態度,這是怎麼回事?
※天主教為什麼沒有滅亡?
※梵蒂岡教皇的候選人是怎麼確定的?候選人又是怎樣去「拉」選票的呢?
※新教徒能否裝成天主教徒,向天主教神父做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