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全力教一個孩子,你會怎樣安排課程和教學順序?
假設5-16歲。
我心中的教育,是幫助一個個體擁有完善的自我、人格和追求。是培養一個能夠獨立、有理想、對社會有價值的人。會在遇到困境和挫折時,還能夠保持樂觀的心態,用正確的方式思考和尋求幫助,能夠尋找到自己生存的意義的人。
作為孩子的父母,首先需要的也就是把孩子當做一個真正的『人』來看待,而不是自己慾望的載體。不能因為自己更強壯、更成熟,就隨意的毆打、欺騙、敷衍、忽視、干涉、 侵犯孩子,尤其不能以愛的名義進行。認同的可以往下看,有不同意見的請在評論區發表討論。首先要講的是一個貧窮家庭如何教育孩子面對貧窮的故事: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扮演了最重要的一個角色,因為父母不僅僅需要用正確的方式教育和引導孩子,還需要處理好親子之間的關係以及相互間的矛盾。這需要大量的愛、耐心和時間精力的投入,所以對於准爸爸媽媽有一句話我很認同:「什麼時候要孩子最好?當你認為自己做好準備的時候——不只是物質,更是心態上的責任感。」5-16歲的時間跨度裡面其實包含了孩子發展改變的三個階段:
-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小女孩,她和她的父母住在一個租來的閣樓上,閣樓甚至小到沒有辦法請別人來做客。但是,這個小女孩卻成長為了一個性格開朗活潑、樂於助人、興趣廣泛、社交全面的人。她的父母是如何做到的呢?
- 首先是說實話,當小姑娘3歲的時候首次意識到有的孩子家裡有車子和大房子,但是她們家卻沒有的時候,跑來問父母。父母就直截了當的告訴了她:因為我們沒有錢買。
- 接著是父母的榜樣,每次與人交談或者社交的時候,孩子的父母都會當著孩子的面坦然的用不卑不亢的態度與任何人交流,也從不迴避自己的經濟收入等話題。
- 然後是充分的討論,父母有時候會和小姑娘討論財富和價值的問題,當要花錢的時候,他們會告訴自己的孩子,同樣的錢要是用來請孩子的鋼琴導師、學芭蕾、培養各種興趣上面,而不是無謂的花在奢侈品、買車買房上,到底是哪一種更有價值。
- 最後是心態的養成,在這個家庭,父母會用更多的時間來陪伴小女孩,共同面對很多生活當中的問題,並且會告訴她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我們的奮鬥和努力,還有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每次假如生活有了改善,孩子就會知道,這是因為爸爸媽媽的努力工作,會珍惜這種改變。
- 幼兒期(3~6、7歲)
- 兒童期(7~12、13歲)
- 青春期(12~15、16歲)
這裡每一個階段孩子的特點、需求和教育方式都不盡相同,但卻是父母對孩子影響最為深刻的三個階段(前面是嬰兒期,後面是青年期)。所以認真負責的家長需要根據孩子的變化而針對性的改變自己教育的方式和對待孩子的態度,以獲得最好的效果。除此以外,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一些客觀正常的發展規律,例如兩次叛逆期,與父母的交流隨年齡增長而下降等,都需要父母對其有所了解,並且正確積極地採取應對措施。
也就是說,教育是門技術活,希望孩子身心發育健康的成長,缺少了相關知識光有滿腔熱血是不夠的。這也對父母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何況父母們還會成為孩子模仿的榜樣。比爾蓋茲說過「在這個世界裡,人是不平等的。」這是我們無力改變的現實,但可以思考的更進一步,我覺得一個人18歲之前的優勢是來自於家庭,由父母創造的成長環境、針對性的教育方式、習慣和能力的培養、父母素質的潛移默化等組成,父母的教育理念也是非常大的一項不平等;但是18歲以後離開家裡,他本人的能力素質就會慢慢變為重心,進入學校、社會,優勢需要自己去爭取和把握,自尊要靠自己的能力去樹立。而為了讓孩子離家後能夠更好地適應這個繽紛繚亂的社會,更有競爭力,就需要有好的教育為孩子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也是我所理解的「贏在起跑線」和「父母的責任」。
由於此處篇幅有限,文章太長也會過於嚴肅顯的枯燥不便於閱讀。所以我會將我整理的關於兒童不同階段的要點乾脆做成提綱截圖貼出。每一個階段也會從教育重心、親子關係、認知特點和教育方式4個方面來分開闡述,其中:- 教育重心:該階段最核心與合適的教育目標。總的來說幫助孩子培養獨立自我學習和提高的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個人衛生和身體鍛煉等),發展個人興趣、社交能力、人格氣質等目標貫穿了整個教育過程,也是作為父母最重要的責任。
- 親子關係:重點講述父母應該與孩子以如何的一種關係相處,最佳的推薦是逐漸的過渡到平等相處的夥伴關係。要清楚的認識到,孩子會長大成為一個成人,享受權力承擔義務。
- 認知特點:主要是說孩子在每一階段的身心發育特點,以及變化。
- 教育方式:針對性的採用什麼方式,以及需要特別注意的部分。這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部分,例如幼兒期的孩子主要的教育方式是通過做遊戲,特別是角色扮演類的遊戲。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就變成了通過文字幫助他掌握間接經驗的教育方式。
下面是文章部分提綱:
這是一個大體的框架,可以從中看出教育是一個整體和變化的系統工作,他有一定的客觀規律,也可以有相對的偏重性。
這裡我特別想提出兩個部分:親子關係與能力培養的優先性- 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即雙親與孩子之間的關係。由於我國長時間來受傳統儒家觀念的影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思想深入人心。而這種觀點強調的是一種各歸其位,不可逾越的人倫綱常,子女要對父母行孝道,父母則要有其威嚴與地位。
其實從科學的角度來講,這樣的家庭氛圍會對子女的心理發展造成非常負面的影響,特別是處在當今如此開放與變化的社會當中。但反過來講,當80後一代逐漸長大,結婚生子後,卻由於他們對自己童年的不滿,通常會傾向於採取與他們自己的父母完全相反的做法。也就是給孩子充分的自由,自己只做好後勤保障工作。這卻是從一個極端到了另一個極端了。正如前面所講,父母對孩子的影響舉足輕重,只有用心、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思考、抱著開放的心態之後,才能夠進行卓有成效的教育。
- 能力培養的優先性
什麼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能力?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所有人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閱歷都會有不同的答案。比如說自制力、運動能力、學習能力、溝通能力、社交能力、情緒控制能力、領導力等等。可能還有人會說是「一技之長」,於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聽到有的父母從小讓孩子練習鋼琴、撞球、體操等各種各樣他們覺得可以作為生計的技能。而我要特別提出的兩個能力是同理心和溝通能力。同理心指的就是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能力,我之所以要將這兩樣放在一起是因為有效溝通的關鍵就在於能夠清楚的明白對方想要什麼。「計劃生育」政策讓我們大多數的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缺乏同年齡段人的共同生活,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很可能認知和使用的大部分溝通方式只有兩種:「命令式」和「無理式」。- 命令式:命令家裡大人滿足自己的某種需求,被命令好好學習和不許玩遊戲,以至於與人溝通經常變成一種「非零和博弈」,也就是說一定要分出勝負。這和社會上講究「共贏」與「合作」的溝通方式是完全相反的。
- 無理式:也就是為了達到目的而進行撒潑、爭吵、發泄。這有很多原因,一個是有效,通常孩子撒潑一出,家長們統統投降。正面刺激強化了行為模式。還有一個是環境影響,那些狗血電視劇和網路上充斥著諸如「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妙法,極大的影響了孩子的思維模式。
那麼當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進入社會後,是很難做到有理有據有節的與人進行良好溝通的,又或者說是在必要情況下進行勸說和演講。而在當今這個強調信息充分溝通與推崇自我營銷的時代,這兩個又是非常重要的技能。與領導力、社交能力等也有很密切的關係。
另一個同理心帶來的優勢是適應能力。如何快速適應一個新的學校、教學方式、新的工作、環境,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工作中是一個很顯眼的能力。歐美現在流行一種教育方式,就是讓孩子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來體驗不同的身份,以此來培養他們的同理心、語言溝通能力、甚至講話的氣場。
而對於這個問題,奧巴馬的回答是延遲滿足的能力和誠實的勇氣。關於這兩個答案我也很認同,但是總歸來講也更符合美國的自由主義的價值觀。(詳見14年父親節演講)
所以說父母們為了孩子需要不斷地提高自我,不斷尋找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決不能往學校一送就覺得萬事大吉。因為在這麼多重要的能力當中,學校是只負責培養考試能力,其他的可都是不帶的。作為家長,既要保護孩子的童年,還需要同時教育需要的能力和技能,可以說是世上最艱難和最有成就感的一樣工作了。感謝邀請。
個人觀點是:最好的教育來自於幼兒時期的言傳身教。所以真要全力教育好一個孩子,就應該從現在開始先改變自己。
試想,一個媽媽常常只在客人來家時才打掃屋子,一個爸爸只在交任務的最後一刻才加班,他們的孩子怎麼可能不臨時抱佛腳?
試想,一對父母的談話中總是透露出嫉妒、憤怒,孩子怎麼會用平和的心態面對競爭?
試想,我們如果從來不做自我檢討,總是埋怨他人,孩子怎麼可能有擔當大任的精神?
還有很多的試想……
其實不論我們是否承認,我們的思維模式都一直保有父母在我們孩提時留給我們的濃烈印記;而我們的孩子也必然。
所以個人認為,要想教育好孩子,就要先發現自己的問題,成長自己。然後再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做孩子的榜樣。
最後,發自肺腑的說,如果想養兒要防老的話,就必須先自己孝順父母;否則無論孩子將來多麼成功,這些成功都是他一個人的,我們的老境必定凄涼……大雄你受了傷,卻找不到多啦A夢。
=====================0-6歲的分割線================================0-6歲,現在的社會太功利,都說要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胎教,興趣班。現在的我還能有這麼高的興趣學習,讀書,逛知乎,都源於我在0-6歲的時候,看了大量的小人書,我萬分感謝我的爸爸媽媽,謝謝他們在我的童年期里並沒有逼迫我參加任何所謂藝術訓練。反而我在年紀大了之後,自己自學了繪畫,書法,刺繡,雖然不可能有什麼成就,也沒有參加過系統的學習,但我的生活因為這些得到的是快樂,而不是噩夢。這個時候閱讀的小人書真的可能是今後自己閱讀喜好類型的基礎。因為我到現在還有印象是《阿信》,《玉嬌龍》,《西遊記》。所以現在我愛看勵志,武俠,科幻的書。而且正好《阿信》和《玉嬌龍》的主角是兩位非同尋常的女性,所以讓我對工作的熱忱和媽媽希望教導的方向背道而馳。0-6歲的時候,是一個人的塑造期,這個時候,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之大,會輻射到他生命之後的每一個時期,父母的榜樣作用是無可比擬的,就像我爸爸喜好書法,我的房間里作為裝飾的就是他的作品,門背後是《聲聲慢》,床頭上是《長恨歌》,書桌前是《涼州詞》,雖然後來我對書法的喜好不大,卻深深愛上了古詩詞。孩子,還是別讓他成為一個只會聽話的孩子,而是讓他成為一個懂得思考的孩子,雖然思考比聽話難,並且會帶給他痛苦。=====================7-10歲的分割線================================在這段時間上,我的教育指向了一個錯誤的方向,當然也不一定是錯誤,就是沒有清晰認識何為學校教育,因為小時候爸爸教我讀書識字,在5歲之前就把小學三年級的課程學完了,他們覺得我一個人呆在家裡實在不行,(小時候我很自閉),就把5歲的我送去讀小學了。
因為老師上的課都已經學會,所以上課不聽課,因為年紀小,在學校里被人欺負,體育比別人差,現在還能記得做雙杠從上面掉下來,周圍的嘲笑聲。我開始深深地厭惡學校,這種情緒這麼多年也無法消散。當然,成績也好不了啦,導致不能上好大學,沒遇到一個能讓我記憶深刻的好老師。(這麼說也有點過分,高中的語文老師還是很喜歡的,因為他經常拿了我的作文到處念。)人生的憾事。我覺得7-10歲,最重要的是培養一種對世界的好奇探索,包括對自然,社會,人類,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其他星球。我覺得值得閱讀的書是《十萬個為什麼》,《山海經》(魯迅先生就是8歲讀了這個),《昆蟲記》之類的科學小品,《三國演義》,《史記》(找個白話的)等等歷史書籍,花卉和寵物的養殖技巧的書籍。最好能帶他們去一些博物館,科技館,植物園。不是盲目的看看就算了,最好是做些功課,比如把書上提到的一些植物和昆蟲的名字記下來,去找到拍照片,一次探險的旅行啊。很有意義。想起來我一個同學的爸爸從雲南給她買了很多蝴蝶的標本照片,我借來一個個臨摹畫下來,到現在都覺得是珍貴的回憶。如果有條件,最好可以記日記,不一定每天都寫,一周寫個一兩次。這個習慣讓我受益良多,自從我上大學後寫的日記,都裝B地加上一句,給未來的自己。但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成長的過程,自己的思想,遇到的生活,瑣事才構成了生命啊,對將來的生活幸福指數可以提高很多。這不是幾張照片可以取代的,但如果你每天都給自己拍個照片,也是非常牛B的。還有一種最最重要的是挫折教育。萬一你在學校里被欺負,這裡插一句,如果你可以在學校做小霸王,如果你可以在今後的人生里不被你的老師和社會聯手摧毀,你一定是個很厲害的人物,因為你這麼小就展現了你的領導天賦。但是小霸王也要挫折教育啊,這世界上太多人比你更強。可是萬一你的體格不擅長打架,言辭不擅長罵人,也不是成績很好的學生,可以受到老師的保護。這世界上有很多大雄,也有很多野比,很多小靜,還有胖虎。但你受了傷,你卻找不到多啦A夢。這裡是成長後遇到困難的時候,應對的模式,相比長大後在社會裡受到的傷害,被小霸王欺負是最輕量級的了。如果從小的時候,只會逃避,只會哭泣,只會懷恨在心,只會告狀,只會抱怨。長大後也會一樣的。跌倒了不可怕,關鍵是要怎樣優雅地爬起來。所以,孩子的父母們,可以做多啦A夢么?教會孩子處理傷害的方法,心理疏導,不要以暴制暴,也不要置之不理,教會他和人相處的技巧。(當然對女孩子的保護要更加認真,讓她們有基本的自我保護意識,這個時代太多怪蜀黍)=====================11-15歲的分割線================================這個時期是個尷尬的時期,因為孩子已經成為少年,性發育開始了。好吧,拋開特殊情況的存在,大家基本上這個時候有了生命和性的意識。當我妹妹這個年紀,我告訴她出生,成長和死亡,她說姐姐你別說了,我不想聽。我記得很清楚,政治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說,當你意識到生命的真相,思考死亡的時候,你就開始成熟了。我不知道是不是每個少年都會被這個問題困擾,反正我是用了很久才渡過這個可怕的時期,特別是這個時期遭遇了親人的離世,正如周國平說的那樣,你的來路模糊,你的去路開始清楚。這個時期是引導樹立人生觀的時刻了,這個時期也是心靈非常敏感的時期,多麼美妙的loli和正太的年紀啊。
在這個時期可以閱讀一些哲學的書籍,未免把孩子讀到變態,尼采叔本華之類的就先不推薦了,還是看看蘇格拉底,輕鬆又愉快,錢鍾書,泰戈爾,米蘭昆德拉,周國平之類也可以看看,(哎,閱讀量有限,我也只能推薦自己喜歡的,當然如果喜歡武俠小說,金庸和古龍是一定要看的。)我覺得女孩子就看男作家,男孩子就看女作家。可惜這世界上好的女作家太少。我對女作家有著不可遏止地偏見,討厭的作家就不在這裡一一列舉了。但是還有個別例外的。這世界上的道理不存在絕對。千萬千萬別用看電視劇代替看小說,別用看網路小說代替經典,當然不是所有網路小說都是不好的。比如《明朝那點事》就很好,可以作為歷史啟蒙讀物。我小時候只有《上下五千年》這種無聊的書看。關於性教育,女孩子一定要讀李銀河的《中國女性的感情與性》,她也是我唯一喜歡的女作家。如果大家在青少年時期都閱讀了這本書,該有多少家庭婚姻會更加美滿。哎~~~~至於男孩子的性教育。。全世界都在提供這個。朋友在這個時期開始漸漸取代父母的地位,這個時期,又面臨著升學的壓力,功課慢慢開始增加,但是學校不是託兒所,家庭教育還是關鍵。可以開始對孩子的理財進行一些教育,(溫州人在這點上就做的好,孩子長大個個是經商的腦子,上海人在這點上做的不咋地,孩子長大都是摳門的主。當然,這話以偏概全,寫意為主,寫意為主。)可惜咱們很多的父母都是覺得孩子要學習,其他的事情最好別管,粗暴地剝奪了他學習的權力。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完全地有道理啊。現在的廣大婦女真是倒霉,又要在外面工作養家,又要和諧家庭拍婆婆馬屁,又要教育孩子,只能在這句話上找點心理平衡了。如果孩子真的會對理財感興趣,可以指導著看看一些金融類的書籍,畢竟將來要過活的,如果連錢都不會賺,不能混個溫飽,還談個p理想。=====================16-18歲的分割線================================高中時代,家裡有閑錢的,就多帶出去旅行,父母沒時間,和朋友一起也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讓他自己選擇將來要去的城市,要念的大學,最好是離開家遠一點,這樣才有點興趣努力學習嘛,錢鍾書說,旅行可以暴露一個人的本質,我也這麼覺得,特別在跟團的時候,人性百態。他要幹嘛就讓他幹嘛吧。只要別犯法,法律的書也順便可以看看,別一不小心把別人姑娘肚子搞大了,就不好收場了,一個倉促的婚姻,會導致一個倉促的離婚和一個出身在單親家庭的孩子。別還沒享受人生就要提前支付人生的責任,真是悲劇。別鄙視高中生的愛,那也是愛。這個話題太龐大,暫時先不討論啦。反正情感專家那麼多,看看連岳就是了。性格和心智都在漸漸成熟,父母只要給孩子成熟的機會就好了,孩子不是父母的寵物,他們總有一天會長大離開。受邀題。我對這個問題沒有深入研究過,這裡就想到什麼說什麼,僅供參考。要安排什麼課程,關鍵看你希望孩子收穫什麼,收穫藝術素養就安排藝術類課程,收穫科學知識就數理化等課程。不過,我認為在進大學之前的教育不要以獲取科學知識目標,重在培養素質,所以我對中小學生參加奧數之類學習、比賽總是不以為然。中小學階段,知識方面在學校里學到的已經夠了,家庭教育著重在其他素質方面培養,根據我的體會,認為以下一些比較重要:1.身體素質。一個人之所以比另一個人成功,是因為成功者更努力、投入的時間更多。現在我總是在想,一個成功的人肯定都有很好的身體素質,或許是天生,也可能後天練就的。有的人連續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還精神抖擻,有的人做2、3個小時的工作就顯出疲態,成功肯定屬於前者。2.良好的品性,包括道德、價值觀、情商等。先做人後做事,一個人的思想格局決定了他的事業高度。關於品性的培養,一方面在於父母的言傳身教;另一方面不要讓孩子固守在課本上,讓他多接觸社會、多參加集體活動,在實踐中完善自己;第三,閱讀思想性的經典著作。自從聽了百家講壇之後,發現中國國學真是博大精深,是修身養性方面的佳作。至於國學適合哪個年齡階段去讀,我倒沒有研究過。我想古代從小就教四書五經,適量的閱讀應該是可以。3.溝通能力,尤其是書面溝通能力的培養,即使像我這樣做技術的在工作中也充分體會到書寫能力的重要性。4.藝術方面。這個方面,現在家長都很重視,不必多說。5.讓孩子成為有理想有追求的人。這個可能是現在中國家庭教育最大的一個問題。現在人們生活條件好了,所以對孩子的要求容易輕易滿足,甚至過度滿足,要什麼給什麼。這種做法不僅降低孩子以後生活的幸福感,還讓孩子失去上進心。這幾年,我對所教學生進行了觀察,發現現在學生的學習熱情與3-5年前的相比都有可察覺到的下降,孜孜以求的人少了。我們應當學習美國式的家庭教育,像巴菲特對子女的教育值得借鑒。這是中央台對小巴菲特的採訪 http://jingji.cntv.cn/20110404/100047.shtml,值得看看。
我認為 當思維中不斷在強調」教「的時候 教育已經失敗了 所以沒有接下來的進程可言
一堆亂七八糟的看起來高大尚的答案,忍不住過來回答了
其他浮的先不談,反正做飯一定要教
……自己現在在外工作,什麼都不會煮天天叫外賣我會亂說?老媽死了再也吃不到她做的飯菜的味道,她以前工作太忙從來沒教我做菜,TM現在後悔死了沒有傳承她做菜的味道,哪怕不好吃QWQ其實課程都沒那麼重要,5歲到12歲重要的是孩子心性的成長,這期間父母陪伴和同理心最重要。12到15重要的是經歷,辨識,形成自己堅定的視野,這時候應放手讓孩子多有機會行走,閱歷。15到22才是一個人真正為以後塑造生活的時間,擁有堅定視野的孩子會結合自己所需大量高效汲取知識並努力成長,因為他的動機在內因,所以這類孩子以後的人生會很別緻。
你以為《羋月傳》是宮斗劇,你以為孩子是白紙,其實……
【 導讀 】
長時間來,我們認為孩子是一張白紙,我們能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可以完全按照我們成人的意願來描繪、設計他的未來。先想想你有沒有被上一輩當成白紙,畫得「亂七八糟」?
你以為羋月傳是宮斗劇,其實是教育劇!近日,紅遍半邊天的《羋月傳》,看得是什麼?你以為是宮斗,你以為是一個女人的上位史,你以為是顏值……錯、錯、錯,媽媽們比你想得更有」內涵「,她們是在看對孩子的教育,不信,且看:
最先出場的「人生贏家」是楚威王的妻子威後——權傾朝野又如何,一雙兒女的失敗註定了她同樣失敗的結局;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於一身的羋姝——一個任性愚蠢的兒子讓她失去了一切;人見人愛的女主角羋月——幫助兒子登上王位強大國力,卻在兒子成材時得體退出,成就善始善終的一生。
一起來看看,女主羋月和羋姝圍繞「太子」之位對兒子的教育。
秦王讓羋月和羋姝的孩子到四方館為攻打韓國還是攻打蜀國投注的前一晚,羋姝跟兒子說:「你先不要投注,看身邊的人投哪個多,你便投哪個。」
公子稷問羋月「該如何投注」,羋月說:「用自己的心去下注」。一個孩子在小小年紀學會「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世界、感受一切、感受是非,這該是怎樣得受用終生啊!
這就是把孩子當作白紙與種子的區別!
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被餵飽的熊是死熊),這個道理不是每個人都懂的,在加拿大的山區,經常看到路邊豎著這樣的牌子。
中國人往往不明白,同行者會解釋說:」過去很多人在路邊看到熊,都十分的好奇,從車裡扔食給熊吃,熊嘗到了甜頭後,就老站在路邊等人施捨食品,慢慢地失去了自己覓食的本領。到冬天沒有人去喂它們食品時,有的熊就會被餓死。所以加拿大政府在路邊豎了很多提醒人們的牌子,告訴大家把熊餵飽了,實際上是把熊喂死了。「
事情的因果聯繫想必即是如此,父母的」餵養「教育是否就是如此道理?
家庭教育里的案例當然那不是家庭教育裡面的案例,你會說,怎可與獸相提並論?那來看一則生活中的真實案例,或許可以窺見一二:
先來對這個人物進行簡單的描述:
楊華,男,36歲,目前無業,父親是大學副教授,兩年前去世,母親是工程師,兩個優秀的姐姐。
36歲的陳波從來沒有談過戀愛,目前也沒有工作,從大學畢業之後進了一家母親安排的公司做職員,在遇到經融危機失業之後,再也找不到工作。雖然手裡攥著一大把證書,但每次總在最終的面試環節被刷下來。
作為父母的獨子,從小父母對他寄予厚望,要求非常嚴格。但他的表現顯然不能讓父母滿意。每次求職失敗,回家就會面臨媽媽一通劈頭蓋臉的指責,他被母親指斥為「垃圾」,還有很多他無法說出口的侮辱性的語言和謾罵。後來,他乾脆不找工作,就在家待著。母子關係已經極度緊張,雖然兩個人共同生活,但幾乎沒有交流。
從小被安排好的人生,在遭遇挫折時就不堪一擊,而他的母親一向用消極的語言評價他,給他貼上了一堆標籤,他也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家庭教育不得當,影響到陳波的學習、成長以至於整個人格的發展,找工作屢屢碰壁,沒有正常戀愛、結婚,這就是把孩子當作白紙,畫出來的結果。一直以來,家長自以為是圓滿的,其實是無比脆弱的。
你以為孩子是白紙,其實TA是粒種子!孩子是種子,家長不用焦慮。我們的父母,在社會「追求成功」的核心價值驅動下,孩子成績好,可以「一俊遮百丑」,成績不好,則「一丑遮百俊」。孩子長大要比自己強,要比別人強,不斷可怕地攀比,讓無數的父母,患上了程度不一的教育焦慮症:折磨孩子,也折磨自己!
父母們常常有一種錯誤的認識:孩子就是一張白紙,可以按照自己的期待隨意塗畫。其實,孩子不是一張白紙,而是一粒種子。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屬於自己的心靈密碼,只有孩子通過自己的行動、感受和思考才能解開這個密碼,才能完成真正意義的成長。
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一娘生九子,連娘十個樣。每一個孩子,與生俱來就帶有獨一無二的基因和密碼。教育是發現,如果稟賦被激揚,密碼被破解,孩子就可以輕鬆立世,暢享人生,「揚長」遠比「補短」更易成功!
孩子是種子,教育是長跑。孩子贏在起點,更要笑到最後!不同的種子,有不同的花期,遲開早開的花朵,同樣美麗!有些孩子小學時就盡情綻放,像怒放的生命。有些孩子高中畢業了,還含苞未放。不必讓孩子經常「搶跑」,也不必讓孩子過早「衝刺」,青蛙尚在冬眠,你非要搖醒他追趕?鴨子剛在學步,你非要逼著他猛跑?
……
孩子是種子,請合理灌溉,靜待花開!
孩子是種子,是希望,你將自己的愛100%的賦予孩子,也應該思考如何去愛,你怎麼愛對TA的成長和發展是有利的?而非一味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愛,那樣可能弄巧成拙,愛反成害。
我們分享和傳播有價值的家庭教育信息,科學的引導父母如何愛孩子、護孩子、幫孩子等,家長對孩子總是萬般疼愛,孩子卻不一定能懂愛之始末,如想了解更多關於家庭教育知識,關注」學唄APP「微信公眾號,每天分享有價值的好文,祝你愛之有方!
多讚揚,少批評,指引著他朝向他自己的興趣發展。
多看書,這東西會受益終生、
如果不喜歡去上學,就讓自學或者大自然學習、走中國的教科書 摒棄掉一些後期對孩子沒有用的文章或者內容.
拓展孩子愛好方面的信息,參考一下國外的理念.
因為話題太大,沒法一一說.陪ta玩,溫柔地待ta,也嚴肅地告訴ta什麼是不可以的。至於"課程",是建立在了解ta的基礎上的。發掘本真的心,保護,教養。
推薦閱讀:
※有一兒一女倆孩子是什麼體驗?
※能和孩子一起完成的比較特殊且有意義的事情有哪些?
※怎樣理解太懂事的孩子,大都活的不太幸福?
※教育領域有哪些早已過時但仍在我國廣泛應用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