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價值投資,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投資策略或產品類型?

提到投資策略大家都會說巴菲特的價值投資,除了價值投資外還有什麼很牛的理論嗎?有沒有一些能體現這些策略的投資產品?


在投資領域現在各種理論不在少數,比較成熟的,大家較為公認有價值的理論也不少。除了價值投資外,我認為應用最普遍的當屬於資質配置理論,或者說資產配置原則


特別說明,以下資料和名詞主要來自於教科書、百科和公開資料,侵刪,並歡迎探討。


資產配置的原則其實在很早就有了,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的「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出自於1605年的《堂吉訶德》。中國古代著作中雖然提的不多,但是在《大學》、《戰國策》等書中也都有關於投資的一些描寫。

當然,以上這些還算不上是資產配置理論,但是其本質是相通的,即:分散風險

直到19世紀,現代資產配置理論才逐漸問世。1952年,馬科維茨(H.Markowitz)《資產組合選擇》的問世,一般被認為是現代資產配置理論正式形成。

資產配置是指因應投資者個別的情況和投資目標,把投資分配在不同種類的資產上,如:股票、債券、房地產及現金等,在獲取理想回報之餘,把風險減至最低。(百科內容)

和價值投資理論一樣,資產配置的原理非常簡單,就是用不同資產組合的方式來實現博取收益的同時儘可能的降低風險,但是應用起來卻又非常難。

根據不同的定義方式又有很多細分的策略。以下是MBA百科上的分類:從範圍上看,可分為全球資產配置、股票債券資產配置和行業風格資產配置;從時間跨度和風格類別上看,可分為戰略性資產配置、戰術性資產配置和資產混合配置;從資產管理人的特徵與投資者的性質上,可分為買人並持有策略(Buy-and-holdStrategy)、恆定混合策略(Con·stant-mixStrategy)、投資組合保險策略 (Portfolio-insuranceStrategy)和動態資產配置策略 。

從範圍分比較好理解,目前隨著全球化,中國人做全球資產配置也越來越流行了。而風格類別則往往應用在不同風險特徵的投資組合或基金中。

現在雖然各種細分的資產配置理論、模型十分多,但其最根本的起點就是馬科維茨的理論,這也是為什麼馬科維茨《資產組合選擇》被認為是現代資產配置理論的標誌。其人也於1990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可謂是實至名歸。

馬克維茨模型,又叫均值-方差模型,如今很多人將其稱為MPT 模型(Modern Portfoilio Theory,代資產配置理論)。相信考過證券從業資格證的都有一些印象,這個模型是個考試知識點。

在這一模型(理論)中,投資者追求的是風險低並且收益高的資產配置。也就是說,假設收益不變,那麼模型的目標就是將風險降至最低;如果假設風險不變,那麼目標就是收益最大。

在這個理論中,均值可以看做是期望收益率。舉個栗子:

投資者甲、乙可投資的資產有A、B、C三種,收益率分別為30%,20%,10%。

以上為最簡單的一個舉例。在實際的投資中,由於投資標的物是海量的,所以這就構成了一個數學模型公式。即書中的:

這一公式中,E為預期收益,r為投資標的資產,i為資產的數量{1,2,……,n}。W是在該資產中配置的比例(權重)。Var為方差值。

在這個公式中,同樣適用於一開始說的那個原理,即假設收益不變,那麼追求的就是風險最小,依次即可畫出曲線圖。

(沒用畫圖軟體,所以從百度圖片搜了一張,有點模糊,湊合看吧)

實際應用中,資產的收益再加上一個經濟景氣變數,則更能體現出本模型的價值,比如

那麼,按照均值-方差演算法可得

資產A的預期收益為E(Ra)=18.5%;

資產B的預期收益為E(Rb)=12.5%

上述模型可能有點複雜,一般普通投資者很少自己使用,但其實普遍應用在各類投資理財產品之中。其價值並非是讓投資者自己去建立(這個工作一般有機構完成),而是讓所有人都明白,所謂投資,最重要的兩件事是:預期收益和風險。


明白預期收益和風險是資產配置的核心後,我們把目光從產品中抽離出來,看看現實中比較容易操作的資產配置方式有哪些?下面舉幾個機構的應用實例(實例不分優劣,只是為了便於理解):

實例1:《華爾街日報》組合投資法

1921年,《華爾街日報》曾向投資者建議了一種最優投資組合:25%投資於穩健型債券、25%投資於穩健型優先股、25%投資於穩健型普通股,其餘的25%則投資於投機性證券。

這個是在現代資產配置理論建立之前的投資配置組合思路,可以說是相當的簡單粗暴。但其核心思路一致延續至今。

實例2: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

千禧年之後,國內理財開始逐漸興起,於是開始流傳一個比較熱門的配置方案,被許多金融機構所推薦。這就是所謂的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其核心思路是,把家庭資產分成四個賬戶,這四個賬戶作用不同,所以資金的投資渠道也各不相同。

這個配置原則較之前的更合理一些,也更簡單易學,容易被大眾所接受。

實例3:私募股權投資的黃金三原則

隨著近些年全球股權投資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國內高凈值投資者開始涉足這一領域。目前這個領域中比較有名的資產配置原則就是所謂的「黃金投資三原則」:跨地域國別配置、跨資產類別配置、以FOF的方式超配另類資產。簡單來說,前兩條都是資產配置的原則,在本回答的一開始我提到過的全球資產配置等,第三條屬於實操方面的產品選擇。

假設你有1000萬可投資資產,從配置比例上看,宜信財富給出的方法是:

其實,上面的案例還只是眾多應用的幾種而已。在實際生活中,資產配置策略應用十分廣泛,而且,隨著標的投資資產種類的豐富,這一策略的應用變得更加的複雜、科學和精細。大到管理幾百億美金的投資基金,小大一個家庭的理財,基本都有資產配置的影子。

認真研究和思考資產配置理論,能很好的幫投資者平衡風險和預期收益的關係。只不過作為普通投資者不需要去掌握哪些複雜的需要龐大運算的方式,因為機構在設計產品的時候會應用,這也是機構的價值之一。但是其原理還是值得我們都去了解的。

最後,將有全球資產配置之父之稱的加里·布林森的話送給大家:從長遠看,大約90%的投資收益都來自成功的資產配置。祝大家的投資都能成功。


在回答問題之前也申明一下概念,現在很多人都在說理財啦,投資啦之類的詞,但是大家在說的時候其實對這些詞的定義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認為理財就是買點理財產品,有的人認為投資就是炒股。

因為你提到了投資策略,所以為了避免理解上的誤會,我下面提到投資的概念,指的是中高凈值投資者的投資理財方式。也就是說指的門檻最低在幾十萬上百萬的投資理財,不包括買幾百塊錢餘額寶,買一兩千基金定投的情況。

說完範圍,那言歸正傳,說說資本市場,現在資本市場流行的投資方式,私募基金應該算一個。這裡說的私募股權基金包括了PE(私募股權基金)和VC(風險對沖基金)

今天那就主要說說,我認為的資本市場私募基金當前比較主流的三個策略。

1.市場中性策略

這一策略廣泛運用在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尤其是股指期貨開閘以後)中,最早起源於70年代的美國,是指同時構建多頭和空頭頭寸以對沖市場風險,目的是在任何市場環境下均能獲得穩定收益。

拿A股市場舉例來說,假如一隻基金看好市場前景,買入一籃子A股權重股,同時又擔心自己錯判,於是同時做空指數標的的股指期貨(比如滬深300指數)。這樣的情況下,無論未來A股市場是符合預判的上漲,還是違背預判的下跌,該基金均可以對衝掉大部分的風險,獲得收益。

如果細分的話,市場中性策略還可以分為阿爾法策略(做多具有阿爾法值的證券產品,做空指數期貨,實現迴避系統性風險下的超越市場指數的阿爾法收益),以及貝塔策略(期指市場做空,在股票市場上構建擬合指數的成份股,賺取被動套利)。

下面這張圖可以看出採用了市場中性策略的基金整體業績波動非常小,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爆發後的2008年。但相應的,其在大牛市中業績表現會略顯疲軟。

(圖片來源:財經網2015年報道,侵刪)

2. 套利策略

套利策略是我認為最有價值的投資策略之一,記得在上大學的時候,老師就曾講過無風險套利模型,當時覺得這簡直太厲害了。記得在2007年的時候,很多人在期貨市場實現了無風險套利。

套利策略是針對市場定價偏差來實現的,比如一種資產在同一個市場中出現了定價偏差,那麼就可能存在套利機會。為什麼說可能呢?因為套利策略存在一個無套利的區間。為了便於理解我畫了一個示意圖,請忽略圖的顏值:

簡單說就是當現貨價格和期貨價值出現偏差,且偏差超過無套利區間時,便可以實現套利。

目前隨著全球化的到來,跨市場、跨區域的套利也會變得會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多。

3. 多策略

進入2010年以後,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市場的複雜程度提升,很多單一策略變得不那麼管用了,甚至有的出現了「失靈」。在這種情況下,市場中出現了一種新的方式:多策略。

借用南方財經集團的卜堅的話說:現在是資本3.0時代,這是一個多策略的時代。

簡單來說,多策略就是在同一隻基金中組合運用多種投資策略。多策略是一種全新的投資方式,它是指根據不同市場狀況,引入不同風格、不同策略、不同類別、不同市場的各種投資工具的多資產、多策略、多元化投資組合。一個多策略類型基金可以包含市場中性策略、股票多空策略、CTA策略、量化對沖策略等。

有時多策略也指的是多種策略的組合,如價值投資、成長投資、主題投資等,在公募基金中應用較多。不過下面說的多策略主要指的是資本市場多策略,產品類型依然以私募為主。

據數據顯示,自1999年12月底至2017年1月,在這個長周期內,多策略基金指數相對單一市場或單一指數都有更好的表現,多策略基金指數跑贏了MSCI全國股指超過240%,產生了相對穩定的超額回報。

由於是多種策略組合,因此多策略在實操中是需要統一原則和目標的。這一點上比較流行的原則包括:

原則一:投資的時候保本比賺錢更重要。舉個例子,如果剛開始投資的時候,你如果不小心虧了30%,那麼你把這30%賺回來你需要賺45%而不是30%。如果你不小心虧了50%,你把這50%賺回來你需要100%的增長。因此不虧錢至關重要。

原則二:持續穩定更重要。不要只關注短期內的偶發性暴漲,投資更應該關注長期穩定的回報。舉例來說,有AB兩隻投資組合,A每年收益穩定在10%,B第一年賺40%,第二年虧20%,以後也以類似的漲跌幅度進行。十年以後,A的投資回報能到160%左右,而B組合收益尚不足A的一半。

為什麼如今資本市場流行多策略了?原有的單一策略為什麼效率下降了呢?我想主要原因或者說趨勢有這麼幾個:

一個是,全球化。比如美國經濟危機的時候,亞洲經濟還不錯。當歐洲債務危機時,美國來說還不錯。因此當投資範圍擴大到全球後,原來的單一策略變得不那麼有效了。

一個是多元化。投資標的在全球化,以及不斷創新之後便得非常的豐富和複雜。全球股票、大宗商品、中國A股、全球債券、地產、黃金、貨幣、期權等等,都被納入到了投資範圍內。

一個是長期性。上面提到了,短期內保持一個高盈利往往只是看起來很美,也比較容易。但是保持長期穩定的回報才是大多數投資者所追求的,畢竟誰也不想辛辛苦苦十來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最後,說一下多策略的應用。目前多策略主要應用在資本市場投資中,包括了投資於資本市場的私募基金、母基金、量化基金、公募基金等。母基金是典型的多策略產品之一,對於大多數投資者來說,母基金憑藉雙重篩選組合投資大大降低了風險和選擇的門檻,是私募投資比較好的選擇。


介紹一個投資股票的策略:高股息策略。附文可能對入門者較難消化,筆者作一個簡介:

比如買騰訊(00700.HK)和中移動(00941.HK),長遠來說應該買那一隻股票?

西格爾的理論會回答您:應該買中移動,因為中移動有穩定的派息,而騰訊估值高,息率極低。

中國移動派息記錄

騰訊控股派息記錄

買入股票後將股息買入股票,多年以後中移動的股東會發覺,持有的股份數量遠遠多於騰訊,各位可以自行計算一下。

=====分割線=====

沃頓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傑瑞米?西格爾(Jeremy Siegel)在麻省理工學院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是研究證券投資的權威丶美聯儲和華爾街優秀投資機構的顧問。同時,他也為《Kiplinger』s》雜誌寫作專欄,並在《華爾街日報》丶《巴倫周刊》丶《金融時報》及其他國內外新聞媒體上發表多篇文章。

他的第一本作品《股市長線法寶》(Stocks for the Long Run)出版於1994年,具有重大影響力,被列為有史以來最好的十大投資著作之一,此後歷經2次改版升級,並於2007年根據最新資料更新到第4版。西格爾分析美股1871-2003年市場的表現,發現除去通貨膨脹因素後97%的股票收益來自用於再投資的股利,僅僅3%來自資本收益,若沒有進行股利再投資,美股年化收益率從7%降至4.5%。收益最高的長期投資品種是股票,而不是債權或者現金。他也是指數投資的忠實擁躉。

他的第二本著作《投資者的未來》(The Future for Investors)出版於2005年,指出一個重要觀點:高股息率股票具備長期投資價值。要取得良好的股票長期收益,一些基本的原則能讓所有投資者在風險最小的情況下提高他們的收益。

1. 需要將自己對股票回報率的預期降到與歷史水準保持一致。西格爾教授說,從歷史上看,過去兩個世紀以來排除通貨膨脹因素以後的股票回報率大約為6.8%。但是不要小看這個6.8%,包括再投資的股利收益在內的6.8%的年均回報率將會使我們的股票資產組合的購買力在每10年內翻一番。如果通貨膨脹維持在2%-3%以內,每年的股票名義回報率將達到9%-10%,而這將使我們的股票資產組合的貨幣價值在每7-8年內翻一番。長期來看,這個數字已經非常不錯了。

2. 股票的長期回報率將比短期回報率穩定。資產組合中股票所佔比例取決於不同的經濟環境。但是根據歷史資料來看,一個擁有長期投資眼光的投資者所持有的股票應該在其資產組合中佔據相當大的比例。高通貨膨脹將吞噬我們的貨幣價值,即使持有債券也將在長期中充滿風險。但是如果我們持有股票的期限能夠到達或超過20年,股票與債券相比,回報率更高,而且風險也更低。因此,隨著一個投資者投資遠見的增強,股票應該占其資產組合的絕大部分比例。

3. 除非能找到高收益率的股票——很少投資者能實現這個目標,否則就應該投資於高度分散化並且費用很低的指數基金。指數基金並不試圖擊敗市場,通過適當比例持有大量的股票,以極低的成本與市場保持同步發展。它還有一個優勢,周轉率也非常低,對投資者而言是非常「節省稅款的」。比如,自1976年以來,威爾希爾5000指數的成績超過了三分之二的共同基金。因此,如果一個投資者持有的指數基金每年都與市場保持一致,那麽從長期來看,也足以讓他們在長期投資中取得優異的回報率。

4. 從歷史上看,價值型股票比成長型股票擁有較高的回報率和較低的風險。大的價值型股票與大的成長型股票成績相當,比如買進10種高股利率的「道10」在過去一直取得了高於市場水準的成績,這是因為它們都是本行業中的佼佼者,這些股票非常適宜逆向戰略——在股票幾年裡下跌時囤積它們。即使是小的價值型股票的業績也明顯優於小的成長型股票。西格爾並不認同非常小的成長型股票,他認為非常小的成長型股票是所有股票中最差的一種,對長期投資者的效果非常不好。所以投資者的重心應放在價值型股票上,因為過去50年來市盈率較低而股利收益率較高的股票業績都超過了市場平均水準。

5. 制定一個嚴格的準則以確保自己的投資組合有跡可循,當然,即使有一個準則也並不意味著就能成功。投資向來是一個智力的遊戲,任何答案都不是絕對的。彼得?伯恩斯坦說,如果加入感情因素之後,它就會變成一種難以逾越的挑戰。因此關鍵在於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而投資者的情緒波動對股價的影響幾乎總會超過基本價值,任何一個投資者想要置身於市場的總體氣氛之外是非常困難的,頻繁交易的投資者往往收益不佳。但是大量的證據表明,逆向投資戰略——在多數投資者悲觀時買進,樂觀時賣出——能夠實現優異的回報率。不過,與公眾背道而馳確實非常困難,跟隨公眾比特立獨行則要容易得多,正如凱恩斯在《通論》中所說的,「世俗的智慧告訴我們,遵從傳統情況下的失敗比非傳統的成功要好得多。」

對投資者來說,最好的股票並不是那些熱門的新行業的股票。在更多情況下,最好的股票是那些乏味傳統的公司,也就是那些出售香煙,挖掘石油,兜售軟飲料和口香糖的公司。西格爾總結說,投資者可以在指數投資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持有那些市盈率較低,分紅比例較高的股票,並且在股票投資組合中持有40%外國股票。

西格爾仔細研究了標準普爾500指數中的股票,以找到贏家和輸家的模式。菲力浦莫里斯(Philip Morris)是排名第一的股票,從1925年到2003年年底,如果投資者把所有的紅利都再度投資購買煙草巨人菲力浦莫里斯(現已歸Altria集團所有)的股票,那麽年平均回報率將為17%。這遠遠超過了股票每年7.3%的平均回報率。如果投資者在1925年買下菲力浦莫里斯1000美元的股票,2005年這些股票價值已經超過25萬美元。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來比較一下投資者在1950年把錢投給以下兩個公司,會有什麽不同:當年最尖端的公司——電腦製造廠商IBM,或者貌不驚人的新澤西標準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of New Jersey)。即使在現在,很多投資者仍然認為IBM會是當時最好的投資對象。確實,如果用更寬泛的資料指標來衡量成長性,IBM是今後53年中的贏家,在每股收入增長,分紅和收益三個指數上都遠遠超出標準石油。

但是標準石油的投資者的收益卻更好,每年平均回報為14.42%,而IBM是13.83%。小小半個百分點的差別,讓石油公司的股東在過去53年中收益高出了25%。如果在1950年投資1000美元購買標準石油的股票,2005年價值126萬美元,而同樣的投資在IBM上,則只能得到100萬美元不到。

西格爾一次又一次地發現類似的結果。自從1950年以來,表現最好的公司是全國乳製品公司(National Dairy Products)(現在的卡夫食品),年回報率為15.47%;雷諾煙草控股公司(R. J. Reynolds Tobacco),年回報率15.16%;新澤西州標準石油(現名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年回報率14.42%;還有可口可樂,年回報率為14.33%。如果在1950年投資4000美元購買這四家公司的股票,現在已經升值到629萬美元。相比之下,如果投資整個市場,則只有111萬美元。

成長陷阱

是什麽因素令那些較為平淡的傳統股票的表現超過那些令人激動的創新者呢?雖然新公司在收益丶銷售甚至市場價值等方面都要比老公司增長的快,但是投資者購買股票的價格過高,使得投資難以取得良好的回報。高股價就意味著較低的紅利收益,因此通過紅利再投資獲得的股票也少。」

西格爾把這稱為「成長陷阱」——投資者之所以傾向於花較高的價錢購買高成長性的公司股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對公司未來的成長期望過高。從1950年到2003年,IBM的平均股價為其年收益的26.76倍,而標準石油的股價為其收益的12.97倍。IBM的紅利收益(每年的紅利除以股價)為2.18%,而標準石油則是5.19%。

標準石油較高的紅利收益讓其股東能夠獲得更多的股票,形成滾雪球效應。紅利再投資是很多長期成功的股票的關鍵優勢所在。股票投資的回報不是看收益的增長,而是單純取決於這一收益增長是不是超過了投資者的預期。對增長的預期也體現在市盈率上。投資標準普爾500工業指數成分股中市盈率較低的股票,能夠為投資者帶來比投資標準普爾500指數高出3%的回報。如果投資其中市盈率較高的股票,那麽每年的回報則要比指數低2%。

安利一下筆者有關投資的專欄文章:脫苦海的文摘【投資】

專欄短網址:http://blog.tokuhon.org

相關問題:

脫苦海:哪些股票值得持有 10 年?

脫苦海:你是如何從兩千多隻股票中選出心儀的股票的?

脫苦海:有沒有什麼簡單的操作股票模式?

脫苦海:像巴菲特這類做價值投資的人,是怎麼了解到一個公司真實的經營情況的?

脫苦海:買大公司的股票,如阿里巴巴、騰訊、蘋果、沃爾瑪,是否賠錢風險小?


美股買一些自己看好的公司股票,持有5年,或者10年,只要不跌的過分,公司不出問題,一直持有,這就是價值投資


量化投資應該算一個。

量化投資是指通過數量化方式及計算機程序化發出買賣指令,以獲取穩定收益為目的的交易方式。

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以後量化投資會更加普及的。


推薦閱讀:

學習量化投資,需要get哪些技能?
巴菲特的哪句名言最能代表他的投資理念呢?
試圖預測股票的漲跌是否和古時候人尋找鍊金術一樣荒謬?
如何卓有成效地學習技術分析?
主力常用於炒高股價的新聞和話題有哪些呢?

TAG:投資 | 理財 | 財富 | 金融 | 價值投資 |